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精神境界

合集下载

从《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和《桃花源记》看陶渊明前后期思想的发展

从《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和《桃花源记》看陶渊明前后期思想的发展

从《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和《桃花源记》看陶渊明前后期思想的发展陶渊明自41岁(公元405年)冬赋《归去来兮辞》毅然归隐后,就步入了22年的躬耕生活。

他的政治态度入于明确,思想入于成熟。

我们沿着其生活的历程,可看到他从《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至《桃花源记》前后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

值得指出的是陶渊明青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教的熏陶,他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有“大济苍生”之志。

但没落的家世、门阀制度使他得不到社会的重视 ,加上统治者的腐败﹑军阀混战,所有这些使得他的愿望志向难以成为现实,这样的客观事实无疑对其生活道路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他29岁出仕,在以后十年里几次作官,但官场中的尔虞我诈﹑降志辱身及来回周旋,使他感到抱负无由施展,是“志意多所耻”,是“违己交病”。

在当时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当他不得志时,便有企羡隐逸的思想。

到了建康时期,他一方面感到人生残破,感到人间虚无,有百年流幻的慨叹;一方面看到周围气氛的不调和 ,于是有了被遗弃的牢骚但又自己解嘲似地说“废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这就是他当时心情写照。

在这一年秋天,他又出来做了彭泽令,这是最后一次出仕,也是最后一次在耕与仕之间的摇摆。

经济压迫的痛苦使他常常不能安于田园;要求自由的个性,又每每唤他脱离仕宦的樊笼。

但终因“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陶渊明坚定地走上了归田的道路。

《归去来兮辞》写于作者辞去彭泽令初归家时,是陶渊明的重要作品之一,对了解其思想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中着力描写了他由迷途折回的喜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了他的高洁志趣。

这篇作品在他的生活史上有着对前段生活总结的性质。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这大概是经济上的困难,“眷然有归与之情”。

此外“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是其归隐的另一原因。

因此他初归后感到“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发出了“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的由衷感慨。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儒道合一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儒道合一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儒道合一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儒道合一。

有的表现为外儒内道,有的是外道内儒;有的是先儒后道,有的是先道后儒;有的却是穷时则道,达时则儒……很少有真正的儒家或道家。

东晋的陶渊明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归隐田园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似乎应该是以道家为主。

但是,关于陶渊明是儒是道,历来就有不同看法。

朱熹说:“渊明所说者庄、老”(《朱子语类》)梁启超说:“他虽生长在玄学佛学的氛围中,他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却都在儒学。

”(《饮冰室合集》)。

陈寅恪说:“惟求触合精神于运化中,即与大自然为一体……自不致与周孔入世之名教说有所触碍,故渊明之为人实外儒而内道。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要想弄清陶渊明的思想与儒道两家的关系,不能忽视《归去来兮辞》这篇重要文章。

首先,从这篇辞的写作背景来看。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

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文化等等都经历转折,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统治地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两汉经学的彻底崩溃,代之而起的是玄学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应该说崇尚虚无、回归自然、讲求出世、享受人生的道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潮,而儒学及后来兴起的佛学则退居其次。

加之他“质性自然,非矫历所得”,终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在彭泽县令上仅八十余日,就辞官归家,从此躬耕陇亩,终身不再出世。

由此可见,“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意本不仕,加之身处这样的时代,归隐是必然的选择。

这篇《归去来兮辞》就是在他辞官之初特意所作,以示归隐决心。

从这里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儒道合一思想。

其次,从全辞的主旨看,这是一篇述志的作品,述的是归隐之志。

表达的是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开头即点明“田园将芜”、“心为形役”的可悲,继之以“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把出来做官比作“迷途”,“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是晋代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文章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自然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和对人生的反思。

这篇文章的开头“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整篇文章的核心思想,表达了作者对回归田园的决心和渴望。

接下来,作者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细节,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在文章中,作者多次提到“心远地自偏”这一思想,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高洁和对世俗的不屑。

