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析,《学而》1.15

合集下载

论语学而第一译文

论语学而第一译文

论语学而第一译文《论语・学而第一》原文如下: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者,仁之本与!”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能信其言,虽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圣也乎?” 子贡曰:“固天纵之圣,又何疑焉?” 子禽曰:“然则夫子何以为之?”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道反是。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非和也。

礼来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小宗,亦可宗也。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 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义若何?”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1.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时常温习、练习。

•说(yuè):通“悦”,愉快。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及解析
《论语·学而篇》原文翻译和解析如下:
原文1.1: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1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杨伯峻译,下同)
【译文】2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张燕婴译,下同)
解析:这一段是孔子的格言,强调了学习、复习、交友和修养的重要性。

学习要及时复习,有朋友从远方来要热情欢迎,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恼怒,这些都是君子的风范。

原文1.2: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译文】孔子说:“默默存想所见所闻,认真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不而不倦怠,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
解析:这一段是孔子的学生有子的话,强调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
重要性,以及君子应该专注于根本的事情,通过学习、教导别人来实现自己的成长和贡献。

同时,这段话也暗示了“孝悌”是仁爱之本的思想。

《论语·学而篇》全文理解

《论语·学而篇》全文理解

《论语·学而篇》全文理解《论语·学而篇》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论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和言论。

全文共有20章,涵盖了教育、修身、政治、家庭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论语·学而篇》进行全面理解。

首先,整篇《学而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他强调了持续的学习和不断的修身养性。

例如,在第一章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

他还强调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知识本身。

其次,孔子在《学而篇》中提出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在第三章中,孔子说,“教诲无常宜。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他还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人的老师,相互学习和启发。

第三,政治是《学而篇》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孔子对政治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见解。

他认为一个好的政治领导者应该具备德行和智慧,能够以身作则,引导人民。

在第八章中,孔子说,“君子不器。

”这句话强调了一个政治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素养。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观点,认为政治领导者应该善于协商和处理不同意见,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四,家庭伦理也是《学而篇》的重要内容。

孔子强调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

在第十六章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

”这句话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子女应该尊敬和孝顺父母。

他还提出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观点,强调了孝敬父母的长期坚持和实践。

总的来说,《论语·学而篇》是孔子思想的重要体现,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政治的智慧和家庭伦理的价值。

这些观点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而》原文解读翻译全文

《学而》原文解读翻译全文

《学而》原文解读翻译全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第一)孔子说:学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时时复习、练习,这难道不是一件让人感到愉快的事情吗?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第一)孔子说: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让人感到快乐的事情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第一)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这不是君子的表现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学而第二)学习不思考就是无用而空虚的,但单纯的思考而不去学习也是危险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学而第三)知道某件事和喜欢这件事的人并不相同,喜欢这件事的人又不如享受这件事的人来得更好。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学而第七)走在路上总有人可以作为我的学习对象,我会选择他们身上的好处去学习,而把他们的缺点加以改进。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学而第八)君子总是看到周围的人和事物,而不是比较个人和其他人,而小人则相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第一)学习并不是单一的,需要时时复习、练习;有朋友从远方来应该感到快乐;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应该生气,这才是君子应有的风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学而第三)孔子说:我15岁时就开始立志于学习;30岁时能够自立;40岁时有了一定的头脑和见识;50岁时懂得了天命;60岁时能够听取别人的建议;70岁时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所依照的行事,不重犯过错。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学而第七)孔子说:我不会感到学习厌倦,我也不会感到教书无聊,这样的心态使我感到满足。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学而第三)孔子说:喜欢学习的人比知道学习的人更优秀,喜欢学习的人又不如享受学习的人来得更好。

一起学《论语》1.15学而篇——贫而无谄

一起学《论语》1.15学而篇——贫而无谄

一起学《论语》1.15学而篇——贫而无谄一起学《论语》1.15学而篇——贫而无谄【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白话】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慢,怎么样呢?”孔子说:“可以啊。

但是还比不上贫穷而能乐道,富有而能好礼的人啊。

”子贡说:“《诗》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吗?”孔子说:“赐啊,从现在开始可以和你谈论《诗》了,告诉你已知的,你能推出未知的。

”【释词】谄:谄媚,卑躬屈膝。

范宁曰:不以正道求人为谄也。

骄:骄慢,傲慢。

贫多求,故易谄;富有恃,故易骄。

何如:怎么样。

可:可以。

仅仅是许可而已,仍有未尽。

无谄无骄,则知自守矣,故曰“可”,而未能超乎贫富之外也。

未若:不如,比不上。

乐:乐道之意。

心能乐道,则忘乎贫富穷通;心能好礼,则安于处善循理。

德日进,而明明德。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卫风·淇奥》。

治骨曰切,治象曰磋,治玉曰琢,治石曰磨。

切磋琢磨以成宝器。

不加切磋琢磨之功,则骨象玉石不能成器,此言治学问之功。

言诗:谈论诗,讨论诗。

《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其斯之谓与:骨象玉石虽有其材质,但不切磋琢磨则不能成器;人能贫无谄、富无骄,生质虽美,如果不经学问之功,就不能达到乐道好礼,成贤成圣。

乐道好礼,则必经学问之功;骨象玉石之器,必经切磋琢磨之功。

“学不可以已”,不可安于小成而不自勉于益求精进。

往:以往的,已知的,其所已言的。

如“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来:未到的,未知的,其所未言的。

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子贡受夫子启发,由已知推出未知。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言贫之与富皆当乐道自修也。

