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重点总结

1 预防医学:是在基础学科(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医学和环境医学的基础上,应用并发展环境与健康效应结局的基本理论,研究自然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对机体健康作用机理和疾病发生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

2 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目标是降低疾病的发病率或者脱离良好健康状态事件的发生率。

3 第二级预防:目标是通过早期发现来减少患病,又称临床前期预防。

4 第三级预防:目标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或残疾又称临床期预防。

5 健康: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6 三级预防: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健康的决定因素的特点将公共卫生预防策略按等级分类实施的过程。

7 人与环境的关系:物质的统一性;人体结构和功能对环境的适应性。

8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及人类)与非生物环境(空气水无机盐)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界四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

9 食物链: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彼此以食物链连接起来的连锁关系称为,,

1 生物放大作用:重金属毒物和某些难降解的毒物,随着食物链的延长,使处于高位级的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处于低位级的生物体内的浓度逐渐增多加大,这种情况叫做,,,

2 生物蓄积作用:一种生物对某种物质的摄入量大于其排出量,随着生物生命过程的延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逐渐增加,称为,,,

3 生物浓缩作用:某种生物摄取环境中的某些物质或化学元素后,在生物体内的某个部位或器官逐渐浓缩起来,使其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原有的浓度,称为。。

4 环境污染:有害物质(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因子)进入环境后,污染物的数量浓度持续时间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恶化,可对人群或生物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或潜在的危害称为,,,

5根据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是否改变可将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亦称原生污染和二次污染亦称次生污染。

6 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由于物理化学生物学的作用。使污染成分不断稀释,扩散分解破坏,环境又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环境的这种功能成为,,

7 生物富集作用: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尤其是向生物体内转移往往使生物体宁日污染浓度逐渐提高,这种现象成为,,

8 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基本特征:作用广泛和途径多样性;对机体危害的复杂性;低浓度长期作用;环境污染物的多变性和综合性。

9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畸作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 水俣病---慢性汞中毒;痛痛病---慢性镉中毒。

2 敏感人群:把这类易受环境损伤的人群称,,,

3 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4 在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时应当首先考虑保护高危人群或高敏感人群,这样才能保护整个人群。

5 对流层:正常气温垂直递减率度/100ml ,容易形成云雨雾雪.平流层:有厚度约为10KM 的臭氧层。

6 天然环境中,重轻离子数的比不应大于50,若比50大说明空气污浊。

7煤烟型烟雾时间:污染物来自煤炭的燃烧产物及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气象条件为气温低气压高风速小湿度大有雾有逆温产生;多发生于寒冷季节;河谷盆地易发生;受害者以

呼吸道症状最早出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并有头疼呕吐发钳。死亡原因多为气管炎支气管炎心脏病。

8 光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经日光紫外线的光化学作用成强氧化型烟雾;气象条件为气温高天气晴朗紫外线强烈多发在夏秋季节的白天;多发生在南北维度60度以下地区;大城市内机动车辆拥挤高楼林立街道通风不畅容易发生;受害者症状眼睛红肿流泪咽喉痛喘息咳嗽呼吸困难头疼胸闷皮肤潮红心脏功能障碍肺功能衰竭尤其是有心脏病和肺部疾病患者,受害最严重。

9 总悬浮颗粒物:是指颗粒直径的包括液体固体或液体和固体结合存在悬浮于空气介质中的颗粒物,是评价大气质量常用指标

1可吸入颗粒物:是指颗粒直径小于等于10um的颗粒物质,它是被人体吸入呼吸道细支气管乃至肺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更为密切,更能反映出大气质量与人健康的关系。

2 氮氧化物的二次污染包括:臭氧;过氧酰基硝酸酯;醛类。

3 居室中二氧化碳浓度应保持在百分之一下,最高不应超过百分之

4 一氧化碳日平均最高允许浓度为1mg/m3 .二氧化硫

5 地球上天然水源分为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

6 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水源一次大污染后,可出现爆发流行,绝大多数病例的发病日期集中在该病的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但如水经常受污染,则病例可中年不断;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绝大多数患者都饮用相同水源的历史;一旦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7 水俣病发病机制:乙醛生产过程中的无机汞转化成甲醛汞污染水体后,通过水生食物链进入人体,在胃酸作用下生产氯化甲基汞,经肠道吸收率可达95—100百分之。吸入血液的甲基汞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损害最严重的是小脑和大脑特别是枕叶脊髓后束和末梢神经。

