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愁予《错误》阅读题的答案
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第一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高一语文周考一、默写(每空1分,共1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沁园春•长沙》)(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
(《雨巷》)(3)但我不能放歌,。
(徐志摩《再别康桥》)(4)怅寥廓,,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5)书生意气,。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6)寻梦?撑一支长篙,;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7)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8),作别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二、基础(每小题3分,共9分)2.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A.岁月稠(chóu)遏(è)止漫溯(shuò)B.彳亍(chìchù)瓦菲(fēi)寥廓(kuò)C. 凄婉(wǎn)火钵(bō)惆(chóu)怅D.凌侮(wǔ)漂泊(bó)跫(qióng)音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有一次大概在1963年左右,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
B.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C.这次再版,长篇小说的作者都是很有名气的,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D.今天来出席此次会议的有十多所学校的领导。
4、词受格律的制约,与散文的句法有较大的差别,“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如用散文表述,其语序应是( )A.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B.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凝望着从橘子洲头流过的滚滚北去的湘江C.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滚滚北去的湘江边的橘子洲头D.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湘江滚滚北去,从橘子洲头流过三、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2分,每小题3分)【甲】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课外阅读】郑愁予诗歌《错误》赏析

【课外阅读】郑愁予诗歌《错误》赏析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首诗是一首著名的现代抒情诗,表达了“我”这个男子对那女子深深的思恋,传达“我”的感伤与惆怅。
很欣赏这首诗,认为这首诗受到读者喜爱的原因是诗歌表达出了三种美:古典婉约美,中国式情感愁结和情感内敛美。
古典婉约美,江南﹑莲花﹑东风﹑向晚﹑三月﹑归人﹑过客等这些在古典诗词里经常出现,占了很长的时间,有的更是成为吟唱歌颂的对象,如江南,莲花,东风,已经成为了文学经典意象。
江南景好,柔情丽人也多在江南,洁净莲花,多喻人喻情喻德性。
经过历代作家的写作延伸,扩展,这些意象已经具有了文学中的古典婉约美。
一经借用,其流传下来,沉淀下来的文化内容就会得到体现。
如容颜比作莲花,古已有比喻,早有佳作。
作家在创作时使用莲花比喻容颜,不正是古典婉约美在作家心中的认同与体现么?中国式情感愁结,缠绵与深致大概是中国式情感愁结的重要特征。
“剪不断,理还乱”,情真真,意切切。
这种情感的体现,需要婉约深致,细腻。
诗中等待的容颜如莲花开落,有愁;心如寂寞的城,是孤独与惆怅;窗菲紧掩有思念之愁;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更显现失落和忧愁。
反复体现,细致,缠绵悱恻,这种愁结可以说是闲愁,也可以说是情愁。
但一经体现,总体现出深致的特点。
情感内敛美,寂寞的城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小小的窗扉紧掩;春帷不揭,这些细小的事物的封闭状态与含蓄细腻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形成情感的内敛美。
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轻描淡写的交代,愁绪缓缓弥散开来。
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不正是一种情感内敛的体现么?“我”的惆怅,思念都是含蓄的,内敛的,那位女子的心也同样如此。
作家在情感抒发上是内敛的,没有疾声高呼,没有热情奔放的字句,但细看,那种欲现不现,若浮若沉的情感反而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角度与更宽广的想像空间,内敛美更吸引读者心理,更适合中国大众的审美情趣。
郑愁予《错误》原文和解析

郑愁予《错误》原文和解析郑愁予《错误》原文和解析《错误》是中国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于1954年写作的一首现代诗,全诗以江南小城为中心意象,写出了战争年月闺中思妇等盼归人的情怀,寓意深刻,是现代抒情诗代表作中之一,被海内外多次收入教科书。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供各位阅读。
