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抗真菌治疗

合集下载

ICU肺部真菌感染治疗策略

ICU肺部真菌感染治疗策略

ICU肺部真菌感染治疗策略ICU肺部真菌感染是指在重症监护单元(ICU)中出现的肺部真菌感染。

由于ICU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和多种应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使真菌感染在ICU中较为常见。

治疗ICU肺部真菌感染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ICU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要准确。

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通常是非特异性的,如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因此需要通过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来确认真菌感染的存在。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血培养、痰培养、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液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获得真菌的培养、鉴定和药敏信息。

其次,在治疗策略上,应根据真菌感染的类型和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

目前,对于肺部真菌感染,通常采用的药物包括抗真菌药物的系统用药和局部用药。

抗真菌药物主要有三大类:多酮类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伊曲康唑、波糖康唑等)、聚酮类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新型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如兰索拉唑、泡状含浸的制剂等)。

一般情况下,对于轻度真菌感染,可以选择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氟喹诺酮等抗生素治疗,对于重度真菌感染,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

此外,对于ICU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还需要考虑患者的免疫状态和病情严重程度。

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可以考虑单一药物治疗,如单用氟康唑等。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器官移植、恶性肿瘤患者,可以考虑联合用药进行治疗,如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联合治疗。

此外,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如出现骨髓抑制、真菌感染侵犯到其他器官等,可能需要给予更强效的治疗。

最后,对于ICU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还需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药物耐受性的问题。

抗真菌药物常常会出现一系列的副作用,如肝脏损伤、肾脏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等。

因此,在给予药物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评估药物的风险与益处,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化指标。

此外,由于真菌感染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随时监测药物敏感性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ICU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策略包括准确的诊断、选择适当的抗真菌药物、根据患者的免疫状态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治疗,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耐药性等问题。

ICU内真菌感染的诊治

ICU内真菌感染的诊治

血清学检测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真菌特异性抗 体,有助于诊断深部真菌感染,尤其 在临床症状不典型时。
新型治疗方法
1 2
抗真菌药物
新型抗真菌药物如棘白菌素类、三唑类等,能够 更有效地杀灭或抑制真菌生长,提高治愈率。
免疫治疗
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增强其对真菌的抵抗 力,如使用免疫调节剂或激活NK细胞等。
预防措施
针对该病例,应采取哪些预防措施以降低icu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
06 结论和展望
研究结论
通过对ICU内真菌感染的诊治研 究,发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 于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至关
重要。
血液和呼吸道是真菌感染的主要 部位,而白色念珠菌是最常见的
病原体。
针对不同病原体和感染部位,选 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对ICU内的环境进行定期 消毒,减少空气中的真菌 含量,防止患者吸入感染。
05 案例分析和经验分享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 病等。
症状表现
患者入院时的症状、体征 及实验室检查异常。
诊断过程
如何确诊为真菌感染的过 程,包括微生物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等。
诊治过程和效果
治疗措施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传播途径
ICU内真菌感染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如医务人员手部、医疗器械等。
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表现
ICU内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多样,与感染部位和病原体类型有 关,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
诊断方法
确诊ICU内真菌感染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包括血液、痰液、 尿液等标本的真菌培养和鉴定。同时,还需排除其他可能的 感染源,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

ICU的真菌感染问题(孙向东)

ICU的真菌感染问题(孙向东)

侵袭性曲霉病死亡率高达50%-90%
50个研究机构1941例侵袭性曲霉病患者的统计死亡率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总计 骨髓移植 87% (247/285) 58% (1118/1941) 60% (97/161) 88% (74/84)
49% (142/288)
白血病 / 淋巴瘤
Kevin CH,et al. 1997-2001年全球监测结果
ICU真菌感染现状小结
• 真菌感染病死率>50% • 念珠菌为ICU真菌感染的首位,占78% • 白色念珠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占40%-60%), • • •
非白念呈上升趋势 曲菌比例上升,占所有IFI的5.9%~12% 耐药菌株呈上升趋势 混合感染发生率高
- 如曲霉属、毛霉属
• 酵母菌(yeast)和酵母样菌——以芽殖为主,多数为单细胞的一类真菌。在
组织和培养基内均为芽生孢子,一般无菌丝
- 如酵母属、念珠菌(假丝酵母)属、隐球菌属、球拟酵母属
• 双相型真菌(dimorphic fungus)——同一真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
成酵母状或菌丝体状两种形态,这种形态可随条件改变而相互变更。大多数 病原性真菌
完整性遭受破坏
过度医疗?
国内外侵袭性真菌 感染的流行病学
全球血行感染念珠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46%的念珠菌血症由非白念珠菌引起
克鲁斯念珠菌 2% 其他念珠菌 热带念株菌 5% 8%
近平滑念株菌 15%
白色念珠菌 54%
光滑念株菌 16%
侵袭性曲霉病死亡率高达50%-90%
50个研究机构1941例侵袭性曲霉病患者的统
谷物、干草、建筑灰 尘等周围环境中 • 多由吸入鼻窦及肺部 感染 • 烟曲霉是曲霉感染最 常见的病原体 • 高死亡率

