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外国近现代教育制度(一)

合集下载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

外国教育史备考知识点: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二、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现代教育制度(一)英国教育的发展1.《巴尔福教育法》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进入20世纪,英国加强了地方教育的管理。

1902年,英国颁布了《巴尔福教育法》。

法令的主要内容有:(1)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教育,以代替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2)规定地方教育当局的主要职责是保证满足初等教育的要求,享有设立公立中等学校的权利,并为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提供资金;(3)地方教育当局还应负责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的资助,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控制。

《巴尔福教育法》的颁布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法案第一次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起论述,使国民教育变为完整的初等义务教育,并把中等教育纳入地方管理,结束了英国教育长期的混乱状况,提供了建立国家公共教育的基础。

2.《费舍教育法》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大臣费舍提出的教育议案,制定了新的初等教育法,也称《费舍教育法》。

法案的主要内容有:(1)加强地方当局发展教育的权力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制约地方当局的权限;(2)地方当局为2-5岁儿童开设幼儿学校;(3)规定5-14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律实行免费,禁止雇用不满12岁的儿童做童工;(4)地方教育当局应建立和维持继续教育学校,向进入这种学校的年轻人(14-16岁)免费提供适当的学习课程、教学和体育训练。

《费舍教育法》在英国历史上首次明确宣布教育立法的实施要考虑到建立面向全体有能力受益的人的全国公共教育制度。

在建立完整的国家教育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哈多报告》1924年,英国政府任命了以哈多爵士为主席的调查委员会,负责对英国的全日制小学后教育进行调查研究。

委员会在1926年至1933年间提出了三次《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报告》,一般称为《哈多报告》。

报告的主要内容有:(1)小学教育应重新称为初等教育。

近现代德国教育(总结)

近现代德国教育(总结)

三、德国近现代的教育制度(一)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笼络人心及扩充军队,德意志各邦的王公们都非常重视国民教育。

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各封建公国把初等学校由教会管理改为国家管理,并颁布一些学校法令,规定实行初等强迫教育,如德国最大的一个邦国——普鲁士,于1717年和1763年先后两次颁布此类法令,规定5~12岁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甚至儿童缺课,也要对其家长加以罚款。

从而德国在西欧率先将学校管理权国家化。

德国的初等学校主要是由路德派倡导和兴办起来的,学校设施一般非常简陋,师资水平也不高,大多由裁缝、鞋匠和退伍士兵担任或兼任。

宗教教育是其主要内容,同时也教一些简易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和体罚。

后来,经虔信派努力,这类学校得到较大发展,手工科列入学校课程,直观性原则和学生自主性原则受到重视。

另外,班级教学和本族语教学等在这一时期也得以实施。

这些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这一时期,德国的中等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古典文科中学、武士学校和实科中学。

文科中学在德国中等学校中占据重要地位,由宗教改革时期梅兰克吞创立的拉丁中学和斯图谟创建的文法中学演变而来,主要是为了把贵族子弟训练成政府官吏,与劳动人民无关。

武士学校则沿袭中世纪骑士教育而来,其任务是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为文武官职及从事外交事务的人员。

学习的内容较宽泛,但很肤浅。

18世纪出现的实科中学则适应了工商业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是一种既具普通教育性质,又具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中学。

实科中学主要讲授一些接近实际生活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实用知识,这促进了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实科中学曾盛极一时。

此时,德国大学受国家的影响日渐增强,人文主义精神逐渐排斥着欧洲大学传统的中世纪学风。

学校增加了新人文主义学科和实用学科。

国语授课、教学方法的改进,打破了旧大学沉闷的氛围,给大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此外,这一时期的德国还创办了许多新大学,如圣·尼古拉大学、哈利大学、赫丁根大学等,这为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外国教育史 7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

