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其二)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7《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马嵬驿兵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7《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马嵬驿兵变

马嵬驿兵变潼关是首都长安的门户,那里形势险要,道路狭窄。

唐玄宗派大将哥舒翰带领重兵把守。

叛将崔乾佑在潼关外屯兵半年,没法打进去。

潼关的守军每天晚上在烽火台烧起一把火,作为平安的信号。

关里的烽火台接到信号,也一座接一座放“平安火”,一直传到长安,让长安人民放心。

叛军攻不进潼关,但唐内部却发生内讧。

哥舒翰主张坚守潼关,等待时机;郭子仪、李光弼也从河北前线给唐玄宗上奏章,他们请求引兵北上,攻打安禄山的老巢范阳;要潼关守军千万不要出关。

但是,宰相杨国忠却反对这样做。

有人对杨国忠说:“现在重兵都在哥舒翰手里,如果哥舒翰打胜了,回到长安,你的宰相位子就保不住了。

”杨国忠自己知道他这个宰相最不得人心,听了这番话,更加害怕,就在唐玄宗面前说潼关外的叛军已经不堪一击,哥舒翰守在潼关按兵不动,会丧失歼灭叛军的时机。

昏庸的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话,接二连三派使者到潼关,逼哥舒翰带兵出潼关。

哥舒翰明知出关没有好处,但是没法违抗皇帝的圣旨,痛哭一场,只好带兵出关了。

关外的叛将崔乾佑早已养精蓄锐,只等唐军出关。

崔乾佑派精兵埋伏在灵宝(在今河南省西部)西面的山谷里。

哥舒翰的二十万大军一出关,就中了埋伏,几乎被叛军打得全军覆没。

二十万人马只剩下八千。

哥舒翰还想收拾残兵,他的部下先乱了起来,叛军乘胜打进潼关。

哥舒翰也被俘虏了。

潼关一失守,关内就没险可守。

从潼关到长安之间的一些地方官员和守兵,都纷纷放弃城逃走。

开始,哥舒翰还派人到长安告急。

后来,告急的文书中断;晚上,烽火台上的“平安火”也见不到了。

到这时候,唐玄宗才感到形势危急,着急起来,要杨国忠想办法。

杨国忠把文武百官召集起来商量,大家都只能干着急,谁也想不出一个好主意来。

杨国忠知道留在长安,没有生路,就劝玄宗逃到蜀地去。

当天晚上,唐玄宗,杨国忠带着杨贵妃和一批皇子皇孙,在将军陈玄礼和禁卫军护送下,悄悄地打开宫门,逃出了长安。

他们派个宦官先到沿路各地,要官员准备接待。

哪知道才到咸阳,派出的宦官和县令都已经逃了。

《马嵬·其二》原文及翻译

《马嵬·其二》原文及翻译

《马嵬·其二》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马嵬·其二》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马嵬·其二》原文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马嵬·其二》原文翻译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1《马嵬·其二》诗歌赏析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徒闻”者,徒然听说也。

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幺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

怎幺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

《马嵬(其二)》优秀课件精品-2024鲜版

《马嵬(其二)》优秀课件精品-2024鲜版

《马嵬(其二)》优秀课件精品•课件背景与目的•文本解读与赏析•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知识拓展与延伸•课件互动环节•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01课件背景与目的《马嵬(其二)》背景介绍诗人李商隐简介唐代历史背景李商隐的生平、代表作品及艺术风格,与《马嵬联系。

诗歌内容解析辅助教师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030201课件制作目的和意义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适用范围使用方法02文本解读与赏析原文呈现及注释解析原文呈现注释解析逐句逐段解读文本内容“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赏析诗歌意境及艺术特色诗歌意境本诗以马嵬驿兵变为背景,通过描绘唐玄宗的悲剧命运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表达了作者对唐朝由盛转衰的感慨和思考。

