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近代社会的变迁与基督教
当代韩国基督教盛行原因

当代韩国基督教盛行原因作者:李娟日来源:《人间》2016年第30期摘要:来自西方的基督教传道事业在当代韩国取得了巨大成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美国的榜样作用、政治利用、工业化后遗症以及传教体系的作用。
关键词:韩国基督教;美国榜样;工业化;传教体系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 280 -01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是基督教在韩国快速发展的时期。
天主教徒从1945年的18万增加1980年代中期的110万,新教徒由1940年代的50万增加到900万,占总人口的24%。
1997年韩国的基督徒已经达到人口的40%,2002年上升至49%。
当代韩国基督教发展如此之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一、美国榜样作用1945年到1953年,韩国基本处于混乱状态,工农业生产存在严重的减产问题,美国此时正积极推行“金元外交”,对韩国进行慷慨援助。
毋庸置疑,在美国经济援助到来的同时,科学、文化等也随之输入韩国,韩国的政治、宗教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
而且,美国的目更重要的是将其纳入西方阵营,这样,对韩国的改造就不能仅停留在促进经济状况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促成文化价值观的转变,使其成为亲美派。
美国也确实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韩国的基督教深深地烙上了反共标识,并吸收了美国的原教旨主义。
当韩国刚从日本手中得到解放而又面临内战时,人们处于饥饿绝望中,求助于耶稣基督,便成为基督徒的唯一出路。
当时,美国教会也纷纷派遣传教士入韩,带来大量急需的食品、药品和衣物,并在韩国境内开设临时食堂,为饥饿家庭提供免费的食物;各地也搭建一些避难所提供给无家可归的人。
虔诚的基督徒认为是他们的祷告发挥了作用;同时,这些爱心救助活动也赢得了非教徒的认同度,大批受过教会帮助的韩国家庭自愿入教。
另外,韩国的教育体系是在美国人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接受美国式教育。
教会学校在韩国得以保存,并成为现代韩国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延世大学、梨花女子大学等都是韩国知名学府。
朝鲜韩国历史

朝鲜韩国历史朝鲜韩国历史引言:朝鲜韩国历史悠久,经历了多个朝代和政权的变迁。
本文将全面介绍朝鲜韩国的历史,并对相关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详细阐述。
一、古代朝鲜(约公元前2333年-公元935年)⑴夏桃健和夏桃根王朝⑵三韩时期(高句丽、百济、新罗)⑶统一新罗二、高丽时期(公元918年-1392年)⑴耀德王朝的兴起⑵金世宗时期⑶蒙古统治三、朝鲜王朝(1392年-1897年)⑴太祖李成桂与朝鲜王朝的建立⑵太宗时期的政治与文化⑶英祖时期的官方反基督教政策⑷清朝入侵与壬寅倭乱四、近代朝鲜(1897年-1945年)⑴大韩帝国的建立与朝鲜殖民地化⑵朝鲜独立运动⑶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五、朝鲜战争与分裂(1950年-至今)⑴朝鲜战争的爆发与停战⑵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建立⑶韩国经济奇迹与民主化进程⑷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和外交关系结语:本文全面介绍了朝鲜韩国历史的各个重要阶段和事件。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文了解到更多关于朝鲜韩国历史的知识。
附件:- 附件1:朝鲜韩国地图- 附件2:朝鲜韩国历史时间线法律名词及注释:⒈朝鲜战争:指1950年至1953年发生在朝鲜半岛的战争,涉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以及各方盟国之间的冲突。
⒉壬寅倭乱:指1592年至1598年间发生在朝鲜半岛的日本武士和明朝军队对朝鲜的入侵和侵略行为。
