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近代教育
德国近代、现代教育发展对比

1、国民教育的作用于目的
培养国民素质;培养全新的完人
2、国民教育的途径
全民教育;全面教育;学者;大众;反对死记硬背
3第斯多惠
德国师范教育之父
1、论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天性/资、教育、自由自主
2、教育的目的
与人类的目的一致(宗教的观点—相信上帝;哲学的观点---理性、真理;教育的观点---完善教育)
得出的最终目的:自我完善
3、教学论
(1)形式教学与实质教学
前者:智力发展
后者:传授知识
(2)教学原则
自然;文化;连续性与彻底性;直观教学
4、论教师
尊师重教;教师的要求3
4赫尔巴特
1、教育理论基础
伦理学(5德: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与报偿);心理学(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研究;统觉、兴趣、注意)
2、初等:为纳粹服务
3、中等:年限缩短(9变8);招生、在校人数减少
4、高等:削减人数(犹太人和女生)
(三)《总纲计划》及其修订
1、初等:4年基础学校教育+2年促进教育
2、中等:设3种学校(主要、实科、高级)
3、《汉堡协定》:9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学校教育
(四)《高等学校总纲法》
1、《教育结构计划》:把学前教育纳入学校系统
2、道德教育理论
道德教育最重要
(1)教育的目的
可能的目的;必要的目的
(2)教育性教学原则
含义;如何做到(养成德行;“多方面的兴趣”)
(3)道德教育
训育—美德、“儿童管理”—防止恶行
训育阶段:判断、热情、决定、自制;方法:限制;赞许;责备;惩罚;生活制度
儿童管理方法:威胁;监督;惩罚;活动
近代德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对我们的启示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德国教育改革是近年来欧洲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教育改革的核心 思想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本次演示将介绍德国教育 改革的思想,以及它对我们的启示。
一、德国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
1、自治原则
德国没有统一的教育体制,各州享有课程设置的自治权,受宪法保护。每个 州的文化事务部根据州内政治、经济和人文情况制定教学大纲,这种自主权也反 映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各州的文化自治权受到重视,不同的州可以有不同的教育 项目。
二、德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1、重视自治权
德国教育改革的自治原则启示我们,自治权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也 应该给予各地区和学校更多的自治权,允许不同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个性化的 教育。这样有助于激发学校和教师的创造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注重灵活性
德国教育改革的灵活性原则启示我们,教育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 应该及时修订教材和教学大纲,使其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同时,教师也应该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谢谢观看
近代德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对我们 的启示
基本内容
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丰富的历史,其中充满了各种不同的元素和特点。 特别是在近代,德国教育经历了显著的变革和发展,这些变革和发展不仅展现了 德国教育的实力和活力,而且对于我们的教育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盛名。其核心特点就是“双元制” 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特点在于,学生既在学校学习,也在企业实践。在企业实 践的时间大约占70%,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大概占30%。这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 习,
生将来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学术基础知识。同时,德国文化教育部于2004年12 月16日颁发的《教师教育新标准的决议》,强调了在职前培养阶段进行职业能力 的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掌握学术知识的同时,也能具备一 定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为他们未来的教育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近现代德国教育(总结)