同时,作者也通过“已往之不谏,来者之可追”这一句,表达了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

总的来说,《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充满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

通过这篇文章,我深刻领悟到了自由和自然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同时,这篇文章也给了我许多启示,让我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同时也会更加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下面是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1古人有言“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处之于世,我们难以自由行路,自由追寻,被外者施禁锢,加以否定,在一切外在因素中,我们失去了原有的执着,原有的梦想,原有的渴望。

问天“何者为天地之间大残忍。

”曰“一语轻若鸿毛的否定。

”“归去来兮”是一种隐者,一种不甘于命运的波折、否定,独自追寻梦想的隐者之举。

隐者分圣隐和圣隐。

年少的陶渊明就曾怀有“大志寄于苍生”的志向。

一生为官五次,因不为五斗米所折腰,便在到任八十余天弃官归隐。

在辞官时,写下了《归去来兮辞》。

在我看来,隐士分圣,贤。

贤隐便是拥有高尚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看不惯一些世俗之事,不喜欢做一些事,所以隐起来,安逸生活。

圣隐就是“上能洞察宇宙之万能,下能取纳百川之雄心,腹有广大胸襟”,高尚的品质与纯洁的灵魂。

因“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而归田隐忍。

在这,我先不给陶渊明的“贤”,“圣”下定义,先来听一段故事吧,鲁迅。

完全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环境下的国家。

在远赴他国的学习中,几经坎坷,嘲讽。

深知国力衰竭。

但他因此而作罢了吗?没有,他满腹雄心壮志,弃医从文,想要以文字来唤醒千万麻木已久的中国人。

其借用一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无言于一室之内,或因己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五柳先生亦是如此,飘飘然而去,用了了豆苗与青青南山,为自己铺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在一次学生请愿中,四十七位请愿者遭受士兵屠杀,二百多个请愿者受伤,死者中包括鲁迅的学生刘和珍。

鲁迅听到消息后,抑制不住自己沉痛和悲怒的感情,一口气写出了六节杂文《无花的蔷薇之二》,控诉了北洋军阀在这一天犯下的罪行。

在通缉中,他便带着家人选择暂时避世。

浅析陶渊明诗歌中的精神境界

浅析陶渊明诗歌中的精神境界

理归 大泽 ” ( 《 饮酒二 十首》十二 ) 、 “ 寒气 冒山泽” ( 《 于王抚君 座送客》 ) 、 “ 和泽周 三春” ( 《 和郭 主簿二首》 其二 ) 等, 大多足
寄托 自己渴 望 归 隐 、 复 得 自然 的心 情 。 陶 渊 明 眼 中 的水 饱 含 了从 心 灵深 处 流 露 出 来 的彻 悟 。灵
山、 水和鸟的意象来分析探求陶诗的物我合一 的精神境界 。
( 一) 山水 的 意象
陶诗巾山水 的意象十分 丰富 ,不 同时令不 同地点的 山水 在陶渊明的笔下皆可入诗, 且能带给人 自然超脱的闲适心境。
陶诗 中有“ 白 日沦西 阿 , 素月 出东岭” ( 《 杂 诗十二 首》 其 二) 的清静 , 也有 “ 陵岑耸 逸峰 , 遥 瞻 皆奇绝 ” ( 《 和郭 主簿二
【 关 键 词 】陶渊 明; 自然意 象; 真性情 ; 精 神境界
中图分类号 : I 2 0 6 .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8 6 1 0 ( 2 0 1 3 ) 5 — 0 0 6 6 — 0 1
历史上有很多人评价过 陶渊明的诗歌 ,诸如朱熹认 为陶 渊明的诗歌“ 萧散 冲淡” , 严羽则用“ 质而 自然” 来形容陶诗 的风 格。“ 一语天然万古新 , 豪华落尽见真淳” 的陶诗的精神魅力可 以与思无邪的《 诗》 三百相媲美 。苏轼在《 与苏辙 书》 中曾提到
陶 渊 明 让 自己走 进 这 一 山一 水 之 间 , 于 平 淡 的生 活 中 流 露出真趣 , 于 朴 实 的 文 字 中 显现 出性 情 。这 便 是 陶渊 明 刚 柔
并济 的理想人格 , 这便是陶诗的精神魅力。
( 二) 鸟 的 意 象 陶诗 中 的 山水 意象 取 义 往往 比较 单 纯 , 因为 他 钟 情 于 山 水 田 园般 的 自在 生 活 。相 比之 下 , 鸟 的取 义 则 要 复 杂一 些 , 有 孤鸟 , 也有众鸟 , 当然 这 与 其 质性 自然 的秉 性 是 密 切 相 关 的 。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悲乐人生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悲乐人生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悲乐人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已二十余载,教授《归去来兮辞》也已不止一次了,每次我都会有一些小小的意想不到的收获。

