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875-2012 鲢鳙鱼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1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目次前言 (Ⅱ)1 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3.1增殖放流 (1)3.2考种 (1)4增殖放流单位 (1)5增殖放流的基本程序 (1)5.1申报与审批 (1)5.2 结果统计与上报 (2)6技术要求 (2)6.1 放流水域 (2)6.2 放流种类 (2)6.3 苗种来源 (2)6.4 技术鉴定与检疫 (2)6.5 放流技术措施 (3)7 跟踪与效果评估 (3)8 通报发布制度 (3)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内陆水域增殖放流申报审批表 (4)2前言为规范水生动物增殖放流行为,修复水域生物多样性,增殖渔业资源,确保水生生物安全,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湖南省畜牧水产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廖伏初、欧燎原、李传武、温罗云、徐德平、黄华伟。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生动物增殖放流的术语和定义、增殖放流单位、增殖放流的基本程序、技术要求、跟踪与效果评估、通报发布制度等。
本标准适用于我省水生动物资源增殖放流。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经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5055-1997 青鱼、草鱼、鲢、鳙亲鱼3GB/T 9956-1988 青鱼鱼苗、鱼种质量标准GB/T 10029- 团头鲂GB/T 11776-1989 草鱼鱼苗、鱼种质量标准GB/T 11777-1989 鲢鱼鱼苗、鱼种质量标准GB/T 11778-1998 鳙鱼鱼苗、鱼种质量标准GB/T 15805.1-1995 淡水鱼类检疫方法第一部分GB 17715-1999草鱼GB 17716-1999鲢鱼GB 17717-1999鳙鱼GB 17718-1999青鱼GB/T 30030-1988 团头鲂鱼苗、鱼种质量标准SC/T 1040- 长吻鮠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生动物增殖放流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基本程序、保护措施及跟踪与效果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行政区域内水生动物的增殖放流。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GB/T15805.1淡水鱼类检疫方法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SC/T1075鱼苗、鱼种运输通用技术要求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增殖放流采用放流、移植等人工方式向水库、湖泊和江河等水域投放亲体、苗种等活体水生动物的活动。
3.2增殖放流单位具体实施放流活动的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
4技术要求4.1环境条件放流水域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许可的适于从事增殖放流活动的渔业水域,以渔业资源衰退或生物多样性下降较为严重的渔业水域为重点。
水域生态环境须适于放流水生动物的生存要求,水质符合GB 11607的规定。
禁止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重要经济鱼类的产卵场等敏感水域进行可能对原生态环境及物种造成威胁的放流活动。
4.2种质要求水生动物的种质应符合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要求,由具备相应检测鉴定资质的单位和专家进行鉴定,应以本地种的原种或其子一代为主。
不应投放可能对放流水域水生动物种质造成影响的外来种、杂交种及转基因种。
同一水域内开展增殖放流应兼顾各品种间的生态关系和规格数量。
4.3种质来源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水产原种场、良种场、苗种场、增殖站、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提供。
利用财政资金或社会资金进行的增殖放流活动,条件允许时应在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下通过招标方式确定苗种供应单位。
4.4质量要求4.4.1亲本、苗种及受精卵的质量须符合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要求,其它暂无质量标准的水生动物,由省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审定。
DB11_T871-2012鱼类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ICS65.150B 50备案号: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871—2012鱼类增殖放流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ish stock enhancement2012-05-07发布2012-06-01实施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水域环境条件 (1)5 物(品)种选择 (2)6 苗种来源 (2)7 苗种规格 (2)8 苗种质量 (2)9 检验 (2)10 苗种规格测定与计数 (3)11 苗种运输 (3)12 放流 (3)13 记录 (4)14 放流后管理 (4)15 效果评价 (4)附录A(规范性附录)放流记录表 (5)参考文献 (6)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农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北京市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农业局负责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农业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瑞禄、冯云、李岩、刘家寿、卢凤君。
