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说谎的原因及对策
揭秘儿童说谎的心理动机及引导对策

揭秘儿童说谎的心理动机及引导对策儿童时期是人类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而在这个阶段,儿童常常会说谎。
究竟是什么驱使他们撒谎?我们来揭开儿童说谎背后的心理动机,并探讨如何引导他们建立诚实的行为准则。
心理动机探析自我保护儿童说谎的一个常见动机是为了自我保护。
他们可能会因为害怕惩罚、害怕失去父母的爱或者害怕被批评而选择撒谎,以避免不利后果的发生。
探索边界有时候,儿童会说谎是为了测试边界。
他们想知道父母到底会相信他们的谎言有多远,以及他们能够逃避多少责任。
想要得到关注儿童可能会说谎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在家庭中,如果他们感觉被忽视或者觉得不被重视,可能会通过撒谎来引起家长的关注。
引导对策建议建立信任父母需要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让他们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可以坦诚地与父母沟通,而不用害怕被责备或惩罚。
示范诚实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展示诚实的重要性。
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告诉孩子,诚实是建立健康关系和获得信任的基础。
倾听和理解当孩子说谎时,父母应该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理解他们为什么选择撒谎,而不是简单地施加惩罚。
通过倾听和理解,可以更好地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儿童说谎是一个常见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各种心理动机。
父母在引导孩子建立诚实行为准则时,应该注重建立信任、示范诚实和倾听理解。
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才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成为诚实守信的人。
对于儿童说谎问题,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以理解和引导为主,通过建立信任、示范诚实和倾听理解的方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逐渐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
孩子为什么会说谎该如何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说谎该如何教育孩子受环境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出现说谎的情况,父母一旦发现孩子说谎,千万别随意打骂和贴标签,正确教育才是正途。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孩子说谎的主要原因,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说谎的主要原因(一)小孩子怕父母或教师的打骂:有些做父母的,每逢小孩子做错了一件事,便要骂小孩子或打小孩子。
孩子怕骂怕打,便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这种掩饰得到父母或教师的宽恕,于是第二次第三次做错事时,便再说谎来求得宽恕了。
(二)逃避现实:有时小孩子为了不愿意做或不能做某事时,便叫头疼呀!肚子疼呀!用各种谎言去欺骗父母或教师这种谎言又往往得到父母或教师的同情,因此以后便也常说谎去推诿了。
(三)好虚名,要面子:一件事本来不是他做好的,但说是他做的,可以得到奖赏,面子光彩,于是他说谎了;事本来是他做的,但做得不好,怕丢脸,于是他说那件事不是他做的,也说谎了。
(四)贪利:很多小孩子为了口谗,要吃东西,便说说谎,又有些小孩子为了要得到很高的分数或奖品,便在考试时作弊还硬说自己的本领高人一等。
这都是为了贪利的缘故。
发现孩子说谎后的教育方法先不着急批评孩子,先弄清楚孩子说谎的性质和事情的本质,孩子到底是无意识的说谎,还是刻意的谎言,是善意的谎言还是逃避责任的慌话。
发现孩子是真的在说恶意的谎言时,家长先不要着急拆穿,冷静下来,积极引导他自己承认错误,孩子自己承认错误更利于自身成长,记住在和孩子沟通中,尽量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这样孩子才有勇气说出来。
