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资料札记

合集下载

褚遂良(初唐四大书法家,唐朝宰相)

褚遂良(初唐四大书法家,唐朝宰相)

褚遂良(初唐四大书法家,唐朝宰相)褚遂良介绍:褚遂良(596—658),字登善,唐钱塘(今杭州)人。

隋大业末年,随父居陇右。

薛举起事后任通事舍人,后又随父入秦王府任铠曹参军。

贞观十年(636),自秘书郎改起居郎。

十五年,唐太宗欲登泰山封禅,遂良以“远行扰民”而劝止。

同年,改任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

对政事屡提建议,多为太宗所采纳。

主张维护礼法,确定嫡庶;皇子年幼,应留京教育,不可外任都督刺史,以免扰繁民力等。

还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勋等定策,劝太宗立晋王为太子,以免争位之乱。

太宗欲征辽东,遂良竭力劝阻。

十八年,任黄门侍郎,参综朝政。

二十二年,任中书令。

太宗病危,将太子托付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由遂良起草遗诏。

高宗即位,封遂良为河南郡公,进而晋为河南郡公,后世因称“褚河南”。

后因内争,出为同州刺史。

永徽三年(652)召回,任吏部尚书,监修国史,旋为尚书右仆射,知政事。

六年,高宗立武则天为后,遂良叩头流血劝阻。

武则天立,屡被贬。

显庆三年(658),卒于官。

遂良善书法,继承二王、欧、虞,而又别开生面。

晚年,楷书丰艳流畅,变化多姿,对后代书风影响甚大。

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被称为初唐四大书法家。

存世书法作品有碑刻《伊阙佛龛记》、《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等。

著有《晋右军王羲之书目》。

人物评价魏徵:“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

”蔡希:“仆尝闻褚河南用笔如印印泥,思其所以,久不悟。

后因阅江岛平沙细地,令人欲书,复偶一利锋,便取书之,崄劲明丽,天然媚好,方悟前志,此盖草、正用笔,悉欲令笔锋透过纸背,用笔如画沙印泥,则成功极致,自然其迹,可得齐于古人。

”扬无咎:“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

今于褚中令楷书见之。

或评之云:笔力雄赡,气势古淡,皆言中其一。

”张怀瓘:“若瑶台青琐,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绮,铅华绰约,欧虞谢之。

”刘昫:“褚河南-言事,亹癖有经世远略。

魏徵、王珪之后,骨鲠风彩,落落负王佐器者,殆难其人。

“初唐四家”之褚遂良

“初唐四家”之褚遂良

“初唐四家”之褚遂良褚遂良(596年-658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书法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褚遂良画像褚遂良家学渊源,多承父佑。

又从小天资聪慧好学,书法和仕途得欧阳询、虞世南、房玄龄、魏征等父友、长辈的帮扶。

得玄宗赏识,遍赏二王真迹,这些都是他成大家得天独厚的环境。

褚遂良楷书《倪宽赞》局部褚遂良名下楷书作品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褚遂良书迹原本就不多,流传至今日可信的楷书作品更为有限,上述其楷书作品是学术界,基本可以认定的褚遂良真迹作品,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一欣赏。

首先是他的《伊阙佛龛碑》,此碑位于洛阳龙门,龙门山因北魏孝文帝供奉佛像,而着手凿削,以其造像、刻记而闻名。

长孙文德皇后于贞观十年去世,魏王泰开始在此处开凿新的佛窟,造大佛像为生母祈福,工程历经数年才完成。

造像记由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由时任谏议大夫兼起居郎的褚遂良书写,其规模巨大,虽然称其为碑,实际上是摩崖刻石的气格。

长孙文德皇后为人贤德,文武大臣和天下百姓都很爱戴她,在庄严的佛窟内,为万人敬仰的贤皇后祈福造像。

这使此碑的主题庄重而严肃,也就定下了此碑的基调。

褚遂良《伊阙佛龛碑》拓文局部《伊阙佛龛碑》的题额,为篆书《伊阙佛龛之碑》,此碑通高约五米、宽一点九米,碑中共有文字三十三行,行中有五十一字,全碑总共一千六百余字。

