黄甫全教授-华南师范大学

合集下载

培育全民的创造力与责任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期教育战略(

培育全民的创造力与责任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期教育战略(

(UNESCO,2014a)这就要求将创造力与责任心以直 接或间接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内化为学习者的价 值观念和价值态度,最终使其建立起基于正当性原 则的生活方式。本文拟从动力、目标、旨趣和保障 入手,对该战略的价值取向进行解析。
一、动力:深化全民教育行动
2015 年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要致力于 世界“全民教育行动”,力争实现《达喀尔行动纲 领》确定的重视幼儿健康与教育、普及初等教育、 加强青年与成人培训、成人女性脱盲、实现性别平 等和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提升所有人 的读写算与基本生活技能等六大目标。但是,全球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校省级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开发原理与方法研究” (2016WZDXM013); 广 东 省 高 等 学 校 优 秀 青 年 教 师 培 养 计 划 研 究 项 目 “ 学 习 为 本 评 估 的 理 论 与 实 践 研 究 ” (HS2015005);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2015JGXM-ZD12)。
经 【理论 纬】培育全民的创造力与责任心
培育全民的创造力与责任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期教育战略(2014-2021)》价值取向解析
□曾文婕 郭佳佳 黄甫全
——————————————————————————————————————————
摘要:为顺应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发展变化等趋势及挑战,重塑未来教育议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 布了《中期教育战略(2014-2021)》,确立了“培育全民创造力与责任心”的“价值取向”。该战略突出教育政策与 规划、教师发展及信息通信技术三大教育资源投入,强调读写能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高等教育及学习过程与 结果提升四大优先领域,倡导全球公民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健康教育三种学习活动,旨在促进优质而全纳的终 身学习从而培育全民的创造力与责任心。为全面落实战略的主要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重构教育框架、更新合 作机制、监控全球教育发展,并采取阶段性、整体性和协作性的方法确定了具体的实施安排。该战略对我国终身教 育和核心素养教育的启示在于:价值选择应成为推进我国终身教育发展的主导因素,即终身教育应成为发挥每个人 创造性潜能、提升责任感、提高全民价值境界的过程;培育创造力和责任心的价值取向,既应是我国核心素养教育 的应有之义,也应是成功应对知识社会各种挑战的可行举措。

试论同伴互助学习的基础、涵义与研究课题

试论同伴互助学习的基础、涵义与研究课题

试论同伴互助学习的基础、涵义与研究课题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左璜黄甫全摘要:深厚的历史传统、新兴的理论基础以及迫切的现实需要,孕育起了同伴互助学习,它是指一种基于同伴互相关照的可能性,旨在促进同伴关系和个体认知能力,以一对一的结合形式并根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来组织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具有互惠的共同体、交互活动和多元化评价等特征。

其研究正沿着“学习领域的开发”“培训领域的开发”以及“院校合作方式的开发”三条道路推进。

关键词:同伴互助学习;互惠共同体;交互活动;多元化评价在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20世纪无疑是教学模式的金秋季节,而一迈进21世纪门栏则迎来了学习方式的春天。

在学习方式研究的大花园里,同伴互助学习已经应运而生,悄然成为一朵含苞欲放的奇葩!厘清同伴互助学习的缘起,阐明同伴互助学习的涵义,辨识同伴互助学习研究的课题,无疑地是对这朵奇葩的浇灌与呵护,以期让她在教育大地上尽情开放。

一、同伴互助学习的基础在教育发展的历史与文献里,是蕴含于传统文化中的同伴互助教育思想,孕育起了同伴互助学习的种子,是诞生于当代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课程改革创新学习方式的实践,催生了同伴互助学习这朵奇葩。

(一)异国发展在国外,从查阅到的文献看,“同伴互助学习”作为专门术语首次出现在1974年亚历山大(Alexander, L. T.)等人共同创作的论文中,[1]至今仅有30多年的历史,可谓是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的一颗新星。

然而,同伴互助学习的思想渊源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苏格拉底(Sokrates, 前469-前399),柏拉图(Platon, 前427-前347),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 前384-前322)和他们的同事们,就是以同伴学习的形式来开展辩论学习的。

他们均用实例证明了只有对话或小组活动方可使思想结合。

[2]之后,到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爆发了工业革命,采用年长学生教习年幼学生的办法来解决办学过程中的师资和经费短缺问题的“导生制”(monitorial system)就此产生了。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对象和基本内容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对象和基本内容

(三)我国的三种不同见解

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2、相互独立论 3、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研究”[1] “课程与教学整合论”[2] “大课程观与大课程论”

[1] 高文:《试论课程与教学的一体化研究》,《外国教 育资料》1996年第6期。 [2] 张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教育研究》2000年 第2期。
New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Inc.pp.26.