8 饮用水的卫生要求:流行病学安全;感官性良好;化学组成对人体有益无害;水量充分,取水方便

9水的净化:混凝沉淀(双电曾作用,吸附架桥作用)过滤

1 加氯量和接触时间:加氯量包括需氯量和余氯量两部分。需氯量是指用于杀灭细菌和氯化有机物所需耗氯量,为了抑制水中残存细菌的繁殖,管网中尚需维持少量剩余氯,规定,接触30min后游离性余氯不低于l

2 镉污染:长期摄入小剂量的镉,可引起肾小管损害为主的肾功能障碍,表现为低分子蛋白和蛋白尿,尿中磷酸盐氨基酸和糖增加;肾小管上皮细胞由退化到坏死,官腔扩大间质纤维化,肾动能受损后引起的维生素D代谢障碍,进而影响钙代谢和骨骼的病变。主要临床表现:早期腰背痛膝关节疼继而发展致肩,脚,髋骨关节等部位,最终全身疼痛,止痛药无效,患者亦在轻微外伤下发生多发性骨折,甚至在咳嗽喷嚏也易引起骨折。四肢弯曲变形,脊柱受压缩短变形,骨软化和骨质疏松,行动困难。

3 地方病的基本特征:病区内该病的发病率,患病率都显着高于非病区,周围非地方病区很少没有该种疾病的发生;非病区健康人口进入该地方病区也可患同类疾病属于高危人群;从地方病区迁出的健康者不会再换该种地方病,原有患者症状不自爱加重有可能减轻;地方病病区的某些易感动物也可以罹患同类疾病;地方病病区的自然环境存在着引起该病的自然因素;彻底根除地方病病区自然环境的致病因子,地方病bingq9可以转化为健康地区。

4 碘缺乏病IDD主要临床表现形式: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防治措施:一级预防措施,在缺点地区实施全民补碘;二级预防措施,加强防治检测;预防补碘副作用,碘过敏碘中毒。

5地方性氟中毒临床表现及分型:氟斑牙氟骨症。

6 必需氨基酸模式:各种膳食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相对比值。

7 人体蛋白质中20多种氨基酸按不同的数量比例组合而成,并不断代谢更新,其中8-9种在哺乳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须有食物供给否则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故称必须氨基酸。

8 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食物中蛋白质含量;蛋白质消化率;蛋白质生物学价值;蛋白质净利用率

9 限制氨基酸:在各种膳食蛋白质中根据人体的需要及比例其相对不足的氨基酸。

1 人体热能消耗主要:基础代谢;体力活动;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2 三大产热营养素占总热值比例:蛋白质百分之10-14,脂肪20—3-。碳水化合物60—65.

3 食物中毒:是指进食被致病性细菌及其毒素,真菌毒素,化学毒物所污染的食物,或误食含有自然毒素的动植物引起的以急性感染或中毒为主要临床症状特征的疾病。

4食物中毒特点:潜伏期短发病急在短时间内出现大批病人,常为机体爆发;病人临床表现相似,多以急性胃肠炎症状或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发病与某种食物有关,发病范围多局限在食用该有毒食品的人群,停止食用该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人与人之间不传染,发病曲线呈现骤升骤降趋势,一般无传染病流行曲线余波。

5 职业病: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力这类病称为,,

6 铅中毒作用机制:卟啉代谢是铅对机体影响较为重要和早期变化之一,铅通过抑制卟啉代谢过程中一系列酶的活性,导致血红素的合成障碍,由于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导致骨骼内幼红细胞代偿性增生。血液中点彩网织碱粒红细胞增多。

7铅中毒临床表现:1慢性中毒a神经系统:神经衰弱症候群是铅中毒早期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疼乏力肌肉关节酸痛失眠食欲不振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周围神经炎有感觉型运动型和混合型表现为肢端麻木呈手套或袜套样感觉,伸肌无力握力下降,重者出现伸肌瘫痪即腕下垂。严重铅中毒可出现铅中毒性脑病,主要表现为癫痫样发作,精神障碍或脑神经受损。B消化系统:口内有金属味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隐痛腹泻便秘。口腔卫生着在门齿犬齿牙龈边有蓝黑色铅线,中等或重症出现铅绞痛。C血液系统:表现为低血色素性贫血多属轻度,周围血中可见点彩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及碱粒红细胞增多。2急性中毒,多为消化道吸收引起,表现为口内金属味恶心呕吐腹胀阵发性腹绞痛便秘腹泻头疼血压升高面色苍白重者发生中毒性脑病出现抽搐少数高热昏迷还可出现铅中毒性肝病中毒性肾病,严重贫血。周围神经炎。

