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病名词解释
中医骨病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骨病知识点总结归纳中医骨病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骨骼系统的疾病及其治疗方法。
骨病是指骨骼系统的各种疾病,包括骨折、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
中医骨病治疗以调理气血、调畅经络、调节脏腑为主要方法,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下面就中医骨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一、中医骨病的病因及病机1. 外因:外伤、劳损、变形、寒湿、湿热、风热、痹症等因素。
2. 内因:肝肾阴亏、气血不足、脏腑虚弱、郁怒伤脾、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因素。
3. 病机:中医认为,骨病的病机主要是气血郁滞、气血不足、风寒湿热侵袭、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血失和、经络阻塞,进而影响骨骼系统的正常功能。
二、中医骨病的诊断要点1. 望听问切:通过望、听、问、切等四诊方法,了解病情变化,望色、听声、问诊、切脉等,加以综合分析;2. 疼痛特点:针对不同骨病的疼痛特点,进行详细的症状分析,包括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疼痛程度及伴随症状等;3. 脉象和舌诊:观察患者的脉象和舌苔,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4. 辅助检查:如X线、CT、MRI等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帮助明确病情。
三、中医骨病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中医骨病主要采用中药治疗,常用药物有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祛风化湿、补益气血、滋养肝肾等功效的药物;2. 针灸治疗:通过针灸手法和穴位的刺激,调节气血、舒筋活络,改善骨病的症状;3. 推拿按摩:采用推拿按摩手法,调节气血、舒筋活络,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4. 理疗疗法:包括针刺、灸法、拔罐、艾灸、推拿等手法,在一定的规律和原则下进行治疗,以调养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四、中医骨病的预防措施1. 饮食起居:注意合理膳食,加强营养,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作息;2. 运动锻炼:适当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气功、散步等,增强体质,改善骨骼系统的功能;3. 情绪调节:避免过度疲劳,保持情绪舒畅,避免长期的情绪紧张、忧虑、恐惧等。
中医上骨病分类

中医上骨病分类中医学认为,骨病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骨骼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疾病。
根据中医理论,骨病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气血不足型骨病气血不足型骨病是指由于气血不足导致骨骼组织供氧供养不足,从而引发的疾病。
常见的症状包括骨质疏松、骨折难愈、关节疼痛等。
中医认为,气血不足型骨病的治疗应以益气养血为主,常用的药物有黄芪、当归、人参等。
二、湿热蕴结型骨病湿热蕴结型骨病是指体内湿热邪气蕴结于骨骼,导致骨骼疼痛、关节肿痛等症状的疾病。
中医认为,湿热蕴结型骨病的治疗应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的药物有黄连、黄柏、车前子等。
三、风寒湿邪侵袭型骨病风寒湿邪侵袭型骨病是指体内受到风寒湿邪的侵袭,导致骨骼疼痛、关节僵硬等症状的疾病。
中医认为,风寒湿邪侵袭型骨病的治疗应以祛风散寒、祛湿通络为主,常用的药物有羌活、川芎、藁本等。
四、痰湿阻滞型骨病痰湿阻滞型骨病是指体内痰湿阻滞导致骨骼肿胀、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的疾病。
中医认为,痰湿阻滞型骨病的治疗应以化痰祛湿为主,常用的药物有半夏、陈皮、苏子等。
五、肝肾亏虚型骨病肝肾亏虚型骨病是指肝肾功能不全导致骨骼组织供养不足,出现骨质疏松、骨折易发等症状的疾病。
中医认为,肝肾亏虚型骨病的治疗应以滋补肝肾为主,常用的药物有何首乌、淮山药、枸杞子等。
六、经络瘀滞型骨病经络瘀滞型骨病是指体内经络受阻,气血循环不畅,导致骨骼疼痛、关节僵硬等症状的疾病。
中医认为,经络瘀滞型骨病的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常用的药物有桃仁、红花、三七等。
中医上对骨病的分类主要包括气血不足型、湿热蕴结型、风寒湿邪侵袭型、痰湿阻滞型、肝肾亏虚型和经络瘀滞型。
每一种类型的骨病都有其独特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准确诊断骨病的类型,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中医上对骨病的分类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提高疗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中医骨病知识点总结

中医骨病知识点总结中医学认为,骨病是因为人体的气血失调和经络阻滞导致的。
骨病是指各种骨关节疾病,如骨折、骨质疏松、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影响到日常工作和生活。
