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
拙政园园林简介

拙政园园林简介
拙政园位于苏州西北郊的一个小山村,它是江南园林的代表,始建于元代,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和修缮,现已成为苏州园林中
的精品。
拙政园占地约60亩,主要景点有:远香堂、荷风四面亭、双松馆、拙政园、五峰仙馆、望湖楼等。
拙政园以水为中心,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步随景异,景随
步移。
它的布局以曲为特色,主景区内的建筑多为曲折形的洞壑
深幽之所。
全园以水为中心,主要景点多临河布置。
建筑多临水
而建,池岸以石基、石壁、石阶相连接。
园内山水环绕,植物茂盛,建筑疏密有致、高低错落。
拙政园以池台见称,园内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
在池边漫步
或临水而居,近水楼台的感觉非常美妙。
拙政园还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园中建筑大多用砖石构筑而成。
其中有许多建筑都采用了回廊的
形式,这样使游人既可以在回廊里观景品茗,又可以从回廊中走
出欣赏园内景物。
在园中的景色中有一个建筑最特别:它不是建在一块完整的
石砌台基上,而是建在一个台基上。
—— 1 —1 —。
南京拙政园简介

南京拙政园简介
拙政园又名“苏州园林”,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始建
于明朝,原为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的私家花园。
清朝康熙年间,曾任苏州知府的拙政园主人朱凤绪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建,并以朱凤绪的字“拙政”命园名。
1887年,拙政园归清光绪皇帝所有。
1953年被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拙政园占地面积约6.43公顷(其中水面约
3公顷),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之一。
全园分为东、中、
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是小中见大的典范。
拙政园布局以水为中心,全园以水面为骨架,山水相依。
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以假山为主体;西部是林泉之乐的园林精华所在。
在布局上,充分利用天然山水地形、植被以及建筑和游廊、曲桥等构成了多层次、多空间的园林景观,并巧妙地与周围环境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一大特色。
拙政园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境内,是我国江南园林的代表作品之一。
—— 1 —1 —。
拙政园景点简介

拙政园景点简介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西北郊,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被
誉为“江南园林之母”。
该园原为明弘治四年(1491年)文征明
修建的私家园林,曾是清代苏州四大名园之一。
它占地面积
41.3亩(约合5.2公顷),建筑面积1165平方米。
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庭院众多,曲径通幽,有“假山名苑”之称。
园
中的亭台楼阁、花木山石均各有特色,富有变化。
园内的主要建
筑有远香堂、湖心亭、荷风四面亭、敞轩与方亭等,主要景物有
拙政园的水、山、亭。
拙政园以其小巧精致取胜,其建筑布局分东、中、西三部分,东半部以假山为主,中半部以建筑为主,西半部以竹石为主。
全
园分四个景区:东花园宽阔疏朗,西花园曲折幽深,中花园面积
最小却最精致。
园中的建筑多以曲为主,讲究回环曲折的艺术效果。
许多建筑都有精美的砖、瓦、木、石雕作装饰。
园中山巅的凉亭飞瀑流泉为全园胜景。
—— 1 —1 —。
苏州拙政园介绍和历史

