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近代德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对我们的启示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德国教育改革是近年来欧洲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教育改革的核心 思想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本次演示将介绍德国教育 改革的思想,以及它对我们的启示。
一、德国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
1、自治原则
德国没有统一的教育体制,各州享有课程设置的自治权,受宪法保护。每个 州的文化事务部根据州内政治、经济和人文情况制定教学大纲,这种自主权也反 映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各州的文化自治权受到重视,不同的州可以有不同的教育 项目。
二、德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1、重视自治权
德国教育改革的自治原则启示我们,自治权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也 应该给予各地区和学校更多的自治权,允许不同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个性化的 教育。这样有助于激发学校和教师的创造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注重灵活性
德国教育改革的灵活性原则启示我们,教育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 应该及时修订教材和教学大纲,使其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同时,教师也应该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谢谢观看
近代德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和对我们 的启示
基本内容
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丰富的历史,其中充满了各种不同的元素和特点。 特别是在近代,德国教育经历了显著的变革和发展,这些变革和发展不仅展现了 德国教育的实力和活力,而且对于我们的教育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盛名。其核心特点就是“双元制” 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特点在于,学生既在学校学习,也在企业实践。在企业实 践的时间大约占70%,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大概占30%。这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 习,
生将来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学术基础知识。同时,德国文化教育部于2004年12 月16日颁发的《教师教育新标准的决议》,强调了在职前培养阶段进行职业能力 的教育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掌握学术知识的同时,也能具备一 定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为他们未来的教育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近现代德国教育(总结)

三、德国近现代的教育制度(一)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笼络人心及扩充军队,德意志各邦的王公们都非常重视国民教育。
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各封建公国把初等学校由教会管理改为国家管理,并颁布一些学校法令,规定实行初等强迫教育,如德国最大的一个邦国——普鲁士,于1717年和1763年先后两次颁布此类法令,规定5~12岁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甚至儿童缺课,也要对其家长加以罚款。
从而德国在西欧率先将学校管理权国家化。
德国的初等学校主要是由路德派倡导和兴办起来的,学校设施一般非常简陋,师资水平也不高,大多由裁缝、鞋匠和退伍士兵担任或兼任。
宗教教育是其主要内容,同时也教一些简易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和体罚。
后来,经虔信派努力,这类学校得到较大发展,手工科列入学校课程,直观性原则和学生自主性原则受到重视。
另外,班级教学和本族语教学等在这一时期也得以实施。
这些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这一时期,德国的中等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古典文科中学、武士学校和实科中学。
文科中学在德国中等学校中占据重要地位,由宗教改革时期梅兰克吞创立的拉丁中学和斯图谟创建的文法中学演变而来,主要是为了把贵族子弟训练成政府官吏,与劳动人民无关。
武士学校则沿袭中世纪骑士教育而来,其任务是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为文武官职及从事外交事务的人员。
学习的内容较宽泛,但很肤浅。
18世纪出现的实科中学则适应了工商业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是一种既具普通教育性质,又具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中学。