ICU肺部真菌感染治疗策略

ICU肺部真菌感染治疗策略

肺部真菌感染很常见, 但是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在临床上都很困难。

随着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人数的增加, 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长。

因此需要提高对肺部真菌感染的认识, 对诊断方法加以改进。

新型抗真菌制剂已可以应对这一问题。

美国梅奥诊所Limper 博士近期发表综述, 详细介绍了ICU 患者常见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

文章发表在2014 年12月1日出版的Chest杂志上。

传统和新型抗真菌制剂过去十年中, 有大量新型抗真菌制剂问世(表1)。

当选择抗真菌制剂时, 需权衡不同药物之间的优缺点以及患者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感染特点。

一般情况下, 制定抗真菌治疗方案时需首先明确致病菌。

同时通过真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及患者感染的特点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表1: 目前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1.多烯类药物(1)两性霉素B:多烯类抗真菌药物的原型就是两性霉素 B 脱氧胆酸盐。

尽管毒性较大, 但是这类药物仍旧是重症真菌感染的首选, 特别是那些危及生命的重症感染。

包括: 侵袭性曲霉菌病、部分全身念珠菌病和隐球菌病、重症组织胞浆菌病、芽生菌病、球孢子菌病和毛霉菌病。

多烯类抗真菌药物与真菌细胞膜中的麦角甾醇相结合, 诱导细胞缺陷, 增加细胞通透性, 导致细胞死亡。

两性霉素B 脱氧胆酸盐必须静脉使用。

应用期间, 需密切随访肌酐、尿素氮(BUN)、血钾、血镁、全血细胞计数(CBC)和肝功能。

总的来说, 使用两性霉素 B 时, 需密切随访患者各项指标(每天一次或每两天一次)。

两性霉素 B 导致的肾毒性可突然出现。

很多医生为了避免应用两性霉素 B 后出现发热和寒战, 会在应用前给予患者使用解热镇痛剂、抗组胺类药物、抗吐剂或哌替啶。

两性霉素 B 需缓慢静脉滴注, 一般滴注时间要超过2-6 小时;因为快速静滴会导致威胁生命的高钾血症和心律失常的出现。

当和其他肾毒性药物联用时(如:氨基糖苷类), 肾毒性作用会增加。

两性霉素B 的肾毒性是剂量相关的。

(icu患者腹腔念珠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icu患者腹腔念珠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 APACHE-II评分(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 ➢ 严重脓毒症或 MODS
• 评估IC危险因素的多少和风险程度
➢ 多部位定植、CVC、机械通气、糖尿病、尿毒症、粒缺、激素等 ➢ 念珠菌评分(Candida score)
• 所在科室分离出念珠菌的流行病学现状和药敏特点
真菌细菌混合感染的死亡率更高
➢ 增强CT为诊断胰腺坏死的最有效方法 ,B超及腹腔穿刺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 重症急性胰腺炎中坏死性胰腺炎占20%2 • 重症胰腺炎真菌感染问题的重要性在增加3
➢ 1980s-1990s期间: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真菌感染发生率:10% ➢ 随着抗生素的常规应用,现在真菌感染发生率达24-37% ➢ 胰腺炎真菌感染几乎全部由念珠菌引起 ➢ 真菌感染是否增加重症急性胰腺炎死亡率目前研究结果尚不一致
➢ 亚组分析证实,有真菌定植的 院内腹膜炎患者死亡率显著升 高(48%vs.28%,P<0.01)
➢ 念珠菌定植是院内腹膜炎死亡 的独立危险因素
Philippe Montravers et al. Candida as a risk factor for mortality in peritonitis. Crit Care Med. 2006;34(3):646-52
腹腔真菌感染诊断存在的困难
首先,真菌感染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其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 表现均缺乏特异性;真菌生长需特殊培养基,耗费时间长;许多情况下 获取合格的深部组织标本在技术上要求较高
其次,胃肠道为念珠菌定植部位,由穿孔或胰腺炎合并的腹腔感染往往 难以区分定植和感染,这就使得腹腔真菌感染的诊断更为困难
应用抗茵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 【 草案】 Ⅲ 外科学(七年制) 第一版

