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玳玫教授简介-华南师范大学博士后之家

合集下载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周倜
【期刊名称】《基础医学教育》
【年(卷),期】2022(24)7
【摘要】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生物化学课程最早由我国著名生理学家林树模教授创立。

1953年,华南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前身)成立后,著名生物化学家许鹏程、龚兰真等教授组建了生物化学教研室。

1983年,马涧泉教授在国内率先成立了“分子生物学研究室”,是国内较早进行分子生物学学科建设的少数单位之一。

【总页数】1页(PF0003)
【作者】周倜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南京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2.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3.复旦大学基础生物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4.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5.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列实验课程优质资源的建设与教学实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壮族织锦文化基因的识别与分类——基于广西靖西市的田野调查

壮族织锦文化基因的识别与分类——基于广西靖西市的田野调查

“基因”这一概念源自生物学,既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也是一切生物信息的基础[1]。

英国生物学家道金斯于1976年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首次提出了“meme ”一词,用来说明文化基因通过模仿而实现自我复制,认为人就是这些“复制基因”的“生存机器”[2]。

道金斯的学生苏珊在《谜米机器》一书中指出文化基因有类似于生物遗传基因的作用[3]。

自此以后,文化基因的概念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柏贵喜将传统手工艺与文化基因概念相结合,认为“手工艺的基因是特定手工艺风格特点与文化表征形成的关键元素,其相当于人类学文化圈理论中的‘文化特质’‘文化丛’,结构主义理论的文化‘普遍结构’等”[4]。

他还认为,民族工艺的文化基因结构呈现由材、纹、型、技、意、制诸基因要素组成的六元关系,它的文化基因类型在纵向上呈现阶元体系,在横向上则呈摘要:文化基因是文化遗传的基本单位,文化基因要素对特定文化的形成起着关键壮族人民的主体创作过程中,壮锦内生出了强大的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为其发展灌注生命力。

文章以靖西壮锦为个案,根据唯一性、突显性、关键性和可持续复制性的识别原则解构、类型比较的识别方法识别其纹样、工具、材料、技艺等文化基因,按照各基因要素的重分属性进行分类,划分为主导基因、亚主导基因和嵌合基因三种类型。

以靖西壮锦为个案,因进行识别与分类,可以丰富文化基因在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方面的相关研究,拓宽视角,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关键词:壮族织锦;文化基因;基因识别;靖西市中图分类号:J5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84(2023)02-0142-09壮族织锦文化基因的识别与分类———基于广西靖西市的田野调查石小瑞,柏贵喜(1.温州商学院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0;2.中南民族大学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3)基金项目: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南方少数民族手工艺资源体系与基因要素图谱研究”(项目编号:17ZDA166)阶段性成果。

高分子科学家-中国

高分子科学家-中国

高分子方面中科院院士当选时间:唐敖庆(1955)、王葆仁(1980)、冯新德(1980)、何炳林(1980)、闵恩泽(1980中科院,1994工程院)、钱人元(1980)、钱保功(1980)、王佛松(1991)、沈家骢(1991)、徐僖(1991)、黄志镗(1991)、黄葆同(1991)、程鎔时(1991)、林尚安(1993)、沈之荃(1995)、毛炳权(1995工程院)、徐端夫(1995工程院)、卓仁禧(1997)、周其凤(1999)、曹镛(2001)===================================================================王葆仁(1907.1.20~1986.9.12)王葆仁,男,化学家,江苏扬州人。

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化学系。

1935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博士学位。

1936年回国创建同济大学理学院和化学系。

1951~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兼副所长。

1956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58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系。