实科中学主要讲授一些接近实际生活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实用知识,这促进了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实科中学曾盛极一时。
此时,德国大学受国家的影响日渐增强,人文主义精神逐渐排斥着欧洲大学传统的中世纪学风。
学校增加了新人文主义学科和实用学科。
国语授课、教学方法的改进,打破了旧大学沉闷的氛围,给大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此外,这一时期的德国还创办了许多新大学,如圣·尼古拉大学、哈利大学、赫丁根大学等,这为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德国教育发展史

德国教育发展史德国教育发展史是一部悠久且富有成果的历史。
从古代到近现代,德国教育在不断变革中发展,为培养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体系特点、成就与挑战以及对中国教育的启示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德国教育的发展历程1.古代德国教育古代德国教育主要受到天主教会的控制,教育体制以寺院学校为主。
公元8世纪,查理曼帝国时期,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
然而,在随后的中世纪,教育发展陷入停滞。
2.近现代德国教育近现代德国教育始于18世纪初。
在此背景下,德国教育家夸美纽斯等人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理念。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奠定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
3.20世纪以来的德国教育改革20世纪以来,德国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
其中,1955年颁布的《基本法》明确了联邦德国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
2005年,德国政府又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二、德国教育体系的特点1.双元制教育德国教育体系最显著的特点是双元制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职业发展机会。
2.高等教育体制德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包括综合性大学、应用科学大学和职业学院等。
这里的高等教育以研究型大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德国的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体系世界闻名。
在这里,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此外,德国政府还为在职人员提供多种继续教育途径,提高了整个国家的职业素养。
三、德国教育的成就与挑战1.教育质量德国教育在质量上具有较高水平,尤其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
这得益于德国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大力投入。
2.国际化程度德国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吸引了众多国际学生。
德国高校也为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
3.教育公平与多样性尽管德国教育在整体上表现出色,但仍面临教育公平与多样性方面的挑战。
为解决这个问题,德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增加教育投入、改革教育体制等。
德国的近代学前教育

三、福禄培尔幼儿园运动
(一)福禄培尔幼儿园的产生与发展
福禄培尔(Froebel,1782—1852),德国 教育家,幼儿园运动的创始人。其教育理论以德 国古典哲学和早期进化思想为主要根据,以裴斯 泰洛齐的教育主张为教育思想的主要渊源, 1840年将该机构正式命名为“幼儿园”。福禄 培尔幼儿园教育的任务根据福禄培尔的设想,幼
学前教育简史
德国的近代学前教 育
德国是近代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地,但其近代学前教育 起步却晚于英法等国。
一、保育所与托儿学校
1.巴乌利勒保育所 19世纪初期,德国已经有了一些幼儿教育机构,
其中最早出现的是由侯爵夫人巴乌利勒(Pauline, 1769—1820)设立的巴乌利勒保育所。巴乌利勒侯爵夫 人从慈善家立场出发,致力于贫民救济工作。为孩子们 安排有规律的生活,促进了孩子们的柏林最早的托儿学校 1819年,德国的幼儿教育家、《柏林工农周刊》
杂志编辑瓦德切克(Wozzeck,1762—1823)创立了柏 林最早的托儿学校。这所托儿学校面向的是城市劳动阶 级的子弟,是常设托儿所,目的是为幼儿提供营养膳食、 细心照料、良好管理和整洁环境。
二、弗利托娜的幼儿学校运动
三、福禄培尔幼儿园运动
(一)福禄培尔幼儿园的产生与发展
幼儿园有以下几项任务: (1) 幼儿教育机构。 (2) 幼儿师资培训机构。 (3) 幼儿教育宣传机构。 (4) 幼儿教育研究机构。
三、福禄培尔幼儿园运动
(二)别劳夫人的历史贡献
6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

近代德国学前教育
19世纪上半期
• 慈善性质的幼儿保育机构
看管
19世纪下半期
• 福禄贝尔幼儿园的影响
教育
谢谢聆听!
