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实验教案
大学动物学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动物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方法,掌握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动物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
教学内容:1. 动物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方法2. 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3. 动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动物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动物学的了解。
二、动物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方法1. 教师详细讲解动物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方法。
2. 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 教师讲解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如:物种、分类、进化等。
2. 教师讲解动物学的分类,如: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等。
3.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各类动物的特点。
四、动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1. 教师演示动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如:观察、测量、记录等。
2.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实验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动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动物学实验1. 学生分组进行动物学实验,如:观察昆虫、测量鱼类等。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三、讨论与总结1.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讨论实验结果。
2.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内容,强调动物学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动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
3. 学生对动物学研究的兴趣和情感。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动物实验教案模板范文

年级:四年级学科:科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动物骨骼的基本结构,掌握动物骨骼的组成和功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动物骨骼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动物骨骼的组成和功能。
2. 观察和实验方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动物骨骼结构的理解。
2.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教学准备:1. 教具:骨骼模型、动物骨骼实物、显微镜、放大镜、记录纸、笔。
2. 学具:骨骼模型、动物骨骼实物、显微镜、放大镜、记录纸、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动物骨骼的美丽和神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动物骨骼有哪些部分组成吗?它们有什么功能呢?二、探究活动1.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动物骨骼,进行观察和记录。
2. 实验操作: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动物骨骼的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3. 小组汇报:各小组分享观察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动物骨骼的组成和功能。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动物骨骼的组成和功能,强调骨骼在动物运动、支撑和保护内脏等方面的作用。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动物骨骼有什么奥秘呢?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动物骨骼的组成和功能吗?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动物骨骼的奥秘?二、实验探究1. 分组实验:每组进行动物骨骼的解剖实验,观察骨骼的结构。
2. 实验记录:学生使用记录纸和笔,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3. 小组讨论: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实验结果,强调动物骨骼在动物运动、支撑和保护内脏等方面的作用。
