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简介
拙政园园林简介

拙政园园林简介
拙政园位于苏州西北郊的一个小山村,它是江南园林的代表,始建于元代,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和修缮,现已成为苏州园林中
的精品。
拙政园占地约60亩,主要景点有:远香堂、荷风四面亭、双松馆、拙政园、五峰仙馆、望湖楼等。
拙政园以水为中心,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步随景异,景随
步移。
它的布局以曲为特色,主景区内的建筑多为曲折形的洞壑
深幽之所。
全园以水为中心,主要景点多临河布置。
建筑多临水
而建,池岸以石基、石壁、石阶相连接。
园内山水环绕,植物茂盛,建筑疏密有致、高低错落。
拙政园以池台见称,园内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
在池边漫步
或临水而居,近水楼台的感觉非常美妙。
拙政园还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园中建筑大多用砖石构筑而成。
其中有许多建筑都采用了回廊的
形式,这样使游人既可以在回廊里观景品茗,又可以从回廊中走
出欣赏园内景物。
在园中的景色中有一个建筑最特别:它不是建在一块完整的
石砌台基上,而是建在一个台基上。
—— 1 —1 —。
南京拙政园简介

南京拙政园简介
拙政园又名“苏州园林”,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始建
于明朝,原为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的私家花园。
清朝康熙年间,曾任苏州知府的拙政园主人朱凤绪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建,并以朱凤绪的字“拙政”命园名。
1887年,拙政园归清光绪皇帝所有。
1953年被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拙政园占地面积约6.43公顷(其中水面约
3公顷),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之一。
全园分为东、中、
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是小中见大的典范。
拙政园布局以水为中心,全园以水面为骨架,山水相依。
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以假山为主体;西部是林泉之乐的园林精华所在。
在布局上,充分利用天然山水地形、植被以及建筑和游廊、曲桥等构成了多层次、多空间的园林景观,并巧妙地与周围环境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一大特色。
拙政园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境内,是我国江南园林的代表作品之一。
—— 1 —1 —。
拙政园景点简介

拙政园景点简介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西北郊,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被
誉为“江南园林之母”。
该园原为明弘治四年(1491年)文征明
修建的私家园林,曾是清代苏州四大名园之一。
它占地面积
41.3亩(约合5.2公顷),建筑面积1165平方米。
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庭院众多,曲径通幽,有“假山名苑”之称。
园
中的亭台楼阁、花木山石均各有特色,富有变化。
园内的主要建
筑有远香堂、湖心亭、荷风四面亭、敞轩与方亭等,主要景物有
拙政园的水、山、亭。
拙政园以其小巧精致取胜,其建筑布局分东、中、西三部分,东半部以假山为主,中半部以建筑为主,西半部以竹石为主。
全
园分四个景区:东花园宽阔疏朗,西花园曲折幽深,中花园面积
最小却最精致。
园中的建筑多以曲为主,讲究回环曲折的艺术效果。
许多建筑都有精美的砖、瓦、木、石雕作装饰。
园中山巅的凉亭飞瀑流泉为全园胜景。
—— 1 —1 —。
苏州拙政园介绍和历史

苏州拙政园介绍和历史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街,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原是明嘉靖年间苏州名官王献臣的私家花园,园以竹见长,故名“拙政”。
清康熙时为苏州知府范履冰所得,后归其侄范时浚,园名亦称“拙政”。
拙政园曾先后为明、清六位皇帝提供过府邸,所以又称“行宫花园”。
拙政园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之首。
198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拙政园以水为中心,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以竹为主,中部以石为主,西部以水为主。
全园面积约为五十三亩。
东、中、西三部分各自独立成趣,又相互联系。
东部由南到北有春草花石、临池阁、远香堂、有竹山房和观稼堂;中部由南到北有听水楼阁、荷花池、碧兰亭和卧云亭;西部由南到北有寄畅园、山水间、花港观鱼和沧浪亭。
全园以水为中心,山为屏障,在空间布局上采用了借景和对景的手法。
—— 1 —1 —。
拙政园地理介绍

拙政园地理介绍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南,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作品。
它的前身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园居地,明代又被称作“陆子冈”,清代乾隆
时称“吴中四大名园”之一。
该园以水为主,山水萦绕,花木扶疏,建筑疏朗。
全园以厅、堂、楼、榭、房组成。
厅堂轩榭、楼台馆阁与山水花木相映衬,是一座精致的园林。
拙政园占地面积约为7200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积约为3800平方米。
全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
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最有特色。
在园西北方建有“小山楼”,是园主接待宾客的地方。
拙政园的布局以池边建筑为中心,湖上建筑点缀其中,有亭、台、楼、阁等园林建筑39座和长桥等园林小品。
全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
东部是以山水为主的大型园林。
西部是以几种不同风格的建筑为主的小型园林。
拙政园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花木扶疏,亭台楼榭皆因水而设,故又有“水中园林”之誉。
—— 1 —1 —。
苏州的拙政园介绍