Thanks for listening! 授课教师:安珍珍
外国学前教育史
学前教育学院 安珍珍
第十五章
近代德国的学前教育
近代德国学前教育
19世纪上半期
• 慈善性质的幼儿保育机构
19世纪下半期
• 福禄贝尔幼儿园的影响
一、0年代 • 慈善性质的幼儿保 育机构
19世纪20年代——40 年代
• 英国幼儿学校的影 响
19世纪上半期(19世纪初—20年代)
1851年,普鲁士政府禁止设立福禄贝尔式幼儿园。1860年自由内 阁上台,才解除幼儿园禁令。此后,各地福禄倍尔团体纷纷建立 ,将幼儿园运动推向深入。
别劳夫人推广福禄贝尔幼儿园及教育方法 1860年“柏林福禄培尔主义幼儿园促进妇女协会” 1861年该协会建立四所幼儿园和一个幼儿园教师培训机构 1863年“家庭教育和民众教育协会” 1874年,两个协会合并为“柏林福禄培尔协会”
19世纪20年代以前的德国幼教设施,具有以下特点: • ①以保护婴幼儿的健康和解决父母因忙于工作而无暇照顾的问题
为主,教育是附带的。 • ②幼教设施的费用主要靠慈善捐款,在未能捐款时才由地方公费
负担。 • ③这些幼教设施没有统一的名称,并且多无固定场所。 • ④担任保育的工作的人多半不是正规保育员和教师,而通常是孤
19世纪初——2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是解决妇女劳动就业, 幼儿无人看管的问题,各地纷纷建立不少私立的、冠以各 种名称的学前教育设施,目的是保护婴幼儿的安全和健康, 多为季节性设施。
近现代德国教育发展

到了18世纪初叶,虔信派仅在普鲁士就开办了 2000多所学校,还办了许多贫民学校、拉丁语 学校、初等学校、师范学校、孤儿院,等等。
新教派的这些教育举措,主观上是为新教派揽 民心、争地盘,扩大影响,客观上却起到了一 个发展民族教育的作用。
(二)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
同泛爱主义学校运动相呼应的是新人文主义 教育。它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出现于德国 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当时新人文主义运动的 重要组成部分。
新人文主义教育主张发扬古希腊文化中一切 珍贵的和有用的东西,强调复兴古希腊文化 的内容和精神,注重领会其中积极的世界观 和人生观,而不在于对古代语言和生活样式 的模仿;强调在教育中尊重人性,重视人性 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均衡发 展;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 一切力量。
各封建公国(公国)除了通过立法加强对学 校的管理外,还设立必要的机构,直接 把学校管理权掌握起来,1787年普鲁士 成立的高级学校委员会就是负责管理中 等和高等学校的专门机构。
(三)兴办实科中学
实科中学的兴办和骑士学校的衰亡也是这一时期德 国中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
从18世纪初开始,德国则出现了适应工商资产阶级 活动需要的实科中学,它比英国、法国的实科中学 早建一个世纪。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 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二、各封建公国分权管理教育的 时期
(一)颁布强迫义务教育法
17世纪初,各封建公国已经把初等教育 由教会控制变为国家管理,并开始颁布 自己的强迫义务教育法。然而,真正全 面实现城邦国(公国)分管教育还是18世 纪以后。最有代表性的是18世纪初,普 鲁士两次颁布的实施强迫教育法令。
德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

利事业,并规划青少年福利部门管辖。 强调锻炼健壮的体魄和对领袖的“感
该法提出,要建立“白天的幼儿之 家”、训练修女担任看护工作并要求 加强幼儿教师的培训。
情”,体育比赛成为幼儿园的中心工 作。
三 二战后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二战后德国学前教育 的发展与改革
④担任保育的工作的人多半不是正 规保育员和教师,而通常是孤儿院 里年长的女孩子或失业居民及老妇 人。
20世纪中期以后 至40年代末
在英国幼儿学校的影响下, 德国也出现以佛利托娜为代 表的幼儿学校运动。
20世纪中期以后 至40年代末基本倾向
①政府并不设立幼教机构,而是采 取鼓励私人开办并加以监督管理的 政策。
②认为这些幼教设施不应像英国的 幼儿学校那样进行读、写、算等方 面的正规教学,而应以护养为主要 目的,鼓励室外活动。
③强调宗教和道德教育,以培养守 法劳动者。
19世纪下半期 福禄倍尔
1837年,福禄倍尔在德国创 办了一所学前教育机构。 1840年,将其命名为“幼儿 园”。
以中上层家庭的儿童为对象。 由此,德国幼儿教育机构的 发展逐渐呈现出双轨的趋 势。
德国学前教育发展历史
目录
1 近代德国学前教育的创立与发展 2 20世纪初至二战前的德国学前教育 3 二战后德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一 近代德国学前教育的创立与发展
近代德国学前教育的创立与发展
19世纪的最初 20年
20世纪中期以 后至40年代末
19世纪下半期 福禄倍尔
19世纪的最初20年
侯爵夫人巴乌利美开设的 保育所。
联邦德国政府确定了改革初等教育的目标
十年内,进入学前教 育机构的人数要增加
德国学前教育

德国学前教育现状
在德国,幼儿园实行双向管理: 其一,从主办部门和政府的关系来看,一方面联邦的《青少 年福利法》和各州的幼儿园法是幼儿园工作的法律依据。 另一方面,法律条文也赋予主办部门一定的自主性。 其二,从家庭和幼儿园的关系来看,两者的关系是通过合同 来体现的。家长有权利和义务通过参加家长会的方式,参 与幼儿园各项事宜的讨论。 幼儿园通常有三种类型的工作人员:一是社会教员,必须是 专科高等教育毕业。二是教育员,实科中学或相当于实科 中学毕业,通过实习和国家考试,取得国家承认的教育员 资格。三是护理员)德国幼儿园的教育实际活动