2. 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动物骨骼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四、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不同动物骨骼的特点和功能。
实验动物学教学设计 (2)

实验动物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次实验动物学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与实验动物相关的生态环境、适应性等基础知识,熟悉动物标本制作、标本解剖等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实验动物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两部分:1. 知识部分•动物相关生态环境、适应性基础知识•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动物分类、形态、生理等基础知识2. 技能部分•动物标本制作技术•动物标本解剖技术•动物器官、组织、细胞等显微观察技术三、教学方法本次实验动物学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其中,课堂教学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PPT演示、视频教学等方式,传达相关基础知识。
实验教学则主要是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掌握相关技能。
1. 实验室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实验器材和标本,确保实验器材和标本的完好无损,同时保证教学实验室的环境整洁卫生。
2. 课堂教学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动物学相关基础知识,如动物分类、形态、生理等基础知识,并通过画板、PPT演示等方式进行辅助讲解。
此外,还通过实例分析,深化学生的理解。
3. 实验操作接下来,教师会对学生进行动物标本制作、标本解剖等实验操作的演示,同时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详细讲解。
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依次进行实验操作。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会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操作技能。
4. 经验总结教师会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评估,同时对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让学生知晓自身的不足之处,能够及时改进和提高。
五、教学评估本次实验动物学采用考试、实验操作、课堂参与等方式进行评估。
其中,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动物相关知识的掌握,实验操作主要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课堂参与主要考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态度。
本次实验动物学教学主要是针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目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具体案例的分析和实践操作的引导,强化学生对动物学知识及其应用的理解。
教学效果良好,符合预期目标,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小学实验动物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的实验动物及其特点,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动物的行为和生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实验动物的特点及分类。
2. 实验动物的观察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实验动物行为的观察与记录。
2. 实验动物生理现象的观察与记录。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实验动物图片、视频等。
2. 实验动物:如金鱼、小鸡、小白鼠等。
3. 实验器材:观察箱、显微镜、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实验动物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实验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二)新课导入1. 教师讲解实验动物的特点及分类。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实验动物的了解。
(三)实验观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动物,如金鱼、小鸡、小白鼠等。
2.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记录实验动物的行为和生理现象。
(四)实验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实验动物行为和生理现象。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动物行为和生理现象的原因。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实验动物的特点及观察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的观察过程,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收获。
