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用量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用量栀子(学名:Gardenia jasminoides),又名栀子花、海丰栀子、苦丁香、单毛栀子,是常见的中草药之一。
它是茜草科栀子属植物的果实,被广泛用于中医药、食品和美容保健品中。
栀子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常见的用量与用法也有很多种。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栀子的功效与作用以及用量。
一、栀子的功效与作用:1. 清热解毒:栀子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帮助消除体内的热毒,缓解发热、口渴、咽喉肿痛等症状。
2. 祛风散寒:栀子具有祛风散寒的作用,适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身体酸疼等症状。
3. 滋补肝肾:栀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补充肝肾的气血,对肝肾虚弱引起的症状如头晕、视力模糊、腰腿无力等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4. 促进胆汁分泌:栀子可以促进胆汁分泌,帮助消化脂肪,改善消化不良、胃胀等症状。
5. 祛斑美白:栀子中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具有抑制黑色素的生成,减少色素沉着的作用,因此常被添加到美白和祛斑产品中。
6. 抗菌消炎:栀子中的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消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痤疮、疮疖等皮肤感染性疾病。
二、栀子的用量与用法:1. 冲剂:将栀子适量研磨成粉末,取1-2克加入开水中冲泡,可饮用。
每日1-2次。
2. 煎剂:将栀子适量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30分钟左右,然后取出渣滓,留下煎剂,可饮用。
每日1-2次。
3. 浸泡剂:将栀子适量放入热水中浸泡20-30分钟,然后取出渣滓,留下浸泡液,可饮用或用于外用。
每日1-2次。
4. 散剂:将栀子适量制成细末,然后按照医生建议的剂量进行服用。
每日1-3次。
需要注意的是,栀子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可过量使用。
一般情况下,每次用量不超过3克,每日用量不超过6克。
同时,由于栀子具有寒凉性质,体质偏寒的人群、孕妇和小儿慎用。
使用栀子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并遵循使用说明。
综上所述,栀子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滋补肝肾、促进胆汁分泌、祛斑美白、抗菌消炎等多种功效和作用。
栀子的作用和功能主治是

栀子的作用和功能主治是1. 栀子的作用•提醒神经系统:栀子具有醒神提神的作用,能够改善工作、学习和记忆的能力。
•抗菌消炎:栀子富含抗菌消炎的成分,可以有效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对于预防和治疗感染具有一定的作用。
•降血脂:栀子中的有效成分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抑制肿瘤生长:研究发现,栀子中的某些物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对于预防和治疗癌症具有一定的潜力。
2. 栀子的功能主治•改善睡眠质量:栀子中的成分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帮助缓解失眠、焦虑和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缓解消化不良:栀子具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和增加胃肠蠕动的作用,可以缓解胃酸过多、胃胀和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状。
•清热解毒:栀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用于感冒、咽喉疼痛、口腔溃疡等症状的治疗。
•改善皮肤病:栀子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可以改善痤疮、湿疹、瘙痒等皮肤病症状。