错误郑愁予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解析:一、清新雅致的婉约风格一座江南的小城,一个暮春三月的日子,一个盼归的思妇,一段执著的爱情。
这样的故事,如果在宋人笔下,也必定是一首凄婉伤感的婉约词。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意境优美,诗意深婉,显示的正是婉约之美的美学特色。
读着这首小诗,达达的马蹄声清晰地传入读者的耳鼓,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美丽画面:三月江南的小城,弯弯的柳树枝条长出了细细绿叶,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小巷,泛着幽幽淡青色的光,傍晚时分,幽静的小巷响起了一声声达达的马蹄声,由远而近……这一声声达达的马蹄声,声声敲在小巷深处一位江南女子的心上,多么熟悉的声音啊!是自己远行的心上人回来了吗?她的心狂跳起来,一跃而起,扑向窗边,揭开许久没有揭开的窗帘,向达达的马蹄声处望去……失望挂在她的脸上,她又慢慢地放下了窗帘……二、绮思无穷的抒情视角郑愁予的《错误》,没有哭哭啼啼。
江南女子的愁怨,给我们的感觉,是那么的清新雅致,绮思无穷。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小诗到了最后这两句,点明了诗题,原来这个“错误”,是这样一个给人以隽永回忆的“美丽的错误”,至此,也点明了全诗的抒情视角。
三、心随字动的长句短句第一小段,“我打江南走过”,六个字;“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十五个字,长短句交错。
在诗第二段中,凡“你的心……”均是长句,写“我”多为短句,读起来错落有致,节奏鲜明。
【课外阅读】郑愁予《错误》幽闭的爱情与窗

【课外阅读】郑愁予《错误》——幽闭的爱情与窗在教郑愁予的《错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课)时学生自由讨论到一个问题:诗句“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中,为什么把“心”比喻成窗扉而没有比喻成“门扉”呢?本人颇有些联想。
错误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山石的街道问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1954)我首诗用现代语言表现了闺怨这类传统诗歌主题,诗中男女爱情主人公或是少女为主动者,她的“心扉是紧掩”的,从而产生了美丽的错误,或是男子造成这美丽的错误,少女在失望中将“心扉紧掩”。
显然郑愁予用“紧掩的窗扉”来比喻心灵的幽闭了。
在男女爱情的世界中,“窗”子会发生不同的故事。
有“倚窗弄青梅”的女子,也有“梳洗罢,独倚望江楼”的女子,迹有“倚窗轻织衫的女子”,在窗中少女春意动,少妇念夫妇,倚窗的女子把深遂而孤独的月光投向同样深遂而孤独的天空。
除去在窗前梳妆哈唱,男子们则往往从窗口窥得女子的容颜,窥得红颜知己,窥到经典爱情:秋香“舒头船外,注视解元,掩口而笑,须臾船过,解元京”神荡魂摇,唐伯虎在船窗中一见秋香,便钟情与她,演绎了一段骇世惊俗的追求。
罗密欧在舞会后情难自己,逾墙而入,藏在朱丽叶窗下,听到朱丽叶的内心独白后,俩人在窗前卿卿我我,便私定终身。
在生活中,“窗子”将美好爱情的偶然,朦胧,纯洁表现的淋漓尽致。
门则不同,光明正大打开闺房门的是名正言顺的丈夫!在门外吃了羹,徘徊的男子总是成全女子的贞节,虚掩着门盛妆置酒的女子往往希冀的是一场风花雪月的游戏,“门”将一种世俗,直接本能的爱情象征的真真切切。
门和窗都是屋子眼睛,门是屋子的现实,窗则是屋子的浪漫,无论如何迎送,门都显示了屋子的本义:生存“价更事”的爱情则要通过窗扉去放飞,让屋里的人与屋外的风景“结合”的尽善尽美。
正好缪寡在《少女做的是什么梦中》所感悟的:“从门中进来的只是形式上的女婿,尽管丈人看中,要是从后窗过来的,才是女郎们把灵魂完全交托的真正情人。
【课外阅读】这真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读郑愁予《错误》 (2)

【课外阅读】这真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读郑愁予《错误》错误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闺怨诗是中国诗歌园里的一枝奇葩,少女思春,离妇嗔莺,千种缠绵悱恻,万般情意哀怨,浸渍着几千年的风霜,酿成一坛坛醉人的“女儿红”。
这样的“女儿红”,男子们在大漠风起云涌时痛饮,成为保家卫国的原始动力,在江南莺飞草长时浅酌,成为漫漫羁旅中一道绵丽风情;这样的“女儿红”,滋养了铜锁幽燕雀台上“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妇人,培育了绮饰垂帷后“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望归少女。
令人感叹的是,这种隐秘的女性个人情感,自古以来,写得最多又脍炙人口的,竟然不是事件的女主人公,而多是须眉文士。
他们以已度人,以悲悯的情怀描摹种种情状,抒写自己的期盼和失意,读来,多令人稀嘘不已。
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的《错误》,继承了闺怨诗的传统,同样是以男性的视角窥视揣摩一个江南女子的心绪,凭借想像的翅膀,塑造了一个活在当代的倚楼望归的古典女子形象。
一方面,给多流于浅浮的当代爱情与爱情诗带来了优雅的气质和纯净的空气,一方面,满足了奔波在外的男性读者“路边的野花不要采”自我净化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恰恰是男性的“以已度人”,更深层地反照出中国女子的爱情悲剧情结。
