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课件

合集下载

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课件

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课件
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课件
在德意志联邦中,普鲁士和奥地利是最大的两个公国。它们为了扩大地盘, 称王称霸——强化军阀统治,扩充军队——培养“忠顺”臣民,称霸政策效 劳的仆役和士兵——重视国民教育。 其重视国民教育的举措主要有:
⒈颁布义务教育法:
(1)萨克森公国在1557年、1580年两次公布义务教育法令; (2)魏玛公国于1619年明确规定8-12岁儿童均需入学。 (3)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在1763年,颁布义务教育法令,并规定国家
路德派教育:在宗教改革过程中,路德派就建立和发展初等学
校——德意志学校的前身,也建立了拉丁中学和文法中学——文 科中学的前身;宗教改革后,路德派又迅速控制了德国的大学, 使大学成为新教教义的宣传地。
虔信派教育:虔信派也很重视并坚持教育工作,他们着重于发
展德国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据统计,到十八世纪初叶,在普 鲁士公国由虔信派开办的学校就达两千多所。虔信派教徒佛兰克 (1663-1727)在哈勒地方,开办了贫民免费学校、孤儿院、初 等学校、拉丁学校和师范学校,使哈勒出现了地方教育体系。
⑵学习宗教教义,读、写、算水平低,管理 松弛,学生众多,质量低下;
⑶男女分校,实行严格隔离。
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课件
十八世纪初,手工工场发展起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对教育提 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实科中学应运而生。德国实科中学比英国和法 国实科中学早一个世纪。
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管理教育。5—12岁儿童必须入学,否则罚其父母。设立学校要经国 家允许,所有公立学校都要接受政府的监督和观察。
在世界教育史上,德国最早实施强迫义务初等教育; 西欧教育史上,将学校教育的管辖权从教会转归国家的开端。
德国近现代教育制度课件

1 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优质课件

1 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优质课件
积极吸收最新的哲学和科学研究成果排除宗教教条为此大胆选用了崇尚理性善于思考和具有冒险精神的学者任教为大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奠定了大学的高水平科研和教学基础入了新的生机奠定了大学的高水平科研和教学基础提倡教自由和学自由学校在高等教育中首开民族语德语讲课的风气重视现代外国语
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一、教育概况
(一)人与教育
康德与卢梭教育思想的比较: 相同点:高度推崇人性、人的尊严,充分肯定人的价值。 不同点:
卢梭认为人性本善,是后天造成了人的恶;康德认为人性 中既有善也有恶。
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人“返回自然”,恢复本性;康德认 为教育必须去恶扬善,特别是以理性抑制人性中的野性,进 而发展人的自然天赋。
(一)国立初等教育的肇始
德意志各国受路德思想的影响,从巩固自己小王朝的统治需要出发,从16世纪 中期起就先后颁布了有关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
例如:1559年威丁堡的法令决定国家在每个村庄设立初等学校,强制家长送子 女入学;魏玛公国1619年的法令要求开列6~12岁的男女儿童入学上课。
18世纪以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从1713年起接连发布了多项教育法令, 详细规定了政府设校、强迫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办学经费、教师等方面的具体 要求和措施。
腓特烈·威廉二世在18世纪中期也颁布了多项法令,著名的1763年《普通学校规 章》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年龄(5~13或14岁),适龄儿童不入学者,父母将被罚 款;对完成义务教育的儿童发给证书,作为就业的凭证;法令还具体规定了上课 时间。特别是在经费问题上详细列明专项来源和使用办法、收费标准,等等,进 一步完善了义务教育制度。到18世纪末,腓特烈·威廉二世更在1794年法令中宣 布了大、中、小学均由国家兴办的具体规定和措施。

