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以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研究综述
高中语文 陶渊明的精神家园——《归去来兮辞》解读

陶渊明的精神家园——《归去来兮辞》解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历来是为人称颂的名篇。
宋代欧阳修把它推为晋代文章中的最好作品。
阅读此辞,可以更好的把握陶渊明的思想,感受他乐观豁达的情怀,领略其辞的艺术魅力。
他的辞作,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片洁净的精神家园。
一、出仕与归隐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
这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
老百姓民不聊生,“夏日长抱饥,冬夜无被眠”。
陶渊明写作此辞时年41岁。
从29岁起曾三度出仕,做过祭酒、幕僚、参军等小官。
何以出仕?一是由于受儒家“大济苍生”思想的影响,他要“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是由于家庭现实的生活困难。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家庭困难啊!这不是为了“家贫亲老”吗?以赡养父母为目的去当官的高人,古今不乏其人。
晋朝何琦,其母嗜吃鲜果,而他自愧鲜果不丰,于是出任郡主簿。
母亲去世后,他于是喟然长叹:“一旦茕然,无复怙恃,岂可复以朽钝之质尘黩清朝哉?”之后遁迹山林。
敬爱的鲁迅先生,也曾背负着母爱的十字架,在北洋政府供职,以至于遭到陈西滢的刻薄。
先生在一信中写出这一苦衷:“只能不照自己所愿意的做,而在北京寻一点糊口的小生计,度灰色的生涯。
因为感谢别人,就不能不慰安别人,也往往牺牲了自己。
”陶渊明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自以心为形役”,迫不得已啊!陶渊明41岁时,作了彭泽令,但只做了八十多天便辞官归家了。
据南朝梁代萧统在《陶渊明传》记载:“岁终令遣郡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陶渊明何以辞官归隐呢?其一,他看到了官场的黑暗,对现实不满,他不愿与争名夺利的小人为伍,想洁身自好,“独善其身”。
人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这个善良正直的人,与尔虞我诈的官场是格格不入的。
其二,他的志趣和性情使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他喜爱那种恬静平淡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研究《归去来兮辞》赏析

陶渊明研究《归去来兮辞》赏析赏析一:《归去来兮辞》是晋陶渊明的述志作品,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视,赞美了农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和安适的田园生活,显示了他归隐的决心。
诗的开篇,随口而出"归去来兮"四字,积蓄已久的压抑与不快一吐而出,如决堤之水,一发而不可收,而诗人"归去"的理由却仅仅是"田园将芜"这个简单而平淡的原因,其中饱含了多少怀念、留恋和向往啊!因此,诗人不由自主地发出"胡不归?"的自问,表现诗人归隐田园之心的迫切,又带出下文对自身经历的反省:"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诗人指出,自己本不愿出仕为官,只是为了免于饥寒,才违背自己的意志去做了官。
这种生活让自己悲愁失意,内心痛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正是诗人深深反省的结果,坚定了自己归隐的决心。
诗的第一段即点明了全文的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思想感情。
紧接着,诗人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
按时间顺序,突出表现归田园前后的感受。
先写归途之上。
"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遥遥",漂遥放流的样子;"舟遥遥"、"风飘飘"似写景物,实写轻松愉快的心情。
而一"问"一"恨",所揭示的正是归隐田园心情的急切。
次写抵家时的欣喜若狂。