幼儿园的教育大纲和教育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幼儿园 开办者自主决定的。 德国的幼儿园一般并没有正规的课程,不进行读、写、 算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也不教授外语,而是以游戏等自 由活动为主。 如今,游戏仍是德国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特征。
德国学前教育现状
三、德国学前教师教育 德国学前教师训练有三个不同的层次: 1.大学:培养在德国学前教育机构中工作的一小部 分、专注于社会教育的人。接受为期4年的被作“社 会专科教育“方面的专业训练,其中1年用于实践方 面的培训。入学者的资格要求是10年级毕业生或具 有2年职业训练的同等学历者.毕业生大多数在较大 的日间学前教育机构中担任领导工作.
。
德国学前教育沿革
二、20世纪初至战前德国学前教育 20世纪初,德国的学前教育政策有一定的进步性,德国 的幼儿园继续朝着多轨的方向发展。一战后,建立了魏 玛共和国。 1924 年,德国政府制定了《青少年福利法》,规定了儿 童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优先地位。 该法案定下了现代德国学前儿童教育的基调,即把学前 儿童的教育视为青少年福利事业并划归青少年福利部门 管辖。这种影响持续至今。该法案提出,要建立“白天 的幼儿之家”,包括幼儿园、托儿所以及其他幼儿保护 机构。该方案还提出了训练修女担任看护工作,并要求 加强幼儿教师的培训。 (P62) 这一时期,政府还颁布了幼儿园条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学院:教育学院专业:比较教育学姓名:郑歆学号:110433试论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摘要: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德国的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从后进走上前列。
面对战争频发和国内亟待改革的状况,德国教育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德国分裂公国强化统治,富国强兵的需要,大力发展教育是与当时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背景密不可分的重大任务。
德国的教育发展极大地影响了欧洲教育,是后世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等教育各个领域的典范。
本文从德国近代的历史背景等角度出发,主要对17至19世纪德国教育体系,即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和师范教育的发展进行详细的描述,通过对德国教育发展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一直关系到到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发展、复兴与强大。
通过深入研究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不仅可以多角度的了解德国的教育理念及体制,更可以从中借鉴德国教育的某些理念,这对我国的教育将会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德国近代教育发展影响17至19世纪的德国,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普鲁士在这些公国之中政治经济实力最强,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实行的比较好也是普鲁士。
在这个时期,普鲁士的教育深受文艺复兴之后的马丁·路德的宗教教育思想的影响,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姆一世发布多项教育法令,规定政府设校、强迫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办学经费、教师等方面的集体要求和措施。
腓特烈·威廉姆二世也进一步完善了义务教育法令。
虽然这些都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具体的实施,但是这却是义务教育的发展的源头,为后来德国义务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为德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
19世纪德国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大大发展,特别是初等教育的发展,德国大力实行义务教育,各个邦国颁布《初等义务教育法》,儿童入学率迅速增加,这些政策都在德国的近代学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更为德国在近代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1871年,普鲁士统一德国,德国不再是四分五裂的格局,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为近代德国的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统一的德国加快了经济的发展的步伐,德国开始实行典型的三轨学制,即国家主要的三种学校:一种是为劳动人民设立的国民学校,一种是为中层阶级设立的中间学校,还有一种是为上层阶级设立的文科学校。
这三种学校起初是不平等的,但是随着民众的反对,政府开始实行教育改革,宣布三种中学地位平等。
这些措施都促进了国家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各个领域的人才提供了条件,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