褚遂良《伊阙佛龛碑》拓文局部他的《孟法师碑》是由岑文本撰文,万文昭刻石。

道教始祖老子姓李,李唐皇室对道教的推崇,以及对孟法师的礼遇便可想而知。

所以说褚遂良书写《孟法师碑》时,应该是怀有超然脱俗的慕道情怀。

《孟法师碑》拓文局部褚遂良书写的《孟法师碑》,表现了孟法师的高尚德行,同时也由此碑的笔墨技法,传达了他对欧、虞两位老师的感念之情。

《孟法师碑》拓文局部作为成熟标志的《雁塔圣教序》,也是中国书法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其作品的用笔变化丰富,略参古隶,以行入楷,空中入纸,开启了大唐尚法之门。

初唐书法家褚遂良传

初唐书法家褚遂良传

初唐书法家褚遂良传贞观诤臣褚遂良(596—658),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生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

父褚亮,历仕陈、隋、唐三朝。

隋末贬官凉州西海郡(今青海青海湖西)司户。

薛举称帝割据凉州时,被任命为黄门侍郎。

唐平定凉州后,授秦王府文学。

太宗贞观年间,官至散骑常侍。

褚遂良隋末被薛举任为通事舍人。

后随父归唐,被任命为秦王府铠曹参军,掌管兵器铠甲事务。

太宗贞观初,升迁至起居郎。

他博览文史,擅长书法,尤工隶书楷书。

自从虞世南死后,太宗常常叹息说:“虞世南死,无与论书者!”①魏徵推荐褚遂良精通书法,令其谒见,果然非凡,于是太宗命他充当侍书。

太宗深爱王羲之书法,当时正好下令广泛收购王羲之墨迹,各地纷纷进献,但是真假难辨,于是命褚遂良加以鉴定。

他接过这些法帖,精心挑选,去伪存真,指出哪些是真,哪些是假,论据充分,令人信服,经过反复验证,他的鉴定完全正确无误。

从此,他逐渐得到太宗的信任,君臣之间谈论的内容,也逐渐从论书转移到论政,而他又以直言敢谏著名于贞观、永徽之际。

太宗曾说:“朕始得魏徵,朝夕进谏,徵亡,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继之。

”②贞观十五年(641),太宗准备效法古代帝王举行封禅,到泰山祭祀天地,命群臣扈从,从长安到了洛阳,这时天上出现彗星。

褚遂良以为封禅泰山,劳民伤财,便假借彗星出现,进谏说:“陛下拨乱反正,功超古初,方告成岱宗,而彗辄见,此天意有所未合。

”③太宗采纳他的意见,下诏停止封禅。

不久,升任谏议大夫,仍兼知起居事。

太宗问他:“卿记起居,大抵人君得观之否?”他说:“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也,善恶必见,戒人主不为非法,未闻天子自观史也。

”太宗又问:“朕有不善,卿必记耶?”他回答说:“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

”①太宗阅览古书所载:“舜造漆器,禹雕其俎,谏者十余不止。

”深感奇怪,认为区区小物,何必如此?褚遂良进谏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也。

漆器不止,必金为之。

金又不止,必玉为之,故谏者救其源,不使得开,及夫横流,则无复事矣。

褚遂良书法

褚遂良书法

褚遂良书法褚遂良,字太平,号壶公,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被誉为“书法家中的画家,画家中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作品以气势雄浑、构思独特、笔法遒劲有力而著名,被誉为当代书法界的奇才。

褚遂良出生于1932年,河南新县人。

自幼喜爱书法,师从曾朴田、戴定国等书法名家学习。

他勤于研究,博览群书,同时又善于融会贯通,将汉字的形意与笔画用法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的书法作品多以楷书为基础,加入了行书、草书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营造出一种古朴而富有现代感的艺术效果。