千百年来,不仅男性在想像的玩味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女性也在生活和想像里不断反刍、积淀、增添,形成舐心血泪滋润干涸心灵的积习,就像咬破自己的舌尖揉碎自己的心尖,不断地吸取自己的心血来养活自己,以苦为苦,以悲为悲,从而,满足了以苦为乐、以悲为喜的崇高悲剧情结的追求,同时,还赢得同性及男性恩赐的节义牌坊而流芳千古。
这真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莲花般的女子,在江南烟雨楼台中,春风来了,柳条绿了,而心,却是紧闭的城,空旷,孤寂,一切美好都被阻在了城外。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郑愁予《错误》阅读练习及答案

郑愁予《错误》阅读练习及答案郑愁予《错误》阅读练习及答案1错误郑愁予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盼不到意中人归来,心中自然没有蓬蓬的柳絮飞腾之状,仅有“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
B.“意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写女子听不到意中人的足音,就决不会为任何人揭开心中的“帷幕”,突显等待者内心的怨恨和寂寥。
C.“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一句是对上一句“错误”的解释:马蹄仅仅从女子的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停驻,因而是个错误。
D.作者说诗的主角是以他的母亲为原型的,1948年12月,作者来到江南的一个村落这唤醒了他童年的逃难经历,于是这些回忆就被艺术化了。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采用倒装的结构方法,把本来应该置于结尾的两句放在开头,既可以避免情感上显得过于灰冷,又使结构新颖奇特。
B.“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用情景化的比喻使女子的内心情感形象化,以色彩的变化暗示情感的变化,显得更加意味深长。
C.诗歌开头句和结尾句都使用节奏急促的短句,这恰恰表现了女子对意中人的急切思念,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交融。
D.《错误》篇幅短小,诗人写起来却波澜起伏,轻巧婉转而又深情婉曲,让诗歌增添了想象的空间,缠绵之情也韵味十足。
8.“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一句中,诗人用叙事的方式象征化地展开情景,请补齐这句诗所包含故事的四个层面。
9.作家杨牧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诗人流沙河也说“他很注意汲取中国旧体诗词之美”,请结合本诗简析郑愁予诗歌的“中国元素”。
答案:6.B项,“突显等待者内心的怨恨和寂寥”错,等待者内心没有“恨”的成分。
7.C项,“表现了女子对意中人的急切思念”错,这两句节奏急促的短句,旨在表现过客的来去匆匆,并非表达女子急切的思念之情。
福建省泉州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五校联考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福建省泉州市2025届高三11月五校联考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
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
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
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
当我们仅专注于意象的显现和内涵时,往往就会对音韵节奏的表现作用“听而不闻”,甚至把它当作一件可有可无东西。
尤其面对那些没有什么意象,而主要诉诸音韵节奏的诗时,我们就会显得木然无知,处于一种所谓的“失语”状态。
这种能力的缺乏还容易导致出现另一个毛病。
由于对音韵节奏的感悟本是一种关系性的、整体性的感悟,这种能力的缺乏就会带来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
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诗歌解读现象,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谓象征)大加穿凿,大加发挥。
在诗歌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那种“阐释过度”的毛病,就常常是由这一原因引起的。
与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对,在诗歌理解中出现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
一旦诗有一些稍深厚复杂的意象或象征,就感到不知所措。
尤其是当一些诗主要并不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他们就基本失去了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
这样一种对待诗歌的态度对于理解诗歌,尤其是理解新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障碍。
这样对待诗,对待那些缺乏音韵节奏的诗,实则也是偏颇的。
因为诗,本来就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
它有时这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有时那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对诗而言都属于正常现象。