如果孩子勇敢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家长还是要高抬贵手,孩子态度良好的就要网开一面,并且鼓励下孩子,这样更利于孩子有担当起来。
切忌过分严厉批评孩子家长平时不要过分严厉地批评孩子,有的孩子长大了喜欢说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平时家长过分严厉,孩子害怕受到家长的惩罚或者批评。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再长大一点还是有说谎的倾向,那要进行适当的惩罚,但惩罚也需要注意根据不同孩子的承受力来进行,过分严厉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可能会对孩子一生的成长留下阴影。
孩子爱说谎怎么办四种原因四个对策

孩⼦爱说谎怎么办四种原因四个对策 说谎是⼀种令⼈讨厌的虚假⾏为。
如果发现孩⼦说谎,⽗母肯定⼜⽓⼜急,认为孩⼦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然⽽这种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下⾯我们来看下关于孩⼦说谎的相关内容。
孩⼦说谎的原因及对策 1逃避责备 孩⼦因做错了事,怕被⼈责备⽽说谎。
孩⼦学习成绩下降时,说谎是最常见的事例。
⼀个男孩⼦告诉⽗母他的数学考了95分,但家长发现成绩单有改动的痕迹,去同⽼师核对后才知,原来他把75分改成了95分。
2家长的管教过于严厉 有的家长过分严厉,动辄打骂,孩⼦见了⽗母就像⽼⿏见了猫。
⽣活在这种环境之中的孩⼦往往以说谎来逃避⼀顿“⽪⾁之苦”。
3虚荣⼼作怪 有些孩⼦为了满⾜⾃⼰的虚荣⼼,胡乱编造、瞎说瞎吹。
⽐如某市寄宿学校有⼀个⼥孩⼦,⽣怕城⾥的孩⼦瞧不起⾃⼰,便说⾃⼰的⽗亲是县⾥的⼯商局局长,多么有权,其实她家不过是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4⽰范作⽤ ⾔教重要,⾝教更重要。
家长的⼀⾔⼀⾏,⼀举⼀动,孩⼦都会看在眼⾥,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加以模仿。
例如,有的⽗母明明在家,却要孩⼦去接电话时说:“告诉他,我不在家”,或者从医院弄假证明等等。
少数孩⼦受坏朋友的影响,学会说谎:孩⼦都有从众⼼理,与⼀些品⾏不端的学⽣长期在⼀起,必将受到影响。
在弄清说谎的原因后,我们就应该有的放⽮地进⾏矫正与教育。
如果孩⼦是第⼀次说谎,家长应将其当件⼤事来教育,处理,要给孩⼦分析说谎的危害,指出问题的严重性。
对那些经常说谎的孩⼦,家长要认真分析其说谎的原因,摸清其说谎的规律,不要轻信孩⼦的话,发现是诺⾔,应及时揭穿,让孩⼦知道说谎是骗不了家长的。
否则,孩⼦就会觉得家长是“好骗的”、“可欺的”,胆⼦越来越⼤,谎话越说越多,越编越像。
对孩⼦的要求不要过分苛刻,要适合孩⼦的具体情况和⼼理特点。
孩⼦能做到的,就帮助其做到,孩⼦⼀时做不好,也不要施加压⼒,应当⿎励孩⼦继续努⼒。
例如,学⽣学习成绩没有达到⽗母规定的⽬标,⽗母就应该帮助孩⼦找原因,⽽不是指责或打骂,这样,孩⼦⾃然就不会说谎。
孩子爱说谎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孩子爱说谎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孩子爱说谎的原因及解决方法一、孩子为什么说谎1、他们说谎有时是由于不让他们说真话。
2、被家长哄骗之后心态发生改变。
孩子的感情体验无论是积极的、消极的,或是矛盾的,都不应该鼓励他按照父母的意愿来说,而应该按照孩子自己的体验去说。
例如,孩子生病时,不想服药,家长骗他说药不苦;不想打针,家长骗他说打针不痛。
这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什么印象呢?那就是可以用说谎的方法欺骗别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和实现自己的意愿。
3、家长所谓的权宜之计往往会成为孩子说谎的样板。
如有人敲门找爸爸,爸爸不愿见,就叫孩子告诉找他的人说:“爸爸不在家”。
家长骑车带孩子,被民警发现并批评时,家长就对民警说:“孩子生病,急着送医院”。
孩子遇到类似的情景,情急之下就会说谎。
所以,家长平时应该时刻留心自己的言行,切断孩子说谎的隐性心理动机,为孩子做出诚实的榜样。
4、在家长的诱导和刺激下说谎。
母亲急着催孩子起床去上学,孩子还想睡一会,哼哼唧唧的一脸苦相。
母亲不应提示说:“是不是肚子疼?”孩子为了达到目的,就会按母亲的提醒顺杆爬,谎称肚子疼得利害。
如果真的肚子疼,孩子会主动说出来的。
孩子和玩伴打架了,有的母亲会不由自主地鼓励孩子说谎:“是不是他先打你?”,“是他先惹你的,对不对?”,“你没有打他,他就哭了,对不对?”,“他头上的包是自己不小心摔的,对不对?”这样的'提示绝不会使孩子诚实地说出事实真相“不,他是我打哭的”。
刺激孩子说谎的家长往往自食其果。
5、孩子的愿望得不到实现,孩子内心有一种渴望。
总而言之,父母的态度和言行不应该引起孩子用谎言为自己辩护的心理动机,也不应该有意提供说谎的机会。