王葆仁是中国最早从事高分子科学研究的化学家之一。

50年代开始研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已内酰胺。

对有机硅高分子、特别是硅碳-硅-氧链高分子的合成做了深入研究。

对耐高温杂环高分子的合成及性能进行了较广泛研究,并在应用方面作了许多开拓工作。

70年代提出加强高分子大品种如聚丙烯等的研究。

在烃类化学方面也做过许多研究。

著有《有机合成反应》上下册。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葆仁,字爱予。

1907年1月20日出生于江苏扬州。

父亲王锡山以教书为生,对他薰陶很深。

王葆仁自幼体弱多病,但勤奋好学,成绩优异。

当他就读扬州中学时,父亲因病去世,家庭经济十分难。

1922年,他考入东南大学化学系,除依靠半工半读维持学习外,还赡养母亲、接济姐弟;在十分艰辛的条件下,他完成了大学学业,1926年毕业时,还不满20岁,被留校任助教。

饶梵子

饶梵子

饶芃子学术成就简介饶芃子,文艺理论家,1935年生于广东潮州。

195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

1958年调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曾任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副校长、学位委员会主席,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广东省作协副主席。

现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顾问,广东省中国语文学会副会长,广东省文艺理论研究会会长,广东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家教委高校人文、社科“八五”、“九五”规划项目中国文学学科专家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九五”、“十五”规划项目中国文学学科专家评议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多间大学的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

其主要学术成就:1.领衔在国内文艺学博士点创立比较文艺学方向。

20世纪80年代,饶芃子把比较文学的视野和理念用于文艺学的研究,发表了系列论文。

1999年到2000年先后出版了代表性著作《中西比较文艺学》和《比较诗学》。

其中《中西比较文艺学》是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成果,该书以跨文化的“文艺学立场”重视中西文艺学视野的融合,全书分为“中西文学观念比较”、“中西文论形态比较”、“中西文论范畴比较”三编,但三个部分都是从相关范畴切入,着重对中西诗学范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进行“体”与“质”层面上的比较研究,展现各自的特点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产生的不同的诗学体系,为中西诗学的互补互识、为建立更具世界性的现代文学理论探索道路,拓展了文艺学的学科内涵,其宏阔的研究视野得到了国内文艺学界、比较文学界专家的高度评价,引起了相当的学术反响。

多年来,她还一直关注世界性的汉语诗学的研究,从少有人过问的海外华文诗学做起,逐渐将其纳入比较诗学的视野之中,从一个方面刷新了文艺学学科研究的理论思路,也开拓了一个极具特色的通向世界的文论领域。

她率先把海外华文文学引入比较文学领域,为比较文学拓展了一个新的学术空间,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回应,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在比较文学界确立了“海外华人文学与离散文学”的大命题。

基于移动终端的混合式学习实践探索--以高校实验课程为例

基于移动终端的混合式学习实践探索--以高校实验课程为例

[收稿时间]2019-04-15[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418A0209),嘉应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17A0224),嘉应学院2018年实验室开放重点项目。

[作者简介]姚婉清(1983-),女,广东平远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化学、化学教学及研究工作。

[摘要]作为课程教学的辅助工具的移动教学平台,教学资源丰富,网络教学功能模块齐全,为教育和教学带来了新的变革。

混合式学习是将线上资源与线下课堂进行有机融合,优势互补。

本研究以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为例,基于超星学习通APP 平台,实施线上移动学习与线下课堂实验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学生在线上学习和线下实验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有了明显提高,也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教学自由度。

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课题组反思了混合式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为高校实验类课程的混合式学习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寻找突破口。

[关键词]移动终端;混合式学习;高校实验课程;教学反思[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4-0100-032020年4University Education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带来了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

信息时代下,大学生习惯于屏幕学习,习惯于碎片化、移动化、数字化获取知识等学习行为,也推动了教、学、评和课堂结构、课堂形态的改变[1]。

同时,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也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力推动了我国各大高校慕课等在线课堂的实现和发展,使得学习变得无处不在、无所不有。

但是,慕课的制作成本较高,预先定制的课程很难跟上高速发展的网络资源的步伐,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性和交互性效果难以保证,而且学生个体也存在巨大差异,从而导致对慕课学习效果的质疑[2],特别是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学生,知识传承类的学习还是习惯于传统授课方法。