⒊朝鲜殖民地化:指日本在20世纪初至1945年间对朝鲜进行的殖民统治和压迫。
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简称朝鲜,是朝鲜半岛的一个国家,成立于1948年,政治体制为社会主义的单一制国家。
⒌大韩民国:简称韩国,是朝鲜半岛的另一个国家,成立于1948年,政治体制为共和制。
全文结束,固定数字:\。
韩国的宗教文化及信仰

韩国的宗教文化及信仰韩国文化与其他的某些文化不同。
在那些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是单一宗教,而韩国文化则包含了很多形成其人民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各种宗教。
在韩国历史的早期,宗教和政治的作用交织在一起,但后来才被区别开来。
历史上,韩国人受到过萨满教、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影响。
在近代,基督教大举进入韩国,从而带来了一个可能改变韩国人精神景观的重要因素。
韩国的工业化用了20年,而西方的工业化却经历了两个世纪。
高速度的工业化引起了不少焦虑和疏离感,同时也破坏了韩国人平静的心境,从而促使他们在宗教活动中寻找安慰。
因此,宗教人口明显壮大,宗教机构日益成为有影响的社会组织。
韩国宪法保障宗教自由。
根据1995年的社会统计调查,50.7%的韩国人信教。
在宗教人口中,佛教徒占46%,其次为新教徒占39%,天主教徒占13%。
宗教信仰是韩国一大传统文化,韩国政府也保障了韩国国民的宗教信仰的自由,各教派如百花争艳,将自己的宗家广泛的传播。
在古朝鲜神话中的上古时代原始信仰,上天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神,凌驾于世界万物之上。
在韩民族的建国神话“檀君神话”中出现的桓因和桓雄便是神,意指上天或上帝。
后来,兴起了巫术性的祈福信仰。
三国时代以后,佛教、儒教等传来韩半岛,发展成为以祈福思想为主的求道式信仰。
经过三国时代、统一新罗时代和高丽时代,也就是到了14世纪末,佛教发展成为大众宗教,儒教发展成为政治思想。
而到了朝鲜时代,开始提倡儒教思想,遏制佛教信仰。
朝鲜末期,基督教流入,并出现了天道教和甑山教等传统信仰,开始发展成为以民众为中心的宗教信仰。
到了现代,基督教和佛教成为主要宗教,大倧教和檀君教等传统宗教成为小数宗教,巫俗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基础。
瞠目结舌的宗教人口韩国2005年为2497万人(统计厅人口总调查),占全体人口的53.1%。
回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为46.5%。
北韩基本上,北韩并没有宗教信仰的自由,真实意义的宗教并不存在。
正式的宗教人口仅2万至3万人,但私下信仰也就是所谓的“地下教会”的宗教人口并不在少数。
韩国近代社会的变迁与基督教

韩国近代社会的变迁与基督教李正奎[内容摘要]在韩国,基督教是作为西学被传入的,它对韩国近代的社会变迁既起到反对封建思想文化的启蒙作用,也起到对西方的科学、思想文化以及教育注入与普及的媒介作用,从中也流露出要征服异教民族的文化殖民主义本性。
关键词:韩国;近代社会;基督教韩国是一个宗教多样化的国家。
然而,在韩国的诸多宗教中,佛教、儒教(儒学)、道教、基督教[1]等主要宗教不仅都是外来宗教,而且组成韩国宗教文化主脉的主要宗教。
诸如大倧教、园佛教、甑山教、天道教以及基督教等,这些都是同韩国近代的社会开化运动相联系而新创建或传入的年轻宗教。
如果说根基于韩国传统文化的大倧教等新宗教的创立,表明了近代韩国人正视日益没落的社会现实,试图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改造,以寻求救国之道,走向富民强国之路的愿望,那么,基督教在韩国的传播,可以说是韩国人学习并接受西方文明的直接渠道。
基督教在客观上起到了韩国近代开化进程中的催化剂作用,这种作用在现代韩国社会走向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表现得依然比较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自我国的“五·四”以后,由于中韩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走向根本不同,在学习和接受西方文明方面所选择的内容、采取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因而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区别。