发现孩子说谎,我们的反应不应该是斥责和惩罚,而是就现有的事实向孩子讲解,使孩子懂得和感受到没有必要对我们说谎。
二、宝宝撒谎的三种形式1、幻想性撒谎3岁内的宝宝无法分清想像与现实,常常把想像的事物当作现实的事物来描述。
他们往往会即兴、随意地把自己听到的故事,看到的事物经过自己的想像加工,套用到现实的人或事上去,出现没有逻辑、不真实的“撒谎”;他们也可能把自己的愿望施加到某件事情上,把本来不存在的事情说得跟真的一样,但是又漏洞百出,这只是他们通过想像表达自己愿望的一种方式。
6岁的孩子为什么老说谎父母该怎么办

6岁的孩子为什么老说谎父母该怎么办6岁孩子出现老是说谎的问题,这是父母都很头疼的问题,不知道应该如何教育才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6岁孩子老说谎的原因,分享给大家!6岁孩子老说谎的原因1、自我保护:为了逃避某种不愉快或者痛苦的结局。
2、模仿:撒谎可以是从大人或者身边的人学来的恶习。
3、自夸:为了满足虚荣心,希望得到大人的表扬或者注意。
4、敌意:出于对某人的敌意而说谎,从而达到诋毁他人的目的。
5、谋利:为了得到一些好处而说谎。
6、无意识说谎:年纪小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说谎,或者是对事物的认识不清,从而无意识地说谎。
孩子经常说谎的家长应对方法1、增强自我意识:当孩子说谎时,家长不仅要及时指出来,还可以帮助他复述事件的整个过程,让他认清他自己所起的作用。
2、灌输正确的道德观:父母不能忽视孩子说谎,不然便是实际上等于赞许这种行为。
家长应该要言传身教地教育孩子不诚实是不道德的。
3、正确运用奖惩手段:孩子撒谎时采取适当的惩罚手段,同事对于孩子诚实的行为应及时地给予鼓励和奖励。
5:注意父母与孩子的互动:家长自身要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同时要和孩子增加互动,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避免孩子再次说谎。
面对孩子说谎行为时父母正确的做法1、如果你明知孩子说谎,不要对他一再追问。
其实,父母是希望能够再给孩子一次说实话的机会,结果反倒又给了孩子一次说谎的机会。
因此,如果父母知道真相,就不要再反问孩子;当父母不知道真相,但是能够肯定孩子的答案也不可信,那么也不要向孩子提问题。
总之,不要向对你说谎的孩子提问题。
否则,只能迫使孩子再用谎言遮掩他先前的谎言,既加深了孩子心理的内疚和不安,也使父母更加火冒三丈。
与其这样,还不如相信自己的判断,告诉孩子你希望或要求他如何去做。
2、如果孩子是习惯性的说谎,那么向孩子提问题之前你就先告诉孩子你知道他会对你说谎,然后允许他给你一个更好的说法。
很多孩子在说谎之前根本就没想他们还能说点别的理由。
因此,父母可以先发制人:”我知道,如果我问你,你肯定不想对我说实话。
幼儿说谎行为原因及对策研究

幼儿说谎行为原因及对策研究
幼儿说谎行为原因及对策研究
一、原因
(一)家庭环境因素
1.父母关系不和谐。
有时候,孩子会听到父母之间的冲突或者争吵。
家中的矛盾现象会让孩子产生害怕、痛苦的感受,也可能给他们一种只要说谎就可以解决一切的错觉。
2.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
家庭经济拮据会让孩子焦虑和恐慌,他们也会感觉到家里的经济状况对他们存在很大的压力。
这就会让孩子隐瞒实情,甚至会去说谎。
3.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
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产生缺乏教养和学习概念,他们会因此而形成一种把说谎当成许多解决方法的习惯。
二、对策
(一)家庭环境处理
1.保持家庭和谐。
家庭气氛要舒适,家长要有耐心地引导孩子,以免家庭暴力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
2.增强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家庭父母应多找找工作,提高家庭收入,以缓解孩子的压力。
3.正确教育孩子。
一方面,应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另一方面,父母要多给孩子有助于增强自信的实践机会,比如开展一些有趣的游戏。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精选5篇)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精选5篇)第一篇: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陈杏媚一、问题的提出说谎往往被人们视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