苏州的拙政园介绍苏州的拙政园是中国古代私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它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拙政园路,占地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是一座以水为主题的典型江南园林。
拙政园的建造始于明代嘉靖年间,最初是作为一个私家园林而建。
后来,园主吴瑕将其购买并改建成现在的规模。
拙政园的名字来源于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所著的《拙政园志》一书,书中称赞了吴瑕的政治才能和为官拙政的品德,因此园林得名为“拙政园”。
拙政园的整体布局以水池为核心,四周环绕着各种建筑、假山、花木和走廊。
园内的水池被称为“琉璃瓦”,造型独特,水色清澈,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园内的假山则巧妙地利用了岩石、土、砖等材料,形成了各种形状各异的山峰,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视觉上的愉悦。
除了水池和假山,拙政园内还有许多精美的建筑,如“横山堂”、“全园最高楼”、“春雨轩”等。
这些建筑都是按照江南园林的特点进行设计和建造的,外观精美,内部装饰讲究,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拙政园的特色之一是其精美的园林艺术。
园内的景观布局讲究对称和变化,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
园内的花木种类繁多,四季皆有花开,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和触动。
园内的走廊和亭台则提供了休憩和观赏的场所,使游客可以尽情地欣赏园内的美景,感受江南园林独特的韵味。
拙政园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研究者。
每年,无数的游客来到拙政园,领略江南园林的独特魅力。
同时,拙政园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和展示的场所,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体验和艺术享受。
总的来说,苏州的拙政园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园林,它以其精美的景观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无数的游客。
同时,拙政园也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重要代表,对于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你来到苏州,一定不要错过这个美丽的园林,它将给你带来一次难忘的旅行体验。
拙政园旅游介绍

拙政园旅游介绍
拙政园位于苏州古城东门外,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
它以质朴淡雅的田园风光和精美别致的小景
而著称,同时也是苏州园林中最大的一座。
进入拙政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假山,这座假山其实并不高,但因其形似“虎”字而得名。
当你顺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爬上山顶时,就会发现山顶的亭子酷似一只老虎正瞪着眼睛环顾四周。
顺着山腰望去,拙政园里的亭台楼阁都被薄雾笼罩着,给人一种神秘感。
走下山来,眼前展现出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绿树掩映”了。
这些树木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仿佛是在向我们展示它们华丽的衣裳。
沿着一条小路继续前行,便来到了“园中园”——网师园。
网师园由网师桥、玉兰堂、半月池和远香堂等组成。
穿过网师桥,眼前呈现出一片宽阔的空地。
空地上有一座石拱桥——玉带桥。
玉带桥不仅名字好听,而且它还很美丽!玉带桥上有五个桥洞,就像五个花瓣一样。
—— 1 —1 —。
苏州拙政园主要建筑的介绍

