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神经外科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神经外科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摘要:探讨神经外科留置尿管的患者尿路感染的原因及相关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神经外科;尿路感染;预防措施留置尿管是解决尿潴留、病情需要精确记录尿量及手术中避免损伤膀胱的重要手段,神经外科患者由于其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意识障碍多,导尿及留置尿管成为神经外科最普遍且常见的一项护理操作及技术【1】,然而,留置尿管亦会导致尿路感染。
现对神经外科患者留置尿管期间引起尿路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分别从护士、患者、其他因素等方面分析如下。
1.留置尿管期间引起尿路感染的原因:1.1护士因素1.1.1 未严格手卫生消毒。
护士在接触患者、对患者尿管进行护理前,由于未严格手消毒,会将手上的细菌传染给患者,造成患者尿路感染。
1.1.2 长期留置尿管患者,尿管未予以妥善固定。
由于患者多为昏迷及意识不清等状态,护士及家属在为其翻身、活动时容易牵拉尿管,造成尿路损伤甚至感染。
1.1.3 留置尿管时间较长,未及时拔管。
尿潴留症状解决后,或无需精确记录尿量后,护士未及时拔除尿管,导致留置尿管时间过长,进而增加尿路感染的机会。
1.2 患者因素1.2.1 由于生理结构的影响,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更易感染。
1.2.2 患者留置尿管期间未按规定饮水,未按时清洗会阴,便后未及时清理及清洗,导致尿路感染。
1.2.3 由于患者及家属的依从性不同,患者及家属的配合程度亦不同,部分患者及家属未能遵照医嘱配合,导致尿路感染。
1.3 其他因素1.3.1 尿管本身因素,由于生产厂家等因素,尿管材质、型号不同,护士留置导尿时,未按实际情况选择留置尿管的型号,尿管过粗会导致尿道粘膜的损伤,尿管过细,容易导致细菌逆行进入膀胱而感染。
【2】1.3.2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进而导致尿路感染。
2.留置尿管期间预防尿路感染的措施2.1医护方面2.1.1 严格手卫生消毒。
接触患者前按七步洗手法严格洗手,接触患者尿管要戴无菌手套,留置尿管患者床位悬挂快速免洗手消毒剂,指导患者及家属接触尿管前进行手消毒。
留置导尿致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留置导尿致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留置导尿术是在导尿后,将导尿管保留在膀胱内,引流尿液的方法。
广泛应用于抢救危重、休克患者时记录每小时尿量、测量尿比重、麻醉及手术后排尿困难的患者,是一项基础护理技术。
但留置尿管伴随的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院内感染,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医护人员的难题。
每天约有5%的带管病人发生菌尿[1],也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预防留置导尿造成的尿路感染是预防院内感染和护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作者从尿管留置时间、集尿袋更换时间、膀胱冲洗的必要性等角度对留置导尿所致尿路感染进行综述,以有效预防及控制留置导尿并发的尿路感染,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 原因分析1.1导尿管的选择:对导尿管选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导尿管的材质和型号上。
黄位耀[2]等认为,全硅橡胶管在插管过程中对粘膜损伤小,血尿发生率低,能进一步避免患者留置过程中的不适和疼痛感,故建议选用与组织相容性较好的硅胶气囊导尿管。
对于导尿管型号的选择,米智慧等[3]认为选择型号应视患者病情而定,成人为18-24号为宜,使用型号较小的导尿管插管较容易,但若长期保留可因导尿管外径较细,而致漏尿。
对于前列腺肥大,尿道狭窄的患者应选择型号相对较小的导尿管,而对年老体弱,长期卧床的女性患者,应选型号较大的导尿管,这样可以有效预防漏尿,又能保证尿管通畅。
1.2消毒液,润滑剂的选择马秋霞等[4]认为,碘酒、乙醇、碘伏、安尔碘4种消毒液中,安尔碘消毒液效果最好,对皮肤黏膜刺激性小,皮肤着色浅,省时省力,操作方便,无需脱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鉴于安尔碘在控制医院感染及方便护理人员操作和减轻患者痛苦等方面的优点,建议留置导尿时首选安尔碘III型(无醇型)消毒[5]。
