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二节功率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生活中与功率相关的现象,如运动员举重、汽车加速等,引发学生对功率的好奇心,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传授,突破重点
(1)采用直观演示、动画模拟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功率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推导功率的计算公式,并举例说明其应用。
(3)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感受功率与功、时间的关系,突破难点。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掌握了速度、重力势能等基本概念,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学习功率这一概念,学生需要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理解功率与功、时间之间的关系。然而,学生对功率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对功率的计算和应用可能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功率的计算方法。
例如:一辆汽车以恒定的速度行驶,行驶100m需要10s,汽车的质量为1.5t,求汽车的功率。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功率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及换算。
3.方法引导,化解难点
(1)采用图象法,直观展示功率与功、时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2)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功率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3)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功率单位及其换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4.实践应用,巩固知识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 节
《功》教学设计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用一课时进行教学。
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做功的判断和功的计算。
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为学生了解“能”做铺垫,而本节内容是学习本章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b.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
下没有做功?
b.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
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节知识,使学生认识“劳而无功”和“不劳无功”的意义,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不能劳而“无”功,亦不可不劳“有”功。
应该认真、扎实、刻苦地学习,练好基本“功”,从而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辩证
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功的计算
2,
与力的方向无关
力F 不做功,与运动方向垂直,相一致的值
板书设计。
功和机械能教案设计

功和机械能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使学生了解机械能的概念,理解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 机械能的概念3. 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4. 实际问题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功的概念,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2. 难点:功的计算,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和动画演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结合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功的作用。
2. 功的概念:讲解功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功的意义。
3. 功的计算:介绍功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 机械能的概念:讲解机械能的定义,使学生了解机械能的基本概念。
5. 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讲解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的守恒条件。
6. 实际问题分析:给出几个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功和机械能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功和机械能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与资源1. 教学策略:问题引导: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功和机械能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实验演示:利用实验装置直观展示功的计算和机械能的转化,增强学生理解。
案例分析:选取贴近生活的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互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2. 教学资源:实验器材:如杠杆、滑轮组、小车等,用于展示功的计算和机械能转化。
多媒体课件:包括动画、图片、视频等,辅助讲解复杂概念。
练习题库:提供一系列练习题,覆盖不同难度层次,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1SF =甲11NSF =乙 2 2N2S丙32N11.1《功》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物理适应学生八年级学生1、什么叫做功?。
单位是?2、找出带“功”字的词语。
3、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
(二)课堂导学一、学习目标:11.1功一、合作学习:1、分析课本P63 想想议议物体做功的实例:在什么力作用下,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沿什么方向移动通过了一段距离?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2、理解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推导和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没有做功的三种类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4、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二、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公式和单位。