这种欣喜,用长句很难形象地再现,诗人很懂得这个道理,于是变六字句为四字句,略去了虚词,既使句子简练,有效地表达出欢欣畅快的心情,又使本诗的句式长短相间,便于抒发不同的感情,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此时的心情与为官时完全不同,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人写自己"载欣载奔",写家人"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写家中"三径就荒,松菊尤存"、"有酒盈樽",一派祥和、自然、实的景象!"三径",院中小路。
归去来兮辞的总结

归去来兮辞的总结
引言
《归去来兮辞》是古代诗人陶渊明的名篇之一,也被称为《归园田居》。
这首诗以诗人亲身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他辞去官职归隐田园的心路历程。
通过描述大自然的美景和描绘内心的挣扎与决定,诗人表达出了对安宁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倦。
本文将对《归去来兮辞》进行总结和解析。
正文
内容概述
《归去来兮辞》以五言绝句的形式呈现,共计四十首。
诗中通过对山水和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倦怠与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从而传达了人们追求内心深处真善美的思想。
第一部分:离开官场
首开篇《归去来兮辞,白日依山尽》意味着诗人决定离开官场,回归到自己钟爱的田园生活。
接着,诗人描绘了壮丽的山水景色,通过文字描绘出美不胜收的大自然美景。
第二部分:田园生活
接下来的几首诗篇中,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他心中理想的田园生活。
他以田园生活中丰收的景象作为形象,表达了对安宁和自由的向往。
同时,诗人也描述了自己勤劳努力的生活态度。
第三部分:对世俗的厌倦
在离开官场后,诗人对世俗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厌倦与质疑。
他将官场比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所作。
那么如何赏析《归去来兮辞》呢?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归去来兮辞》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归去来兮辞》赏析(一)、心为形役之悲。
文章第一段交待诗人归隐的原因和决心。
陶渊明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归隐的。
关于归隐的原因,《宋书?陶潜传》说是“郡遣督邮至县,吏自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我不能这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陶渊明自己说的,则与此略有不同。
他在《归去来兮辞》小序中说是“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缸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在亲友劝告下,“脱然有怀”,入于仕途,求得彭泽县令一职。
但未过多久,便“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但他仍打算做一年官再“敛裳宵逝”。
恰恰这时,他的一位妹妹去世,他也就“自免去职”,写了这篇《归去来兮辞》。
不管是他传还是自序,都不难看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真正原因是“心为形役”,即心志被形体役使,做了许多违心悖情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想做的却不能做,不想做的却又不能不做。
结合《宋书》和小序来分析,“心为形役”含义有二:一是诗人为口腹之计,羁身宦海,折腰事人,寄人篱下,仰人鼻息,遭遇了冷眼和歧视,深感屈辱和厌倦。
二是诗人质性自然,与俗相违,矫厉不得,不容于世。
逆情悖性,违心违己,在诗人看来是玷污心性,扭曲灵魂,因而深感惭愧,惆怅悲伤。
一旦醒悟,便觉得“往者不可谏”而“来者犹可追”;觉得“迷途未远”,“今是而昨非”,因而决计弃官归田。
这中间固然有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庆幸,更有陷身官场、铸成大错的沉痛。
大梦初醒、了然彻悟的“归田”宣言中更有痛彻心肺、追悔莫及的自责自悔。
(二)、居家涉园之痛。
文章第二段直写自己想象中的归途情景和归隐后闲适自在的家园生活,这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焦急迫切,也有终于冲破“尘网”、挣脱“樊篱”的欢欣鼓舞;有久别重逢、安享天伦的欢畅喜悦,也有闲庭信步、触目成趣的宁静安逸;有饮酒寄傲、与世隔绝的孤高自许,也有策杖流憩、矫首遐观的自然情趣。