赖美燕等[6]从尿道外口注入无菌液体石蜡10ml和利多卡因5ml混合液,显著提高了一次性插管的成功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这与张颖娟[7]认为盐酸利多卡因胶浆在男性患者导尿术中使用能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减少导尿术并发症的发生,且提高了导尿操作成功率相一致。
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责任心 , 熟练掌握 导尿技 术, 严格执行无 菌操作 原则 , 保持尿道
口相 对 无 菌 , 保 持 集 尿 系统 密 闭 性 , 保持 引流通畅 , 避 免 不 必要
的膀胱冲洗, 缩短尿 管留置时间等, 是降低 留置尿管致尿路 感染
① 患者 留
置尿管 > 5 d的 尿 路 感 染 发 生 率 明显 高 于 < 3 d者 , 比 较 差 异 显
著( P < 0 0 5 ) 。 ② 留置尿管 ≥6 0岁的患者尿路 感染发 生率 明显 高
于< 6 0岁的 患者 , 比较 差 异显 著 ( P ≮ 0 . 0 5 ) 。 结论 加 强护 士 工作
6 8 . 9 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 0 5 ) 。
1 . 2 统计学方 法
有统计学意义 。
2 结 果
计数 资料采用 检验 , P < 0 . 0 5为芹
综上所述 ,对急性 坏死性胰腺 炎 围术期 进行综 合护理干
预, 可 以提 高护 理 满 意 度 。
参 考 文 献
发 生 的有 效 对 策 。
【 关键词 】留置尿 管 尿路感染 原 因分析
护理对策
尿管 留置时间越长 , 尿路感染发生率越高。长期 留置尿管 , h f , ; I 起尿道正常生理环境被破坏和膀胱对 细菌的防御 能力 F 降. 从
而 增 加 了逆 行 感 染 的 机 会 。 3 . 3 导 尿 管 与 集 尿 系统 连 接 处 污 染 导 尿 管 集 球 糸 统
留置尿管是 临床护理工作 中最常用 的操作技术 , 其能减轻 患者痛苦 , 为抢救 危重患者及观 察病情 提供方便 , 而 广泛应用 于临床 , 但容易 引起 医源性感 染 , 其 中以尿路感染 最为常见 , 居
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的分析

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的分析留置尿管是一种常见的操作,用于引流患者的尿液并保持持续的尿流。
然而,留置尿管的使用可能会导致尿路感染的发生。
本文将对留置尿管导致尿路感染的原因、相关因素以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
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医疗相关感染,其发生率在留置尿管使用的患者中更高。
以下是留置尿管导致尿路感染的可能原因:1.引流管的直接侵入:留置尿管的插入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尿道的防御机制,使细菌更容易进入尿道和膀胱。
这些细菌可以通过插管时的污染或患者自身的细菌定植进入尿道。
2.尿液滞留:留置尿管可以导致尿液在膀胱内滞留,从而提供了细菌生长的理想环境。
当尿液滞留时间超过正常范围,细菌可以繁殖并导致感染。
3.细菌迁移:在留置尿管中,细菌可以从尿道迁移到膀胱和肾脏,引起更严重的感染。
这主要是由于留置尿管的通道提供了病原体迁移的直接路径。
除了引起尿路感染的原因外,还有一些与患者相关的因素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1.免疫功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的患者(如老年人、免疫抑制剂使用者)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无法有效对抗感染。
2.长时间留置:留置尿管的时间越长,感染的风险越高。
长时间的留置会增加细菌定植和繁殖的机会。
3.不正确的留置尿管护理:如果不正确清洁留置尿管,或者插管时的无菌技术不正确,会导致细菌的污染并增加感染的风险。
针对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的高发性,有一些预防措施可以采取: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在插入留置尿管和更换尿袋时,必须遵循无菌技术,以避免细菌的污染。
2.定期更换留置尿管:留置尿管更换的频率应根据患者的条件和特定情况确定。
定期更换留置尿管可以减少细菌定植的机会。
3.注意个人卫生:患者和医护人员在处理留置尿管时应注意个人卫生。
洗手和佩戴手套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4.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适量的水分摄入可以增加尿液产生和排出,减少尿液滞留的可能性。
5.定期检查尿液:定期检查尿液的外观和特点,如颜色、气味和悬浮物,可以及早发现尿路感染的征兆。