六、作业布置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观察到的实验动物行为和生理现象。
2. 查阅资料,了解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七、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动物,激发了学生对动物的兴趣。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实验动物的生理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无脊椎动物学实验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无脊椎动物学实验教案学科领域:生物学年级:八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和特征;2. 掌握无脊椎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和特征;2. 无脊椎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1. 无脊椎动物实验的操作技巧;二、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无脊椎动物的分类和特征,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3. 实验操作:教师示范无脊椎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如使用放大镜观察、解剖工具的使用等。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无脊椎动物的特征。
4. 学生汇报:每组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无脊椎动物特征。
三、教学评价2. 学生汇报的表现:评价学生在汇报过程中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理论知识测试:评价学生对无脊椎动物分类和特征的理解程度。
四、教学资源1. 实验材料:无脊椎动物标本、放大镜、解剖工具等;2. 教学课件:无脊椎动物的图片、视频和实验操作步骤;3. 学生实验报告模板:规定实验报告的格式和要求。
五、教学建议1.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事项,提醒学生注意操作规范;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验进度,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3.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5. 教师要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延伸1.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无脊椎动物,记录其特征,并绘制一幅无脊椎动物的图画。
2. 课后探究:学生可以选择一种无脊椎动物,深入了解其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1. 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特征是否掌握到位;2. 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是否存在安全隐患;3. 学生汇报是否流畅,团队合作是否默契;4. 教学资源的使用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调整。
小学教案:动物科学实验课

小学教案:动物科学实验课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也是人类认识自然、探索事物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小学教育中,开展有关动物科学实验课既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动物,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探究能力。
一、教学目标1、认识动物,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标准,掌握常见动物名称和形态特征。
2、掌握观察和实验的基本方法,能独立安全地进行实验操作。
3、培养探究和思考的能力,能从实验中总结出规律和结论。
二、教学内容本实验课的主题是“动物探究”,根据教材内容,选取以下实验项目:1、观察蝌蚪的变化过程蝌蚪是蛙类动物的幼体,通过观察蝌蚪的变化过程,让孩子们了解蛙类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形态特征。
实验材料:蝌蚪、水槽、显微镜、放大镜、荷叶、昆虫网、筷子等。
实验步骤:将蝌蚪放入水槽中观察,每天观察一次,记录蝌蚪的变化情况,如头部、尾部、鳃等的变化,同时使用显微镜和放大镜观察蝌蚪的内部结构;将蝌蚪放入荷叶或昆虫网上观察蝌蚪的游泳方式;用筷子轻轻触碰蝌蚪的背脊,观察蝌蚪的反应。
2、观察不同动物的嗅觉特点不同动物的嗅觉特点有所不同,通过实验比较不同动物对气味的反应,让孩子们了解动物的嗅觉特点和敏感程度。
实验材料:香蕉、洋葱、花生酱、各种动物(如狗、猫、小鼠等)实验步骤:将香蕉、洋葱、花生酱等食物放在不同的容器中,分别与各种动物进行接触,观察它们的反应,如闻、嗅、舔、抓等。
记录下不同动物对不同气味的反应。
3、观察蚯蚓运动方式蚯蚓是典型的环节动物,通过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式,让孩子们了解环节动物的运动方式和特点。