苏州拙政园介绍和历史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街,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原是明嘉靖年间苏州名官王献臣的私家花园,园以竹见长,故名“拙政”。
清康熙时为苏州知府范履冰所得,后归其侄范时浚,园名亦称“拙政”。
拙政园曾先后为明、清六位皇帝提供过府邸,所以又称“行宫花园”。
拙政园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之首。
198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拙政园以水为中心,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以竹为主,中部以石为主,西部以水为主。
全园面积约为五十三亩。
东、中、西三部分各自独立成趣,又相互联系。
东部由南到北有春草花石、临池阁、远香堂、有竹山房和观稼堂;中部由南到北有听水楼阁、荷花池、碧兰亭和卧云亭;西部由南到北有寄畅园、山水间、花港观鱼和沧浪亭。
全园以水为中心,山为屏障,在空间布局上采用了借景和对景的手法。
—— 1 —1 —。
拙政园的十大景点

拙政园的十大景点《拙政园的十大景点,那可真是绝了!》拙政园,那可是大名鼎鼎啊!里边的十大景点,更是各有各的妙处。
今天我就来跟大家唠唠我对它们的真实感受和见解。
先来说说这远香堂吧。
嘿,你别说,一走进这里啊,就感觉特别敞亮,阳光照进来那叫一个舒服。
每次我站在这儿,都感觉自己像个文化人似的,特别有范儿。
想象一下,要是在这儿喝喝茶、看看书,那得多惬意啊,简直赛神仙!然后就是荷风四面亭啦。
这地方,夏天的时候那简直美炸了!满池的荷花,红的、粉的、白的,哎呀呀,那景色,让人看了就开心。
站在这里,感觉自己被荷花包围了,就像在花海中游泳一样。
要是再有点微风,吹得荷叶沙沙响,荷花的香气往鼻子里钻,哎哟喂,那滋味,绝了!还有香洲,这名字起得就很有艺术感。
远远看去,就像一艘大船停在水面上。
每次看到它,我就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航行,哈哈!感觉自己能驾着这艘大船去征服星辰大海。
在里面走走逛逛,真有一种置身于古代大船之中的奇妙感觉,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个潇洒的侠客。
小飞虹也不容错过呀!那桥弯弯的,就像彩虹落在了水面上。
我每次走在上面,都提心吊胆的,生怕自己掉下去,不过这种小心翼翼的感觉还挺刺激呢。
看着脚下的湖水,就想着会不会有小鱼从桥下游过,来跟我打个招呼。
再说说这听雨轩吧。
下雨天的时候来这儿可太棒了,听着雨滴打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答滴答”,那感觉,甭提多治愈了。
就好像世界都安静了下来,只有我和这雨声,让人心特别平静。
还有梧竹幽居,那一片竹子和梧桐树,让人感觉特别幽静。
走在里面,就好像走进了一个神秘的世界,说不定随时会蹦出个小精灵来跟你玩耍呢。
枇杷园也有意思啊,看着那一颗颗枇杷树,我就流口水,心想啥时候能摘几个尝尝呢,哈哈!另外,像什么卅六鸳鸯馆、与谁同坐轩、波形廊,也都是各有各的特色。
总之,拙政园的这十大景点,那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每一个都能给你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
去一趟拙政园,就像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旅行,让人回味无穷。
下次你要是有机会去,一定得好好感受感受,相信你也会被这些景点的魅力所吸引,和我一样爱上这里的!。
拙政园主要景点介绍

拙政园主要景点介绍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原是一座官宦园林。
清同治年间,园主吴春山买下此园,经过扩建,成为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园林。
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楼台掩映。
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玲珑剔透。
