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市原州区抗旱造林技术
黄土丘陵区柠条容器苗抗旱造林技术

黄土丘陵区柠条容器苗抗旱造林技术摘要结合试验区的气候、土壤概况,从整地、容器苗的培育、栽植、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柠条容器苗抗旱造林技术。
关键词柠条;容器苗;抗旱造林技术;黄土丘陵区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大泖梁,属干旱黄土丘陵区,海拔1 470~2 100 m,气温6.5~7.0 ℃,年积温2 263 ℃,平均降雨量300~400 mm,年蒸发量1 500 mm,日照时数为2 518 h,其中主要降雨量分布在6—9月,无霜期113~140 d,为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地貌类型。
峁顶坡度较缓,山坡、沟岔坡陡,地形破碎,属水土流失严重区。
土壤类型以缃黄土、黑垆土为主。
自然植被属干旱草原类型。
天然植被覆盖度低,天然草场严重退化,适合造林的树种有榆树、刺槐、沙棘、柠条、山桃等。
区域内裸根苗造林成活率低,年生长量小,成林速度慢。
柠条[Caragana microphylla(pall)Lam]亦称小叶锦鸡儿、牛筋条。
抗寒,抗旱,耐酷热,对土壤要求不严,育苗造林较易,繁殖力强,是西北、华北、东北水土保持和固沙造林中重要的灌木树种,在黄土丘陵的峁顶、山坡、沟岔及硬土石砾上均能正常生长。
根系发达,当年生苗根系达0.7 m,垂直主根明显,穿透力很强[1-2]。
容器苗造林时不易伤根,运输中根系不失水,栽植时苗木带着完整的根团;育苗周期短,出苗整齐,生长快,保存率高,且苗木质量高;造林时间长,造林后无需缓苗,生长快,人、畜危害小,成林早,有效提高干旱、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的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具有较高的实用技术及推广价值。
不足之处是育苗成本高,起苗、运输、栽植用工量大,费用高。
在黄土丘陵区选择面积33.3 hm2,采用“66431.2”隔坡反坡水平沟整地,经过1年的充分蓄水保墒、熟化,第2年春秋季在沟内混交栽植山桃、山杏、沙棘等树种,外沿栽植一年生柠条容器苗,结果与一般鱼鳞坑、反坡带子田等整地、造林相比,成活率提高15%,生长量提高5~10 cm,增强苗木抗病性,降低鼢鼠、蚜虫危害率7%,林分生长健康,提前郁闭。
浅谈如何提高原州区荒山荒沟造林技术

三、 造 林整 地 造林整 地应在前 一年 , 根 据劳力 的情况可 在春 、 夏、 秋三季 任何时候进 行 , 使所整得地充分疏松保墒 , 有 利于翌年春秋季造 林 。在干旱 、 半干旱陡峭的梁坡 、 地形破碎 沟坡 采取大鱼鳞坑整 地, 即沿 等高线挖 长 8 0 c m, 宽 6 0 c m, 深6 0 c m, 将挖 出的死 土培 埂, 埂 外沿 高 2 0 c m 一 3 0 c m, 再将 上沿挖 2 0 c m 的活 土回填坑 内, 回填整理后外高内低 , 长 1 0 0 c m, 宽8 0 c m, 株 行距 2 m X 2 m, 成 品 字行排列。在平缓地带沿等高线挖 8 8 5 4 2 水平 沟整地 , 即沿等高 线开挖深 、 宽各 8 0 c m的沟槽 , 长不 限 , 将 挖出死土在外 沿筑埂 , 高5 0 c m, 宽4 0 c m, 再将上沿表土 1 2 0 c m 回填沟 内, 回填后面宽 2 m, 保持沟面 外高 内低 , 沟 内所 填的疏松表 土中栽植树木 , 沟外 侧埂 坡种植 柠条 护坡保 土、 拦蓄 降水 。
【 中图 分类号】 ¥ 7 2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 编号】 1 0 0 3 — 1 6 5 0 ( 2 o 1 4 ) 1 1 一 o 1 2 7 一 O 1
五、 栽 植 翌年春季或秋 季栽植 , 油松 、 云杉 、 落叶松等针叶树种 , 必 须 带2 0 c m 一 3 0 c m土球栽植 , 落叶树种臭椿 、 刺槐 , 旱柳 、 樟河柳 、 榆 树等乡土树种在 3 m处截杆深栽 , 严格按照 “ 一提 二踩 三覆土 ” 要 求栽植 , 一定要将土 踩实 , 及 时浇水 , 待 地皮凉 的发 白时及 时扶 正覆土 , 在鱼鳞坑 内覆 盖黑色地膜 , 水平沟内全部用黑色地膜覆 盖, 能够有 效保墒 、 保温 , 更 重要的使 减少鱼 鳞坑 、 水平 沟 内杂 草, 有效防止杂草 与幼树竞 争水分、 养分和光 , 有利于幼树生长 , 提早郁闭。
固原市原州区林业生态建设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措施及成效

固原市原州区林业生态建设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措施及成效摘要在介绍固原市原州区概况的基础上总结了原州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措施,并分析了其取得的显著成效,以期为今后相关林业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气候变化;措施;成效;宁夏固原;原州区固原市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东麓、黄土高原西部的黄河中上游地区,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 470~2 900 m;植被在水平带上属于温带草原带,具有由森林草原向干旱草原过渡的特点。
原州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30 mm,主要集中在7—9月,约占年降水量57.7%,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1 361 mm,多年径流深25 mm。
境内年均气温为 6.2 ℃,低于全区5~9 ℃的多年平均气温,年积温 2 263 ℃,干燥度1.63,无霜期103~148 d。
