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医院外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中医医院外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肠痈西医病名:急性阑尾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症状:以发热,右少腹疼痛拘急为主要症状。
早期伴有轻度恶心、呕吐,呕吐物为食物,食欲减退及便秘,可有头痛、头晕、乏力等前驱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出现发热、口渴、尿黄等症状。
(2)体征:右下腹“天枢穴”附近固定压痛。
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或可扪及包块。
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肛门指检,直肠前壁右上方有触痛。
(3)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黄家驷外科学》(第 7 版)(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年)(1)症状:①腹痛:转移性右下腹痛或右下腹痛,逐渐加重;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加剧。
②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秘、腹泻等,小儿症状出现较早且程度重。
③全身症状:乏力、头痛、畏寒、发热、脉率加快,并发门静脉炎者可出现高热、黄疸。
(2)体征:①麦氏点或右下腹固定性压痛,可有反跳痛,不同程度的腹肌紧张,肠鸣音可减弱或消失。
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闭孔试验可能阳性。
②直肠指诊:直肠右前方触痛,可触及痛性肿块。
③必要时腹腔穿刺有助于鉴别诊断。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尿常规。
必要时B超检查了解右下腹包块的性质,胆囊、肾、输尿管有无结石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二)证候诊断1、肠道瘀滞证(瘀滞型/初期):右少腹疼痛固定不移,反跳痛或刺痛,或可触及包块,压痛或反跳痛,轻度发热,脘腹胀闷,恶心欲呕,大便秘结,舌质红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或弦涩。
2、热盛酿脓证(湿热型/酿脓期):腹痛剧烈,弥漫性压痛及反跳痛,恶寒或寒战,高热,烦渴欲饮,或满腹膨胀,呕吐不能食,大便秘结或似痢而不爽一,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或弦数而洪大。
肠痈中医诊疗规范(2008)

肠痈中医诊疗规范(2008)一、诊断1、疾病诊断(1)临床表现:典型的急性阑尾炎具有转移性右下腹痛的特点。
通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脐周围疼痛,位臵不固定,程度通常不重,为阵发性。
常于2-3小时或更长的时间后转移到右下腹疼痛持续性加重,早期单纯性阑尾炎疼痛较轻,转化为化脓性阑尾炎后可阵发性加重,坏疽性阑尾炎可有剧烈腹痛,穿孔性阑尾炎可因穿孔致阑尾管腔压力下降而疼痛缓解,又因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而出现全腹持续性疼痛加重,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胃肠道症状,通常出现早,有的病例还可能发生腹泻,便秘。
疼痛位臵因阑尾位臵不同而不同,如为盲肠后阑尾炎疼痛可能在侧腰部,盆腔位阑尾炎可能在耻骨联合上区,肝下阑尾炎可在右上腹,同时患者可以有乏力,头疼,发热,出汗,口渴等全身症状。
(2)体格检查:通常有固定点压痛,大部分集中在麦氏点,炎症早期疼痛范围较小,当炎症扩散到阑尾以外后压痛范围也随之扩大,但仍以阑尾范围内压痛最明显,当炎症扩散到腹壁层有局限性反跳痛,腹肌紧张,如发生阑尾穿孔,可有弥漫性腹膜炎体征,出现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老人,孕妇,小孩,肥胖患者或后位阑尾时体征不明显,结肠充气试验有助于诊断阑尾炎。
腰大肌试验阳性:阑尾位臵较深,或盲肠后位靠近腰大肌处。
闭孔内肌试验阳性:阑尾位臵较低,靠近闭孔内肌。
直肠指检:直肠右前方有触痛提示,阑尾于盆腔位,或炎症已波及盆腔,如触及痛性包块提示脓肿形成。
(3)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腹部立位X光片除外上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有右下腹包块者行腹部B超检查,有无阑尾周围炎或脓肿形成。
2、证候诊断(辨证分型)(1)瘀滞证: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2)湿热证: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痈,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中医护理方案-肠痈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气滞血瘀证: 脘腹胀闷,脐周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右下腹,按之剧,恶心欲吐,舌质正常或暗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
