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德国教育发展

合集下载

西方教育制度

西方教育制度

第二节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由于我国近现代的学制一直以西方为模版,所以我们先来看看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沿革。

总的来说,古代西方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统一的学校教育制度。

近代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是人类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推动了人类制度化教育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到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

当前,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正处于一个剧烈的变革时期。

一、西方古代学校教育制度(一)古希腊的学校教育制度1、雅典的民主教育制度①0-7 岁接受家庭教育。

②7-12(13)岁上音乐学校。

③12(13) -15(16)岁上体育(体操)学校。

④15(16) -18 岁上体育馆学习:学习投标枪、驾御战车、角力等在当时十分重要的知识,为学生成为一名军人做准备。

⑤18 岁以后上埃夫比学校学习。

雅典民主教育制度的目的在于培养民主的公民,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发达的智力,健康的体魄,多方面的兴趣,身心和谐发展等。

女子在家里接受教育。

以私立学校为主,学生上学要交纳一定数量的费用,只有部分有钱家庭的子女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2、斯巴达的军事教育制度①0 岁以前就开始进行胎教:斯巴达非常重视胎教②0-7 岁接受学前(家庭)教育。

③7-18 岁上国家设置的寄宿学校④18 -30岁接受长期的军事训练。

斯巴达军事教育制度的特征:教育由国家办理,禁止私人办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骁勇善战的军人,与雅典的全面发展教育有很大差别;男女接受同样的教育,对以后女子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二)中世纪的西方教育制度1、宗教教育宗教教育主要由教会学校进行传授,学习神学知识,其目的在于培养僧侣,并向群众宣传教义。

2、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公元十一世纪,一些大的主教学校和修道院发展成为大学,是古代西方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

比较著名的有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

在学校组织上,中世纪大学分为两段(预备阶段和正式阶段)、四科。

预备阶段学习“七艺”,括文学、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

然后才能报考神学、医学和法学等科目,在入学年龄和学习年限上没有严格的规定,每科学习时间一般为5-7 年。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近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是以18世纪末到19世纪世界产业革命浪潮为基础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由于各国进入工业革命的时间不同,各国进入近代社会的时间也有所不同。

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同样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变迁,教育受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所制约。

关于近代教育起始年代的划分,教育界的争论很多。

我们一般认为,欧洲近代教育肇始于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成熟于20世纪初的美国;1而我国的近代教育发轫于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1904年“葵卯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我国近代教育的特征马克思认为:“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

”2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兵舰和鸦片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列强的人侵,一方面使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另一方面,中国强行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的狂潮。

以“儒礼”为内容的传统教育主题已不再呈现独占局面,旧的教育主题开始受到冲击,产生腐败。

与此同时,新的、外来的——开始是裹着大炮的声威,新的教育主题开始萌芽、发展和壮大起来。

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洋务运动”为标志。

其特征有: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科学教育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办教育的总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各类新式学堂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实用性”课程,开设“格物”、“天文”、“舆地”、“算术”、“化学”等。

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曾国藩是倡导者,他们是伴随着洋务运动而产生的,随后逐步酝酿成“实业救国”思想。

容闳、何启、胡礼垣在《新政论议》中指出:学校科目中应包括机器工务、轮船建法、电气制用、开矿理法、农务树畜等科,以期“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富国裕民之本”。

32.“广开学校”,创建新式学堂,强调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出于对传统教育的质疑,主张效仿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开办新式学堂,并派“志趣1杨文花,为什么说文艺复兴是近代教育的开端.科教文汇,2008(2),第204页.2《卡尔·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中的普及教育的发言记录》(1869年8月10日和17日),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16卷,第654页.3元青,中国近代实业教育初探.天津:天津师大学报,1986(2)第30—32页.远大,品质朴实,不牵于家累,不役于纷华”的聪颖子弟去欧美留学,不仅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还为近代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科技人才。

近现代德国教育(总结)

近现代德国教育(总结)

三、德国近现代的教育制度(一)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笼络人心及扩充军队,德意志各邦的王公们都非常重视国民教育。