因此,中医治疗骨病的知识至关重要。
骨病的发生原因有很多,包括年龄、遗传、疾病、营养不良等因素。
在中医学中,骨病被归类为“痹证”范畴,主要是因为气血不畅导致的。
骨病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包括初起阶段、加重阶段、稳定阶段和恢复阶段。
在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法也不同。
中医治疗骨病主要是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加强体质,调整情志,促进人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认为,骨病的治疗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包括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辨证施治。
同时,中医治疗骨病也需要与物理疗法、药物治疗等综合配合,以达到最好的疗效。
在中医治疗骨病中,有一些常用的方法,比如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疗法、中药疗法等。
针灸疗法是通过调理人体的经络,疏通气血,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推拿按摩疗法是通过按摩、推拿身体来放松筋骨,改善气血流通。
中药疗法是通过中草药的药效来调理患者的体内气血,补益体质。
在针灸疗法中,有一些常用的穴位,比如足三里、阳陵泉、大敦、天髎、太冲等。
这些穴位对于治疗骨病有很好的效果。
在推拿按摩疗法中,有一些常用的手法,比如揉、捏、按、搓等。
这些手法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骨病症状。
在中药疗法中,有一些常用的中草药,比如当归、川芎、甘草、川木通、狗脊等。
这些药物有助于调理患者的气血,促进自愈能力。
除了以上疗法外,中医治疗骨病还强调患者的饮食调理和情志调理。
患者在饮食上应该多食用有益于骨骼健康的食物,比如豆制品、海鱼、乳制品、新鲜蔬菜等。
同时,患者也应该避免一些不利于骨骼健康的食物,比如高糖、高脂肪的食品。
在情志调理上,患者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保持身心舒畅。
总之,中医治疗骨病是一门独特的学问,它强调了人体气血的调理,提倡了个性化治疗,注重了中药与物理疗法的综合配合。
中医骨病名词解释

1.小儿麻痹:又称脊髓前角质灰质炎,是特异性亲神经病毒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2.骨痈疽:由化脓性细菌、寄生虫、病毒侵入骨、关节,引起的化脓性感染性病变。
3.痛风:是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滑囊、软骨、骨质、肾脏、皮下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的相应病损及炎性反应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4.石骨症:是一种罕见的原因不明的先天性发育障碍性疾病的总称,又名大理石病。
5.骨痨:是因结核杆菌侵入骨或关节而引起的化脓性破坏性疾病。
6.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又称附骨痈,是指骨与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包括骨髓、骨和骨膜。
7.痿证:凡人体由于正气亏损、邪毒侵袭或遭受外伤,而发生的以肢体筋脉弛缓、肌肉瘦削、手足痿软无力及麻木为特征的病症。
8.又称退行性关节炎或肥大性关节炎或老年性关节炎。
是指由于关节退化,引起关节软骨被破坏的慢性关节炎。
9.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量减少,骨强度降低而引起局限性骨痛、畸形及骨折的临床综合征。
10.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慢性非感染性炎症为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11.骨关节痹证:凡是由于外邪稽留经络,而发生肌肉酸痛、肿大、麻木、重着、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
12.强直性关节炎:是以侵犯脊柱各关节为主,多关节性炎症。
13.骨巨细胞瘤:是以基质细胞和多核细胞为主要结构的侵犯性骨肿瘤。
14.创伤性关节炎:是指关节因创伤造成不平整或承重失衡,关节软骨发生退行性改变,出现关节疼痛、功能障碍、功能减退等症状者。
15.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股骨头的活骨组织坏死的一种病理过程,由于其病理机制多为骨质的血供障碍所致,所以又称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16.成骨不全综合征:又称脆骨症,是以骨脆弱、骨畸形、蓝色巩膜、牙齿发育不全、·身材矮小等为临床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或隐形遗传性结缔组织病。
17.导引:即练功疗法,是通过肢体主动运动的方法,促使肢体功能得到锻炼,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加速康复的一种有效疗法。
中医骨科学的名词解释

中医骨科学的名词解释中医骨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领域,主要研究骨骼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相关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在中医骨科学中,有许多常见的名词需要加以解释,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一学科。