实验材料:蚯蚓、水杯、蚯蚓钩、土壤实验步骤:将蚯蚓钩穿过蚯蚓的身体,将蚯蚓放入水杯中,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式,如爬、挪、缩、舒等。
放入土壤中观察蚯蚓的“逃脱”行动。
三、教学流程1、引入:利用图片、卡通影片等形式,引入动物科学实验课的主题,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2、普及动物知识:通过讲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标准,让孩子们掌握常见动物名称和形态特征。
实验动物学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保护实验动物的意识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 教师活动 学生动 设计意图 典型案例
第
页
一、实验动物编号与标记方法 (一)染色法: 1、 单色涂染法: 在每组动物不超过 l0 只或一个 实验不超过 40 只的情况下适用。 实验动物:大鼠、小鼠。 常用染色剂:3-5%苦味酸溶液, 可染成黄色。 方法步骤: (1)涂染原则: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2)左前肢为 l 号、左侧腹部 2 号、 左后肢 3 号。 (3)两耳后部 4 号、背中部 5 号、 后肢背部 6 号。 (4)右前肢 7 号、 右侧腹部 8 号、 右后肢 9 号。 (5)尾巴根为 10 号。 (6)额部为 20 号 2、双色涂染法: 在每组动物不超过 100 只的情况下 适用。 实验动物:大鼠、小鼠。 常用染色剂: (1)3-5%苦味酸溶液,可染成黄色。 ——作为“个”位数。 (2) 0.5%中性红或品红溶液,可染 成红色。——作为“十”位数。 方法步骤: (1) 用两种颜色同时进行染色标记。 (2) 用苦味酸(黄色)染色标记作为个位数, 个位数 的染色标记方法同单色涂染法。 (3) 用品红(红色)染色标记作为十位数, (4)左前肢为 10 号、 左侧腹部 20 号、 左后肢 30 号, 两耳后部 40 号、 背部 50 号、 后肢背部 60 号, 右前肢 70 号、 右侧腹部 80 号、 右后肢 90 号 第 100 号不作染色标记。 (二)穿耳孔法
教学重点实验动物的捉拿与固定教学难点提高学生保护实验动物的意识教学过程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典型案例一实验动物编号与标记方法染色法
教案
小学生动物学实验教案模板

教学对象:小学三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如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触角、翅膀等。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记录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昆虫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1. 认识昆虫的基本特征。
2. 实验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学生对昆虫特征的观察和记录。
2. 实验过程中安全注意事项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昆虫标本(蝴蝶、蚂蚁、蜜蜂等)2. 放大镜3. 实验记录表4. 安全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昆虫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昆虫的名字。
2. 提问:你们知道昆虫有哪些特征吗?二、讲解昆虫的基本特征1. 教师讲解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触角、翅膀、足等。
2. 引导学生观察昆虫标本,认识昆虫的特征。
三、实验操作1. 教师示范如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标本。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昆虫标本。
3. 学生记录观察到的昆虫特征,如颜色、形状、触角、翅膀等。
四、讨论与交流1. 各小组分享观察到的昆虫特征。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昆虫的基本特征。
五、实验总结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强调实验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总结本次实验的收获。
六、课后作业1. 请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或户外昆虫,记录下来。
2. 撰写一篇关于昆虫的观察日记。
教学反思:1. 教师在讲解昆虫特征时,应注重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密切观察学生的操作,确保实验安全。
3.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昆虫,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增加实验内容、拓展昆虫知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学实验教案实验一动物的细胞与组织一、目的1、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及有丝分裂各期的特点2、了解动物的四类基本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一、内容1. 细胞: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与观察;马蛔虫细胞的有丝分裂制片。