三、德国近现代的教育制度(一)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笼络人心及扩充军队,德意志各邦的王公们都非常重视国民教育。
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各封建公国把初等学校由教会管理改为国家管理,并颁布一些学校法令,规定实行初等强迫教育,如德国最大的一个邦国——普鲁士,于1717年和1763年先后两次颁布此类法令,规定5~12岁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甚至儿童缺课,也要对其家长加以罚款。
从而德国在西欧率先将学校管理权国家化。
德国的初等学校主要是由路德派倡导和兴办起来的,学校设施一般非常简陋,师资水平也不高,大多由裁缝、鞋匠和退伍士兵担任或兼任。
宗教教育是其主要内容,同时也教一些简易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和体罚。
后来,经虔信派努力,这类学校得到较大发展,手工科列入学校课程,直观性原则和学生自主性原则受到重视。
另外,班级教学和本族语教学等在这一时期也得以实施。
这些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这一时期,德国的中等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古典文科中学、武士学校和实科中学。
文科中学在德国中等学校中占据重要地位,由宗教改革时期梅兰克吞创立的拉丁中学和斯图谟创建的文法中学演变而来,主要是为了把贵族子弟训练成政府官吏,与劳动人民无关。
武士学校则沿袭中世纪骑士教育而来,其任务是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为文武官职及从事外交事务的人员。
学习的内容较宽泛,但很肤浅。
18世纪出现的实科中学则适应了工商业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是一种既具普通教育性质,又具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中学。
实科中学主要讲授一些接近实际生活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实用知识,这促进了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实科中学曾盛极一时。
此时,德国大学受国家的影响日渐增强,人文主义精神逐渐排斥着欧洲大学传统的中世纪学风。
学校增加了新人文主义学科和实用学科。
国语授课、教学方法的改进,打破了旧大学沉闷的氛围,给大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此外,这一时期的德国还创办了许多新大学,如圣·尼古拉大学、哈利大学、赫丁根大学等,这为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德国教育发展史

德国教育发展史德国教育发展史是一部悠久且富有成果的历史。
从古代到近现代,德国教育在不断变革中发展,为培养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体系特点、成就与挑战以及对中国教育的启示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1.古代德国教育古代德国教育主要受到天主教会的控制,教育体制以寺院学校为主。
公元8世纪,查理曼帝国时期,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
然而,在随后的中世纪,教育发展陷入停滞。
2.近现代德国教育近现代德国教育始于18世纪初。
在此背景下,德国教育家夸美纽斯等人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理念。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奠定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
3.20世纪以来的德国教育改革20世纪以来,德国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
其中,1955年颁布的《基本法》明确了联邦德国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
2005年,德国政府又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二、德国教育体系的特点1.双元制教育德国教育体系最显著的特点是双元制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职业发展机会。
2.高等教育体制德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包括综合性大学、应用科学大学和职业学院等。
这里的高等教育以研究型大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德国的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体系世界闻名。
在这里,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此外,德国政府还为在职人员提供多种继续教育途径,提高了整个国家的职业素养。