读归去来兮辞对陶渊明的看法

读归去来兮辞对陶渊明的看法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深情雅致而著称。
其中《归去来兮辞》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表达了对于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描述农村生活和表达对自由自在的追求,展示了对纷扰世俗的抵制和回归本真的渴望。
这首诗通过对比官场与乡村的对立,反映了作者对于现实的不满和追求内心自由的愿望。
诗中的"归去来兮"意味着离开权力和名利的束缚,回归自然和心灵的自由。
同时,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和温馨的乡村生活,给人以宁静、舒适和幸福的感觉。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被视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经典之作,其主题和风格在后世影响深远。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感受,抒发了对于人生真谛的思考和追求。
他通过对自然、人生和内心的描绘,表达了对官场世俗的拒绝,追求心灵自由和纯粹的生活状态。
总体来说,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展示了他对于纷扰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使陶渊明成为了古代文学中备受赞誉的文人之一。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儒道合一的思想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儒道合一的思想
《归去来兮辞》是先秦诗人陶渊明的一篇重要作品,它表达了陶
渊明对道家和儒家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同。
这篇著作将道家和儒家的
思想融合在一起,提出了“道无形,而德乃至”的观点。
在思想上,
这首诗赞美陶令居士超越时空的宗教信仰,以及道家和儒家的融合。
对于陶渊明而言,道家和儒家是有本质的不同的,但同样也有共
同点,例如都有认识真理的努力,注重德行,追求自然之道。
因此,
陶渊明推崇儒道合一的理念,他以道家的思想保护儒家,以儒家的思
想保护道家,他强调生态合作,提倡拒绝孤立无援,以促进人际关系。
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说:“真哲夫多知其类,及物以应其
变”“精诚求道者,行远必自通”,这清楚地表明了他倡导的儒道合
一思想。
即使在不同的时代,也有很多关于儒道合一的思想被广泛接受。
在明朝,学者韩愈就提出了“儒家宗教大一统”的思想。
在清末,张
之洞提出了“东西合璧”,“道和治”,“宇宙之天道,文明之作礼”等思想,提出了儒家和道家的融合。
而陶渊明的思想正是倡导这一融
合的思想,他认为,必须超越私心,处理内外关系,才能获得真理的
认识。
从《归去来兮辞》可以看出,陶渊明反对一味的学术推崇,他推
崇儒道和一的思想,以此来促进道家和儒家的交流与融合。
陶渊明的
思想对当今的中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儒
家和道家文化的内涵,从而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昌盛。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归去来兮辞》中的理想社会的梦想与反思》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归去来兮辞》中的理想社会的梦想与反思概述《归去来兮辞》是自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诗歌作品,通过讲述一个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发现了一片宛如仙境般美丽的桃花源来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不满的情感。
本文将就该诗歌作品中展现出来的理想社会及其中蕴含的反思进行分析。
理想社会的呈现《归去来兮辞》描绘了一个被称为“桃花源”的理想社会,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呈现:1.自给自足:《归去来兮辞》中描述了这个理想社会里居民繁衍生息,自耕其地,自己植粮、狩猎、采药,并能够满足食物和衣物等基本需求。
2.和谐共处:这个理想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友善、和睦相处,没有争斗、压迫和战争。