外国教育史 7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
(2)明治维新时期:1871年建立文部省,1872年8月,颁布了日本近代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令》,主要的改革措施有:①废除封建教育体制,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新体制(效法法国建立大学院和大学区);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③聘请西方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教师来日工作,并且派遣大量的留学生出国深造;④大力发展示范教育,培养师资(1872年建立日本第一所师范学校,1874年在东京建立了女子师范学校;1875年又在地方建立师范养成所培养小学教师);⑤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1877年建成东京大学);
(5)1870年《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对 5~12 儿童实施强迫初等教育;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
2.洛克论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近代史上第一个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包含德智体三育教育体系的人;
(1)教育的认识论基础:“白板说”,“感觉说”,“经验说”;
(2)教育的作用、目的和途径:洛克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巨大作用,认为人之好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绅士不仅要有健壮的身体,还必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绅士教育不能靠学校教育,而是需要通过家庭教育;
(3)1782年成立国民学校委员会;1786年,该委员会颁布《国民教育章程》;
2.乌申斯基论教育——“俄国教师的教师”、“俄国科学教育的创始人”,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
(1)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把教育分成有意的教育和无意的教育两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种人除了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外,应该有劳动的习惯和爱好,并把祖国命运与个人结合起来;教育应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
(3)绅士教育的内容:①健康教育或体育②德育(认为道德和道德教育是绅士教育的灵魂);③智育(洛克尤其强调两点:德行重于学问;学问的内容必须是实际有用的广泛知识);

近代教育制度

近代教育制度

德国近代教育背景:17世纪德国发展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

到了18世纪,普鲁士逐渐强大起来,德国教育史上这一时期一般是指普鲁士的教育。

教育概况 17—18世纪 1、初等教育的发展:18世纪,德国大部分邦国都颁布了强迫义务教育的法令。

最著名1763年《普通学校规章》,德国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实施义务教育和最早从教会手上夺得教育权国家。

2、泛爱学校教育运动:泛爱学校是受卢梭和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影响而出现的新形式学校,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德国的实践。

创始人是巴西多,泛爱的意义是指要尽可能地爱儿童。

泛爱学校强调适应自然教育原则和让儿童主动地学习的教学方式。

3、中等教育的发展:文科中学、实科教育以及骑士教育是中等教育的三个主要类型。

古典文科中学是主要形式,进行的是精英教育。

德国还有其特有的培养贵族的特殊学校—骑士学校,该学院注重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

4、高等教育的发展:德国建立了现代大学。

这些大学吸收新的哲学和科学成果,提倡学术自治和教与学的自由,注重培养科学研究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行教授制和讨论课等新制度,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典范。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810年由教育家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

19世纪德国的学前教育起步较早,发展迅速。

洪堡的教育改革内容:在初等教育方面,重视提高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努力改进培养工作;对学校制度改革,形成德国教育双轨制。

在中等教育方面,削减文科中学中古典中学的内容,扩大普通基础学科的内容。

在高等教育方面,1810年建立柏林大学,开创了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新局面。

第斯多惠论教育背景:他被尊为“德国师范教育之父”,主要的著作有《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主张:1、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三个:天资、教育和自由。

2、教育的目的:培养完人,也即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3、教学论的论述: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他们分割开来。

以形式教育为主,它是最后的目的。

4、教学原则:遵循自然的原则、遵循文化的原则、遵循连续性和彻底性的原则、遵循教育直观教学的原则。

西方近现代的教育制度

西方近现代的教育制度
西方近现代的教育制度
一、英国近现代的教育制度
㈠ 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 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初等教育的领导权仍由国教会掌握, 一些宗教团体为宣传教义,兴办“慈善学校’’,收纳贫家子弟,
向他们灌输宗教教义及进行宗教道德教育,也教授一些初步的读写
算知识,并教女童一些缝纫知识等。1763年,一些宗教界人士又 兴办“星期日学校”(SundaySch001),亦称主日学校,利用星
在高等教育方面,
这一时期英国仍以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为中心,大学的
教学内容仍以古典文科和宗教神学为主。 17 世纪末、 18 世纪初,由于培根的唯物主义哲学和牛顿 的物理学理论对大学教学内容的改变所起的推动作用,一 些自然科学知识开始走进大学课堂。
㈡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
1.英国教育体制的发展。
教会控制教育是英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1806年国会开始讨论国民教育国家化的问题,1853年国会又决定 每年从国库中拨款两万英镑作为对初等学校的建筑补助金,但仍交 由宗教团体“贫民教育促进会”和“英国及海外学校协会”全权负 责。 1839年,英国政府才设置“枢密院教育委员会”直接掌管经费 的分配。1856年又改组为“教育局”,最终于1899年废教育局,设 “教育署”,把对初等和中等教育的领导权集中起来,从此初步完 成了教育领导体制的国家化进程。
3.初等教育。 英国的初等教育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即幼儿学校和初级学校。
幼儿学校招收五至七岁的儿童入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扩大儿童的认
知领域、发展智力、锻炼体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教学主要 在开放教室中进行,采用开放式的非正规教学方法,以便于开发儿 童的潜力和独立学习能力。初级学校招收七至十一岁儿童,教育目 的在于发展儿童的基本才能,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培养其理想、

