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与感恩

合集下载

《弟子规》读后感(15篇)

《弟子规》读后感(15篇)

《弟子规》(15篇)《弟子规》(15篇)《弟子规》1 我读了《弟子规》最令我深入的局部是:“不离床丧三年居处变酒肉绝。

”这句话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来对自己父母的丧礼是这样重视的,父母死了之后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这三年里他们要把屋子变得简朴,朴素,不能有一点儿富贵的东西出现。

但换回我们现代人能这样做吗?绝对不行!他们只能丧一个星期,过了一个星期,他们就到处去玩,喝酒吃肉类。

现代人也不会把屋子变得朴素。

“冠必正,纽必结,袜必履,俱紧切”这句训示教育我们外出时衣冠齐整。

例如上学,一个人衣冠齐整,让别人看上去就觉得这学校的校风一定很好,但假如一个人头发不整齐、校服的纽扣没扣好,让别人看了就误认为这学校的校风很差。

所以一个人的形象很重要。

如今的社会,你的形象也可能决定你的前途。

假假设两个人同时去面试,学历一样,其他条件差不多,但一个衣冠整齐,讲求衣服的卫生;一个不注重自己的穿着,穿起衣服歪歪斜斜。

你说老板会选谁呢?当你找工作面试时,别人不但看你的学历、才能,还要看你的形象呀。

我们校园里也提倡过讲究穿着整齐,形象要做好。

所以我们从小讲求穿着整齐,穿着的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我们以后的开展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弟子规》2 学习《弟子规》有一段时间了,对弟子规的内容我非常有感触,特别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他的意思是爸爸妈妈叫唤的时候,应当立即答复,不可以渐渐吞吞地爱理不理。

爸爸妈妈要求你做事的时候,应当立即行动,不可以借故推诿。

爸爸妈妈教训自己的时候,必须恭敬地仔细地听明白,假如做错了事情受到爸爸妈妈的责备,必须顺从地承受批评,不可以争辩,更不可以强词夺理。

在我没有学习弟子规的时候,妈妈叫我做事我总是爱理不理的,在我做错事情,妈妈教育我的时候,我也不放在心上,而且会争辩,而我学习了弟子规以后,知道我以前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如今我已经把这些缺点全部改正了,妈妈如今天天夸我是个懂事的孩子,我从心里感到开心呀!谢谢教师教我学习弟子规,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做个爸爸妈妈的好孩子,教师的好学生!《弟子规》3 大家好,我是来自某年某班的某某某,今天由我来为大家演讲,读弟子规有感300。

弟子规全文引导孩子学会感恩与回报

弟子规全文引导孩子学会感恩与回报

弟子规全文引导孩子学会感恩与回报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经典之作,它以简明的语言、深入的思想,引导孩子明辨是非,学会感恩与回报。

以下是弟子规全文,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品德。

一、弟子规全文1. 孝经莫重于四字,思恩报恩。

2. 亲戚要尊敬,友善尽欢。

3. 师长敬重,礼貌不忘。

4. 朝起早,夜息晚,勤力节俭是好汉。

5. 爱护身体,远离恶习。

6. 接受教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7. 兄弟和睦,争先恐后做好人。

8. 吃饭谦让,不夺人之美。

9. 乐善好施,关爱他人。

10. 犯错靠歉,能改正及时追。

11. 遇事冷静,思考再行动。

12. 走路文明,不拖沓。

13. 言语和善,不乱骂。

14. 眼不偷盗,手不拿拾。

15. 做好事,不为赞美。

16. 三省吾身,日夜反省。

17. 尊重他人隐私,不偷窥。

18. 身体力行,言行一致。

19. 聪明儿童,尽力向上。

20. 爱国为民,努力奉献。

二、感恩与回报的重要性感恩是一种美德,是我们必须学会的品质。

孩子们应该感恩生活中给予自己爱与关怀的人,例如父母、亲人、老师和朋友。

感恩不仅体现在口头上表达感谢,更要通过行动回报他们的爱。

回报不仅仅是回报给个人,也可以是回报给社会、回报给国家,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力量为他人服务。

感恩与回报的意义在于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责任感。

当孩子懂得感恩并通过行动回报时,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与他人的关系,倾听别人的需求,关心他人的感受,这将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培养孩子感恩与回报的方法1. 榜样引导:父母、老师、亲人成为孩子学习感恩和回报的榜样。

