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量计算例题4.
向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中点最终沉降量案例

单向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中点最终沉降量已知柱下单独方形基础,基础底面尺寸为2.5×2.5m,埋深2m,作用于基础上(设计地面标高处)的轴向荷载N=1250kN,有关地基勘察资料与基础剖面详见下图。
试用单向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中点最终沉降量。
解:按单向分层总和法计算(1)计算地基土的自重应力。
z自基底标高起算。
当z=0m,σsD=19.5×2=39(kPa)z=1m,σsz1=39+19.5×1=58.5(kPa)z=2m,σ=58.5+20×1=78.5(kPa)sz1z=3m,σ=78.5+20×1=98.5(kPa)sz1z=4m,σ=98.5+(20-10)×1=108.5(kPa)sz1z=5m,σ=108.5+(20-10)×1=118.5(kPa)sz1z=6m,σ=118.5+18.5×1=137(kPa)sz1z=7m,σ=137+18.5×1=155.5(kPa)sz1=20kN/m3。
(2)基底压力计算。
基础底面以上,基础与填土的混合容重取γ(3)基底附加压力计算。
(4)基础中点下地基中竖向附加应力计算。
用角点法计算,L/B=1,σzi=4K si·p0,查附加应力系数表得K si。
(5)确定沉降计算深度z n考虑第③层土压缩性比第②层土大,经计算后确定z n=7m,见下表。
例题4-1计算表格1z (m)zB/2Ksσz(kPa)σsz(kPa)σz/σsz(%)zn(m)0 1 2 3 4 5 6 70.81.62.43.24.04.85.60.250 00.199 90.112 30.064 20.040 10.027 00.019 30.014 8201160.790.2951.6232.2421.7115.5211.903958.578.598.8108.5118.5137155.529.7118.3211.337.6按7m计(6)计算基础中点最终沉降量。
土力学第四章、土的最终沉降量

一维固结力学模型
一维固结又称单向固结。土体在荷载作用 下土中水的渗流和土体的变形仅发生在一个方 向的固结问题。严格的一维固结问题只发生在 室内有侧限的固结试验中,实际工程中并不存 在。然而,当土层厚度比较均匀,其压缩土层 厚度相对于均布外荷作用面较小时,可近似为 一维固结问题。
使得上式与实测值之间的关系差 距较大。根据统计资料,E0值可 能是βEs值的几倍,一般说来, 土愈坚硬则倍数愈大,而软土的
E0值和βEs值比较接近。
4.2 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
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 下几种方法:
1、 分层总和法 2、 规范法 3、 理论公式计算法
4.2.1 分层总和法
地基的最终沉 降量,通常采用 分层总和法进行 计算,即在地基 沉降计算深度范 围内划分为若干 层,计算各分层 的压缩量,然后 求其总和。
平均附加应力系数的物理
意义:分层总和法中地基附
加应力按均质地基计算,即 地基土的压缩模量Es不随深 度而变化。从基底至地基任 意深度Z范围内的压缩量为:
z
s'
dz
1
0
Es
0zzdzEAs
4.2.2 规范法分层总和法
附加应力面积:
z
z
Azdz p0dz
0
0
深度 z 范围内 的竖向平均附 加应力系数
土体变形机理非常复杂,土体不是 理想的弹塑性体,而是具有弹性、粘性 、塑性的自然历史的产物。
4.1.3 土的载荷试验及变形模量
通过载荷试验可测定地基变形模量,地 基承载力以及研究土的湿陷性等。
(整理)独立基础沉降量计算

A 独立基础沉降计算A.1 计算基础底面的附加压应力0p : 基础自重及其上的土重为: k G G Ad γ=,G γ—回填土和基础加权平均重度(一般取20kN /m 3);A —基础底面积(A a l =⨯);d —基础埋深。
如地下水面超过基础底面时应扣除水浮力10k G w G Ad Ah γ=-,w h —水位距基础底面距离。
基础底面平均压力为:k kk F G p A+=,k F ——上部荷载准永久值组合;基础底面自重压力为:ch m d σγ=,m γ——基底以上原状土加权平均重度或浮重度;i im ihhγγ=∑∑。
基础底面的附加压力为:0k ch p p σ=-A.2 确定分层厚度、沉降计算深度:由b 查《基规》第29页表5.3.6 得z ∆。
当①无相邻荷载影响;②1.030.0m b m ≤≤;同时满足时,按《基规》第29页式5.3.7:(2.50.4ln )n z b b =-。
基底以下各层土的层底至基础底面距离为i z ,最后一层i z 的取值使得in zz ≥∑。
A.3 列表计算分层沉降量:b 始终取矩形基础短边,l 1 = l /2 ,b 1 = b /2 。
i z 为层底埋深(各层土的层底至基础底面),表格最底行i n z z =,倒数第二行i n z z z =-∆。
第4列为4乘以查《基规》第113页表K.0.1-2得到的平均附加应力系数i a 。
上表中l 1 = l /2 = 2.50m ,b 1 = b /2 = 2.00m ;z n = 7.78m 范围内的计算沉降量∑∆s = 95.74 mm, z = 7.18m 至7.78m(∆z 为0.60m ,最后一层土向上∆z 厚度)计算沉降量:∆s'n =2.39 mm ≤0.025∑∆s'i = 0.025×95.74 = 2.39 mm (《基规》第28页式5.3.6),满足要求,否则加大计算深度,直到满足为止。
4、5土的压缩性与地基沉降(修改)

