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历史特殊论
历史特殊论与文化相对主义的关系及影响2

历史特殊学派与文化相对主义姓名张云鹤学号20101010245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民族学历史特殊学派与文化相对主义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人类学界出现一个新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博厄斯、克鲁伯、罗维、萨丕尔等人;主要理论建树:历史特殊论,文化相对论,文化区理论,克鲁伯超有集体的文化观,文化形貌等。
本文将探索该学派与文化相对主义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并简要阐述我对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解。
关键词:历史特殊论历史研究法文化相对论文化区理论文化相对主义的影响目录(一)历史特殊学派及其理论建树(二)文化相对主义(三)历史特殊学派与文化相对主义的关系及相互影响(四)我对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解一历史特殊学派及其理论建树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人类学界出现一个新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其创始人是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故又称博厄斯学派,其全部理论的核心就是“历史特殊论”:(1)主张各个民族,文化集团有其具体的历史,有独一无二的特殊的历史,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因此研究重点应是特定民族的文化历史,事件特点和规律,而不是研究全人类普遍文化的历史(2)在研究方法上提倡“历史方法”,强调对具体事实的描述和记录,与比较方法对立(3)主张文化人类学的一般任务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总和”,并构拟人类文化和文明史。
此理论反对进化论,但赞同拉马克学派的生物进化论,而不是达尔文的(即环境与种族的改变是互动的),反对单线平行的进化,认为不同社会的文化特质是他们各自的历史的,环境的结果,必须放在这个背景下,文化特质才能被理解,不同的社会被不同的历史环境所创造出来,对文化现象的最佳解释需要研究社会的历史发展。
在《原始人的心智》一书中,作者用反证法来否定古典进化论的“平行发展”“独立发明”“心智一体”,更好的阐释了历史特殊论,“平行发展的理论如果有任何意义的话,则需要证明:人类的所有支系中发明创造的历程起码大体上应该遵循同一次序,而不应该发现有重大的间隔。
七年级全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全册历史知识点归纳历史是一门非常深刻和重要的学科,它不仅会给我们带来对过去的了解,还可以启迪我们对未来的思考。
所以,学习历史对于每个人都非常有意义。
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历史教材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接下来就对这些知识点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和归纳。
第一章史前人类与古代文明该章节主要介绍从人类起源到三大文明的发展,内容包括生活方式、文化基础、发展特点等。
此外,还包括其他早期文明的介绍,如印度河文明、中华文明等。
第二章古代希腊文明希腊古代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该章节主要介绍希腊文明的发展,包括本世纪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希腊城邦国家、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文化、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哲学思想等。
第三章中国古代文明该章节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包括夏朝、商朝、周朝、春秋战国、秦、汉等历史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和特殊贡献,如齐物论、孔子思想和长城等。
第四章罗马古典文明罗马古典文明是古代文明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章节介绍了罗马文明的发展、政府和军队制度、战争和各种建筑等方面的内容。
第五章基督教的发展基督教在欧洲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章节主要介绍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包括圣经的形成和基督教的兴起、教会分裂和欧洲宗教战争等等。
第六章中世纪欧洲文明中世纪欧洲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该章节介绍了欧洲中世纪文化和社会制度的特点和发展,包括宗教改革、十字军东征等。