三、德国教育的成就与挑战1.教育质量德国教育在质量上具有较高水平,尤其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
这得益于德国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大力投入。
2.国际化程度德国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吸引了众多国际学生。
德国高校也为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
3.教育公平与多样性尽管德国教育在整体上表现出色,但仍面临教育公平与多样性方面的挑战。
为解决这个问题,德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增加教育投入、改革教育体制等。
德国的近代学前教育

三、福禄培尔幼儿园运动
(一)福禄培尔幼儿园的产生与发展
福禄培尔(Froebel,1782—1852),德国 教育家,幼儿园运动的创始人。其教育理论以德 国古典哲学和早期进化思想为主要根据,以裴斯 泰洛齐的教育主张为教育思想的主要渊源, 1840年将该机构正式命名为“幼儿园”。福禄 培尔幼儿园教育的任务根据福禄培尔的设想,幼
学前教育简史
德国的近代学前教 育
德国是近代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地,但其近代学前教育 起步却晚于英法等国。
一、保育所与托儿学校
1.巴乌利勒保育所 19世纪初期,德国已经有了一些幼儿教育机构,
其中最早出现的是由侯爵夫人巴乌利勒(Pauline, 1769—1820)设立的巴乌利勒保育所。巴乌利勒侯爵夫 人从慈善家立场出发,致力于贫民救济工作。为孩子们 安排有规律的生活,促进了孩子们的柏林最早的托儿学校 1819年,德国的幼儿教育家、《柏林工农周刊》
杂志编辑瓦德切克(Wozzeck,1762—1823)创立了柏 林最早的托儿学校。这所托儿学校面向的是城市劳动阶 级的子弟,是常设托儿所,目的是为幼儿提供营养膳食、 细心照料、良好管理和整洁环境。
二、弗利托娜的幼儿学校运动
三、福禄培尔幼儿园运动
(一)福禄培尔幼儿园的产生与发展
幼儿园有以下几项任务: (1) 幼儿教育机构。 (2) 幼儿师资培训机构。 (3) 幼儿教育宣传机构。 (4) 幼儿教育研究机构。
三、福禄培尔幼儿园运动
(二)别劳夫人的历史贡献
德国近现代教育制

18世纪后期,为了改变以往教会控制中高等 教育的局面,加强国家对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的控制,各邦国专门设立了管理中高等教育的 部门。如普鲁士成立了高级学校委员会,负责 管理其境内的中高等学校。
从此中、高等教育由国家管理起来,教育进一 步世俗化,更加符合资产阶级的要求。
由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冲击,结束了宗教神学思想垄断大 学讲坛的局面,人文主义精神在大学也居有一定的地位。 改革的发源地在威登堡大学。它一方面注重学术探讨,开设历史、 政治、哲学、法律等人文主义学科,一方面注重讲授贴近实际生活的 课程,如物理、地理、数学及实验等,并提倡用德语进行教学,突破 了拉丁语、希腊语的教学。
国外:1806年普法战争,拿破仑战败了德国 诸侯,强迫小邦合并,宣布工业自由等一系列 资产阶级的改革。
泛 爱 主 义 教 育 : 代 表 人 物 巴 西 多 ( J.H.Bacedow 1724-1790);他深受卢梭和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影响, 反对压制儿童的封建教育,提倡自然教育,主张让儿 童自由发展。在1774年,他创办了“泛爱学校”;这 是一种以户外活动和游戏为主要课程的学校。
管理教育。5—12岁儿童必须入学,否则罚其父母。设立学校要经国 家允许,所有公立学校都要接受政府的监督和观察。
在世界教育史上,德国最早实施强迫义务初等教育;
西欧教育史上,将学校教育的管辖权从教会转归国家的开端。
⑴教师未受过专业训练,教师地位低。由仆 人、手工业者(裁缝师、鞋匠)、残废军 人等兼任;
此后,实科中学相继在其它城市出现,文科中学也添设了实科班或专 科。
实科中学的开办是国民教育发展的进步,是西欧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 近代科学兴起趋势的新要求,是对传统教育中古典主义倾向的冲击。 教学内容均和实际生活、国民经济部门直接相联系,适应了德国发展 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方针,为德国后来成为工业强国培养了大批经济 管理人才。但近代,德国实科中学始终未能争得与古典文科中学的平 等地位。
近现代德国教育发展

到了18世纪初叶,虔信派仅在普鲁士就开办了 2000多所学校,还办了许多贫民学校、拉丁语 学校、初等学校、师范学校、孤儿院,等等。
新教派的这些教育举措,主观上是为新教派揽 民心、争地盘,扩大影响,客观上却起到了一 个发展民族教育的作用。
(二)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
同泛爱主义学校运动相呼应的是新人文主义 教育。它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出现于德国 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当时新人文主义运动的 重要组成部分。