他们应该向孩子展示感恩的重要性,通过自己的行动充分体现回报的精神。

2. 教育引导:在日常教育中,父母和老师可以通过故事、读书和讨论等方式,向孩子传递感恩的思想。

帮助孩子理解他人的辛勤付出,并教导他们如何以行动回报。

3. 社会实践:组织孩子参与一些公益活动,如义务劳动、慈善赈灾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回报他人所带来的快乐与满足感。

弟子规读后感15篇

弟子规读后感15篇

弟子规读后感15篇弟子规读后感1《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的部分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述。

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现代子女教育问题突出,一个孩子从小不知道该如何孝顺父母,尊敬师长,长大后人际关系,夫妻关系一定很糟,从小没有纪律和品德的修养,长大后即使知识水平再高,也不可能有大成就。

万事以孝为先。

《弟子规》里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就是教育我们每一个孩子要尊敬父母,孝顺父母,虚心地接受父母提出的各项意见,并积极改正错误,听从父母的指挥,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父母的负担。

只有这样做,才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让他们感到欣慰。

想起我自己的所作所为,觉得非常惭愧。

调皮的我,个性倔强,不听父母的教导,做了很多错事,令老师和父母伤透脑筋,令他们伤心,我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

读了《弟子规》这本书后,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明白了要做一个懂事的孩子,令父母感到欣慰。

今后,我要严格要求自己,用《弟子规》里的各项准则衡量自己,虚心接受父母的意见,听取他们的教导,各方面要求进步。

我觉得这本《弟子规》很值得我们去看去读去做,日常行为规范都依照《弟子规》里面的做,将来一定有很大的成就。

《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闲邪存诚,养成忠孝家风。

弟子规读后感2最近我们学习了《弟子规》,他使我们我们受益匪浅,他不仅可以提高个人修养,更能使人的思想提升。

对每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爱自己、爱父母、爱朋友、爱身边的人,爱这个世界。

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得和谐,这个世界才能变成和谐的世界,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对我有五点体会。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

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

弟子规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想(10篇)

弟子规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想(10篇)

弟子规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想(10篇)弟子规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想篇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是《弟子规》的总叙,充分概括了所要求我们达到的准则,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人,如何去学习,如何讲究文明和礼貌。

《弟子规》全篇十分短小,仅1080字,却蕴含丰富,它总分为七大部分,分别是“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

“入则孝”告诉我们在家中要听从父母,爱亲人。

亲人有病,要耐心细致地照顾他们,不与父母争吵。

这让我们在家中与父母之间更加和睦、温馨。

“出则悌”告诉我们出行在外要和在家中一样,为人为谦虚,见长辈要让道,这使我们在外出时有“风度”、“彬彬有礼”。

“谨”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处处留心,小事上也可以体现你和性格,不要不把小事放在眼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使别人眼中的我们十分文雅,完全是一谦谦君子。

“信”告诉我们要时时讲诚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要直言不讳,不要喜怒无常。

“泛爱众”告诉我们,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勿喜新厌旧,要爱每一个人,要心胸宽广。

“亲仁”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不要勾心斗角,这就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

“余力学文”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它告诉我们听讲时要认真,学习时要努力,写作时心态要端正,要心无旁物。

但这一章中说的“非圣书,屏勿视”我不能认同,如果光看儒家的著作,难免使人知识面过于狭窄,失去读书的乐趣。

弟子规用平实的语言讲了很多大道理,让今天的我们深受启发。

弟子规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想篇2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无穷宝藏。

《弟子规》及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之精华,是圣贤学问的根基。

二年级的时候,老师给我们人人发了一本《弟子规》,听老师说,弟子就是学生,规就是规范,《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教诲而编成了学生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

自从老师发下这本书,我就天天读,读完以后,妈妈说我一天比一天懂事了,因为我在路上看见垃圾就会自觉捡起来,看见有人摔倒了,我会把他扶起来;在家里,妈妈让我帮忙拿东西,我就会赶快去拿,以前我没学《弟子规》的时候,在路上见到垃圾我踢来踢去,也不听妈妈的话,我现在才知道我以前做错了。

弟子规的感悟4篇

弟子规的感悟4篇

弟子规的感悟4篇《弟子规》能够给予我们很多启发。

接下来请欣赏店铺给大家网络收集整理的弟子规的感悟。

弟子规的感悟一我从学习《弟子规》有四点体会: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对一个人而言,应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

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最先体现在一个“孝”字上。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些都是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做不到。