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各封建公国把初等学校由教会管理改为国家管理,并颁布一些学校法令,规定实行初等强迫教育,如德国最大的一个邦国——普鲁士,于1717年和1763年先后两次颁布此类法令,规定5~12岁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甚至儿童缺课,也要对其家长加以罚款。

从而德国在西欧率先将学校管理权国家化。

德国的初等学校主要是由路德派倡导和兴办起来的,学校设施一般非常简陋,师资水平也不高,大多由裁缝、鞋匠和退伍士兵担任或兼任。

宗教教育是其主要内容,同时也教一些简易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和体罚。

后来,经虔信派努力,这类学校得到较大发展,手工科列入学校课程,直观性原则和学生自主性原则受到重视。

另外,班级教学和本族语教学等在这一时期也得以实施。

这些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这一时期,德国的中等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古典文科中学、武士学校和实科中学。

文科中学在德国中等学校中占据重要地位,由宗教改革时期梅兰克吞创立的拉丁中学和斯图谟创建的文法中学演变而来,主要是为了把贵族子弟训练成政府官吏,与劳动人民无关。

武士学校则沿袭中世纪骑士教育而来,其任务是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为文武官职及从事外交事务的人员。

学习的内容较宽泛,但很肤浅。

18世纪出现的实科中学则适应了工商业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是一种既具普通教育性质,又具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中学。

实科中学主要讲授一些接近实际生活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实用知识,这促进了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实科中学曾盛极一时。

此时,德国大学受国家的影响日渐增强,人文主义精神逐渐排斥着欧洲大学传统的中世纪学风。

学校增加了新人文主义学科和实用学科。

国语授课、教学方法的改进,打破了旧大学沉闷的氛围,给大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此外,这一时期的德国还创办了许多新大学,如圣·尼古拉大学、哈利大学、赫丁根大学等,这为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德国教育发展史

德国教育发展史

德国教育发展史德国教育发展史是一部悠久且富有成果的历史。

从古代到近现代,德国教育在不断变革中发展,为培养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体系特点、成就与挑战以及对中国教育的启示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1.古代德国教育古代德国教育主要受到天主教会的控制,教育体制以寺院学校为主。

公元8世纪,查理曼帝国时期,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

然而,在随后的中世纪,教育发展陷入停滞。

2.近现代德国教育近现代德国教育始于18世纪初。

在此背景下,德国教育家夸美纽斯等人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理念。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奠定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

3.20世纪以来的德国教育改革20世纪以来,德国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

其中,1955年颁布的《基本法》明确了联邦德国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

2005年,德国政府又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二、德国教育体系的特点1.双元制教育德国教育体系最显著的特点是双元制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职业发展机会。

2.高等教育体制德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包括综合性大学、应用科学大学和职业学院等。

这里的高等教育以研究型大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德国的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体系世界闻名。

在这里,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此外,德国政府还为在职人员提供多种继续教育途径,提高了整个国家的职业素养。

三、德国教育的成就与挑战1.教育质量德国教育在质量上具有较高水平,尤其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

这得益于德国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大力投入。

2.国际化程度德国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吸引了众多国际学生。

德国高校也为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

3.教育公平与多样性尽管德国教育在整体上表现出色,但仍面临教育公平与多样性方面的挑战。

为解决这个问题,德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增加教育投入、改革教育体制等。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系统化改革,使其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德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崛起并与工业生产相结合,为德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工业化进程。

[关键词]德国教育;工业化;借鉴意义1871年统一后的德国以惊人速度跃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全面工业化,成为欧洲后起的头号工业强国。

德国工业化出现跳跃式的快速发展,原因颇多,例如政治的统一、科技的进步、战胜法国所掠得的胜利果实以及德国银行业的特殊作用等,为德国工业发展的迅速提供了解释。

其中,作为后起型的发展中国家,在德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凸显了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本文在前人探究的基础上,拟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在工业崛起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概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网络为德国公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机会,形成了重知识、重实际的社会氛围,促进了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

首先,初等教育普及化,提高全民素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初等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初等教育网有很大的补充。