居民间彼此信任与尊重,共同分享桃源的美好生活。
3.自由平等:《归去来兮辞》中描述了人们在这个理想社会中没有贵贱之分,男女平等,没有任何形式的奴隶制度存在。
4.清净宁静:理想社会被描绘为与外界隔绝、安宁和平的地方。
桃花源里没有政治纷争、商业竞争和盗贼横行等问题。
反思现实社会通过对《归去来兮辞》中理想社会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着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反思:1.对世俗生活的失望:陶渊明利用桃花源作为理想社会的象征,暗示他对朝廷政治腐败、繁文缛节以及各种人际关系复杂纠葛的现实生活感到失望。
2.追求自由和平等:陶渊明对统治者无能和冷漠态度表示不满,并呼唤人们应该过上自由平等的生活,摆脱世俗束缚和阻碍。
3.对自然的向往:桃花源中的理想社会与大自然和谐共生,陶渊明通过描述桃花、松柏等山林景物,表达了对自然清新宁静生活的向往。
结论《归去来兮辞》中描绘的桃花源理想社会是陶渊明对现实社会不满和对理想人间的憧憬。
这篇作品通过对一片美丽幸福而又遥远的地方的呈现,反思了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期望人们能够追求自由平等、和谐共处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
注:以上内容为作者独立创作,仅供参考。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生死观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生死观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他的诗歌《归去来兮辞》描绘了一幅深刻的生死画面,反映了
他的生死观。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描绘了一幅深刻的生死画面,他认为生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人们应该接受它,而不是抗拒它。
他说:“归去来兮,乃尔在人间,应乐乎生死,不悔其
所归。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生死的理解,他认为人们应该接受生死,而不是抗拒它。
此外,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还表达了他对生死的无常性的认识。
他说:“归去来兮,乃尔在人间,应乐乎生死,不悔其所归。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生死的无常性的认识,他认
为生死是一个无常的过程,人们应该接受它,而不是抗拒它。
最后,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还表达了他对生死的超越性的认识。
他说:“归去来兮,乃尔在人间,应乐乎生死,不悔其所归。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生死的超越性的认识,他认
为生死是一个超越性的过程,人们应该接受它,而不是抗拒它。
总之,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描绘了一幅深刻的生死画面,反映了他的生死观,他认为生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人们应该接受它,而不是抗拒它,他认为生死是一个无常的过程,人们应该接受它,而不是抗拒它,他认为生死是一个超越性的过程,人们应该接受它,而不是抗拒它。
陶渊明的生死观,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也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家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坤 肯 定 了这 一 说法 , 他 明 确 指 出 : “ 渊 明 《 陶 归去 来 兮 华提 出: “ 陶渊 明的 ‘ ’与 ‘ 归 不归 ’体现 了中国传统士
辞》 作 于 彭 泽 辞 官之 后 、 诗人 归 田之 前 , 全 赋 内容 纯 为 悬 大 夫 在 艰 难 环 境 中 ‘ 世 ’与 ‘ 世 ’、 ‘ 济 天 下 ’ 与 出 入 兼 想 之 辞 。 作 为 悬 想 之 辞 的 《 去 来 兮 辞 》 写 于 陶 渊 明归 田 归 之 前 的彭 泽 。 , 3 ,[
“ 氏妹丧 于 武 昌 ” 。但仅 仅 是这 三 点原 因 吗 ? 程 从 时 代 背 景 来 看 ,魏 晋 时 期 ,强 权 政 治 不 断 加 强 ,文
时间及地点,却一直存有争议。
