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复习)

合集下载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课件57张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课件57张
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 阳。
对偶的作用
1.结构对称,形式整齐; 2.节奏鲜明,音节和谐,琅琅上口; 3.高度概括,凝炼集中,富有表现力。
7.叠字
叠字是重复使用同一个字。 作用:①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或是起强调作用;②能使诗 歌所描写的自然景物或人物 特征更生动形象。
叠字举例
• 1.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白头吟》) •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 《声声慢》) •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 4.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琵琶行》
• 4.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李商隐)
课本借代举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金戈铁马”代精锐的部队)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沾巾”代哭泣)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雁”代书信)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以官职代王昌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代史书)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代落花)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绿”代叶,以“红”代花)
比喻的表达效果
1.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 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2.给读者联想和想象,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3.文采斐然,更有感染力。
2.比拟
比拟分类
1.拟人:将物比作人。 如:明月不谙离恨苦,斜 光到晓穿朱户。
2.拟物:将人比作物,或 将此物比作彼物。 如:却恐双溪舴艋舟,载 不动,许多愁。(将抽象 的愁拟作具体的有重量的 物)
常见借代
22.南冠:囚犯 23.同窗:同学 24.烽烟:战争 25.丝竹:音乐 26.垂髫:小孩 27.伉俪:夫妻 28.三尺:法律 29.膝下:幼儿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01 考点解读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艺术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诗歌赏析的重要内容。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02 考查方式鉴赏表达技巧命题方式通常有:1、请分析颔联的艺术特色。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尾联。

3、某联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03 技巧点拨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以下几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记叙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议论是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抒情指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具体的抒情手法有:1.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比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3.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5.托物寓理。

一般是哲理诗,如朱嘉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课件17)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课件17)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 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的凄怆、苍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 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 之大,而人之微小,不禁“独怆然 而涕下”。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参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自比)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周瑜的 典故,意在以 “雄姿英发”、少 年得志、建功立业的周瑜和“早 生华发”、功业无成的自己形成 对照,暗寓怀才不遇的愤懑抑郁 之情。
(对照衬托)
(5) 即事感怀
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如白居易 的《卖炭翁》。
【区分几组概念】:
一、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与“寓情于景”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便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 什么?从诗中能领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答案] 借物咏怀 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 遇的对照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 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小试牛刀】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闽中秋思(杜荀鹤)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 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 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 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 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 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 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 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 哀乐的效果。
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课件62张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课件62张
【答题范式】
点明修辞手法+结合诗歌分析其具体运用+使用效果
比喻
修辞方法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月亮的形状并体 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 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隐语(谐音)、双关
理解: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 烟笼寒水月笼沙
理解: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 主人下马客在船
理解:主人和客人都下马,主人和客人都在船
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 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 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 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 寻味的艺术效果。
仿真测试1: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问: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①三、四句用了反衬(以乐景写哀情)。②以
“庭树”还如旧时一样开出灿烂的花朵,衬托梁园的 萧条。③含蓄地抒写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B、反衬]
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 以乐景写哀,更见 其哀。
绝 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 春光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 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 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 更加浓厚。
借代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运用借代手法,用颜色“绿”代替绿叶,用颜 色“红”代替红花。语言简洁而意味无穷。词人为 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 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古诗词四十种表达技巧: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

古诗词四十种表达技巧: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

古诗词四十种表达技巧: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分为抒情方式(7)、表现手法(10)、修辞(9)和结构(4)四大类,具体内容如下。

一、抒情方式(7种)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 (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

) 2.借景抒情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 (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得很远,并非依*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其他人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划线的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专题04表达技巧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巧鉴赏

专题04表达技巧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巧鉴赏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 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 三)》] 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葬 于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 写出了昭君不幸的一生。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的意思叫反问。可以加 《定风波》)
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词人旷达的
激发思考。
情怀。
比拟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 拟人,把人当作物或 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 写叫拟物。比拟可以 使读者产生联想,使 描写的人、物、事表 现得更形象、生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 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先偷眼”写白鹤爱梅情切, 还未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偷 看;“合断魂”写粉蝶因爱 梅而断魂。这两句诗把鹤、 蝶对梅的喜爱之情表现到了 极点。
好。(2分)
2.抒情手法
类别
特点
示例
直接 抒情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 直接表达作者强烈的爱
者。念天地之悠悠,独 憎、喜怒、哀乐等主观
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感情的抒情方式。包括
《登幽州台歌》) 直抒豪情壮志、直抒愤
全诗以悲凉慷慨的调 世嫉俗之情、直抒悲思
子,通过登幽州台,直 愁绪、直抒欢快喜悦之
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 情、直接表达对事理的
(二)常见表达方式
1.描写手法
(1)侧面描写
特点
示例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
亦称“间接描 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
写”。通过其 篌引》)
他事物或环境 二、三两句从客体落笔侧面描写乐曲之美妙
描写对主要对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山旷野上
象加以渲染烘 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 表达技巧专题--描写手法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 表达技巧专题--描写手法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表达技巧专题--描写手法描写手法【虚实结合】含义: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作用:①让读者从虚中想象实,从实中体会虚,激发想象,增强吸引力;②丰富诗歌内容,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增强表现力。