8 医学统计学:若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及医疗卫生事业管理中,知道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就形成了医学统计学。

9 医学统计工作基本步骤:医学研究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1 医学统计资料类型:计量资料(是由一组同质的数值变量值所组成的资料);计数资料(是按事物的属性特征分组清点各组的观察单位而得到的资料);等级资料(按事物的等级或者类别分组,清点各组观察单位而到得到资料称为等级资料或半定量资料)

2 总体:根据研究目的明确的同质的所有观察单位某种变量值的集合

3 样本:根据研究目的从研究总体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实测值组成样本。

4 概率:是描述某种随机事件A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常记作P。

5频数分布2个特征: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频数分布可分为对称分布和非对称分布。

6 参考值范围:是指同质总体中某研究指标大多数变量值的波动范围。

7 流行病学:是指研究人群中的疾病和健康情况的分布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8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9 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数之比。

1 发病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可能发生病的一定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2 罹患率:发病率的观察时间通常以年为单位,如果人群某种疾病的侵袭时间很短,观察时间包括了疾病的整个流行期,例如只有几天或几周,此时的发病率称为,,

3 患病率:是指某些特定时间可能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中某病现患病例的频率。

4 观察性研究包括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根据分组不同方法分析性研究分为病例对照研究和列队研究

5 暴露是指研究对象曾经接触过某些因素或具备某种特征。

6 病例的种类:有新发病例,现患病例两种。新发病例应作为首选病例类型,其优点发病时间接近暴露时间,对疾病危险因素的回忆比较准确可靠,能够缩小回忆偏倚;新病例的各种特征易保持原状;由于新近发生疾病,尚未受到各种决定生存因素的影响。现患病例是过去新发病例中的幸存者,对既往暴露的回忆易受到疾病迁延和存活因素的影响,不易判断暴露因素与疾病的时间关系,但现患病例容易获得,可以节省研究时间。

7 比值比:病例对照研究中表示暴露与疾病之间关联强度的指标称为,,

8 相对危险度:是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比。

【医疗知识】预防医学重点知识点整理复习

★预防医学的模式:环境-人群-健康 ★健康: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三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病因学预防):防止疾病发生,降低发病率,促进健康 宏观的根本性措施:针对疾病危险性的增加,建立健全社会、经济、文化等措施 机体措施: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婚前检查、孕妇和儿童保健、慎用医疗措施和药品 环境措施: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疾病发展,降低病死率,保护健康.传染病应做到“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早报告 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及时治疗,防止病情恶化.防止病残及康复,提高生存率,恢复健康. 1、环境:人类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及外部条件。预防医学所研究的环境是由环绕人类的各种自然因素构成的。 2、环境污染:由于人类活动使有害的物质或因素进入环境。造成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引起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发展的现象。 3、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归:迁移,自净,转化(由污染源排放后,直接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称为一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化学反应后,转化形成的称为二次污染物。) 4、生物富集作用:生物体能从环境介质中浓缩某些污染物,使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不断增加,最终可显著高于环境介质中的浓度。 5、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从而形成以食物形式进行物质转移的锁链关系。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长期性,复杂性,多样性。 6、环境污染对健康的损害: 急性危害:由于短时间内大量污染物接触所引起,通常其损害表现迅速,剧烈,呈明显中毒症状,疾病爆发,甚至死亡。(LA光化学事件,伦敦烟雾事件) 慢性危害:无机汞转化为甲基汞在水中富集水俣病。镉通过稻米,饮水在体内聚集—痛痛病远期危害:致突变作用(可遗传变异),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胚胎胎儿) 间接危害: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 ★饮用水细菌学指标 细菌总数:<100(CFU/mL)