ICU内真菌感染诊治PPT课件

ICU内真菌感染诊治PPT课件

04
icu内真菌感染的治疗
抗真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抗真菌药物种类
包括三唑类、多烯类、棘白菌素类等, 每种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适用范围不同, 应根据感染的具体病菌种类和病情选 择合适的药物。
用药时机和剂量
联合用药
在严重或难治性真菌感染的情况下, 可以考虑联合用药,以提高疗效。
应在确诊真菌感染后尽早用药,并根 据患者的体重、病情等因素调整剂量, 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严密监测
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测,及时发现并处 理病情变化。
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01
提高医护人员对真菌感 染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增强防控意识。
02
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管 理,严格执行洗手、消 毒等卫生措施。
03
对医护人员进行抗真菌 药物的合理使用培训, 提高用药水平。
04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 真菌感染防控知识的学 习和交流,提高防控效 果。
THANKS
感谢观看
血液感染
常见病原体为念珠菌、隐球菌 等。
泌尿道感染
常见病原体为念珠菌、曲霉菌 等。
其他部位感染
如皮肤、胃肠道等,常见病原 体为念珠菌、隐球菌等。
03
icu内真菌感染的诊断
临床表现和体征
咳嗽
干咳或咳出白色粘 液痰,有时痰中带 血。
胸痛
胸膜受累时可出现 胸痛。
发热
持续高热或不规则 发热,抗生素治疗 无效。
呼困难
呼吸急促、费力, 严重时可出现呼吸 衰竭。
其他症状
乏力、食欲不振、 体重下降等。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白细胞计数升高或降低,中性 粒细胞比例升高。
痰液检查
痰涂片和培养可发现真菌。

ICU长期卧床病人肛周真菌感染护理

ICU长期卧床病人肛周真菌感染护理

ICU长期卧床病人肛周真菌感染护理目的:探讨ICU长期卧床病人肛周真菌感染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8例ICU长期卧床病人,观察其肛周真菌感染情况并实施肛周保护、理疗与护理。

7~10天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并记录。

结果:病人肛周真菌感染好转,渗液消失,皮肤色泽正常,表面干燥。

病情稳定后转回相关科室病房对症治疗,随诊14天后痊愈。

结论:采用全方位的护理方法对患有肛周真菌感染的ICU长期卧床病人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可以使患者病情明显好转。

并且这种护理方法相对全面,又具有人性化特点,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标签:ICU长期卧床病人;真菌感染;护理ICU患者的护理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1]。

ICU收住的患者病情较重,多数患者为长期卧床伴大小便失禁者,易发肛周真菌感染。

本文选取我科2015年6月至2015年11月8例ICU长期卧床肛周真菌感染病人,对其实施肛周真菌感染观察与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本文选取8例患者,其中男患者6例,女患者2例,患者平均年龄66岁。

原发病分别为脑血栓全瘫2例、脑出血偏瘫2例,重度颅脑外伤昏迷2例,腰椎骨折术后截瘫1例,COPD卧床1例。

其中5例肛周真菌感染系入院时带进ICU,1例由原住病房入ICU,2例于ICU发生。

8例中5例的肛周湿疹刮取标本行真菌培养均可见真菌生长。

8例经用滑石粉或爽身粉、氧化锌软膏、抗真菌药物粉剂(达克宁粉)、康复新外敷联合红外线及频谱仪照射治疗7~10天,6例痊愈,2例好转。

2 护理体会2.1 环境护理保持床单清洁,干燥,避免出现褶皱及潮湿,做到每日更换,污染时及时更换[2]。

保持患者病房内的清洁,并及时进行通风,使病房内的空气清新。

防止因病房空气流通差造成的空气质量低的情况出现。

2.2 皮肤护理保持患者局部皮肤干燥清洁,相关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每日两次温水擦浴及会阴护理,防止因皮肤洁净度差造成肛周感染。