1 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措施1.1 加强领导,保证林业稳步发展固原市原州区党委、政府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工作,将林业发展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专门成立生态建设督查小组,落实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从多方面进行全面部署,创新林业管理模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解决问题,使林业工作能够顺利开展[1-2]。
1.2 合理规划,整体推进林业建设原州区遵循自然、经济和科学规律,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1.3 科技创新,提高林业建设效益一是在全区进行病虫鼠害防治示范,综合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方法进行防治。
二是通过实施无公害、绿色有机枸杞示范,在管理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带动提高了枸杞品质,通过了自治区产地认定和质量检测,从而使原州区枸杞种植户收入逐年快速增长。
三是探索了漏斗式集水坑集流整地、覆膜、套杆、生根保水剂、截干深栽于一体的综合抗旱造林技术,为当前和今后原州区乃至黄土高原同类地区生态建设和培育后续产业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技术储备[3-4]。
1.4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保障林业生态建设近年来,原州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有序进行,共有3.23万hm2林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自2006年,原州区3 466.67 hm2森林纳入国家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畴,2009年,原州区新增国家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1.77万hm2,使原州区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达到了2.11万hm2。
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苗造林技术

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苗造林技术摘要介绍了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苗造林技术,包括苗龄和苗木规格、造林季节、苗木栽植前的保护和处理、栽植等方面内容,以为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苗造林的成活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植苗造林;栽植技术;干旱半干旱地区固原市地处宁夏南部,为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地区,海拔1 920 m,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为350~400 mm,多集中在7—9月,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水土流失严重。
为了使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苗造林与现代林业发展相适应,提高造林成活率,主要通过雨季前整地、造林后及时浇水等方式解决需水与供水的矛盾,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近年来,自治区又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将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提出生态立区,重点工程南移,从而使自治区多项重点工程区相继实施,每年植苗造林133.33~266.67 hm2,成为自治区主要造林方式。
为此,原州区林业局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从苗木的种类、年龄和规格及栽植前的保护和调运入手,根据当地的气候和降水确定适宜的造林季节,经过多年的试验论证,总结出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苗造林技术,现介绍如下。
1 苗龄和苗木规格苗木要求达到一定的苗龄和规格才能用于造林。
苗龄小,适应性强,但抵抗力弱;苗龄大,抵抗力强,栽后生长快,但适应性差。
一般灌木多用一年生苗,针叶林多采用二至三年生苗,阔叶乔木采用大苗。
大苗抗性强,见效快,但造林当年必须有充足的水分。
2 造林季节2.1 春季栽植春季是北方和自治区造林的好季节。
此时气温回升,土壤刚解冻,水分条件较好,但春季风大、少雨,土壤含水量下降,对苗木成活构成威胁。
从树木看,由休眠转入生长,先生根、后长叶,符合生长规律。
栽植顺序为先滩地、后山地,先阳坡、后阴坡,先砂土、后黏土,先栽针叶树、后栽阔叶树,先栽杨柳、后栽榆槐,边解冻、边挖坑、边造林。
2.2 秋季栽植秋季气温下降,土壤湿度较好。
树木逐渐进入休眠,但根系仍有生长能力,当年根系可恢复一部分,翌春生长早,造林时间长,便于安排劳力。
固原市原州区精准造林组织管理措施及效益评价

固原市原州区精准造林组织管理措施及效益评价一、前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植被覆盖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问题也备受关注。
固原市原州区作为宁夏自治区的一部分,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在精准造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评估精准造林的效益,本文将对固原市原州区精准造林组织管理措施及效益进行评价和分析。