第九章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九章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教学要中求等教育的发展
实科中学 18世纪后,德国出现了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性质的 一种新型学校--实科中学,有经济,建筑,采矿, 林业,技术,农业等传播近代实科知识的学校先后 建立,这些实科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主要以数学、物 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同时 辅以绘画、制图为主 • 这些实科中学的出现适应了德国社会工农业生产的 需要,推动了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教二学、要德求国学校教育制度
• (一)初等教育的发展
• 路德派的义务教育 • 1517年的宗教改革运动,路德派提出了义务教
育的主张。提出强迫义务教育的观点,他认为 儿童受教育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也是国家的责 任,他主张,应当由国家和城市当局负责建立 学校并加以管理,应该把教育作为国家事务。
教学要初求等教育的发展
教学要初求等教育的发展
洪堡德教育改革:
18世纪德国出现了新人文主义思潮,企图 以文化的发展来振兴德国,引起了德国社 会各方面的改革,1808年,洪堡德任德国 公共教育部长,开始了对各类教育进行全 面的改革。
教学要初求等教育的发展
在初等教育方面:(初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补习教 育)洪堡德特别重视提高师资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努力 改进培训工作,在这一期间,一些教师(如 赫尔巴特 、第斯多惠、福禄培尔)被派往瑞士学习回国后或对德 国教育进行改革,或开办师范学校,推动了德国师范教 育的发展,当时德国师范教育的学习科目范围较广,主 要有德语及文学、数学、地理、自然、历史、物理、教 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神学等。
•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也是最 早从教会中夺得教育权的国家。(初等教育)
教一学、要教求育行政制度
• 1878年设立最高学务委员会,作为中央教育机 关,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后改名为教育部; 中央以下的省(具体教育事物)、县(查学员 )都设立教育局,同时,每所独立学校都设董 事会,负责管理学校的各项事务,这样,从上 到下形成了一个相当健全的教育管理系统,它 大大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20世纪前期德国和美国的教育ppt课件

20世纪前期德国和美国的教育ppt课件
• 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由史密斯和休斯联合提出的 《史密斯-休斯法案》。
• 《史密斯-休斯法案》的内容。P413 • 《史密斯-休斯法案》的影响: 1、使得普通教育开始由单一的升学目标,转向升学和就业
的双重目标,加强了普通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2、为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8
总LOGO结:
提问:《魏玛宪法》的主要内容有哪几点? 1920年,召开了全国及爱与会议,内务部部长科赫强 调德国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为: 培养民族思想,增强名族的自尊心;培养集体精神, 加强集体的力量;增强劳动观念;培养学生容忍的精神等。 提问:为落实这一任务所需的措施有哪些?
5
LOGO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初等教育 废除双轨学制建立四年制统一初等学校制度;实施八年义务教育后的教育。
中等教育 取消了中学预备学校阶段,使中学开始建立在统一的基础学校之上;在原来
(改革的多样 中间学校、文科学校以及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德意志学
性)
校和上层建筑学校。
青少年福利 1923年制定了《青少年福利法》以及德国各州的相应法律。
教师培养 青年运动
(20年代以前)中等师范学校培养高等教育的师范学校培养(1924年起)
15
LOGO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初级学院运动
背景: ① 大学应当提高办学效率、进行高深知识探究; ② 公立学校发展与高等教育机构有限的矛盾; ③ 生产力发展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提高。 初级学院运动之父——哈珀 1892年,哈珀把大学的四个学年分为两个阶段(初级学
院与高级学院) 同一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立了“初级证书”制度。
10
LOGO 20世纪前期美国教育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部分:

现代第四节 德国现代教育

现代第四节 德国现代教育

• 1892年进行改革,1901年正式确立三种 类型中学:
文科中学 实科中学 文实中学
学制9年
二、魏玛共和时期的教育 (1919-1933年)
(一)魏玛共和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 1、1919年《魏马宪法》
• 《魏玛宪法》规定了德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思 想,明确教育权归各州所有,国家负责对各 类教育进行监督。
• 3、高等教育方面 • 这一时期德国的大学也处于压缩和政治 化的时期。大学的入学人数大大削减。 • 同时,德国大学也受到纳粹党的控制。
四、联邦德国(西德)的教育
• 1949年美、英、法占领德国西部,成立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苏联占领 东部,称为民主共和国(东德) • 战后经济与教育处于瘫痪状态,主要是 恢复教育,直到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期, 联邦德国才开始实施重大的教育改革。
4、职业教育方面 • 在职业教育方面,各州在全时制义务教育 之后,实施三年制义务职业教育。 • 职业教育机构包括:职业学校、专科学校、 职业基础学校、职业或专科补习学校等。 • 其体制比较完善,结构比较多样,对其他 欧洲国家的职业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6、高等教育 • 这一时期,德国的高等教育也有一定的 发展。 • 其主要特征是继续坚持大学自治、教学 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 同时又提出要面向大众的要求,加强民 众高等学校的建设,促进高等教育的发 展。
• 总之,这一时期,德国国民教育体系已经 初步建立,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有了一定 程度的衔接,一些新型的高等学校出现, 这些都为德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 础。 • 但是这一时期德国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上也 出现了强调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倾向, 为以后纳粹时期德国教育演变为法西斯统 治的工具提供了条件。
3、青少年福利 • 在青少年福利方面,德国于1923年制定 了《青少年福利法》,规定政府应为儿 童的身体、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发展,为 管理需要照顾的儿童、保护儿童免受剥 削、保护母子的健康而提供一定的教育 设施。