平时感到做得不错,可仔细回想,做得并不是尽善尽美。

应该怎样尽到作为子女的孝道,我现在心中自有了答案。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

佛法里说人有四种恩德必须报答:父母、师长、国家和众生。

上面已经提到了父母之恩;老师的恩德,启发我们的智慧非常的大;今天如果没有国家,没有一切的施政,我们就没有办法生活在安定的社会里头;我们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众生努力才有的结果。

我常常从电视电影里看到外国人吃饭前会念祈祷文,都是些感谢的话,而且还有感恩节,专门抽时间来想想如何感谢那些对自己有恩的人。

时常怀着感恩之心,念念想着别人的恩德,人才不会那么自私,不会有那么多的不满和怨言,人才会活得开心,社会才会和谐。

第三,为人要谦虚。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朋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要想让别人喜欢与你相处,你的态度首先要恭敬,行动上要多为他人着想。

“为他人着想是第一等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所谓做人难,不就是难在这里吗?我们有时候会觉得敏感度不够,其实是缺乏平日的训练。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弟子规》让我知道在平时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后,在独处时都要持恭敬的态度,恭敬才会成为一个人自然流露的品质。

第四,要找准人生目标。

《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想从《弟子规》学到做人的智慧。

弟子规中的知耻与感恩教育

弟子规中的知耻与感恩教育

弟子规中的知耻与感恩教育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经典之作,它以教导孩子知耻、感恩为核心内容,对培养儿童的品德修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知耻与感恩教育的角度,对弟子规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弟子规中的知耻教育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羞耻心”观念。

在弟子规中,知耻被视为一种道德感,是孩子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的重要基础。

例如,在规中提到:“见贤而行,知耻而后勇”,这句话强调了见到他人的优点和行为后,应当引起自己内心的羞耻感,从而激励自己勇敢向前。

通过知耻,孩子们能够更加自觉地遵守规则,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弟子规中的感恩教育强调了孩子们应当感恩父母、师长和他人的教诲与帮助。

感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被视为一种美德。

弟子规中提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告诫孩子们要尊敬父母的教诲,不得怠慢。

同时,规中还有“师道尊严,友道恭敬”,强调了对师长和朋友的感恩之情。

通过感恩教育,孩子们能够培养出一颗感恩的心,懂得珍惜他人的帮助与付出。

弟子规中的知耻与感恩教育不仅仅是对个体品德修养的培养,更是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

知耻教育使孩子们明白了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从而激发了他们的自我约束意识。

感恩教育则能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合作,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弟子规中,有一条规定:“施恩勿忘,受恩惟恐”,这句话告诫孩子们要记住他人对自己的恩情,不忘感恩之心。

通过这样的教育,孩子们能够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乐于助人,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助氛围。

此外,弟子规中的知耻与感恩教育也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契合。

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而知耻与感恩教育正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知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培养自律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感恩教育则能够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懂得感激他人的帮助与付出。

这些素质和价值观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弟子规中的知耻与感恩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儿童的品德修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弟子规谨心得体会(十篇)

弟子规谨心得体会(十篇)

弟子规谨心得体会(十篇)第一篇:弟子规谨心得体会为了响应教育新改革,我校开展了晨诵活动。

一至六年级学习《弟子规》。

作为老师的我在寒假期间阅读了《弟子规》的全部内容。

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有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首先,对长辈有礼有敬、对兄弟恭敬友爱。

对个人而言,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我们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

其次,在待人接物方面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

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

“满招损,谦受益。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有时在具体工作中还是免不了有争强好胜、骄傲自满的情绪在里面,想一想骄傲自满的确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损伤,也让自己落后于别人一大截。

读完《弟子规》后,我认识到恭敬和谦虚的重要性,因此,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保持谦虚的态度,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多向身边的领导和同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再次,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弟子规》规范人的行为,一句话一个道理,它给了我们很多工作中的启示。

作为教师,我们要正视自己,实事求是地发现问题和不足,认真改正和弥补,在工作中积极进取。

最后,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

《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

而我也是通过阅读《弟子规》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

细节决定成败。

《弟子规》就是教导我们要重视生活行为的各个细节,用简明通俗的语言,教导大家如何提高修养、孝亲友爱以及生活起居中待人接物所应有的礼节。

我们都是普通人,大多时候,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小事,如果每个人都认真对待自己所在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做好,那就会出现“细中见精”、“小中见大”的不平凡。

阅读《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

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能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能变成和谐的世界。