6、江苏省高等教育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考试题真题卷(含答案)6

6、江苏省高等教育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考试题真题卷(含答案)6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考试题真题卷(含答案)60:29:0单选题共40题1近代大学最早的职能是____。

A. 培养人才B. 科学研究C. 服务社会D. 文化创新正确答案: A知识点: 第5章高等学校的职能(1)2西周时期,由天子开办的大学称为____,由诸侯开办的大学称为____。

A. 泮宫、辟雍B. 太学、宫学C. 辟雍、泮宫D. 宫学、太学正确答案: C知识点: 第2章古代高等教育(2)3在高校的知识传承与创新活动中最具活力的要素是____。

A. 学生B. 教师C. 教学条件D. 教材正确答案: B知识点: 第9章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与权利义务(1)4“癸卯学制”在高等教育阶段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高等学堂,第二级是大学堂,第三级是____。

A. 学院B. 研究生院C. 书院D. 通儒院正确答案: D知识点: 第2章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1)5下列关于教育研究方法的特殊性表述错误的是____。

A. 教育现象或问题的复杂性导致了教育研究论证的复杂性B. 教育现象具有更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C. 通过人与人之间交流展开研究的方法不适合处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D. 在教育研究中不适合借鉴或移植其他学科的一些研究方法正确答案: D知识点: 第11章高等教育研究的性质与意义6高等学校必修课程内容的特点是____。

A. 国家规定的知识范畴B. 学校自主认定的知识范畴C. 基础知识范畴,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相对稳定性D. 学生都感兴趣的知识范畴正确答案: C知识点: 第6章高等学校课程规划(3)7相较于学术权力,高校行政权力在管理中的优势不包括:A. 精确性B. 稳定性C. 可靠性D. 国际性正确答案: D知识点: 第10章高等学校的权力类型(2)8高等教育学的作用在于引导观念更新、服务政策咨询和____。

A. 促进科学研究B. 指导教学改革C. 推动实践发展D. 创新社会服务正确答案: C知识点: 第1章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1)9在学生自治方面,被认为是“学生的大学”鼻祖的高校是____。

第五专题:外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五专题:外国近代教育制度

(二)学术型大学的创建
• 取法德国经验,建立学术型大学。 取法德国经验,建立学术型大学。 • 19世纪,大批美国人赴德留学或考察,回国 世纪,大批美国人赴德留学或考察, 世纪 他们竭力提倡按德国的传统办学。 后,他们竭力提倡按德国的传统办学。1876 霍普金斯大学建立, 年,霍普金斯大学建立,它以学术性研究为 在全国首创研究生院。哈佛大学、 主,在全国首创研究生院。哈佛大学、耶鲁 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都以德国为榜样, 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都以德国为榜样,向 学术型方向发展。 学术型方向发展。
大学推广运动: 大学推广运动: 主要是指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 座的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 座的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
在加强大学与社会之间联系, 在加强大学与社会之间联系 , 促使社会 中下层阶级和女子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机 会 , 推动课程改革和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等方 面具有重要作用。 面具有重要作用。
• 这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其 这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 中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育, 中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育,它标志着 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 17、18世纪中等教育主要有两种类型: 、 世纪中等教育主要有两种类型 世纪中等教育主要有两种类型:
• 进入 世纪以后,德国初筹教育发展的速度 进入19世纪以后, 世纪以后 加快,一些公国进一步颁布《 加快,一些公国进一步颁布《初等义务教育 法》。 • 1885年,普鲁士实行免费初等义务教育。19 年 普鲁士实行免费初等义务教育。 世纪末,德国初等教育的入学率达100%。 世纪末,德国初等教育的入学率达 %。
(二)“绅士”的中等教 绅士” 育
• 文法学校和公学修业年限通常为五年,以 文法学校和公学修业年限通常为五年, 升学教育为宗旨,注重古典语言的学习, 升学教育为宗旨,注重古典语言的学习, 同时为适应上层社会交往的需要, 同时为适应上层社会交往的需要,也注重 体育和军事训练,养成绅士风度。 体育和军事训练,养成绅士风度。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章节题库-中外教育史第四章至第五章【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章节题库-中外教育史第四章至第五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圣才电子书 第4章外国近现代教育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属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案有()。

