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第15课老师和同学(二)》PPT课件
小学美术六年级《家乡的艺术 》说课课件

欣赏感悟法:展示民间艺术品、家乡的特色艺术的一些 图片、视频供学生欣赏、感悟。
引导启发法:引导学生总结一些民间艺术品的特点,启 发学生实践创作。
五、突出主体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应特别注重 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因此,本课中,我将引导学 生体验以下多元化的学习方法:
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六年级上册 第十五课《家乡的艺术》说课稿家乡ຫໍສະໝຸດ 术风情之旅一、准确定位说教材:
《家乡的艺术》是“综合.探索”课程“家乡”系列 的第二课。家乡的艺术带有地区人文特色,无论是民间美 术、建筑,还是玩具、戏曲,都与家乡的传统文化一脉相 承。学生通过寻找、发现、研究家乡艺术,学会去欣赏、 珍视它们的美,由此激发对家乡的热爱。这就是本课编辑 的主旨思想。
让学生在好奇和愉快中进入到本课的学习。 (二)欣赏感知
教师播放各种民间艺术品图片
广东陈家祠的砖雕艺术
雕
刻
砖 雕
民 间 刺 绣
画 糖 画
泥
塑
江 苏 无 锡 惠 山 泥 人
这些物品给人的感觉?
这些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工艺品,是独具地方 特色的家乡艺术。
家乡的艺术除了民间艺术品还可以是民间戏曲、 民俗节日等艺术形式。通过欣赏,学生初步感知 何为家乡的艺术。
八、简洁明了说板书:
家乡的艺术
客家龙 造型简洁、夸张 色彩对比强烈
一个好的板书有“微缩教案”之称,这节课我把家乡 的特色艺术“客家龙”、民间泥塑的两大特点展示于黑板 上,简单明了的涵盖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观察发现法:观察发现一些民间艺术品的特点。
讨论探究法:合作探究创作泥塑龙的难点以及解决办法, 培养学习主动性和良好的合作品质。
人教版四年级美术上册《第15课 有创意的书》教学设计

《有创意的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十五课《有创意的书》,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了解书籍装帧的基础知识,还要找到切入点,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美术知识(色彩知识、美术字设计、手工制作等)和语文学科结合起来,并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大胆创新,为自制的故事书进行配图和装饰,做成一本新颖有趣的故事书。
本课展示的书,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如立体书、镂刻书、异形书、布书等。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并结合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书籍的设计意识,为突破教学难点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美术素养,对于美术新知识接受能力很强,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拥有一颗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课向同学们展示了各种手工书的作品,学生通过欣赏和制作有创意的书中体验制作和设计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初步了解书籍装帧的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用学过的美术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自制一本新颖有趣的书。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热爱书籍、珍爱书籍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初步了解书籍装帧的基础知识,进行故事书的制作。
教学难点:学生找到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连接点,制作一本新颖的故事书。
五、工具:彩色卡纸、A4白色打印纸、剪刀、双面胶、彩笔等工具。
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同学们,圣诞节快到了,老师想选一本有创意的书送给大家当做礼物(出示课题《有创意的书》),于是老师来到书店,书店里的书争先恐后地跑到我面前来推荐自己,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种类的书吧。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语言设置情景,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并顺利的引出本课课题。
)(二)发展阶段1、认识不同种类的书:课件展示各式各样书的自我介绍:经折装书、镂空书、异型书、立体书,让同学们欣赏。
2、讲解书的构成要素:(1)这些书虽然各具特色,但却不能表达老师对你们的心意,于是老师打算制作一本书送给你们,你们想要吗?那你们要先回答老师一个小问题,你知道书有哪几部分组成吗?生答封面、封底、内页,教师板书。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及反思-第14课 老师和同学|苏少版

课题老师和同学(一)教学内容:“老师和同学”是人物写生画练习经常使用的画题,让学生来观察描绘与自己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起玩耍的同学及朝夕相处的老师,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根据《美术课标》对中高年级段“造型•表现”的要求,学生要初步学习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间等造型元素,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媒材,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
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运用平面造型的方法,通过观察捕捉老师和同学的特征,能用线造型写生的方法给自己的老师和同学画像。
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学生情况:小学五年级阶段的学生是由记忆画、空间环境想象和色彩理论应用的初步阶段正式转向理性认识的阶段。
虽然,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绘画基础和对各种材料综合运用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同学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在认识方面往往还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不细致、不成熟,表现的人物往往喜欢凭直观的感觉,表现出的形象往往机械缺少生动感,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线描写生画、速写、色彩写生等对于加强儿童色感和造型能力具有推动、提高作用。
教学方式、手段:1.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提供学习范围,让学生自由选择和发挥,去主动探索从而发现结果。
2. 坚持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推进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准备:PPT课件、画架、画板、铅画纸、绘画铅笔等。
学生准备:画板、夹子、铅画纸、绘画铅笔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老师和同学的观察,能用线造型写生的方法给自己的老师和同学画像,捕捉人物特征,创造视觉符号表现感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绘画实践活动,培养独特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意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人教小学美术六下《第15课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教学设计