2、课程实际上和实质上就是一种“实践状态” 的教育活动,是一种教育进程。所以在时间上 包涵了教学。
(二)大课程论的研究立场
大课程论的孕育过程,内在地包含着新 研究立场的确立,集中地表现为问题领 域的重心转换。 1、从历史发生学的观点看来,教育学在 古代的萌芽时期,就已经明确建构起了 “怎样教学”和“教学什么”这两个独 特的、只有教育学才有的问题领域。
1、课程研制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课程规划”、“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课程实施实际上也就是教学: “课程实施阶段,……诸如使用教学组织形式等 传递学习经验的方式,既源自课程规划背景, 又被投入操作之中。”

– Oliva,P.F.(1992).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3rded.).

(二)理论指导实践的机制 课程与教学理论指导实践的机制,根本 的是在主体上沟通。 1、课程与教学论学者参与课程与教学管 理和应用。 2、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成为课程与教学专 家。 3、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联合工作。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 对象

一、几种观点的批判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 与教学。该观点简单化了,已经被超越。 (二)课程与教学规律作为课程与教学 论研究对象是不现实的。

语文学习动机的概念与结构分析

语文学习动机的概念与结构分析

的领 域 。本 文拟就 如何定义语文 学习动机概 念 以及如何分 析和把握其组 成 因素及其结 构作初 步探 讨, 为学校语 文 的课程开 发 、 教学设计 、 习组 织 以及 测量评估奠定 必要 的基础 , 就教于方家 。 学 并


语文学 习动机的概念
学习动机是 影响学生学 习的重要 的非智 力 因素 , 于动 机 , 关 前人 已进 行大 量卓 有成 效 的研究 , 形 成 了丰 富的见解 , 有“ 为主义动机 观” “ 本主义动 机观” “ 知主义 动机观 ” “ 主要 行 、人 、认 、 社会文 化 的动机观 ” 自我调节 的整合 动机论 ”它们 为语 文学 习动 机概念 的形成奠 定 了坚实基 础 。 和“ , ( 行 为主义 的动机观 。行 为 主义 心 理 学 家把 动 机 看作 是 由外 部 刺 激 引起 的一 种 对行 为 一) 的 冲动力量 , 特别 重视用 强 化来说 明动机 的引起 与作用 。他们用 “ 并 奖励 ” 诱 因 ” 念来 解 释 和“ 概 动机 。奖励 是作 为特 定行 为 的后 果 而被 提供 的颇具 吸 引力 的事物 。诱 因是 鼓励 或阻 碍行 为 的事 物 。行 为主 义把 动机 定义 为行 为发 生频 率或概 率 的提 高 ; 它是 由刺 激一 反应 行 为 不 断重 复 而产 生 的或强化 的结 果 。 因此 , 根据行 为 主义 的 观点 , 学 生 动 机 的理 解 始于 对课 堂上 所 呈 现 的 对 诱 因和奖励 的仔 细分 析 。
维普资讯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社 20 0 8年第 3期
No 3, 00 . 2 8
J OUR NAL OF S T OU H C NA NOtMA U VE I Y HI  ̄ L NI RS T