鱼类增殖放流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的水域环境条件、物(品)种选择、苗种来源、苗种规格、苗种质量、检验、苗种规格测定与计数、苗种运输、放流、记录、放流后管理、效果评估等技术要点。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地区鱼类增殖放流活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9956 青鱼鱼苗、鱼种质量标准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GB 11776 草鱼鱼苗、鱼种GB 11777 鲢鱼苗、鱼种GB 11778 鳙鱼苗、鱼种NY 5070 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SC/T 9102.3 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第3部分:淡水SC/T 9401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程SC/T 7103 水生动物产地检疫采样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7.07.10•【文号】农办渔〔2017〕49号•【施行日期】2017.07.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渔业资源正文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的通知农办渔〔2017〕4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渔业主管厅(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全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事业快速发展,放流规模和参与程度不断扩大,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在增殖放流苗种监管方面也存在供苗单位资质条件参差不齐和放流苗种种质不纯、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等问题,影响了增殖放流的整体效果,甚至对水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为保障放流苗种质量安全,推进增殖放流工作科学有序开展,根据《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等有关要求,现就进一步规范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通知如下。
一、健全增殖放流供苗单位的监管机制(一)严格增殖放流供苗单位准入县级以上渔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法通过招标或者议标的方式采购用于放流的水生生物或者确定苗种生产单位。
供苗单位招标应综合比较苗种生产单位资质、亲本情况、生产设施条件、技术保障能力等方面相关条件,支持省级渔业主管部门通过综合评价的方法统一招标确定经济物种苗种生产单位,建立定期定点供苗及常态化考核机制,保障放流苗种优质高效供应。
加强中央财政增殖放流项目供苗单位资质审核,珍稀濒危物种苗种供应单位需在农业部公布的珍稀濒危水生动物增殖放流苗种供应单位中选择,经济物种苗种供应单位基本条件应符合《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水生生物经济物种增殖放流苗种管理的通知》(农办渔〔2014〕55号)有关要求。
鲢鳙鱼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鲢鳙鱼增殖放流技术规范背景鲢鳙鱼是一种重要的可食用淡水鱼类,具有生长迅速、脂肪含量低、肉质鲜美等优点。
为了满足人类对鲢鳙鱼的需求,人们逐渐采用增殖放流技术进行养殖。
而鲢鳙鱼增殖放流技术规范可以保证放流活体率、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合理运用,同时也规范了增殖放流的技术标准,有助于提高鲢鳙鱼的养殖效率和品质,对促进淡水渔业的发展和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鲢鳙鱼增殖放流的时间选择鲢鳙鱼属于温度适宜型鱼类,其生长和繁殖均与水温密切相关。
在北方地区,鲢鳙鱼增殖放流的最佳时间是春季3-5月和秋季9-10月。
在南方地区,鲢鳙鱼增殖放流的最佳时间是秋季9-11月和春季3-4月。
二、鲢鳙鱼增殖放流的筛选与配对鲢鳙鱼的增殖放流应选择健康、成活率高、生长迅速的品种或基因型。
在选鱼时应按照尺寸、性别、品种等筛选,挑选出健康、活泼、无伤疤的鱼群。
在配对时应选取优良品种,注意保持配对中的雌雄比例,以保证下一代鲢鳙鱼的生产性能。
三、鲢鳙鱼增殖放流的水质要求鲢鳙鱼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合适的水温、氧气、酸碱度等环境条件。
因此,水质的控制对于鲢鳙鱼的生长和增殖放流非常关键。
适宜的水温是鲢鳙鱼增殖放流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宜在18-28℃之间。