诗中运用了大量典故和象征手法,营造出一种凄凉、哀婉的意境。

艺术特色李商隐的诗歌以深沉、含蓄著称,本诗也不例外。

诗中运用了大量典故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同时,诗歌语言简练、生动,形象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03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李商隐简介及时代背景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唐代著名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时代背景: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他一生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抑郁不得志,诗歌创作多抒发个人情感和政治感慨。

创作《马嵬(其二)》的动机和背景动机背景其他相关作品介绍《马嵬》组诗李商隐创作的《马嵬》组诗共三首,都是咏史诗,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手法,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评。

《无题》诗李商隐的无题诗在唐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情思宛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政治讽刺诗李商隐还创作了一些政治讽刺诗,如《贾生》、《筹笔驿》等,通过咏史来抒发对当时政治现实的批评和不满。

《马嵬》其二课件解析

《马嵬》其二课件解析

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对比、反衬手法: ①“鸡人报晓筹”反衬“虎旅传宵柝”,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 ②想起“鸡人报晓筹”,暗示主人公渴望重 享昔日安乐。 ③“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 已幻灭。
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此日:指事变发生那天。 ❖驻马:指军队发生哗变,停留不前。 ❖当时:指李杨在几年前的七夕订立盟誓,愿“世世 为夫妇”。 ❖笑牵牛:唐玄宗和杨贵妃认为天上的牛郎织女一年只 能相会一次,自己则可永世相守,因此“笑牵牛”。
翻译: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玄宗,到头 来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反而不如民间夫妇能够 白头偕老。
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观点?
尾联也包含强烈对比,一 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 的玄宗保不住自己的宠妃 ,一方面是普通百姓能保 住妻子莫愁。这究竟是为 什么呢?需要用许多探索 才能做出全面回答,用这 种疑问作结,丰富了批判 内容。
李商隐诗选读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隐诗选读
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诗句选
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败由奢—咏史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
桐花万里关山路, 雏凤清于老凤声—呈畏之
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年,四纪即 为四十八年。唐玄宗当了四十五皇帝,故约略称“四纪”。 ❖及:动词,比得上。 ❖莫愁:古时洛阳女子。南朝乐府歌辞《河东之水歌》 道:“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 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极写莫愁婚姻的美满。

李商隐 马嵬

李商隐  马嵬

步骤四:分析技法
本诗最主要的方法是 借古讽今,对比,反 衬,反问,用典等。
四. 说说《马嵬》诗在叙事结构上的 特点?
首联
玄宗之悲 倒叙,从整体上 马嵬之变 义山之叹
马嵬之变 玄宗之悲 义山之叹
颔联
颈联 尾联
倒叙使尺幅之间,一 波三折;从局部上看 倒叙突出因果 。
历史发展顺序:
马 嵬(wéi)唐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步骤一:弄清史实,感知诗意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 件、有关人物。
唐玄宗与杨玉环
唐玄宗与杨玉环传奇性的爱情故事,在我国几乎 是家喻户晓。中国历史文人墨客以此为题材写了不少 成名之作,白居易的《长恨歌》便是一例。确实,唐 玄宗“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在中国 历史帝后之间是少有的。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 死了以后,玄宗整天郁郁寡欢,十分颓丧。贴心的高 力士深知主上的心意,寻觅到了花容月貌的杨玉环。 玄宗一见果然姿质丰艳,而且能歌善舞,聪颖过人, 尤善逢迎。玄宗愁怀顿开。从此,玄宗把其他妃嫔统 统丢在一边。在骊山的华清池专为她开辟了温泉浴场; 她爱吃荔枝,派人从千里之外的四川涪[fú]州以驿马 昼夜不停传递,运到长安时色味不变;专为贵妃制造 锦绣的工匠,竟达七百人。总之,自从得了杨贵妃, 玄宗心中之爱,皆被贵妃占尽。
三.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 什么慨叹?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 运用什么手法?
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 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 给莫愁幸福。
2.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反问:贵为天子,连一个女人都保
不住?这一问发人深思,不仅如此,还推 翻了红颜祸国的偏见,把责任直接归结唐 玄宗身上,批判玄宗沉溺美色,荒废朝政 的昏庸糊涂。并含蓄的启发世人汲取唐玄 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 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的教训。 点明了诗的主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7《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写作借鉴:《马嵬(其二)》写法简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7《李商隐诗两首》《马嵬(其二)》写作借鉴:《马嵬(其二)》写法简析