1875年《普通初等学校和师资培训学院的管理规章》(简称《一般教育规定》)出台,进一步强调实行强迫初等义务教育。

该规章的主旨是:第一,在教育目标方面,提高所有各学科的学习效能,尤其重视对历史和自然科学的提高;第二,在教学方法方面,同时注意尽量促进学生的理解力和思考力的发展。

根据教育规定,对6岁儿童开始实施八年制的强迫义务教育,对违反此项规定的父母予以法律制裁。

[1]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德国普及初等教育有了实质性的进步。

以普鲁士为例,1848年普鲁士小学入学率为82%;1871年时实际上学率为86%-90%;19世纪80年代则达到了100%。

[2]这使整个德意志民族的文化素养大为改善。

学前教育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家学前教育实践

学前教育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家学前教育实践

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学前教育实践第一节英国的学前教育英国成为最早产生近代学前教育机构的国家。

以欧文的幼儿学校和维尔德斯平的幼儿学校最为重要。

欧文幼儿学校的产生为英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开了先河。

维尔德斯平也为英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推动了幼儿学校在英国的普及,而且维尔德斯平幼儿学校的主知主义倾向非常具有代表性,曾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被一些国家的学前教育机构所借鉴。

英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步伐迟缓,其原因有二:一是英国重视家庭教育的习俗根深蒂固,上层社会人士不重视为参加工作的贫困家庭的母亲设置的,专以劳动民众的子女为对象的学前教育;二是政府认识不足、行动迟缓,在20世纪上半期学前教育主要是由民间组织来承担和推动,政府只是给予有限的人力和物力协助。

一、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政府学前教育政策与计划1697(识记),其中规定一般的救济措施外,还提出设置“纺织学校”和“贫穷儿童劳动学校”的计划,对年收入不足40先令的家庭中6~14岁的男女儿童全部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而4~6岁的儿童可以自由入学。

入学儿童每天最多只能进行0小时的纺纱作业,其余时间用于学习。

(识记)是由资产阶级教育家约翰·洛克制定的,其中规定,在每一个教区内设立一所“劳动学校”,教区中所有受救济贫民的3—14岁儿童必须进入这种学校,在学校中边劳动边学习,既能养活自己也能接受基本的教育。

二、欧文的幼儿学校罗伯特·欧文是19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于1816年创办的新兰纳克幼儿学校,是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一)欧文幼儿学校的背景欧文认为,孩子的性格在入小学前基本成型,学龄前教育重要的一点就是促进儿童健康性格的形成。

他明确主张幼儿(二)欧文幼儿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三、维尔德斯平的幼儿学校维尔德斯平是英国19世纪幼儿学校的积极创办者,一生致力于宣传普及幼儿学校,发展学前教育事业。

幼儿家长的要求,幼儿家长们要求维尔德斯平的学校教授“三艺”;而是由于当时贫民、工人阶级儿童的受教育年龄被规定在8岁以内,过了这个年龄就被迫去从事劳动,而无法再继续学习。

德国音乐启蒙教育体系

德国音乐启蒙教育体系

德国音乐启蒙教育体系德国作为世界音乐之都,其音乐启蒙教育体系一直备受瞩目。

德国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为培养了许多世界级的音乐家和音乐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德国音乐启蒙教育体系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首先,德国音乐启蒙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审美情趣。

在德国,音乐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从幼儿园到大学阶段都有相应的音乐教育课程。

在学龄前阶段,德国的幼儿园和学前教育机构注重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感受,通过歌唱、舞蹈、音乐游戏等形式,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在学龄阶段,学校的音乐教育课程也是必修课,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音乐理论、乐器演奏、合唱等方式,培养自己的音乐审美情趣和技能。

其次,德国音乐启蒙教育体系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技能。

德国的音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技能,包括音乐理论知识、乐器演奏技能、音乐创作能力等。

在德国的学校和音乐学院,学生们可以接受系统的音乐理论和乐器演奏培训,学习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音乐创作方法,培养自己的音乐才华和技能。