拙政园的建筑以水为中心,由南往北可分三段:一是北部的曲水明堂、水屋春晓、拙政园北门东等处;二是中部的水月长明、水木清华、远香堂等处;三是南部的临水轩密赏、倚山高卧、兰雪堂等处。
全园以水为中心,水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其主要景点有:碧玉桥、水月长明等。
水面上有两座小岛。
岛上建筑典雅秀丽。
南部临水轩密赏是一组明间的亭台楼阁。
轩西北面有小门可通兰雪堂。
兰雪堂北为曲廊,可通假山水楼台,东为临水轩密赏和水月长明两个景点。
中部的远香堂是全园精华所在。
—— 1 —1 —。
苏州拙政园景点介绍

苏州拙政园景点介绍一、概括拙政园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约合52公项)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另有住宅部分现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园治》就指出其相地合宜,构园合理。
拙政园选址在苏州城东北隅,尽管姑苏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最适合园林兴建的城市,但选址仍算是作相地中“城市地”“稍加浚洽,环以树木”,将市井之地气围挡,将自然之气疏通,原本不适合造园的城市地便成了现方便又幽静的城市山林地”。
再配以城的粉墙黛瓦虽没有远山之悬,但也有人文之趣拙政园的性格便如达城中山林之地了,以山水景观为主自然景观与建筑景观相结合。
东园:东园以水景为主,有着宽阔的水面和精心设计的石桥、廊亭等建筑。
在东园的中央,有一座名为"太湖石"的巨大假山,给整个园林增添了一份壮丽和独特的景观。
中园:中园是拙政园的核心区域,也是整个园林的主要景点所在。
远香堂是中园中心也是全园中心,中园以山水景观为主,有着错落有致的假山、曲径通幽的小径和清澈的湖泊。
在中园的中心,有一座名为"石舫"的亭台,它是拙政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西园:西园是拙政园的尾声区域,也是整个园林的结束部分。
西园以山水相映的景观为主,有着宽阔的湖泊和错落有致的假山。
在西园的中央,有一座名为"蓬莱三岛"的亭台,它是后园的主要景点之一。
二、历史文化1.建造背景拙政园修建于明代,御史王献臣弃官归隐(城市)后买地修建。
园林分为东园、中院、西园,曾邀请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前后修建16年。
2.历史沿革拙政园在几百年中多次易主,曾经有过三十多个园主,然而曾经住过拙政园的人几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所以便传出了拙政园克主人的说法。
明代正德四年(1509),官场失意(东厂)还乡的朝廷御史王献臣建造此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名"拙政园"。
拙政园-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拙政园一、简单概况明正年间,王献臣告知文徵明自己建园林的计划后,文徵明表示愿鼎力相助。
以大弘寺遗址为基础,将低洼处开挖成池,四周林木和间隙较多,以此为竹林,栽植各种花木。
园区分东中西3部分,东部的花园开阔雅致,种植花木用以吸引各类蜜蜂与小鸟,营造一幅生机勃勃的风景画。
中部沿岸植以柳,尽展树木的婀娜。
西部建筑点以芭蕉、翠竹,和以自然之声。
一个树木繁茂的江南私家园林,自然典雅、曲径通幽的园子就这样奇迹般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建筑布局(一)整体拙政园全园占地78亩(约52000平方米),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
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
拙政园是苏州市现存最大的私家园林,整体空间布局效仿于自然,全园以水为中心,建筑临水而建,庭园错落有序,花木秀而繁茂,在有限的面积内构建了丰富的园林空间,整体空间布局富有层次与变化。
全园共分为3个部分,其中中部为全园的精华所在,主要以中心水池为主要景区,池中营筑土山,依水构建主体建筑,配以富有意境的植物,营造山水之间的旷野景致。
拙政园的整体布局与具体景致的空间布局,都具备很强的观赏性。
第一,人的“视觉、触觉、运动觉”是人自身“空间意识”的主要构成因素,也是园林布局的建构依据。