二、精准造林组织管理措施1. 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精准造林工作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固原市原州区在精准造林方面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分析了区域的植被覆盖情况和土地利用现状,确定了各类造林项目的数量和分布地点。
还根据地形、土壤、水资源等条件,制定了不同地区的造林方案和树种选择,确保了精准造林工作的有效开展。
2. 建立健全的组织架构为了保障精准造林工作的顺利进行,固原市原州区建立了健全的组织架构,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包括市、区两级林业局作为主要承办单位,负责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工作;乡镇、村级林业站作为基层执行单位,负责具体的造林任务落实和监督管理。
还设立了专门的造林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各方资源,推动精准造林工作的高效进行。
3. 加强宣传和培训固原市原州区积极开展精准造林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造林技能。
通过宣传片、展览会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和方法技巧,引导广大农户和企业积极参与到精准造林工作中来。
开展专业技术培训班,提供树木种植、护理、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强了基层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三、精准造林的效益评价1. 生态环境改善通过精准造林工作,固原市原州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一方面,大量的树木种植增加了植被覆盖率,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减缓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地的保肥保墒能力。
树木的生长和蓄积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净化空气,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
固原市原州区精准造林组织管理措施及效益评价

固原市原州区精准造林组织管理措施及效益评价固原市原州区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地处黄河中下游平原区域,是一个典型的伏羲文化、黄河文明和草原文化相互融合的地区。
早在1970年代,原州区就开始了植树造林工作,并通过不断地投入,已经建设了一批以防风固沙、水源涵养为主的森林。
如今,原州区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50%以上,同时,造林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精准造林。
本文将对原州区精准造林的组织管理措施及效益进行评价。
一、组织管理措施(一)统筹规划原州区制定了《固原市原州区森林资源规划》,明确了森林资源管护目标、保护重点、管护措施等,其中规定了精准造林的任务和要求。
同时,组织专业人员对森林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建立了科学规划体系,实现了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干群参与建立了以“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造林机制。
通过发动群众、引导群众,使群众积极参与到精准造林中来,积极参与公益植树等活动。
如集中组织群众植树,在村里选派专人进行统筹及反馈等。
(三)政策引导配合国家和地方政策,及时制定出奖励政策,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如对参与精准造林的村民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增加绿化投入等。
(四)技术指导建立了以专业技术领导的造林团队,负责制定树种选型、林分布局、育苗关键技术、桩植模式、土壤调整等方案,实行专人负责制。
二、效益评价(一)环境效益精准造林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气候,减少污染等。
同时还能减轻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负担,对控制土地沙漠化,保障水源、调节水量、提高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经济效益精准造林工作不仅能提高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和碳汇储量,还为当地的农牧民提供了额外的经济收入来源,如收购种苗、雇用劳动力等。
同时,精准造林与旅游业也产生了积极的互动,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社会效益精准造林具有强烈的社会效益,可以有效地增强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塑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形象,同时还增加了社会各界对森林资源的重视,助力社会环境的持续改善。
固原市原州区灌木林发展的必要性及对策