•缓解月经不调:栀子具有调理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可以缓解月经不调、痛经和经血过多等女性生理问题。
3. 如何使用栀子•口服:可以将栀子煮水或制成糖浆,口服时要注意剂量和方法,避免过量和不当使用。
•外用:可以将栀子煮水或捣碎后敷于患处,可以缓解皮肤病症状和促进伤口愈合。
4. 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慎用栀子,应咨询医生的建议。
•在使用栀子时,应遵循医嘱,不宜过量使用。
•对栀子过敏者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指导。
•栀子不宜和某些药物同服,应避免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栀子具有提醒神经系统、抗菌消炎、降血脂、抑制肿瘤生长等多种作用,并且在改善睡眠质量、缓解消化不良、清热解毒、改善皮肤病和缓解月经不调等功能主治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但在使用栀子时需要注意一些注意事项,如不宜过量使用、慎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等。
如果对栀子过敏或正在使用其他药物,应咨询医生的建议。
总体来说,栀子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在多个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功能主治,但在使用时还需慎重。
香料栀子干什么用途

香料栀子干什么用途栀子(学名:Gardenia jasminoides)是常见的花卉植物,可以制作成香料。
下面将详细介绍栀子的用途。
首先,栀子在医药领域中应用广泛。
栀子可以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清肝明目等功效。
栀子被广泛用于治疗热毒瘀痛、心腹胀满、咳嗽痰多、黄疸肝炎、目赤肿痛等症状。
栀子还可以用于治疗中暑、头痛、耳鸣、消化不良等病症。
此外,栀子还是一种常用的草药材,可以配合其他中药材一起使用,增强疗效。
栀子还在美容领域中有一定的用途。
栀子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能够去除皮肤的自由基,减少皮肤的氧化伤害,有助于延缓皮肤衰老。
栀子还具有消炎、抑制细菌生长的功效,能够减少因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皮肤问题,如痤疮、湿疹等。
此外,栀子还能调节皮肤的油脂分泌,改善油性皮肤问题。
栀子还可以用于制作香皂、洗发水、护肤品等美容产品,能够使肌肤更加光滑、细嫩。
栀子还可以用于食品加工中。
栀子的果肉含有丰富的天然色素,可以用于色拉、糕点、冰淇淋、果汁等食品中,增加食品的色彩。
同时,栀子还有一种特殊的香气,可以用于调制茶、酒等饮品,增添食品的风味。
栀子还可以入药饮品中,有助于清热解毒、缓解口渴、调节肠胃等功效。
此外,栀子在香精香料产业中也有一席之地。
栀子的花香清新、持久,常以其独特的香气用于香水、香熏等产品中,给人带来愉悦的感觉。
栀子的香气还可以用于香料添加剂中,用于调味食品、酒类、香烟等,增加产品的香气和风味。
总之,栀子是一种多功能的植物,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不仅可以入药,也可以用于美容、食品加工、香精香料等行业。
栀子的用途多样,可以满足人们在不同领域的需求。
不过,在使用栀子时也要注意适量,避免过量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栀子

播种期分春播和秋播,以春播为好。在2月上旬至2月下旬(立春至雨水)。选取饱满、色深红的果实,挖出 种子,于水中搓散,捞取下沉的种子,晾去水份;随即与细土或草木灰拌匀,条播于畦沟内,盖以细土,再覆盖 稻草;发芽后除去稻草,经常除草,如苗过密,应陆续匀苗,保持株距10-13cm。幼苗培育1-2年,高30余厘米, 即可定植。
栀子-原植物花芳香,通常单朵生于枝顶,花梗长3-5毫米;萼管倒圆锥形或卵形,长8-25毫米,有纵棱,萼 檐管形,膨大,顶部5-8裂,通常6裂,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30毫米,宽1-4毫米,结果时增长,宿存; 花冠白色或乳黄色,高脚碟状,喉部有疏柔毛,冠管狭圆筒形,长3-5厘米,宽4-6毫米,顶部5至8裂,通常6裂, 裂片广展,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1.5-4厘米,宽0.6-2.8厘米;花丝极短,花药线形,长1.5-2.2厘米,伸 出;花柱粗厚,长约4.5厘米,柱头纺锤形,伸出,长1-1.5厘米,宽3-7毫米,子房直径约3毫米,黄色,平 滑。