与中国不同,韩国的现代文化特别是文化的基础理念主要是以西方基督教文化为媒介所展开的,[1]因此,了解韩国基督教的历史与现状,对于我们比较完整而清楚地把握韩国思想文化的整体内容及其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天主教传入韩国及对社会的影响众所周知,基督教具有无孔不入的传教习性,然而,基督教传入韩国有其更深层的原因。
自16世纪末的壬辰倭乱以后,统治朝鲜几百年的李朝封建制度开始走向没落,到了17世纪,朝鲜社会陷入了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思想僵化、民生受威胁的严峻境地。
可是封建统治者们却置国难与民生于不顾,依旧热衷于争权夺利的党派之争,社会危机更加恶化。
《韩国现代政治体系的变迁》

(1987 年达到高潮) 1987 年6 月29 日--民主党代表委员卢泰愚发表
八点民主化宣言
总之,韩国的权威主义等臣民型政治文化不会一朝一日发生根本变 化,但随着民主化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失去其基础和地位并逐渐向 民主的参与型政治文化转型。
★政治文化既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又是一个开放 的体系。 ★政治文化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发挥社会教育功能。 ★政治社会化具有整合社会的功能。
思考题
• 1、简述政治现代化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基本特征。 • 2、简述传统权威主义与现代权威主义的联
系与区别。 • 3、以朴槿惠胜选韩国总统这一政治现象为
例,试述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合法性危机的出现
政府领导人失去了国民大众的支持,出现了慢性的“正统性危机”,并频繁 发生政治变动。 例如:“4.19革命” 反维新运动 民族解放运动 “六月抗争” ◆ 光州事件 ◆
(二)威权主义政治体制转型的政治文化因素
★西方社会思潮的传入 – 美国政治文化的传入,使得韩国人对民主的渴望步步加深。 ★社会化-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是美国输出政治文化的重要渠道, 美国文化除了对军人施加影响外, 还特别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 影响。
★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政治文化基本特征在于: 皇权主义、清官思想、等级 观念、集团意识等, 其核心是信奉大一统, 要求实行中央集 权。这些构成了威权政治的文化根源。
◆ 社会化 ----儒家文化的社会化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实现的。体现在教育、人才选拔、治理方式选择 方面
★家族中心主义
父家长制是传统韩国家族的最高原则,父家长在家族内部享有 绝对权威,其他家族成员必须无条件服从。原本意义上的家长是家 族的首领,而在传统社会里国王可视为整个国家的“家长”。因此, 对于生活在威权主义的社会氛围和家长制的家族氛围中的韩国人来 说,对于刚摆脱封建王朝和日本帝国统治而将共和制下的总统当做 封建王朝的国王,不是难以摆脱自己要行使绝对权威的心理冲动, 就是难以摆脱要为他人赋予绝对权威的心理冲动。结果自然是就算 民主选举上台的总统也不能以民主方式治理国家。最后,家长的健 康长寿是保证家族安宁的一个必要条件,与此相仿,总统的长期执 政是国家安宁和发展所需要的。
韩国的历史与文化

韩国美食
韩国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烹饪技巧而闻名于世。韩国的饮食注重五味调和,包括辣、甜、酸、咸、苦五种口味。此外,韩 国的饮食还注重五色调和,即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认为这五种颜色分别代表了五行中的火、土、木、金、水,对 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韩国陶瓷工艺精湛,既有传统 的瓷器,也有现代的创新作品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传统音乐