68例ICU重症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分析

68例ICU重症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分析
1资 料 与方 法
i . 1一般 资 料 2结果 与分 析
2 . 1临床 疗 效
选取 我院2 0 1 2 年1 月一 2 0 l 3 年3 月I C U重 症 肺 部 真 菌 感 染 患
由表 1 可 见 治 疗 组 总 有 效 率 及 治 疗 起 效 时 间 明 显 高 于 对 照
两 组 比较 差 异 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P < 0 . 0 5 , 尸 < 0 . o 1 ) 。 者6 8 例, 本 组 患 者入 I C U之 前 均 无 肺 部 真 菌 感 染 , 转入 I CU重 症 组 ,
【 摘要】目的 探 讨采用抗 真菌药物 治疗 I CU重症 患者肺部真菌感 染的临床疗效 。 方法 随机抽取I C U重症 患者肺部真菌感
染 患者6 8 例, 将其为两组 , 对 照组3 3 例, 治疗组 3 5 例; 对 照 组 采 用 方 法 当 患者 临床 出现 症 状 后 给 予用 抗 真 菌 药 物 治疗 , 治 疗 组 采 用 方 法 患 者 临 床 未 出 现 症 状 预 防性 应 用 抗 真 菌 药 物 治 疗 , 并 对 两 组 患儿 体 温 、 咳嗽 、 咳痰 、 肺 部 哕 音 消 退 时 间 及 治 疗
J M E 口 工 c AL L A目 口 口 A T 口 口 Y目 巴 工 E N E B 医学检验
C H工NA E A LTH 工N口U日 T 口 Y
6 8 例I C U重 症 患者肺 部 真菌 感染 的临床治疗 分析
刘 洋
长 春 市 中心医 院 , 吉林 长 春 1 3 0 0 5 1
起 效 时间进行观 察和分析。 结果 治疗组临床 症状及体 征均较 用对照组 消失早 ( 户 < O . 0 5 ) , 改善 时间少 于对照组 , 治疗组 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珠菌血症(中国)
医院
时间
血培养阳性
真菌
念珠菌*
西南医院
北京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附院 温医附院
04-05
03-06 01-05 97-00 01-04 592 1468 299 750
110
62 93 70 139
72
55 (9.3%) 93 (6.3%) 58 (19.3%) 129 (17.2%)
8. ICU诊治手段不断提高,重症患者生存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延长
ICU真菌感染率
EPIC (Euro, 1992): 17个国家,1417个ICU,10038名患者 44.8%的ICU患者有感染,20.6%的患者有ICU获得性感染 17.1%为全身性真菌感染 居5位 50%的真菌感染患者接受抗真菌治疗
重症患者IFI的诊断
• 重症患者IFI的诊断分3个级别,即确诊、临床诊 断、拟诊。 • IFI的诊断一般由危险(宿主)因素、临床特征、 微生物学检查、组织病理学四部分组成。组织病 理学仍是诊断的“金标准”。
确 诊(proven)
宿主因素
临床特征
微生物学 检查
组织病理学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2007)
ICU患者IFI的高危因素
1. ICU患者病情危重且复杂; 2. 侵入性监测和治疗手段的广泛应用; 3. 应用广谱抗菌药物; 4. 常合并糖尿病、COPD、肿瘤等基础疾病; 5. 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6. 器官移植广泛开展;
7. 肿瘤化疗/放疗、HIV感染等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V 经验性治疗在ICU非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发生可疑侵袭性念珠菌病的地位
31、如果其他抗真菌药物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脂质体(3-5mg/kg/d)是一种替代治疗方案(强推荐
;低级别证据)。
32、对于病情好转的疑似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患者,推荐的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时间为 2周,与念珠菌血 症相同(弱推荐;低级别证据)。
S S S-DD至R S S
泊沙康唑 S
S S S-DD至R S S
氟胞嘧啶 S
S S S I至R S
两性霉素B S
S S S至I S至I S至R
棘白菌素类 S
S S-R* S S S
S:敏感;I:中度敏感;R:耐药;S-DD:呈剂量依赖性敏感。
*棘白菌素类药物耐药现象在近平滑念珠菌分离菌株中少见。
)。
可选治疗:伏立康唑的使用推荐 5 、光滑念珠菌感染的患者,只有当分离株对于氟康唑或伏立康唑敏感时,应考虑将药物更换为更高 剂量的氟康唑800mg/d(12mg/kg)或伏立康唑200-300mg(3-4mg/kg) 每日两次(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
I 、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念珠菌菌血症如何治疗?
IFI定义
• 侵袭性真菌感染系指真菌侵入人体组织、血液, 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引致组织损害、器官功能障碍 和炎症反应的病理改变及病理生理过程。
前言
•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是侵袭性真菌 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 的高发人群。
• IFI日益成为导致ICU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 之一。
可选治疗:伏立康唑的使用推荐
33、经验性抗真菌治疗4-5天无临床改善,开始经验性治疗后没有发现侵袭性真菌病的证据,或非培 养的方法为阴性结果且具有高的阴性预测值,应当考虑停止抗真菌治疗(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VI ICU是否需要预防侵袭性念珠菌病?
34、氟康唑首剂800mg(12mg/kg),维持剂量400mg/d(6mg/kg),可用于ICU中具有侵袭性念珠 菌病较高的发生率(>5%)的高风险患者(弱推荐;中等级别证据)。
12、推荐无明显的转移性并发症念珠菌血症治疗时间为2周,应从记录念珠菌从血液中被清除和由于 念珠菌所致症状经治疗缓解后开始计算(强推荐;中级别证据)
可选治疗:伏立康唑的使用推荐
II 非中性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菌血症患者是否该拔除中心静脉导管?
13、念珠菌菌血症患者考虑感染为中心静脉导管来源及导管可以被安全拔除时,中心静脉导管应该 尽早拔除;但这一做法需依据患者个体差异而定(强推荐;中级别证据)
• Candida infec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a high crude mortality of 46% to 75%, reflecting the severe underlying illnesses of the infected patients .
Pfaller MA etal.Clin Microbiol Rev. 2007;20(1):133-63.
临床诊断(probable)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宿主因素
+
临床特征
+
微生物学检查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2007)
拟 诊
临床特征
宿主因素
+