古往今来中国文人之所以青睐《归去来兮辞》,是因为人们看中的是文文章字里行间肆意流淌的隐逸情怀。

而这种隐逸情怀我们一般表达为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归隐田园生活的快乐。

此说尽管有一定道理,但总感觉太笼统、太粗糙,没有真正读懂陶翁。

当再次学习这一课时,我认为此文表现了陶渊明的悲乐人生,乐乃其表,悲乃其里。

一、先说其表——乐尽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但由于“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为现实生活所迫的陶渊明最终“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实际陶翁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但官场这个大染缸由于太过污浊不堪,陶翁度日如年,灵魂备受煎熬,所以“三十年”的深义藏而不露。

所以在“悟已往之不谏”“觉今是而昨非”时,他很庆幸自己作者“实迷途其未远”“知未来之可追”,这是乐之一。

一旦冲破世俗的牢笼,“复得返自然”,作者归途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轻松愉悦与“恨晨光之熹微”回家的归心似箭,这时乐已难以掩饰。

紧接着看到久违的家的“载欣载奔”,以及受到家人的欢迎和重享天伦的快乐,曾经的痛苦似乎一下子烟消云散。

回到家后的陶渊明犹如羁鸟归旧林,池鱼游故渊,其乐融融。

一是家居之乐。

闲暇之际,偶尔喝点小酒,在自家小院走走歇歇,抬头看看天上的云彩,或是和亲朋好友说说知心话,亦或是弹弹琴、看看书,一切是那么的悠闲惬意。

二是农耕之乐。

辞别了官场也就意味着生活完全得依靠自给,尽管作者对耕种并不在行(“草盛豆苗稀”),但当春及之时,作者“将有事于西畴”或是“植杖而耘籽”,累可能是累了点,但“衣沾不足惜”,这种与愿不违带给作者的快乐也是不言而喻的。

三是出游之乐。

或驾着简陋的小车,或是划着一叶扁舟,路过幽深难测的深谷,历经崎岖不平的山路,有時登上高高的山峰对天长啸,有时面临清澈的山泉吟诗作赋……这些无不体现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无官一身轻的悠闲与自在。

《归去来兮辞》感受陶渊明隐士情怀

《归去来兮辞》感受陶渊明隐士情怀

于丹评陶渊明的归隐
陶渊明并非在逃避现实,而是在追求本真。他本来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本来就“不慕荣利”,凡事喜 欢率性而为。仅仅是为了吃饭,才不得不去做官,而做官的 日子对他来说仅仅是“心腹口役”,“心为形役”。做官之 后,黑暗独裁、等级森严的官场生活和他的本性之间形成了 一对尖锐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辞官归隐,追求本我、本 真,还是改变自己,学会阿谀奉承、谄媚求荣,得到一种立 足于官场的所谓本领?陶渊明选择了前者。因此,他的辞官 归隐并不是在逃避现实,而是在追求符合他天性的生活方式 。这一点,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需要有足够的勇气、 足够的对自己的真实、足够的务本求实的品质(追求自己真 正倾心的事物,是一种务本求实的精神)、足够的独立思考 的精神、足够的独立人格的支撑才能做到的。与此相反,如 果为了在官场上取得一席之地,逐渐学会奉承求荣,逐渐丧 失自我,失去骨头,那才真是看似进取,实则堕落。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扶 孤松而盘桓。

