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交通交通运输业变迁共64页

合集下载

近代交通发展 PPT

近代交通发展 PPT
人力车,又称作黄包车,或者东洋车,是一种 人力的交通工具,一般有两个轮子,上有座位 可坐一到二人,由一个人在前面拉行。黄包车 起源于19世纪后期的日本,被称作人力车,传入中 国以后因为1913年在上海租界规定公共人力车必须 漆成黄色,所以后来黄包车一词反而 较为常用。
图说历史 洋务运动的影响
1865年中国建成自行 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②交通的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加强,加快 信息的传递,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③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思考:为了解决交通运输堵塞,你有哪些办法?
1.地面、地下和空中的路轨设计,实现地面交通压力最小 化 2.发展城市环线,实现市区的客流量的最小化 3.实行单向行驶的道路交通,实现车辆行驶障碍最小化 4.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现车流数量最小化
1920年首条航线京津线 开通; 20世纪30年代中期已形 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 空网。
(2)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 —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 开序幕。
(3)1949年有52条民航线。
(4)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 成为民航大国。
中 国 客 机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一 交通工具的更新:
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英国商人
铁路上的“马拉火车”
为了运输煤炭,清朝政府 同意在唐山到胥各庄之间修 建一条长10千米的铁路。
这条铁路于1880年兴建, 1881年通车。
铁路建成后,由于清政府
视先进的蒸汽机车为怪物,
1881年中国人修筑的第 尤其害怕它隆隆的震颤声惊
一条铁路—唐胥铁路
动了附近的皇陵,就让骡马
标志着中国铁路事业的诞生 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 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变迁史ppt课件

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变迁史ppt课件

人力车是日本的舶来品,故又称东洋车 Nhomakorabea在 1874年引进中国。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 名黄包车。黄包车多为单座,轮子类似现在 的橡胶胎,行驶时悄然无声,拉跑速度快。 当年的许多商界和文化界人士,最喜欢乘坐 黄包车,常常包租一辆供其使用,或为家人 使用。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 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
脚踏三轮车的流行,则是抗战爆发以后的事 情了。日寇占领上海后,在经济上进行控制, 垄断汽油的配给,用于其军事目的,致使大 量汽车不能行驶,才促使了三轮车的兴起。
水路交通
水陆交通
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 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 船厂.
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 设计的第一艘轮船——黄鹄号蒸 汽轮船。
陆路交通
在上海租界区,随着外国侨民的增多,西式 样洋派的西式马车应运而生,有双轮、四轮 者,有一马、双马者,其式随意构造,宜晴 宜雨。官绅富商、公子王孙、闺阁千金、青 楼女子出门无不以马车代步。驾车出游,成 为一种时髦
汽车,大约在1901年时由外国侨民引进到上 海的。从那时起,上海乃至中国才有了汽车。 1902年1月30日,工部局开会讨论通过了为 上海第一辆汽车颁发牌照的决定。汽车落户 上海后,发展极为迅速。有外侨陆续携汽车 来上海,或从国外订购汽车。受西风熏陶的 华人也开始成为汽车的主顾。1903年上海只 有5辆,1908年就增加到了119辆。
到北洋政府时期的民用航空。 1918年,北洋政府交通部成 立了筹办航空事宜处,这是中 国最早的民用航空管理机构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民航事 业开始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 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中国最早的民航飞行是京沪线的 北京-天津段,1920年4月22日 试飞成功,5月8日正式开航, 运载旅客和邮件。1921年6月27 日试飞北京—济南段,7月1日 正式开航。后因机场设备差,经 费困难而停航。

交通运输业50年发展概况

交通运输业50年发展概况

交通运输业50年发展概况旧中国交通运输业十分落后,自1872年清政府创建招商局,到新中国成立前的70多年,运输发展极为缓慢,装备破旧,畜力车和木帆船等民间运输工具大量使用,运输布局很不合理,广大内地普遍处于十分闭塞的状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规模、质量、技术装备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特别是20年的改革开放,为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交通运输网持续发展建国初期,新中国迅速修复了被破坏的运输线路,恢复了水陆空运输,从1953年起,开始有计划的进行交通运输建设。

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布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和巩固国防的需要,经过50年的建设,交通运输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基本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民用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共同组成的综合运输网。

一、运输线路不断延伸经过近50年的建设,运输线路长度成倍增长。

1998年末,我国各种运输线路总长度已达297.5 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15.4倍。

