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ppt)

合集下载

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件人民ppt

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件人民ppt

大众传媒更新的策略
多元化策略
为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大众传媒应采取多元化的策略, 提供多种类型和形式的内容。
实时更新策略
大众传媒应实时更新内容,以反映最新的社会动态和趋势,并吸 引读者的关注。
互动策略
大众传媒应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如通过评论、投票等方式收集受 众的反馈和意见,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案例二
微信公众号的快速发展给传统报纸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导致报纸发行量和广告收入下降。
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新兴的传媒形式,具有信息量大、传 播速度快、用户粘性高等优点。相比之下,传统报纸的发 行量和广告收入不断下降。微信公众号对传统报纸业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迫使报纸业进行数字化转型。
案例三:抖音短视频对社交媒体的影响与变革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时间线
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事物,如铁路、电报、照相术等,这些新事物开 始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 战争等,这些变革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得更加广阔。
0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引导舆论走向
大众传媒能够通过报道和评论等方式,引导公众对特定事件或人物的
看法和态度。
社会生活变迁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需求多样化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大众传媒的需求也变得更多 样化,要求媒体提供更多元、更个性化的内容。
传媒方式变化
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促使大众传媒的方式和手段发生变化, 如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等新兴传媒方式的兴起。
传媒内容变化
社会生活变迁也导致大众传媒报道的内容和重点发生变化,例 如对健康、环保、科技等领域的关注度提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模板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PPT模板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后,许多城市出现了阅报总会或阅读 公报会等组织,旨在面向公众义务组织读报,发挥报刊宣传 教育、启迪民众的作用。
——岳麓版 历史必修二
报刊业的发展有利于传播知识,传播信息,开启民智,成为传播文 明知识的载体;
爷爷说“报纸改变了我的一生,它给了我观看世界的眼 睛”,为何爷爷有此体会?
新民主主义革 《共产党》《红色中华》 同国民党控制的报刊斗争,
命时期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
繁 荣
改革开放后
《人民日报》《红旗》 《光明日报》《文汇报》
出现欣欣向荣景象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 普遍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 领域。
一、报刊业的繁荣
为何爷爷有此体会?
【材料一】革命派从开始革命活动时起就十分注意办报。通过这些报 刊,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动员群众起来革命,对民主革命形势的发 展,起了很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人民版 历史必修二
报刊业的发展有利于各个不同团体、党派通过报纸宣传进 步思想;
爷爷说“报纸改变了我的一生,它给了我观看世界的眼 睛”,为何爷爷有此体会?
【材料三】“改革开放后报纸宣传重点转移到对经济建设的 报道中来…必须发挥报纸的舆论监督作用。”
——邓小平
报刊业加强了舆论监督作用,有利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影响
报刊业的发展有利于各个不同团体、党派通过报纸宣传进步思 想;
报刊业的发展有利于传播知识,传播信息,开启民智,成为传 播文明知识的载体;
“报纸的故 乡在中国”
“邸报”是世界上
伏尔泰 最早的报纸
阶 段
时间
代表刊物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80张PPT)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80张PPT)

(2)特点 ①网络媒介可以集_____、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 文字 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②互联网可以_________,双向传受。 高度互动 ③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
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问题1: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
提示:(1)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自由。
【互动探究】 材料 “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两个
重要择偶标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首先注重的是妇德,“贤 妻良母”就是封建礼教中最“标准”的妇女形象。此外,对女 性在家庭婚姻中提出了包括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 的传统道德观念。
请指出中国古代的择偶标准。这对女性的要求合理吗?依据史 实说明理由并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标准: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合理:小农经济,男耕女 织,性别分工,家庭稳定。不合理:偏向要求妇女,等级观念,
②社会风尚:_________、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勤俭节约
(2)改革开放后 ①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到五彩缤纷,款式_______。 多样化 ②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___________”丰富了餐 菜篮子工程 桌。 ③住: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_________”。 安居工程 ④习俗:休闲方式多样化及新风尚的形成。
(4)航空 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___________,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 第一架飞机 的开始。 ②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___________航线开通。 北京至天津 ③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设在_____,20世纪初上海开 台湾 始设立___________。 无线电报局 (2)电话 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_____设立电话公司。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 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 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 穿着中山装。由于中(Mao Suit),但中国却 从未有如此称呼。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 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 饰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 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 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 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 法图强”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欧 美,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 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作为一 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 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 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运动。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态度)发
生了什么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 (1)概况: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 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 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 发不可收之势。
思考: ——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现在的婚纱照更上一层 楼,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 今天,新人不再满意于商 场出售的成品婚纱,开始 迈向订制的个性年代。化 妆技术的进步也让新人更 加愿意面对镜头露出自信 的笑容,留下美好的回忆。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B 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经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学考链接】
D 3.下图所示天津两个不同时期的票证反映了( )
A.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一步展开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改变 D.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变化:从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
专题小结
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 生活;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的反映。
外向性、开放性
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鸦片战争后 1840-1911
主要表现
物质生活
·“洋布”“洋装”渐入城市百姓生活。 ·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通商口岸、大城市)。 ·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 ·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
辛亥革命前后 1911-1949
物质生活
主要表现
·出现中西合璧的服装(中山装、旗袍)
B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高考链接】
2.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
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
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主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 迁》