表达效果:“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是陶渊明诗文 中的名句,一方面描写景物自然妥帖,毫无雕琢之痕又极具诗 情画意,另一方面又寄托深远,出则无心归则有意,这正是作 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真实写照。出去做官是无心的,并不是有 意追求功名利禄,在这里,“无心”并不是作者的开脱之辞, 而是实实在在地表现了作者的反省和自责;辞官归田则是因为 “倦飞”,是因为自己已厌倦了官场的污浊和黑暗。作者触景 生情,又能将这种复杂的感情不露形迹地轻点出来,具有很强 的艺术感染力。宋代叶梦得曾对这两句大加赞誉:“此陶渊明 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避暑录话》 卷上)而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则是因为作者借 孤松以咏怀,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

学习《归去来兮辞》,领悟陶渊明隐士情怀

学习《归去来兮辞》,领悟陶渊明隐士情怀

学习《归去来兮辞》,领悟陶渊明隐士情怀东晋时期,士族清谈玄理之风盛行,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

这种文学在内容上是“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严重脱离现实。

在艺术上则“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失去了艺术形象性和生动性。

直到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的出现,才给文坛带来了富于现实内容、风格独特的诗歌创作,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

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率真、淳厚善良的隐士风范和对简朴生活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

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构筑了一个精神的家园。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时就去世了。

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

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度过少年时代,“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

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

后来被江州招为主簿,他未就任。

晋安帝隆安二年,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史桓玄幕。

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

这年冬因孟氏卒,便回寻阳居丧了,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他的心情十分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

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余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

到了第二年即安帝义熙元年,他便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

这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

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精神境界《归去来兮辞》是一篇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表明自己与官场彻底决裂的宣言书。

诗人自29岁出仕到41岁辞官归田,十三年来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辞去彭泽令后再未涉足官场。

这十三年,是他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是他希望通过仕途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官场上尔虞我诈的黑暗现实令他寒心,诗人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愁?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回归之心,就是放下之心,放下执著之心,放下对世俗欲求之心。

这种心思也许在他内心已存多时,所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其实质是不愿让自由之心被世俗利益牵挂。

在陶潜心里,做官并不能体会到生命的快乐,心为形役,只让人惆怅愁苦。

他自觉到做官是误入尘网,浪费生命,但亡羊补牢也还是有意义的(毕竟迷途不远)。

于是决心脱身,决定回来。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回归的途中已经初步感受到解放的自由快乐,也有归心似箭的心情流露。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回到家里见到了自己喜爱的房屋、儿子还有树木(松菊),天伦之乐的享受,离别之苦即刻消失了。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桓。

回来了比起做官就不那么气派了。

往得狭小,走路没有人陪同了。

面对这贫困的环境,就只有坚定意志(倚南窗以寄傲),学会过清贫的日子,学会在容膝之地安心,在寂寞庭园受发现乐趣:或涉足或远观,在孤独中体会到鸟倦归家的的幸福感。

这就是安贫乐道,就是放下执著后的对“所求不得”的忧苦的解脱。

因为无所求了,也就无“所求不得”之苦了。

但要让这种天伦之乐和庭园之乐得以持久,还须做些努力。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这就是对孤独的进一步坚定的选择。

这里的“绝游”也许首先是与官场人的绝游,但也不排除对一般朋友(不同遂)的绝交。

一个有境界的人往往是是孤独豹,交友是有选择的,这样可以避免闲聊。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这是说明绝游的原因,强调了与世俗的不合,或说是天下“无道则隐” (《论语·泰伯》)。

除了自觉与世俗之人绝游,还耍进一步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到乐趣,才能更好的打发生活,也才不违离忧得乐的初衷。