《德国教育制度》PPT课件

《德国教育制度》PPT课件

h
8
大学课程的设置:
1、学习分为两个阶段; 2、学生有相当的主动权; 3、毕业前必须通过在企业的实习; 4、学校提供大量出国交换学习的
机会;
h
9
第四节 学校及专业的选择
参考原则:
1、兴趣和能力; 2、职业方向; 3、就业前景; 4、移民前景。
h
10
1871年后,德国的学校教育开 始变得较系统化和国家化。更多的 学校被建立,用来训练教育良好的 年轻人。主要学校分类有:
Gymnasium ,9年制(学习拉丁语,希 腊语或希伯来语,以及一种现代语言)
Realgymnasium ,9年制(学习拉丁语, 现代语言,以及科学和数学)
Realschule ,6年制(没有大学入学资格, 不过可以直接进入职场工厂工作)
Oberrealschule ,9年制(学习现代语言, 以及科学和数学)
h
2
德国的教育体系:

基础教育层级Primarstufe:4年(有的联邦州为6
年,后两年为定向课程Orientierungsstufe)

初级教育I Sekundarbereich I:小学结业后进入该
阶段

初级教育II Sekundarbereich II:衔接文理中学第
h
4
二、初、中级教育
1、Grundschule 2、Gymnasium 3、Gesamtschule 4、Realschule 5、Hauptschule 6、Fachschule
h
5
h
பைடு நூலகம்
6
h
7
综合大学(Universitaet)与技 术应用大学(Fachhochschule)的 差异:

德国近代教育

德国近代教育

• 1642-哥达-学校规程

规定5岁入学;对缺课学生家长罚款
1717年—普鲁士—《普鲁士义务教育令》
普鲁士第一个强迫初等义务教育法 规 父母须送其4~12岁子女入学
对违反法令的父母予以惩罚
1763—普鲁士—《普通学校通则》
父母需将5~13岁儿童送入学校,违者罚款; 获得初等教育证书者取得受雇资格 冬季儿童每周上课六天,夏季每日上午上课 担任教师者必须具有教师资格证
图书馆 1815
校徽
神学院院标 法学院院标
哲学院院标 农学院院标
德国新大学运动的意义
• ★开创西方学术自由之风 • ★开辟了大学的研究功能 • ★影响到欧洲其他大学的办学模式 • ★开始赋予大学新的使命
——对国家、民族、社会、 科学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二、19世纪德国的教育发展
• 社会政治的复杂性
1.大学的性质
• 大学是学术研究和完善人格的机构
• 大学应具有独立性

不为经济、社会和国家的需要所作用
• 大学的非功利性

非职业教育
2.大学教育的原则
第一,教学和科研统一的原则
发展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主要职能 教学必须与科研结合起来
教师和学生都是研究者 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基础——学术自由
教学自由与学习自由 创设多样性和独立性的学术环境
(二)泛爱主义教育与泛爱学校
• 泛爱主义教育:
18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的一种教育 思潮,主要受法国启蒙思想和卢梭思想 的影响,主张以人类的互爱为教育原则。 代表人物是教育家巴西多。
巴西多(又译“巴泽多”) (J. B. Basedou,1724~1790) • 1774—德骚——泛爱学校
• (Philanthropinum)