2、瘀滞化热证: 腹痛较剧,右少腹硬满,按之痛甚,或可扪及压痛之肿块,发热,自汗,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热毒炽盛证: 腹痛更其,弥漫全腹,腹皮硬,手不可近,壮热自汗,大便秘结,小门复制全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腹痛1、观察腹痛的特点,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有无压痛、反跳痛。
2、腹痛甚时可遵医嘱用黄金如意散外敷右下腹,每日1-2 次。
3、中药灌肠: 可采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灌肠,每次200ml,每日2次。
(二)、恶心、呕吐1、观察恶心、呕吐的频次及呕吐物的性状、颜色、气味和量。
2、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即平卧。
3、呕吐患者汤药宜少量频服,服药前生姜汁数滴滴于舌面或姜片含于舌下,以减轻呕吐。
4、遵医嘱艾灸神阙、中脘、内关等。
5、遵医嘱按摩内关、中脘等穴以缓解症状。
(三)、腹胀1、术后病人,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2、术后肠道功能未恢复患者遵医嘱艾灸,取穴神阙、中脘、双天枢等。
(五)、发热1、观察患者体温变化。
2、保持皮肤清洁,汗出后及时擦干皮肤、更换衣被,忌汗出当风。
3、遵医嘱取合谷、曲池或尺泽放血。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1)恶心呕吐者宜浓煎频服(2)服用含有大黄成份的中药后,要注意观察大便的次数及性质,尤其年老体弱患者。
2、中药外治法(1)腹部有包块者,可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蜜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
(2)针灸疗法:具有促进肠蠕动、促使停滞物的排出、改善血运、止痛、退热、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
主穴:双侧足三里或阑尾穴。
配穴:发热加曲池、合谷或尺泽放血;恶心、呕吐加内关、中脘:剧痛加天枢;腹胀加大肠腧、次髎。
均取泻法,每次留针0.5-1 小时,每隔15 分钟强刺激1 次,每日 2 次。
肠痈中医护理方案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脐周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右下腹,按之剧,恶心欲吐,不热或微热,大便正常或便秘,尿清或黄,舌质正常或暗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
2、瘀滞化热证:腹痛较剧,右少腹硬满,按之痛甚,或可扪及压痛之肿块,发热,自汗,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热毒炽盛证:腹痛更甚,弥漫全腹,腹皮硬,手不可近,壮热自汗,大便秘结,小便淋涩,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腹痛1、腹痛多起于脐周和上腹部,开始疼痛不甚严重,位置不固定,呈阵发性,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部,疼痛呈持续性加重。
70-80%的急性阑尾炎具有这种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但也有一部分病例发病开始即出现右下腹疼痛。
2、观察腹痛的特点,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有无压痛、反跳痛。
单纯性阑尾炎是轻度隐痛;化脓性呈阵发性胀痛和剧痛;坏疽性呈持续性剧烈腹痛;穿孔性阑尾炎因阑尾管腔压力骤减,腹痛可暂时减轻,但出现腹膜炎后腹痛又会持续加剧。
盲肠后位阑尾炎痛在右侧腰部;盆腔位阑尾炎痛在耻骨上区;肝下区阑尾炎可在右上腹痛;极少数左侧腹部阑尾炎出现左下腹痛。
3、卧床休息,采取舒适的体位,轻者可适当活动。
4、病室保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避免人多刺激。
5、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刺激,鼓励患者说出疼痛的感觉,可采取交谈、听音乐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使患者气机条达,缓解疼痛。
可遵医嘱适当给予镇痛药。
6、根据不同的证型口服中药治疗,中药宜温服,并观察服药后反应。
7、对于单纯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形成者,在服药的同时,可根据炎症的范围或脓肿的大小,将药物外敷于右下腹部皮肤上进行治疗。
用芒硝500克装入布袋后外敷。
大蒜糊剂外敷,每日2-3次。
如意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每日1-2次。
8、针灸疗法:具有促进肠蠕动、促使停滞物的排出、改善血运、止痛、退热、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
肠痈(阑尾炎)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肠痈(阑尾炎)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肠痈(阑尾炎)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
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
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
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征。
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阑尾炎在中医学中称为“肠痈”。