微生物学检查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2007)
治疗的概念
预防性治疗(高危患者且免疫抑制)
经验性治疗
抢先治疗 确诊治疗
常用抗真菌药分类
种类 多烯类 三唑类 棘白菌素类 氟胞嘧啶 常用抗真菌药 AmB-d、L-AmB、两性霉素B脂质体复合物(ABLC)、两性霉素 B胶质分散体(ABCD) 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 卡泊芬净、阿尼芬净、米卡芬净 氟胞嘧啶
10、所有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念珠菌血症患者在诊断后的一周内都应该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最好 由一名眼科医师来执行(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可选治疗:伏立康唑的使用推荐 11 、血培养应该每天进行或隔日进行,以确定念珠菌血症被终止治疗的时间点(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
I 、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念珠菌菌血症如何治疗?
40%
25%
念珠菌性 血流感染患者
细菌性(非念珠菌)血流感 染患者
Edmond MB. Clin Infect Dis. 1999 Aug;29(2):239-44.
院内血流感染前4位病原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百 分 比 %
凝固酶阴性 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 萄球菌 肠球菌 念珠菌
Wisplinghoff H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03;36:1103-10
可选治疗:伏立康唑的使用推荐
8、对于可疑唑类和棘白霉素类药物耐药的念珠菌感染患者,推荐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35mg/kg/d) (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I 、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念珠菌菌血症如何治疗?
9、给予伏立康唑400mg(6mg/kg)q12h两次,然后200mg(3mg/kg)q12h维持可有效治疗念珠菌血 症,但作为初始治疗较氟康唑没有明显优势(强推荐;中级别证据)。伏立康唑口服制剂被推荐为 由于克柔念珠菌感染的菌血症降阶梯治疗方案(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andidiasis: 2016 Update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I 、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念珠菌菌血症如何治疗?
1、棘白菌素类推荐作为初始治疗(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别证据)。
29、ICU非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怀疑念珠菌病,首选的经验性治疗是棘白菌素类药物(卡泊芬净:首 剂70mg,维持剂量50mg/d;米卡芬净:100mg/d;阿尼芬净:首剂200mg,维持剂量100mg) (强
推荐;中等级别证据)。
可选治疗:伏立康唑的使用推荐
30、对于近期没有使用唑类药物和没有耐唑类念珠菌定植的患者,氟康唑首剂800mg(12mg/kg), 维持剂量400mg/d(6mg/kg)是一种可接受的替代方案(强推荐;中等级别证据)。
I C U 抗 真 菌 治 疗
邵逸夫医院危重医学科
浙江大学医学院 附属邵逸夫医院
中国首家通过国际医院 ( JCI )评审的公立医院
张舸
中国医疗机构 最 佳 雇 主 邵逸夫医院 下 沙 院 区
前言
•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

OR
• 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s, IFD)
彭佳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11,1289-90 黄海霞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7:825-827 胡云建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6:729-731 王倩等 中华医院感 染学杂志 2007;4:472-474
3年监测美国49家医院的>10,000例血行感染病例
死亡 率%
Vincent et al. JAMA 1995;274:639-44
• 美国的资料
– 2.5%-10%的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 – 10%的院内感染为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 ,BSI) – 8%的院内血流感染由念珠菌引起
Pfaller MA etal.Clin Microbiol Rev. 2007;20(1):133-63.
Pfaller MA etal.J Clin Microbiol. 2007;45(6):1735-45.
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比较
菌属 白色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近平滑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克柔念珠菌 葡萄牙念珠
氟康唑 S
S S S-DD至 R R S
伊曲康唑 S
S S S-DD至R S-DD至R S
伏立康唑 S
核苷类似物
European Congress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