张 增 玉 曾 说 过 : “关 于 《 去 来 兮 辞 》 一 文 的 写 作 人 墨 客 往 往 会 成 为政 治 的 牺 牲 品 , 因而 大 多 文 人 在 无 奈 之 归 时 间 ,说 法 不 一 : 教 师 用 书 认 为 本 文 是 辞 官 归 田 之 初 的 作 下 选择 了隐逸 。朱秋 萍指出 : “ 魏晋 时期 的隐逸文化是 陶 品 , 而另 一 种 观 点 则认 为 辞 官 归 隐之 前 、将 归之 际 。 ” [长 渊 明 的 《 去 来 兮 辞 》 产 生 的 重 要 背 景 。 反 映 了魏 晋 时 期 1 归
期 以来 ,一种权 威的说法认为 是在 陶渊 明的老家柴 桑,这 知 识 分 子 弃 儒 入 道 的 总体 趋 向, 但 并 不 是 向佛 道 的 回 归 。
一
说法 明确 断言 《 归去来兮辞 》为归隐后之作 。但也有很 魏 晋 时 期 , 玄 学 成 为 统 治 阶 级 主 导 思 想 , 隐逸 之 风 成 为 许
数 学 者 开 始 从 各 个 角 度 进 行 剖 析 , 可谓 是 众 说 纷 纭 。现 将
在文章 的序 中,作者直言不 讳地说 明做 官是为 了养家
糊 口,后 来 担任 了彭 泽 县令 不 久 ,便 “ 然有述。
一
、
创作 时 间 与地 点
二十一世纪以来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研究综述
。张
悦
摘 要:陶渊明是我国魏晋时期伟 大的文学家,他的 归去来兮辞 也是流传千古的优 秀文章。近 几年来,学术
界对 归去来兮辞》 的研究呈现 出多元化发展 的特征 。本文整理 了二十一世 纪以来 归去来兮辞》 的相关研 究成 果 ,从 创造 时间与地点、陶渊明归隐原因与心态、作品思想感情 、艺术特征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方便读者
们 所 铭 记 。而 他 的 《 去 来 兮 辞 》 , 是 其 辞 赋 中 的 经 典 之 归
一
,
也 是 众 所 周 知 的 。虽 然 《 去 来 兮 辞 》是 一 部 优 秀 的 隐 田 园 的 宣 言 书 。可 对 于 归 隐 行 为 本 身 后 代 读 者 的观 点 不 归
一
作 品 ,但 在 两 千 年 以前 ,有 关 它 的 研 究 却 寥 寥 无 几 , 直 至
。
有 人 说 这 是 消 极 避 世 , 独 善 其 身 , 是 对 黑 暗 政 治 的 妥
性本 爱 丘 山 ” 的天 性 使 然 ,那 “ 不 二 十 一 世 纪 以后 ,对 这 部 作 品 的研 究 才 逐 步 多 起 来 。无 论 协 ; 另 有 人 说 这 是 他 “
是从 创作地点 与时间,还是从文章 中体现的归隐心态 ,无 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是何等的潇洒和痛快啊 !
更好地解读文章。
关 键 词 :二 十 一世 纪 陶渊 明 《 归去 来 兮 辞 研究 综述
陶 渊 明 是 我 国魏 晋 时 期 著 名 的 文 学 家 , 不 论 是 他 的作
品 ,还 是 他 “ 为 五 斗 米 折 腰 ” 的 人 格 ,从 古 至 今 都 被 人 不
二 、归 隐 原 因 与心 态 1 归隐 原 因 . 《 去 来 兮 辞 》 历 来 被 认 为 是 陶 渊 明 与 官 场 决 裂 、 归 归
这是为什么呢?陶渊明 自己指出了三点理由:一是 “ 质性 自
然 ,非 矫 厉 所 得 ” , 二 是 “ 冻 虽 切 , 违 已交 病 ” ,三 是 饥
陶 渊 明在 《 去 来 兮 辞 》 中 自述 了 出 仕 及 弃 官 过 程 , 归 这 是 后 人 理 解 陶 渊 明最 重 要 的 文 献 ,但 是对 于 该 文 的写 作
独 善 其 身 ’ 的 两难 抉 择 。陶 渊 明 的 归 隐 与 其 说 是 脱 离 红 尘 、 不 问世 事 , 不 如 说 是 无 奈 自守 、 守 拙 藏 志 。 《 归去 来
2 1 O 01 . 5
国
兮 辞 》不 仅 是 一 篇 作 者 弃 世 自逐 的 宣 言 ,也 是 他 抒 发 内心 无 奈 与 愤 懑 的 自白书 。 ” 【在 面 对 穷 凶 极恶 的统 治者 时 ,作 6 ] 为 一 个 有 理 想 的 诗 人 , 陶 渊 明 也 必 定 会 感 到 极 度 的 失 望 和
多人 提 出不 同观 点 。 张 学 成 肯 定 地 提 出 : “ 定 该 文 作 于 多 士 大 夫 的 追 求 ,另 一 方 面 , 强 权 政 治 不 断加 强 , 名 士 往 认
老 家 柴 桑 既 不 符 合 事 实 , 也 影 响 了 该 文 的 审 美 层 次 。 通 过 往 为躲 避 政 治 斗 争 而 隐 逸 。 ” [陈 丽 平 也 非 常 认 同 这 种 说 4 ] 隐 5 ] 考 辨 发 现 , 《 》文 的 创 作 地 应 为 县 衙 彭 泽 。 ”『这 一 说 法 ,她 说 “ 逸是 中国 士大 夫 特 殊 的 自我 保 护方 式 ”[。 归 2 法大 大提高 了 《 归去 来 兮 辞 》 的艺 术 价 值 。 之 后 不 久 ,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