A.塔列兰计划、康多塞计划、雷佩尔提方案B.阿斯蒂埃法、基佐法案、费里法案C.费舍教育法、巴尔福法、法卢法案D.法卢法案、教育改革法、富尔法案【答案】A 2.英国《1944年教育法》又称为()。

A.巴特勒法案B.费舍法案C.巴尔福法案D.富尔法案【答案】A 3.()与美国教育有关。

A.《课程宪章》B.《1965年高等教育法》C.《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D.《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圣才电子书【答案】B4.下列国家中最早颁布普及义务教育法令的是()。

A.普鲁士B.英国C.美国D.法国【答案】A5.下列国家中国民教育制度具有典型的双轨制特征的是()。

A.日本B.美国C.英国D.中国【答案】C6.18世纪末,英国的“星期日学校”是由()倡导的。

A.洛克B.罗伯特·欧文C.罗伯特·雷克斯D.凯沙图华兹【答案】C7.英国近代的慈善教育主要是指()。

A.中等教育B.初等教育C.高等教育D.职业教育【答案】B8.英国近代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是()的正式颁布。

A.巴尔福法案B.福斯特法案C.巴特勒法案D.哈多报告【答案】B9.标志着英国“新大学运动”开始的是()的成立。

A.伦敦大学B.剑桥大学C.牛津大学D.耶鲁大学【答案】A10.以下几位哪一位不是英国的教育家?()A.爱尔维修B.斯宾塞C.赫胥黎D.培根【答案】A11.提出“知识价值论”,认为学科是否重要与生活、生产和个人的发展相关系的教育家是()。