我校两项科技成果获得2009年度省科学技术奖

我校两项科技成果获得2009年度省科学技术奖

究”以及生命科学学院王小菁教授等人完成 的“ 热带亚热带花卉生理研究及其应用 ” 两项成果获得了二
等奖 .
“ 学与生命 科学交叉 科学 中的前沿 问题 与关 键 技术研 究 ” 目首 次提 出了光动 力 学治疗 过 程 中 的氧 光 项 分压与肿 瘤光治疗后 的后续 抑制效应 有关 ( ot D ps—P T效应 )领 先 开展 了恶 性肿 瘤 的发 光分 子示 踪光 动力 .
Ke r s:S p o tVe trMa hne;f au e s lci n;te lr e tmag n;c tro y wo d u p r co c i e tr ee t o h a g s r i i i re n
【 责任编辑 庄晓琼】
我 校 两项 Biblioteka 技成 果获 得 2 0 0 9年度 省 科 学技 术 奖
学和声动力学成像诊断方法. 领先开展了生物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光声结合的成像方法 ; 开拓了作物种子和转
基因作物 的光子学检测方法 , 发明了判别种子新旧程度和萌发能力的生物光子学鉴别方法 , 首先报道 了植 物、 农作 物应激反 应过程 中基 于发光 分子示踪 技术 的光子 学检测 方 法. 新型 X V区域 短波 长激 光器 上采 在 U 用小型同轴二极管相对论电子束激励的研究. “ 热带 亚热带 花卉生理研究 及其应 用 ” 研究 了热带 亚热 带 花卉 ( 兰花 、 赏凤 梨 、 观 红掌 以及 非洲 菊等 ) 生 长、 施肥、 调控花色、 提高花卉品质以及快速繁殖的生理与应用技术 , 取得丰硕成果. 其中,O 、 C :光与生长调 节物质调 控花色 、 进开花 、 高花卉 品质 、 促 提 美丽 异木棉繁 殖推广 等成果在 花卉生 产中应用 , 产值达 到 18亿 . 元左右, 社会、 经济效益显著 ; 应用生长调节剂开展热带亚热带花卉的快速繁殖, 获批专利 7 项.

优化课堂教学评价,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优化课堂教学评价,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优化课堂教学评价,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作者: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2年第68期近日,由广东省教育厅指导、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的南方教研大讲堂第三十八场“优化课堂教学评价,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广东省普通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与评价主题研讨活动”开讲。

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朱晓燕教授,广州市教育研究院中学英语教研员镇祝桂,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英语教研员王卫华,汕尾市教师发展中心高中英语教研员胡琳娜,广州市执信中学英语科组长林佩华、英语教师伞瑶,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汕尾学校英语教师蔡映雪,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高级中学英语教师周舟受邀参与主讲。

本次研讨活动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高中英语教研员罗永华主持。

本次活动旨在促进教研员与教师深入理解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目标、内涵、具体要求与实施路径,着重探究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王蔷从课程层面提出开展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的重要性,指出教师要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单元整体育人观,可以通过评价把课程理念与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能量和动力。

王蔷强调课堂中完整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学评任何一方面,进行基于单元的高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实施,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在单元、课时教学设计中把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目的与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开展紧密结合、保持一致,方可在实施中真正落实教学评一体化实施。

一、精彩课例伞瑶以人教版(2019年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二册Unit 5 Music:Reading for Writing为例,呈现了一节完整的读写教学课。

对于这节课,镇祝桂指出伞瑶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单元整合的逻辑框架清晰合理,在探究“音乐的价值”这个单元主题意义及大观念统领下,运用“输出驱动、输入促成、评价转化”的语言学用途径,有效展现了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思路。