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
当然,我们也希望,诗能够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但我们也要知道,诗作为一门混合型的艺术,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但有时候的确会有所偏重。
【课外阅读】水中清莲──郑愁予诗歌《错误》赏析 (2)

【课外阅读】水中清莲──郑愁予诗歌《错误》赏析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错误》,篇幅虽然很短,却散发着浓郁的诗意,渗透着一种情韵。
这首诗歌自问世50年来,曾创下了再版上百次的纪录,更有人称它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的确,在充斥着快餐文化、网络爱情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错误》恰似一泓清泉、一湾溪水,涤荡着、滋润着现代人浮躁的心灵。
笔者认为这首诗有两个特点:一、句子长短错落,音韵和谐诗歌共三节,第一节和第三节都只有两句,与第二诗节形成对称结构,视觉上有一种建筑美。
句子长短不一,错落有致。
尤其是第一诗节,写“我”仅用了8个字,似乎在暗示过客之匆匆;写“你”用了15个字,似乎在暗示思妇等待之悠悠。
《错误》虽是一首现代诗歌,却很注意押韵。
中国的诗歌,无论是《诗经》中的四言诗,还是五言乐府诗;无论是唐代的近体诗,还是宋代的词,都讲求押韵。
押韵的诗歌形式比较符合中国人对诗歌的审美心理。
这首诗第一诗节中的“走过”的“过”和第二句中“莲花的开落”的“落”,构成押韵。
第二诗节中“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中的“晚”与第五句“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中的“掩”,构成押韵。
诗中的四个否定词“不来”“不飞”“不响”“不揭”,两两相对;诗中还用了两处叠词“小小的”,这些都增加了诗歌抒情的深婉性,使诗歌充满了跳跃的节奏感。
二、意象传统,比喻别致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诗人都善用意象来塑造艺术形象。
在《错误》中,诗人用“莲花”“东风”“柳絮”“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春帷”“窗扉”等意象来写“你”。
其中的许多意象都很古老,曾频繁地在古典诗歌中出现过,很有东方风味,能引起人无限温暖的联想。
比如“莲花”这一意象,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引用的乐府诗《西洲曲》里,就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句子。
“东风”这一意象,古诗中使用得更多。
像李商隐的《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东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愁予《错误》阅读题的答案篇一:《错误--郑愁予》阅读与欣赏〖全文〗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简单翻译〗《错误》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
时光悠悠,莲花开了又落了,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封闭、沉闷、没有生气。
而在这里莲花的开落其实是女子因以为心上人归来而愉悦,但又因为知道只是一个过客从门前经过而失望;这两种心情的变化也是女子的表情的变化如“莲花的开落”。
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向晚的街上已无人迹,她在失望中将心的门扉紧掩。
这时,街上传来达达的马蹄声,这声音给极度失望的她又带来新的希望。
但是这希望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错误”,那并不是她盼望的归人,而只是一个过客。
[编辑本段]【歌《错误》的作者简介】郑愁予,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
15岁开始创作新诗,不过,他说自己完全没有袭取古典诗的遗产,大家认为他的诗有古典的神髓,只是因为他有古典诗人的情操,但诗的语言主要是白话,表现的也主要是自己的生活体验。
他在1949年与家人迁往台湾,在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第一本诗集《梦土上》,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
1968年,35岁的郑愁予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郑愁予为现代诗社主要成员,其诗歌以婉约见长,他的爱情诗更是清新婉约。
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编辑本段]【诗歌《错误》的相关解读】〖诗歌的中国性〗初看这首诗时,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国性。
这是一首绝对的中国诗,是一首属于中国人的诗,讲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故事。
因此,这首诗的外壳虽标榜着学习西方技巧的现代派,但它所传达出的更深一层的中国传统意识是不可置疑的。
郑诗大都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
其实影响我童年的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