再次,德国音乐启蒙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和创作能力。

德国的音乐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乐器演奏技能,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和创作能力。

在德国的音乐学院,学生们可以参加各种音乐比赛和演出活动,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和表演技能。

同时,学生们也可以通过参与音乐创作课程和活动,培养自己的音乐创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之,德国音乐启蒙教育体系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审美情趣,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和创作能力,努力打造一个全面发展的音乐教育体系,为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做出贡献。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在音乐的世界里茁壮成长,为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前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

学前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

学前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学前教育学是关于幼儿教育和儿童发展的学科,它研究儿童在幼年时期各个方面的学习和成长。

本文将回顾学前教育学的历史,并探讨它在不同国家和时期的发展情况。

一、古代学前教育学的雏形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关注幼儿的成长和教育。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政治学》中首次提出了“幼年教育”的概念,并强调儿童早期的教育对于塑造其后的性格和人格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古代中国和古埃及等文明古国也开展了一些与幼儿教育相关的实践。

二、近现代学前教育学的起步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的启蒙运动促进了学前教育学的发展。

瑞士医生洛克(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强调感性经验和亲身参与对于儿童学习的重要性。

他的观点对于后来的学前教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德国的弗雷贝尔(Friedrich Fröbel)也开创了幼儿园的教育模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学前教育机构。

三、学前教育学的国际发展学前教育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有所区别。

在欧洲,德国和瑞士等国家一直是学前教育学的领军者,其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在美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20世纪60年代才得到广泛推广。

美国的学前教育学注重儿童全面发展和幼儿园教育的实践,成为世界上学前教育的重要参考。

四、学前教育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儿童教育的日益重视,学前教育学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以下是学前教育学未来发展的几个趋势:1. 研究方法的更新:学前教育学将借鉴教育心理学、神经科学和新兴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方法,拓展研究视角,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深度。

2. 教育政策的支持:政府和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将为学前教育学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资源支持。

3. 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学前教育学将探索更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如个性化教育、游戏化教学等,以满足不同儿童的需求和发展。

