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上地理复习学案(第一、二、三单元)

合集下载

人教七上地理第一章1、2节 复习导学案设计

人教七上地理第一章1、2节 复习导学案设计

七上地理第一章1、2节复习导学案【复习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并记住地球的大小。

2.记住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并理解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3.掌握经纬网的判读。

【复习过程】问题导读(阅读教材,主动获取,强化记忆。

)【基础知识梳理】(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形状:地球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球体。

2.人类认识地球的认识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首次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大小:平均半径;_____________表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道半径_________________极半径_________________赤道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 (二)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1.地球的模型--------2.经线和纬线3.经度和纬度(经纬度的划分)各90度各180度表示方法赤道以北是______用_____表示,以南是______用______表示0度以东是______用______表示,以西是______用______表示。

度数的变化由赤道向两极______ 由0度向东西______半球的划分A南北半球的界线是______。

B东西半球的界线是______。

C高中低的纬的划分:(纬度范围)低纬度:____________中纬度:____________高纬度____________4.经纬网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A.月食现象B.日食现象C.“神九”上拍摄到的地球照片D.麦哲伦环球航行2、读北半球经纬网示意图,回答1~3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一二三单元复习教案及练习

七年级地理上册一二三单元复习教案及练习
4.如果在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直线距离为3厘米,图上比例1:10000000,算得两地间
实地距离大约是
A.300千米B。3000千米C。30千米D.3千米
5.下列比例尺中,表示内容最详细的是
A.1:1600000 B.二百万分之一C.0 40D.1/5000000
6.在A点(0°、0°)正西方向的是
A.0°、30°E B.90°S、30°E
一、地球与地图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且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站得高,看得远。
(3)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月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9.下面四个图例中,正确的是
A.⊙省级行政中心B.河流、湖泊C.▲山脉D.沙漠
10.绘一幅永川茶山竹海导游图,下列比例尺最不适用的是
A.1:30000 B.1:20000
C.5 0 510千米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300千米
11.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A.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B、麦哲伦环球航行
C.10°N、0°D。0°、40°W
7.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3000千米的是
A。1:300 B.1:3000 C.1:3000000 D.1:300000000
8.有一位建筑师,想要建造一座房子,房子四面的窗户都对着北方,应当说
的房子是可能的,你认为应该建在
A.北极点上B.南极点上
C.赤道和0°经线的交叉点上D.赤道和180°经线的交叉点上
C.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愈来愈大

七上地理复习教案

七上地理复习教案

七上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球体。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形状,推测地球是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3.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赤道)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地球绕地轴(假想轴)转动。

2.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最北点),与北极相对的叫南极(最南点)。

3.南极与北极的方向:站在南极上,四周都是北;站在北极上,四周都是南。

三、纬线和纬度1.纬线的定义: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最大的纬线圈);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纬线在南北两极缩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纬线与纬度:赤道的纬度为0°,是纬度的起始线;从赤道向北和向南,各分90°,称为北纬(N)和南纬(S);北极和南极各为90°。

3.纬度及半球的划分: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赤道(0°纬线)以北地区为北半球,以南地区为南半球。

4.常用纬线及其纬度:赤道(0°)、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北极圈(66.5°N)、南极圈(66.5°S)。

四、经线和经度1.经线的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经线(半圆),也叫子午线(经线长度相等);任意两条相对的经线都组成一个经线圈;任意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成两个半球;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2.经线与经度:本初子午线的经度为0°,是经度的起始线;由此向东和向西,各分180°,称为东经(E)和西经(W);东经和西经的180°是重合的,通常把它叫做180°经线。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1、2章复习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1、2章复习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围愈
二、方向
(1)一般情况,面向地 图,判
断方向是

(2 ) 有 指 向 标 的 地 图 : 根 据
通过练
判别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指向 习巩固

(3)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
示 方向,纬线指示 方

(4)南北半球的俯视图:
“南半球 时针,北半球
时针
三、图例、注记
四、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
丘陵:海拔 500 米以下,坡度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 先独立完成自己能解决的
巩固训练题。
问题,再组内合作,组长负责
(多媒体)展示考试要求 2:
检查,保证每位同学都完成。
运用地球仪,说出 经线与纬
2/7
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理解
经度、纬度的分布及重要经纬 阅读考试要求,明确复习目
巩 线的地理意义;在地球仪上确 标。
复习经
固 定某点的经纬度。
逐渐
(3) 北半球是北纬,用
表示;
(4) 南半球是南纬,用
表示。
3、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多媒体)展示“要点突
(1) 度;
为低纬
构 破”,帮助学生理解经纬度的 (2)
为中纬
知 划分。
度; (3)
为高纬度