其中,铁路营业里程5.76 万公里,增长1.6倍;内河通航里程11万公里,增长40.3%;公路里程127.85 万公里,增长14.8倍;民用航空航线里程150.6万公里,增长132.3倍,其中国际航线长度已占民航线路总长度的33.5%,通达33个国家的64个城市;管道运输从无到有,目前输油输气管道已达2.31万公里,90%的原油已通过管道输送。

二、交通运输网布局大为改观旧中国的交通运输网布局极不合理,铁路、公路偏集于东部沿海及东北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56%的西南、西北地区,铁路和公路里程长度仅占全国的5.5% 和24.3%。

福建、贵州、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等七个地区不通铁路,出行十分不便。

50年来,随着成渝、宝成、川黔、贵昆、成昆、湘黔、襄渝、天兰、兰青、兰新、包兰、鹰厦、京九、南昆等10多条铁路干线相继建成,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铁路网已基本形成。

建国60年我国交通运输之变迁

建国60年我国交通运输之变迁

建国60年我国交通运输之变迁建国初期,我国居民几乎没有汽车,短距离出行主要依赖自行车,曾一度被称为“自行车王国”;长距离出行则只有依赖为数不多的火车、汽车和轮船。

目前,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突破2 200万辆。

截至2006年底,我国城镇每百户居民拥有3辆汽车。

建国初期——交通很不方便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居民的交通很不方便。

当时全国的道路建设很不健全,城市与城市之间没有便利的交通要道,坑洼不平的土路仍在各交通要道中占很大比例。

除了道路的不便外,交通工具的落后也是导致交通不便的重要原因。

那时大城市的交通也很不方便。

相比而言,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

在一般的中小城市,广大市民出行主要靠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

由于交通不便,办事效率也很低。

那时火车作为连接城市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并不像现在这样便捷。

不仅线路少,而且运载能力和速度也有限。

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和探亲、求学者经常挤在狭小的车厢内,席地而坐,抱着行李,孩子的哭声经常伴随着整个乘车过程。

城市自行车和黄包车只是少数有钱人的专利,很多人基本享受不到,为了出行他们还经常徒步上路。

改革开放前——自行车得到普及,交通网初步建立建国后,我国先后兴建了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也修到了“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比起建国初期,这时的道路建设初获成果,城市居民的出行愿望有所提高,全国交通网初步建成。

虽然火车上依然很挤,但是由于新铁路的开通,火车可以更便捷地带人们去往更远的城市,人们远程出行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

但是,城市内部交通工具的资源仍极为有限,新增加的少量公交线路在根本上不能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车厢仍然经常拥挤不堪。

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还是自行车,所以,那时候的城市交通工具仍以自行车为主。

最新20世纪中国的交通变迁

最新20世纪中国的交通变迁

最新20世纪中国的交通变迁20世纪里,中国处于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转型时期,交通的1现代化对于这一社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民族的传承性、中国社会经济发展2的不平衡性、西方工业革命浪潮的波及,甚至是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和压迫等各种3共同因素,中国的交通,因时、因地、因人,在“繁荣共存”中不断“新陈代谢”4着。

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5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工业革命后出现的近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铁路、公6路等近代交通设施不断兴建提供了物质基础;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7命等运动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

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反过来又促进近代8经济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们的视野和思想观念不断9开放。

10111、陆路交通在繁华都市,知名品牌桥车会不经意间从人们身边招摇而过,出租车招12手即停,公交车随处可见,私家车的数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

面对13来回穿梭、应接不暇的交通工具,回首历史,是否会不禁感叹。

14据严昌洪在《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中描写:15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16通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17具仍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

18这说明了传统交通工具在清末民国时期仍然通行着,由于民俗的传承性、中19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各种共同因素,新老交通并存,在各地农村,特别20是贫困山区,道路不修,交通不便,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但中国的交通,21因时、因地、因人,在“繁荣共存”中不断“新陈代谢”着。