拙政园的景观布局是在顺应人的生理特性的前提下进行建构的,符合观赏者“先大后小,由远及近”的感官知觉顺序。
从整体布局上看,拙政园整体为东西走势,以湖面为主体,在水面上延伸诸多路径,呈放射状串联起各个景观。
主体景观大多悬水而建,周围种植大量绿树花草,以达到“移步换景”的观赏效果。
拙政园共有东、中、西三部分,各具特色。
东花园开阔疏朗,西花园建筑精美,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占地面积广,视野开阔,展现了宏观壮美、灵秀蕴藉的美感。
园林的“半开放”游览模式有利于给人带来“视觉、触觉和运动觉”上的综合性审美体验,建筑师以园林的布局空间为载体,通过“假山、栏杆、长廊”的建构反映和体现“空间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拙政园导游词中国有四大名园列入了世界遗产。
北方有两个皇家园林,江南也有两个私家园林,而且还就全在咱们苏州。
其中一个就是拙政园。
拙政园的名气之所以这么大,第一就是因为他的建筑类型,布局设计,书画雕塑都是非常独特的,所以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第二是因为历史上又曾有过30多名的园主人。
其中包括江南文豪钱牧斋和爱妾柳如是;还有明末御史的刑部侍郎王心一,有平西王吴三桂的女儿和女婿,有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苏州担任苏州织造的时候家眷就住在园内长达二三十年之久。
明代正德四年,其实那时候的皇帝没有太多的权利就连想要封自己喜爱的皇子为太子,都要经过百官同意,后来就逐渐将一些权利下发给身边的一些太监。
王献臣就参与了一次与掌权太监的一次冲突,掌权的呢就是明代著名的霸虎,那时候许多大臣都很不满这一现象,全体大臣就以绝食来表示对霸虎的不满,觉得他掌权过多,没多久这件事平息以后,太监们就对他们耿耿于怀,抓住了王献臣他确有贪污的小辫子后啊就把他送进了大牢,在牢里还被动了大刑,出来以后呢就被发配到了广东做驿臣,驿臣就是当信差经过的时候帮忙换马,准备食物的小官。
这么大的落差对他来讲,打击还是蛮大的。
因此,没多久,他就因身体不适等理由,罢官回乡了。
因为那时候还有点钱就买了这块地安享晚年,给这院子取名的时候呢就根据西晋潘岳的《闲居赋》中的一句话:“筑室种树,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善,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缩写而成的。
所谓富不过三,那么王献臣死了以后呢,他的第二代就跟人一夜豪赌,把自家的拙政园输了出去。
等到人家上门收债的时候,他就抵赖说只有他们家的后花园才叫拙政园,他们家的住宅部分不叫拙政园。
人家没办法,就只能收下了,并把他们家一分为二,但是人家的后花园怎么进去呢,于是就在这边的墙上开了个小门。
那么我们现在所在的就是后花园—拙政园了,那么拙政园的整个布景怎么样呢?我们就来进兰雪堂看一看它的漆雕屏风上的全景图。
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漆雕的拙政园的全景图,可能有人会问了,这么一大片黑色是什么?其实呢是水,拙政园是我们苏州园林中著名的水园,总面积78亩,5万多平方米,有五分之三的地域都是水,一方面既反映了我们苏州水乡在造园要素当中有丰富的水资源可以利用,另外一方面又反映了主人退隐江湖的江湖之志。
这也是拙政园水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图上看有两条长廊将其分割开来,分成了东中西三块,东部主人历代更替之后呢,由王心一买下给他父亲养老用,所以没有对他的建筑花很大的心思,所以他的建筑很稀疏。
大部分是以假山和水为主的,体现了水乡特色,所以叫“归田园居”。
是苏州园林中典型的文人园。
中部在明代后期呢逐渐没落,到了清朝的时候呢有一个人买下了它后呢依据文徵明画的三十一幅拙政园图,把他恢复成原貌,且保留了明代的时候的基本部分,又跟原景呢是基本一致的,所以中部叫复园。
西部呢有一位姓蒋的太守买下来以后呢,逐渐恢复出来的,因为在清代的时候又补了一块,所以叫补园。
这就是我们将要看到的拙政园全面的部分。
我们穿过兰雪堂可以看见一个假山,就是因为这个假山呢,我们看不见后面的山坡,这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啦。