1. 骨骼系统骨骼系统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结构之一,由骨骼、关节和韧带等组成。
它不仅提供了人体的支撑和保护作用,还参与了人体的运动、代谢等生理过程。
2. 解剖学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内部结构的学科,包括人体各个系统的器官、组织和细胞等的形态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3. 生理学生理学是研究有机体机能和生命过程的学科,包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生理调节和生理过程等。
4. 病理学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形态学特征和发生机制的学科,包括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病理变化等。
5. 治疗方法在中医骨科学中,有许多不同的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拔罐等。
这些方法常常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阳气、阴气等来达到治疗和康复的作用。
6. 针灸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利用细针刺激特定的穴位,以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7. 推拿推拿是一种由中医理论指导的按摩疗法,通过对人体经络、穴位的按摩刺激,以促进气血循环、调整免疫功能等,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8. 拔罐拔罐是一种通过在皮肤上产生负压,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促进新陈代谢的治疗方法。
它可以减轻疼痛,消除淤血,促进组织修复。
9. 中医骨科的特点中医骨科在治疗上注重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等,进行辨证施治。
此外,中医骨科还注重患者的整体调理,包括饮食调节、精神调适、锻炼等。
10. 综合治疗在中医骨科学中,常常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即结合针灸、推拿、拔罐等多种治疗手段,以提高疗效和康复率。
中医骨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为人们解决了许多骨骼系统相关疾病的问题,如骨折、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等。
在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中,中医骨科科学仍然保持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叙述骨病的中医病机

叙述骨病的中医病机骨病是指各种影响骨骼功能的疾病,包括骨折、骨质疏松、关节炎等。
中医认为,骨病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相关,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邪气侵袭等原因导致的。
下面将从中医病机的角度详细叙述骨病。
一、中医对于骨病的认识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十二经脉和五十六条络脉,这些经络与脏腑器官相连通。
如果正气不足或邪气侵袭,就会导致经络阻塞或失调,从而影响到身体各个部位的功能。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影响到了骨骼系统,就会出现各种骨病。
二、中医对于不同类型骨病的分析1. 青年性关节炎青年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类风湿性疾病。
中医认为,青年性关节炎多由肝肾不足、风寒湿邪侵袭所致。
这些因素会导致人体经络阻塞,气血不畅,从而引发疼痛和关节肿胀等症状。
2. 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骨病,中医认为,骨质疏松多由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所致。
这些因素会导致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从而影响到骨骼系统的功能。
3. 骨折骨折是指骨头断裂或者折断,中医认为,骨折多由外伤、劳损、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
这些因素会导致人体经络阻塞,气血不畅,从而影响到骨髓的营养供应和修复能力。
三、中医对于治疗骨病的方法1. 调理气血中医治疗骨病的第一步是调理气血。
通过针灸、推拿、艾灸等手段来调理经络,促进气血循环。
2. 补充营养中医认为,骨病多由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所致,因此需要通过食疗、药物等手段来补充营养。
3. 活血化瘀中医治疗骨折、关节炎等骨病时,常常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
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和关节炎的恢复。
4. 调理阴阳中医认为,骨质疏松多由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所致,因此需要通过调理阴阳来治疗。
可以采用中药、针灸等手段来调理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