本种分布较广,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使其习性、叶的形状及大小、果实的形状及大小等均发生一些变异。其 变异主要可分为两个类型:一类通常称为“山栀子”,果卵形或近球形,较小;另一类通常称为“水栀子”,果 椭圆形或长圆形,较大。据称前者适为药用,后者适为染料用。一些学者亦根据其叶、花、果实等的变异,定为 若干变种或变型。
观赏价值 食用价值
栀子是秦汉以前应用最广的黄色染料,栀子的果实中含有酮物质栀子黄素,还有藏红花素等,用于染黄的物 质为藏红花酸。《汉官仪》记有:“染园出栀、茜,供染御服。”说明当时染最高级的服装用栀子。 古代用酸 性来控制栀子染黄的深浅,欲得深黄色,则增加染中醋的用量。用栀子浸液可以直接染织物成鲜艳的黄色,工艺 简单,汉马王堆出土的染织品的黄色就是以栀子染色获得的。但栀子染黄耐日晒的能较差,因此自宋以后染黄又 被槐花部分取代。
栀子的拼音

“栀子”的拼音:zhīzǐ栀的简体部首: 木,部外笔画: 5 ,总笔画: 91、栀的释义〔栀子〕a.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夏季开白花,有浓香。
果实卵形,可入药,亦可作黄色染料。
有的地区亦称“水横枝”;b.这种植物的果实。
组词:栀子 zhīzi[Cape jasmine] 一种灌木或小乔木,因其芳香的白花而被长期栽培子的简体部首: 子,部外笔画: 0 ,总笔画: 32、子的释义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
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子孙。
子嗣。
植物的果实、种子:瓜子儿。
子实。
菜子。
动物的卵:鱼子。
蚕子。
幼小的,小的:子畜。
子城。
子鸡。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 )。
棋子儿。
与“母”相对:子金(利息)。
子母扣。
子音(辅音)。
对人的称呼:男~。
妻~。
舟~(船夫)。
才~。
士~(读书人)。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先秦诸~。
孔~。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
~夜(深夜)。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胖~。
乱~。
旗~。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
姓。
组词子部 zǐbù[Zi radical] 我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中的第三大类。
专列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等书。
也称“丙部”子城 zǐchéng[a small city within a larger one] 指月城、翁城等这类附着于大城的小城3、栀子造句1) 栀子花没有牡丹的华丽高贵,但有桂花的十里飘香;它没有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但有水仙的朴实秀丽;我爱栀子花!2) 栀子花可真漂亮,它的花瓣是一层层的,颜色是白色的,好像白白的雪花。
3) 栀子花丰腴肥美,芳香馥郁。
风一阵阵地吹拂着,其散发出逼人的清气直入肺腑,偶尔的阳光投下来,将栀子柔和的白映得熠熠生辉,花蕊鲜黄鲜黄的。
栀子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栀子中药的功效与作用栀子,又名金栀子、珠子、安息木,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具有浓香的芳香气味。
栀子在中药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在经络、气血、消食化积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
下面将详细介绍栀子的功效与作用。
一、栀子的药用功效1. 清热解毒:栀子有着清热解毒的功效,能治疗热病、中暑等热症引起的症状,如高热、口渴、咽痛等,对于体内的热毒有明显的祛除作用。
2. 消肿散结:栀子可以消肿散结,对于体内的淤血、瘀血等具有疏通作用,适用于乳房肿痛、淤血性肿痛等症状的治疗。
3. 活血止痛:栀子能够活血化瘀,对于痛经、跌打损伤等疾病具有明显的止痛作用。