褚遂良的书法作品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和追捧。

他的字体极富张力,线条粗细适度,气势磅礴,充满了创意和独特的审美观,给人一种震撼和冲击力。

他的作品中,尤以《致良知》最具代表性。

这幅作品是褚遂良笔下的一幅草书作品,取材自清代朱晦庵的《致良知诗》,以简洁的线条和力度强烈的笔法,表现出战胜困难、追求理想的深刻内涵。

这幅作品以简约的姿态凸显出褚遂良的审美追求,展现出他对艺术的独特见解。

褚遂良的书法创作不仅限于纸上,他还善于书写提笔墨章。

他的提笔墨章以篆书为基础,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他艺术创作中的一大亮点。

褚遂良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多次参加国际书法展览,并获得多项国际奖项。

他的作品被许多重要的博物馆、艺术机构和私人收藏家所收藏,成为珍贵的艺术财富。

褚遂良先生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他积极参与国内外的书法交流活动,在世界各地举办个展和联展,并亲自担任评委和讲师。

他的艺术独特性和丰富的经验使他成为了许多书法爱好者和学生的良师益友。

褚遂良的书法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的体现。

他从自身的艺术实践中汲取灵感,用他独特的书写方式表达了对人性、生命和世界的独特思考。

他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让人们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和魅力。

褚遂良的书法创作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同时也给人们以启示和思考。

褚遂良

褚遂良
唐朝著名书法家---褚遂良,字登善,开皇十六年生于长安, 显庆三年卒于爱州(越南清化),年六十三。褚遂良楷书, 世称“褚书”,他的书法,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融汇汉隶, 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 成一家。与欧阳询、虞世南、 薛 稷 jì 并称初唐四大书家。他的传世书迹有楷书《孟法师碑》 雁塔圣教序》 、《伊阙佛龛(kān) ) 》。
《雁塔圣教序记》
楷书最大的特点是
“提笔空、运笔 灵”。是褚遂良晚
年书法杰作。学书
者学此碑,必从笔 力沉厚处着眼,前 人曾经评价这块碑 类似“美女婵娟”, 还有人称褚书绵丽 流滑。
褚遂良楷书的艺术风格: 1.用笔特点: (1)用笔轻提而不轻滑,委婉、凝重、洗 练,瘦劲不失柔和;细筋入骨,少肉多力。 (2)提按操纵自如,举重若轻,比较长的 横笔、捺脚有时突然很粗,而其它笔画相 对又非常细,但是虽细犹劲,细若铅丝, 如折钗股。撇画保留有较浓的隶书意味, 撇尾上挑,形成撇轻捺重。 (3)笔势舒展开张,起伏跳跃,行笔多取 弧势,用笔明快,线条流畅。 (4)钩画(尤其是戈钩)极富变化,或隐 其钩,或向右下角拉得很长。 (5)竖画起笔独具一格,或向左或向右弯 头后再向右下,姿态灵活。
《房玄龄碑》,也称《房梁 公碑》。原碑现在陕西省昭 陵博物馆。由于自然风化和 人为破坏,许多字已经辨识 不清,目前仅存800余字。但 是从这块碑的艺术变化来看, 它已经和几年前的《孟法师 碑》大不相同,技法和风格 更接近后期的《雁塔圣教 序》。明显的是横画左低右 高,出现俯仰有致的弧形线 条,竖画向内凹进,呈现出 相背之势,结构也出现有收 有放,姿态生动,气势开张。 可以认为这是褚遂良在学习 王羲之书法之后变法的里程 碑。大字阴源自经风格特点:笔法灵动,提 。
按变化丰富,点化似柔而
蕴骨力,舒展而瘦劲,纤 细而遒健。结构既温雅又 端严,既精工有疏朗。

褚遂良简介

褚遂良简介

褚遂良简介褚遂良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和政治家,他出生于公元596年,出生地为阳翟,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禹州市。

褚遂良的家族背景显赫,他的曾祖父是南陈的丞相,祖父是北齐的宰相。

然而,他的父亲在权力的争斗中失败,被隋朝的官员逮捕并杀害,褚遂良的童年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褚遂良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和学习能力,他精通文史,擅长书法。