四、中医对于预防骨病的建议1. 适当运动适当运动可以增强人体内部的正气,促进气血循环,从而降低患上骨质疏松、关节炎等骨病的风险。
2. 合理膳食合理膳食可以帮助人体摄取足够的营养,从而预防骨质疏松等骨病的发生。
中医骨伤

中医骨伤科学知识点总结名词解释1、损伤: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性因素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带来的局部和全身性反应。
2、骨擦音:无嵌插的完全性骨折,当摆动或触摸骨折的肢体时,两断端互相摩擦可发生响声或摩擦感,称骨擦音。
3、骨病:骨骼、关节及其周围筋肉的疾病,称为骨病。
4、清创术:就是清除伤口内的异物、坏死组织和细菌,使污染伤口转变成为干净伤口,缝合后使之能一期愈合。
5、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者,称为骨折。
6、脱位:凡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面脱离正常位置,引起关节功能障碍者,称为脱位。
7、骨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关节疾病,又称增生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骨关节病、软骨软化性关节病等:它的主要病变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
8、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
9、筋伤:各种暴力或慢性劳损等原因所造成筋的损伤,统称为筋伤。
10、筋断裂:系指外力作用于肢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的断裂,伤后导致肢体严重的功能障碍和明显的局部疼痛、肿胀、瘀斑、畸形等临床表现。
11、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以肩痛、肩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筋伤,简称“肩周炎”。
12、肱骨外上髁炎:亦称肱桡关节滑囊炎、肱骨外髁骨膜炎,因网球运动员较常见,故又称网球肘。
13、腕管综合征:是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中受压,而引起的以手指麻痛乏力为主的症候群。
14、弹性固定:脱位后,关节周围的肌肉痉挛收缩,可将脱位后骨端保持在特殊的位置上,对该关节进行被动活动时,仍可轻微活动,但有弹性阻力,被动活动停止后,脱位的骨端又恢复原来的特殊位置。
这种情况称为弹性固定。
15、解剖复位:骨折之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指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指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为解剖复位。
16、功能复位:骨折复位虽尽了最大努力,某种移位仍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称为功能复位。
中医骨伤科学名解

中医骨伤科学:研究防治皮肉、筋骨、气血、脏腑、经络损伤和疾患的一门科学。
损伤:是由于人体受外界各种创伤因素作用而使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遭到破坏的疾患。
内伤:指脏腑损伤及损伤所引起的气血、脏腑、经络功能紊乱,而出现的各种损伤内证,古称“内损”。
痹症:指气血为病邪阻闭而引起的疾患。
骨疽:指附着于骨的深部脓疡,毒气深沉。
疼痛弧试验:嘱患者肩外展或被动外展患肢,但外展到60~120°范围时,冈上肌腱在肩峰下摩擦,肩部出现疼痛为阳性证。
肘后三角:肘关节屈曲90°时,肱骨外上髁、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三点连线构成的等腰三角形,称肘后三角。
运动:指人体各部位的运动和人体在空间的移动,以及对抗地心引力和其它力以维持姿势所进行的运动。
运动单位:前角细胞及神经轴突和其所支配肌束。
肌张力:在静止状态时,肌肉保持一定程度的紧张称为肌张力。
肌力:病人肌肉主动运动的力量、幅度和速度。
反射的概念:人体在大脑的控制和调节下,对内外各种刺激所产生的反应。
反射弧:参与发射活动的全部解剖结构。
病理反射:指椎体束病损时,大脑失去了对脑干和脊髓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异常反射。
弹手指征(霍夫曼征):快速弹压被夹住的患者中指指甲,引起诸手指的掌屈反应为阳性。
划跖试验(巴彬斯基征):轻划跖外侧,引起拇趾背屈,余趾呈扇形分开的反应为阳性。
压擦胫试验(欧本海姆征):以拇指用力沿胫骨前嵴内侧面从上面而下压擦,余趾呈扇形分开的反应为阳性。
捏腓肠肌试验(高登征):用力捏压腓肠肌,余趾呈扇形分开的反应为阳性。
踝阵挛:检查者一手托住腘窝,一手握足,用力使其踝关节突然背屈,然后放松,可以产生踝关节连续的交替的伸屈运动,则视为阳性髌阵挛:患者仰卧,检查者以一手的拇食二指抵住髌骨上极,用力向下急促抵住髌骨,然后放松,引起髌骨连续交替的上下移动为阳性。
手法:是医者用指、掌、腕、臂或身体其他部位的劲力,结合身功或辅以器械,随症运用各种手法技巧,作用于病人的患部及各部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由表入里,以达到治病疗伤、整骨正位、强壮身体的一种治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小儿麻痹:又称脊髓前角质灰质炎,是特异性亲神经病毒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2.骨痈疽:由化脓性细菌、寄生虫、病毒侵入骨、关节,引起的化脓性感染性病变。
3.痛风:是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滑囊、软骨、骨质、肾脏、皮下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的相应病损及炎性反应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4.石骨症:是一种罕见的原因不明的先天性发育障碍性疾病的总称,又名大理石病。