用红楼梦里面的话来说“非此一山,一进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那么我们现在所看见的这块的石头呢称为太湖石假山,那么这个假山呢就是土包山,土包山的优势呢就是有脉络,山贵有脉,水贵有源。
宋代有个大书法家,非常喜欢石头,人称石痴米芾,他归纳出了石头的精美之处在于瘦、皱、漏、透。
有如此品质的石头,价值是非常高的。
宋代的时候,有个皇帝叫宋徽宗,他特别喜欢花石纲。
他发现苏州有一种特别好的石头就叫太湖石,就派了大臣去搜罗这种太湖石,那时候在太湖边上也有专门做这种工作的人,叫做石工,他们在石头上凿洞,然后用铁链穿过去,放在水里让湖水去冲刷,爷爷辈的放下去,孙子辈的拿上来。
当时有个人叫王冕,他就负责这个搜索工作,结果他借此到处私敛财物,就造成所到之处,每处地方都搜刮一遍,弄得石工们是哀声载道,后来石工们都不敢做这个了。
那么这块太湖石就被很好保留下来了,那这块石头为什么要叫缀云峰呢?首先我们先抬头看一下天空,大家看到天上的云了没?它就像云一样变化莫测,认为石头是很吉祥的,是有精魄的,所以都拿云来命名。
我们再往东走,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芙蓉榭,就是建筑在荷花池边上的水榭。
我们可以看到在芙蓉榭的正中有两个落地圆光照,一面是圆的,一面是方的,象征着天圆地方,站在亭中往东看一堵白墙,两颗树。
在中国的水墨画中,都是以白纸为底,然后画上山,树等。
所以像不像一副淡雅的水墨画,朝西面看的话是一幅荷花图。
两边一开阔,一压抑,形成了很好的对比。
我们再往前走,现在看到的呢就是王献臣买下了大鸿寺后改造时遗留下的井,他叉掉了殿宇,搬走了佛像,确搬不走这口井,所谓“咚,咚,咚,十八个将军搬不动”这个建筑呢集阁与亭为一身,很值得我们观赏一下。
我们再往前走,现在看到的是秫香馆了,秫香馆是指稻麦飘香的地方。
在明代的时候呢,苏州有两个园子,南疏北稻,南面种蔬菜,北面种稻麦,所以秫香馆朝北,也是闻到稻麦飘香的地方,它的窗裙板和束腰上,刻有四十八幅黄杨木戏文浮雕,还有《西厢记》。
都表达了封建士大夫阶级盼望“渔”、“耕”、“樵”、“读”平凡生活的心态。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条长长的复廊呢就是用来将拙政园的东部和中部隔开的,这就是所谓的“东复廊”。
这条复廊中间的花墙上,开有25个漏窗,就像精雕细作的剪纸图案,镶嵌在长长的画轴上面。
人们徒步走在复廊里,看向漏窗,园内的景色也在不断的变幻。
这种现象称作“移步换景”。
这个小小的门洞就是倚虹亭了,向西眺望会发现这里的河面很广,景色非常秀丽。
在对面亭台楼阁旁,小桥流水之上,屹立着一座宝塔。
传说王献臣非常的喜欢塔,但是由于那个时候私家园林是不允许建塔的,那么文徵明就帮他想了一个办法,问西边借了一座塔,这一借就借了500多年,还不用还。
因为中部花园东西长,南北窄,有一压抑感,所以园主利用低洼的地势凿池叠山,用假山遮住两边的围墙,而池面上留出了大量的空间,使我们感到开阔而深远。
从东面看,一山高过一山;从南面看,一山连接一山;从西面看,一山压倒众山。
用绘画术语来讲,分别是“深远山水”、“平远山水”、“高远山水”,表达的是宋代苏东坡诗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大家往你们的右手边走去,我们看到是临水而建的“梧竹幽居”。
它俗称“月到风来亭”位于中部花园的最东面,我们可以看到四个大大的圆洞门就像八月十五的月亮一样圆。
我们可以进去看看,在里面看又是一副不同的画面,四个圆洞又像四个画框,框出了一年四季的景色,我们来看头上的这幅匾额上面写着“梧竹幽居”四个大字,它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的手笔。
亭旁种有梧桐和翠竹以应景。
边上还有一幅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是清代赵之谦的手笔。
孔子在《论语 雍也》中有这么一段论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这副对联的上联是用清风明月来描绘自然风光的无限美好,下联是用乐山乐水来揭示旅游观光对陶冶情操的作用。
我们走过了九曲石板桥,迎面见到的就是“待霜亭”了。
待霜一词,出自唐代苏州刺史韦应物“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的诗句,在唐代的时候呢,苏州的橘子是用来上供朝廷的,所以叫贡桔,刚给皇上的肯定是最好吃的,什么时候最好吃呢,就是等到双打过来,那橘子才有红有好吃,透露出一股霜浓橘红的山野气息和泥土芬芳。