我国近代交通工具22的演变,最集中最领先的是在上海。

上海交通的演变是中国交通演变的一个缩影,23我们以上海为例来探讨一下交通的演变。

24上海开埠前后,盛行的交通工具就是独轮车和轿子,这两种是中国传统的交25通工具,为中国所特有,似乎离现代化都市还很远。

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发展 PPT课件

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发展 PPT课件
22
23
进入中国的第一辆车
24
25
1902年 3月,上海 人议论最多 的是一种能 够在街上自 动行驶的四 轮怪物。这 就是汽车。
26
1956年7月14日8时,长春第一汽车制 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 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27
中国第一辆红旗轿车
28
新中国第一辆国产轿车
29
30
31
32
33
2000年,中国汽车产量预计首次超过200万辆。 世纪末,中国终于跻身世界汽车十强之列。
2000年12月12日,赛欧下线,引发了无数中国人对家庭轿车的新梦想
34
框架建构 一、近代以来中国交通的变化
航空: 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 1920年,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1949年有52条民航线; 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35
冯如
冯如和他的飞机
36
中 国 客 机
37
中 国 客 机
38
计划于2006年投入使用的空中客车A380客机 的模拟图片。这种被称为最先进、宽敞和高 效的超级巨型客机将拥有555个客舱座位。
39
40
制作:F北306
制作水平有限,有不妥处,请多多包 涵谢谢……
41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
1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形佑 京
路为 张
线总 铁
。工 路
程全
师长
200

设 计 了 “ 人 ” 字
多 公 里 , 詹 天
京张铁路的设计者 詹天佑
1909年9月24日,中国人设计的第一条铁路

最新20世纪中国的交通变迁

最新20世纪中国的交通变迁

20世纪里,中国处于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转型时期,交通的1现代化对于这一社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民族的传承性、中国社会经济发展2的不平衡性、西方工业革命浪潮的波及,甚至是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和压迫等各种3共同因素,中国的交通,因时、因地、因人,在“繁荣共存”中不断“新陈代谢”4着。

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5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工业革命后出现的近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铁路、公6路等近代交通设施不断兴建提供了物质基础;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7命等运动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

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反过来又促进近代8经济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们的视野和思想观念不断9开放。

10111、陆路交通在繁华都市,知名品牌桥车会不经意间从人们身边招摇而过,出租车招12手即停,公交车随处可见,私家车的数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

面对13来回穿梭、应接不暇的交通工具,回首历史,是否会不禁感叹。

14据严昌洪在《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中描写:15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16通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17具仍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

18这说明了传统交通工具在清末民国时期仍然通行着,由于民俗的传承性、中19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各种共同因素,新老交通并存,在各地农村,特别20是贫困山区,道路不修,交通不便,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但中国的交通,21因时、因地、因人,在“繁荣共存”中不断“新陈代谢”着。

我国近代交通工具22的演变,最集中最领先的是在上海。

上海交通的演变是中国交通演变的一个缩影,23我们以上海为例来探讨一下交通的演变。

24上海开埠前后,盛行的交通工具就是独轮车和轿子,这两种是中国传统的交25通工具,为中国所特有,似乎离现代化都市还很远。

独轮车,又称小车、手推车、26江北车,原先用来载货,中心偏高,不易掌握。

交通工具发展的历程

交通工具发展的历程

交通工具发展的历程我国近代交通工具变化的历程。

教材主要从江海航运业、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这些变化。

航运业: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海上运输主要是以人力为动力的舟楫。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轮船凭借不平等条约给予的特权进入我国沿海沿江口岸,并垄断了中国江海的运输业。

1872年(同治十一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轮船招商局,这是晚清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

1873年,招商局轮船“伊敦”号由上海首航香港,开辟了中国第一条近海商业航线。

同年,招商局开辟了至日本的中国第一条远洋商业航线,承担洋务军事工业运输,承揽漕粮﹐兼揽商货。

随后,收购了财力雄厚的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打破了外资洋行垄断中国航运的格局,开中国企业收购外商企业之先河,成为中国民族航运业的象征。

1885年(光绪十一年)经盛宣怀改为官督商办﹐1909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理。

1930年由国民政府改为国营后﹐1932年归交通部﹐从此成为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中国航运的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130多年来,招商局从未间断过在港口、码头、仓储、运输等领域的投资与发展,逐步形成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独特优势,现代物流业已被确立为招商局的四大核心产业之一。

今天的招商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已成长为一个实力雄厚的多元化综合性企业集团,在交通基建及物流、金融、地产及相关产业领域内有着成熟的业务网络和市场经验,拥有总资产逾500亿港元。

招商局总部位于香港,业务分布于香港、中国内地、东南亚等极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市场,被列为香港“四大中资企业”之一,在国际工商界有着广泛影响。

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铁路、公路和民航的发展,使航运业也呈现萎缩状态。

关于铁路。

林则徐在其主持编译的《四洲志》中、魏源在其编撰的《海国图志》中都介绍了当时外国的铁路、火车等科学技术信息。

1874年英美两国商人合资开设了“吴淞道路公司”,买下了今河南路桥堍到吴淞一带的田地,在未获清政府批准的情况下,偷偷修起了铁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