他的书法艺术风格独特,被后人称为“褚体”,成为了唐代书法的一大高峰。

他的书法作品被后人广泛传颂,被视为唐代书法的珍品。

在政治上,褚遂良也展现出了出色的才能和胆略。

他早年曾为唐高祖李渊效命,后因忠诚和才干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器重。

在唐太宗在位期间,褚遂良先后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包括黄门侍郎、中书令等。

他还曾跟随唐太宗征战南北,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决策。

然而,褚遂良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

在唐高宗李治继位后,他因为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受到了打压和排斥。

最终,在公元655年,褚遂良被贬为潭州刺史,并在此地逝世。

总的来说,褚遂良是一位才华横溢、品德高尚的文人政治家。

他的书法艺术和政治才能都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褚遂良是一位生活中充满趣事的人,他总是能够带给身边的人欢乐和笑声。

他有着一颗开朗乐观的心,善于发现和创造快乐。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些褚遂良的趣事吧!一天,褚遂良在家收拾东西时,他突然看到一个小鸟飞进了房间。

小鸟在屋内乱飞,引得褚遂良跳起来像个孩子一样追逐它。

他转动着手臂,摆出各种姿势试图抓住小鸟,但都没有成功。

最后,小鸟选择飞窗而出,褚遂良哈哈大笑,笑声回荡在整个房间里。

另一次,褚遂良和朋友们一起去郊游。

他们来到了一座山上,山顶有一座高塔。

当大家走到塔底时,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他们需要步行上千级台阶才能到达山顶。

其他人对此感到畏惧,但褚遂良毫不犹豫地迈开脚步,开始向上攀登。

他边走边唱着歌,不时地跳跃和开怀大笑。

虽然很辛苦,但褚遂良的乐观态度感染了其他人,他们也开始跟着一起欢笑。

除了这些趣事,褚遂良还喜欢讲笑话和玩小游戏。

褚遂良生平简介?

褚遂良生平简介?

褚遂良生平简介褚遂良生平简介:褚遂良的故事有哪些?褚遂良的结局如何?下文便带你了解褚遂良的一生:褚遂良生平简介褚遂良(596~658),唐朝名相,书法家。

字登善,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晋末南迁为钱塘(今浙江杭州西)。

贞观十年(636),由秘书郎迁起居郎。

十五年,劝谏太宗暂停封禅,同年迁谏议大夫,后为中书令。

高宗永徽元年(650),因罪被贬为同州刺史。

三年,召还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继而为尚书右仆射,复为宰相。

四年,为尚书右仆射。

六年,因反对高宗废王皇后立武昭仪被贬为潭州都督,转桂州(今广西桂林)都督,又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

显庆三年(658)死于任所。

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为初唐四大书法家。

褚遂良的故事褚遂良的父亲褚亮,隋朝时为太常博士,后来成为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秦王李世民即位后,官至散骑常侍。

褚遂良博通文史,精于书法,对书法很有研究。

开始时,他任割据势力薛举的通事舍人,薛举被打败后,归附唐朝,被授任秦王府铠曹参军。

贞观十年(636),升职为起居郎。

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爱书法,当时,他正广求王羲之故帖,争献王羲之手迹的人很多,但真假难辨。

唐太宗因此叹道:“虞世南(唐初秘书监、大书法家)死,无与论书者!”秘书监魏徵知道褚遂良博览文史,又工隶书楷书,就把他推荐给唐太宗。

唐太宗听了非常高兴,立即把褚遂良召来,并任命为侍书。

褚遂良上任后,独自鉴别王羲之墨迹,真伪皆明。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以假冒充了。

贞观十五年(641),褚遂良升任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专记帝王言行)。

唐太宗问他:“你做的起居注,可以给我看看吗?”褚遂良知道自己的责任所在,回答说:“史官写人君言行,详记善恶,使人君不敢为非作歹,没听说天子自已要看书啊!”唐太宗说:“朕有不好的地方,你也要记吗?”褚遂良答道:“臣的职责所在,皇上的所有举动都要记录。