本节课以目标为引领,以评价为驱动,评价与教学活动密切联结,产生了良好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大马士革玫瑰花中非环单萜衍生物的研究

大马士革玫瑰花中非环单萜衍生物的研究
中 萜 类 化 舍 物 的 生物 合 成 途 径 奠 定 了基 础 。

关 键 词 :一 基 芳 樟 醇 ;一 基 香 叶 醇 ;- 8羟 8羟 8羟基 橙 花 醇 ; 马 士 革 玫 瑰 ; 学成 分 ; C E— ;HNMR 大 化 G -I MS
中 图 分 类 号 : 6 R 9 2 TQ 4 1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 5 2 ( 0 2 0 —0 5 —0 17— 4521)2 0 5 4
l 实 验
1 1 材 料 、 剂 与 仪 器 . 试
大马 士革 玫瑰 花 ( d m sea 采 自渭 南 白杨 区 R. a a cn ) 玫瑰 精油 厂种 植 区 。 8羟基芳 樟醇 、一 基香 叶醇 、一 一 8羟 8羟基 橙 花醇 , f Al a Aea 公 司 ; sr 氯仿 ( 析纯 ) 乙醚 ( 分 、 分析 纯 ) 正 丁 醇 ( 、 分
洛 哥 、 国 、 罗 斯 等 国 家 为 主 , 国亦 有 栽 培口 。玫 法 俄 我 ]
瑰 的 品种繁 多 , 有重 瓣玫 瑰 、 马士革 玫瑰 、 叶玫 瑰 、 大 百 香水 月季 、 墨红 、 自玫瑰 、 木香 花 等 , 中保 加 利亚 的大 其 马 士革 玫瑰 含精 油 最 多 [ ] 目前对 大 马 士革 玫 瑰 花 2 。 。 的研 究 主要 集 中在 玫瑰 精 油上 , 少研 究 大 马士 革 玫 较
G C条 件 : t 5 rs ms毛 细 管 色 谱 柱 ( 0 m × 0 2 - 3 .5 mm,. 5 m) 载 气 为 高 纯 氦气 ( 9 9 9 ) 氦 气 流 0 2 ; 9 . 9 , 速 1 0mL・ i_ ; 样方式 为分 流进样 ; . a r n 。进 进样 口温度 3 0℃ ; 箱 温度 6 2 柱 O℃ ; 力 1 0 k a 总 流 量 3 . 压 0 P ; 5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姚玳玫教授简介
姚玳玫,1959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

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先后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获中国现代文学方向硕士、博士学位。

1993-1999年任《南方日报》文艺副
刊编辑。

1999年7月至今,任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

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多年,主要方向:中国现代文学评价体系研究、民国时期海派文学与文化研究、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和艺术研究等。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新文学评价体系建构实践研究(1928-1937)”,目前仍在研。

已出版的主要论著:
●专著《想像女性——海派小说(1892—1949)的叙事》,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此著获2009年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

●合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上下)》,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二等奖、2011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专著《文化演绎中的图像:中国近现代文学、美术个案解读》,广
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

●编著《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岭南美术
出版社2010年12月。

此著英文版由美国密歇根大学唐小兵教授、美国南加州大学胡缨教授翻译,将于2015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

●论文《1924—1926:生存夹缠与中期创造社的海派变异》,《文学
评论》2009年第4期。

●论文《语言寓意·结构寓意·空间意寓:吴语本〈海上花列传〉
的叙事》,《文学评论》2012年第5期。

●文章《“肖伯纳在上海”与当年媒体的言论运作》,《读书》2013
年第6期。

●文章《自我精神画像:蔡威廉与她的画作》,《读书》2010年第2
期。

●文章《一种画本,三种眼光》,《读书》2006年第11期。

●《面对“月份牌”的新年画》,《读书》2005年第8期。

此文选入
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论文《新文学陡转期的中流砥柱:叶圣陶与1928年的〈小说月
报〉》,《文艺研究》2013年第3期。