留置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者多卧床休 息 ,减少剧烈活动 ,以利肿胀消退。给患儿穿清洁宽 间延迟 1周 2周不 等。
松柔软内裤 ,以减少创面摩擦。③严 防切 口感染 :阴茎是个特殊
参 考 文 献
的器官 ,包皮环切术 后 ,一 旦伤 口感染 ,伤 口痊愈形 成瘢痕 ,皮 肤失去弹性 ,严重者将影 响婚后 的夫妻 生活。④ 由于尿道 口存 在 ,排尿很容易污染伤 口敷料 ,护士要严密观察伤 口敷料 ,发现 敷料被污染应及时更换 。⑤ 由于切 口用油纱条覆盖 ,很容易积
【摘要】目的 探讨留置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 及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 留置尿 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患者 42例作 为观 察组 ,选择 同期 42例 无尿路 感染 患者作 为对 照组 ,比较 2组 患者 的差异 。结果 观察组年龄 i>60岁女性 患者 、留置尿 管>17 d、实施膀 胱冲洗、预防性使 用抗生素比例均 高于对照组 , 2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留置尿管相关性尿路 感染影
1 资料与方法
口痊愈时间相对较 长 ,水肿消退迁延时间长 ,术后恢 复慢 。所 以
1.1 一 般资料 选择 2010年 1月一2O12年 l2月 留置尿
包皮环切术在无其他禁忌情况下,手术年龄应选择在 4岁 ~l4岁 管相关性尿路感染 患者 42例 作为观察组 ,男 12例 ,女 30例 ,
[1】 柏树令.系统解剖学IM].第 7版.北京 :人民卫 生出版社,2008:166. [2】 詹 秀兰 ,黎 中良,曾雪玲.包皮环 切术后切 口愈 合不 良原 因分 析及
护理对策们.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5(12):6. (收稿 日期 :2013-03.一15)
存污垢 ,应早期 (3 d)拆除敷料 ,暴露伤 口,避免伤 口感 染。敷料 拆除后每天用 1:5 000的高锰 酸钾 溶液清洗 2~3次 ,若排尿 污染伤 口,应 随时清洗 。水肿严 重者可局 部热敷 ,促进 血液循 环 ,达 到止痛消肿 目的。⑥ 如发现伤 口有渗液或感染迹象 ,应尽
有尿管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有尿管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引言。
有尿管的护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对于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来说。
正确的护理能够有效预防尿路感染,减少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讨论有尿管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希望能够为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有尿管的护理问题。
1. 尿路感染。
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容易发生尿路感染,这是因为尿管可以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
尿路感染会给患者带来疼痛、发热、尿频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引发败血症。
因此,预防尿路感染是有尿管护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2. 尿管堵塞。
尿管堵塞是另一个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在患者饮水不足或者尿液排出不畅的情况下。
尿管堵塞会导致尿液无法正常排出,引起膀胱充盈和疼痛,甚至造成尿液逆流到肾脏,引起肾功能损害。
3. 尿管脱出。
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尿管脱出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尿管被患者自己或者外力拉扯所致。
尿管脱出会导致尿液外流,引起感染和不适。
4. 皮肤损伤。
尿管固定带的长期摩擦会导致皮肤损伤,甚至溃烂,给患者带来疼痛和不适。
护理措施。
1. 保持尿管通畅。
保持尿管通畅是预防尿路感染和尿管堵塞的关键。
护理人员应该定期检查尿管通畅情况,避免尿液滞留,及时排尿,保持充足的饮水量,避免尿液浓缩。
2. 定期更换尿袋和尿管。
定期更换尿袋和尿管是预防尿路感染和尿管堵塞的重要措施。
一般建议每周更换一次尿袋,每月更换一次尿管,避免尿管固定带的长期摩擦。
3. 注意个人卫生。
患者及其家属应该定期清洁尿袋和尿管,避免细菌滋生。
同时,保持外生殖器和周围皮肤的清洁,避免感染的发生。
4. 注意尿管固定。
尿管固定应该合理,避免过紧或者过松,以免造成皮肤损伤或者尿管脱出。