我国古代建筑艺术课时 2课时学习领域欣赏*评述教学目标 1. 知识:通过欣赏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外观造型、建筑结构、群体布局、装饰色彩、类别。
2. 技能:对我国古代建筑的欣赏感受能力。
3. 情感:培养孩子对祖国建筑以及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外观造型、建筑结构、群体布局、装饰色彩。
教学难点对我国古代建筑的欣赏感受能力,能够从外观、结构、布局、装饰、类别来欣赏祖国古代的建筑艺术。
教具准备课件、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学具准备课本、自己收集的资料、水彩笔、图画纸课件内容 1. 现代建筑2. 古代建筑一处3. 古代建筑外观4. 建筑结构5. 群体布局建筑6. 群体布局建筑7. 匾额8. 楹联9. 棂格10. 4幅建筑教学评价 1.孩子自我评价2.老师评价3.孩子相互评价教学过程:第( 1 )课时活动一:观察建筑,点出建筑(设计意图:了解建筑的基本特点)1. 同学们,咱们坐在什么地方?(教室)2. 让咱们来观察一下,它都有哪些部分组成?(墙壁、天花板、地面、门窗)3. 还有什么地方有这些特点?(电影院、家……)4. [课件1:现代建筑]这些都叫做“建筑”。
(板书)活动二:点出本课欣赏重点(设计意图:了解本课欣赏重点)1.[课件2:古代建筑]同学们看这做建筑和咱们现代的建筑有什么不同?(是古代的、外观不同)2.[点题]板书:(完整课题“我国古代艺术”)活动三:课本欣赏(设计意图:总体了解本课欣赏内容)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的欣赏一下课本各种古代建筑。
2.小组交流一下自己对古代建筑的感受。
3.同学们说一说自己交流的感受。
(造型美丽、色彩缤纷)活动四:欣赏外观造型(设计意图:了解建筑的外观造型)1.[课件2]同学们观察一下我国古代建筑的“外观造型”(板书)都是由哪些部分组成?2.从课本中找出答案来读一读。
板书:“屋顶屋身台基”3.[课件3:古代建筑外观]说一说,各个部分的造型特点。
(沪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老师和同学》教案设计1

教案标题:《老师和同学》年级:四年级科目:美术教材版本:沪教版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老师和同学的形象特点,学会用线条和色彩表现人物。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热爱老师、热爱同学、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学会用线条和色彩表现人物。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教学难点:1. 人物形象的刻画。
2. 色彩的搭配。
教学准备:1. 教具:画纸、画笔、颜料、调色板、洗笔桶、投影仪、电脑等。
2.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调色板、洗笔桶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天在学校里度过快乐的时光,这其中离不开老师的辛勤付出和同学们的陪伴。
今天我们就来画一幅《老师和同学》的画作,表达我们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二、新课学习(15分钟)1. 出示课题:《老师和同学》2. 讲解人物形象特点:a. 老师的形象:和蔼可亲、知识渊博、辛勤付出b. 同学的形象:活泼可爱、团结友爱、勤奋好学3. 讲解绘画方法:a. 先用铅笔画出人物的大致轮廓b. 再用线条描绘出人物的细节c. 最后用色彩填充人物的形象4. 示范绘画过程三、学生练习(20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一幅《老师和同学》的画作。
2.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四、展示评价(5分钟)1. 学生将作品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评选出优秀作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人物形象特点和绘画方法。
二、深入讲解(15分钟)1. 讲解人物表情的刻画:a. 老师的表情:亲切、耐心、专注b. 同学的表情:开心、好奇、认真2. 讲解人物动作的表现:a. 老师的动作:站立、讲课、辅导b. 同学的动作:坐姿、举手、讨论3. 示范绘画过程三、学生练习(20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一幅《老师和同学》的画作。
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15课《设计文化衫》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套