苏州拙政园主要建筑的介绍
拙政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也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位于
苏州市东北街204号。
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亭台楼阁别
具风格。
园内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并多以竹子和山石为景。
全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
东部建筑以山水为主,兼有庭
园建筑;中部建筑多为硬山造形,间以回廊,有部分厅堂与亭、台、楼、阁相连;西部建筑为小式山水庭院,多临水而建,疏朗
开阔。
园内的主要建筑集中在西部地带,有几座重檐方亭。
亭子
的周围有廊相连,亭子后面又有几个独立的小庭院。
此外还有一
座水月轩,它位于中部水池的西南角,是一座小池边建筑。
东部是以山水为主的建筑物集中地。
其中以“山水”为主题
的主要建筑有:假山园、春景、夏景、秋景和冬景。
这些主要建
筑物之间又相互联系着。
其中“拙政园”这一组建筑物以水为主,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巧妙地融为一体,因而又称“水园”;“留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最大的一组山水庭园。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拙政园拙政园始建于明代,王献臣是该园第一位主人。
他在嘉靖、正德年间官居监察御史,晚年仕途不得意,罢官而归,买地造园,借《闲居赋》“拙者之为政”句意,取名为拙政园。
园内主要景点有:兰雪堂、芙蓉榭、秫香馆、放眼亭、远香堂、小沧浪、留亭阁、浮翠阁等。
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份。
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
主要景点有:兰雪堂、缀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等。
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
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小飞虹、枇杷园等。
西部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
主要景点有:卅六鸳鸯馆、倒影楼、与谁同坐轩、水廊等。
东园介绍兰雪堂:是东部的主要厅堂,堂名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句。
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为五楹草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
梅之外有竹,竹临僧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环境幽僻。
堂前两棵白皮松苍劲古拙,墙边修竹苍翠欲滴,湖石玲珑,绿草夹径,东西院墙相连。
堂坐北朝南三开间,“兰雪堂”匾额高挂,长窗落地,堂正中有屏门相隔,屏门南面为一幅漆雕《拙政园全景图》,屏门北面为《翠竹图》,全部采用苏州传统的漆雕工艺,屏门两边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
缀云峰:兰雪堂北,山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中,山西北双峰并立,取名“联璧”。
缀云峰、联壁峰为归园田居的园中景点。
王心一《归园田居记》,兰雪堂前有池,“池南有峰特起,云缀树杪,名之曰缀云峰。
池左两峰并峙,如掌如帆,谓之联壁峰。
”两峰为明末叠石名家陈似云作品,所用湖石,玲珑细润,以元末赵松雪山水画为范本。
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状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
1943年夏夜,缀云峰突然倾圮。
后来,在园林专家汪星伯的指导下,重新堆成了这座高达两丈、玲珑夭矫的奇峰,如今此峰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
芙蓉榭:榭是我国古代一种很美的建筑形式,凭借周围风景而构成,形式灵活多变。
芙蓉榭屋顶为卷棚歇山顶,四角飞翘,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
此榭面临广池,池水清清,是夏日赏荷的好地方。
漫步芙蓉榭,凭栏四顾,可见满池青翠,粉黛出水,风流丽质似亭亭玉立的仙子在碧波中美目流盼,微风骤起,掀起一片绿浪,送来阵阵荷香,……尽情领略荷花的娇美、幽雅和高洁的风骨。
天泉亭: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可以坐歇欣赏。
四周草坪环绕,花木扶疏。
亭北平岗小坡,林木葱郁。
亭子之所以取“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下面有一口井,此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
据《乾隆长洲县志》记载,元朝大德年间,这一带有一座寺庙叫大宏寺。
又过了百来年,馀泽和尚居住在这里,并建了一所“东斋”。
斋前有井,称“天泉”。
苏州是个水乡泽国,河多、桥多、井也多,但被载入史册的则不多见。
王心一建“归园田居”时,保留了这井,也使园中平添几许田园风光。
秫香馆:秫香,指稻谷飘香,以前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馆亦因此得名。
秫香馆为东部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为单檐歇山结构,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 48幅,缘据行家考证,一部为《西厢记》,另一部为《金玉如意》。
其中《西厢记》一出中,有“张生跳墙会鸳鸯”、“拷红”、“长亭送别”等场景,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
夕阳西下,一抹余辉洒落在秫香馆的落地长窗上。
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馆装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
涵青亭:园林建筑,以亭的变化为多。
亭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玲珑轻巧,一般由屋顶、柱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
在园林中可点景、观景,又可供人小憩、纳凉、避雨。
拙政园不仅亭多,而且形式不一。
涵青亭居于一隅,空间范围比较逼仄。
但造园家以高大的白墙作底,建了一座组合式的半亭,一主二从,主亭平座挑出于水面之上,犹如水榭,两侧副亭略向后退,朝左右展开,似廊又非廊,主亭发两只戗,副亭发一只戗,整座亭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了飞舞的动势。
斜倚亭边美人靠小坐,天光云影水间,锦鲤遨游,荷莲轻荡。
中园介绍倚虹亭:在复廊西面的直廊上,坐东朝西,身后长廊迤逦,面前水木旷远,是进入中花园后一个极好的观赏点。
亭右是梧竹幽居,亭前有一座青石小桥,名“倚虹桥”,桥栏、石质都体现了明代风格,似是明代拙政园的遗物。
站在亭内,中间开阔的池水,曲桥分割水面。
盛夏,满池的荷花红裳翠盖,一片江南风情。
绿荫深处,隐约可见一座秀美、玲珑的宝塔,这是运用借景的手法,将园外千余米之遥的北寺塔借入园中。
是“借景”中“远借”的佳例。