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就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做出探讨。
二、幼儿说谎行为的概念及成因根据心理因素来分析,幼儿说谎大致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大类。
(一)无意说谎的概念及成因 1.无意说谎的概念从幼儿认知和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特点来看,3岁幼儿已有说谎的经验,4岁幼儿开始出现策略性说谎,但这一时期幼儿的说谎行为基本上都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属于无意说谎,常表现为满足愿望的心理、理解性心理错觉和自信心的萌动等。
2.无意说谎的成因(1)满足愿望的心理幼儿有时会把幻想、愿望与现实混合在一起。
他们为了满足某种理需要,常常无意识地和不自觉地“说谎”,这与品德行为无关。
如一幼儿在电视上看到海边的孩子玩得非常开心,就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绘形绘色地说自己在大海边玩得多么开心,形成一种“美丽的谎言”。
(2)理解性心理错觉幼儿常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心理错觉,用想象的情节代替记忆不确切的情节。
于是便出现了“说谎”现象。
例如,有的幼儿在园里做了错事,老师教育说:“你做错事是不对的,以后注意改了,就同样是好孩子。
”幼儿听到“好孩子”这样词语,往往会把它当成“表扬”,回家就高兴地报告给爸爸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我了,说我是好孩子!”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幼儿缺乏经验而产生的理解性心理错觉。
又如,有的幼儿不理解某些概念的真正内涵,往往不自觉地“说谎”。
有的幼儿在家看过爸爸妈妈和朋友打扑克、下象棋,就对老师说:“我会打扑克,也会下象棋。
”其实,他只不过是会模仿大人的样子,并不理解这类活动的真正含义。
(3)自信心的萌动幼儿由于理解问题的简单化和不善于分辨想象与现实,往往不切实际地说“大话”,夸“海口”。
例如,在运动会前挑选小运动员时,教师问:“我们班谁跑得最快?”结果全班幼儿都争着举手说:“我跑得最快!”从另一角度来说,这不但是孩子无意说谎,同时,还是幼儿自信心的萌动时期。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教育文库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教育文库一、成因篇1.生理原因幼儿时期,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限。
在表达自己想法时,可能会因为语言表达能力不足而产生误解,导致说谎现象。
2.心理原因(1)求助心理:幼儿在遇到困难时,可能会因为害怕受到批评或惩罚,而选择说谎来逃避责任。
(2)模仿心理:幼儿模仿能力强,如果身边有说谎的榜样,他们很容易学会说谎。
(3)好奇心理: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有时会为了引起关注或满足好奇心而说谎。
3.家庭原因(1)家庭教育方式:家长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容易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导致说谎。
(2)家长榜样:家长在孩子面前说谎,或者对孩子的错误行为采取纵容、默许的态度,都会导致孩子学说谎。
(3)家庭氛围:家庭氛围紧张,亲子关系紧张,容易导致孩子为了逃避压力而说谎。
4.社会原因(1)同伴影响:幼儿在一起玩耍时,可能会因为同伴的说谎行为而学会说谎。
(2)社会风气:社会风气不良,说谎现象普遍,幼儿在耳濡目染中学会说谎。
二、对策篇1.家庭对策(3)教育孩子正确对待错误:家长要教育孩子勇敢面对错误,承认错误,而不是用说谎来逃避。
2.幼儿园对策(1)加强师资培训:幼儿园要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心理素质,及时发现和处理幼儿说谎行为。
(3)开展诚信教育:幼儿园要开展诚信教育,让幼儿明白说谎的危害,树立诚信意识。
3.社会对策(2)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说谎行为的惩处,让说谎者付出代价,从而减少说谎现象。
(3)加强家庭教育宣传:通过家庭教育宣传,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
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复杂,需要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纠正。