2. 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二、操作及观察(一)人口腔上皮细胞制作取材→置滴有0.7%NaCl溶液的载玻片→加盖玻片→加一滴0.1%的亚甲蓝→镜检。
(二)细胞的有丝分裂辨认细胞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三)上皮组织:单层上皮、复层上皮(四)疏松结缔组织:辨认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五)血细胞:区别人、蛙红血细胞的结构。
(六)肌肉组织:平滑肌、横纹肌三、作业绘人口腔上皮细胞图实验二变形虫和草履虫一.实验目的通过变形虫和草履虫的观察,了解肉足纲和纤毛纲的主要特征。
二.材料(略)三.操作与观察1.变形虫和草履虫的培养2.变形虫的观察:质膜、外质、内质、细胞核、食物泡、伸缩泡及伪足的形成3.草履虫的观察:1)前、后端的观察;2)运动方式3)结构观察:表膜、纤毛、刺丝泡、口沟、胞口、胞咽、食物泡、伸缩泡、细胞核注意:前后端伸缩泡间及伸缩泡和收集管间收缩时有何规律?4.其它原生动物的观察四.作业绘变形虫和草履虫全形放大图实验三水螅及其它腔肠动物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水螅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的观察,了解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认识腔肠动物在动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材料(略)三.操作与观察1、水螅的活体观察、刺细胞、刺丝的观察。
外形及对刺激的反应,区别水螅的口端和基盘,辨认内、外胚层的各种细胞。
捕食活动纵切片:区别口端、基盘、外胚层、中胶层、内胚层及消化循环腔。
横切片(高倍镜):外胚层:外皮肌细胞——为一层排列整齐的大型细胞。
间细胞——位于皮肌细胞间,小圆形,常数个聚集一起。
刺细胞——皮肌细胞间染色较深的圆形或椭圆形的细胞。
神经细胞——呈三角形,位于外胚层基部,胞核染色极浅。
感觉细胞——数量很少,分布于皮肌细胞间。
中胶层:位于内、外胚层之间的一层非细胞结构的胶状物质。
内胚层:内皮肌细胞——长锥形,较外皮肌细胞大,游离端通常有2条鞭毛(不易见到),细胞内有空泡及食物泡。
腺细胞——分布于内皮肌细胞之间,着色较深,内含较多的分泌颗粒(颜色较深,位于游离缘)少量感觉细胞和间细胞2、水螅网状神经的显示。
3、水螅玻片标本的观察,认识标本室中腔肠动物种类。
作业:绘水螅的横切面图。
实验四涡虫一. 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涡虫的形态和结构观察,了解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二. 材料活体涡虫、涡虫横切片和全形封片三. 操作与观察1、外形观察:眼点、口、生殖孔。
2、内部结构消化系统:口、咽、肠;排泄系统:焰细胞、排泄管和排泄孔神经系统:脑、神经索、横神经生殖系统:雌雄同体。
雄性:精巢、输精小管、输精管、储精囊、阴茎、生殖腔雌性:卵巢、输卵管、阴道、生殖腔、卵黄腺3、体层(横切片):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四. 作业绘涡虫1/2 横切面图,注明各部分名称。
实验五华枝睾吸虫及其他吸虫一. 目的与要求通过华枝睾吸虫的形态和结构观察,了解寄生虫由于寄生生活方式,在结构上引起的变化。
二. 材料华枝睾吸虫全形封片三. 操作与观察1、外形:柳叶状、口吸盘、腹吸盘2、内部结构消化系统:口、咽、食道、盲肠排泄系统:排泄管、排泄囊、排泄孔生殖系统:雄性:精巢、输精管、贮精囊、雄性生殖孔雌性:卵巢、输卵管、受精囊、卵黄腺、卵黄管、成卵腔、卵壳腺、劳氏管、子宫、雌性生殖孔四. 作业绘华枝睾吸虫整体图,并注明其结构。
实验六蛔虫及其它线形动物一. 目的要求了解蛔虫形态结构及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二. 材料:猪蛔虫浸制标本及横切片三. 实验步骤及内容1. 外形:雌雄、背腹、前后端的区别2. 内部解剖(解剖方法)消化系统:口、咽、肠、直肠及肛门排泄系统:2条排泄管位于侧线中生殖系统:雄,精巢、储精囊、射精管、雄孔雌,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雌孔3. 横切面观察角质膜、表皮层、体线、肌肉层(原生质部和收缩部)、肠、原体腔、卵巢、输精管、子宫、精巢、输精管、储精囊4.其它线虫观察三. 作业:绘蛔虫横切面图实验七环毛蚓及其它环节动物一. 实验目的:了解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二. 实验内容:环毛蚓浸制标本外形观察及内部解剖,环毛蚓横切片观察三. 实验步骤1. 外形观察:环带、刚毛、环节、节间沟、受精囊孔、雄孔、雌孔、背孔.注意:前后端、背腹面2. 内部解剖1)解剖方法及注意事项 2)隔膜3)消化系统:口、咽(Ⅳ-Ⅴ)、食管(Ⅵ-Ⅷ)、嗉囊(Ⅸ前)、砂囊(Ⅸ-Ⅹ)、胃(Ⅺ-ⅩⅣ)、肠(ⅩⅤ后)、盲肠4)循环系统:背血管、心脏(Ⅶ、Ⅸ、Ⅻ、ⅩⅢ)、腹血管、食道侧血管、神经处血管5)生殖系统:雌雄同体雄性:精巢囊(Ⅺ、Ⅻ二对,内含精巢和精漏斗)、储精囊(Ⅺ、Ⅻ)、输精管、前列腺雌性:卵巢(ⅩⅢ前缘)、卵漏斗、输卵管、受精囊6)神经系统:脑、围咽神经、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3. 横切片观察角质膜、上皮层、肌层、体腔膜、肠、血管、神经索(注意:原体腔和真体腔的区别)4. 作业:绘蚯蚓1/2横切面图实验八河蚌及其他瓣鳃纲动物一. 目的要求通过对河蚌的外形及内部解剖的观察,掌握瓣鳃纲的主要特征,了解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二. 材料河蚌浸制标本、其他贝类标本三. 实验操作及观察1. 外形:前后端、背腹面、壳顶、生长线、韧带2. 解剖方法、闭壳肌、伸足肌、缩足肌、外套膜、外套腔、外套线、入水管、出水管、足3. 呼吸系统:瓣鳃、鳃小瓣、瓣间隔、鳃丝、丝间隔、鳃上腔4. 循环系统:围心腔、心脏(2心耳、1心室)、动物干5. 排泄系统:肾脏(肾体和膀胱)、围心腔腺6. 生殖系统:雌雄异体7. 