第八章 近现代德国的教育

第八章 近现代德国的教育
• 文科中学:偏重于古典语言 ; • 实科学校:重视自然科学和现代语文; • 文实中学:最初由一部分实科中学因增加神学和 拉丁语课程而形成,古典语与实用知识的学习并 重。 • 4.高等教育:在中央集权制的领导下,大学趋向 于统一化和国有化。在大学的课程中,科学技术、 商业及现代外国语等得到了加强。“学术研究自 由”和“教学自由”等柏林大学所倡导的德国大 学的传统精神,仍有一定的影响。
第八章 近现代德国的教育
第一节
近现代德国教育发展概述
一、17—18世纪的德国教育
(一)新教派控制教育的时期——路德派和虔信派 (二)各封建公国分权管理教育的时期 1.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1)立法:自16世纪就颁布了有关国家办学和普 及义务教育的法令。 (2)设立教育管理机构 1787年普鲁士成立的高级学校委员会就是负 责管理中等和高等学校的专门机构。
②泛爱主义学校运动
代表人物:巴西多 泛爱学校:反对压制儿童的封建式经院 教育,主张热爱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 注重实用型和儿童的兴趣,以户外活动和 游戏为重要课程等。
巴 西 多 在 泛 爱 学 校 任 教
(2)中等教育——兴办实科中学 ① 文科中学 ② 实科中学 1708年虔信徒席姆勒在哈勒创办的“数 学、机械学、经济学实科中学” 是最早的 一所实科学校。 ③骑士学院:一种培养新贵族的特殊学校。
二、19世纪的德国教育
(一)19世纪前期——洪堡改革 1.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改革 (1)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颁布了《初等义 务教育法》,为其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丰富和扩展其教学内容; (3)加强小学师资的培训;
2.中等教育的改革 (1)文科中学 ①将原五种古典中学统称为文科中学; ②规定文科中学教师的任职资格; ③推行新的课程体系; (2)实科中学 19世纪,实科中学发展迅速,主要职责 在于传授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知识,但地 位低于文科中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以来德国的教育制度在欧美教育史上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代西方的公立教 育、义务教育、实科教育、师范教育和双 轨学制等,大多起源于德国。
➢ 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普鲁士王国的基础上 建立,德国才第一次形成了民族国家。由
此往后的历史才称为德国历史,之前的只 是德意志地区和德意志各民族的历史。1719世纪的教育是以德意志最大的一个邦国--普鲁士的教育制度为原型的。
代表人物:歌德、席勒、洪堡、康德等 新人文主义标榜发扬和学习古希腊文化中一切珍贵和有用的事物。 强调复兴古希腊文化的内容和精神,注重领会其中积极的世界观 和人生观,而不在于对古代语言和生活样式的模仿。
路德派教育:在宗教改革过程中,路德派就建立和发展初等学
校——德意志学校的前身,也建立了拉丁中学和文法中学——文 科中学的前身;宗教改革后,路德派又迅速控制了德国的大学, 使大学成为新教教义的宣传地。
虔信派教育:虔信派也很重视并坚持教育工作,他们着重于发
展德国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据统计,到十八世纪初叶,在普 鲁士公国由虔信派开办的学校就达两千多所。虔信派教徒佛兰克 (1663-1727)在哈勒地方,开办了贫民免费学校、孤儿院、初 等学校、拉丁学校和师范学校,使哈勒出现了地方教育体系。
18世纪后期,为了改变以往教会控制中高等教 育的局面,加强国家对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 控制,各邦国专门设立了管理中高等教育的部 门。如普鲁士成立了高级学校委员会,负责管 理其境内的中高等学校。
从此中、高等教育由国家管理起来,教育进一 步世俗化,更加符合资产阶级的要求。
由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冲击,结束了宗教神学思想垄断大 学讲坛的局面,人文主义精神在大学也居有一定的地位。 改革的发源地在威登堡大学。它一方面注重学术探讨,开设历史、 政治、哲学、法律等人文主义学科,一方面注重讲授贴近实际生活的 课程,如物理、地理、数学及实验等,并提倡用德语进行教学,突破 了拉丁语、希腊语的教学。
⑵学习宗教教义,读、写、算水平低,管理 松弛,学生众多,质量低下;
⑶男女分校,实行严格隔离。
十八世纪初,手工工场发展起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对教育提 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实科中学应运而生。德国实科中学比英国和法 国实科中学早一个世纪。