让我们携手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诚信、和谐的环境。
浅谈幼儿说谎行为的成因及对策教育文库一、成因篇幼儿时期,孩子们的小脑瓜里总是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有时候他们的言辞中就会出现与现实不太相符的内容。
这背后,其实有着不少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儿童说谎的原因及对策作者姓名:孙芬芬辅导教师:王美芳教授浅谈儿童说谎的原因及对策摘要:孩子说谎标志着他有了想象力,开创性的行为与周围环境打交道。
孩子说了谎话,在众多人的眼里便是“品德差”、“教养差”、“这么小就说谎,长大了那还得了”等等关键词:儿童说谎原因策略常言说“童言无欺”,意思是说小孩子是不会说谎的。
果真如此吗?据调查发现,我国约有50%的孩子从三岁开始说谎,9岁的孩子70%以上说过谎。
可见,说谎是儿童普遍的行为。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研究者在皮亚杰说谎概念及其道德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扩展并修正了有关方面的研究。
目前研究者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如果一种言语表述被认定为说谎,必然满足下面三个关键的成分:⑴事实成分,即言语表述是否与事实相违背;⑵意图成分,即说话者是否有意欺骗;⑶信念成分,即说话者对自己的言语表述真或假的判断。
如果我们成人能够很好的从这三个关键成分来理解儿童的说谎问题,那我们就能够合理的解释有关儿童说谎的问题,而不会对儿童的表现有所惊讶,达到不可理喻的地步。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何况是没有发育成熟的儿童呢?在许多家长的眼中,从“说谎”起,孩子就开始变坏了。
孩子说了谎话,在众多人的眼里便是“品德差”、“教养差”、“这么小就说谎,长大了那还得了”等等。
难道儿童说谎真的有如此可怕吗?那么,就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一下儿童说谎吧!一、儿童眼中的说谎概念在有关儿童说谎概念的研究中,比较著名的是皮亚杰在道德发展研究中有关说谎概念发展的研究。
皮亚杰直接问儿童什么叫说谎。
从被试儿童的答案中,皮亚杰发现,儿童对“说谎”概念的理解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
具体表现为:年幼儿童似乎把“说谎”与其他不好的言语行为(如骂人的话)相混淆;6岁左右的儿童尚不能把考虑意图的性质而是将所有的错误行为或不好的言语(如骂人的话)视为说谎。
而有意性对儿童来说并不是说谎概念的一部分,后来,不好的言语行为从儿童的说谎概念中排除出去。
但仍然发现儿童不能考虑到意图的因素。
6至10岁之间的儿童把一个与事实不相符的言语表达说成是说谎,尽管说话者并不是有意的欺骗(如犯了一个诚实的错误)。
在研究的过程中,皮亚杰还得出两个结论:其一,儿童实际上是能够或多或少的区分有意的行为和无意的错误。
其二,这种区分还没有在道德反省的水平上分离出来。
也就是说,虽然儿童能把无意的错误从说谎的概念中区分出来,但错误仍然被认为是谎言。
换句话说,儿童是一纯粹客观的方式定义“谎言”的,在儿童的眼中,不符合事实的话都是谎话。
对于以上两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来说,“有意性”并不是说谎概念的一部分。
只有到10至11岁的儿童的谎言中,“有意性”才有所表现出来。
从而才有皮亚杰眼中正确的谎言定义,即“任何有意图的错误的陈述都是谎言”。
二、儿童说谎的原因及表现诚实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美好品质的表现。
对于儿童来说,不说谎是他们诚实的表现。
儿童说谎虽然不能说是道德品质问题,因为有时他们并不想有意欺骗人,但如果对儿童说谎现象放任不管,不及时教育,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养成说谎的坏习惯。
对于儿童说谎问题的研究,大多数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尤其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皮亚杰关于儿童说谎概念及道德判断的研究,并且皮亚杰在研究的过程中更好的意识到了儿童只有到10-11岁才能做出有意识的谎言判断。
从而“有意性”成为道德判断标准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对于儿童的说谎问题,我们可以从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这两个方面来加以阐述。