1、经线的形状:
(1)所有的经线都是 ;
(2)所有经线的长度 ;
(布置训练任务)
(3)经线指示


近。
形图
要求学生独立等完高成线学向低案处上的 巩固训练题 凸出。
中间低,两边

高。
固 训
(多媒体)展示考等试高要线求向5高:处 1 、 根 据 需 要 选凸两择出个常。山用峰地之间图 , 查找所需要的地的理低信地息。,养成

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复习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复习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复习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复习目标:(1)能从现实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并说出其分布规律,会绘制气温曲线图。

(2)通过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培养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

(3)了解降水及主要形式,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的关系。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降水分布的差异。

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4)通过阅读绘制降水量分布图、柱状图,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5)了解世界各地区的气候差异,能说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

(6)通过阅读世界气候分布图,了解气候类型及分布。

通过综合影响气温、降水的因素,得出影响气候的因素。

复习重点:(1)天气预报和城市空气日报图,识别不同天气符号。

(2)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3)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

(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5)影响气候的纬度、海陆和地形因素。

复习难点:(1)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能力。

(2)理解气温变化规律及气温分布规律。

(3)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4)世界气候类型和分布。

(5)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复习过程:这个单元的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影响气温的因素,以选择题考查为主。

世界等温线分布图及其规律,气温曲线图以读图题考查为主。

创新能力题以搜集某地气候资料绘气温曲线图或气温曲线图变式进行考查。

用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根据某地的气候资料,判断气候类型或绘出降水量柱状图,是近年考试的热点。

世界任意一点的气候类型名称及影响的主导因素,一般以读图题考查为主。

给出降水量柱状图、气温变化曲线,判断气候名称及特点和影响因素,此类题以读图题考查为主。

给出某地气候特点,说出影响因素,以选择题考查为主。

为此我们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

1.气温与生活(1)天气的观测①工具:温度计②表示方法:℃,读作“摄氏度”③次数:一天4次(8时、14时、20时、2时)(2)气温的计算①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

七上地理复习教案

七上地理复习教案

地理复习教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知识清单,主干回顾: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常用数据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经线与纬线3、所有纬线都自成一个圆,且相互平行。

只有赤道能均分地球。

4、赤道纬度为00,长度为任意一条经线长度的两倍,约为4万千米。

5、任意两条纬线之间,纬度差值相同,其度差值相同,其间距应相等。

经度与纬度经度纬度起始点00经线(本初子午线)00纬线(赤道)特征由00经线向东或向西,度数逐渐增加。

向东曾东经度(E),向西为西经度(W),最大度数为1800,且东西经1800经线是重合的,其实为一条经线。

00纬线向南或向北,度数也是逐渐增加的。

向北为北纬(N),向南为南纬(S),最大度数为900。

北纬900和南纬900其实均为一个点,即北极点与南极点半球划分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0W和1600E组成的经线圈。

南北半球分界线为赤道,即00纬线。

五带的划分经纬网判读点的经纬度位置:简记作:“向东增大为东经,向西增大为西经;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2.判读点的半球位置:(1)根据纬度判断南、北半球。

“北纬在北半球,南纬在南半球”。

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

①若经度小于160°E或小于20°W,则位于东半球。

②若大于160°E或大于20°W,则位于西半球。

可以简单记作“小小为东,大大为西”。

3.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1)根据经、纬线特点判定方向。

同一经线上只有南北方向关系,同一纬线上只有东西方向关系。

根据经、纬度判定方向。

①“东经东大,西经西大”:如果两点属于东经度范围,度数大的在东边;如果两点属于西经度范围,度数大的在西边。

②“南纬南大,北纬北大”:如果两点属于北纬度范围(北半球),度数大的在北边(离北极近的点在北边);如果两点属于南纬度范围(南半球),度数大的在南边(离南极近的点在南边)。

根据地球自转判断方向。

①侧视——自西向东。

②俯视——“北逆南顺”。

地理七上复习学案(1—7)

地理七上复习学案(1—7)

济南市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纲要地理Ⅰ.考试内容第一部分地球和地图1、地球仪。

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

2、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第二部分世界地理1.海陆分布。

海陆变迁。

2.天气、气候的概念。

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3.掌握一个大洲(如亚洲)、五个地区(如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极地地区)、六个国家(如日本、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巴西)。

不同尺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区域的一般方法。

第三部分中国地理1.我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

2.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以及我国的人口政策。

3.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山脉和地形区。

4.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5.我国主要河流,黄河治理和长江开发。

6.我国的自然资源概况,我国的土地资源主要特点和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

7.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及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特点及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8.我国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9.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10.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地理单元的划分依据和界线,四大地理单元的位置、范围、区域主要特征、区域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1.北京、香港和澳门、台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珠江三角洲、西双版纳、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等不同尺度区域的位置、范围、区域自然特征、区位发展条件(优势和不足)、经济发展特点、区域间的联系、环境问题以及综合治理的措施。