新人文主义教育主张发扬古希腊文化中一切 珍贵的和有用的东西,强调复兴古希腊文化 的内容和精神,注重领会其中积极的世界观 和人生观,而不在于对古代语言和生活样式 的模仿;强调在教育中尊重人性,重视人性 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均衡发 展;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 一切力量。
各封建公国(公国)除了通过立法加强对学 校的管理外,还设立必要的机构,直接 把学校管理权掌握起来,1787年普鲁士 成立的高级学校委员会就是负责管理中 等和高等学校的专门机构。
(三)兴办实科中学
实科中学的兴办和骑士学校的衰亡也是这一时期德 国中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
从18世纪初开始,德国则出现了适应工商资产阶级 活动需要的实科中学,它比英国、法国的实科中学 早建一个世纪。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 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二、各封建公国分权管理教育的 时期
(一)颁布强迫义务教育法
17世纪初,各封建公国已经把初等教育 由教会控制变为国家管理,并开始颁布 自己的强迫义务教育法。然而,真正全 面实现城邦国(公国)分管教育还是18世 纪以后。最有代表性的是18世纪初,普 鲁士两次颁布的实施强迫教育法令。
学前比较教育-第三章德国学前教育

第二节 德国学前教育现状
(二)德国幼儿园的教育实际活动(P72) 幼儿园的教育大纲和教育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幼儿园开办者自主决定的。 德国的幼儿园一般并没有正规的课程,不进行读、写、算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也不教 授外语,而是以游戏等自由活动为主。 如今,游戏仍是德国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德国学前教育现状
学前比较教育-第三章德国学前教育
第三章 德国学前教育
第一节 德国学前教育沿革 第二节 德国学前教育现状 第三节 德国学前教育改革动向
第一节 德国学前教育沿革
一、近代德国学前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第一阶段,19世纪的最初20年,其中最早且最负盛名的是侯爵夫人巴乌利美开设的保 育所。它招收母亲从事日间农业劳动并已断奶的1—5岁的婴幼儿,重点在于保护其健 康。(P60) 1819年,幼儿教育家德切克设立了柏林最早的常设托儿所,以城市劳动阶级的子女为 对象,招收9个月至2岁的婴儿。 19世纪20年代以前的德国幼教设施,具有一下特点: ①以保护婴幼儿的健康和解决父母因忙于工作而无暇照顾的问题为主,教育是附 带的。 ②幼教设施的费用主要靠慈善捐款,在未能捐款时才由地方公费负担。 ③这些幼教设施没有统一的名称,并且多无固定场所。 ④担任保育的工作的人多半不是正规保育员和教师,而通常是孤儿院里年长的女 孩子或失业居民及老妇人。
第三节 德国学前教育改革动向
二、德国学前教育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对策: (P78-P80)
①努力统一两种幼儿教育模式,原西德地区在园所数量上向原东德地区靠拢,但从教 育观念上影响远东的地区的学前教育。
②现在德国幼儿园教师的学历被认为至少应在大专以上。教师带着问题参加培训,做 到“共同构成,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第一节 德国学前教育沿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等教育的发展
• 泛爱学校:18世纪末受法国启蒙运动和国
内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德国兴起了泛 爱主义思潮,主要代表人物为巴西多,创 办了“泛爱学校”。
• 采用“适应自然”的教学方式 • 教学中注重直观 • 教学内容广泛
• 1774年巴西多编写《初级读本》。
中等教育的发展
这一时期德国中等教育的形式有: • 骑士学院——异于其他欧美国家的特点
高等教育改革
• 现代大学的雏形出现 • 新大学的特征:
1、积极吸收最新的哲学和科研成果,排除宗教教 条 2、提倡“教自由”和“学自由” 3、首开高等教育民族语讲课风气,重视现代外 国语。
• 1694年建立第一所新式大学——哈勒大学
• 在弗兰克创办哈勒学院后,又相继设 立了科学学校、师范学校和文科中学 等。
十九世纪的德国教育
• 18世纪末,德国政治、经济都相当落后, 国家还没有统一。新人文主义思潮的出现 开始了德国教育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改革。
幼儿教育
• 1840年福禄贝尔设立的幼儿园的正式命名 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教育改革
• 1949年和1953年联邦德国先后成立了联邦各州教 育部长常务会议和德国教育委员会。
• 1959年德国教育委员会公布《总纲计划》。其内 容主要探讨如何改进普通初等和中等教育问题, 没有涉及高等教育。
• 《总纲计划》既保留了传统等级性,又适应了战 后的实际要求。
• 1964年10月28日签订《汉堡协定》,这是联邦德 国为使教育在新形势下更好的适应现代工业社会 需要而采取的改革措施。主要针对初等和中等教 育。
1、整合五种古典中学统称为文科中学 2、规定教师资格 3、推行新的课程体系,试图实现一种“全面教育”