4. 利尿通淋:栀子具有良好的利尿通淋作用,能够促进尿液的排泄,对于湿热泻痢、水肿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5. 祛风散寒:栀子对风寒对外所致的症状具有明显的疏散作用,对于感冒、头痛、发热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6. 消食化积:栀子能够帮助消化和化积,对于饮食积滞等症状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二、栀子的食疗作用除了在中药方面有着丰富的药用价值,栀子在食物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1. 清热降火:栀子具有清热降火的作用,可以制作成栀子茶,对于口渴、烦躁、咽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2. 去湿利尿:栀子可以煮水饮用,能够去湿利尿、消肿解毒。
3. 消食化积:栀子具有消食化积的作用,可以入药,也可以用来制作成糕点,对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有辅助疗效。
4. 美容养颜:栀子富含的维生素C、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有助于美容养颜,可以用来泡水或者加入面膜中使用。
5. 调节肠胃功能:栀子中所含有的纤维素能够促进肠胃蠕动,有助于便秘或者腹泻等肠胃问题的调理。
三、栀子的禁忌与注意事项尽管栀子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但在使用过程中还是要注意以下几点:1. 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栀子。
2. 对栀子过敏的人禁用栀子。
3. 在服用栀子期间,不宜饮酒或者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4. 服用栀子时,要遵医嘱剂量合理使用。
栀子副作用

栀子副作用
栀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也是一种常见的食用水果。
栀子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风解湿等,对于一些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但是,栀子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果不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就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以下是栀子的常见副作用:
1. 减少食欲:栀子具有一定的苦味,容易引起人的厌食感,使人的食欲减少,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2. 胃肠道不适:栀子含有一定的挥发性成分,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作用,引起胃部不适、胃酸增多、腹胀、腹泻等症状。
3. 中毒:由于栀子具有一定的毒性,如果使用不当或使用过量,可能会引起中毒反应。
中毒症状包括头晕、头痛、面部潮红、恶心、呕吐、腹痛等,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昏迷、惊厥等症状。
4. 过敏反应:个别人对栀子可能存在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红肿、起疹等,甚至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加快等过敏性休克症状。
5. 肝损伤:栀子中的一些成分具有一定的肝毒性,长期或大量使用栀子可能会对肝脏产生损伤,导致肝功能异常。
总的来说,栀子具有一些副作用,但只要正确使用,剂量适当,便能有效地避免或减轻副作用的发生。
如果出现不适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向医生咨询。
此外,患有胃肠疾病、肝脏疾
病、过敏体质的人不宜使用栀子,以免加重病情或引起不良反应。
最好在使用栀子之前,咨询医生的意见,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发生。
药材:栀子

药材:栀子药名:栀子别名:山栀子、枝子、小卮子、黄鸡子、黄荑子、黄栀子、黄栀、山黄栀、山栀、木丹、鲜支、卮子、支子、越桃。
功效分类:清热凉血药归经:心经;肝经;肺经;胃经;三焦经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焦栀子:凉血止血。
主治:热病心烦;肝火目赤;头痛;湿热黄疳;淋证;血痢尿血;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扭伤肿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未掺或调敷。
药材基源:栀子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实。
炮制方法1、生栀子:筛去灰屑,拣去杂质,碾碎过筛;或剪去两端。