水质的理想pH值为6.8-8.0,水质的总硬度应控制在100-300 mg/L之间,总碱度应在100-250 mg/L之间。
此外,水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四、鲢鳙鱼增殖放流的密度控制鲢鳙鱼增殖放流时,需要根据放流水域的局部环境、鱼苗的生长发育和日粮情况等因素,合理控制鱼群密度。
一般鲢鳙鱼的规定密度为0.5-1.5kg/m²。
密度过高会导致水质变劣,增加鱼类疾病的发生、增加死亡率,密度过低又会浪费水域资源,减少增殖放流效果。
五、增殖放流的方式增殖放流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方式包括网箱放流、筏钓放流和竹排放流等。
在选择增殖放流方式时需要考虑环境条件、放流规模、运输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增殖放流方式。
大水面鲢鳙增养殖技术规程

大水面鲢鳙增养殖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大水面增养殖的水域环境、鱼种及运输、增养殖、捕捞、档案记录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大水面的鲢鳙增养殖。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GB/T11777鲢鱼鱼苗、鱼种GB/T11778鳙鱼鱼苗、鱼种SC/T1075鱼苗、鱼种运输通用技术要求SC/T1149大水面养殖容量计算方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大水面large water bodies湖泊、水库等内陆水体的统称。
3.2大水面增养殖stock enhancement and aquaculture in large water bodies在开放或封闭水体中通过自然增殖和人工放流增殖手段,利用大水面天然饵料资源,增加鱼类等水生经济动物生物量的渔业生产方式。
3.3鲢鳙增养殖容量carrying capacity stock enhancement and aquaculture of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and Aristichthys nobilis在保持生态系统健康、兼顾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大水面依靠自然资源的生产力所能产出的单位最大鲢鳙生物量,包括自然增殖和人工投放的鲢鳙生物量。
选择水源充足,生态良好,周边无污染源的湖泊、水库等大水面,环境条件应符合GB 3838要求。
4.2水质条 4水域环境4.1水域选择件溶氧量不小于5mg/L ,pH 6.8~7.5,水域的浮游生物量在1.0mg/L 以上。
水质应符合GB 11607要求。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规范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的通知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规范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的通知
【法规类别】水产养殖
【发文字号】农渔发[2013]6号
【发布部门】农业部
【发布日期】2013.02.05
【实施日期】2013.02.0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规范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的通知
(农渔发【2013】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渔业主管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产局,各海区渔政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增殖放流是养护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的重要措施,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行动。
自2006年国务院印发《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渔业主管部门精心组织,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增殖放流活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形成了全国性增殖放流新局面。
为贯彻落实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要求,务求增殖放流活动取得实效,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事业发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
下:
一、注重活动实际效果。
科学安排增殖放流活动,严格执行《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组织实施好增殖放流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和项目等安排。
选择重要江河湖泊和海域,选择生态亟待修复的水域,。
渔业增殖放流项目验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渔业增殖放流项目验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渔业增殖放流项目验收是对渔业增殖放流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审查的过程。
渔业增殖放流项目是指在渔业资源丰富度不高的水域,通过投放人工增殖的渔种,增强渔业资源的繁殖能力和捕获量。
这类项目旨在促进渔业资源的恢复和可持续利用。