第七章东亚文明该章节介绍了东亚文明的发展,包括日本、朝鲜和中国的文化、政治、经济、科学和技术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归纳和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本质和意义,了解世界和社会的不同方面,并更加深入地思考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民族学读书笔记

正文字体大小:大中小读书笔记:关于民族学(第一部分)(2008-01-12 18:42:55)转载标签:文化分类:读书笔记民族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由Ethnos(族体、民族)和Logos(科学)两字组成,是以民族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在民族学理论发展的过程中,有以下一些理论影响较大:1.文化进化论这是民族学最早产生的理论,它是在18世纪欧美社会思想家的社会进化思想及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下产生的,也可以说是与民族学同时产生的。
其思想来源主要有维柯、孟德斯鸠、孔多塞、拉菲托、享利·霍姆、罗伯逊、亚当·弗格森、拉马克、达尔文等。
文化进化论主要通过全世界各民族古代和现代文化的比较,按时间发展顺序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认为所有人类文化都要经历一个从蒙昧到野蛮再到文明的进化阶段,这种发展阶段的共同性是由人类心理的一致性决定的。
文化进化论的代表人物有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它最早提出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概念,被达尔文认为是自己的思想先驱。
斯宾塞的理论主要认为,和一切生物都在适者生存和自然选择的原则下从简单形式发展到较复杂形式一样,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文化,也是由简单到复杂地发展,虽然发展快慢有别,但必须经过一定的阶段,不能逾越。
另一位大师级人物泰勒是从古巴访问后开始进入民族学研究领域,文化发展的三阶段论就是他提出来的,他还反驳了“文化退化论”,并最早提倡在研究中使用统计的方法。
摩尔根也是个好玩的人物,他是一名美国的开业律师,1846年为易洛魁人塞讷卡部落辩护成功,击败了用欺骗手段剥夺印第安人土地的奥格登地产公司,赢得了当地印第安人的好感,被正式接纳入族并成为鹰氏族的养子。
此后摩尔根可以很轻松地进入印第安部族进行研究,先后写出《易洛魁联盟》、《人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美国海狸其及活动》等。
但他最著名的应属《古代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本书极感兴趣,马曾做为详细的读书笔记,并专门为此写过文章,马恩的许多理论也与这本书有关。
最新民族学复习笔记

一.德国的文化圈学派•传播学派的正宗,工作范式是文化圈理论,即认为文化或文明具有区域性,每个区域自有文化的创造和变迁中心,中心文化向外传播扩散。
•文化圈理论有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
空间:注重文化特质的分布动态。
一个文化圈内的文化特质有中心和边缘时间:注重文化特质的叠压关系,即共处于一个文化中的不同特质在时间上的顺序后来者居上,构成地层分布那样的文化层。
1.弗里德里希•拉策尔(1).主要研究人文地理,认为迁徙和其他形式的接触是各地文化相似的主要原因。
(2).主要贡献:第一,试图从地理条件的角度,描绘出人类的地面分布和文化发展的总图集,其主要做法是将文化要素的分布绘制在地图上,再分析这些文化要素分布的具体范围。
文化要素是伴随着民族迁徙而扩散开去的;第二,提出“形式的评判标准”概念,物品形态和形式的所有特殊相似性都必定来自同一个渊源,都是由于传播才出现在被发现的地方。
(3).概括要点:•民族及文化在迁徙时互相接触,互相影响。
•描绘出一幅人类及其文化的地面分布图。
•文化特质是伴随民族迁徙而扩散的。
•每个民族都受到周围民族的影响。
•民族迁徙导致文化转移或变化。
•研究方法。
(地理与人类学)2.费罗贝纽斯(1)著名的非洲民族学家,拉策尔的学生,用拉策尔的理论和实证法论证“西非文化圈”的存在。
(2)第一次提出“文化圈”的概念。
(3)第一次广泛和系统地提出了绘制文化地图的方法,进行了对非洲物质文化对象的研究。
(4)认为人不是文化的创造者,而是文化的体现者,或者说是文化的“搬运工”。
3.格雷布纳(1)认为民族学研究的唯一主题就是文化现象的传播和借用。
只有少数几个地区的较优秀民族才能创造和发明文化,而其他民族都要从这些优秀民族中借用。
(2)文化亲缘关系:鉴别标准:①形的标准:指的是事物的形式相同。
即从文化事物的形式、结构和作用上来判断文化特质的类似性。
②量的标准:形似事物的量的增加,大量事物的相同。
即从类似文化特质的数量多少来判断文化的传播关系。
博厄斯的文化人类理论思维导图

博厄斯的文化人类理论一、地位:历史特殊论学派的创始人
二、特殊论和相对论的文化观
1.民族文化研究的历史特殊论
背景:反对种族主义观点和提出文化相对主义
观点:强调研究各个民族的具体历史
2.民族文化评价相对论:认为衡量文化的一切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
三、文化区理论