韩国传统音乐以宫廷音乐和民 间音乐为主,旋律优美、节奏 明快。
舞蹈
韩国舞蹈种类繁多,包括宫廷 舞、民俗舞等,表演形式独特
、内涵丰富。
THANKS
感谢观看
民族风格。
高科技运用
现代建筑中广泛运用高科技材 料和工艺,提高建筑性能和美
观度。
环保意识
现代建筑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 展,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节能
技术。
城市景观
现代建筑注重与城市景观的协 调,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
部分。
韩国艺术作品欣赏
绘画
韩国绘画历史悠久,以水墨画 和彩绘为主,画面简洁、意境
深远。
陶瓷
近代史(1592-1945)
总结词
这一时期是韩国的日本殖民地时期,韩国遭受了严重的侵略和压迫。
详细描述
日本在16世纪末入侵朝鲜,并在1910年正式吞并韩国。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下, 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和压迫。然而,在这一时期 ,韩国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为韩国的独立和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韩国的传统菜肴包括泡菜、烤肉、炸鸡等,这些菜肴都有着独特的制作方法和口感。此外,韩国还有许多传统的饮品,如米 酒、茶等,这些饮品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宗教对韩国社会影响

据说,有宗教信仰的国家,国家安定程度相对较高,国民友好程度也相对较高。
宗教自由受韩国宪法保证,因此世界上的许多主要宗教在大韩民国都很活跃。
这些宗教在国家早期文化的发展上起过重要的作用,并对人民的思想及行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先佛教历史悠久,对韩国文化影响重大。
至今,韩国国内还保存有众多建筑物,雕塑,绘画,工艺品等种类多,价值高的佛教遗产。
被联合国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佛国寺和石窟庵就是新罗佛教的艺术品。
儒家强调“仁”的根本重要性,曾是古代韩国社会的共有思想。
儒教与韩国人的价值观念相结合,对韩国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儒教是韩国的伦理体系,也是韩国人的生活方式,及国家法律不可缺少的因素。
曾是朝鲜时代主要思想的儒教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实践意义的实学。
儒教在韩国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这一点可以从众多的仪礼中得到证实包括流传至今的意识。
历史上,韩国人收到过萨满教,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影响。
在近代,基督教大举进入韩国,从而带来了一个可能改变韩国人精神景观的重要因素。
韩国的工业化用了20年,而西方的工业化却经历了两个世纪。
高速度的工业化引起了不少焦虑和疏离感,同时也破坏了韩国人平静的心境,从而促使他们在宗教活动中寻找安慰。
因此,宗教人口明显壮大,宗教机构日益成为有影响的社会组织。
韩国基督新教境外传教的动因、特点与趋势

2020年12月第22卷第4期江南社会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NAN SOCIAL UNIVERSITYDec.2020Vol.22No.4韩国基督新教境外传教的动因、特点与趋势刘雨辰(解放军战略支援部臥信息工程大学,河南洛阳471041)摘要:对韩国基督新教的境外传教活动这一现象,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总结其特点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说,正是由于基督新教教义启示、韩国国内环境推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以及韩国民族性格等因素,引爆了境外传教的“热潮”。