他找到了亲情之乐(悦亲戚之情话)、琴书之乐(乐琴书以消忧),农耕之乐(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山水之乐(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有这么多的乐事的发现是不是就完全瓣决了人生问题呢?没有,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即对死的忧虑没有解决。

1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这就是陶渊明的艳羡和忧患。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放下心来听凭生死?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

我一切都放下了,还怕什么死呢?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这就是孤独的享受在世的美好时光,或劳作或登高赋诗,与宇宙原生命力合一,顺应自然大化艇命,还有什么疑虑呢?官场生活的种种“违己”,迫使陶归返田园。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是充实的,包括悠游田园的家庭日常生活;日常与亲戚、邻里的交往;闲暇时郊游外出。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散发着泥土的气息,真淳的情感。

他的田园生活透出一种与其心有灵犀的美。

更为独特的是他的田园并未与人断绝往来。

这里有三重境界:首先,与作者朝夕相处的是秀姿挺拔的松菊,无心出岫的白云,倦飞知还的飞鸟,这些意象已浑然人化,它们是诗人的知己和同类,留连于宁静而充满趣味的小园,兴致所及,把酒而饮,这是一种真正的自由自在,心灵“无滞碍”境界。

其次,这里有一种存在于举手投足、不经意间的亲情与邻里情。

百里之外,风尘仆仆地归来,首入眼帘的是“稚子侯门”,“携幼入室”这是官场难以实现的天伦之乐。

“悦亲戚之情话”,与亲戚日常闲谈中体会亲情的温暖。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体现的是与邻里和谐的相处,融洽的氛围,是一种自然平淡、愈品愈浓的邻里之情。

诗人的真隐士生活包括“将有事于西畴”,诗人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生计所需,自给自足。

头脑中已经没有“劳心者”、“劳力者”的尊卑之分。

诗人已融入田园景物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松菊、小园、云鸟、丘壑、林泉无不与诗人心有灵犀,这是一种田园人生的艺术化。

正如钟惺《古诗归》所说,“高人性情,细民职业,不作二义看,惟真旷远人知之。

”“陶公山水朋友诗文之乐,即从田园耕凿中一段忧勤讨出,不别作一副旷达之语,所以为真旷达也。

”正因具有亲情、邻里情的内蕴,有与正常人的交往;他亲自耕耘,使生活物质基础有所保障,这种生活不是来自云端,它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归隐之时,陶已看破生死,看轻富贵,他的人生态度“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他描画的至乐生活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耕耘”、“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日常耕耘劳作中,享受生命,“质性自然”的本性有所依附,在实现了“平生之乐”后心安理得,在平平常常中体会人生滋味。

他的人生至境就在这看来平平常常的田园生活中。

闲暇时的登高舒啸、临流赋诗,是典型的魏晋名士们的生活方式,陶渊明的“自然之性”很大程度上是玄学家的品格赋予的。

他的归隐要过无拘束的生活,结束心为形役,他的“耕耘”、“赋诗”、“舒啸”就是“乐乎天命”的选择。

陶渊明的心灵深处,有的不仅仅是他的田园风情、秋菊青松。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正说明陶渊明确是有用世之志的,只不过“世与我而相违”,并且“乐乎天命”的思想让他不必“惶惶之”有所争。

这是以玄学思想和“乐乎天命”的人生态度消解了他的社会责任感,使他选择“独善其身”、“洁身自好”。

但他亲历的田园劳作让他生活困苦,狼狈不堪,这是选择归隐的代价,诗人是有思想准备的。

这种自食其力换来的生活并不公平,他在诗中这样总结这种社会不公:“在己何怨天”,这恐怕并不能代表他的真实观点。

他对现实政治是反感的,有自己治理社会的一套方案,但在“乐乎天命”的思想和玄学家生活方式的影响下,既然选择归隐,他只能在理论层面实现他的社会理想蓝图,这就是根据他的田园生活实践,已经完善的、改良的《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归去来兮辞》历来是人们十分注重的一篇。