固原市原州区灌木林发展的必要性及对策摘要分析了固原市原州区灌木林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其发展对策,以期为该区灌木林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灌木林;发展必要性;对策;宁夏固原;原州区固原市原州区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典型的黄土丘陵区,干旱缺水,年降水量300~400 mm,而占原州区总面积2/3的东部为黄土丘陵干旱片带,更是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造林地立地条件差,造林成活率低,严重制约着林业生态建设的发展。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干旱脆弱的生态环境,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实行“封育改良、以灌木为主、灌草结合”的造林方针,大力保护和发展灌木林。
为树立客观公正的灌木林保护和发展意识,现就灌木林在生态建设必要性及对策作一论述。
1 灌木林发展的必要性1.1 灌木林的生态功能多干旱荒漠化地区,恶劣的自然气候条件限制乔木的发展,而灌木耐旱节水、繁殖容易、生长稳定,一般造林3~5年后能形成较大的灌木丛,地上枝条繁茂,地下根系盘根错节,有效发挥其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生态作用。
如:五年生的柠条1丛可覆盖地面5 m2,1 800丛/hm2覆盖度就达80%以上,减少地表及径流75%,减少表土冲刷65%~70%,拦截泥沙2.25 m3,是防治水土流失的好树种。
灌木枯枝落叶多,能有效地改良土壤。
紫穗槐、沙棘、柠条等根部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嫩枝叶含氮钾高可压制绿肥。
据测沙棘林每年可通过根瘤菌固氮180 kg/hm2,六年生沙棘林的土壤含有机质2.13%、含氮0.12%。
圣柳、柠条、枸棘、沙棘可在pH值9.5的盐碱地上生存,其枯枝落叶腐植物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渗透性和持水性,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灌木林抗病虫害能力强。
灌木群落生物种类多,结构配置稳定,食物来源丰富,有利于寄生性昆虫和菌类繁殖,也有利于鸟类栖息,形成一种自然平衡的食物链,有效地制约着病虫害的发生发展。
灌木相比乔木易繁殖、萌蘖力强。
固原市原州区精准造林组织管理措施及效益评价

固原市原州区精准造林组织管理措施及效益评价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植被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森林资源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作为重要的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之一,精准造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固原市原州区作为宁夏自治区的一个县级行政区域,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但由于过去长期的开发利用,造成了森林资源的破坏和减少。
为了改善森林资源状况,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固原市原州区积极开展精准造林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组织管理措施。
在这一背景下,对固原市原州区精准造林组织管理措施及效益进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当前的管理措施,评估其效益情况,深入探讨影响效益的因素,可以为今后森林资源管理提供经验借鉴,促进固原市原州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对固原市原州区精准造林组织管理措施及效益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价,为相关政策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固原市原州区精准造林组织管理措施及效益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探讨其在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提升林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具体目的包括:1. 确定固原市原州区精准造林组织管理的实施情况和效果;2. 评估精准造林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效益;3. 探讨精准造林对林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影响;4. 分析影响精准造林效益的关键因素,为今后的管理实践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的目的,可以全面了解固原市原州区精准造林的管理措施和效益表现,为未来的管理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 正文2.1 固原市原州区精准造林组织管理措施分析固原市原州区在精准造林组织管理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以确保造林工作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
该区建立了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将责任落实到每个环节和每个责任人,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固原市原州区注重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先进的造林技术和设备,提高了造林效率和质量。
该区加强与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造林工作的开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原市原州区抗旱造林技术