”(仁侠精神与浪子情怀的结合)他的诗歌在台湾传唱的程度,恐怕不亚于李后主、李商隐。
他的诗歌,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酷似李白;一种则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宛若李商隐。
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
正是这种修养使他避免了台湾现代派诗歌的缺点,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使他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中国诗人”。
〖诗歌的主题〗《错误》一诗,承受的可说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
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日以继夜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我”的归来。
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却换来了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
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消息,没有满天飞舞的春天的“柳絮”;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着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去看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
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又悠长深远。
终于“我”回来了,达达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美丽的,因为日盼夜盼的心上人归来了,但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
因为“我”只不过是过路罢了,而不是“归人”。
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或许,有些人会把诗中的“我”理解为浪子无家可归的悲哀,而这种理解是未尝不可的。
处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台湾人的心态是一种漂泊,等待着一天能够有个定位,他们在台湾岛上仅是一个过客,想着有一天能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
然而,由于政治缘故,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产生出失落惆怅之感。
不过,如果尝试把郑愁予的其他诗作与《错误》相对比的话,不难找出有力的旁证。
如郑愁予《情妇》中“我想,寂寥与等待,对妇人是好的”和“因我不是常常回家大那种人”两行,皆表现出女子深守闺中,等待主人公归来的主题。
另一首诗《窗外的女奴》中“我是南面的神,裸着的臂用纱样的黑夜缠绕。
于是,垂在腕上的星星是我的女奴”亦透露了女子在冷清寂寞的悠长岁月中,空等着男子归来的凄凉心境。
〖诗歌的特色〗起来,诗歌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1)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委婉地抒发了离愁别绪。
(2)诗歌的意象都是很传统的、中国的。
“东风”、“柳絮”、“青石街道”、“窗扉”、“春帷”等意象,营造出别具感情色彩的意境,尽力渲染浓重的愁绪,把亲人久别的抑郁和不得相聚的惆怅,曲折地表现了出来。
(3)这首诗深受我国古典诗词的影响,继承的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只是将这一主题用现代语言表现出来了。
(4)短小别致,轻巧清隽,美丽凄哀,“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5)比喻新奇鲜活,柔弱的女子,日复一日,春去秋来,空房独守,容颜憔悴,诗人以“莲花朵的开落”喻指女子红颜的消退;以“小小的寂寞的城”、“窗扉紧掩”描摹女子幽闭的内心世界,〖诗歌的艺术技巧〗《错误》这首诗共九行,九十四个字,全篇幅不长,但所表现的艺术技巧不仅被人称道,更被人在口头上传诵。
从结构上看,隐含着纵横两条线索。
明显可见的纵线是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
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
这种写法与柳宗元《江雪》中从“千山鸟飞绝”的大景,最后落墨在渔翁独钓江心的小景上的空间处理,颇有相似之处,将诗情层层推向高潮。
从横线来看,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正是因为“我”从江南走至女子的处所也不进去,女子期盼的“容颜如莲花开落”,等待的炽情变成了心灰意冷。
最后两句本应该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在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小倒装句。
这样的安排,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发出光彩。
这首诗另一动人之处是其语言之美,特别是“美丽的错误”数字。
这句话原本就是矛盾的,“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
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