同时,定期更换固定带,避免长期摩擦。
5. 定期检查尿路感染。
护理人员应该定期检查患者的尿液情况,及时发现尿路感染的症状,以便及时处理。
结语。
有尿管的护理是一项细致而重要的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共同努力。
正确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尿路感染、尿管堵塞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留置导尿管患者引起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留置导尿管患者引起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目的为了有效的控制和预防患者留置导尿管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
方法通过本我科2011年3月~2016年3月关于留置导尿管患者进行调查,归纳分析。
结果院内尿路感染与留置尿管的时间,无菌操作,长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尿道粘膜损伤,导尿系统的密闭性以及导尿患者中高危人群的自身情况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结论提高留置导尿的操作水平及规范良好的护理工作,对留置尿管所致尿路感染的预防措施与作用。
标签:导尿;留置导尿管;无菌操作;密闭导尿系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尿路感染;预防措施留置导尿管是临床有效解决排尿困难的技术手段,但是导尿引起的医源性尿路感染一直困扰着临床医护人员[1]。
为了解决留置尿管患者的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
以便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我科对2011年3月~2016年3月对留置尿管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
结果报告如下:1 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1.1无菌技术操作不严等引起的尿路感染导尿术是一种侵入性操作,插管过程中易损伤尿管粘膜,引起尿道感染[2],如留置尿管时尿道口不清洁消毒或者消毒不严格,病原菌主要通过导管腔外和腔内两条途径上行引起尿路感染,腔外感染时病原菌主要通过导尿管外壁与尿管粘膜之间的细菌性生物膜而上行,种植于膀胱导致尿路感染[2]。
另外由于操作时未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而导致尿路感染,具体表现在:无菌导尿用物未达到无菌要求;操作时未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使细菌侵入尿道和膀胱;上尿管时未充分暴露尿道口,手触碰到尿管;插尿管时误入阴道,拔除重插未更换无菌导尿管;留置尿管期间未进行会阴部的清洗。
1.2造成尿道粘膜损伤引起泌尿系感染导致尿道粘膜损伤引起尿路感染因素有很多,操作中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均可导致。
比如导尿时患者情绪高度紧张,插管时出现尿道括约肌痉挛;操作者插导尿管动作粗鲁,或者因为技术不熟练反复插管;导尿管型号不合适或质地僵硬,插管前未充分润滑尿管;男性患者尿道长,有两弯三个狭窄的解剖特点;有些男性患者伴有前列腺肥大增生,前列腺部尿道狭窄等诸多因素均可引起尿道粘膜损伤;尿管及气囊未进入膀胱内,使充盈的气囊嵌顿在尿道膜部,压迫粘膜引起坏死;尿管质量不合格,不能回抽氣囊内的液体;尿管气囊漏液,致尿管自行滑出再次损伤尿道粘膜;患者长期卧床尿管留置时间过长,没有及时更换,尿垢积聚在尿管及气囊周围极易形成结石,拔管时损伤尿道粘膜;翻身时尿管牵拉过紧导致气囊变形进入尿道,压迫尿道粘膜造成损伤。
留置尿管引起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留置尿管引起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留置导尿管是医院目前常用的一种护理技术。
留置导尿管相关的尿路感染是医院感染中常见的感染类型之一,要想降低留置导尿管引起的尿路感染,要求我们的医务人员应当针对留置导尿管相关的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1导尿管引起的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1.1 患者方面: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免疫力和其他健康状况等。