人教版美术课教案授课内容: 四年级下册第15课《设计文化衫》授课班级:指导教师:授课教师:学校:第15课《设计文化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文化衫,了解其含义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运用恰当的图形,文字、色彩以及适当的方法设计文化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设计突出个性化风格的表现。
2、难点:找到适合的图案、符号、色彩,设计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看看老师身上穿的这件衣服好看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这件衣服上的图案是老师手绘上去的,是不是很有个性呢?现在市面上也有很多漂亮的文化衫,但它所面对的是大众群体,很难满足特定的审美需要。
现在很多年轻人在穿着上都喜欢追求时尚、有个性的服装,以突显个性。
那么我们如何做到使自己的衣服时尚、有个性呢?只能自己动手设计文化衫了,我想同学们穿的衣服大都是校服或者是父母在市面上买的,那大家想不想也亲手来绘制一件像既独特又好看的文化衫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设计文化衫》。
(二)讲授新课1、了解对文化衫的含义和特点: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了有关文化衫的资料,现在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说说你对文化衫的理解呢?小结:文化衫是一种特别的T恤,一般指在T恤上设计一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字或图案,让这件衣服更具特色,从而体现出穿衣者的独特的气质与个性。
文化衫除了展示个性外,还可向人们传达一种文化信息,可以作为文化对外宣传的形式。
文化衫具有:穿着舒适、廉价、时尚、有个性等特点。
最大的价值不在款式面料,而在于所展示出的文化内涵和独特个性。
2、欣赏文化衫:认识了文化衫的含义和特点,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些老师从网上收集来的文化衫作品。
欣赏完后,说一说你认为设计一件独具个性、时尚的文化衫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同学们是不是很想马上动手设计自己的文化衫了呢?掌握了这些要领之后就开始动手吧。
3、掌握要领文化衫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1)主题是什么?(可以是校内外活动、旅行题材、节庆题材、纪念题材、文艺题材或是广告宣传题材等)。
人教小学美术五上《第15课神奇的装饰柱》

本课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交流,讨论活动。
敢于说出自己的设计意图,积极动脑,大胆构思,设计,表现。
三、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卡纸、装饰柱教具、绘画工具、手工工具。
四、备学生: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身心都已经渐渐有了成熟的迹象,他们对美术课的兴趣依然浓厚,并且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的绘画基础以及对各种材料初步可以综合运用了,在课堂上能够大胆想像创造,作品内容丰富,但比起以前想象力有所下降,画风呆板。
这一时期正是学生从儿童绘画到少年绘画的转型,可以通过欣赏内容和工艺设1、通过认识柱子,了解各种柱的,使学生对柱子产生兴趣,进而研究柱子的形态,结构与柱子上的装饰。
2、制作装饰柱,培养学生学生设计,制作及装饰技能。
3、体会生活中的美,欣赏自己作品的美。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柱子相关知识,制作一个漂亮的装饰柱子。
教学难点:柱子的形状及装饰。
教学准备:纸箱,纸卡,彩色笔,彩纸。
教学过程1、教学准备:检查用具准备二、导入1、教师黑板上画一个柱体,让学生回答,看到了什么!与现实生活2、这些资料是哪里得到的?学生回答:自己收集的。
3、谁还收集到了资料,说一说。
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内外。
4、看来同学们下课有认真查找资料和思考总结,总结的非常的很好。
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相关装饰柱的图片,研究了一番,接下今天老师想当一次导游,想带领大家去看看这些图片。
在世界各地有很多造型各异寓意丰富的装饰柱,它或神秘,或威严,传递了历史和精神的信息。
、第一站来到了咱们首都北京,看到了位于天安门前的华表,华表就是我们中国最具代表的装饰柱,你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上面都是有什么装饰(祥云,龙凤,蹲兽...)那它是由几部分组成呢? 装饰柱2.古时候人们为什么要把图腾刻在柱子上呢?他们又把图腾柱放在那里?(古时候人们多居住在深山里,一到晚上就会有凶猛的野兽来攻击人类,人们为了吓跑野兽,就在柱子上刻下威猛的人物或动物形象,这种带有图腾图案的柱子,人们就把它叫图腾柱,祈求得到图腾的保护。
老师和同学(教案)沪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

教案标题:《老师和同学》沪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良好品质。
2. 引导学生运用绘画技巧,表现老师和同学的形象特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老师与同学的形象特征及关系2. 绘画技巧:线条、色彩、构图等3. 作品创作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老师与同学的形象特征,运用绘画技巧进行表现。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特征,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老师与同学的关系,绘画技巧等知识。
2. 示范法:教师示范绘画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模仿。
3. 练习法: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绘画技巧,创作作品。
4. 评价法: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0分钟)(1)讲解老师与同学的关系,强调尊师重道的重要性。
(2)介绍绘画技巧:线条、色彩、构图等。
3. 示范(10分钟)教师现场示范绘画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模仿。
4. 练习(2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绘画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作品展示与评价(15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6. 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绘画技巧和创作方法。
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继续创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作品评价:观察学生作品,了解学生对老师与同学形象特征的表现,以及绘画技巧的运用。
2.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3. 教师自我评价: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沪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2. 绘画工具:铅笔、橡皮、水彩笔、颜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