这是因为,“沛然如肺腑中流出”的这篇作品,全面集中地反映了陶渊明的精神境界。

这篇“因事顺心”而创作的作品,完全可以看作是陶渊明自己对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一种诗意自白:一、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人生态度《归去来兮辞》:“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陶渊明的感人之处,在于他鄙夷功名富贵的人生态度,这一点在其作品中是屡有申述的。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

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

”这是陶渊明终生恪守的人生态度。

义熙元年的归隐,是陶渊明与官场的彻底决裂,也是陶渊明人生的重要转折。

值得注意的是,其时陶渊明的家境并非十分富庶。

归隐之初,尚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问”,加上刚刚去职,有一定薪俸结余,尚无生计之虞。

归隐数载,生活的种种不幸渐次袭来,陶渊明沦为“君子固穷”的一介寒士。

濒临晚年,陶渊明贫病交加,用梁启超的话来说,“他真是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

陶渊明的归田,出于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并没有任何被胁迫的成份。

为了人格的独立和完善,陶渊明走了一条“躬耕自资”之路。

其后的实践证实,这是一条荆棘丛生之路。

“逢运之贫”,“箪瓢屡罄”,毕竟需要巨大的心理承受力。

封建时代,像陶渊明这样耐得寂寞、耐得潦倒、耐得贫苦的士人,实在屈指可数。

归隐之后,陶渊明的仕进之路并未断绝,故交之中,也不乏达官贵人,陶渊明之可贵在于,即令贫病交加,也无出仕之念,即令处境困厄,也不攀附权贵。

在富贵和贫穷之间,陶渊明决然选择了后者而毫不反悔。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以累己”,“不赖固穷节,有世当谁传”,“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于中不难看出陶渊明白诩气节安贫乐道的情怀。

二、委运任化生死由之的达观思想《归去来兮辞》:“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对生死问题完全持坦然态度,这是窥探陶渊明心态不能忽略的一点。

在陶渊明看来,人虽为万物之灵,却难以逃脱死亡。

即然如此,对生死荣辱作过多考虑就显得多余。

因此,人应当顺应自然,在“自然”这一波涛起伏的大海中随流飘荡,不为之喜亦不因之惧。

这种“乐夫天命”,委运任化的思想,反映出陶渊明的生死观。

正是因为具有这种人生哲学,才使陶渊明对天地万物齐以达观,对世间纷扰无动于衷,对艺术世界执着追寻,也才有陶渊明式的独到的审美发现。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儒家的生死观,天寿等同生死混一是道家的生死观,陶渊明的生死观带上了强烈的个性化色彩,而有别于儒道两家。

陶渊明看重有限的生命,努力完善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虽“感吾生之行休”,但对生死又坦然面对听其自然,表现出一种平静心态和旷达胸怀。

陶渊明自撰挽辞并为了吟唱,“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以平静理智超然旷达的心态看待生死,其可贵处在于,完全摆脱了生死的纠缠与因扰。

在陶渊明看来,人生的意义,不在生命过程的长短,而在生存质量,即生命过程的完成状况。

人活着,应当多姿多彩地演绎人生,体现出自己的生命价值。

陶渊明毅然辞彭泽令归去,正是为着完美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质性自然抱朴守真的生活原则《归去来兮辞序》:“及少日,眷然有归去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

”陶渊明否定仕宦道路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就是“质性自然”。

梁启超说,陶渊明的“人生观是什么呢?可以拿两个字来概括他:‘自然”’。

《归去来兮辞》中展现的引觞自酌抚松盘桓、经丘寻壑临流赋诗等情节,实际上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审美情趣的外化。

陶渊明以“自然”之心性,入“矫励”之官场,鲜有不“违己交病”者,所以才有“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之人生感慨。

在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时代,陶渊明敝屣名教崇尚“自然”,落脱世故忘怀得失,恪守求真求朴的生活,摒弃浮华奢靡的世风,《归去来兮辞》正作了形象的写真。

四、特立独行不拘时俗的处世方式《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那个虚幻的“世外桃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