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1708年席姆勒在哈勒创办了一所“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 讲授数学、力学、物理学、自然、天文、地理、绘图等,这是西方教 育史上最早的一所实科中学。
管理教育。5—12岁儿童必须入学,否则罚其父母。设立学校要经国 家允许,所有公立学校都要接受政府的监督和观察。
在世界教育史上,德国最早实施强迫义务初等教育;
西欧教育史上,将学校教育的管辖权从教会转归国家的开端。
⑴教师未受过专业训练,教师地位低。由仆 人、手工业者(裁缝师、鞋匠)、残废军 人等兼任;
国外:1806年普法战争,拿破仑战败了德国诸 侯,强迫小邦合并,宣布工业自由等一系列资 产阶级的改革。
泛 爱 主 义 教 育 : 代 表 人 物 巴 西 多 ( J.H.Bacedow 1724-1790);他深受卢梭和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影响, 反对压制儿童的封建教育,提倡自然教育,主张让儿 童自由发展。在1774年,他创办了“泛爱学校”;这 是一种以户外活动和游戏为主要课程的学校。
继威登堡大学之后,1694年成立的哈勒大学、1734年成立的哥丁根 大学,这些新大学在使教育贴近生活,接近实际上都起了很大作用。
总体而言,大学的贵族性很强,只收文科学校毕业生。表现出教育 的双轨制特点。 十七、十八世纪,德国学校教育表现出国家主义,民族性特征。
国内:出现巴西多、洪堡、赫尔巴特等一批教 育家
在德意志联邦中,普鲁士和奥地利是最大的两个公国。它们为了扩大地盘, 称王称霸——强化军阀统治,扩充军队——培养“忠顺”臣民,称霸政策效 劳的仆役和士兵——重视国民教育。 其重视国民教育的举措主要有:
⒈颁布义务教育法:
(1)萨克森公国在1557年、1580年两次公布义务教育法令; (2)魏玛公国于1619年明确规定8-12岁儿童均需入学。 (3)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在1763年,颁布义务教育法令,并规定国家
(一)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⒈17-19世纪初叶,德国仍是一个封建割据的农业国家。70%农民 ⒉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开始反封建的自由主义运动。 (二)富有革命的传统
十六世纪初,德国就爆发了影响整个欧洲的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
(三)工业生产发展迅速
1834年,联邦中的十八个邦,以普鲁士为盟主,成立了关税同盟,结成 了一个密切的经济区域,从而促进了德国的工商业发展,德国棉织品生 产到1848年时比1836年提高大约50%。重工业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19世 纪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国。
继此之后,泛爱学校在德国各地纷纷出现,形成了泛 爱主义运动。这场运动可说是德国资产阶级反封建的 启蒙教育运动。
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他虽然向往革命,
但不敢采取实际的革命行动,而 “只是用抽象的思维活动来伴随 现代各国的发展” (马克思语) ;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便
是这一特征的具体体现,它与泛爱主义学校运(17世纪—18世纪初) (二)各公国分权管理教育时期
(18世纪初—18世纪末) (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时期
(18世纪末—19世纪初) (四)教育上反复与倒退时期
(19世纪中叶—末叶) (五)教育的快速发展时期
(二十世纪前期)
德国宗教改革的结果,使新教教派在德国(尤其在北部)占据 绝对优势。当时新教派,为了扩展新教的势力,都极为重视教育 工作,把初等教育作为向底层居民灌输新教教义的有力工具。
此后,实科中学相继在其它城市出现,文科中学也添设了实科班或专 科。
实科中学的开办是国民教育发展的进步,是西欧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后, 近代科学兴起趋势的新要求,是对传统教育中古典主义倾向的冲击。 教学内容均和实际生活、国民经济部门直接相联系,适应了德国发展 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方针,为德国后来成为工业强国培养了大批经济 管理人才。但近代,德国实科中学始终未能争得与古典文科中学的平 等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