(一)、无意说谎所谓无意说谎,是只说谎本身不是受主体自身控制的,而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幼儿的说谎应该属于一种无意说谎,也就是说,幼儿没有有意要骗人的主观动机,更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说谎。
这类说谎主要是幼儿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低而造成的说谎幼儿的心理处于发育的未成熟阶段,各个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幼儿的认知能力处于萌芽阶段,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较弱。
幼儿的识记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他们记忆处在无意记忆阶段,有意记忆的发展还不完善,这应该是人类个体发展的必经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记忆存在一定的缺陷,模糊不清。
而且幼儿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只能记忆像儿歌、图画等生动形象的内容,对于抽象的东西他们一点也不感兴趣,所以他们的记忆功能不能很好的得以发挥,同时幼儿的口语和理解能力发展的也不够完善,加上幼儿模仿能力极强,他们的口语主要是模仿成人的语言习得的,而模仿有事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来理解的,从而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由于成人和幼儿的思维方式不同,在幼儿那里被认为是正确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成人就不能像幼儿那样理解幼儿心中所理解的一样,甚至有可能成人会理解为幼儿的理解是错误的。
最终会由于成人和幼儿不能很好的互相理解,成人就会把幼儿认为是说谎者,是一个不诚实的人。
另外,认得大脑皮层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而幼儿的大脑皮层发展还不够完善,这就造成了幼儿的判断思维能力是不稳定的,比如一个幼儿对同伴说:“我见过长翅膀的猪。
”2、因为想象从而满足自己的愿望心理德国教育学家施鲁克教授说过,“孩子第一次有意义的说假话是他成长过程的一个重大进步,孩子说谎标志着他有了想象力,开创性的行为与周围环境打交道。
”据有关专家调查发现,3岁幼儿大部分会把现实和想象混在一起编出谎话来。
丰富的想象力真是3至6岁幼儿心智发展的特征之一,他们还没有能力完全分辨想象和事实之间的差距。
幼儿的感情比较丰富,语言能力逐渐发达,容易陷入多姿多彩的幻想中,加上孩子喜欢的动画片或卡通通常是想象力发挥的极致,许多夸张的动作行为使幼儿信以为真,把想象当成现实。
而且幼儿时常把想象和现实混同起来,说出想象的东西表达自己的愿望。
不知道“说谎”是何物。
但在成人眼里看来,幼儿在说谎。
严格来说,这种幻想式谎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谎言,家长和教师无须过分但心。
没有必要批评孩子,而是应该想办法理解孩子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去听一听孩子的真实想法,这样有助于成人和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从而成人就可以理解幼儿这个阶段的说谎时符合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的。
(二)、有意说谎有意说谎,是指说谎者有说假话的主观动机,在说谎时体现了有意性,与无意说谎相比较,有意说谎者在说谎时会表象出恐惧、内心紧张、脸红等情绪体验。
这类说谎才是我们值得重视的问题,这将关系着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
它是孩子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和愿望而编造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话。
我们可以简单的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1、儿童害怕挨批评或受惩罚,不敢面对现实而说谎哲学家罗素说过:“孩子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
”英国心理学家基纳特说过“撒谎是说真话遭到训斥的孩子在心理上解脱自己的避难所”。
这类说谎往往是恐惧心理所致。
而滥施惩罚是造成儿童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导致说谎的主要原因。