……子贡知师励己,故引《诗》以成之。

此《卫风·淇奥》之篇,美武公之德也。

《论语》学而篇原文、译文及感悟

《论语》学而篇原文、译文及感悟

《论语》学而篇原文、译文及感悟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并按时去练习和实践,不也是非常高兴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去怨恨别人,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感悟:孔子在这里提出了在精神层面上对人生至关重要的三件事情,一是学习,二是交友,三是自处。

这三件事处理好了,人生就会快乐。

先说学习。

孔子最看重学习,对学习的重要性反复强调。

学习可以带给你终身的持续不断地快乐。

孔子所说的"学",主要指道德修养、立身处世方面的学问。

学习了之后,一定要不断地练习和实践,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才能让道德修养成为自己的习惯,才能让学到的道理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再说交友。

人生之成功常常得益于几个或一群好友,人生之快乐也常常来自一两个知己或一群好友。

要多向先辈,向有成就的人去请教,去学习。

再说处世。

当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欣赏自己的时候,不能怨天尤人,要多找找自己的原因,并且努力坚持下去。

自己是否幸福,取决于自己,不在外人如何评价,更不能奢求于外。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作乱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

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

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感悟:父母疼爱子女是物种延绵的生物本能,而孝顺父母需要提倡和教育。

孝悌是"为仁”的基础,求"仁"应该从孝悌做起。

孝悌之于社会和人生的双重意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最终合二为一。

当更多的人成为品行高尚的君子,社会必然会形成良风美俗。

论语章节解析翻译

论语章节解析翻译

论语章节解析翻译《论语》章节解析翻译《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对《论语》的不同章节进行解析和翻译,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思想。

第一章:学而篇这一章主要集中于关于学习的讨论。

其中,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句话传达了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我们应该保持敏锐的思维,愿意学习,不嫌弃向他人请教。

第二章:为政篇这一章集中于关于政治和治国的原则。

其中有一句著名的格言:“君子不器”。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君子应该注重品德而非技能。

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第三章:八佾篇这一章主要讨论了典礼和仪式。

孔子强调了典礼的重要性,并且提出“君子义以为质”,即君子要以正义为准则来举行典礼。

这表明典礼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道德的表达。

第四章:里仁篇这一章集中于“仁”的概念。

孔子认为仁是最重要的美德,是做人的根本。

他强调了仁的普遍性和实践性,提醒人们要对待他人宽容和体恤。

第五章:公冶长篇这一章主要讨论了礼节和忠诚。

孔子通过谈论公冶长这个人物来表达他对忠诚的重视。

他认为,无论在任何位置,一个人都应该忠诚于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第六章:雍也篇这一章以雍也这个名字命名,主要关注的是个人修养和品德。

孔子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品德对于塑造一个人的形象和影响他人的重要性。

第七章:述而篇这一章集中于言谈和表达的方式。

学生们问孔子如何用言辞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孔子则谈到了语言的准确性和明确性的重要性。

第八章:泰伯篇这一章主要讨论了领导者的责任和义务。

孔子以泰伯命名,提醒领导者要秉持正义,承担起对人民的责任,以及如何处理权力和财富。

以上是《论语》中的一些章节解析和翻译,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论语》的内涵和思想,从中汲取智慧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塑造我们的品格,并且在人际关系和领导能力方面成为更好的人。

论语学而原文与解析

论语学而原文与解析

论语学而原文与解析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其中的《学而篇》是十分重要的一篇,本文将对《学而篇》的原文进行解析,探讨其深层含义。

《学而篇》以“子曰”开篇,表明这是孔子的言论。

全篇共有十八章,涵盖了教育、修养、为人处事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本文将分析其中几个核心观点,并探讨其现实意义。

第一章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两句话传达了学习的乐趣以及交友的喜悦。

习而不厌的学习态度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只有不断积累知识、实践技能,才能进步。

而结交远方来的朋友,则是通过人际关系的拓展来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增加交流的机会。

这提醒着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要时刻保持热爱和开放的心态。

第二章中,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唯上知,下愚。

”这里的“上知”指的是具有高智慧和学识,而“下愚”则是指缺乏知识和智慧的人。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才能与智者相互交流,汲取更多的智慧。

“上知”和“下愚”的对比,提醒着我们要重视教育,注重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追求提升自己的智慧。

第四章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单纯的机械学习只是空洞的死记硬背,没有思考的力量,无法应对复杂的问题;而纯粹的思考却容易陷入盲目臆断的误区。

只有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有力的思维体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思考,而在思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习的积累。

第十五章中,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这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之一,强调了尊重他人、互相善待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以自己不愿经历的事情,也不做给他人,始终保持谦虚、宽容和善良的心态。

这样的处世原则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还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对《学而篇》的原文解析,我们能够深刻领悟到其中的智慧和价值观。

学习的乐趣与交友的喜悦、教育的重要性、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以及互相善待的原则,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值得借鉴和践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而》1.15
【原文】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评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子贡显然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告诸往而知来”,能够举一反三地领会教师的意思。

所以孔子认为可以和他讨论《诗经》这样较为深奥的学问了。

撇开孔子对子贡的赞扬不谈,我们来看看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与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区别。

其实,无论是“贫而无诌,富而无骄”,还是“贫而乐,富而好礼”,都做了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但二者又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差别。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穷困,虽然倒霉了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有,虽然发财了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淫逸。

能做到这一步当然是很不错的了,但严格说来,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进而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了。

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像《吕氏春秋》上所说的那样:“穷亦乐,达亦乐。

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


当然,对于当今国人来说,追求精神方面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那岂不是达到更加高尚的境界了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