2、山栀仁:取净栀子,用剪刀从中间对剖开,剥去外皮取仁。
3、山栀皮:即生栀子剥下的外果皮。
4、炒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金黄色,取出,放凉。
5、焦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凉。
6、栀子炭: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须存性,取出,放凉。
7、凡使栀子,先去皮须了,取人,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捣筛如赤金末用。
《雷公炮炙论》功效作用栀子的功效与作用1、栀子治火疮未起:栀子仁灰,麻油和封,惟厚为佳。
《千金方》2、栀子治热水肿:山栀子五钱,木香一钱半,白术二钱半。
细切,水煎服。
《丹溪心法》3、栀子治火丹毒:栀子,捣和水调敷之。
《梅师集验方》4、栀子治口疮、咽喉中塞痛,食不得:大青四两,山栀子、黄柏各一两,白蜜半斤。
上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下蜜更煎一两沸,含之。
《普济方》栀子汤5、栀子治湿热黄疸:山栀四钱,鸡骨草、田基黄各一两。
水煎,日分三次服。
《广西中草药》6、栀子治尿淋,血淋,鲜栀子二两,冰糖一两。
煎服。
《闽东本草》7、栀子,清少阴之热,则五内邪气自去,胃中热气亦除。
面赤酒疱皶鼻者,肺热之候也,肺主清肃,酒热客之,即见是证,于开窍之所延及于面也,肺得苦寒之气,则酒热自除而面鼻赤色皆退矣。
《本草经疏》8、栀子治伤寒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剖),豉一升绵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栀子(《本经》)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热果实。
栽培或野生。
主产于浙江、江西、湖南、福建、湖北、四川、贵州、陕西等地。
原植物生于丘陵地带或山坡灌林中。
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旱,忌积水,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冲积土、砾质土等酸性土壤最宜生长。
味苦,性寒。
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
焦栀子凉血止血。
栀子炭收敛止血。
姜栀子和胃止呕。
临床用名有栀子、炒栀子、焦栀子、栀子炭、姜栀子。
【本草汇言】《神农本草经》:味苦,寒。
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齄鼻,白癞,赤癞,疮疡。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
主治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药性论》:杀虫毒。
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乾,目赤种病。
《开宝本草》:味苦,大寒,无毒。
疗目热赤痛,胸中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本草图经》:仲景及古今名医治发黄,皆用栀子,茵陈、甘草、香豉四物作汤饮。
又治大病后劳复,皆用栀子、鼠矢等,利小便而愈。
其方极多,不可胜数。
《本草衍义》:仲景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
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治之。
虚,故不用大黄,有寒毒故也。
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既亡血、亡津液,腑脏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物不可去,张仲景《伤寒论》已著。
又治心经留热,小便赤涩,去皮山栀子、火炮大黄、连翘、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二钱匕,服之无不效。
《药类法象》:治心烦懊恼,烦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带,小便不利。
《药性赋》:味苦,性大寒,无毒。
沉也,阴也。
其用有二:疗心中懊颠倒而不得眠,治脐下血滞小便而不得利。
易老云:轻飘而象肺,色赤而象火,又能泻肿中之火。
《汤液本草》:气寒,味微苦,性大寒,味薄,阴中阳也,无毒。
《象》云:治心烦,懊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
杵细用。
《心》云:去心中客热,除烦躁,与豉同用。