例句赏析: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前两联写实。

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禁不住“涕泪满衣裳”。

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

后两联写虚。

我们“放歌”、“纵酒”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

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

虚实结合,大大拓展了诗歌外延,表现了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强烈愿望,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动静结合】含义: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同时做动态和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作用:①突出事物特征,将对象表现得活泼有致;②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意境;③凸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使句子灵活多变,富于诗意;④烘托作者的某种心境和情绪。

例句赏析: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动静结合,相互映衬。

诗中末句对大鱼跃出的“动”态描写,更衬托出前三句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的“静”态美,一静一动,富有诗意。

抒发了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正侧结合】含义:正侧结合是古代诗文中写人、写物常用的一种手法。

“正“指的是正面描写,“侧”指的是侧面描写。

高三语文诗歌复习之表达技巧

高三语文诗歌复习之表达技巧
反衬有以声衬静、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
《创》P89 欧阳修《别滁》
8.对比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创》P89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9.描写角度
(1)点面结合 杜牧《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
江雪。”
(2)远近结合(由远及近,由近及远) 仲殊《南柯子·忆旧》“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寒假综合
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 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 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2.正侧结合
详见《创新设计》P88《陌上桑》
3.动静结合
指在诗中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 手法。
如: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创新设计》P88 杜甫《漫成一首》
问: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使用了借代和用典,(明手法)借代如“烟尘”代边境 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 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 缨”,典出《汉书.终军传》;(释内容)在诗句中暗示朝 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析 情感)
答题步骤 :
①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抒,则再 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
②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③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
蕴藉、淋漓尽致等。
即:明手法+释内容+析效果(情感)
05年全国卷一
(见习题集 例2)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 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一览表
1.表达方式(表达方法):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1)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景衬情(乐景写乐情、哀景
写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志:即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
借史抒情——借古讽/伤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咏史怀古诗);
借典抒情(用典抒情)
(2)描写手法:
动和静(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和实(虚实结合、以虚衬实)、远近结合、声色结合、点面结合、俯仰结合、白描、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表现手法(狭义):

对比对照、烘托衬托(正衬、反衬)、渲染、象征、联想与想象、比兴、用典、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等
3.修辞手法(针对具体的句子):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双关(语义或谐音)、设问、反问、反复、顶真、反语、
通感、对偶等
4.结构特点(构思立意、篇章结构、艺术构思):
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以小见大、浑然天成、画龙点睛、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

【补充】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注】
1.表达方式下的子概念(即表达方式的具体化)也是表现手法。

2.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表现手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两者的联系:当某种修辞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手法也可以视为表现手法
*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题答题步骤:
1、明手法(明确具体用了什么手法)
2、阐运用(阐释哪些诗句体现了该手法的运用)
3、析效果(分析此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牛刀小试】
说说下列诗句的艺术手法:
1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3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4 .杨柳岸晓风残月。

()
5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6 .樯橹灰飞烟灭。

()
7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
8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

秋空一碧无今古。

《咏鹰》()
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0、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11、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1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3、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14、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15、荷花娇欲语,愁煞荡舟人。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该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第一步)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第二步)“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欲别频啼四五声”赋予柳条藤
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

.
(第三步)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或:借景抒情。

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表达出作者想要回家的迫切心情。

关河令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
(1)上阕是如何表现“凄冷”的
(2)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雾昏暝,难得片刻的晴朗心情,这是凄冷之一;闻雁鸣,却难见被云雾遮挡的鸿雁,更浸染思念亲朋情怀,景中寓情,这是凄冷之二。

(2
上阕寓情于景,写秋雨秋云无雁影,渲染凄寒的氛围;下阕以照壁孤灯、夜永之景衬情,把旅居之人酒后的孤独、冷清刻画得很清晰。

!
晚泊【清】洪舁
空江烟雨晚模糊,越峤吴峰定有无
宿鹭连拳①鱼泼剌②,败芦深处一灯孤。

【注】连拳:蜷曲的样予。

②泼剌:鱼跃动时的水声。

(1)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对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进行赏析。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诗句进行分析。

(1)①远景、近景结合。

②摹形、摹色、摹声结合(视觉、听觉结合)
@
③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④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每点2分,要有阐述。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其它分析只要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2)本诗抒发了作者迷茫、寂寞、孤苦之情。

写烟雨迷蒙、远峰模糊在于写心中的迷茫之感,写“宿鹭”、“鱼泼剌”在于写心中的寂寞难遣,写孤灯更显出了诗人的孤苦伶仃。

(感情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分析2分)
唐多令邓剡①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

叶声寒,飞透窗纱。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

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①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

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题目: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本词作者邓剡曾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是一个有爱国心、有民族气节的人。

这首《唐多令》是宋亡之后他在金陵的吊友之作。

本词的上片写景,在景物描写中隐含着亡国之痛;下片抒情,直截了当地写这种哀痛的感情。

最后三句,作者又把笔触落到眼前的景物上来:将凄凉孤苦的图景和作者痛伤亡国的感慨之情完全融会在一起,收到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本题考查了诗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双关,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暗写痛恨元朝统
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