中医学认为肠痈病在肠腑,属里、热、实证。
因饮食不节、过食油腻生冷或寒温不适、情志失调等,致肠道传化失司,气机痞塞,瘀血停聚,湿热内阻,血肉腐败而成肠痈。
其总的病机为气滞、血瘀、湿阻、热壅,进而热毒炽盛,结于阳明或侵入营血,严重者可致阴竭阳脱之危候。
一、诊断1、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赵尚华)肠痈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症状:(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体征:右下腹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比值均升高。
中医辨证:1、瘀滞内结型患者寒温不调,外邪乘虚侵袭,肠胃受损,气机失调,经络受阻,气滞血瘀,瘀血阻滞而成肠痈,胃肠积滞,传化失积,故见脘腹胀闷,暧气纳导,大便秘积,胃失和降,则恶心欲吐,舌质暗红为肠腑瘀热,脉象弦紧或弦滑,并属充血瘀阻,不通即痈之征。
2、湿热内蕴型患者平素暴饮暴食,且恣食生冷,损伤脾胃,脾胃受损,传导失司,糟粕积滞,生湿生热,气血不和,久为败瘀,积于肠道而为肠痈,故见右下腹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弦紧为湿热之象。
3、热毒炽盛型患者平素暴饮暴食,嗜食膏梁厚味,致食滞中阻,损伤脾胃,脾胃受损,运化不行,湿滞郁而化热,腐蒸气血,而成肠痈,腹痛剧烈,腹皮硬,手不可近,为痈脓已溃之征,面红目赤,小便赤,舌质红绛,苔黄燥而移浊,脉弦数或洪大均为热毒炽盛之象。
中医护理在肠痈的合理运用

中医护理在肠痈的合理运用摘要】本文基于工作实践,对中医护理在肠痈中的运用作出了相关的介绍。
肠痈的中医护理大致包括一般护理、情志护理和病情观察与护理以及辩证施护等,并着重介绍了针对瘀滞型、湿热型和毒热型三种肠痈的辩证施护过程。
希望有关人员加以借鉴和参考,从而探讨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案来促进中医护理在肠痈上的合理运用。
【关键词】中医护理辩证施护肠痈肠痈就是肠道内出现痈肿的急性腹部外科疾病,在医学范畴上属于急腹症,也就是现代医学上说的急性阑尾炎。
目前在肠痈的治疗护理过程中,合理地运用中医护理能够很大程度地帮助肠痈疾患的患者取得更加好的治疗效果。
无论是术前还是术后,中医护理在肠痈的合理运用都能够取得十分显著的疗效,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常用患者的腹痛发作频率,同时还能够利用一些针灸或者按摩穴位等传统中医护理方法缓解肠痈带来的的疼痛感。
下面,就来简单讨论一下中医护理在肠痈的合理运用过程。
1一般护理一般护理是中医护理的一个重要前提。
保证肠痈患者所在的病室的整洁舒适,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
医护人员应该安排患者卧床进行休息,同时调整整个病室的温度和湿度,来保障患者处于一个十分舒服的氛围中。
术前,医护人员应该及时观察患者腹部疼痛的部位、注意患者的腹肌是否出现了紧张的情况以及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
术后,医护人员应该观察患者的饮食状况,同时还应该及时询问他们的腹痛状况,同时对伤口的愈合作出正确的评估。
这些就是肠痈的一般护理工作。
2情志护理情志护理也是中医护理在肠痈上运用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谓情志护理就是医护人员应该针对病人的情志活动变化状况,来进行有目的性的护理工作。
一些患者由于缺乏对肠痈这一疾患的足够了解,容易在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出现一些情绪上的变化。
3病情观察与护理病情观察与护理是中医护理中一个关键步骤。
医护人员通过对肠痈患者的病情进行深入的观察才能够有效的指导相关的中医护理程序,例如说,当观察到患者的腹部疼痛至出现腹肌紧张的情况时,可以考虑对患者进行针灸的护理办法,来帮助患者降低他们的痛苦程度。
肠痈护理常规

肠痈护理常规因饮食不节、湿热内阻,使败血浊气壅遏于阑门所致。
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伴有脘腹胀闷、恶心、嗳气、纳呆、大便正常或秘结、小便黄。
病位在肠。
阑尾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 腹痛性质、部位、持续时间,腹肌紧张度,有无压痛、反跳痛等。
2.饮食、活动和生命体征等改变。
3. 心理状况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
4.辨证气滞血瘀证、瘀滞化热证、热毒炽盛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采取半卧位。
(3)急性期禁食,禁食期间应给予静脉补液以维持体液平衡。
(4)禁用吗啡或哌替啶止痛,禁灌肠。
(5)密切观察记录生命体征的变化。
2. 给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多次温服。
(2)服用通里攻下药时,应注意大便情况,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3. 饮食护理(1)瘀滞化热者,宜进食流质或半流质。
(2)热毒炽盛,频繁呕吐者,暂禁饮食。
(3)恢复期可进食高蛋白、新鲜蔬菜及水果,忌食生冷之品。
(4)患者术后禁食,并遵医嘱进行静脉补液治疗;待排气后逐步恢复饮食,禁食辛辣海鲜及易引起腹胀的食品。
4.情志护理介绍病情,安慰患者,使之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5.临症施护(1)腹痛甚时遵医嘱针刺止痛。
在保守治疗过程中,若病情变化如:腹痛加重、高热及腹膜刺激,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并做好手术准备。
(2)腹痛或有包块时,应遵医嘱外敷中药膏。