消化系统:口、食管、胃、肝脏、肠、直肠8. 神经系统:脑神经节、脏神经节、足神经节三. 作业绘河蚌内部结构图实验九乌贼及其他头足类动物一. 目的要求通过乌贼的外形及内部解剖的观察,掌握头足纲的主要特征,了解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二. 材料乌贼活体、其他头足类标本三. 实验操作及观察1. 外形头足部:腕(触腕、茎化腕)、眼、口颈部:漏斗、舌瓣、闭锁器躯干部:外套膜、外套腔、鳍、壳2. 内部解剖1)呼吸系统:鳃2)生殖系统:雌雄异体雌性:卵巢、输卵管、缠卵腺、副缠卵腺雄性:精巢、输精管、储精囊、前列腺、精荚囊3)排泄系统:肾4)循环系统:前大V、后大V、鳃心、心脏(2心耳、1心室)、前大A、后大A5)神经系统:脑(脑神经节、足神经节、侧神经节)、星芒神经节、视神经节6)消化系统:口、口球、食管、胃、胃盲囊、肠、肝脏、唾液腺、胰腺、墨囊7)软骨:头中央和眼基部具半透明的软骨三. 作业绘乌贼生殖系统图实验十对虾及甲壳纲主要类群一. 目的要求:通过对对虾(沼虾或螯虾)的外形观察和内部结构解剖,了解甲壳纲的主要特征。
二. 操作与观察(一)外形1. 头胸部:头部5节和胸部8节愈合而成,头胸甲、额剑、复眼、颈沟、鳃腔2. 腹部:7节(含尾节)3. 附肢:19对,头胸部附肢(小触角、大触角、大颚、小颚2对、颚足3对、步足5对),腹部附肢(5对腹肢、1对尾肢)(二)内部结构1. 呼吸系统:鳃(侧鳃、足鳃、关节鳃、肢鳃)2. 循环系统:围心窦、心脏、心孔、动脉3. 生殖系统:雌雄异体雄性:精巢1对(位于心脏前下方,白色)、输精管、雄孔(开口于第5步足基部内缘)雌性:卵巢1对,输卵管开口于第3步足基部内侧4. 消化系统:口、食道、胃、中肠、后肠、肛门;肝胰腺5. 排泄系统:触角腺也称绿腺(第2触角基部)6. 神经系统:食道下神经节、围食道神经节、食道上神经节,腹神经链三. 作业:按顺序排列附肢并注明名称实验十一蝗虫的外形和内部解剖一. 目的要求:通过对蝗虫外形观察和内部结构的解剖,掌握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二. 操作与观察(一)外形观察1. 头部:复眼、单眼、触角、口器(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2. 胸部:分前、中、后胸3节,外骨骼由背板、腹板和侧板组成。
具翅2对、足3对、气门2对3. 腹部:11节,8对气门、1对听器(腹部未端雌、雄差异)(二)内部解剖1. 循环系统:管状心脏(心室、心孔)、心翼肌、大动脉2. 呼吸系统:气管、气囊。
气管临时装片制作3. 生殖系统:雌雄异体、异形1)雌性:卵巢、输卵管和受精囊(卵萼、副性腺)2)雄性:精巢、输精管、射精管、前列腺、储精囊4. 消化系统:前肠(口腔、咽、食道、嗉囊、前胃)、中肠(胃盲囊)、后肠(回肠即大肠、结肠、直肠、肛门);唾液腺(1对嗉囊腹面两侧,白色葡萄状)5. 排泄系统:马氏管6. 神经系统:脑、围食道神经、腹神经链三. 作业:绘蝗虫内部解剖图实验十二昆虫分类一. 目的要求:学习昆虫分类的基础知识,初步学会检索表的使用和制作方法,了解重要目的主要特征,认识习见种类。
二. 内容:观察昆虫不同类型的口器、翅、足和触角;观察昆虫的变态类型;认识主要目及种类。
三.操作及观察(一)分类特征1.口器:咀嚼式、嚼吸式、刺吸式、舐吸式、虹吸式2.足:步行足、捕捉足、开掘足、游泳足、抱握足、携粉足、跳跃足、攀缘足3.翅:膜翅、革翅、鞘翅、半鞘翅、不衡棒、鳞翅、缨翅、毛翅4.触角:刚毛状触角、丝状触角、念珠状触角、锯齿状触角、栉齿状触角、羽毛触角、膝状触角、具芒状触角、环毛状触角、球杆状触、锤状触角、鳃状触角5.变态类型:无变态、有变态(渐变态、半变态、完全变态)(二)检索表四.作业:列检索表实验十三海盘车及其它棘皮动物一.目的:通过海盘车的外形观察与内部解剖,了解棘皮动物的基本特征。
二.材料:海盘车浸制材料和其它棘皮动物标本三.操作及观察1.外形观察:棘、棘钳、皮鳃、口、步带沟、管足、筛板、肛门2.内部解剖1)体腔2)消化系统:直肠与直肠盲囊、胃、食管3)水管系统:筛板、石管、环水管、辐水管、管足与坛4)生殖腺:雌雄异体,位于两腔基部间隔板的两侧,分支状5)骨骼:步带板、侧步带板、下缘板和上缘板、背侧骨板、龙骨板四.作业:绘海盘车水管系统图。
实验十四半索动物、原索动物及圆口纲一、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柱头虫、文昌鱼、七鳃鳗的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了解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明确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内容柱头虫和文昌鱼的外形观察。
文昌鱼整体封片及横切面的观察。
海鞘标本示范。
三、材料柱头虫、海鞘、文昌鱼的浸制标本;文昌鱼整体封片及横切片。
四、操作与观察(一)柱头虫的外形观察:柱头虫全体可分为三部分:吻部、领部、躯干部(鳃殖部、肝部、腹部)(二)文昌鱼的观察:1、文昌鱼整体封片观察(1)口笠与前庭(2)口须与轮器(3)缘膜与缘膜触手(4)口、咽、肠、肝盲囊、鳍、神经管、脊索、肌节与肌隔、生殖腺2、文昌鱼横切片观察观察神经管、脊索、肌节、围鳃腔、体腔、生殖腺、肠、肝盲囊等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三)海鞘的浸制标本观察五、作业绘文昌鱼过咽横切面图,标出各部分结构名称实验十五鲫鱼的骨骼和内脏一、目的:掌握鲫鱼的外部形态及内部各大系统的形态构造及其特点二、材料:鲫鱼活体及骨骼标本三、操作及观察(一)外形:体表、体形、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二)消化系统1.口腔、咽2.食道、肠、泄殖腔、胆囊3.消化腺:肝胰腺(三)呼吸系统鳃:鳃弓、鳃耙、鳃片(四)循环系统1.心脏:心房、心室、静脉窦2.动脉:颈动脉弓、体动脉弓、肺皮动脉弓3.静脉系:腔静脉、肺静脉、门静脉(五)排泄系统1、肾脏2、输尿管3、膀胱(六)生殖系统1.雄性:精巢、输精管2.雌性:卵巢、输卵管1、头骨:脑颅、咽颅2、脊柱和肋骨3、附肢骨骼四、作业绘鲫鱼的剖面图实验十六、十七鱼纲分类一、目的认识常见的和有经济价值的种类;了解各群鱼类的特点;学习鱼纲的分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