”贞观十七年(643)二月,唐太宗又问褚遂良:“舜造漆器,进谏的有十余人。

书法家的生活与艺术褚遂良的传奇

书法家的生活与艺术褚遂良的传奇

书法家的生活与艺术褚遂良的传奇褚遂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的生活与艺术传奇令人叹为观止。

他以其卓越的书法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世人赞誉,被誉为书坛的泰斗。

褚遂良的生活和艺术相互交织,彰显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无尽热爱和追求。

褚遂良从小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他幼年时,他的父亲是一名书法家,对他的影响深远。

褚遂良从父亲那里学到了独特的笔法和技巧,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在青年时期已经展示出了非凡的天赋和才华,被誉为书法界的新星。

褚遂良的书法作品以楷书为主,兼有行书和草书。

他的书法作品构图严谨,力道雄浑,线条流畅,意境深远。

他注重笔墨的运用,善于利用简练的线条表现出复杂的情感和意境。

他的作品富有东方哲学的思辨和内敛,给人一种深深的触动。

褚遂良一生致力于书法的研究和创作。

他深入研究古代经典书法作品,吸取其中的精髓,并加入自己的创新和突破。

他不断追求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力求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他经常雕刻印章,将自己的作品镌刻其中,以示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褚遂良注重修心养性,他认为一个书法家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内在修养才能创作出真正的好作品。

他常常以诗词和文学作品激发创作灵感,用自己深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体悟来丰富他的作品。

他从心灵深处汲取力量和积极情绪,使他的作品更具魅力和感染力。

褚遂良的生活简朴而充实,他追求艺术的同时也注重家庭和社会责任。

他在教书育人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学生,为书法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曾在国内外举办多次个展,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褚遂良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为传统书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时代的内涵。

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是他一生不变的信念。

褚遂良的生活与艺术传奇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和魅力,他的作品将永远被后人铭记和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褚遂良资料札记
壬午年秋习唐楷课一月,其中习褚遂良《阴符经》三周。

此前笔者对褚法帖注意不多,三周下来才发现褚书的高深。

癸未年二月又有楷书课数周,笔者又遍临褚书,受益良多。

《书断》云:“(褚遂良)真书甚得其(虞世南)媚趣,若瑶台青琐,窗映春林,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绮,增华绰约,欧、虞谢之。

”此决非过誉之论。

3月6日笔者翻手头书籍有关褚遂良条,大概了解褚遂良生平、书风及影响。

现先抄录《旧唐书第十八卷·列传第三十卷》中记录,以对褚遂良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介绍:
“褚遂良,散骑常侍亮之子也。

大业末,随父在陇右,薛举僭号,署为通事舍人。

举败归国,授秦州都府铠曹参军。

贞观十年,自秘书郎迁起居郎。

遂良博涉文史,尤工隶书,父友欧阳询甚重之。

太宗常谓侍中魏徵曰:‘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

’徵曰:‘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

’太宗即日召令侍书。

太宗常出御府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齐古书诣阙以献,当时莫能辨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一无舛误。