难点:1、运用公式W=FS 计算机械功;2、没有做功的三种类型。
三、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2、做功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3、讨论物体做功的三种情况并能举例(2))有距离无力;(3)力和距离相互垂直。
4、功的计算:(1)对图进行分析:小结:可见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
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2)功的计算公式:W=Fs2(3)功的单位:N·m,也叫焦耳,简称焦(J), 1J=1N·m物理意义: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1 米所做的功为1 焦耳。
二、、反馈训练:1、请你判断在以下实例所示的情景中人做功了吗?为什么?(a) 女孩把一箱报刊搬起来:(b)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c)山东姑娘唐功红,在奥运会中获得一枚举重金牌,她的举重过程分为两个过程:第一阶段,她抓起杠铃把它举过了头顶;第二阶段,她举着杠铃在空中稳稳停了3s。
则她在第一阶段做功,在第二阶段做功。
(填“有”或“没有”)2、放在水平面上重150N 的小车,在10N 水平拉力下,沿拉力的方向匀速前进了20 米,在此过程中()A.拉力做功200JB.重力做功3000JC.小车受到的摩擦力为150ND.重力做功为3200J(三)课堂达标1、1J=1N·m,就是()。
功和机械能教案设计

功和机械能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机械能的种类,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 机械能的分类3. 机械能守恒定律4. 功和机械能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功的概念,机械能的分类,机械能守恒定律。
2. 难点:功的计算方法,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功和机械能的概念。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功的作用。
2. 功的概念:讲解功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功的意义。
3. 功的计算:讲解功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计算功。
4. 机械能的分类:介绍动能、势能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机械能的种类。
5. 机械能守恒定律: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守恒定律的意义。
6.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功和机械能的知识解决问题。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和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对功和机械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与资源:1. 教学策略:问题引导: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功和机械能的兴趣。
实例分析:提供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功和机械能在实际中的应用。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实验演示:利用实验设备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功和机械能的变化。
2. 教学资源:教材:提供合适的物理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学习资料。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如杠杆、滑轮等。
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 专题复习》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巩固机械功的概念,深入理解做功的必要条件,会判断物体是否做功;(2)巩固功率的概念,能熟练应用公式进行计算;(3)巩固动能、势能的概念,加深对影响动能、势能因素的理解;(4)提高运用机械能转化与守恒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功和功率的计算、用机械能守恒的观点解释实例等习题复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章的例题习题复习,让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解决问题的喜悦。
【复习重难点】1、力学中功的含义,判断力是否做功。
2、对功率概念的认识3、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4、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学案【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高空抛下一扫帚,一举ft穿车顶!二、构建知识网络教师通过推黑板、把纸杯举高等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梳理本章的知识网络,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
学生:一分钟时间把知识点再熟悉一遍。
学生活动:在多媒体课件中把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拉到相应的南瓜中(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提高复习效率)【过渡】:同学们已经熟练掌握了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那你会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吗?课件展示探究装置及思考的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然后回答教师:本实验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注意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如动能大小只与质量、速度有关,而不能说高度,只是从不同高度由静止滚下刚到达水平面的速度不同。
师:中考复习要明确航向,有的放矢。
展示本章中考考点。
【考点聚焦】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2、在简单做功过程中对功的计算和估算。
3、掌握功率的物理意义,能对功率进行计算和估算。
4、会判断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变化及相互转化。