6.并发症处理(1)腹腔脓肿1)采取适当的体位:术后患者血压平稳后给予半坐卧位。
2)保持引流管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确保有效引流。
3)控制感染:遵医嘱应用抗菌药以控制感染、促进脓肿局限和吸收。
4)加强观察: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
(2)切口感染1)切口的护理:配合医生更换切口敷料,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和干燥。
刀口用马黄酊湿敷换药,同时配合TDP神灯照射。
2)饮食宜高蛋白营养饮食。
3)合理应用抗菌药。
(三)辩证施护1.气滞血瘀证(1)饮食以半流质或软食为宜,如米粥、莲子粥等,忌辛辣、油腻之品。
肠痈中医护理方案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有症候重点1、气滞血瘀证:腹痛,攻窜不定,痛引少腹,重者痛势较剧,痛点不移,得嗳气或矢气后痛减,脉弦涩,舌质暗,苔薄。
2、湿热蕴结证:腹小便短赤,痛拒按,胸闷不舒,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烦渴引饮,汗出,舌苔黄腻脉滑数。
3、热毒炽盛证:腹痛愈甚,洋溢全腹,脘腹胀满,拒按,壮热,大便干,小便黄,舌质暗,苔黄燥,脉洪数。
二、常有症状/症候施护(一)、腹痛1.察看痛苦的部位、性质、程度、连续时间、有无压痛、反跳痛,引发及缓解要素,与饮食、体位、睡眠的关系。
若痛苦强烈、可能有穿孔或出现休克现象者,立刻报告医生。
典型腹痛发生始于上腹或脐周,数小时后转移并限制在右下腹。
2.卧床歇息,采纳舒坦的体位,轻者可适合活动。
赐予精神宽慰;禁饮食,亲密察看病情变化。
3.依据不一样的证型口服中药治疗,中药宜温服,并察看服药后反响。
4.遵医嘱中药外服,可依据炎症的范围或脓肿的大小,将药物外服于右下腹皮肤长进行治疗。
用芒硝500g装入布袋后外服,大蒜糊剂外服,每天2-3次,如意金黄散外服,每天1-2次。
5.遵医嘱针灸治疗:主穴:两侧足三里或阑尾穴,配穴:右下腹阿是穴,剧痛加天枢。
6.遵医嘱使用中药热奄包治疗。
(二)恶心、呕吐,便秘、腹泻1.察看恶心、呕吐的频次、性质、次数及呕吐物的性状、颜色、气味和量,实时报告医生。
2.察看大便的次数,大便性质、量、色随和味。
3.指导患者饭后不宜立刻平卧。
注意饮食卫生,能进食者以少渣、少纤维素、易消化的全流或半流质为主,防止生冷、刺激性食品。
4.呕吐患者汤药宜少许频服,服药前用生姜汁数滴滴于舌面或姜片含于舌下,以减少呕吐。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中脘、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针灸治疗,取两侧内关、中脘、阑尾等穴。
(三)、腹胀1.察看腹胀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引发要素及陪伴症状。
2.鼓舞患者饭后适合运动,保持大便畅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 (一)药物治疗(详见附录1) • (二)特色技术(详见附录2)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药物治疗(详见附录1)
• 1、内服治疗 • 2、注射给药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二)特色技术(详见附录2)
• 1、中药外敷 • 2、中药灌肠 • 3、穴位按摩 • 4、艾灸 • 5、穴位贴敷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四、健康指导
• (一)生活起居 • (二)饮食指导 • (三)情志护理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生活起居
• 1、避免饮食不洁和食后剧烈运动,养成规律排便习 • 2、卧床休息,对并发腹膜炎及阑尾周围脓肿的病人
位,防止过早下床活动,以免病情反复。 • 3、为减少复发,建议病人在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后
虚等穴,促进排气。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五)发热
• 1.观察体温情况,遵医嘱定时监测体温,监测生命体 况,及时擦干皮肤,更换汗湿的衣服、被褥等,保持 位清洁、干燥。
• 2.遵医嘱采用擦浴、头部冷敷等物理降温方法。 • 3.遵医嘱取合谷、曲池或尺泽放血。 • 4.指导多饮温开水,漱口液漱口,使用中药时应遵医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பைடு நூலகம்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证候诊断:瘀滞证□ 湿热证□ 热毒证□ 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住院天数: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 否□
主要症 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腹痛 □
1.观 察□ 2.饮 食□ 3.用药护理□ 其他护理措施: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五、护理难点
部分病人对中医治疗的疗效存在有疑虑 解决思路: •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使患者
性和必要性。 • 2.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讲解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及方
除顾虑配合治疗。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六、护理效果评价