Ⅱ.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采用地理、生物同场合卷,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试卷结构1.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为200分。

第Ⅰ卷为选择题,地理、生物总分为10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地理、生物总分为100分。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总复习学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总复习学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总复习学案
目标
本学案旨在帮助七年级学生复新人教版地理上册的知识点,以备期末考试使用。

前言
本学案将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复。

学案内容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自转、公转等基本特征。

- 研究如何使用地球仪和地图。

第二章:地理坐标与地图测量
- 掌握地理坐标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 学会使用经纬网进行地图测量。

第三章:中国的地理环境
- 了解中国地理位置、边界、陆地形势等基本情况。

- 熟悉中国的气候、地形、水系等地理特征。

第四章:人口与城市
- 了解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 研究城市与乡村的对比及其特点。

第五章:农、林、牧、渔业与工业
- 掌握不同产业的特点、分布和联系。

- 理解农业和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第六章:交通与通信
- 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种类。

- 研究通信方式的变化和通信设施的发展。

第七章: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
- 掌握城市建设的目的、特点和问题。

- 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第八章:中国的地理分区
- 了解中国的地理分区体系和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

- 研究各地理区域的主要经济产业和特色。

总结
本学案涵盖了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所有章节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请同学们按照学案提供的重点进行复习,为期末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祝各位同学取得好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学案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复习目标】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什么是地球仪。

2、经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3、南北、东西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定位。

【重、难点】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2、东西半球的划分【复习内容】1、地球大小: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2、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呈圆形;长度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成为一点。

赤道以北称北纬,“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S”表示。

4、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圆状;长度等长。

0度经线(本初子午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0度经线(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

5、地轴:地球自转轴。

6、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7、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8、界线:南北半球分界:赤道;东西半球分界:160°E, 20°W ;东西经的分界线:本初子午线(即0度经线);高中低纬度界线: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

【巩固练习】1、通过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A正圆球体 B纺锤形球体 C不规则球体 D规则球体2、由北回归线至南回归线所跨纬度为()A.23.5° B.30° C.47° D.60°3、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 B.纬线长度都相等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 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4、东半球的经度范围A.0°和180°之间 B.20°W以西到160°EC.20°E和160°W 之间 D.20°W以东到160°E5、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可以找到经度116 °,纬度40 °的地点有A.1处 B.2处 C.3处 D.4处6、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以A为中心,画出方向标,并标注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判断方向,C在A的方向;B在A的方向;C在B的方向。

(3)读下列各点的经纬度,并判断其所在半球位置7、普通经纬网的判读1)写出A、B、C、D的地理坐标:A:B:C: D:2)A点位于C点的方向;B点位于C点的方向。

3)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位于南半球的是,位于东半球的是,位于西半球的是。

(填代号)经纬度位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B 经度,纬度C 经度,纬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复习目标】1、地球自转、公转的周期、方向和绕转中心2、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重点】地球公转示意图(理解与记忆)【复习内容】1、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24小时2、地球的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3、地球公转与季节的关系:4、与地球自转和公转相关的地理现象:气节日期北半球季节太阳直射点位置昼夜长短春分3月20或21日北半球春季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夏至6月21或22日北半球夏季北回归线昼长夜短秋分9月22或23日北半球秋季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冬至12月22或23日北半球冬季南回归线昼短夜长5、自转的意义:1.昼夜更替2.不同地方时间差6、公转的意义:(1)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2)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3)四季更替(4)五带的划分:北寒带位于北纬66.5度,南寒带位于南纬66.5度,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寒冷;北温带位于北纬66.5度与23.5度之间,南温带位于南纬66.5度与23.5度之间,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热带位于北纬23.5度与南纬23.5度之间,气候终年炎热。

【巩固练习】1.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1)写出地球公转至A、B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A ,B 。

(2)地球公转至A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北极圈内有现象。

此时山东省白昼最长,这一天是在月日前后。

(3)在公转轨道外的短线上,用箭头画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方向。

(4)由图可看出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而且它的空间指向。

(5)由于地球的公转在温带形成了明显的变化。

2.读“地球上的五带”图回答(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五带的名称:A. ,B. ,E. 。