生:读一下中考考点师:明确考点,进行考点突破,每个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六道例题,时间8 分钟【合作学习点题探究】<一>功的理解及计算:【提示】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学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学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本章内容概述机械能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是学习其他各种形式能的起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通过本章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做功与能量转化或转移的动态关系,理解做功有快慢之分.本章共分4节:1.第1节“功”,让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掌握功大小的计算,让学生初步了解力对物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能量.2.第2节“功率”,首先通过熟悉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到做功的快慢问题,再用速度的方法类比得到功率的概念,结合速度的公式、单位,讲述功率的公式和单位,再通过例题帮助学生掌握功率的计算.3.第3节“动能和势能”,本节内容先介绍功和能的关系,然后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动能、势能的存在,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掌握动能、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4.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说明能量如何转化,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己得出动能、势能、弹性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的结论,并引入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时,机械能守恒的原理.最后还介绍了大自然中的机械能——风能和水能在生活中的应用.本章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①让学生知道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计算公式;②通过实例结合已学的物理规律理解功率的定义,由定义得出公式,能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地计算;③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掌握动能和势能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④理解机械能的概念,理解各种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能用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⑤了解天然的机械能——水能、风能以及人类对它们的开发利用.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功率的物理意义;通过参与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和转化过程.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和功率的概念,动能、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机械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学难点】功、功率、速度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功、功率、速度的综合计算和运用;水能和风能的常见利用方式.本章课时安排【课时建议】本章共有4节,建议7课时:第1节功…………………………………1.5课时第2节功率………………………………2.5课时第1课时功率的初步认识第2课时功率的综合运用第3节动能和势能………………………1课时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1课时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第1节功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力没有做功而是“劳而无功”.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用功的计算公式W=Fs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当有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各个力做功的计算.【教具准备】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5课时教学设计【新课引入】师生活中的“功”是个多义词,功劳、立功中的“功”有贡献的意思;成功、事半功倍中的“功”有成效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凡是人们从事了脑力和体力劳动,都叫做“功”,那力学中的功又有什么含义呢?接下来让我们看下面的实验.师播放视频“叉车运货”:叉车搬运货物时,把货物从地面提升到一定高度.叉车用力托起货物,使货物在这个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置的移动.师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叉车和货物的运动情况,思考并评价叉车工作的成效.生叉车给货物一个向上的力F(如图),而货物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s.师同学们回答正确,叉车向上的托力对货物作出了贡献,有了“成效”,这个成效体现在物体被举高了.(教师同时在黑板上写出:贡献、成效二词).对于这种情况,物理学中就说叉车托起货物的力做了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功的一些知识.【进行新课】知识点1 力学中的功1.功的概念教师由“叉车运货”视频,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板书: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P63页《想想议议》图11.1-2中力做功的实例和11.1-3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学生讨论:①在图11.1-2甲中,小车在推力的作用下前进,在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推力做了功;②在图11.1-2乙中,物体在绳子拉力的作用下被提升,在拉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拉力做了功;③在图11.1-3甲中,人提着滑板在水平路面上行走,手对滑板的力是向上的,而滑板只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并没有在提滑板的力的方向上移动,人提滑板的力没有做功;④在图11.1-3乙中,用力搬一块大石头而没有搬动,石头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人对石头的作用力也没有做功.师:同学们的回答很对,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同时物体的距离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这个力做了功.那在图11.1-3的甲图中也有力作用,也有距离变化,可是为什么说这个小朋友对滑板没有做功呢?