我们要对德国近代的教育发展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就要从德国近代教育的体制入手,分别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师范教育这些基本教育领域进行分析,从而对德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深刻的了解。
一、德国教育的发展(一)德国初等教育的发展近代的德国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实施强迫义务教育政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的。
德国自古以来都较为重视初等教育,德国的初等教育真正创始于1528年。
16世纪以前,德国教育以教堂学校为主,在德国发起的宗教改革对德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马丁·路德首次提出义务教育主张,但主要力量放在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
16世纪中期,各公国先后颁布了有关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
特别是进入18世纪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从1713年起接连颁布了教育法令,详细规定了政府设校,强迫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办学经费,教育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设施。
直至19世纪初,德国颁布了《初等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得到切实贯彻。
1885年,普鲁士实行了免费义务初等教育,到十九世纪末。
德国初等教育入学率达到百分之百,文盲率不到百分之一。
实行普遍义务教育制度,是近代德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重视初等教育,在德国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传统。
早在16世纪后半叶,德国一些公国颁布了强迫教育的法令,17世纪时,更多的国家加入了这一行列。
到了18世纪,普鲁士先后两次颁布实施强迫教育的法令。
进入19世纪,德国更是加快了初等教育的发展步伐,许多公国先后颁布了初等义务教育法令,小学数量增加很快,初等教育网络有了较大的扩充。
到了19世纪中叶,德国的初等教育已经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
除了学校数量和入学人数的迅速增长之外,德国初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如减少宗教神学课程,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等课程,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实际生活有了较大的联系。
于此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采用直观式教学,反对死记硬背,废除体罚。
这一系列的政策,直接的促进了德国初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但是,应当指出的是,当时德国君主和政府虽然对普及初等教育颁布了一系列的规定,但在实际上由于国力困乏,经费和教师等硬件条件奇缺,义务教育并未彻底实施,许多农村并未建立学校,教师能力参差不齐,教育质量相对较为低下。
尽管有上述的这些局限,德国的初等教育还是有了长远发展,在欧洲主要资本雄厚的国家的初等教育发展中,德国已经占领领先低位。
(二)德国中等教育的发展(1)德国中等学校类型由两种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两种,发展为三类: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三种德国的中等学校,起初分为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两种类型。
文科中学创办较早,是德国十七、十八世纪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由斯图谟首创,到17、18世纪,文科中学既保持了古典传统,更把升学预备教育和培养职业者作为重要任务。
可以说,文科中学的主要任务是专门培养贵族子弟。
到18世纪的时候,德国各地相继出现实科中学。
实科中学的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学、力学、自然、天文学等。
这类学校通常修业6年,主要培养工、农、商业方面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学生多为市民阶层子弟。
但学校名称不一,授课内容也不完全一致。
实科中学的发展,得益于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出于对实科的需求,实科教育也就随之兴起。
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封建生产方式的较量。
但此时的实科中学同文科中学比较起来,不仅规模较小,而且数量也是很少的。
19世纪初,德国对中学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文科中学的课程除了语文、数学等基本学科外,还增加了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
这些改革措施,使德国的中等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世纪40年代后,实科中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同时,出现了古典学科与使用学科并重的文实中学。