1.概念:强调文化特征的相似,基本上不涉及传播过程与轨迹
2.文化区
文化中心
文化边区
3.实质:博厄斯认为不同地区的相同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传播和借用
四、古典物理归纳法
1.与博厄斯的自然科学学术背景有关1
2.主张尽可能的收集资料,最好让历史和资料本身来说话
3.缺点:仅重视资料的收集,不重视理论的建构。
外国教育史——第5章

第五章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第一节中世纪西欧的教育从公园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前的近1000年,通称为“中世纪”(MilddleAges),这是西欧封建制度从发生、发展到衰落的历史时期,西欧中世纪教育就是指这一时期的教育。
一、西欧中世纪早期(五世纪末至十一世纪)的教育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封建主和农奴是封建社会两个主要的阶段,他们之间的敌对的阶级矛盾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性是封建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从而使封建教育也带有明显的等级性特征浓厚的宗教性成为西欧封建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一)教会学校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在这三类学校中,修道院学校因其藏书丰富、管理严格等特点而成为最重要的教会学校1、修道院学校修道院学校主要是指设在修道院内的教育机构。
就其发生而言,修道院学校是基督教修行制度(或称寺院制度)的产物修道院学校分为两部分。
未来准备将来担任僧职的贵族和僧侣子弟,自幼入院并住宿于修道院内而学习的,称内学;不准备担任僧职的人,则不住院内而学习的,称为外学。
修道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2、主教学校主教学校又称大教堂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3、堂区学校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二)世俗教育在西欧中世纪,除了教会学校之外,随着封建国家的建立,也出现了适应中世纪社会和生活的世俗教育。
世俗教育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宫廷学校、骑士教育1、宫廷学校查理曼大帝统治时期,曾招聘有学识的僧侣,对帝王、王族和大贵族的子弟进行教育,教以“七艺”、拉丁语和希腊语,培养他们担任治理封建国家的官吏,这就是欧洲大陆上的宫廷学校2、骑士教育骑士教育是结合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为一体的一种封建主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法兰克王国在9世纪后期,就确立了封爵制度,国王以下依次为公爵、伯爵、子爵、男爵,最低一级的封建主是骑士骑士教育的实施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它通常分为三个阶段:(1)从出生至7~8岁,这个阶段为宗教教育阶段;(2)7~8岁以后,这个阶段通常称为“礼仪教育阶段”;(3)从21岁,被称为“侍从教育阶段”教育内容:吟诗、音乐、下棋、骑马、游泳、枪剑、角力,被称为“骑士七艺”综观骑士教育的全部内容,都在于灌输服从与效忠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训练勇猛作战的本领,但却非常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二、西欧中世纪后期(十一世纪至十四世纪)的教育十至十一世纪时,修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得到发展,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提高,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业交往开始活跃起来。
美国历史学派 博厄斯

浅谈美国历史学派在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以博厄斯的研究方法及理论为例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学派,即历史特殊论学派,也被称为“博厄斯学派”它的出现,对西方文化人类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西方人类学的重要学派之一,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博厄斯学派的文化人类学思想也被许多学者所使用。
一直以来美国历史学派的博厄斯被人们尊为现代人类学之父,现代人类学的建造者和设计者。
那么历史学派以及博厄斯本人,他的研究领域除了人类学外,还有哪些。