4. 师资队伍的培养:培养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是学前教育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各国将加强师资培训和教育专业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德派建立并发展了初等学校(德意志学校的 前身)、拉丁中学和文法中学(文科中学的前身) ,并按新教教义办大学。
到了18世纪初叶,虔信派仅在普鲁士就开办了 2000多所学校,还办了许多贫民学校、拉丁语 学校、初等学校、师范学校、孤儿院,等等。
新教派的这些教育举措,主观上是为新教派揽 民心、争地盘,扩大影响,客观上却起到了一 个发展民族教育的作用。
(二)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
同泛爱主义学校运动相呼应的是新人文主义 教育。它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出现于德国 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当时新人文主义运动的 重要组成部分。
新人文主义教育主张发扬古希腊文化中一切 珍贵的和有用的东西,强调复兴古希腊文化 的内容和精神,注重领会其中积极的世界观 和人生观,而不在于对古代语言和生活样式 的模仿;强调在教育中尊重人性,重视人性 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均衡发 展;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 一切力量。
各封建公国(公国)除了通过立法加强对学 校的管理外,还设立必要的机构,直接 把学校管理权掌握起来,1787年普鲁士 成立的高级学校委员会就是负责管理中 等和高等学校的专门机构。
(三)兴办实科中学
实科中学的兴办和骑士学校的衰亡也是这一时期德 国中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
从18世纪初开始,德国则出现了适应工商资产阶级 活动需要的实科中学,它比英国、法国的实科中学 早建一个世纪。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 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二、各封建公国分权管理教育的 时期
(一)颁布强迫义务教育法
17世纪初,各封建公国已经把初等教育 由教会控制变为国家管理,并开始颁布 自己的强迫义务教育法。然而,真正全 面实现城邦国(公国)分管教育还是18世 纪以后。最有代表性的是18世纪初,普 鲁士两次颁布的实施强迫教育法令。
(二)设立教育管理机构
德国教育史上传统的双轨制,在学制形式上被废除 。
在中等教育方面,共和时期除九年制的文科中学、 实科学校和文实中学继续存在外,还增设了德意志 中学与建立(上层)中学。
建立中学招收读完高等国民学校七年级的学生,学 制6年,这种中学设在乡村小镇。
德意志中学以德意志文化为主要教育教学内容,浸 透着日耳曼民族沙文主义的精神,它与其他中学一 样招收基础学校毕业生,此外,还设有一些为转入 中学做准备的中学和各类女子中学。
(三)洪堡对教育的改革
首先,洪堡注意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 加强小学师资的培训。
其次,洪堡在任职期间,注意对文科中 学进行多方面的改革,重视中学师资的 考核与选择。
再次,洪堡还重视创建新型大学,主张 把大学办成哲学、科学和学术研究的中 心。
(四)“神圣同盟”时期与欧洲革命失败后, 教育上的倒退与反复
近现代德国教育发展概述
教师教育学院 李海云
思考题
一、德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情况。 二、德国中等教育在历史发展中有哪几
类学校。 三、洪堡改革有什么重大举措。 四、德国教育给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资源
一、纪录片《德国人》之奥托和他的帝 国
二、东法兰克王国与西法兰克王国封建 发展的差异
一、新教派控制教育的时期
三、18世纪末至普法战争(1870)时期
这一时期为德国的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教育 上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泛爱主义学校运动的兴起
泛爱主义学校运动是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启蒙教 育运动,以学习、移植卢梭教育思想为宗旨。其代 表人物有巴西多(Johann Bernhard Bassedow,17241790),康德(Lmmanuel kant,1724-1804),他们 赞同卢梭的教育思想,反对压制儿童的封建式经院 教育,主张热爱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
五、德意志共和时期
在初等教育方面,1920年6月,魏玛政府在柏林召开的 教育会议上讨论通过了初等教育法规,规定废除原招 收6岁儿童入学,肄业3年,以直升中学为目的的贵族 化的预备学校;将4年制的基础学校定为统一的初等国 民学校。基础学校的经费由地方政府负担,并由地方 学校管理局直接管理。
全国所有的学龄儿童,不论阶级出身,一律均须进 基础学校学习。学校仍保留教派性质,师生均按其 宗教信仰严格划分。义务教育定为8年,学生在基 础学校毕业后,经考试,少数成绩优秀者升入各类 中学,大多数进入4年制的高等国民学校继续学习 ,以完成8年义务教育。
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德国的统一是经由王朝战争的
道路完成的,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封建残余势力大量
被保留下来,普鲁士容克的地位更加巩固。容克贵
族与资产阶级联盟的德意志帝国继承了家。这一时期
的德国教育充满着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和僧侣主义

适应德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国在
19世纪中叶以后形成了等级性很强的双轨学
制。一轨是通过8年的国民学校再进入职业性
质的补习学校,这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计的
。另一轨则是由家庭教育直接进入中学,但
只有为封建贵族子弟开办的文科中学是与大
学相连接的,为资产阶级子弟开办的实科中
学的毕业生是不能升大学的。
帝国时期的德国中学由文科中学、实科 学校和文实中学三种类型所构成,但文 科中学仍为主要类型。
实科中学以教授数学、物理学、力学、自然等学科 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后来又增设建筑、商 品经济、贸易、经济等学科。教学内容均和实际生 活、国民经济部门直接相联系,适应了德国发展重 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方针,为德国后来成为工业强国 培养了大批经济管理人才。
(四)改革高等教育内容
这一时期,德国的大学也增加了人文学科(历史、哲 学、法律等)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占据重要地位,改变 了以神学宗教为主要学科的状况。学校教学用语上 不再限于拉丁语与希腊语,可以用德语授课。
德国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反复和倒退,宗
教事务和国民教育部又取代了公共教育部。
这一反复和倒退尽管推迟了德国教育改
革的发展进程,却无法阻挡教育改革的历史
潮流继续向前涌进。
四、德意志帝国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指1871年至1919年。1871年的普
法之战,法国战败,普鲁士得以最终实现德意志的
统一。这给德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