本文将对某一特定渔业增殖放流项目的验收情况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文章将包括项目背景、实施情况、效果评估以及可持续性分析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全面阐述,旨在评估和总结该项目的成果和问题,为今后类似项目的实施提供经验和参考。
首先,我们将介绍渔业增殖放流项目的背景,包括水域资源情况、渔业资源的现状以及为什么选择在该水域实施增殖放流项目等。
背景环境的介绍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该项目的必要性和意义。
其次,我们将详细描述渔业增殖放流项目的实施情况,包括项目的计划与组织、选育和培育的渔种、放流技术和策略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和所采取的措施,以及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接下来,我们将进行渔业增殖放流项目的效果评估。
评估内容将包括放流的渔种存活情况、繁殖状况、捕获量以及对渔业资源恢复和可持续利用的贡献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评估,我们可以客观地判断该项目的成效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最后,我们将进行渔业增殖放流项目的可持续性分析。
可持续性分析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维度考虑项目的长期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通过分析项目的可持续性,我们可以评估该项目在未来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方面的潜力,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总之,本文的目的是对渔业增殖放流项目的验收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从而为类似项目的实施和推广提供经验和参考。
通过探讨该项目的成果和问题,我们可以为渔业资源的恢复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组织内容:第一部分是引言,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B33/T 875—2012 5.6.2 细菌性败血病、小瓜虫病、三代虫病、指环虫病等不得检出。
6 检验检疫方法与规则
6.1 方法 6.1.1 抽样方法
以一个放流检验批次为基数,随机取样3次,每次取样不少于30尾。 6.1.2 规格检验
从所取样品中随机取50尾以上个体测量体长,求其平均体长和规格合格率。 6.1.3 感官质量检验
检验项目任一项未达要求,则判定该批次苗种不合格。 6.2.3 复检规则
对判定结果有异议,可复检,并以复检结果为准。
4
6.3 检验检疫执行单位 由具备水生生物检验检疫资质的单位进行抽样和检验。
6.4 检验检疫报告时间 放流 3d 前出具有效的苗种质量检验和病害检疫报告。
DB33/T 875—2012
7 苗种计数
7.1 现场测量
7.1.1 每个池塘取适量鲢鱼或鳙鱼苗种置于同一容器中,从该容器中随机取样不少于 50 尾,用精度 为 1mm 直板尺和精度 0.1 g 电子称测量体长和体重,并计算平均体长、平均体重和规格合格率。用肉 眼观察感官质量并统计可数指标,确认全部合格后方可进行计数。 7.1.2 体长和体重的测定按 GB/T 18654.3 规定操作。
ICS 65.150 B31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 33/T 875—2012
鲢鳙鱼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the release and enhancement of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and Aristichthys nobilis
用肉眼观察检验苗种样品感官质量。 6.1.4 可数指标检验
将3次取样混合后统计死亡率、畸形率和伤残率。 6.1.5 病害检验检疫 6.1.5.1 细菌性败血症检疫
按SC/T 7201(所有部分)执行。 6.1.5.2 小瓜虫病检疫
根据病鱼体表出现的小白点与流行情况做初步诊断。然后用镜检方法确诊,取病鱼腮丝或从腮上、 体表病变处刮取少许粘液,制成水封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多子小瓜虫,便可确诊。 6.1.5.3 三代虫病检疫
2012 - 12 - 21 发布
2013 - 01 - 21 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3/T 875—2012
前言
本标准根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附录 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俊杰、顾志敏、刘金殿、张爱菊、原居林、贾永义、杨元杰。
择晴天进行,无大风,遇阴雨天应暂停放流。 10.2 数量
每批次放流数量应大于 5×105尾或一次性放流完,标志鱼每批次放流数量应大于5×103尾,或大于 放流数量的1%。 10.3 方法 10.3.1 在岸边投放鱼苗或鱼种,应选择顺风一侧放流。
采用渔船投放鱼苗或鱼种,投苗时船速控制在1 kn 之内,将苗种尽可能贴近水面, 最高不超1 m , 带水缓缓投入水中。遇恶劣天气应暂停放流。
表3 苗种运输密度
运输时间(h) 夏花鱼苗 (×104ind/m3) 冬片鱼种和标志苗 (×104ind/m3)
<12 1.2~2.0 0.3~0.5
>12 0.5~0.8 0.1~0.2
10 放流时间、数量及方法。
10.1 时间 夏花鱼苗放流时间为 5 月~7 月 ,冬片鱼种和标志鱼放流时间为当年 11 月~翌年 4 月。放流应选
病鱼体表、鳍条上有白色点状胞囊;腮丝贫血呈白色,粘液多,腮瓣上有白色的胞囊,部分腮丝 末端腐烂。