教学策略与学习方式

教学策略与学习方式

三教授策略
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以知识和技能传授为目 的 主要是有利于教师进行教授的策略;就是 教授策略teaching strategy
教授策略的实质是以教师行为为主体的策略 教授策略主要有呈现技巧 内容转化策略 指 导行为策略 课堂教学的管理性策略和课堂 强化技术等
四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策略体系中;那些以师生群体行为 为主体的;以促进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 交流互动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 目的的策略;被称为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 教学中的互动主要有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群体互动以及个体自我互动
2 提出假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问 题进行讨论;把所观察到的现象加以改组; 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根据已有的知识研究 和观察到的特征提出一个或者几个假设 在提出假设的时候要注意处理一对关系: 即要允许各种猜测想象;又指导学生明确 因果关系;遵循逻辑推理;而不胡思乱想
作为一种教学/学习方式;其核心的成 分至少有八个:
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理论基础 活动对象 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引
导的互动关系
活动情境与条件
操作体系与程序
方法与策略
评价系统以及这些成 分之间的组合与互动 即结构关系
教学/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高度情境化
高度个性化
我国1999年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提倡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和合作学 习等三种新型学习方式
所谓的教学instruction就应该通过适当材料 的提供 组织帮助学生实现习得 保持知识与观 念;并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有效的提取出来 为了 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方法和策略有:
1 教学准备:1确定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准 备进行诊断性的评价;2决定教学内容;选择重 要概念和原理;为新旧知识的意义奠定基础;3 选择和准备例证;注重学生对关系的理解

教学与研究的交融、漂移与整合——大学研究性学习的文化进化论

教学与研究的交融、漂移与整合——大学研究性学习的文化进化论

学 习在 悠 久 的发 展 历 程 中 , 成 了教 学 与 研 究 关 形 系形 态 从 交 融 到 漂 移再 到 整 合 的 演 进 轨 迹 , 成 生 了“ 量型 ” 效 益 型 ” “ 合 型 ” 质 “ 与 整 三种 相 继 而共 存 的基本 类 型 。
收稿 日期 :0 0— 2—1 21 0 5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21 0 0年第 4期
No 4, 0 0 . 2 1
J URN OF S O AL OUT C NA N H HI 0RMAL U VE I Y NI RST
21 0 0年 8月
A g ,2 1 u. 00
( O I L S IN E E II N) S CA CE C DTO
教 学 与研究 的交 融 、 移 与整 合 漂
— —

大学研究性学 习的文化进 化论
严 启 英 ,黄 甫 全
(. 1广西贺州学院 教育科学系 , 广西 贺州 5 2 0 ; . 4 80 2 华南师范大 学 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 , 广东 广州 50 3 ) 16 1
从 文化形 态学 看 , 大学 研 究性 学 习 并 不像 流 行

观念所 狭 隘理解 的那 样仅 仅是一种 具体 而模式化 了

教 学 与 研 究 的 交 融
的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恰恰相反 , 它还表征 了大 学教育中学习、 教学与研究三种基本活动的特殊关
系形态 。大学研 究性 学习实 质上就是 一类 以学 习为 价值取 向 、 以研 究 为基 本途 径 的有 效 教 学方 式 。这
( 教 学 一研 究交融型 习明纳 的创用 一)
在长期孕育的基础上 , 近代习明纳的创用 , 实现

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度考核优秀等次人员名单

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度考核优秀等次人员名单
法学院(5 人): 郑鹤瑜 吴雪玲 张芳芳 崔卓兰 张永忠
公共管理学院(7 人): 胡中锋 王 红 杨爱平 陈友芳 陈开先 于奇智 胡敏
国际文化学院(4 人): 王莉陈珺吕蔚汪兰
继续教育学院(4 人): 林静新 潘若子 张 萍 陈文光
网络教育学院(2 人): 赖显明 张妙华
化学与环境学院(16 人): 陈红雨 袁 敏 杨丽庭 许 旋 吴宏海 李伟善 张秋云 杨 挺 杨定乔 肖常磊 吴 岚 吴德云 汪朝阳 舒 东 孙丰强 莫名月
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17 人): 陈小健 余 庆 郑 华 朱诗亮 李丰果 程敏熙 宋 晖 李 萍 周卫星 王笑君 李德安 钟清华 唐志列 杨冠玲 李 榕 何惠玲 陈溢杭
生命科学学院(14 人): 赵 俊 林晓凤 李韶山 李娘辉 高 峰 李洪清 肖 鹏 陈文利 李楚华 万日融 马俪娜 郭丽仪 郭丽荣 黄儒强
教育科学学院(16 人): 黄珍明 罗品超 卢晓中 葛新斌 叶苑秀 黄甫全 马欣川 何先友 金志成 王穗苹 张积家 陈 俊 张 卫 郑希付 郑 雪 张敏强
政治与行政学院(14 人): 陈金龙 熊 明 刘卓红 邓南海 郭台辉 刘学勇 吴巧瑜 刘同舫 唐 昊 王学风 关 锋 谈 方 黄楚文 赵 文
—2—
华师〔2008〕58 号
关于公布我校 2007 年度考核优秀等次 人员名单的通知
各院系、各部处、各单位: 我校 2007 年度考核工作已经结束,现将年度考核中被确定
为优秀等次的教职工名单予以公布,以资鼓励。
附件:华南师范大学 2007 年度考核优秀等次人员名单
华人事处(3 人): 王中向 吴正洋 陈 妍
教务处(4 人): 陈启买 陆小媚 麦月颜 张旺君
招生办(1 人): 杨茂雄