《珍》云:止渴,去心懊烦躁。
《本草》云: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齇鼻,白癞、赤癞,疮疡。
疗目热赤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仲景用栀子治烦,胸为至高之分也。
故易老云:轻浮而象肺也,色赤而象火,故能泻肺中之火。
《本草》不言吐,仲景用此为吐药。
栀子本非吐药,为邪气在上,拒而不纳,故令上吐,邪因得以出。
《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此之谓也。
或用栀子利小便,实非利小便,清肺也。
肺气清而化,膀胱为津液之府,小便得此气化而出也。
《本经》谓治大小肠热,辛与庚合,又与丙合,又能泄戊,其先入中州故也。
入手太阴。
栀子豉汤治烦燥,烦者气也,燥者血也。
血主肺,血主肾。
故用栀子以治肺烦,用香豉以治肾躁。
躁者懊 不得眠也。
少气虚满者加甘草。
若呕哕者加生姜、橘皮。
下后腹满而烦,栀子厚朴枳实汤。
下后身热微烦,栀子甘草干姜汤。
栀子大而长者染色,不堪入药。
皮薄而圆,七棱至九棱者,名山栀子,所谓越桃者是也。
《衍义》云:仲景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
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以栀子豉汤治虚烦。
故不用大黄,以有寒毒故也。
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
既亡血,亡津液,脏腑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不可除。
又治心经留热,小便赤涩。
去皮栀子火煨,大黄、连翘、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钱匕,服之者无不效。
仲景《伤寒论》及古今诸名医,治发黄皆用栀子、茵陈、香豉、甘草,四物等分,作汤饮之。
又治大病起,劳复,皆用栀子、鼠矢等汤,并利小便而愈。
其方极多,不可悉载。
用仁去心胸中热,用皮去肌表热。
《本草衍义补遗》:屈曲下行降火,又能治块中之火。
《本草》云:去热毒风,利五淋,通小便。
又云: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
即亡血、亡精液,脏腑无润养,风生虚热,非此物不可去之。
《本草发挥》:成无己云:苦以通之。
栀子之苦,以涌虚烦。
洁古云:性寒味苦,气薄味厚,轻清上行,气浮而味降,阳中阴也。
其用有四:去心经客热,除烦躁,去上焦虚热,疗风热,是为四也。
又云:栀子气寒,味微苦。
治心烦懊,烦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
又云:苦,纯阳,止渴。
《本草纲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本草经疏》:栀子感天之清气,得地之苦味,故其性无毒。
气薄而味厚,气浮而味沉,阳中阴也。
入手太阴,手少阴,足阳明经。
少阴为君主之官,邪热客之则五脏皆失所主,清少阴之热,则五内邪气自去,胃中热气亦除。
面赤酒齄鼻者,肺热之候也,肺主清肃,酒热客之,即见是证,于开窍之所延及于面也。
肺得苦寒之气则酒热自除,而面鼻赤色皆退矣。
其主赤白癞疮疡者,即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之谓。
疗目赤热痛,及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者,总除心肺二经之火热也。
此药味苦气寒,泻一切有余之火,故能主如上诸证。
简误:栀子禀至苦大寒之气,苦寒损胃而伤血。
凡脾胃虚弱者忌之,血虚发热者忌之。
性能泻有余之火,心肺无邪热者不宜用。
小便不通,由于膀胱虚,无气以化,而非热结小肠者,不宜用。
疮疡因气血虚不能收敛,则为久冷败疮,非温暖补益之剂则不愈,此所谓既溃之后,一毫寒药不可用是也。
世人又以治诸血证,不知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瘀血凝结于中,则反致寒热,或发热劳嗽,饮食减少,为难疗之病。
凡治吐血,法当以顺气为先,盖血随气而行,气降则火降,火降则血自归经,不求其止而止矣。
此治疗之要法,不可违也。
《本草蒙筌》:味苦,气寒。
味厚气薄,气浮味降,阴中阳也。
无毒。
一名越桃。
留皮除热于肌表,去皮却热于心胸。
一说:去皮泻心火,留皮泻肺火。
其所入之经,手太阴一脏。
因轻浮象肺,色赤象火,故治至高之分,而泻肺中之火也。
本不能作吐,仲景用为吐药者,为邪气在上,拒而不纳,食令上吐,邪因得出。
《经》曰:在高者,因而越之。
此之谓也。
易不能利小便,易老用利小便者,实非利小便,乃清肺也。
肺气清而化,则小便从此气化而出。
《经》曰:膀胱为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者,此之谓也。
《本经》又谓:治大小肠热及胃中热者,此因辛与庚合,又与丙合,又能泄戊,其先于中州故焉。