本文以文献检索、阅读为根本对美国历史学派及博厄斯的研究方法、理论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以我们生活的圈子为田野,作出简单的调查研究,系统总结历史学派相关方法及理论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历史学派博厄斯研究方法理论序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继进化学派和传播化学派之后,西方民族学界出现了一个新学派“历史学派”或称“批评学派”、“美国学派”。
它的创始人是被誉为美国学术界元老和美国‘民族学之父’的博厄斯,故又称博厄斯学派[1]。
博厄斯生于德国且受教于德国,但在美国,博厄斯却被称为“文化人类学之父”、“美国人类学之父”。
这些美誉源于博厄斯移居美国后,在理论与方法论等各方面对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博厄斯是继摩尔根之后现代人类学、民族学的又一奠基人。
一、历史特殊论博厄斯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0年到1930年是其最活跃的巅峰时期。
博厄斯认为人类学的一般任务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全部总和,而这构成人类的历史。
博厄斯指出历史特殊论的首要任务是“构拟”具体地域或民族的历史,寻找过去常称之为“类似事物”的东西,寻找出现在或过去各种不同社会中相似的社会特点。
博厄斯全部理论的核心就是“历史特殊论”,“历史特殊论”是美国人类学界的基础理论[2]。
这一观点是针对古典进化论单线进化和寻求人类普遍进化法则的企图,以及假定这种法则分类的体系代表着人类历史的演进轨迹的观点提出的。
文化人类学复习资料

⽂化⼈类学复习资料⽂化⼈类学复习概念:⽂化普同论:所谓普同性是指地球上全⼈类的⼀致性与共同性。
各个地理区域的⼈民,⽆论肤⾊是否相同,还是民族是否相同,都属于同⼀物种,因此⼈⼈都是平等的同类。
进⼀步说,⼈类在⽣物的、⼼理的、社会的和⽂化上的共同性特征就是⼈类学关注的普同性内涵。
整体论:⼜称整体论,是指在⼈类学科的研究进程中,历代⼈类学家以不同理论为出发点,积累关于⼈类整体性认识论的不断完善过程。
当代⼈类学家⾄今仍需要不断把⼈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视为⼀个动态的整体,关注对其共时性和历是性的双重观察,做⽣物性与⽂化上的综合分析,以不断认识⽥野⼯作中的较⼩的区域社会与更⼤的⼈类社会的总体。
⽂化相对论:也称⽂化相对主义。
该理论主张每⼀种⽂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且⼀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平等的,但这种“平等”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赞成或接受某⼀⼈群的所思所为,⽽是指将⽂化⾏为放⼊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对待。
认同参与观察:是指⼈类学者长时段参与研究对象的⽇常和⾮⽇常的活动,以获取第⼀⼿资料的⽅法。
参与观察者以当事⼈的⾓度观察并理解诸⽂化事项及其⾏动的意义,梳理其整个的⽂化脉络,并加以诠释。
结构性和⾮结构性访谈:⾮结构性访谈指没有提纲的访谈,主要由被访谈对象⾃由阐述。
结构性访谈指⼈类学者根据研究主题事先设计好具体问题,系统地访谈研究对象。
⽂化震撼:⼈类学家在⼀个异⽂化的环境下做调查时,除了⽣存和⽣活⽅⾯的困难之外,其⾝体、⼼理和情绪上也会出现种种不适应的现象。
⼈类学把这种为了适应不同的⽂化⽽导致的精神压⼒称为⽂化震撼。
民族志乱伦禁忌:限制⾎缘亲属之间不能发⽣性关系的禁忌。
内婚制和外婚制交表婚:即⼀个男⼦可以娶舅⽗之⼥或娶姑母之⼥为妻。
平表婚:是指⼀个男⼦与⽗亲兄弟的⼥⼉或者母亲姐妹的⼥⼉结婚。
核⼼家庭:也称⼩家庭,是由夫妻和其未婚⼦⼥组成的家庭。
主要包括两种基本的家庭关系:夫妇关系和亲⼦关系,具有性的、经济的、⽣育的、教育的和情感的等基本家庭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历史特殊论
一.【教学要点】
一、博厄斯及其学术贡献
二、文化历史学派其他几员主将的学说
二、【基本内容】
第一节博厄斯及其学术贡献
一、博厄斯生平
美国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文化历史学派或历史特殊论的创建人,在人类学界大力提倡独树一帜"文化"研究,对整个学科门类做出了合理清晰的划分,并在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考古学以及语言学四大领域贡献突出,也为美国文化人类学界培养了不少杰出的人才,享有”文化人类学之父”与”美国人类学之父”的美誉。
美国人类学界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进入了名副其实的“博厄斯时代”,同时成为世界人类学研究的中心。
二、博厄斯的文化观
正当人类学界进化论学说与传播论学说针锋相对之际,博厄斯开始从自然科学转向了人类学的研究领域。
在这种大背景下,他虽曾一度接受进化论的观点,却没有归附到进化论派的大旗下,同时,他认为传播论学派的漏洞较多,不能解决困难,因此没有认同该学派的学说。
在长期的科研和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文化观。
(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
1、博厄斯主张通过各个文化单独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去认识人类文化的一般发展规律。