韩国基督新教境外传教的特点,包括以家庭教会为基础形成共同体、主要关注开辟教会和训练门徒、积极向以东亚国家为主的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传教等。
今后,这一活动的发展趋势则表现为营商宣教逐渐成为主流、非政府组织传教异军突起、短期传教发展迅速、利用外国人进入危险地区传教等方面。
关键词:韩国;基督新教;境外传教;动因;特点;趋势中图分类号:D73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26(2020)04-0068-08传教,英文表述为“Mission”,在字典中的释义为“派遣宗教教士通过讲道等方式使人们皈依这一宗教”。
⑴境外传教,顾名思义,即在本国之外的国家或地区开展宣教、布道等工作。
大部分宗教均会通过传教扩散宗教影响,助推自身的发展,只不过程度上略有区别。
在一般意义上,境外传教特指传播基督教,《马太福音》中耶稣讲:“这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然后末期才来到。
”(第24章14节)因此,基督教热衷于向世界传播“福音”,也就带动了境外传教现象的出现。
一般而言,进行境外传教活动的传教士需要有组织及资金支持,并根据任务需要接受相关培训。
在开展境外传教的过程中,不论是出于何种目的,传教士均有较为明确的任务分工,从事自身所擅长领域的事工,而这种事工的背后,一般均有传教士所在教会的经济支持,不存在完全依靠自身从事传教活动的传教士。
此外,由于各国宗教及人文情况的不同,西方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还会采取迂回的方式,以宣传科技、兴办医院等间接的方式,在医院或讲堂上宣教,从而达到传教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国近代社会的变迁与基督教李正奎[内容摘要]在韩国,基督教是作为西学被传入的,它对韩国近代的社会变迁既起到反对封建思想文化的启蒙作用,也起到对西方的科学、思想文化以及教育注入与普及的媒介作用,从中也流露出要征服异教民族的文化殖民主义本性。
关键词:韩国;近代社会;基督教韩国是一个宗教多样化的国家。
然而,在韩国的诸多宗教中,佛教、儒教(儒学)、道教、基督教[1]等主要宗教不仅都是外来宗教,而且组成韩国宗教文化主脉的主要宗教。
诸如大倧教、园佛教、甑山教、天道教以及基督教等,这些都是同韩国近代的社会开化运动相联系而新创建或传入的年轻宗教。
如果说根基于韩国传统文化的大倧教等新宗教的创立,表明了近代韩国人正视日益没落的社会现实,试图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改造,以寻求救国之道,走向富民强国之路的愿望,那么,基督教在韩国的传播,可以说是韩国人学习并接受西方文明的直接渠道。
基督教在客观上起到了韩国近代开化进程中的催化剂作用,这种作用在现代韩国社会走向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表现得依然比较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自我国的“五·四”以后,由于中韩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走向根本不同,在学习和接受西方文明方面所选择的内容、采取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因而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区别。
与中国不同,韩国的现代文化特别是文化的基础理念主要是以西方基督教文化为媒介所展开的,[1]因此,了解韩国基督教的历史与现状,对于我们比较完整而清楚地把握韩国思想文化的整体内容及其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天主教传入韩国及对社会的影响众所周知,基督教具有无孔不入的传教习性,然而,基督教传入韩国有其更深层的原因。
自16世纪末的壬辰倭乱以后,统治朝鲜几百年的李朝封建制度开始走向没落,到了17世纪,朝鲜社会陷入了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思想僵化、民生受威胁的严峻境地。
可是封建统治者们却置国难与民生于不顾,依旧热衷于争权夺利的党派之争,社会危机更加恶化。
面对这种现实,一些有识之士不得不对传统思想进行反思与批判,寻求能够挽救社会危机和民族命运的新的思想和理念,这就是实学和西学。
落后的朝鲜需要学习先进的西方文化,而这种需要恰恰成了韩国人接受基督教的最初的动机。
基督教传入韩国是壬辰倭乱时期。