百善孝为先--谈《弟子规》教育中的感恩教育

百善孝为先--谈《弟子规》教育中的感恩教育

百善孝为先 --谈《弟子规》教育中的感恩教育摘要:孝是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孩子对父母的孝心能够展现一个孩子的感恩之心。

在小学时期对于孝心的教育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够帮助学生们培养一颗有孝之心。

《弟子规》中的百善孝为先也有一定的道理,对于其中的一些哲理性的涵义,都需要在平时课堂上老师讲给学生们听。

关键字:孝心;现实意义;高效培养对于我们的父母需要有感恩之心,小时候父母养育我们,长大了我们赡养父母,这是人世间亘古不变的哲理。

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们学会感恩父母,在未来的所有时间里,主动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父母的负担。

一、感恩之心是学习的源动力一个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父母养育之恩的学生一定是在平时课堂上努力听讲,课后努力学习的人。

因为学生们努力学习了,父母就可以少操心很多,这也帮助父母减轻了一些精神上的负担。

对于小学生们而言,对于一些种行为准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们脑海里还没有完全的概念。

所以在进行感恩教育的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传授给学生们感恩的这种思想。

感恩之心是学习的源动力,学生们努力学习,父母们就可以少操心一些学生们学习上的事情。

《弟子规》:“亲所好,力为具”“父母呼,应勿缓”,有孝心的学生有一颗纯净之心,不会被一些干扰学习的事物所诱惑。

学生们有孝心的体现,就是在学校对教师有一颗尊敬之心,对于学习会自主的去探索,如此一来在课堂上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专心致志。

因此教师们在上课之前,应该要让学生们背会这两句,同时也需要发自内心的让学生们去理解这其中的含义。

因为对于小学生们而言,在学校里努力学习,就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方式之一。

因为感恩之心是学习的原动力,在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也要让学生们通过培养感恩之心这一个过程去发现自己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自然而然在课堂上,同学们都会认真听课,课堂专注力也有所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也很快的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弟子规〉与感恩》讲稿
(播放《感恩一切》的音乐)
导入语:感恩一切,“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的,生活中的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去感恩。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发自内心,对于万事、万物、众人的感激之情和感恩之举,它超过应尽的义务范围和程度;感恩是一种智慧,懂得感恩的人,不仅是具有道德的人,而且是具有智慧的人。

感恩还是一种“投资”,是播种善因,感恩者主观不图回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赠人玫瑰,满手余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今天我所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弟子规〉与感恩》。

一、《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

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共1080个字,叙述了113件事,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都包含在其中,对它们都有明确的行为规范。

二、学习、分析各部分内容:
《总序》:【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
1. 【弟子规,圣人训。


“弟子规”:一般的人听到「弟子」,会有错误的认知,认为是专指的小孩学习。

其实这个「弟子」是指圣贤人的学生,指所有学习先贤智慧的人,无论大人小孩。

「规」是会意字,左边一个「夫」,右边一个「见」,指夫子的见解。

当然夫子的见解一定是随顺圣贤教诲,也就是人生的真理,来做事、来处事待人。

即学习圣贤智慧要有一定的规范,只有这样学习才会横扎实。

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也要遵守各种规范,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才会正常运转,并不断进步。

“圣人训“:这是圣贤人的教诲。

在这里我们不妨讨论一下何谓圣人?做到然后再说的是圣人;说了就能做到的是贤人;说了不一定能做到的是凡人;说了做不
到的是骗人。

所以我们不妨拿这个衡量一下自己属于哪种人?
2. 【首孝悌】
这个『首』也就是《弟子规》首先提到的做人的根本。

那么做人的根本在哪?在孝跟弟,尊敬长辈,友爱兄弟。

我们来看这个「孝」是会意字,上面一个「老」,下面一个「子」,老指上一代,子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合成一体,就是一个「孝」字。

“百善孝为先”这句话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孝为百善之首;第二个意思是孝心开了。

教孝,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孝?所谓知恩才懂得报恩,所以我们首先要去念父母的恩德,懂得感恩。