刚才同学们说的有道理,就是在竖直方向(提滑板的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那同学们再仔细想一想,为什么要在竖直方向移动距离呢?水平方向不是移动了距离吗?生再次讨论,并进行各种猜测.师提示:不妨从受力分析的角度去思考下,或许能发现些什么.同学们开始动手画受力图:在教材图11.1-2和11.1-3中推动小车的力水平向左,绳子拉动物体的力竖直向上,提起滑板的力竖直向上,搬动石头的力竖直向上.生:移动的距离必须和力的方向一致,这样才算做了功.师:回答正确,真棒!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3.怎样判断力是否做功师同学们请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可以发现哪些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以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师:接下来请大家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题(用多媒体展示),请你们分析下列示例中力是否做功了.例题1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的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做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的过程中是否做功?(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生思考、回答、交流、讨论.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力不做功(用多媒体展示).答案:(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的过程中对杠铃做了功,但举在空中停留5秒的过程中却没有做功,在空中停留的过程中因为举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没有移动距离;(2)因为小球尽管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支持力的作用,但没有在竖直方向上移动距离,因此在竖直方向上没有做功;而在水平方向上尽管移动了距离,但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因此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做功.所以整个过程中都没有做功.(3)拉力对货物没有做功.因为钢丝绳对货物的拉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而货物移动的距离是在水平方向上,二者方向不一致.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二者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力不做功:即光有力的作用不做功;光有移动距离不做功;有力又有距离但二者方向不是一致的,同样不做功.知识点2 功的计算1.功的计算公式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积极猜想并发言.教师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或小车)在长木板上匀速移动,并提醒学生观察后思考不同情况下做功的大小.第一次:用较小的力F1拉动木块移动一段距离s1 (用刻度尺可以量出);第二次:用较大的力F2拉动木块移动一段距离s1(与第一次距离相等);第三次:用与第二次相同大小的力F2拉动木块移动较远的距离s2.通过三次实验比较可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这个力所做的功越多.板书:在力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即: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用公式表示:W=Fs.单位:焦耳;符号:J;1J=1N·m.2.功的计算的初步应用教师提问:1J的功有多大?如果同学们从地上拿起一只约50g的鸡蛋,并把它缓缓举过头顶,做功大约1J.教师同时用多媒体展示计算过程:(帮助同学们分析问题,同时示范做计算题的规范)解:鸡蛋的重力G=mg=0.05kg×10N/kg=0.5N,人手对鸡蛋的向上的托力F 大小等于重力,F=0.5N,鸡蛋被举起,移动的距离约为s=2m,那么人对鸡蛋做的功为W=Fs=0.5N×2m=1J.例题2 师用多媒体展示教材P64页的例题,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计算;展示计算过程.知识点3功的计算的综合运用教师可通过适当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功的计算的综合应用,帮助学生运用公式W=Fs计算功的综合性习题.例题3(多媒体展示)图甲为某地距离传感器发出和接收超声波信号检测汽车速度的示意图.(1)已知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某次检测车速时,传感器发出至接收超声波信号用了0.4s,问超声波信号遇到汽车时,汽车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2)如果将距离传感器与计算机连接,可以将物体运动的距离(s)-时间(t)图象显示在计算机的屏幕上.利用传感器测得某一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距离(s)-时间(t )图象如图乙所示,请在丙图中画出汽车运动的速度(v)-时间(t )图象.(3)若汽车运动中所受阻力大小为3000N ,根据第(2)问中汽车运动距离(s)-时间(t)图象提供的信息,求汽车在10s 内牵引力所做的功.解:(1)s=12vt=12×340m/s ×0.4s=68m. (2)由乙图可知,汽车做匀速运动,当t=3s 时,s=90m ,解得汽车速度9030/3s m v m s t s===,所以速度(v )-时间(t)图象如下图所示.(3)汽车在10s 内移动距离s ′=vt ′=30m/s ×10s=300m ,牵引力所做的功W=Fs ′=3 000N ×300m=9×105J.【课堂交流、小结与延展】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说说你还想知道哪些内容?生:老师,我问一下,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不完全相同,如图所示,怎么求解功的大小呢?师: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当力的方向与移动的距离不完全一致,即二者之间有个夹角θ时,如何计算这个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我们知道,力F 产生了两种作用效果:一种是水平拉动物体前进,另一种是把物体竖直向上提起(当然,物体没有离开地面是因为在竖直方向上的这个分力小于物体的重力,很明显,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物体对地面的压力要比没有这个力时要小些),可看出物体在水平方向的分力的作用下产生了向前移动一段距离的成效,因此,只有水平方向的分力才对物体做功,竖直方向的分力没有做功.所以,水平方向的分力做的功就是这个力所做的功,故这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W=Fs=F 1s=·Fcos s θ.由此可见,这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大小在0~Fs 之间.顺便指出,如果力的方向与移动距离方向相反,那么这个力对物体起阻碍作用,这个力对物体也做功,是消极功,所以,通常我们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到此,同学们会发现,力与移动距离的夹角θ不同,做功的大小不同.当夹角θ为90°时,不做功.