朝鲜使臣李晬光从我国(明朝)带回《天主实义》并以西学名义介绍给本国为起点的。
尔后,1784年,朝鲜人李承熏在北京受洗礼。
[2]他归国后相继为李蘖、权哲身等人举行洗礼。
不久,随着信徒数量的不断增加,便逐步形成了朝鲜最初的天主教团体。
然而,在李朝统治者看来,天主教思想和信仰活动是威胁儒教体制的异端邪说,是反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行为。
于是,就颁布“西教禁压令”,对其加以镇压和根除。
纵观韩国基督教历史,天主教传入朝鲜后的前100年是殉教的历史,是韩国封建传统文化与新传入的西方文化之间正面冲突的历史。
朝鲜王朝时期一直处于支配地位的思想是正统的朱子学,那么,能够对这种儒教传统提出正面挑战的天主教的新思想是什么呢?首先,“天”观与“神”观的对立。
儒教中的“天”是内在于宇宙的“理”与内在于人的“性”的统一,它虽然是一种绝对的存在,但是并不是超人格的,而立足于这种“理”和“性”的现实社会体制是由于它的“天”性而被绝对化的,因此,对这种社会体制的批判当然是不容许的。
与此不同,天主教的“神”或“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主宰者,是一种超自然超人间的存在,它的存在虽然也是绝对的,但是它与世界的关系是造者与被造者之间的主从关系,所以,在天主教那里,被创造的世界及现实体制总是相对的,就绝对的“神”的意志而言,现实与体制又总是批判的对象。
这种与儒教的“天”观相区别的“神”观,就是天主教带给韩国的新思想,它为李朝封闭的传统思想和封建体制打开了缺口。
其次,“天人相与”的天人观与“神人相分”的神人观的对立。
李朝的封建社会结构是以“天人相与”的礼教传统思想为基础的身份等级社会,也就是根据人与天的相与程度即人的“天性”的大小来把人分为两班、中人、良人及贱民等不同身份的等级。
天主教则主张神人相分,它从“天主面前,人人平等”的教理出发,提倡对人不分贵贱,一视同仁。
天主教的平等人权思想源于其信仰的灵魂不灭说和天主审判的教义。
天主教认为,人皆有灵魂,不分身份的贵贱高低,人的肉体死后灵魂依然不灭,而每个人都凭借自己生前的所作所为最终受到天主的公正审判,其中行善者的灵魂能升到天堂,享受永福,行恶者的灵魂却被打入地狱,受罚受苦。
就科学无神论来说,这当然是荒唐无稽的,但是对于当时李朝封闭的传统思想和不合理的身份社会体制,这种思想确实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二、新教传入韩国及对社会的影响新教传入韩国是19世纪80年代的事情。
19世纪末,朝鲜终于解除了持续100多年的“西教禁压令”,允许对西教的信教自由和布教自由。
在这个时期,致力于韩国传教活动的主要是美国和各国新教的传教部选派的传教士。
1885年,美国传教士阿盆泽勒牧师夫妇和思德伍德牧师同船到达朝鲜,开始了他们在朝鲜的新教传教活动,并分别创办了韩国最初的监理教会和长老会。
不久,各国的监理教、长老会、浸礼教、圣公会、安息教、圣洁教、救世军等新教传教部纷纷向朝鲜选派传教士,开展传教活动,设立教堂,掀起了一股基督教新教热。
在近代的韩国之所以出现空前的新教热是有其原因的。
首先,从社会现状看,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朝鲜被沦为日本殖民地的民族大灾难时期,而对处于民族危机的韩国人来说,新教所带来的福音是一种新的精神寄托。
其次,与天主教不同,新教的传入和传播一开始就伴随着西方科学教育和思想文化的注入与普及,许多传教士把自己的活动范围扩大到教育、医疗等其它领域。
这时的新教对于韩国的科学文化和教育的普及、民族语言的使用以及社会运动的开展等诸方面,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由此看出,韩国近代的新教热与其说是宗教热,倒不如说是韩国人自我觉醒的文化启蒙运动。
诚然,作为宗教的新教所要传的是拯救的福音,而韩国人是在何种意义上接受新教的呢?首先,以拯救灵魂为目的的纯宗教意义接受福音的信仰运动。
在韩国,新教传教初期的传教士中,清教徒型的人较多。
因此,新教以克服所面临的民族危机的基本态度,掀起教会非政治化的救灵运动。
他们认为,韩国在政治上是无可救药的,而挽救韩国的真正道路是拯救韩国人灵魂的救灵运动。
他们采取教会不干预政治、也不被政治所利用、教会对参与政治的教徒个人不负任何责任的传教方针的同时,在传教内容上强调通过圣灵求得与上帝的直接沟通,以拯救个人的灵魂。
这种所谓的救灵运动实际上是正统的基督教保守思想在韩国的表现。
其次,试图在基督教福音中重新发现民族精神真谛的文化自由主义。