“十五年……其年,迁谏议大夫,兼知起居事。


“十八年,拜黄门侍郎,参综朝政。


“二十年……其年,加银光禄大夫。

二十一年,以本官检校大理卿,寻丁父忧解。

明年,起复旧职,俄拜中书令。


“永徽元年,进封郡公。

寻坐事出为同州刺史。

三年,征拜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加光禄大夫。

其月,又兼太子宾
客。


“六年,高宗将废皇后王氏……左迁遂良潭州都督。

显庆二年,转桂州都督。

未几,又贬为爱州刺史。

明年,卒官,年六十三。


“神龙元年,则天遗制复遂良及韩瑗爵位。

”本文来源书法轩
《旧唐书》对褚遂良开篇既以书法家身份出场,可见褚遂良影响首在书法一艺,褚遂良“甚得王逸少体”即召为侍书,其中也有上好“二王”的原因。

其晚年楷书多见“二王”行法,用笔也在欧虞基础上加之以轻细和滋润,宽绰疏逸、丰润劲炼,启立自家门户。

这种变古制令使褚书“丰艳雕刻,或为当今所尚”(李嗣真《书品》),使魏晋流风一变而尽,开唐代楷书门户,影响以后徐浩、颜真卿诸家。

毛枝凤《石刻书法源流考》云:“自褚书即兴,有唐楷书,不能出其范围。

显庆至开元各碑志,习褚书者十有八九,诸拓俱在,可复案其时代意义非“唐之广大教化主”(刘熙载《书概》)不可当。


上文介绍褚遂良生平时,基本用了《旧唐书》的资料。

其中载褚遂良卒于显庆三年,六十有三。

笔者读《书断》时发现身为唐人并出任翰林院供奉的张怀却说是“显庆四年卒,年六十四。

”查《旧唐书》之成书,在于后晋天福十年,经后梁、后唐等收集野史、日历、除日、朝报及实录而成。

《旧唐书》修纂时离唐灭亡只有40年,不少编修者都是唐末出生的,由他们来修唐史有“时近迹真,见闻亲切”的有利条件。

另外,唐代官方本身就很重视整理自己的历史,从唐初以来,
经令狐德、吴兢、韦述、柳芳、于休烈、崔龟从等人不断修纂大体上中唐元和以前已有了纪传和编年两套粗具规模的国史、实录。

后梁、后唐不断收集史料,许多公文档案、私人文件、野史笔记更能补正史之不足。

毫无疑问,《旧唐书》的资料价值和可信度是极高的。

褚遂良身历数朝,一生轨迹在中唐以前,属于唐当时史官所载范畴内。

又,《旧唐书》是相当追求对资料之收集,褚遂良列传载文之时当在中唐,《旧唐书》“显庆三年卒”应该是可信的。

笔者又翻朱关田褚遂良文论,皆同此说。

张怀生在开元年间,虽官至翰林院供奉,而对褚遂良的了解大都不外乎传闻和史料。

其《书断》记录褚遂良内容如下:“褚遂良,河南阳翟人。

父亮,银青光禄大夫,太常卿,遂良官至尚书仆射、河南公。

博学通时,有王佐才,忠谠之臣也。

善书,少则服膺虞监,长则祖述右军,……显庆四年卒,年六十四。


与前文笔者所录《旧唐书》相比,内容大致相同不能排除抄鉴可能。

后人评述褚遂良口径大都出奇一致,基本上都能找到抄袭《旧唐书》的痕迹。

如《述书赋并注》、《续书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等,不可枚举。

张怀《书断》惟褚遂良卒年,与《旧唐书》不符,或有传抄之误,或为传闻所困,不可知之。

读张怀所著诸文:《书议》、《书估》、《书断》、《文字论》、《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评书药石论》,主要以分解用笔点画,评述书风格调为主,而决非评述其人以历史家自居。

“欧阳询得虞世南,褚遂良亲师欧阳,或虞、褚同师史陵。

陵,
隋人也。

”(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
“褚遂良等皆受之于史陵,褚首师虞,后又学史。

”(李嗣直《书后品》)
“遂良隶行入妙,亦常师授史陵,然史陵有古直,伤于疏瘦也。

”(张怀《书断》)
以上三则论述,言褚遂良学书出处。

《衍极并注》言之不确,其作者本身即不敢以肯定态度下笔。

从“或云”师史陵的语气中可见,师欧阳之论点也是“或云”之断。

细读之,实不可信。

如欧阳得虞世南,褚遂良亲师欧阳,又怎会虞褚同师史陵呢!“或云”二字,底气不足之态可见一斑。

《书后品》言褚遂良师于史陵,此确语。

但“首师虞,后又学史”恐不可信。

后人书论言及褚遂良书学渊源多同此论,实是以讹传讹。

卢携《临池诀》等皆载:“史陵,隋人也。

”既断言隋人,其主要经历自不在唐,况初唐书家中无史陵之记录。

又虞亦师书史陵,史陵当年长于虞。

褚遂良入唐之前先师于史或为可解。

师虞之时当在其父褚亮入秦府之后,期间褚亮、虞世南、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等为十八学士,相交必深,遂良由从史陵学转至从学世南,可能极大。