【教师结束语】大家这节课的收获确实不少,我们共同学习了功的概念,理解了物理学中做功的特定含义,并能进行功的简单计算.请同学们在课后结合身边的实例相互交流和讨论,加深理解做功的含义.好,谢谢!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教学反思1.功的概念的理解.通过学生平时生活中谈到某人作了“贡献”,有功劳、立了功,做事成功、事半功倍等有“成效”,引出功,物理学中也谈到功,进而类比,发现物理学中说一个物体做功与现实生活中的功是不一样的,不仅包含“成效”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物体在一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使学生更加体会到物理概念与生活中谈到的某个量是有差距的,它具有特定的物理意义.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明确指出,让学生有牢固的\,深刻的认识和理解.2.《想想议议》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们自己比较、交流和讨论,从而归纳出物理学中做功必须具备的两个因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和归纳问题的能力,而且加强了学生对做功概念的理解.3.在介绍功的计算公式时,可以不必讲述为什么是将力与距离相乘即为做功的大小.可以这样告诉学生,这是物理学中规定的.学生们有了识别哪些情况下力做了功的能力,再介绍物理学中规定的计算功的方法,就不难接受了.所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是关键,然后教师通过适当的例题来引导,即可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公式W=Fs计算功的大小.教学板书第2节功率第1课时功率的初步认识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功率的概念.2.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能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结合已学的物理规律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和概念.2.学会如何比较功率的大小,掌握功率的计算公式P=Wt和P=Fv.3.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教学重点】功率的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教具准备】磅秤、皮尺、秒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5课时教学设计【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出)上个周末,我到小明家家访,小明家正在装修新房子,小明非常高兴,帮助爸爸搬材料.看到小明和他爸爸一起搬砖,小明干得非常火热.小明要和他爸爸比赛,楼脚地面放有两堆相同的砖块(40块,每块重约50N),小明一次最多搬起4块,爸爸一次可以搬起8块,结果爸爸用了20分钟,小明用了30分钟才搬完了.同学们想一想,小明和爸爸做功相同吗?谁赢了?为什么呢?生:一样多,爸爸赢了.因为搬一样多的砖块到相同的高度,对砖块做功相同,小明用的时间多,爸爸耗费的时间少,所以,小明做功慢,爸爸做功快.师大家分析很好,由此可见,做功有快慢之分,这正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如何描述做功的快慢.【进行新课】知识点1 功率的定义式和功率大小的比较1.功率的定义式和功率大小的比较师:刚才,我们分析了做相同多的功,比较所用的时间的长短,就可以判断做功的快慢,即用的时间越少,做功就越快;再看一种情况,如果20min内小明搬了30块砖到楼上,他爸爸搬了40块砖到楼上,那谁做功快呢?为什么?生:爸爸做功快.因为爸爸做功多,小明做功少.师:可见,相同时间,比较做功的多少,可以看出做功的快慢,即相同时间内做功多的,表明做功就快,反之,做功少的做功慢.师那如果这种情况,又如何比较呢?(多媒体展示问题)问题:10min小明搬完20块砖到楼上,6min爸爸搬完18块砖到楼上,谁做功快呢?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小明做功快,有的说爸爸做功快,各抒己见(讨论非常激烈).师:(引导、启发学生)请大家回忆,前面我们学习哪些比较快慢的物理量,如何定义的,有何特点?生:描述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用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的比值来定义速度,比值越大,运动越快,速度越大.师:同学们说的正确,我们不妨也采用这种方法,用做的功与所用的时间的比值来定义.因此,描述做功的快慢用功率表示.注意:做功快慢与运动快慢的类比(用多媒体展示)板书:(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功率的定义: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做功率.(3)功率的定义式:2.功率的单位“瓦”师功率的单位由功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组合而成.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时间的单位是秒,则功率的单位是焦耳每秒.功率的单位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正体书写作为单位;要注意,功作为物理量也是用W表示,但必须是斜体.这一点,书写时要区别.另外,工程技术上,功率的单位还有:千瓦(kW)、兆瓦(MW),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kW =103W,1MW=106W师:功率1瓦表示的物理意义是物体在1秒钟内完成的功是1焦.同学们,你想了解我们身边的一些运动物体的功率多大吗?请大家阅读教材P66页第2段,并说说你的看法.生思考、讨论,并发表看法.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并举一些大家熟悉的例子,引导学生课后通过上网搜集一些相关资料.3.功率的计算:W Pt师:下面,我们看看如何计算物体的功率.例题1 用多媒体展示教材P66页例题.师引导学生分析:要计算起重机的功率P,已经知道了所用的时间t,根据功率的定义式P=W/t,就必须计算出所做的功W,根据功W=Fs分析,匀速提起重物时,所用的拉力F等于重力G,移动的距离s即是物体上升的高度h(已经知道了),因此,所做的功W即可求出.教师板书演算计算过程.师:请大家思考:起重机的电动机做功的功率也是4×103W吗?为什么?生:不是的,因为起重机的电动机除了提升物体做功外,还要克服起重机自身部分重力,如钢绳重力做功,还有机器部件间的摩擦力做功,这些功合起来肯定要大于4×103W.师:分析正确.有道理!起重机提升物体做的功为有用功,而它的电动机所做功为总功,这些物理量我们将在下一章中学习.例题2 (用多媒体展示)在今年的抗旱工作中,某单位帮助一个扶贫村打了一口地下水井,并在地面上修建了一个深2m,能储存30t水的水池.已知水井中的水面距离水池进水口的竖直距离是30m.(g取10N/kg)求:(1)将30t水从井里刚好抽到水池里,抽水机对水做的功.(2)水池装满水后,水对池底的压强.(3)将30t 的水从井中抽到水池中需要1h ,则这台抽水机的功率不得低于多少瓦?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不仅涉及了功和功率的计算,还涉及了液体压强的计算,在分析本题时,应从以下三点入手:(1)知道水的质量,利用重力公式求水受到的重力,又知道水提升的高度,再利用功的公式W =Gh 求抽水机对水做的功;(2)水池装满水后,知道水深,利用液体压强公式求水对池底的压强;(3)知道抽水机抽水的时间,再利用功率公式求抽水机的功率.