5.骨痨:是因结核杆菌侵入骨或关节而引起的化脓性破坏性疾病。
6.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又称附骨痈,是指骨与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包括骨髓、骨和骨膜。
7.痿证:凡人体由于正气亏损、邪毒侵袭或遭受外伤,而发生的以肢体筋脉弛缓、肌肉瘦削、手足痿软无力及麻木为特征的病症。
8.又称退行性关节炎或肥大性关节炎或老年性关节炎。
是指由于关节退化,引起关节软骨被破坏的慢性关节炎。
9.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量减少,骨强度降低而引起局限性骨痛、畸形及骨折的临床综合征。
10.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慢性非感染性炎症为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11.骨关节痹证:凡是由于外邪稽留经络,而发生肌肉酸痛、肿大、麻木、重着、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
12.强直性关节炎:是以侵犯脊柱各关节为主,多关节性炎症。
13.骨巨细胞瘤:是以基质细胞和多核细胞为主要结构的侵犯性骨肿瘤。
14.创伤性关节炎:是指关节因创伤造成不平整或承重失衡,关节软骨发生退行性改变,出现关节疼痛、功能障碍、功能减退等症状者。
15.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股骨头的活骨组织坏死的一种病理过程,由于其病理机制多为骨质的血供障碍所致,所以又称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16.成骨不全综合征:又称脆骨症,是以骨脆弱、骨畸形、蓝色巩膜、牙齿发育不全、·身材矮小等为临床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或隐形遗传性结缔组织病。
17.导引:即练功疗法,是通过肢体主动运动的方法,促使肢体功能得到锻炼,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加速康复的一种有效疗法。
18.骨软骨病:是指骨骼发育时期,各骨化中心由于各种原因干扰而出现的软骨内化骨的紊乱。
19.巨人症:是指在骨骺闭合以前,由于垂体功能亢进,分泌过量的生长激素,使身材过高的异常现象。
20、骨肿瘤:凡发生在骨内或起源于骨各组织成分的肿瘤,不论是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均称为骨肿瘤。
21痉挛:是身体某群筋肉持久收缩,或皮肤·关节囊·韧带失去正常弹性而挛缩,引起关节运动功能障碍。
22骨肉瘤:是原发于骨组织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好发于15~25岁,男性多见,以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最多见。
23.Schmorl结节:即在椎体的上或下缘,由于软骨板的破裂,致髓核陷入椎体中,在X线片上可见到椎体边缘有一内陷的切迹。
24.创伤性滑膜炎:是指由于关节软骨损伤、关节内骨折、关节脱位、韧带断裂、关节游离体等引起滑膜的损伤性炎症。
25.休息痛:有的病人在静止或晨起时感到关节疼痛,稍微活动后减轻,称之为休息痛。
26.骨骺骨软骨病:是指发生在骨端的骨骺、干骺端的骨骺、骨凸部的骨骺的骨软骨病。
27.代谢性骨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骨矿物质或骨基础代谢紊乱,及由此引发的骨组织生物化学和形态学及伴随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28.血友病性关节炎:是由于关节内反复出血而导致的关节退行性改变。
29.风湿性关节炎是因风寒湿邪侵犯而发生于关节的一种慢性而又反复急性发作的炎性疾病。
30.软骨肉瘤:是一种起源于软骨组织的较常见的恶性肿瘤,是由肉瘤性成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构成。
31.佝偻病:是婴儿或儿童时期,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骨质缺钙、变软、骨骺发育障碍或发生畸形的疾病。
32.肌张力:是指肢体处于静止状态时,肌肉所保持一定程度的紧张度。
33大脑性瘫痪:是指大脑受到伤病的影响,失去控制脊髓神经的功能,表现为受累部位的肌肉张力增强、反射亢进和运动失调,出现痉挛性瘫痪。
34.先天性斜颈:是由胸锁乳头肌的先天性单侧挛缩,导致头和颈的不对称畸形,头倾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
35膝内翻:是指膝关节之下的肢体向内侧倾斜,使膝部显示外凸者。
36硬瘫: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肌张力亢进,肌肉无明显萎缩。
37.软瘫: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肌张力减弱,肌肉萎缩。
38巴彬斯基征:轻划足外侧,引起拇指背屈,其余四趾呈扇形分开的反应为阳性,提示椎体囊损害。
39.颈肋:为先天性畸形,是指等7颈椎一侧或两侧生有肋骨者。
40.上行性扩展: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早期病变局限于骶骨客关节和下腰部,逐渐蔓延至胸椎、颈椎。
41.挤压综合征:缺血性肌挛缩患者若病变发生在几个肌间隔区,则大量肌组织坏死,释放出大量肌红蛋白和钾离子,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全身不良反应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