摘要介绍了固原市原州区抗旱造林技术,包括整地、造林、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固原市原州区干旱山区抗旱造林提供参考。
关键词抗旱造林;宁夏固原;原州区
中图分类号 s728.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186-01
固原市原州区地处宁夏南部,六盘山东麓,辖6镇5乡3个办事处,194个行政村1 149个自然村,总人口44.1万人。
区域面积2 766 km2,境内海拔1 450~2 500 m,年均气温6.3 ℃,年均降雨量300~550 mm,干旱、冰雹、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较多,十年九旱。
按地形地貌和气候上的差异划分,南部为六盘山阴湿区、北部为清水河谷平原区、东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
因而给造林造成直接影响,造林成活率相当低。
经过多年的造林实践,原州区大大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现将造林技术介绍如下。
1 整地
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必需现整地,整地的目的在于蓄水保墒[1]。
整地时要因地制宜,将水平沟、鱼鳞坑、带子田、水平畦合理配置,做到“死土培埂,活土还原”,这样有利于苗木的成活。
1.1 水平沟
先在山坡沿水平线挖60 cm深、60 cm宽的沟,再用沟上沿活土层回填,回填后的水平沟底宽底1.2 cm,沟间距为4 m。
此种整地
方法一般适用于黄土丘陵区18°以下的坡地整地及草改林补植整地。
1.2 带子田
先在山坡沿水线用犁翻挖80 cm宽的带沟,再修整成15°反坡状,带间距为3 m。
此种整地方法一般适用于黄土丘陵区原带子田加密整地。
1.3 节水畦
在栽植前,以地块为单位,结合小班地形先做好整体规划,株行距为1 m×3 m,再放线打点,然后挖坑培埂。
培地埂时,将小坑穴挖出的土用来培地埂,暂不回填,土不够用在外围两边取土,保留栽植行内表层肥土。
地埂要直,表面整齐。
此整地方法适用于改良经济林区补植整地。
1.4 鱼鳞坑
近似半月形的坑穴,外高内低,长径沿等高线方向展开,一般为0.6~1.0 m,短径略小于长径,深度为30 cm以上。
鱼鳞坑整地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坡地以及需要蓄水保土的石质山地的造林地整地。
在栽植前,结合地形先做好整体规划,株行距中心为1 m ×2 m,再放线打点,然后挖坑培埂。
2 造林
造林以初植密度为主,具体为:水平沟内1 650株/hm2(外沿1 m 栽1株),带子田3 330株/hm2,鱼鳞坑2 505株/hm2。
一般以混交林为主,可以防病虫害,造林密度的大小对林木的生长、发育、
产量和质量均有重大影响。
通常在立地条件较差而造林成活率不高的地方,适当增加初植密度,以保证幼林及时郁闭所必需的成活株数。
采用植苗造林、直播造林,裸根苗造林时应将苗木放在带水的桶中,保持根系湿润;苗木栽植时挖40 cm×40 cm的栽植穴,然后把苗木置于穴正中扶植,填土一般提苗舒根,并用脚踩实,继续覆土至地平面,扶正踩实,即做到“一提二踩三覆土”[2]。
2.1 植苗造林
选用当地乡土树种,做到适地适树,提高苗木成活率,做到不伤根,随挖随栽。
由林业总站派技术人员严把质量关,派林木检疫站技术人员严把检疫关,根据多年的造林经验,原州区选择了山桃、刺槐、榆树及柠条作为主要树种进行栽植。
选好苗木后,利用保水剂、生根粉、拒避剂等药物浸蘸树根,并且做好苗木的保湿工作,始终保持苗木根系不受曝晒,可用透气的袋子装好。
根据情况对苗木进行定植,山桃、刺槐、榆树定高15~20 cm,地径0.5 cm以上,柠条根系发达,高度定为15~20 cm,可适当将毛根系剪掉。
原州区属于干旱少雨区,最大的特点是风沙大,导致苗木风干严重。
因此,要将栽植好的苗木掩埋,让苗木露出5 cm左右即可,这样也不用到发芽时刨土,减少了人力,也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3]。
2.2 直播造林
直播造林分为春、夏、秋3季造林,山桃、榆树、刺槐春秋造林,柠条3季都可以造林。
山桃属于硬核种子,要选用沙藏催芽处理过的种子。
在整好的造林地上,挖深10~15 cm的小坑,每坑播种2~3粒种子,播后覆土。
柠条种子在3季可种植,只要天降一场有效降雨,可采用在造林地人工点播,点播3~5粒种子,种子必须撒开、稍微覆土,不宜深。
否则,再次降雨后苗木芽不能出来。
利用机械播种,调好机械后播种,出苗率很高。
3 病虫害防治
原州区属干旱地区,造林受到鼠害破坏非常严重,为了减少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林业局采取营林措施、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人工防治等有效方法防治[4]。
一是营林措施。
要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封育、调整树种结构、造林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更新改造。
二是生物防治。
积极探索采用天敌来消灭鼠害,保护和利用毛缺沟寄蜂、狐狸、猪獾等天敌;还可用鼠夹、弓箭等器材来人工消灭鼠害。
三是物理防治。
灯光诱杀,5月中旬至8月中旬,在有虫林分内,应用杀虫灯诱杀成虫。
每天开灯时间为20:00—23:00,每5 hm2设置1盏诱杀灯。
为了保护天敌,不应长时间使用。
四是化学防治。
采取用杀螟松、氧化乐果1 000倍液、敌杀死2 000倍液等农药浇根毒杀各龄幼虫,防效可达95%以上。
4 参考文献
[1] 田志强,张静.宁夏南部干旱山区造林技术[j].现代农业科
技,2011(20):215-216.
[2] 吴会军.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研究进展[j].湖南林业科技,2011(3):42-44.
[3] 于贤娇.造林地整地造林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242.
[4] 杨亚平.浅谈宜君县土石山区抗旱造林技术[j].陕西林业科技,2010(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