A.培根B.洛克C.斯宾塞D.第斯多惠【答案】C12.英国的四位教育家培根、洛克、斯宾塞、赫胥黎在教育主张上有一个共同点是()。

A.主张教育万能B.强调教育的贵族性C.强调教育应当遵循儿童心理D.提倡科学教育【答案】D13.法国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提出了很多教育改革的基本主张,以下不属于这一内容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学校在英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会分别成立了推广“导生制”学校的“兰卡斯特协会”和贝尔的“贫民教育
促进会”,使“导生制”学校得到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导生制”学校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教学方法过于机械,19 世纪中期以后为正规初等学校取代。
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6.“新大学运动” (1)形成原因 19世纪初,英国产业革命要求大学适应新的需要,但当时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仍然恪守古典教育的传统。在 社会许多有识之士的推动下,英国开始了新大学运动。 (2)伦敦大学的建立 1828年,伦敦大学学院成立,拉开了新大学运动的序幕。学院以自然科学学科为主,不进行宗教教学。1829年,
【例题4.1】名词解释:导生制学校(同等学力申硕全国统考2002年真题) 【参考答案】导生制学校是指采取导生制教学方法的学校。导生制是英国国教会牧师贝尔和公谊会教徒兰卡斯 特分别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亦称贝尔—兰卡斯特制。19世纪中期,英国的星期日学校已有250万学生,师资 是个问题,于是教会人士在伦敦创立了“导生制”学校。其基本方法是先将学生编成小组,每组10人,再指定一个 年龄较大且成绩突出者为“导生”,教师先教“导生”,“导生”再对小组进行教学。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 了缺乏教师和教育经费的困难,有助于初等教育的发展。但是,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同时也存在 着其他种种弊端,因此,后来逐渐被正规的初等学校教学制度所取代。
国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成立了国王学院,与伦敦大学学院相比,国王学院除了在宗教教学问题上与其存在分歧外,这两所学院开的
课程大多相同。1836年,两所学院合并为伦敦大学。1851年,约有60所医学院和29所普通学院附属于该大学。到19 世纪末,它仍属于一种考试机构,学位向所有附属和不附属于它的学院开放。 (3)新大学运动的发展 19世纪下半期,在伦敦大学的带动下,英国许多城市,如曼彻斯特、南安普敦、纽卡斯尔等出现了新的大学。
7.大学推广运动 (1)何谓“大学推广运动” 大学推广运动最早出现在19世纪40年代,主要是指全日制大学以校内和校外讲座的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 学生。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50年代以后在大学推广运动中起到关键作用。 (2)意义 大学推广运动在加强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促使社会中下阶级和女子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推动课 程改革和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例题4.2】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的形式,向社会中下层及女子提供更多接受高 等教育的机会,史称( )。 B.新大学运动 D.大学推广运动 A.高等教育普及化运动 C.高等教育大众化运动 【答案】D
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5.国家干预教育的开端 (1)国家干预教育的起因 19世纪以前,英国政府对教育很少干预,国民教育的权力主要集中在教会手中。19世纪初期,随着英国经济的 较快发展,要求国家干预教育,对国民进行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1807年,议员怀特布雷特提出了由政府在每个教 区设立国家管理的学校的《教区学校议案》。议案虽没有通过,但引起社会的重视。1816年,英国国会成立了调查 伦敦贫困儿童教育情况的特别委员会,该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2)“教育补助金”法案的颁布 1833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补助金”法,决定每年从国库中拨出2万英镑资助发展初等教育。尽管款项主 要由宗教团体负责,但开了政府通过拨款形式间接干预教育的先河。1839年,英国成立了专门负责教育拨款分配和 使用的枢密院教育委员会,1856年,枢密院教育委员会改组为教育局,管理有关初等教育的事宜,这是英国政府第 一个教育管理机构,至此形成了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新特点。
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二)法国近代教育制度 1.胡格诺派和冉森派的教育活动 17~18世纪,法国中央政权尽管也对教育进行干预,但各级学校始终掌握在不同教派手中。法国当时信奉新教 的胡格诺派和冉森派对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胡格诺派的教育活动 这一时期对法国初等教育的普及和中等教育的改革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胡格诺派。胡格诺派十分重视教育,按照 胡格诺派的惯例,每建立一座教堂,就要举办一所初级学校。因此,胡格诺派在许多地区都建立了自己的初级学校。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2.“基督教学校兄弟会”的教育活动与耶稣会学院 (1)“基督教学校兄弟会”的教育活动 胡格诺派等新教的教育活动,推动了早期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但不久遭到禁止。1684年,天主教神父拉·萨 尔建立了“基督教学校兄弟会”,成为法国从事初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这时的初等学校以宗教教育为主,辅以读、 写、算的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以法语讲课;面向下层社会的子弟。为了适应初等教育的发展,“基督教学校兄 弟会”还在欧洲创办了培养初等学校师资的讲习所。 (2)耶稣会学院 在1618~1746年间,由耶稣会创办的学院成为法国中等教育的重要力量。耶稣会学院重视古典人文学科的学习, 古典语言、哲学和神学成为主要教学内容。另外,耶稣会学院在管理、师资培训和教学方法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这些初级学校实行强迫教育,对不送子女入学的父母要罚款。学生在校主要学习读、写、算的初步知识和唱歌。在