如有的家长害怕孩子变坏,常常不问清事由就训斥责备甚至打骂孩子;有的家长性格粗暴,孩子稍有不当之处就会训斥打骂。
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很容易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
孩子做错了事,为了开脱责任,逃避打骂训斥甚至惩罚,就会有意说谎。
其实,儿童做错一些事,有时并非故意,向父母说出实情,表明小孩子的诚意,父母本该表扬,只要予以提醒下次注意就可以了,施与惩罚有可能使孩子今后不再敢说真话了,从而导致孩子养成说谎话的坏习惯。
2、为满足个人的虚荣心而说谎虚荣心是指自尊心的不合理的表现,是一种爱慕表面上光彩、风光的虚浮心理。
儿童已经正式介入了同龄人的群体关系,在群体交往与生活中,儿童相互的比较和竞争就不可避免,儿童相互吹嘘自己有这有那,或者是你有的我都有,我有的你没有再或者是你有的我虽没有,但是我有的都比你的好。
为了不使自己在比较中处于劣势,儿童有时会不顾一切的夸大事实甚至编造事实。
比如:小朋友子轩看到东东在玩坦克车,自己明明没有坦克车,却会不假思索地说:“我妈妈给我买了很多坦克车,比你的好玩。
”可以看出,这种说谎恰恰反映了子轩可望达到坦克车的愿望。
往往儿童口中说的“我有”或“我早就玩过了”等等,常常不仅是流露愿望,而且也是在掩饰愿望和克制愿望。
强烈的虚荣心驱使他们屡屡说谎每个人都有向往更好生活,使别人羡慕自己的本能,而当这种本能过于强烈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虚荣。
虚荣心强的人不能接受自己有哪些方面比别人差,而是必须要样样比别人优越才能接受自己。
当自己某些方面没有优越性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地编造出谎言来抬高自己。
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已能意识到自己所说的话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或者是虚构的,但是因为虚荣心在作怪,促使儿童说谎。
儿童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喜欢听好话,期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表扬,这也是儿童的情感需要。
3、行为模仿造成儿童说谎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不良行为的形成是由于示范作用引起的学习结果。
示范作用是指“人类个体接受某一榜样的影响并占有其特征的过程。
儿童说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成人的不良影响和不当的教育方法。
父母和教师是儿童心目中的偶像,又是和他们接触最多、影响最大,也是最受尊敬和信赖的“权威人物”。
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儿童起着巨大的启迪和效仿作用,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难免跟着学。
特别是儿童家长的说谎行为,常是造成儿童说谎的直接原因。
父母和教师如果在儿童面前说了谎,就会使儿童产生“说谎不为错”的错觉,起码为他们的说谎壮了胆。
马卡连柯说过:“如果一位母亲瞒着人把东西给自己的孩子,而不给别人的孩子,就是在教自己的孩子不正直,不忠诚”。
有的家长说话随便,表态轻率,不计后果。
比如:孩子生病了害怕吃药,这时家长就会想法设法的让孩子吃药,有的家妈妈就说:“好好吃药,吃了药身体好的快,等你身体好了妈妈就带你去动物园。
”可是孩子病好了之后妈妈却把对孩子的承诺丢到了九霄云外,忘的一干二净,当孩子问妈妈为什么说话不算数时,妈妈却若无其事的对孩子说:“那是妈妈哄你的。
”还有的家长当着自己小孩的就经常不说实话,例如,家里来了电话,爸爸就说:“如果有人找我,就说我不在”。
另外,有的家长喜欢夸大其词,把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吹的天花乱坠,孩子受此影响也会不知不觉地进行模仿,效仿大人吹牛说谎。
以上的这些言行,往往使孩子产生言不必信,说和做是两回事的错觉,故而在生活中孩子就会出现说和做脱节,或凭空乱说等不良现象。
4、为了得到更多的关爱而说谎孩子渴望得到老师、父母的爱和关注,老师、父母的爱和关注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幼儿着方面的心理需要得不到不适当满足,幼儿很可能就会做出不符合常规要求的行为。
所以孩子就利用说谎来引起老师、父母的关注。
如,孩子爱装病。
这几乎是所有孩子都会出现的一种行为。
有的孩子装病是为了得到父母的关爱,所以故意说肚子痛;有的孩子装病是为了在家看好看的动画片等等。
四、儿童说谎行为的教育策略儿童的说谎行为是儿童不良行为的一个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