2 文化发展具有其内在的逻辑。
1)文化决不会为单一因素所决定。
2)多种因素虽然都能影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但其影响程度则要看文化本身的性质而定,而且文化本身也反过来可以对这些因素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3)深入到“内部”去看待文化
4)在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论。
二、文化相对论的观点。
1、每一种文化都是独特的。
2、种族平等的主张和文化价值观
3、评论
三、文化观的发展与“文化区”的概念。
(一)人类学研究的目的。
在1938年主编的《普通人类学》一书中,博厄斯将人类学研究的目的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复原(或重建)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历史。
2、区分人类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顺序及其历史类型。
3、探讨其发展变迁之动力。
(二)博厄斯文化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历史研究中导向文化研究,文化研究中进行历史研究。
2、博厄斯力图置身于一个较为正确的位置上去了解异文化的思想模式。
3、反对理性,慎重选用“情绪”作为替代物。
4、认为“文化区”观念并不是适用于一切文化现象的普遍观念。
三、博厄斯对文化人类学的贡献。
1、开创文化人类学“透视性”研究的风气。
2、批判和继承中发展文化人类学。
3、提出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论。
第二节文化历史学派其他几员主将的学说。
一、克鲁伯的文化观。
(一)、生平简介
(二)学术贡献及理论主张
1、文化形貌学说
1)、研究文化本身就是科学方法
2)、科学的研究不应当带上感情色彩,但应注意不完全离开理性,又不迁就任何意识形态
3)、文化研究应当使用推理与归纳等方法,而不能采用全盘判断。
2、系统综合归纳文化定义。
在克鲁伯与其继承者克拉克洪合著的《文化:定义和概念的评价》一书中,把世界各国的人类学家以其其他学科的学者用英文发表的160余种文化定义加以系统综合,归纳概括分为六大类。
1)详尽地从文化内容加以描述并予以定义的
2)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将文化看作是整个社会的遗存物的。
3)从规模化着眼把文化看作整个生活方式的
4)从心理学观点进行考察,认为文化是用以调整适应、学习和习惯的活动过程的
5)从结构的观念出发,认为文化是生活设计的体系,其中独立的各部分有组织上的相互关联性的
6)从文化的起源方面给文化下定义的。
3、克鲁伯与克拉克洪的文化定义。
文化,它包含各种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并借助于符号的使用而习得或传承,从而构成了人类各群体成就的标志;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传统(由历史衍生或选择而成)的观念,其中观念特别重要。
文化体系活动虽可视为人类活动的产物,但另一方面它又规范人类的行为或活动。
二、威斯勒对“文化区”概念的阐发
克拉克.威斯勒出生于1870年,虽然不是博厄斯的学生,但是长期在博厄斯创办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部工作,称为其得力助手,威斯勒对文化历史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对“文化区”概念的深入阐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年代区域假说”
1、食物带划分文化区。
2、年代区域假说。
三、罗维对原始文化的独特研究。
罗维对原始文化的研究是较为全面而又独特的,涉及到了婚姻制度、亲属称谓、家族、氏族、妇女地位、社会群体、财产制度以及政治、法律制度等诸多方面,涵盖了亚洲、美洲以及澳洲等地数十种原始民族的文化和习俗。
他不仅对进化论、传播论等学派的学说进行了批评,还对自己所属的历史学派内部的一些学者的学说作了比较与分析,毫不客气地指出不足之处。
三、【课外阅读书目】
1、Hatch,Elvin.1973.Theories of Man and Cultur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Boas,Franz.1938.“Methods of Research” In Boas,Franz,et al. General Anthropolo-gy Boston:D.C.Heath&Co.
3、Boas,Franz,et al.1938.General Anthropology.Boston:D.C.Heath&Co.
4、Boas,Franz,et al.1965.The Mind of Primitive Man.New York:Free Press
5、Kroeber,A.L.and Kluckhohn,C.1978.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lwood:Kraus Reprint Co
6、[美] 罗维著,吕叔湘译《初民社会》,商务印书馆,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