2019年届高三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课件 第7课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43张PPT语文

2019年届高三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课件  第7课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43张PPT语文
1、铁路、航运、航空交通的发展
①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① 1979年北京地铁开始
②城市交通:1916年,天津建成了有 运营,结束中国没有城市
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 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
始有公共汽车。
磁悬浮列车是世界上第一
③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 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
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影响及认识
影响 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认识 ①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潮流,是一种历史进步。 ②受帝国主义影响和封建势力阻碍,近代社会生活
变迁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留有遗憾。 ③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深了中国
社会的半殖民地色彩。
一、主要内容: ▲不同时期变化的表现及原因
1、服饰方面 3、居室建筑 5、交通工具 7、大众传媒
2、饮食方面 4、习俗风尚 6、通讯工具
二、主要阶段: ——四大变迁时期
1、近代:1840-1912(清末 近代前期) 1912-1949(民国 近代后期)
2、现代: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 1978-今天 (改革开放后)
②受港台、欧美等文化影响
③改革开放,思想观念不断解放 ④审美水平不断提高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传统莱系 2)形成原因
: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A,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 B.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俗习惯。
3)西餐传入 :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传入
4)中西餐区别
单元概述: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通信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PPT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PPT

四、及时训练:
1.人与人之间的称呼看似平常,其实称呼反映 了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阅读 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宣布:“任 何人不得再保留亲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 男爵、骑士等贵族头衔。” 材料二 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 民道 德.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 蓄辫、缠足和赌博等陋习。(南京临时政府的措 施)
(1)依据材料指出民国初年新式婚姻较旧式的进步 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不同:观念:男女婚姻自主,平等;礼仪: 由繁琐到相对简单,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约性。 (2)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西方民主思 想的传人);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资 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影响。
3、1881年,中国人在唐山和胥各庄之间自主修筑 了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以便将河北开平矿务 局出产的烟煤运出。但清末的中国官府却视这种先 进的蒸汽机车为怪物,尤其害怕它隆隆的震颤声惊 动了距离唐山不远的东陵。为了保护陵寝的风水不 被破坏,他们弃用冒白汽、拉长笛的蒸汽火车头, 而让骡马充当火车头。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胥铁路”修筑的背景是什么? 铁路上的“马拉火车”说明什么问题?
材料三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大” 党纲 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 实的党员,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 都可以接 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从此互称 同志在党内 成为习惯,并扩大到党员和非党员之间。 到了新中 国成立后,“同志”成为全国人民最流行 最亲切的称 呼。1959年8月3日,毛泽东建议党内一 律用同志 称呼,不要以职务相称。 材料四 时代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 悄悄跟着变化。从“同志”到“师傅”,从“先 生”“小姐”到以职位相称,再到上级都被叫做老板, 这些变化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复习课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复习课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当场消化】在汉语中,外来事物名称常加有夷、 胡、番、西、洋等字,以上诸字中“洋”字出现 最晚,但其构成的词语却是最多,鼎盛时期有400 多个。如“洋布”、“洋钉”、“洋楼”,“洋 车”等,可是到了后来,数量急剧下降。以下关 于“洋”组词的兴衰分析不当的是 A.其兴反映了天朝上国心态变为正视西方文明 B.其兴反映了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影响渐深 C.其衰与盲目自大、盲目排外心理有关 D.其衰既由于政治原因,也由于中国日益走向近 代化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总趋 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走向世界):
① 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 ② 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 ③ 发展不均衡(城市变化大,农村几乎没有变 化) ④ 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的冲突,又有东西 文化的相互交融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给中国社会 带来的影响
变化
变化时间 变化的历史背景
变化表现
取缔陋习; 衣着单调; 住房紧张; 食物单一; 凭票供应 五彩缤纷; 解决温饱; 住房宽敞; 文明习俗
中华人民 新民主主义革命 共和国的 的胜利,实现了 成立 民族独立;计划 第三次 经济体制的确立 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召开,以经济 第四次 以后 建设为中心
B
(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7)1862年6月 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 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 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 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C
(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7)史学家傅斯年认为, 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材料之外 “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表2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 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 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