过了石阶以后就来到了“雪香云蔚亭”。
“雪香”是指梅花飘香,“云蔚”是指树林茂盛,这里是整个岛的中央制高点。
“雪香云蔚亭”里还有“山花野草之间”的匾额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
这幅对联,我们仔细看一下有文徵明的落款,以鸟鸣来突显山更幽,内容以动托静,闹中取静,使我们同山花野鸟实现零距离接触,使自己的身心同大自然完全溶为一体。
走下小岛,我们就来到了荷风四面亭,这里四面环水,三面植柳。
亭上挂有一副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其妙处是联中还蕴含着一、二、三、四的序数。
“四壁”指的就是这荷花长高的时候像一面墙一样,“三面”可以看到三条道路上都种有柳树,待到冬天下完雪后,这房子上,山上都披着雪,看不清这到底是山还是房子了所以叫做一房山。
描绘出了拙政园春夏秋冬四季的风景特色。
对联取自唐代的李洞和清末的铁保,内容稍作改动,用在这里,恰到好处。
现在向北边看去,我们可以看到见山楼,它上层的和合窗嵌有明瓦,下层设有落地长窗。
楼下有“藕香榭”的匾额,里面陈列了很简单明了的明式家具,保留了那份古色古香的风貌。
从外型上看像苍龙戏水,而它的楼名取自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相传,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曾经住过这里。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与见山楼隔水相望的香洲。
“香洲”,出自唐代徐元固的诗句“香飘杜若洲”。
实际上它是一座船型的建筑物,可称为石舫或者是旱船。
“香洲”这座石舫,集中了亭、台、楼、阁、轩五种建筑类型。
船头为荷花台,四四方方的茶室为四方亭,船舱为面水轩,船楼为澄观楼,船尾为野航阁。
它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在苏州诸多园林中,几乎都建有石舫。
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在这也有所体现,古代大都以舟代步,在花园里建石舫以应景。
从建筑角度来讲,苏州园林建筑的种类繁多,形状多样。
再从政治角度来讲,石舫也似乎道破了他心中“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的政治理念。
园主想借此表白自己“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迹。
我们可以还发现它向着哪里开的呢?对,就是东方,说不定园主心中还保留一丝希望,哪天可以东山再起。
沿着游廊往南走,我们就来到了小沧浪。
出自《楚辞 渔文》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就是倘若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缨,准备去朝廷当差;倘若朝廷昏庸,我就洗洗双脚,退隐隐于市,逍遥自在。
在小沧浪的对过就是“小飞虹”了。
“小飞虹”之名的出典是南朝宋鲍照《白云诗》的“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之句。
像是横跨的彩虹,这是一个用建筑围出的水园,我们可以看到“水面有聚有散,聚时以辽阔见长,散时以曲折取胜。
”再往东走,就是远香堂。
“远香堂”位于中部花园的中心位置,前面有一条小河,种有莲花,后面有一片水池,都广种荷花。
夏天荷花盛开,清香一阵阵飘到室内,所以取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远香堂”的楹额,由近代书法家张辛稼所写,共80字,是苏州诸多园林中最长的对联,记载了当年八旗奉直会馆达官贵人聚会时的盛况。
远香堂,堂者富丽堂皇也,我们仔细的看一下中间摆放的桌子,它其实是有两个半桌拼凑而成的,当主人在家时,桌子才可以并起来,女主人才可以宴请宾客,要是男主人不在家,桌在就被拆开放在两边,女主人就不能在此玩乐了。
现在我们走过的就是“别有洞天”了,拙政园的中部和西部,也用一条长长的走廊相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