三代虫病
腮丝红肿,产生大量粘液,影响鱼类呼吸。
指环虫病
鳃部显著肿胀,呼吸频率加快乃至呼吸困难。打开鳃盖,有大量粘液,腮丝红肿,仔细观察可见 腮上有乳白色虫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标
5.5 苗种可数指标 可数指标包括规格合格率、死亡率、畸形率、伤残率,应符合表 2 要求。 表2 可数指标要求
序号 1 2 3 4
项目 规格合格率
死亡率 伤残率 畸形率
指 标(%) ≥ 90 ≤3 ≤3 ≤1
5.6 病害检疫 5.6.1 增殖放流鲢鱼、鳙鱼的亲本及鱼苗、鱼种的检疫由有资质的单位按照 GB/T 15805.1 的规定执行。
4 放流水域环境条件
4.1 放流水域 适合鲢鳙鱼栖息生长的江河湖泊水库等自然水域或省级增殖放流区域,远离排污口、倾废区及大型
养殖场、电厂等进排水口。 4.2 水质
水质应符合GB 11607规定。 4.3 饵料生物
水域浮游生物量在1.0 mg/L以上。
5 苗种培育及苗种质量要求
5.1 亲本来与和质量要求
取病体表粘液或病鱼腮丝少许压片,在显微镜下检查,发现大量三代虫体,便可确诊。 6.1.5.4 指环虫病检疫
取病鱼腮丝少许压片,在显微镜下检查,在每个腮片发现50个以上的虫体,或是在低倍镜下发现每 个视野有5个~10个以上的虫体,即可确诊。 6.2 规则 6.2.1 组批规则
以一个放流验收批次作为一个检验检疫组批。 6.2.2 判定规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鲢鱼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俗称白鲢,英文名Silver carp。属鲤形目,鲤科,鲢亚科,鲢属,生活在淡水中,是典型的滤食 性鱼类。 3.2 鳙鱼 Aristichthys nobilis 俗称花鲢,英文名bighead carp。属鲤形目,鲤科,鲢亚科,鳙属,生活在淡水中,是典型的滤食 性鱼类。 3.3 增殖放流 release and enhancement 通过将人工繁育的苗种放回自然水域以增加其种群个体数量的活动。
I
DB33/T 875—2012
鲢鳙鱼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鲢鳙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and Aristichthys nobilis)增殖放流的术语和定义、 水域环境条件、苗种培育及苗种质量要求、检验检疫方法与规则、苗种计数、苗种标志方法、苗种运输、 放流时间和数量及方法。
8 苗种标志方法
8.1 总则 采用挂牌标志法或荧光标志法。标志时应避开阴雨天气;标志前可用(1.5~2.0)×10-5 浓度的丁
香酚等进行麻醉,标志后应对鱼体进行伤口浸泡消毒。
8.2 挂牌标志法
标志牌规格宜采用长 14 mm~16 mm 、宽 4 mm~5 mm 、厚 0.18 mm~0.2 mm 的跑道形聚乙烯薄片, 每片重量不超过 0.015 g。标志牌上应标明牌号、回收单位及电话号码。标志位置宜位于背鳍基部后部 靠近上体侧边缘。
符合GB/T 11777 要求。 5.2.3 鳙鱼苗种培育
符合GB/T 11778 要求。 5.3 苗种规格
夏花鱼苗平均体长不小于3 cm,冬片鱼种和标志放流苗种体长不小于10 cm。 5.4 苗种感官质量
感官质量包括形态、体表和活力,应符合表 1 要求。 表1 感官质量要求
项目 形态 体表 活力
体延长、侧扁,尾柄细长 体表光滑有粘液 游动活泼、集群,活力强
本标准适用于鲢鳙鱼的增殖放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5055 青鱼、草鱼、鲢、鳙 亲鱼 GB/T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T 11777 鲢鱼苗、鱼种 GB/T 11778 鳙鱼苗、鱼种 GB/T 15805.1 鱼类检疫方法 第1部分: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PNV) GB/T 18654.3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3部分:性状测定 SC/T 7201(所有部分) 鱼类细菌病检疫技术规程
8.3 荧光标志法
荧光标志宜采用与生物兼容的两组特制的荧光胶体组成的胶体注射液。荧光标志部位宜位于上颌后 方表皮下。
5
DB33/T 875—2012 9 苗种运输
夏花苗种采用氧气包密封充氧汽车运输,冬片鱼种和标志苗采用充氧不密封运输。运输车辆装苗密 度,根据运输距离长短和鱼苗规格大小,按表 3 执行。
1
DB33/T 875—2012 3.4
体长 body length 苗种吻部前端至尾椎骨末端的水平长度。 3.5 夏花 summerlings 春季孵化的鱼苗,经20 d~30 d饲养后在夏季出池的鱼种。 3.6 冬片 fingerlings 鱼苗孵化后经一定时间饲养,到冬季出池、不满1足龄的鱼种。 3.7 标志鱼 tagged fish 鱼体上标有特定记号的苗种。 3.8 挂牌标志法 scutcheon tag 将标志牌固着在鱼体可见部位的标志方法。 3.9 荧光标志法 visible implant elastomer tag 在水生动物的体表注入可识别的荧光胶体的标志方法。
7
6
DB33/T 875—2012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增殖放流鲢鳙鱼苗种主要病害症状
增殖放流鲢鳙鱼苗种主要病害症状见表 A.1 。 表A.1 增殖放流鲢鳙鱼苗种主要病害症状
病名
症状
细菌性败血病 小瓜虫病
病鱼上下颌、口腔、眼睛、鳃盖表皮、鳍条基部及鱼体两侧均轻度充血;腮丝苍白,严重时体表 和内脏充血症状加剧,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脾、肾均肿 大;肠系膜、肠膜及肠壁充血,肠内无食物而有粘液或有气。
7.2 计数方法
根据苗种规格、装苗器具的体积和数量决定用数量法或重量法进行计数。
7.2.1 数量法
将鱼苗均匀地装入同样大小的氧气包中,随机取其中 5 包以上进行全部计数,计算包中苗种的平均 数量。根据氧气包数和包中苗种平均数量计算整个放流批次的总苗量。
7.2.2 重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