加生姜橘皮,治呕哕不止;加厚朴枳实,除腹满而烦。
加茵陈,治湿热发黄;加甘草,治少气虚满。
倘除烦燥于心内,须加香鼓而建功。
盖烦者,气也。
燥者,懊不眠之谓。
血也。
气主肺,血主肾。
故用栀子治肺烦,用香豉治肾燥也。
若加生姜绞汁,尤治心腹久疼。
上焦客热善驱,五种黄病竟解。
去赤目作障,止霍乱转筋。
赤白癞疮,酒疱鼻。
五内邪气,悉能除之。
丹溪又曰:解热郁,行结气。
其性屈曲下行,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人所不知也。
《本草乘雅》:卮子有色,故主色变。
凡若寒之物,能下能坚,唯卮子反使坚结者解而上出,火空则发之义也,故并作涌泄之剂。
白英六出,色香俱胜,体性轻浮,棱壳似介,合入手太阴,宣气四达者也。
故主阳气郁结,致色变于色而标见于皮,及浸淫肤肉而疮疡癞癣,此皆火热烁金,非此不能转热恼为清凉耳。
五内邪气,胃中热气结而未实者,易于分解,已成燥坚者,非所宜矣。
《药性解》:味甘,性寒,无毒,入心、肺、大小肠、胃、膀胱六经。
主五内邪热、亡血津枯、面红目赤、痈肿疮疡、五肿黄病,开郁泻火,疗心中懊颠倒而不眠,治脐下血滞小便而不利。
皮,主肌肤之热。
仁,去心胸之热。
按:山栀味甘归心,轻飘象肺,大肠则供肺为传送者也,小肠则受盛与心应者也,胃亦上焦之也,膀胱亦肺部之络也,故咸入之,以理邪热诸证。
洁枯曰轻精上行,丹溪又曰屈曲下行,两家之说,似相左矣。
不知惟其上行,最能清肺,肺气清而化,则小便从此气化而出,经曰膀胱津液藏,气化则能出者是也。
虚火炎者,炒黑用;烦郁呕逆者,姜汁炒用;此外并宜生服。
《药鉴》:气寒,味苦,无毒。
气薄味厚,气浮味降,沉也,阴之阳也。
主心烦懊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
利五淋,通小便。
除胸中之热甚,止胃脘之热痛。
留皮去热于肌表,去皮劫热于心胸。
酒炒上行,盐浸下降。
入手太阴一脏,因轻浮象肺,因赤色象火,故治至高气之,而泻肺中之火也。
《本经》不能作吐仲景用为吐药者,为邪气在上,拒而不能纳食,令其上吐,邪始得出。
经曰:在高者,因而越之。
此之谓也。
亦产能和小便,易老用为利小便者,实非利小便,乃清肺也。
肺气清而化,则小便从此气化而出。
经曰:膀胱为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者。
此之谓也。
《本经》又谓治大小肠热及胃中热者,此因辛与庚合,又与丙合,又能泄戊,其先于中州故焉。
加生姜、陈皮,治呕哕不止。
加厚朴、枳实,除腹满而烦。
加茵陈,治湿热发。
加甘草,治心气虚满。
倘除烦躁于心内,须加香豉而建功。
盖烦者,气也。
躁者,血也。
气主肺,血主肾,故用栀子治肺烦,用香豉治肾躁也。
若加生姜汁,尤治心腹久痛。
上焦客热善驱,五肿黄病竟解。
去目赤作障,止霍乱转筋,赤白癞疮,酒疱齄鼻,五内邪气,悉能除之。
又能解热郁,行结气,其性屈曲下行,驱诸火邪从小便中出,解毒汤用此,取其引诸药从膀胱中出也。
研末及鼻,能止衄血。
炒黑入药,能止吐血。
《景岳全书》:味苦,气寒。
味厚气薄,气浮味降,阴中有阳。
因其气浮,故能清心肺之火,解消渴,除热郁,疗时疾躁烦,心中懊恼,热闷不得眠,热厥头疼,耳目风热赤肿疼痛,霍乱转筋。
因其味降,故能泻肝肾膀胱之火,通五淋,治大小肠热秘热结,五种黄疸、三焦郁火,脐下热郁疝气,吐血衄血,血痢血淋,治大小肠热秘热结,五种黄疸、三焦郁火,脐下热郁疝气,吐血衄血,血痢血淋,小腹损伤于血。
若用佐使,治有不同:加茵陈,除湿热疸黄;加豆豉,除心火烦躁;加厚朴、枳实,可除烦满;加生姜、陈皮,可除呕哕;同玄胡索,破热滞瘀血腹痛。
此外如面赤酒齄,热毒汤火,疮疡肿痛,皆所宜用。
仲景因其气浮而苦,极易动吐,故用为吐药,以去上焦痰滞。
丹溪谓其解郁热,行结气。
其性屈曲下行,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人所不知。
《本草备要》:泻心肺三焦之火。
苦寒。
轻飘象肺,色赤入心,泻心肺之邪热,使之屈曲下行,从小便出,海藏曰:或用为利小便药,非利小便,乃肺清则化行,而膀胱津液之府,得此气化而出也。
而三焦之郁火以解,热厥厥有寒、热二证。
心痛以平,丹溪曰:治心痛,当分新久。
若初起因寒因食,宜当温散。
久则郁而成热,若用温剂,不助痛添病乎?古方多用栀子为君,热药为之向导,则邪易伏。
此病虽日久,不食不死。
若痛止恣食,病必再作也。
吐衄血淋,血痢之病以息。
最清胃脘之血,炒黑末服,吹鼻治衄。
《本草汇》曰:治实火之血,顺气为先,气行则血自归经;治虚火之血,养正为先,气壮则自能摄血。
丹溪曰:治血不可单行单止,亦不可纯用寒药。
气逆为火,顺气即是降火。
治心烦懊不眠,仲景用栀子豉汤。
王好古曰:烦者气也,燥者气也,燥者血也。
故用栀子治肺烦,香豉治肾燥。
亦用作吐药,以邪在上焦,吐之则邪治肺烦,香豉其高者因而越之也。
按栀豉汤,吐虚烦客热;瓜蒂散,吐痰食宿寒。
五黄古方多用栀子、茵陈。
五淋,亡血津枯,口渴目赤,紫癜白癞,疱齇疮疡。
皮腠,肺所主故也。
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