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陌上桑》主题
陌上桑读后感

陌上桑读后感前言《陌上桑》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小说,通过描述两个陌生人在荒野上偶遇的故事,引起了我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三个方面,对《陌上桑》进行详细回顾和总结。
故事情节故事发生在一个荒凉的山间小村庄,主要围绕着两个陌生人的相遇展开。
男主角是一个中年人,因为失去了家人而感到孤独和绝望。
女主角则是一个年轻的女子,她在山上采摘桑叶维持生活。
两人在一片陌生的地方相遇后,展开了一段特殊的关系。
他们一起度过了几天,分享彼此的忧伤和希望,并相互给予了力量。
人物形象小说中的男主角被描绘得非常生动和真实。
他丧失了家人,心灵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变得消极而颓废。
然而,他在与女主角的相处中慢慢恢复了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女主角则是一个坚强而乐观的人,她从采摘桑叶中获得了生活的温暖和满足。
她给予了男主角很多支持和鼓励,成为他重新获得力量的重要人物。
主题意义《陌上桑》通过描述陌生人之间的相遇和交流,展现出生命中的希望和力量。
小说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人的情感和思想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而得到理解和关怀。
故事还强调困境中的人们不应放弃希望,应该积极面对困难,寻找出路和改变。
小说通过叙述两个主人公的故事,向读者传递了积极向上的能量和勇气。
总结《陌上桑》是一本充满温情和希望的小说。
通过讲述两个陌生人的故事,深入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
小说告诉我们,在困难的时刻,与他人的相遇和交流是重要的。
只有相互支持和理解,才能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并重新获得希望和勇气。
在阅读《陌上桑》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和思想的交流是多么重要。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面对困境时不要放弃希望,要坚持寻找改变的机会。
希望通过分享我的读后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本优秀的小说,并从中获得力量和启示。
浅谈《陌上桑》主题

浅谈《陌上桑》主题第一篇:浅谈《陌上桑》主题对于《陌上桑》中主题的一些看法【摘要】《陌上桑》是乐府诗里的名篇,对于《陌上桑》主题的研究也是经久不衰,前人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通过对于《陌上桑》的阅读,我们清晰的看到了一个女子争取爱情自由,不为权贵是从的主题。
【关键字】陌上桑主题爱情自由一《陌上桑》主题研究简单回顾先人吴兢在其《乐府古题要解》中说:“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旧说邯郸女子秦姓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
仁后为赵五家令。
罗敷出采桑陌上,赵五登台见而悦之,置酒欲夺焉。
罗敷善弹筝,作《陌上桑》以自明,不从。
案其歌词,称罗敷采桑陌上,为使君所邀,罗敷盛夸其夫为侍中郎以拒之,与旧说不同。
若晋陆士衡“扶桑升朝晖”等,但歌佳人好会,与古调始同而末异。
《陌上桑》的主题研究也是近现代学者们比较关注的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学者思想的受限,和学者个人修养等因素的影响,《陌上桑》的主题也几经周折,但成果且很丰富。
对于《陌上桑》主题的提炼,可分为以下几类。
抗争说。
此说以游国恩先生为代表,认为《陌上桑》主要反映了采桑女罗敷反抗恶势力的斗争。
揭露歌颂说。
北师大《简明中国文学史》中认为《陌上桑》“通过一个美丽女子(罗敷)被太守调戏的故事,揭露了上层官吏的无耻,歌颂了平民女子的勇敢与坚贞”。
理想说。
80年代桑建中在《汉乐府<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别议———兼谈<陌上桑>的主题》中提出理想说,认为《陌上桑》“主题是在描写罗敷的美。
歌颂其优良品质,表现了劳动人民美好的理想与愿望”[1]。
4 道德爱情说。
此说兴起于30年代,郑宾于先生认为“《陌上桑》是一首写爱情的叙事诗,一方面表现出一般男子对女子倾向的心理,一面又表现出女子对她丈夫始终保持贞洁的态度”。
后又分出两支,一支侧重道德,如赵敏俐先生在其著作《汉乐府<陌上桑>新探》认为《陌上桑》表现了“汉代妇女的道德观念”[2];一支侧重爱情, 以孙玉生先生为代表,认为“罗敷的性格只能是:对爱情的坚贞与专一”[3]。