梧竹幽居: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
此亭外围为廊,红柱白墙,飞檐翘角,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
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
四个圆洞门既通透、采光、雅致,又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面,意味隽永。
“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体。
“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对联为清末名书家赵之谦撰书,上联连用二个借字,点出了人类与风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之情;下联则用一动一静,一虚一实相互衬托、对比,相映成趣。
雪香云蔚亭:雪香,指梅花。
云蔚,指花木繁盛。
此亭适宜早春赏梅,亭旁植梅,暗香浮动。
周围竹丛青翠,林木葱郁,绕溪盘行,颇有城市山林的趣味。
亭为长方形,在池中西部土山上,外观质朴而轻快,亭内匾额“山花野鸟之间”为当代书画家钱君陶所书。
嘉实亭:园内种植许多枇杷树,枇杷秋天孕蕾,冬天开花,春天结果,夏天成熟,蕴含四季之气,结成累累金丸。
嘉实亭,既有对江南名园的赞扬,又寓意收获的喜庆。
亭墙正中开有方形窗洞,窗洞外一侧是太湖石,石旁冬有腊梅,夏有芭蕉,组成一幅天然的立体图画。
通过枇杷园洞门,嘉实亭与雪香云蔚亭形成一组对景,这是造园的艺术手法之一。
听雨轩在嘉实亭之东,与周围建筑用曲廊相接。
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
五代时南唐诗人李中有诗曰:“听雨入秋竹,留僧覆旧棋”;宋代诗人杨万里《秋雨叹》诗曰:“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现代苏州园艺家周瘦鹃《芭蕉》诗曰:“芭蕉叶上潇潇雨,梦里犹闻碎玉声。
”这里芭蕉、翠竹、荷叶都有,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是雨夜,由于雨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自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别有韵味。
海棠春坞:倚虹长廊蜿蜒,玲珑馆东侧花墙分隔的独立小院是海棠春坞。
造型别致的书卷式砖额,嵌于院之南墙。
院内海棠数株,初春时分万花似锦,娇羞如小家碧玉秀姿艳质,有超群绝类之美。
文人墨客为之动情讴歌。
庭院铺地用青红白三色鹅卵石镶嵌而成海棠花纹。
院内茶几装饰图案均为海棠纹样。
处处有景点题,庭院虽小,清静幽雅,是读书休憩的理想之所。
远香堂:远香堂为四面厅,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在原明正德若墅堂的旧址上,为清乾隆时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
它面水而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
堂北平台宽敞,池水旷朗清澈。
荷池宽阔,红裳翠盖,清香宜人。
堂名取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的名句,水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
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的佳处。
园主借花自喻,表达了园主高尚的情操。
堂内装饰透明玲珑的玻璃落地长窗,规格整齐,由于长窗透空,四周各具情趣的景物,山光水影,尽收眼底,犹如观赏山水长卷。
室内陈设典雅精致。
小飞虹:苏州是水乡,拙政园是水园,有水必有桥。
拙政园里有石板桥、石拱桥等,小飞虹的型制很特别。
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
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
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
虹,是雨过天晴后横跨大地的一架绚丽的彩桥,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
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
小飞虹桥体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呈八字型。
桥面两侧设有万字护栏,三间八柱,覆盖廊屋,檐枋下饰以倒挂楣子,桥两端与曲廊相连,是一座精美的廊桥。
小沧浪:小沧浪取北宋•苏舜钦“沧浪亭”名为阁名,寓意遁世归隐。
小阁面阔三间,南窗北槛,两面临水,外形十分别致,似房非房,似船非船,似桥非桥,完全是架在水面上的一座水阁。
水阁横跨池上,将水面再度划分,把到此结束的中园水尾营造得貌似绵延不断,艺术手法高超。
亭廊围绕,构成开敞的幽静水院。
从前苏州古城文人雅士、官宦人家众多,无论是华屋巨宅还是一般住房,都特别注意小空间的修饰,这小空间就是庭院,而水庭院则是这绝无仅有的小沧浪,一方面,它体现了江南水乡风情,另一方面,因水造景,院落内外互相借景而构建了一个特别清凉的环境。
松风水阁: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岁寒三友”,在文人写意园中,尤爱栽种这类用以“比德”的植物,来表达主人的思想感情。
松树经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将之喻作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者。
松之苍劲古拙的姿态常被画入图中,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树种之一。
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是看松听涛之处。
这座水阁攒尖方顶,空间封闭,由廊间小门出入,其余三面采用半墙加半窗的结构。
屋顶出檐特大,飞檐起翘尤高,表现出翩翩欲飞、飘逸轻灵的风采,整座建筑不是采用规整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是斜过45度角,凌空架于水上,可避阳通风,最适宜于夏天观景。
亭侧植有黑松数株,有风拂过,松枝遥动,松涛作响,色声皆备,是别有风味的一处景观。
香洲: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舱楼,通体高雅而洒脱,其身姿倒映水中,更显得纤丽而雅洁。
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
香洲,用的是屈原笔下“芳洲”的典故,《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的句子。
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也很得体。
在中国古典园林众多的石舫中,拙政园香洲大概称得上是造型最为美观的一个。
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榭,船尾是阁,阁上起楼,线条柔和起伏,比例大小得当,使人想起古时苏州、杭州、、扬州一带山温水软、画舫如云的景象。
香洲位于水边,正当东、西水流和南北向河道的交汇处,三面环水,一面依岸,由三块石条所组成的跳板登“船”,站在船头,波起涟漪,四周开敞明亮,满园秀色,令人心爽。
烈日酷暑,此地却荷风阵阵,举目清凉。
香洲船头上悬有文徵明写的题额,后人还专门为之题跋。
香洲这条旱船,建筑手法典雅精巧,引人入胜,使人感到一种对高洁人格的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