P2-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之和
a1-2<0.1MPa-1低压缩性土 0.1MPa-1≤a1-2<0.5MPa-1中压缩性土 a1-2≥0.5MPa-1高压缩性土
• 2.压缩指数Cc
e1 e2 e1 e2 Cc lg p2 lg p1 p2 lg p 1
z
z
A p0 z
附加应力面积
A p0 z
s p0
z Es
1
2
zi-1
i-1层
b
n
1.计算原理
设地基土均质,压缩模量Es不随深度而变,从基底至深度z 的压缩量为
s
z
z
0
1 dz Es Es
A 0 z dz Es
z
z
深度z范围内的 附加应力面积
附加应力面积
A z dz p0 dz
0 0
z
引入平均附 加应力系数
dz
0
e1i e2i ai p2i p1i
Es p 1 e1 e /(1 e1 ) a
a p p S H1 H1 mv p H1 1 e1 Es
2、分层总和法的计算步骤 (1) 分层 ① 厚度hi=1~2, 且hi ≤0.4B;
z 变化明显的土层,适当取小 ② 天然土层分界面; ③ 地下水位面。
e e0
e e0 软粘土
软粘土
e
密实砂土 p e-p曲线 p
e
密实砂土
lgp e-lgp曲线
• 二、压缩性指标
压缩性不同的土,曲线形状不同,曲线愈陡,说明在相同压力 增量作用下,土的孔隙比减少得愈显著,土的压缩性愈高。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第四章

用环刀切取扁圆柱体, 用环刀切取扁圆柱体 , 一般高 30cm 50cm 2 厘米 , 面积为 30cm2 或 50cm2, 试样连同环刀一起装入护环内, 试样连同环刀一起装入护环内 , 上下有透水石以便试样在压力 作用下排水。 作用下排水。 在透水石顶部放一加压上盖, 在透水石顶部放一加压上盖 , 所加压力通过加压支架作用在 上盖, 上盖 , 同时安装一只百分表用 来量测试样的压缩。 来量测试样的压缩。 由于试样不可能产生侧向变形 而只有竖向压缩。于是, 而只有竖向压缩 。 于是 , 把这 种条件下的压缩试验称为单向 压缩试验或侧限压缩试验。 压缩试验或侧限压缩试验。
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为了保证建筑物的 安全和正常使用, 我们必须预先对 安全和正常 使用, 建筑物基础可能产生的最大沉降量和 沉降差进行估算 进行估算。 建筑物基础可能产生的 最大沉降量和沉降差 进行估算 。 最大沉降量 如果建筑物基础可能产生的最大沉降量和沉降差,在 如果建筑物基础可能产生的最大沉降量和沉降差, 规定的允许范围之内, 规定的允许范围之内 , 那么该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 用一般是有保证的;否则, 是没有保证的。 用一般是有保证的 ; 否则 , 是没有保证的 。 对后一种 情况, 情况 , 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以确保建筑物的 安全和正常使用。 安全和正常使用。
孔隙体积: 孔隙体积:Vv=e1Vs
总体积: 总体积:V1=Vv+Vs=(1+e1)Vs
V2 = Vv + Vs = (1 + e2 )Vs
∆H V1 − V2 e1 − e2 ∆e = = =− H V1 1 + e1 1 + e1
∆p ∆p 1 + e1 =− = Es = ∆H H ∆e (1 + e1 ) a
沉降计算

系数,计算量小 定,更为合理 影响,使结果更
接近实际
所以,应力面积法是一种简化并经过修正的分层总和 法,是《规范》规定的计算地基最终沉降量的方法。
小结
1. 分层总和法计算公式及实际应用
s
n
si
i1
n i1
e1i e2i 1 e1i
Hi
2. 应力面积法计算公式及实际应用
s
2. 计算公式
n
① s si (分层总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i 1
② s e1 e2 H ap H p H H
1 e1
1 e1
Es
3. 计算步骤
F
① 地基土分层:
<0.4b 或 1~2m, 及土层分界面、 地下水位面
② 自重应力计算:
d
第 一
zi
zi1
层 Hi
n
c ihi
Ai zi
Ai1 zi1 i1 p0
i p0
Ai i p0 zi
Ai1 i1 p0 zi1
si
Ai Esi
Ai Ai1 p0
Esi
Esi
zi i zi1 i1
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f l , z ,见P86 表4-6
F=1800kN
1.5m 2.4m ① 粘土
② 淤泥质
3.2m
粘土
1.8m ③ 粉土 0.6m ③ 粉土
18kN / m3 Es1 3.66MPa Es2 2.60MPa
Es3 6.20MPa Es3 6.20MPa
z lb zb
(m)
0.0 1.5 0.0 2.4 1.5 1.5 5.6 1.5 3.5 7.4 1.5 4.6 8.0 1.5 5.0
Chapt3-6-土的压缩性和地基沉降计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分层总和法