• 十九世纪实科中学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德 国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机构。主要传授内 容为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知识。
• 1832年,普鲁士率先颁布《实科中学毕业 考试章程》,它标志着实科中学这一形式 得到政府的承认。
• 职业教育:1978年联邦德国开始推行职业基础教 育年的计划。提供“双元制”的机会。
• 师范教育:1974年通过《报告和建议》,要求各 州师范教育都遵循统一的规定培养教师。
• 八十年代的改革包括了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和 师范教育的多方面。重视发掘儿童智力潜能,加 强个别化教学,较强大学的实习实践环节,创办 名牌大学。并且综合大学开始承担培养各级学校 教师的主要任务。
初等教育
• 自1806年普法战争失败以来,随着政治、 经济、民族振兴的需要,德国重视初等教 育的发展。
• 部分公国颁布《初等义务教育法》 • 1855年普鲁士实行免费初等义务教育 • 初等教育内容扩展 • 为提高初等教育质量,师范教育也得到较
大发展
中等教育
• 洪堡 新人文主义代表 历史学家 教育家 • 中等教育机构——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 • 文科中学的改革
• 60年代中期以后,联邦德国出现了一种称为综合 学校的中等教育机构。发展缓慢。
• 1970年提出《教育结构计划》,把学前教育列入 学校教育系统。这是联邦德国开始重视早期人才 培养和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迹象。
• 高等教育:1976年联邦政府正式颁布《高等学校 总纲法》。这是战后联邦德国第一个有权威的高 等教育方面的法案。
• 这一时期的教育史可分为三个时期:
1、德意志帝国时期 2、魏玛共和时期 3、纳粹统治时期
• 信仰主义、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民族主 义思想成为德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特征和指 导思想。
德意志帝国时期
• 在德意志帝国时期,德国教育就已经形成 了典型的三轨制。
• 魏玛共和国时期: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 教育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 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 提出了彻底改革小学教师培养方案
纳粹德国时期的教育
• 德国教育被纳入法西斯化的轨道,成为纳粹实施 法西斯专政的工具。
• 初、中、高等教育都发生了变化
• 总之,20世纪初到30年代,德国教育从领导体制 和学校制度上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但在发 展中,也出现了教育民族主义和政治化的倾向。 在纳粹政府统治时期,德国的学校教育被纳入法 西斯教育轨道,成为法西斯专政的工具。
德国近代教育
一、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二、19世纪的德国教育 三、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时期的教育 四、纳粹德国时期的教育 五、二战后德国的教育改革
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有关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法令:
早在十六世纪中期就开始颁布一系列强制入学的 法令。
1763年《普通学校规章》,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年 龄。 17、18世纪的法令表明德国是较早由世俗掌握教
• 柏林大学的新的办学思路:
1、柏林大学具有充分的自治权 2、聘请既有精深的学术造诣又有高超教学技能的 教授 3、重视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 复辟时期受到压制,70年代后进一步发扬, 总体发展迅速。
20世纪前期德国教育的发展
• 1871年普鲁士统一德国为德意志帝国,在 20世纪初成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 生产尤其快,跃居世界第二。
• 但不管怎么说,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并不 高。
• 40~60年代中等教育出现倒退和反复。70年 代以后自然科学再度被加强,中等教育水 平得到恢复。
• 总之,从数量和规模来看,19世纪德国中 等教育发展的速度较快。
高等教育的发展
• 十九世纪对德国高等教育发展最有影响的 是1810年洪堡创建的柏林大学。
魏玛共和时期的教育改革
• 《魏玛宪法》主张废除等级性的双轨学校制度, 建立统一的公立学校系统。
• 初等教育方面,在全国实施了建立四年制统一初 等学校的基本法律,废除帝国时期的双轨制。还 实施了八年义务教育后的教育。
• 中等教育方面,首先取消了中学的预备学校阶段, 其次新增两种学校:德意志中学和上层建筑学校。
感谢小组成员 陈子吟、王辙、牛海燕、彭小凤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