●论文《自我守护:潘玉良与她的画作(1928—1937)》,《文艺研究》
2010年第12期。

●论文《从李金发的际遇看早期现代主义艺术在中国的困境》,《文
艺研究》2008年第10期。

●论文《从吴友如到张爱玲: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海
派媒体的文化演绎》,《文艺研究》2007年第1期。

此文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复印,同时选入林幸谦主编《张爱玲:文学·电影·舞台》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rinted in Hong Kong.
●论文《城市隔膜与心理探寻——从女性构型看施蜇存在新感觉派
中的另类性》,《文艺研究》2004年第2期。

●论文《演绎与建构——二十世纪中国美术中的人文性》,《文艺研
究》2005年第7期。

●论文《1933-1935:新文学史料汇编热中的“阿英框架”》,《中国
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5期。

●论文《自我画像:一条贯穿共和国60年女性美术的叙述脉络》,
《美术》2011年第3期。

●论文《画谁?画什么?——从自画像看民国时期女性西画的图式
确立》,《美术观察》2011年第3期。

●论文《从宏大叙述到个人叙述:共和国60年女性的自我塑像》,
《美术研究》2011年第2期。

●论文《与迅雨的对话:张爱玲的女性修辞》,《新文学史料》2004
年第3期。

●论文《〈海上花列传〉叙事的现代转型》,《学术研究》2003年第
12期。

●论文《极致”言情”: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叙事策略与修辞效应》,
《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论文《代际或地域:一代人的精神经纬》,《广东社会科学》2006
年第6期。

●论文《在诗人与雕塑家之间——李金发艺术追求的双重性》,《文
艺报》2001年3月8日第4版。

●论文《雅俗制衡与中国文学的价值重建——以近代四组历史个案
为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论文《学术转型期的困惑——梁启超和〈中国历史研究法〉》,《华
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论文《“五四”启蒙思潮中的“个人性”缺失》,《华南师范大学学
报》2000年第3期。

●论文《李金发双重身分的考察》,《文艺研究》2001年第2期。

●论文《冰心·丁玲·张爱玲——“五四”女性神话的终结》,原刊
载于《学术研究》,2001年被选入《张爱玲评说六十年》,子通、亦青主编,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

●论文《个人影像的叙述:〈丁玲〉与〈对照记〉对读》,《艺术评论》
2009年第11期,此文获《艺术评论》2009年度优秀论文奖。

●论文《观看的多重性——女性艺术、自我画像及其它》,《艺术世
界》2011年第4期。

●论文《论近现代文学叙事中的海派“另类”》,《文学评论丛刊》第
7卷第2期,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论文《追求的背面:重读〈伤逝〉》,《文学评论丛刊》第7卷第2
期。

●文章《高校师生关系趋于疏淡——以本科生导师制的难以实施为
例》,《社会科学报》2005年8月11日第5版“学术批评版”。

●文章《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女性肖像照、生活照的含义生成》,
《国际博物馆》2007年第3辑。

此文选入孟建、[德]Stefan Friedrich 主编《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诠释》第176—185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文章《记忆:从晚清仕女图到张爱玲的〈传奇〉》,《艺术世界》第
228期2009年3月。

●《描摹女性——张爱玲的文学插图》,《文艺评论》2005年第6期。

●《历史感怀与趣味玩赏——读林钰源的近作》,《美术观察》2000
年第7期。

●《珂勒惠支与弗里达:从自画像看女性表达的两条途径》,《中国
女性文化》2010年第2期。

●《另类的女性言说——重读苏青》,《中国女性文化》NO.5,中国
文联出版社2004年。

●《图文互读:张爱玲的女性插图》,《中国女性主义》,广西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4年。

●《历史视域中的“红色经典”——读〈新中国美术图史
(1949—1966)〉》,《无墙的美术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从经验走向超验:读喻红1999-2009的作品》,《喻红:时间内
外》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