(2)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是。

(用字母表示)(3)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D和。

(用字母来表示)(4)在气候上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的是和。

(用字母表示)(5)夏至日时,有极昼现象的是,有极夜现象的是。

(用字母表示)(6)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是,D和B的分界线是。

(7)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自然现象是()A昼夜长短的变化B昼夜交替C四季的变化D各地热量的差异第三节地图的阅读【复习目标】1、地图的三要素,方向的判读2、比例尺的分类;大小比例尺的特点及比例尺的计算3、选择适用的地图【重点】比例尺的计算及等高线的判读【复习内容】地图的基本要素:一、比例尺(1-数字比例尺。

2-线段比例尺。

3-文字比例尺)比例尺内容范围举例大比例尺详细小中国地图小比例尺简略大世界地图二、方向:判定方法1、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指向标定向:箭头指向北3、经纬网定向: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三、图例:地图的语言,识记部分常用图例(课本P18,图1.25)【巩固练习】1、在一幅地图上,量得北京至天津的直线距离为3厘米,两地实地距离是12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A.1:40千米B.0 40 千米C.四十万分之一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400千米2、在没有指向标和经纬网的地图上,东北方应该在地图的A左上方B右上方C左下方D右下方3、甲地位于40°S120°E,乙地位于40°N20°w甲地在乙地的A东北方B西北方C东南方D西南方4、学校要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采用下面哪一种比例尺合适A 1:1000B 1/3000000C 0 40 千米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千米5、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召开。

如果要到上海旅游,下面四张不同比例尺的上海地图中最合适的是A 1:25000000B 1:5000000C 1:1000000D 1:2500006、一个人从45°N50°E交点附近出发环球旅行。

下面四条路线中距离最短的是A向北沿50°E和130°W经线圈绕地球一周B向东沿45°N纬线绕地球一周C向东南出发绕地球一周后从西北回到原地D向西南出发绕地球一周后从东北回到原地7、下图是四幅经纬网图,图幅大小相等,其比例尺大小关系是()A、甲>乙>丙>丁B、甲<乙<丙<丁C、丙>丁>乙>甲D、丁>丙>甲>乙8、读下列四副中国地图,期中比例尺最大的是:()9、右图是一幅公路平面略图,读后回答:(1)该图判断方向的依据是:。

(2)图中公路走向的变化是。

(3)图中河流流向的总趋势是从流向。

(4)村庄在林地的方向。

第四节 地图形图的判读【复习目标】1、地面高度的两种计算方法2、山地不同部位的判读3、绘制地形剖面图【重点】地面高度的两种计算方法;山谷与山脊的判读。

【复习内容】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面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叫作相对高度。

2、等高线:把各个地点的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线。

特点:(1)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

(2)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3、山地的五个部位的判读(注:山脊和山谷的区别) ⑴等高线数据由外向里升高,表示 。

⑵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表示 。

⑶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表示 。

⑷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 。

⑸等高线重叠的部分表示 。

4、地形的判读:山地与盆地 ⑴等高线数据由外向里升高,表示 。

⑵等高线数据由里向外升高,表示 。

【巩固练习】1、读右图,判断甲地的海拔是( ) A 、500m B 、700m C 、200m D 、300m2、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约为8844米,死海是陆地表面的最低点,海拔约为-400米。

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A .8444米 B8844米 C .4844米 D .9244米 3、下列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示山谷的是:4、右图为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图,公路选择在图中间部位通过,主要原因 A.该部位是山脊,地势较高B.该部位是山谷,工程量较小C.该部位是鞍部,地势相对较低D.该部位岩石较软弱,易于开挖 5、读图 “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所示的地形部位名称:B____________;(2)E 、F 两地相比较,地形坡度较陡的是____________地 (3)图中李庄大致位于周庄的____________方向。

若李庄与周庄的图上距离为4厘米,则两村庄的实地距离为_______千米。

(4)图中小河干支流汇合后的流向大致是___________________。

(5)该地计划修筑一座水库,坝址应选在_________处(填写图中字母)附近。

6、读下图,回答:(1)画出DC 段地形剖面图。

(2)地图要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A 表示___________(地形部位),虚线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B 点与C 点之间的高差为___________米,这是B 点对C 点的___________高度,B 点的海拔为___________米。

(5)C 点在B 点的___________方向。

(6)如果在D 坡和E坡开垦梯田,应该选在___________坡。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洋和大洲【复习目标】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2、七大洲的名称、分布及其分界线3、四大洋的分布及其与各大洲的相对位置【重点】1、大陆与大洲的联系与区别;在脑海中建立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关系2、亚欧、亚非、及南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复习内容】1、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按面积大小)。

2、四大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北冰洋面积最小。

3、各大洲之间的分界线⑴北美洲与亚洲:白令海峡⑵南美洲与北美洲:巴拿马运河⑶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⑷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流、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⑸欧洲与非洲:直布罗陀海峡4、海峡: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半岛:半岛是绿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

5、海陆分布特点: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但北极的周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的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