人工智能立法主体、内容与特征

人工智能立法主体、内容与特征

与其他任何技术的发展一样,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简称AI )的进步给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规范体系带来新的挑战,现有的规范必将被加以修改。

a 开展人工智能立法,是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和法理学研究的重大使命与学术责任。

近年来,学者们就赋予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进行了热烈讨论,虽说有人认为这在目前缺乏迫切性和可行性,b 但是更有说服力的研究阐明了其合理性、合法性和可能性。

c 而且,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人工智能立法在不同法律部门中的问题与对策。

因此学界亟需基于人工智能具有法律主体地位的前提认识,系统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工智能立法的主体、内容和特征。

一、立法主体法的本体论,是法的存在及其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的问题,是法理学乃至整个法学体系的根本问题。

d 从立法体制上来看,我国不同立法主体制定的法律的表现形式不同。

完整的人工智能立法,需遵循中国基本的立法体制,明确各立法主体的主要职责。

(一)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立法机关的表现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立法主权的代表者和行使者,在人工智能领域,作为立法主体代表人民行使立法职权,制定*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以学习为中心的评估理论建构研究”(BHA18012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黄甫全,华南师范大学德育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密成,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广东 广州,510275)。

a Beck Susanne, “The Problem of Ascribing Leg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Case of Robotics”, AI & Society , vol.31, no.4, 2016.b 龙文懋:《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的法哲学思考》,《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甫全教授简介
黄甫全教授,师从我国著名教育学家王逢贤教授,于1994年在东北师范大学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目前担任我校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是我校教育学科主要带头人之一,是我校课程与教学论学科负责人和小学教育专业负责人,长期来在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上,均取得了突出成就,2018年获得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称号。

黄甫全教授,兼任教育部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年起),中国教育学会课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文化哲学、课程与教学论和教师教育学,新开发道德价值学习神经科学和教育人工智能方向。

出版专著《阶梯型课程引论》等,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小学教育学》等,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或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小学教育学》《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等,在《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Action Research》《教育研究》和《课程·教材·教法》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Curriculum Reform in Contemporary China: Seven Goals and Six Strategies》《新中国课程研究的回顾与展》《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与基本原理》《学习化课程雏论》《大课程论初探》《素质教育悖论》《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公民教育的基本策略》《优良品德学习何以使人幸福——美德伦理学复兴的文化哲学解析》和《Comments on systematic methodologies of action research in the new millennium: A review of publications 2000–2014》等。

主持研究完成课题十余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世纪行动研究八大范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关于中小学课程难度的理论研究”“中小学学习化课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新中国课程论发展的理论研究”等。

获得多项高级别的优秀成果奖,包括首届基础教
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第三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其中,关于素质教育悖论的研究成果,在全国教育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关于大课程论、学习化课程论以及课程与教学整合论的主张,具有显著的创新性,被同行赞誉为开拓了我国课程与教学研究发展的新方向。

黄甫全教授目前的研究课题,主要有“新中国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文化哲学考察与清理”“学习化课程的原理探索与理论建构”“学习环境观的多层分析”“新中国小学教育基本原理的考察与清理”“新中国小学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理论清理与原理建构”“新中国高校课程研究的理论清理与原理建构”“人文价值教育的课程开发”“学校学习研究与研究型学习共同体发展”“幸福德育的原理与方法”“新世纪行动研究的原理、范式与方法”“教育人工智能的理论建构与技术开发”以及“道德价值学习神经科学”等。

博士后合作导师的主要方向:(1)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2)教育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开发;(3)道德价值学习神经科学。

Email:huangfq@。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