陌上桑赏析

# 陌上桑赏析介绍《陌上桑》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描绘桑树的美丽和生命力为主题,通过对桑树的形象描绘和赞美,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对生命活力的赞叹。
本文将从诗的结构、文学特点和主题意义等方面对《陌上桑》进行赏析。
诗的结构《陌上桑》是一首七言绝句,共四句,每句七个字。
整首诗共有28个字,形式十分简练。
这种简练而精练的结构使得诗的意境更加凝练,给人一种清爽明快的感觉。
文学特点声韵丰富《陌上桑》诗中的格律工整,声韵丰富。
首先,诗中运用了很多明快的韵脚,如“丝”、“泥”、“夜”、“离”,这些韵脚使整首诗的音调明朗、沁人心脾。
其次,诗中还存在一些字句的平仄对仗,如“无力”、“遥天”、“若倾”等,这些平仄的对仗使诗歌的节奏感更加明显,读起来更加流畅。
感情真挚《陌上桑》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桑树美丽和生命力的真挚感情。
诗中描绘了桑树的形象,如“桑”、“丝”等字用词恰当地传达出桑树的柔美,亦生生不息的特点。
作者的感情真挚,表达得深入人心。
通过对桑树的描绘和赞美,作者表达了对美好事物以及生命力的热爱之情。
主题意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陌上桑》通过对桑树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赞赏之情。
桑树作为自然界中美丽而生生不息的存在,象征着生命力、顽强和坚韧。
作者通过描绘桑树的柔美和娇艳,赞美了美好事物的存在和其所带来的欣慰之情。
生命力的赞叹《陌上桑》还表达了对生命力的赞叹之情。
桑树不仅美丽,而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诗中的“枝上初雁”、“飞雪远天”等描绘了桑树在严寒的冬天依然存活的景象,赞叹了生命力的顽强和能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总结《陌上桑》是一首表达对美好事物和生命力赞赏的诗。
通过对桑树的描绘和赞美,诗人表达出对美好事物和生命力的热爱和赞叹之情。
诗歌的结构简练,声韵丰富,感情真挚,给人一种清爽明快的感觉。
此诗提醒人们珍惜美好事物,欣赏生命力的伟大。
陌上桑主题赏析

陌上桑主题赏析摘要:《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叙述了采桑少妇严辞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主人公罗敷不畏权势,勇于斗争又善于斗争,战胜了对方,维护了妇女的尊严。
歌颂了女主人公的坚贞、机智和反抗精神,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陌上桑主题反抗机智坚贞尊严正文:解为乐歌的段落,本诗的乐歌段落与歌词内容的段落大致相合。
全诗共分三解。
第一解从开始至“但坐观罗敷”,主要叙述罗敷的美貌。
第二解从“使君从南来”至“罗敷自有夫”,写太守觊觎罗敷容姿,要跟她“共载”而归,遭到罗敷严辞拒绝。
第三解从“东方千余骑”至结束,写罗敷在太守面前夸赞自己丈夫,用意在于彻底打消太守的邪念,并让他对自己轻佻的举止感到羞愧。
一般来说,人们认识一个人,总是先识其外貌,然后再洞达其心灵。
《陌上桑》塑造罗敷的形象也依循人们识辨人物的一般顺序,在写法上表现为由容貌而及品性。
《陌上桑》其中一解是写罗敷貌美;二解是在第一解的基础上更进一层赞罗敷的貌美及写心灵美,三解是写罗敷的才智美。
诗歌通过此三解,一层更进一层塑造一个内慧外秀、才貌双全的妇女形象。
首先,写罗敷貌美。
诗一开始,便用两句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出场。
作者在介绍罗敷的用具、貌饰之时,采用铺陈夸张的手法,烘衬出罗敷的外貌的美:她采桑用的是精美的采桑篮;她梳着的发型是时髦的倭堕髻;耳垂闪闪发光是无价宝———明月珠; 上着紫绸棉袄,下服浅黄的丝裙。
然后,又采用影中取影的手法,通过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普通人见到罗敷时出神伫立观望的痴迷情态;同时又换个角度,从旁观者一回到家中,就埋怨因观注罗敷太久,而误了行程,误了劳动。
烘云托月地把罗敷的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又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令人印象深刻而又回味无穷。
如此层层烘托,完善了罗敷美丽无比的形象。
其次,是在第一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写罗敷貌美和心灵美。
在第二解中,作者以“使君”跟第一解中的“群民”进行对照的手法,用对话的方式刻画代表权贵显赫的上等人的“使君”见到罗敷时的情状。
2024年浅谈《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