这样,德国的初等教育就分为了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三种类型的学校,学制均为9年。
但是,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的地位仍然远远低于文科中学,这两类学校毕业的学生没有资格升入高等院校。
直到19世纪末期,德国的大学也只招收文科中学的毕业生,这种现象直到20世纪才有所改变,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的学生才有资格报考大学。
(2)女子中等教育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德国中等教育的发展中,有一个亮点就是德国女子的中等教育发展。
在19世纪70年代后,德国女子中等教育受到了重视,在德国的一些邦国里,男子中学也开始向女子开放。
1908年,德国政府规定进入女子中学的学生,可以学习普通课程或是师范课程。
德国女子中等教育的发展,无疑是受教育权平等的重要体现,更加体现出德国政府的先进教育理念。
这对全世界的女子教育都起到了榜样作用,促进了各个国家女子教育的发展。
(三)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由于德国在始于1806年的为时两年的普法战争中战败,各方面损失都非常巨大,原有的一些大学有的被迫停办,有的随割地而消失。
德国政府为德国在近代时期的长远发展提供科学技术基础,于1810年创建了柏林大学,柏林大学不同于德国之前的旧大学,其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提高国家技术水平,在柏林大学里,科研的氛围十分浓厚,甚至重于教学。
从1811年至1826年,德国又相继创办了布莱斯劳大学,波恩大学和慕尼黑大学等,积极从事于学术研究。
这样高等教育在高校林立的推动下,有了很深远的发展。
德国得学的自然科学研究的卓越成就,对德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为德国上升为经济大国奠定了基础。
此外,在高等教育的领域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高等院校──高等工业院校。
这类学校是从原来的旧式工业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以进行工艺科技教育,传授使用知识为主,与工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并直接为生产服务,培养工业革命所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这样,教育与工业实际结合起来了,教育发挥了其更加重要的作用。
到19世纪下半叶,德国共建立了十多所高等工业院校,在此基础上,德国又建立了许多专业性学院,如军事、农林、采矿等。
德国高等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其高等教育转化成科技生产力的能力在德国政府的改革下大大提高,成为推动德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正是由于德国重视高等教育,重视高等院校的科研能力的开发,充分吸收良好的科学技术,为德国的经济发展做好了充分的人才准备和智力储备,最终使德国国家的整体国力有了质的飞跃,在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中,打败法国,报了之前的一箭之仇。
也正是由于高等教育的良好发展,在德国统一后,其凭借雄厚的智力优势,经济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四)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德国在近代初期,由于战争、内部公国割据等原因在欧洲国家中经济较为落后,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也相对较晚,却是世界上比较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国家之一。
建设和发展中等技术学校和职业学校,对于培养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劳动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在之前中等教育中提到的不同中学发展的同时,德国也建立起一批中等专业技术学校。
早在1695年,威丁堡已设有作为职业学校前身的“普通补习学校”。
这种学校主要是为读过国民学校的在职青年进行补习而创办的。
从1812年起,德国许多地方已设有职业学校和工业学校。
而普鲁士的技术教育和工业学校是在其工商局长博依特的建议下建立起来的。
博依特建议建议在普鲁士25个行政区内各建一所地方工业学校,以适应未来国家经济技术人才的需要。
1821年,又在这些学校的基础上形成了地方工业学校网,学制为两年。
地方工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可继续升入中央工业学校深造。
可以说,职业学校和工业学校的建立,为德国19世纪后半叶工业的迅速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人才。
在这些种学校基础上,教育家凯兴斯泰纳于1887年在慕尼黑建立了第一所职业学校。
同时各种培训职业学校教师的训练机构也相继建立。
当时职业学校的专业门类很多,例如有理发、烤饼、裁缝、制鞋、陶瓷、印刷、驾驶、钟表、机械、园艺、药材、音乐、簿记等等,加上各种各样的专门学校,在德国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职业教育系统。
此外,普鲁士和当时其他一些邦政府还通过一些出国考察、国外借鉴学习、留学等手段,学习英国这个工业革命领导者的先进技术,不惜重金,高薪招聘英国的先进技术工人,引进英国的机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