老年患者常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前列腺增生症等是医院感染的易发因素;从性别上来看,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引起尿路感染,女性发病率高,与女性的解剖特点、生育、经期等均有关;肾、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这些疾病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功能;还有因各种原因长期卧床,活动量减少等等因素,留置导尿管均可容易引起尿路感染。
1.2导尿管置入与维护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1.2.1导尿管留置时间;导尿管置入的时间越长,感染的机会就越高。
长期留置导尿管官腔内细菌定居及各接头的污染,致使细菌容易逆行至泌尿系生长繁殖引发感染。
1.2.2导尿管置入方法: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动作过大,损伤尿道黏膜,甚至引起出血;操作技术不过关或难度大,多次插管不成功;尿管置入的长度过短,造成气囊压迫尿道黏膜,引起黏膜损伤。
这些因素都削弱了尿道黏膜对细菌的抵抗力,致使细菌容易逆行至泌尿系引起感染。
1.2.3导尿管护理质量:各种护理操作不当都有可能将细菌带入尿道引起尿路感染。
1.2.4抗菌药物临床使用: 抗菌素使用时间过长或不合理使用都可以使尿路感染增多。
2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方式: 主要为逆行性感染3预防措施:运用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SOP进行插尿管及留置尿管的护理3.1 操作前3.1.1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尿管: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适应症,可用可不用的情况最好不用。
3.1.2 仔细检查导尿包,禁止使用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的导尿包进行导尿,插导尿管的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1.3 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杨 茜,杨 青,曹树斌摘要:[目的]探讨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措施,以降低留置尿管病人的尿路感染。
[方法]选择166例留置尿管病人,针对存在的不同护理问题,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
[结果]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与导尿操作、留置尿管时间过长、尿道口的污染等因素有关。
[结论]加强留置尿管的各项护理,缩短留置尿管时间,提倡生理性膀胱冲洗等是减少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发生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留置尿管;尿路感染;对策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27.013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9C-2514-02 留置尿管是临床护理中最常见的护理技能,它不但能给病人减轻痛苦、治疗疾病,而且为观察疾病提供了方便,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导尿管致尿路感染发生率日渐增高,居医院感染的第2位[1,2],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0年5月—2011年5月166例留置尿管病人,其中男148例,女18例;年龄48岁~85岁,平均69.5岁;主要疾病为尿路结石、肾囊肿、膀胱癌、前列腺增生症、尿潴留等。
其中基础疾病有:高血压6例,糖尿病2例,冠心病1例;留置尿管时间最短1d,最长35d;其中68例发生尿路感染,发生率为40%。
留置尿管时间与尿路感染结果显示,≤3d为13.9%,≤7d为30.5%,≤10d为47.2%,≥14d为70.5%。
2 原因分析2.1 导尿是尿路感染的直接因素 正常情况下,尿道是一个无菌环境,导尿管的插入常可导致尿道黏膜损伤,破坏了尿道黏膜的天然屏障,削弱了膀胱及尿道对细菌的防御作用,增加了逆行感染的机会;导尿时无菌操作不严格,可将尿道口的细菌带入膀胱造成菌尿。
2.2 长时间留置尿管是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 留置尿管时间越长,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越高。
有文献报道,尿管留置时间是发生菌尿的重要危险因素,其感染率随着留置尿管时间的延长而增大[3]。