2024年浅谈《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使君形象背景《陌上桑》中的使君并非一个简单的角色,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
在中国古代,使者是代表国家或者君主出行的重要人物,他们往往担负着重要的政治使命和外交任务。
而“使君”一词,往往用来指代那些地位高贵、有权有势的使者。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既有着一般使者的庄重和威严,又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
外貌与气质在《陌上桑》中,使君的外貌和气质都被生动地描绘出来。
他高大威猛,仪表堂堂,给人一种不可一世的感觉。
而他的气质更是高贵典雅,举手投足之间都流露出贵族的庄重和从容。
这样的外貌和气质,无疑为使君赢得了极高的威严和尊重。
权力与地位作为使者,使君自然拥有着一定的权力和地位。
他代表着君主和国家,行使着外交和政治权力,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高高在上的存在。
这种权力和地位,使得使君在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
情感与动机尽管使君在故事中有着显赫的地位和权力,但他也有自己的情感和动机。
他对陌上桑的深情厚意,对爱情的执着追求,都使得他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权力象征,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活生生的人。
他的情感和动机,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也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理解和评价使君形象的视角。
道德评价对于使君的道德评价,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忠诚于君主和国家的使者,有着高尚的道德品质;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贪图美色、背信弃义的小人,道德品质低下。
然而,无论我们如何评价使君的道德品质,都不能忽视他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对整个故事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文学意义《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学形象,更具有深刻的文学意义。
他代表着古代社会中的权力和地位,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爱情和道德的不同看法。
通过对使君形象的塑造和描绘,《陌上桑》成功地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矛盾的古代社会画卷。
现代解读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看待《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他身上看到现代社会中某些人的影子——那些拥有权力和地位、但同时也面临着道德和情感困境的人。
罗敷之美——《陌上桑》鉴赏

罗敷之美——《陌上桑》鉴赏第一篇:罗敷之美——《陌上桑》鉴赏说起语文版七年级的古诗文,学生会首先推荐《陌上桑》。
文中讲的是一名年轻貌美的女子叫罗敷,一日在采桑路上恰巧遇到了一位太守,太守被她的美丽所打动,问她愿不愿意跟随自己回家。
太守原以为凭自己的权势,这个民间女子一定会答应。
想不到罗敷非但不领情,还把他奚落了一顿。
记得课后,很多同学飞速地读熟成诵,甚至把网名改成“小罗夫”、“小萝芙”、“秦氏好女”,一看就知道,那都成了罗敷的“粉丝”。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为何会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追捧和喜爱?笔者带着好奇之心探求其中的秘密,原来是源于一个字——美。
吟读这首诗,五言一短句,琅琅上口,绝无赘语。
全诗构思精巧而以平易出之,虽匠心独运却了无痕迹。
其中的字词之美,谋篇布局之美自然不必言说。
再说罗敷的貌美。
古代写女子之美的词句比比皆是,多读生厌。
就好比大鱼大肉吃多了,偶尝到一碟乡野贡菜,会让人倍觉清爽可口。
美也是这样,被写得赤裸裸无处可藏,那也就只成一时之美。
“环肥燕瘦”,谁能说出怎样的身材、体态、眉目可以完善到毫无缺点,众人皆爱?只有从虚处落笔,无中生有,才能表达不可描摹的完美!罗敷,仿佛是经得起千百年来,历史的咀嚼和推敲的女子,体现一种传世之美。