《马嵬(其二)》写法简析
1.多角度的对比
本诗共有三组对比:
马嵬之变⎩⎪⎨⎪
⎧ ⎭⎬⎫虎旅传宵柝鸡人报晓筹——对比 ⎭⎬⎫六军同驻马七夕笑牵牛——对比
评说感慨⎩⎨⎧⎭
⎬⎫四纪天子卢家莫愁——对比 2.巧妙的对偶
从对偶上看,这首诗也是颇为后人称道的。

中间两联,仅仅四句28字,却呼鸡驱虎,驻马牵牛,信手拈来,自然流利,妙趣横生,而又无穿凿之嫌。

另外,以“六军”对“七夕”,以“驻马”对“牵牛”,都是借对的妙用。

所谓借对,是指形式上相对,内容上不属于同一类、而且往往相去甚远的对语。

如“驻军”是指军队停滞不前,而“牵牛”却是指牵牛星,不是“牵着牛走”的意思。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2.7《马嵬(其二)》赏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2.7《马嵬(其二)》赏析

《马嵬(其二)》赏析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

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

“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

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

“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

“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

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

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

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

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

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马嵬》(其二)赏析

《马嵬》(其二)赏析

《马嵬》(其二)赏析
《马嵬》(其二)赏析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年少聪慧,二十五岁进士。

但是他步入仕途之后即被卷入党争漩涡,在政治上倍受打击,一生贫困潦倒,郁郁不得其志,四十五岁即死于荥(xíng)阳。

著有《玉谿生诗》,清代冯浩《玉谿生诗笺注》较为详备。

《马嵬》为咏史诗,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

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李商隐的《马嵬》是唐代自杜甫以来咏马嵬之变之诗中的杰作,也是李商隐咏史诗中,借历史上荒淫腐败而招致祸乱败亡之君昭示历史教训、讽刺现实政治的以古鉴今之作。

作品中,诗人不是在劝诫惋惜,而是在挖苦与讽刺。

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从杨贵妃死后唐玄宗令人寻其魂魄写起,暗示唐玄宗的无奈。

“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有方士回说在海外仙山即(蓬莱山)见到了杨玉环,并且杨玉环授之以钿合金钗,并承诺坚守生前之他生誓约。

然而,这只不过是“徒闻”的传说而已,唐玄宗、杨贵妃二人他生永为夫妇的愿望显然是渺然“未卜”的,而现实中杨贵妃倒是真的一命长“休”了。

是人用词的感情化,表现了唐玄宗的无奈,
妃,而平民百姓卢家夫婿,却能与莫愁女白头偕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语言虽直白了些,表达出来的情至深至痛,鞭挞有力。

在写作艺术技巧上,作品首先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使作品一波三折,曲折幽深,令人读之心痛。

同时又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作品暗含讽刺,读后回味无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学院微格教学训练自评分析报告
注:必须插入至少一张教学视频截屏图片
一、试教总体情况
整体试教情况不乐观
首先在试讲的开始,较为紧张,声音较小,在讲了一段时间后,
2.在备课前充分掌握先关知识背景,做到讲课自如。

注:主要改动内容标红,用加黑字体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引进比较篇目,加深对咏史怀古诗特点的理解。

2.分析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问答、诵读
点拨、讨论、总结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李商隐的《锦瑟》,现在大家一起背诵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