又,虞世南在贞观四年任秘书少监,七年任秘书监时,遂良以秘书省秘书郎在虞手下,分判课写工程。

贞观元年太宗曾召集京官文武五品以上职事官的子弟:“有**学书,及有书性者,听于(宏文)馆内学书,其书法内出。

其年二十四人入馆。

敕虞世南、欧阳询教示楷法。

”(王溥《唐会要》卷**)与此同时褚遂良还担任宏文馆馆主,检校馆务,顺
理成章地辅助虞世南。

综上而言,如褚遂良此时求学于虞世南是最成可能的。

至于张怀《书断》中“史陵有古直,伤于疏瘦也”一语,从论褚遂良书法中突然出现,恐怕是以批评作为褚遂良老师的史陵而间接地对褚遂良提出的委婉批评。

“书如其人”一直都是书法评判的一个准则,刘熙载言之最确:“书,如也。

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艺概》)作者的品德操行总是与书法相互评鉴。

褚遂良为唐一代股肱之臣,德艺双馨,深受太宗器重,褚遂良之父褚亮年老退休,太宗出征前特令褚遂良转达他的怀念之情:“昔年师旅,卿场入幕,今兹避伐,君已悬车,倏忽之间,移三十载。

眷言畴昔,我劳如何!”(《旧唐书·褚亮传》)太宗在特使其子表示对旧臣的关怀之外,同时也有将重用褚遂良,使其父放心之意。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病重,召褚遂良等臣进卧室,说:“卿等忠烈,简在联心,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葛亮,朕之后事,一以委卿。

”又告太子道:“(长孙)无忌、遂良在,国家之事,汝无忧矣。

”(《旧唐书·褚遂良传》)与国舅长孙氏同为顾命大臣,辅助新君,何等器重!太宗的重用还有褚遂良善谏耿直的原因。

褚遂良被认为是魏徵之后又一个著名的谏臣,他“前后谏奏及陈便宜书十上,多见采纳。

”(同前)然高宗即位不久,欲废皇后王氏立武则天为后。

褚遂良以顾命大臣之身份恳切上谏:“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佳儿佳妇,今以付卿。

’陛下所闻,言犹在耳。

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又“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

武氏经事先帝,众所
周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

万代之后,谓陛下如何!愿留三思!臣今忤陛下,罪当死。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设身处地以高宗名誉着想,言辞诚切。

后武氏得立,褚遂良即遭左迁,初任潭州都督,后改桂州都督。

不久又贬为爱州刺使死于任上。

其子彦甫、彦冲亦遭诬蒙罪。

褚遂良英明气节却得流千古。

《旧唐书》的作者在为其写传时,不无敬佩的评论:“魏徵、王圭之后,骨鲠风采,落落负王佐器者殆难其人,名臣事业,河南有焉。

……古之志士仁人,一言相期,死不之悔,况于君臣之间,受托孤之寄,而以利害祸福,志平生之言哉!”博得了后人由衷的仰慕。

这正是褚遂良书法多为后人赞扬而绝少批评之故。

张怀身处唐代开元时期,此时褚遂良恢复爵位已过十年,英明早定,后世敬仰。

如果在《书断》中直接批评褚遂良书法,恐为忤同仁。

加之张怀尝自言可比虞、褚,其中对褚遂良甚至尚有敬重之意。

那么,借对史陵的客观评价来间接指出褚遂良书法不足,则是一个最好的途径。

至于史陵的作品是如何面目,世人难以得知。

只知是“隋人”而已,未有片纸作品传世,即使在继隋之后的唐代也很少有对他作品的记录。

这更能说明张的评价是影射褚遂良而非实指史陵而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