诗中开头写太阳刚刚升起,桑园里一位女子在辛勤劳作。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此时,浮现在眼前的是一幅传神、让人心动的“桑园美女图”。
罗敷勤快美丽,服饰得体,表现出健康之美、劳动之美。
这是官家府邸深深庭院中的富家娇弱小姐所不可共比的。
这样的美,雅俗共赏,让人无可挑剔。
诗中并不正面描写罗敷的容貌,而是巧妙地避开了众人评说。
世人万千,审美情趣不一,难免毁誉参半。
比如二OO九年春晚的“小沈阳”的表演,喜欢他的观众把他捧上天,讨厌他的人对他劈头盖脸大声臭骂,说他无聊、低俗、肉麻、下流、变态……罗敷的美,美得含蓄,美得大气,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个传世的美人胚子,其余全靠读者自己去想象。
陌上桑的古诗词赏析及诗意

陌上桑的古诗词赏析及诗意《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一首乐府诗,属《相和歌辞》。
这首诗以幽默诙谐的风格和喜剧性艺术手法,刻画了一个既美丽坚贞,又聪明的采桑女子形象,洋溢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民间风情,同时也反映出汉代贵族官僚仗势调戏民女的社会现实。
全诗情节逼真、语言华丽、形象生动,虽经文人修饰加工,仍体现出浓烈的民间歌谣风味。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陌上桑的赏析,方便大家学习。
原文:陌上桑乐府诗集〔两汉〕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喜蚕桑一作:善蚕桑;相怨怒一作:相怒怨)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白皙一作:白晰) 注释:陌上桑:陌:田间的路。
桑:桑林。
东南隅:指东方偏南。
隅,方位、角落。
中国在北半球,夏至以后日渐偏南,所以说日出东南隅。
喜蚕桑:喜欢采桑。
喜,有的本子作“善”(善于、擅长)。
青丝为笼系:用黑色的丝做篮子上的络绳。
笼,篮子。
系,络绳(缠绕篮子的绳子)。
笼钩:一种工具。
采桑用来钩桑枝,行时用来挑竹筐。
倭堕髻:即堕马髻,发髻偏在一边,呈坠落状。
倭堕,叠韵字。
缃绮:有花纹的浅黄色的丝织品。
帩头:帩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
少年:古义(10-20岁)男但:只是。
坐:因为,由于。
使君:汉代对太守、刺史的通称。
浅析汉乐府民歌

浅析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摘要: 《陌上桑》选自《乐府诗集》。
本诗写一个采桑女子斥责“使君”调戏的故事,塑造了勤劳美丽,泼辣坚贞而智慧,不畏权贵,能言善道的古代妇女形象;揭露了“使君”的丑恶和愚蠢;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们的荒淫和无耻。
对于诗歌主人公罗敷的身份,也成为了界内讨论的话题,诗歌中的桑林文学也值得我们好好探讨一番。
关键词:桑林文学罗敷一、《陌上桑》中的桑林文学这诗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写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一“使君”即太守之类官员调戏的故事,歌颂她的美貌与坚贞的情操。
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题名《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日出东南隅行》。
不过更早在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中,已经提到这首诗,称之为《陌上桑》。
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沿用了《古今注》的题名,以后便成为习惯。
“陌上桑”,意即大路边的桑林,这是故事发生的场所。
因为女主人公是在路边采桑,才引起一连串的戏性情节。
先从诗题《陌上桑》所设定的故事场所说起。
中国古代,以男耕女织为分工。
“女织”从广义上说,也包括采桑养蚕。
桑林在野外,活动比较自由,桑叶茂盛,又容易隐蔽,所以在男女之大防还不很严厉的时代,桑林实是极好的幽会场所。
自然而然,桑林便不断出现于爱情诗篇中。
这在《诗以》中已经很普遍。
可以说,在《诗以》的时代,桑林已经有了特殊的象征意味,或者说,已经有了一个文学的“桑林”。
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自由自在的男女情爱遭到了否定。
于是,在文学的“桑林”中,开始产生完全不同的故事。
最有名的,便是秋胡戏妻故事。
汉代的“桑林”,已经不同于《诗经》时代的“桑林”,文学中的道德主题,开始压倒了爱情主题。
而《陌上桑》显然是这一故事或直接从《秋胡行》演化而来的。
试看两个故事的基本结构:场所:大路边的桑林;主人公:一位采桑的美妇人;主要情节:路过的大官调戏采桑女,遭到拒绝。