2.3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后,经病原菌检测,病原菌以真菌为主(40.66%),其次是革兰阴性菌(31.87%)和革兰阳性菌(27.46%),病原菌以真菌为主不能排除与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有关[1]。
2.4 尿道口的污染 细菌多来自于尿道口,一般尿道口内1cm~2cm,有少量的细菌;又因贴近肛门,易受粪便、分泌物的污染。
尿道口的细菌会沿尿管与尿道间隙上行于膀胱,导致尿路感染。
2.5 导尿管与集尿系统连接处细菌上行引起感染 留置尿管的腔内感染病原菌多来自集尿系统,导尿管连接处,反复打开,破坏了其密闭性,细菌可经管腔进入膀胱引起菌尿。
2.6 膀胱冲洗引起外源性感染 膀胱冲洗时,因集尿系统的反复开放,通过冲洗液、冲洗管和护士的手等途径引起的外源性感染机会增多[4]。
2.7 选择尿管大小不适 尿管过粗,不但造成剧烈刺激,且易造成尿道和膀胱黏膜的损伤;尿管过细易发生外溢而漏尿,且易脱落,引起尿路感染。
3 护理3.1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插管过程应严格无菌操作,重视医护人员手的清洁,动作要轻柔,防止损伤尿道[5]。
特别是见尿后,再插入尿道的导尿管绝对无菌,避免表皮细菌的带入,造成尿道口的感染。
3.2 严格掌握导尿指证 根据病人病情,严格掌握导尿指证,树立插入导尿管就会引起尿路感染的观念。
不能用长期留置尿管解决尿失禁等护理问题。
对于尿失禁病人,应了解其原因,重视心理护理,耐心训练病人排尿。
不能自行排尿时,女性病人用尿不湿,男性病人用男性接尿器,对已留置尿管的病人,注意训练自主排尿的功能,根据病人尿意和膀胱充盈度,来决定放尿时间,尽早恢复膀胱收缩功能,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
3.3 严格掌握拔管指证 应每天评价留置尿管的必要性,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尽早拔除尿管。
3.4 保持尿道口相对无菌 留置尿管的病人,用0.5%的碘伏棉球擦拭尿道口每天2次。
大便失禁病人用肥皂水擦拭会阴部后再消毒。
3.5 保持导尿管与集尿系统的密闭性 导尿管与集尿系统的密闭性能明显延缓尿路感染的发生,因此接尿系统的接头,一般不应打开,也不易频繁更换尿管及尿袋。
有研究表明,每天更换集尿袋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多日更换[6],根据《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般1周~2周更换尿管1次,集尿袋每周更换2次。
3.6 避免膀胱冲洗 提倡生理性膀胱冲洗,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鼓励病人多喝水(每天2 500mL~3 000mL),达到稀释尿液、冲洗膀胱沉淀物、防止导尿管堵塞、生理性冲洗的目的。
有文献报道,长期留置尿管的病人,除正常饮食外,24h饮水量>3 000mL,可达到自身冲洗的目的[5,7]。
3.7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严密观察病人的体温变化和其他感染征象,观察插管局部有无渗出物和红肿,及时予以处理。
在留置尿管的过程中,除监测菌尿症发生外,还应根据实验室药敏结果选用或更换抗菌药物,避免菌群的频繁变化[8]。
3.8 选择合适的尿管 一般采用14号~18号硅胶气囊导尿管,但在具体操作时,应根据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尿管。
4 小结 留置尿管与尿路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与留置尿管的时间、系统的密闭性、膀胱冲洗、抗菌药物的应用等因素有关。
严格掌握留置尿管的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尿管。
加强留置尿管的护理,轻柔规范的无菌操作,保持尿道口清洁,保持引流装置的密闭性,鼓励病人多饮水,避免滥用抗菌药物是控制尿路感染不可缺少的环节[9-12]。
加强护理巡查,叮嘱病人尿液引流袋的位置不能高于尿道外口,以免引起尿液反流。
防止尿管的移位、脱落、堵塞等情况。
经过积极的对症护理,留置尿管病人的尿路感染率降至最低水平。
参考文献:[1] 杨爱祥,吴慧娟,郑贞苍,等.重症监护病房院内尿路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1):1353.[2] 王学荣.重症监护病房医院尿路感染调查及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5):711.[3] 施娟娟,钱小毛.前列腺切除术后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3):476.[4] 吴娟,单君.留置尿管伴随尿路感染的预防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0):959.[5] 李毅萍,谢艳华,郭健凌,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3):3204-3206.[6] 雷小玲,邹瑞芳.