• 附:肠痈(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 2、卧床休息,采取舒适的体位,轻者可适当活动。 • 3、病室保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环境安静,避免人多刺 • 4、中药宜温服,并观察服药后反应。 • 5、遵医嘱予单纯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形成者,将中药消
下腹部,每天一次。 • 6、遵医嘱中药灌肠:大黄煎剂150-200ml直肠内缓慢灌入,
段肠腔,加速吸收,以达到通腑泄热排毒的目的。
• 3、热毒证:腹痛更甚,弥漫全腹,腹皮硬,手不可 汗,大便秘结,小便淋涩,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黄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 (一)腹痛 • (二)恶心、呕吐 • (三)便秘、腹泻 • (四)腹胀 • (五)发热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腹痛
• 1、观察腹痛的特点,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有 痛。
好□ 一般
好□ 一般
便秘、 腹泻 □
1.活 动□ 2.饮 食□ 3.其他护理措施:
腹胀 □
发热 □
1.活 动□ 2.饮 食□ 3.其他护理措施:
1.监 测□ 2.物理降温□ 3.用药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灌肠□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主讲: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 1、瘀滞证:脘腹胀闷,脐周疼痛阵作,随即转移至 之剧,恶心欲吐,不热或微热,大便正常或便秘,尿 质正常或暗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
• 2、湿热证:腹痛较剧,右少腹硬满,按之痛甚,或 之肿块,发热,自汗,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服用中药7-14天。 • 4、若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及时就诊。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二)饮食指导
• 1、瘀滞证:以行气活血为主,以清热解毒为辅,宜进食流质 米粥、莲子粥等,也可食山楂粥、大枣粥、银耳汤等健脾润燥 便通畅。忌辛辣、油腻之品。
• 2、湿热证,以清热解毒,行气活血并重,饮食以流质、半流 病人多饮水,也可给予西瓜汁、橘汁、苹果汁饮用。腹胀恶心 忌辛辣之品。
穴位按摩
放血治疗 中 医 中药外敷 护 理 技 术
• 3、热毒证,以清热排脓解毒为主,行气活血为辅。呕吐频繁 复期可进食高蛋白食物如肉、鱼、蛋、豆奶及新鲜蔬菜及水果 品。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三)情志护理
• 1.向患者介绍病情,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使之情绪 调畅,主动配合治疗,促进早日康复。
• 2.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向其讲解手术的术式及预 除家属心中的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二)恶心、呕吐
1、观察呕吐的性质、次数及呕吐物的性状、颜色、气 时报告医生。
2、遵医嘱给予止吐药物治疗,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 3、呕吐后协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卫生,指导病人缓
减轻或控制症状。 4、遵医嘱补液治疗,监测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 5、遵医嘱按摩内关、中脘等穴以缓解恶心呕吐症状。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三)便秘、腹泻
• 1、观察大便的次数,大便性质、量、色和气味。 • 2、加强肛周皮肤护理,保持清洁。 • 3、遵医嘱予中药灌肠或穴位按摩。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
(四)腹胀
• 1、注意观察腹胀的程度。 • 2、鼓励病人适当活动,促进肠蠕动的恢复。术后病
早期下床活动。 • 3、腹胀可遵医嘱穴位按摩或艾灸,选穴足三里、三
恶心、 呕吐 □
1.活 动□ 2.观 察□ 3.用药护理□ 4.其他护理措施:
中医护理技术
1.中药外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中药灌肠□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1.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一般
1.按 摩□ 应用次数:
2.艾 灸□ 应用次数:
3.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次,应用时间:
次,应用时间:
天 天
天
1.放血治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其他: 肠痈(应阑用尾次炎数):中医护理次方,案应用时间:
天
好□ 一般
好□ 一般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穴位贴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