中等教育方面,胡格诺派创办的学校被称为学院或基础学校,设7个年级,主要教古典语言和法语。 (2)冉森派的教育活动 冉森派的教育活动也主要在小学和中学,并对教育内容及方法的改革提出了重要的思想。1637年,冉森派办了 “小学校”和“大学校”。“小学校”一般指初级学校,但高于一般小学的水平。“大学校”属于中等学校。
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2.公学和文法学校 公学和文法学校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属于英国富家子弟升入大学的预备教育,具有中等教育性质。 (1)公学 公学一般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的,培养一般公职人员,其教学设备、条件和教学质量等均高于文法学校。修 业年限一般为5年。英国著名的公学有伊顿、温彻斯特、圣保罗等九大公学。 (2)文法学校 文法学校与公学一样,修业年限也为5年。文法学校比较注重古典语言的学习和上层社会礼仪的培养,同时还 进行体育和军事训练。 17~18世纪,近代课程还没有引起文法学校和公学的重视,因而遭到一些有识之士的批评。19世纪以后,改革 文法学校和公学成为英国中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3.学园 学园是这一时期英国出现的一种具有实科性质的中学。由于非国教派(清教)受到国教派的压制,17世纪,英 国出现了由非国教派创办的一种新的学校形式,称为“学园”。学园的产生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英国诗人弥尔顿 (1604~1674)在1644年就指出,应当在各城市兴办学园。他主张,学园除传授古典知识以外,还应传授农业、政 治、法律、医学、建筑、军事等科目。当时的学园主要靠学生交费维持,传授一些实用的知识。学园在17世纪中后 期得到较快的发展,18世纪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学园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对英国的中等教育,而且对美国中等教 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8.1870年《初等教育法》 (1)法案产生的原因 19世纪下半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普及义务教育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1870年,英国政府 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 (2)法案的基本内容 ①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 ②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学区,地方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 ③对5~12岁的儿童实施强迫初等教育; ④在缺少学校的地方设立公立学校,每周学费不得超过9便士,民办学校学费数额不受限制; ⑤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 (3)法案产生的意义 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从此,英国出现了公、私立学校并存的 局面。以后,英国又相继通过有关义务教育和免费教育的法规,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发展。
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3.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教育计划 1789年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革命,它不仅决定了法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也对法国 和欧洲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大革命期间教育计划和方案的产生 在法国大革命中先后上台的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在反封建专制方面一派比一派更为激烈。在1791~ 1793年间,他们在教育改革方面分别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方案,即塔列兰的教育法案、康多塞的国民教育组织计划 纲要和雷佩尔提的教育方案。另外,类似的教育改革方案还有20多个。 (2)各种教育计划和方案的基本内容
响,还流传到欧美各国。
(2)“导生制”学校 星期日学校的发展,也引起了人们对师资问题的重视。18世纪90年代,教会人士贝尔(1753~1832)在印度, 兰卡斯特(1778~1838)在伦敦分别创立了“导生制”学校。“导生制”学校的基本方法是先将学生编成小组,每 组10人,再指定一个年龄较大且成绩突出者为“导生”,教师先教“导生”,“导生”再对小组进行教学。“导生
这些学院的共同特点是由民众办理;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教育面向中产阶级。英国新大学运动改变了英国高等教
育的传统,从此,科学步入高等教育的殿堂,高等教育不再仅仅是贵族和上层阶级的特权,中产阶级也有机会进入 高校大门。
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①在教育上,冉森派强调教师要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通过教师的榜样和亲切的谈话来教育学生。
②在教学上,冉森派强调法语的地位。 ③在教学方法上,他们重视判断力的培养和读写技能的训练,主张采用实物教学。 胡格诺派和冉森派的教育活动,反映了法国近代教育早期发展的重要特色。
中华教育学习网
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4.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 (1)星期日学校 工业革命以后,英国工厂中的童工教育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1780年,报馆经理雷克斯(1735~1811)首创 “星期日学校”(亦称“主日学校”),以利用礼拜日对童工进行指导和教育。星期日学校最初仅教阅读《圣经》, 以后又教初步的读、写、算知识。由于星期日学校利用休息日把儿童组织起来进行学习,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星期日学校已有250万学生。星期日学校不仅在英国产生了重要的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