初期传教士的多数人把韩国传统文化视为落后的东西而加以否定,但在教会上层中,也有努力寻找民族文化的真义、有探究挽救民族文化整体性问题的人们,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崔炳宪。
崔炳宪(1858-1927)是儒教出身的牧师,他的研究从基督教与其它宗教的关系入手,试图揭示出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
他认为,各种宗教本身所具有的真理性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基督教也只是众多宗教现象之一,就其教会的分裂与堕落的历史看,基督教也并非是什么绝对的宗教。
概言之,崔炳宪在宗教现象的比较研究中,既反对正统神学的排他主义,又不简单地采取一般宗教学的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原则,而是采用一般与个别的辩证方法,来考察基督教与东方宗教的关系,力图揭示出民主传统文化之精华,以振奋民族精神。
可是,由于他是圣书绝对主义的信奉者,所以他的思想观点明显带有基督教中心主义的思想倾向。
[1]第三,直接参与与挽救民族危机的社会运动相联系的基督教信仰运动。
在近代韩国的基督徒中,有不少不顾教会的非政治化方针,抱着拯救现实社会的信念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人物,其主要代表是尹致昊。
尹致昊(1864-1945)是韩国最初的南监理教信徒,是韩国基督教社会参与思想的开创人之一。
他历任朝鲜学务协办、外务协办和学部大臣署理等公职,在任职期间,他在专心处理公务的同时,积极参与爱国救国运动。
他曾担任过朝鲜独立协会会长、《独立新闻》社长等职,直接参与过韩国最初的自主独立民众示威运动即“万民共同大会”的组织领导工作。
退出政界后,他又致力于传教和教育事业,积极开展教育救国运动。
现在的韩国国歌就是他在1908年写的赞美歌中的一首。
尹致昊通过政治和教育以及社会运动,证明基督教福音的神学实践,为以后韩国基督教进步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思想基础。
[1]三、韩国近代基督教的历史走向就韩国基督教的思想类型而论,其雏形在初创期已经形成。
而它真正成为具有理性的学问,则是光复前后的事情。
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有相当数量的在外学习和研究神学的朝鲜留学生陆续归国,从事传教事业和神学研究工作,这时的韩国教会就逐渐具备能够整理出自己信仰内容和思想特点的能力。
然而,世界的基督教神学思潮本来就是变化多端、复杂多样的,因此,韩国基督教的历史走向和神学思潮也并非是单一的。
这个时期的韩国基督教以圣书的解释和理解为中心,形成了正统主义、自由主义和进步主义等三种不同类型的神学思想,它们也就代表着近代韩国基督教的历史走向。
在韩国,固守正统主义神学的教会主要是长老会,其代表人物是朴亨龙(1897-1978)。
他曾说过这样一番话:“我们要为与我们教会之神学的自我意识的显现相呼应,为树立韩国教会神学而竭尽全力。
而所谓韩国教会神学的树立,决不是指要创立什么神学体系,它意味着把原原本本地固守使徒传统的真正信仰的神学、70年前教会创立当时所接受的那种神学确保为我们教会永久的所有。
”[1]在这里,所谓“教会创立当时接受的那种神学”是指律法主义和正统主义神学。
朴亨龙在其论著《基督教近代神学难题选评》一书中,不仅批评了施莱尔马赫、里敕尔、巴特等人的自由主义神学思想,而且反对社会福音神学、高等批判、进化论、马克思的宗教论、神秘主义、巫教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想,并通过这种批判,把正统主义神学加以系统化。
在对待其它宗教的问题上,他同样坚持排他主义立场,认为过去的世界传教协会及后来的国际传教协会,没有确立基督教本来的福音传统,反而走向自由主义而被变质,甚至采取同异教思想相妥协的态度,这是很不应该的。
为此,他狂热地声称,基督教对异教的最适中的态度并不是妥协,而是冲突和征服。
[3]韩国近代基督教神学中的自由主义思潮主要是由对宗教及其神学思想的变迁持有自由解释态度的人们的思想所构成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郑景玉。
郑景玉(1901-1945)是韩国基督教思想家中在信仰与理论上采取自相矛盾立场的人,他在宗教信仰上虽然持有清教徒式的保守态度,但却在神学理论上采取自由主义立场。
在郑景玉的神学思想中值得一提的是宗教理论,他的宗教理论研究大体分成四个方面:首先,关于宗教的必然性和宗教研究的必要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