导尿与留置尿管医院感染的防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2):3055-3056.[7] 马振芳.留置尿管导致尿路感染的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9):2668-2670.[8] 翁幸鐾,糜祖煌.大肠埃希菌尿液分离株7种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6):759—762.[9] 许虹.手术病人麻醉前后留置尿管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2009,23(1A):56-57.[10] 侯自梅.留置尿管病人3种拔管方法对预防尿潴留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10C):2789-2790[11] 刘莉娟,蒋凤莲,谢秋凤.留置尿管病人使用抗反流引流袋效果观察及经济效益分析[J].护理研究,2008,22(12A):3149-3150.[12] 魏红梅,任生富,祝丽萍.脊髓损伤病人留置尿管易感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8C):2193-2194.作者简介 杨茜,主管护师,单位:046031,山西长治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职工总医院;杨青、曹树斌单位:046031,山西长治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职工总医院。
(收稿日期:2012-06-12)(本文编辑郭海瑞)15例食管癌术后并发乳糜胸病人生长抑素治疗的护理陈 妍,李 莉,赵 云摘要:总结15例食管癌术后并发乳糜胸病人使用生长抑素治疗的护理,根据生长抑素的药物性质和乳糜胸病人的特点,做好病情观察和护理,有助于减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乳糜胸病人的恢复。
关键词:食管癌;乳糜胸;生长抑素;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27.014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9C-2515-02 乳糜胸是食管癌术后较少见但较严重的并发症,国内报道其发生率为0.4%~2.6%[1],一旦确诊应积极采取措施,治疗的同时配合精心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治疗效果。
根据生长抑素的药理作用,我科对食管癌术后并发乳糜胸的病人进行探索性治疗,研究证明使用生长抑素能明显减少胸腔引流液的量,以尽快拔引流管。
现将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科2010年10月—2011年9月共行食管癌手术650例,其中15例并发乳糜胸,诊断乳糜胸为术后3d~7d,治疗前胸腔引流液量500mL/d~1 500mL/d,呈浑浊淡红色,经胸腔积液检查,乳糜实验呈阳性。
1.2 诊断及治疗 病人术后3d,胸腔闭式引流管引流液量突然增加,最高达到1 500mL/d,呈浑浊淡红色,抽样进行乳糜实验为阳性。
病人术后常规禁食,予肠外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治疗方法:将3mg~6mg生长抑素加入生理盐水50mL稀释,以2mL/h静脉泵入,至正常饮食后连续3d胸腔引流液量<100mL,胸片无明显积液。
1.3 治疗结果 15例使用生长抑素治疗后,引流液均逐渐减少,术后14d拔除胸腔引流管,拔管后无明显临床症状,如胸闷、气促、心率加快等。
基本恢复正常饮食,复查胸片无明显胸腔积液。
病人在使用生长抑素期间无排斥反应发生,随诊1个月~3个月X线胸片复查无胸腔积液。
2 护理2.1 用药护理2.1.1 用药前护理 了解药物的性能,注意配伍禁忌。
生长抑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环状十四肽,适宜在2℃~8℃的低温中避光保存,现配现用[2],应单独建立一个静脉通道泵入生长抑素,并与病人做好沟通,用药前向病人及家属解释用药的目的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2.1.2 用药中的护理 ①确保给药的连续性。
生长抑素的药物血浆半衰期短1min~3min[3],因此更换微量泵的时间不应超过2min,需要事先准备好药物及时更换,以确保药物使用的连续性及有效性。
②在输注过程中经常巡视病人,密切观察针头乳头与延长管连接处有无因牵拉而脱节,注射泵工作是否正常,药物有无外漏及推注不畅,及时排除故障,确保药物24h均衡输入。
③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
病人在此期间由于病情重病情反复易产生紧张、恐惧及焦虑心理,部分病人会有消极情绪。
在护理过程中细心照料,给予心理支持,减轻心理压力,增强战·5152·全科护理2012年9月第10卷第9期下旬版(总第26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