在两三千年前有位圣者叫佛陀。

有一天他带着他的学生走在郊外,刚好看到一堆白骨,佛陀把这白骨分成两堆,一堆颜色比较洁白,一堆颜色比较灰暗。

学生也很好学,他们知道「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学问学问,要懂得发问。

佛陀就跟他们说,他说,为什么这两堆白骨,一堆比较洁白?一堆颜色灰暗?这堆颜色灰暗是女人的骨头。

女人的骨头为什么比较灰暗?因为当母亲要怀胎十月,在怀胎十月过程,孩子所有的营养都必须从母亲的血液中输给小孩,当小孩的钙质不足,就必须从母亲的骨头当中吸收。

母亲怀胎十月很辛劳。

所以佛陀告诉学生,父母的恩德我们这一生是不可能报得了,我们应该尽心尽力来做到为人子的孝道。

母爱如斯,在面对父母的要求、唠叨时你还会跟他们顶嘴吗?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我们一定要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生我们养育我们的父母。

我们应用所有的可能、尽全力的孝顺他们,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我看到一则报道,说有一个村落,整个村落有四十几户人家,统统同一个姓,都姓吴姓,口天吴。

他说这四十几户人家出了一百零九个后代,其中有一百零八个大学毕业,素质很好。

而这第一百零九个是已经考上大学,但是读了两年因某种因素办休学。

可以说,他们下一代完全有大学毕业的程度、水准。

为什么他们这一代能这么兴旺。

因为他们村落里的长者都告诉他们,只要读书、工作一有放假,要记得回来看看父母。

他们每年的大年初一,一定是陪着父母到寺庙里面去拜拜、去祈福,不会去做其它的事。

他们是整个家族做到了。

除了陪父母以外,回来之后,就到其它所有这些邻居的家里面去跟长辈拜年,挨家挨户跟这些长者拜年。

做到了什么?尊敬长辈,跟长辈拜完年以后,他们这些差不多年纪的邻居,就围在他们村落里面的小学,一起讨论今年你读书有什么收获,今年你工作有什么好经验,大家一起讨论,互相切
磋。

这个做到了什么?好学!有孝有弟又好学。

所以这个村落为什么下一代能有这么好的发展,绝对不是偶然的。

所以我们要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孝顺长辈,兄友弟恭,学习知识增长技能,是我们的生活更和谐幸福,社会更加美好。

「悌」是形声字也是会意字,左边是心,右边是弟,意思就是兄弟姐妹之间相处要用心,做哥哥姐姐的用心友爱弟弟妹妹,做弟弟妹妹的从内心深处恭敬自己的哥哥姐姐。

兄弟是同气连枝,血浓于水,是同一个父母所生,所以兄弟姐妹很有可能是陪我们一生走过最长路的亲人
3.【次谨信。


『谨』看这个谨字,有一个言字,谨又可以组成严谨、谨慎,即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一定要谨言慎行。

『信』也是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是言,人言为信。

《弟子规》说,「凡出言,信为先」,孔老夫子也说「人无信无以立」,一个人假如没有信用,很难在社会立足。

言语为什么摆在仅次于德行的重要性?因为人与人的互动跟交往,使用什么的频率最高?言语。

所以言语,「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一言可以让家庭和乐,一言也可以让家庭纷争不断。

所以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一定要谨慎,说话要讲信用。

4.【泛爱众。

而亲仁。


『泛爱众』,泛爱,爱众,爱泛,广泛地爱众人,人应该有一颗宽容博大的心,你爱人人,人人爱你,感恩之心换得感恩之心。

『而亲仁』,亲近仁德之人。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只有我们时时亲近仁德之人,才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你每天接触的都是这些善人,我们无形当中德行都提升;但是「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假如身旁都是低俗之人,每天自己的言语、行为都愈来愈粗俗。

所以亲近仁德之人很重要,而亲近仁德之人也才能长我们的智慧。

5.【有余力。

则学文。


当我们把这些立身处事的行为、这些德行都扎实地学好,还有空余的时间,还可以多看些好的文章,即『学文』。

古代的文章是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所以古人写文章非常慎重,都是真正有把握可以利益后人,他才把它留下来。

现在人写文章怎么样?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他也不管会不会天下大乱,所以不够谨慎
对待自己的言行。

所以「学文」还是看古圣先贤的文章比较保险,因为这些文章都是历经几千年印证,确实可以启发人的智慧的。

所以我们要不要感恩与我们的古圣先贤?对,在我们学习的时候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从深处领会先贤教诲。

让我们所有的人都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善待他人,善待身边所有的一切。

让我们认真学习、践行好《弟子规》,学习感恩,身体力行,“知学行传”用我们自己的言行去感染身边所有的人,让所有人都懂得感恩,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是感恩的社会,和谐的社会,我们的生活将更加幸福美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