解:(1)水的质量:m=30t=30×103kg=3×104kg 水受到的重力:G=mg=3×104kg ×10N/kg=3×105N 抽水机对水做的功:W=Gh=3×105N ×30m=9×106J(2)水池中水深h=2m ,则水对池底的压强:p=ρgh=1.0×103kg/m 3×10N/kg ×2m=2×104Pa(3)抽水机抽水的时间t=1h=3600s ,则抽水机的功率至少是691025003600W J P W t s⨯===知识点2 功率的计算:P=Fv教师给学生推导功率的计算公式P=Fv :当物体在力F 的作用下,以速度v 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由W =Fs ,v=s/t 可得公式P=Fv.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公式P=Fv 表示的物理意义.板书:(1)当物体的功率一定时,它受到的牵引力越大,速度越小.(2)当物体的牵引力一定时,功率与速度成正比.(3)当物体速度一定时,牵引力越大,它的功率越大.提示:若F 和v 为定值,则P 为定值;若F 和v 在变化,则P 也在变化,所以公式P=Fv 反映的是瞬时功率.例题3 (用多媒体展示)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其水平牵引力大小恒为F ,运行速度为v ,问:(1)此时汽车牵引力F 的功率为多少?(2)如果汽车发动机的实际输出功率是90kW ,匀速行驶速度是30m/s ,汽车受到的阻力是多少?解:(1)在一段时间t内,汽车行驶的距离s=vt,水平牵引力做功W=Fs=Fvt,牵引力做功的功率P=W Fvtt t==Fv(2)P=90kW=9×104W,v=30m/s由P=Fv得,F=491030/P Wv m s⨯==3×103N因为汽车在水平路上匀速行驶,故牵引力与阻力二力平衡,所以阻力f=F=3×103N.【课堂交流、小结与延展】师:同学们,我们通过类比方法,由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率,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你们有哪些收获呢?请相互交流、讨论.生1: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功与功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功是力与距离的乘积,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生2:描述做功的快慢用功率表示,功率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做功的多少,而且还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长短有关,也就是说,功率是由功和时间共同决定的.做功多的物体,功率不一定就大,同样做功时用的时间少的物体,功率也不一定就大.生3:描述一个物理量变化的快慢,必须是单位时间内完成该物理量的多少.生(讨论):老师,机器铭牌上的功率是指什么意思?师:机器铭牌上标示的功率指的是机器的额定功率,如“125型号”摩托车车架铭牌上标定为7.8kW,指的就是摩托车输出的额定功率为7.8kW.(这些内容以后将学)生4:汽车的输出功率与牵引力、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一起来探讨下:我们知道功率WPt=,而W=Fs,v=s/t,则功率P=Fv,作为汽车来说,最大输出功率P是一定的,因此,Fv =P(定值),可见,牵引力与速度成反比,所以,汽车上坡时因需要的牵引力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小,司机要换挡减速;换句话说,如果需要同等大小的牵引力的条件下,功率大的汽车,上坡速度快些.。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11章功和机械能的第一节功。
具体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表示为W,单位为焦耳(J)。
2. 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与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的乘积,即W=Fs。
3. 功的分类:按性质分为重力功、弹力功、摩擦力功等;按效果分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4. 功的原理:在力的作用下,物体发生的位移与力的方向相同,则力对物体做正功;相反,则做负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分类,理解功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物理观念,培养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功的计算公式W=Fs中,F与s的对应关系。
2. 重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绳子、滑轮组、小车等。
2. 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三角板、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绳子和小车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
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了力对物体做功的效果?2. 概念讲解:讲解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分类。
强调功的计算公式W=Fs中,F与s的对应关系。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教材中的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分类和实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用力推一辆小车,推力为10N,移动距离为5m,求推力做的功。
b. 一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摩擦力f=6N的作用,沿水平面移动距离s=10m,求摩擦力做的功。
a. 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表示为W,单位为焦耳(J)。
b. 功的计算公式为W=Fs,其中F与s的对应关系不影响功的计算。
c. 所有的功都属于有用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1 节
《功》教学设计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用一课时进行教学。
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做功的判断和功的计算。
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为学生了解“能”做铺垫,而本节内容是学习本章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b.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
下没有做功?
b.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
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节知识,使学生认识“劳而无功”和“不劳无功”的意义,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不能劳而“无”功,亦不可不劳“有”功。
应该认真、扎实、刻苦地学习,练好基本“功”,从而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辩证
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功的计算
2,
与力的方向无关
力F 不做功,与运动方向垂直,相一致的值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