所不同的是,在秋胡故事中,调戏者是采桑女之夫,故事最终以悲剧结束;在《陌上桑》中,采桑女另有一位做官的好丈夫,她拒绝了“使君”的调允,并以自己丈夫压倒对方,故事以喜剧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陌上桑》中主题的一些看法
【摘要】《陌上桑》是乐府诗里的名篇,对于《陌上桑》主题的研究也是经久不衰,前人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
点,通过对于《陌上桑》的阅读,我们清晰的看到了一个女子
争取爱情自由,不为权贵是从的主题。
【关键字】陌上桑主题爱情自由
一《陌上桑》主题研究简单回顾
先人吴兢在其《乐府古题要解》中说:“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旧说邯郸女子秦姓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
仁后为赵五家令。
罗敷出采桑陌上,赵五登台见而悦之,置酒欲夺焉。
罗敷善弹筝,作《陌上桑》以自明,不从。
案其歌词,称罗敷采桑陌上,为使君所邀,罗敷盛夸其夫为侍中郎以拒之,与旧说不同。
若晋陆士衡“扶桑升朝晖”等,但歌佳人好会,与古调始同而末异。
《陌上桑》的主题研究也是近现代学者们比较关注的问题,由于时代的变迁,学者思想的受限,和学者个人修养等因素的影响,《陌上桑》的主题也几经周折,但成果且很丰富。
对于《陌上桑》主题的提炼,可分为以下几类。
1 抗争说。
此说以游国恩先生为代表,认为《陌上桑》主要反映了采桑女罗敷反抗恶势力的斗争。
2 揭露歌颂说。
北师大《简明中国文学史》中认为《陌上桑》“通过一个美丽女子(罗敷)被太守调戏的故事,揭露了上层官吏的无耻,歌颂了平民女子的勇敢与坚贞”。
3 理想说。
80年代桑建中在《汉乐府<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别议———兼谈<陌上桑>的主题》中提出理想说,认为《陌上桑》“主题是在描写罗敷的美。
歌颂其优良品质,表现了劳动人民美好的理想与愿望”[1]。
4 道德爱情说。
此说兴起于30年代,郑宾于先生认为“《陌上桑》是一首写爱情的叙事诗,一方面表现出一般男子对女子倾向的心理,一面又表现出女子对她丈夫始终保持贞洁的态度”。
后又分出两支,一支侧重道德,如赵敏俐先生在其著作《汉乐府<陌上桑>新探》认为《陌上桑》表现了“汉代妇女的道德观念”[2];一支侧重爱情,以孙玉生先生为代表,认为“罗敷的性格只能是:对爱情的坚贞与专一”[3]。
5 觉醒说。
此种观点以蔡鸿恩先生为代表,蔡鸿恩先生在其《使君即夫婿、谐谑见情趣———<陌上桑>别解》中认为“《陌上桑》的意义在于表现了正好处在觉醒过程中的女性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坚持独立人格,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民主意识” [4]。
涂殷康先生也赞成这种观点。
6 “审美理想”说。
这一观点由林健先生提出,林健先生从审美价值出发对《陌上桑》的主题进行提炼,认为罗敷是特定时代人们审美理想的代表。
二对于《陌上桑》主题的一些看法
自父系社会建立以来,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渐渐沦为男权的附庸,汉武帝时期,“罢默百家,独尊儒术”儒学被确定为中国文化的官方思想,成为古代中国思想发展的里程碑,从此儒学渐渐失去了他早期的某些特色,而渐渐沦为皇权的附庸,成为为统治者服务的思想工具。
董仲舒利用阴阳家的神学观,把“天人合一”的学说和荀子的政治哲学结合在一起,来论证“三纲五常”出于天,以说明“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关系是天意,是不可改变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封建礼教成为束缚女性的绳索,从此女子的独立性逐渐丧失,而沦为男权的附庸。
[5]
《陌上桑》的秦罗敷与《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在性格塑造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均执著地追求仪态与人格自尊之美。
兰芝从小学习女红,具有良好的素养和品德,但辛勤劳动,换来的是焦母的故意挑剔与刁难。
面对封建礼教的压迫,兰芝没有屈服,有理有节,与仲卿告别,表现出坚强的性格,最后为了坚贞的爱情,不惜以死抗争,表现了封建时代有文化素养的女性追求人格自尊的挣扎与呐喊。
而《陌上桑》的女主人公罗敷,同样是一个有着良好文化素养的女性,诗篇铺采了罗敷的仪态风度之美,而妙拒太守,更是表现了罗敷追求人格独立,不向强权屈服的高贵品格。
[6]《陌上桑》中,使君“缱吏往”,问罗敷“宁可共载不?”使君出于对罗敷容貌的爱慕而想将罗敷收入房中,面对男权的邀请,罗敷是坚持自己人格的独立,巧妙的将使君骂了一顿,维护了自己为人妻的贞洁,也表达了对于权贵的不满。
罗敷拒绝使君的方式是“夸夫”,盛赞自己的夫婿以反衬使君在罗敷眼中的渺小,表现了罗敷的机智。