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
若与此诗的中国性联想,又似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所表现的意境。
同时,郑愁予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帏”,特别是“东风”这一意象取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再再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根本的所在。
杨牧在《郑愁予传奇》的长篇文章说:“自从现代以后,中国也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学写他们的‘现代感觉’,但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绝对地现代的”,强调了郑愁予诗歌语言的中国化,从而体现了中国的思想与情感。
文字纯净是这首诗的另一个优点。
郑愁予在谈论写诗技巧时,说:“写诗要忠诚,对自己诚,而不是唬唬人的,如果写的东西连自己都不确定,那就是不忠实。
”因而郑愁予的《错误》强调纯净利落,清新轻灵,不在文字上玩弄游戏,或堆砌词藻,竭力以最忠实的文字展示诗人最忠实的感情。
这是一首真实、真情的诗。
《错误》至今仍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弦,最重要的因素不在于以词藻取胜,而是以它内在的情感感动人。
这种情感不伪装、不雕饰,在诗中使情景和谐一致,产生了意味不尽的艺术感染力。
[编辑本段]【错误的哲学含义】指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认识。
与谬误同义。
错误的产生有主观和客观原因。
错误与真理构成认识过程中的一对矛盾。
它们的对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人们认识的任务在于把握真理,但人们对真理的把握有时是在一系列相对的错误中实现的。
只要正确地总结经验和教训,错误就往往是走向真理的先导。
郑愁予《错误》赏析郑愁予简介:郑愁予(1933—)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饱览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山水风光。
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其作品受到纪弦赏识,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郑愁予出版的实际虽然算不上多,但它的诗在台湾传唱的程度,恐怕并不亚于李后主、李商隐。
他的诗中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
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 仁侠" 精神,另一种则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这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
正是这种修养使他避免了台湾现代诗派的缺点,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使他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中国诗人”。
正如杨牧所说:“自从现代了以后,中国也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学写他们的' 现代感觉' ,但郑愁于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协作,形象准确,身来华美,而且绝对地现代的。
”这个评价应当说是十分中肯的,出版诗集有《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莳华刹那》等。
《错误》赏析(人教必修自读课导读)(一)这个九行小诗共分三节。
第一节的两句诗写“我”骑马在江南赶路,自然而然的想起那位还在这里苦等的“佳人”。
“莲花的开落”是个变化着的意象,它在诗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我”与她分别的时间之长,一是说她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
第二节五行诗全写“我”对她的想象:时节虽是阳春,但由于“我”仍未归来,所以她丝毫也未感觉到柳絮飘飞的春意。
她的心寂寞犹如小城的傍晚,惆怅犹如紧掩的窗扉。
这几行诗不禁让我们想起宋代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由此也可见出郑诗的古典韵味。
第三节写“我”从想象中回到现实,我从她的身边路过,她也许能隐约听到这“达达的马蹄声”但“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美丽的错误”是全诗最让人激赏的字眼,与她越来越近确实是美丽的,但不能相见无疑是一个错误,诗人把两个相互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真可谓妙笔生花。
全诗情意缠绵,格调凄婉,含蓄蕴籍,韵味悠长。
这首诗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风”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与这首诗有很大的关系。
(二)《错误》的四重解读台湾诗人郑愁予的代表作《错误》先后选入新旧高中课本,有些老师反映这样的新诗不好教,尽管没有生僻难懂的字词句,可就是不知道诗说的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