例题…2
【解】(1)由L/B=10/5=2<10可知,属于空间问题,且为中心荷载,所
以基底压力/接触压力为
p
P
10000 200kPa
LB 10 5
基底净压力/附加压力为 p0 p d 200 20 1.5 170kPa
(2)因为是均质土,且地下水位在基底下列2.5m处,取分层厚度2.5m
p0 p d 94kPa
5.计算基础中点下地基中附加应力
用角点法计算,过基底中点将荷载面四等分,计算边长l=b=2m, σz=4Kcp0,Kc由表拟定
z(m) z/b Kc σz(kPa) σc(kPa) σz /σc
0
0 0.2500 94.0 16
zn (m)
1.2 0.6 0.2229 83.8 35.2
1.绘制基础中心点下地基中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分布曲 线
2.拟定地基沉降计算深度 3.拟定沉降计算深度范围内旳分层界面 4.计算各分层沉降量 5.计算基础最终沉降量
• 绘制基础中心点下地基中自 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分布曲线 d
拟定基础沉降计算深度
一般取附加应力与自重应力
旳比值为20%处,即σz=0.2σc
计算成果偏大 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抵消误差,但精确误差难以估计
2.分层总和法中附加应力计算应考虑土体在自重作用下旳 固结程度,未完全固结旳土应考虑因为固结引起旳沉降量
相邻荷载对沉降量有较大旳影响,在附加应力计算中应考 虑相邻荷载旳作用
3.当建筑物基础埋置较深时,应考虑开挖基坑时地基土旳 回弹,建筑物施工时又产生地基土再压缩旳情况
形,可采用侧限条件下旳压缩性指标 旳沉降代表基础
2.单一压缩土层旳沉降计算
旳平均沉降
地基最终沉降量的计算

0.95
24.45
5.96
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量
5-1 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量
*
5-2 地基最终沉降量的组成
初始沉降(SD):是指当荷载施加较快,土体允许有侧向变形
时,加荷瞬时土体的竖向变形量
固结沉降(SC):也称主固结沉降,是土体在附加压力作用下,
由于土中孔隙水和孔隙气体的排出而引起的
土体体积的减小
次固结沉降(SS):是指含水量较高的软粘土在固结沉降完成后
期,较厚的吸着水层因土体受挤压使得其中的
一部分吸着水逐渐转变为自由水,土体体积减
小所出现的压缩量。
*
t
S
Si :初始瞬时沉降
Ss: 次固结沉降
Sc:主固结沉降
用e~p曲线法计算地基的沉降量计算步骤 (1)按比例绘制柱基础及地基土的剖面图
(2)按式 计算地基土的自重应力(提示:自土面开始,地下水位以下用浮重度计算)。 (3)计算基底压力 。 (4)计算地基中竖向附加应力分布; (5)确定压缩层厚度;
5-1 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量
⑤计算地基中的附加应力 ⑥地基受压层厚度zn 确定 ⑦地基沉降计算分层 ⑧计算各层土的压缩量
⑨柱基础中点最终沉降量 源自自基底深度z(m)土层厚度Hi(m)
自重应力(kPa)
附加应力(kPa)
孔隙比e1
附加应力平均值(kPa)
分层土压缩变形量ΔSi(mm)
l/b
z/b
αc
σz
0
16.5
1.0
0
0.2500
*
5-1 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量
无侧向变形条件下单向压缩量公式
*
5-1 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沉降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题4-2】
设基础底面尺寸为4.8 m2×3.2 m2,埋深为1.5 m,传至地面的中心荷载F=1 800 kN,地基的土层分层及各层土的侧限压缩模量(相应于自重应力至自重应力加附加应力段)如图4-10所示,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为f k=180 kPa,用应力面积法计算基础中点的最终沉降。
图4-10
【解】(1)基底附加压力
(2)取计算深度为8 m,计算过程见表4-7,计算沉降量为123.4 mm。
(3)确定沉降计算深度z n
根据b=3.2 m查表4-4 上可得∆z=0.6 m相应于往上取∆z厚度范围(即7.4~8.0 m深度范围)的土层计算沉降量为l.3 mm≤0.025×123.4 mm=3.08 mm,满足要求,故沉降计算深度可取为8 m。
(4)确定修正系数ψs
由于p0≤0.75f k=135 kPa,查表4-3得:ψs =1.04 (5)计算基础中点最终沉降量s
表4-7应力面积法计算地基最终沉降
z
表4-4 ∆z的取值
表4-3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ψs 基底附加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