“罗敷智退使君”成为一段佳话,但也反映了,女性在面对强权的无奈,强权已经充斥了人民的生活之中,人民无力回避,面对强权,人民无法选择,只有以强权来压制强权,女性在社会中没有话语权,不能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能自由的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选择与自己相伴的人,表达自己对于自己婚姻,生活的意见,而只能“从父”“从夫”,成为男权的附属品。
面对强权,罗敷有坚决抵抗的一面,也有依赖的一面,这反映了封建社会唯权是尊,扼杀女性自由的一面。
《陌上桑》中,罗敷夸夫,智退使君,罗敷的丈夫是否存在也值得一说,如若其父真如罗敷说的那样,那么罗敷就不需要反对强权了,因为她本身就属于社会上层,是社会中掌握权力的那一部分。
我认为是不存在的,
文中说罗敷夫婿“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罗敷的夫婿已经40多岁了,而罗敷才“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依罗敷的性格怎么会嫁给一个位高权重的老头子呢,如果真有其人,老夫娇妻,罗敷的夫婿有怎么会舍得让自己的娇妻在下地干活呢。
其次,这么高的官职,使君又怎么会不知道,而傻乎乎的去调戏罗敷,难道他就不怕自己的乌纱帽不保吗。
再来看当时在场的其他人的反应,“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看周围人的反应,好像并没有那种敬畏的感觉,完全就和对待平民老百姓一个样,也没有对罗敷亲自下地干活感到奇怪。
因此,罗敷权贵的夫婿只是罗敷编造的回拒使君的理由,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在学者们的研究中,历来对使君多有微词,把使君看成统治阶级的象征,把使君的所作所为当做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代表,认为使君依靠自己的权利调戏罗敷。
文中,使君到乡间视察,劝课农桑,采花不是主要目的。
使君看见罗敷的美貌,深深为其所吸引,遂遣吏往,问罗敷是谁家姝,年几何,宁可共载不。
使君并没有粗暴的对待罗敷,并没有强抢民女,而是征求罗敷的意见,而罗敷未免反映太过激动了,这可能与罗敷眼中平常所见到的事情有关,因为一旦自己遇到这种事,本能的反应就是保护自己,罗敷直接将使君骂了一顿“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从道德上拒绝了使君的请求。
如果,使君真是一个依靠权力为所欲为的人,那他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权利将罗敷抢到手,而使君并没有这么做,他听了罗敷的话也就知趣的走了。
在封建时代,权贵通知阶级有三妻四妾是正常的事,周代一夫一妻制出现,到了汉代,一夫一妻在平民百姓中是最普遍的婚姻形式,但少数有钱人也有一夫多妻的现象。
特别是在统治阶级内部,多妻家庭还是相当普遍的,是当时的法律所允许的,且为时人所接受。
《汉书·史丹传》:汉初丞相张苍“妻妾以百数”。
《汉书·史丹传》成帝时左将史丹“后房妻妾数十八”。
《汉书·武五子传》:昌邑王刘贺被废除后,身边还有“妻妾十六人”。
[7]由此可见,两汉时期,权贵男子广娶妻妾是正常的事,且是法律允许的。
再从当时妻妾的名谓看,正妻或称“妻”,或称“妇”正妻之外则有“外妇”……。
[8]由此可见,“使君”即使有妇,他追求罗敷在当时也是合理合法的,是无可非议的,并非荒淫无耻之行为,因此“劳动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者”说是很值得商衢的。
罗敷拒绝使君,我认为是使君不符合她的要求,她反对这种封建社会“三妻四妾”的制度,他追求的是“一夫一妻”,是一段两个人之间的爱情,罗敷并不希望有那么多人和她分享丈夫,如果让她在权归生活和她爱的人之间做一个选择,我想凭借着她对爱情的执着,一定会选择一个她喜欢的人结为夫妻。
【参考文献】
[1] 桑建中汉乐府《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别议———兼谈《陌上桑》
的主题山西师大学报,1986,(3)
[2] 赵敏俐汉乐府《陌上桑》新探江西社会科学1987,(3)
[3] 孙玉生《陌上桑》中罗敷形象性格辨证牡丹江师院学报,1996,(1)
[4] 蔡鸿恩.使君即夫婿、谐谑见情趣———《陌上桑》别解思茅师
专学报,1990,(2)
[5]阎明怒礼教与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评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
(2)
[6]张英基牟维和从汉魏思想的流变看《陌上桑》的主题性——对
《陌上桑》文本的重新解读淄博学院学报,2002(6)
[7]顾鉴塘顾鸣塘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商务印书馆,1996..
[8] 石潭两汉妻妾名谓略考中国史研究,1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