预防医学知识点总结

一生产性毒物和职业中毒 2 3 4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1)呼吸道(主要)(2)皮肤不经肝脏转化和解毒;中毒的危险大 (3)消化道经肝脏转化和解毒;中毒的危险小 5影响毒物作用的因素:(1)化学结构(2)物理特性 (3)毒物剂量:绝对致死剂量LC100(LD100)半数致死剂量LC50(LD50) (毒性参数)最低致死剂量MLC(MLD) 最大耐受剂量LC0(LD0) (4)毒物的联合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拮抗作用(5)个体差异 二1慢性铅中毒: 1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外周神经炎,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脑病2消化系统:(1)消化系统功能紊乱(2)腹绞痛(3)铅线口中金属味,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部隐痛,腹泻或便秘,严重者腹绞痛 3血液和造血系统:(1)贫血(2)异常红细胞增多 4肾脏损害 2急性铅中毒:多为消化道吸收引起,比慢性中毒病情进展快,而且严重 (1)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绞痛 (2)少数出现中毒性脑病 3诊断原则(职业性)职业史:诊断前提 生产环境的劳动调查 因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血、尿、头发) 驱铅诊断:对象,有密切铅接触史,有临床表现,但尿铅不高的人。 诊断原则(非职业性)接触史:至关重要 症状和体征:儿童重要的一个表现:神经行为的亚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血铅,是最有效的检查指标 4治疗原则:(1)趋铅治疗金属络合剂:依地酸二钠钙(首选)、*基解毒剂 (2)对症治疗(3)一般治疗 三汞中毒的临床表现 急性汞中毒:(1)类似于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2)口腔炎;(3)胃肠道症状;(4)化学性肺炎;(5)肾损伤;(6)汞毒性皮炎 慢性汞中毒:(较常见) (1)以兴奋为主的神经精神系统症状①神经衰弱综合症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③神经症状----易兴奋症 (2)汞毒性震颤开始时是全身肌无力、肌肉疼痛、痉挛,随之出现细小、无规律、不对称的三颤-------手指、舌尖及眼睑。进一步发展至腕部、上下肢,最后可出现全身震颤,表现为粗大、有意向性。震颤、步态失调、动作迟缓等症候群,类似帕金森病 (3)汞毒性口腔炎①汞线:位于齿龈周围,由蓝黑色小点构成。仅出现在一些空腔卫生不良的工人中;汞线 只能说明是共吸收,并非是汞中毒。 ②口腔炎:流涎、口腔腥味臭、牙齿红肿,松动 ③其他,少数患者可有肾脏损害 四慢性苯中毒的临床表现(1)神经系统:神经衰弱综合症 (2)造血系统①最早,最常见为持续性白细胞计数下降。(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但中性粒细胞内中毒颗粒增多) ②随后血小板计数下降。皮下及粘膜不平行的出血倾向。 ③中度中毒者红细胞计数下降。 ④晚期全面细胞减少(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网织红细胞等),致再生障碍性贫血贫血、白血病。 苯所致白血病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为多见 五窒息性气体

预防医学重点知识概括总结

预防医学重点知识概括总结 1、预防医学的概念及特点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与早逝。 特点是(1)工作对象是个体和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2)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重点研究健康影响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预防的有效手段和效益;(3)采取的对策既又针对个体预防疾病的干预,更重视保障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社会性措施。 2、预防医学的学科体系: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环境卫生科学医学;社会与行为科学(健康教育、促进)卫生政策与管理(营养学,食品卫生学)。 3、健康决定因素:社会经济环境、物质环境、个人因素、卫生服务。 4、三级预防策略的概念 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健康决定因素的特点,把预防策略按等级分类,称为三级预防策略。 5、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包括针对健康个体的措施和针对整个公众的社会措施。 6、第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7、第三级预防:对已患某些疾病的人,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疾者,主要促使功能

恢复、心理康复,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患者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8、三级预防的落实,根据干预对象是群体或个体,分为社区预防服务和临床预防服务。社区预防服务以社区为范围,以群体为对象开展预防工作。临床预防服务以个体为对象实施对个体的预防干预措施。社区预防服务实施的主体是公共卫生人员。临床预防服务则是临床医务人员。 9、临床预防服务 概念:在临床场所由专业人员指导的预防服务。 内容:求医者的健康咨询、筛检(定期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胆固醇测定、视敏度筛检、听力测试)和化学预防(孕妇补充叶酸、预防卒中服阿司匹林)。 10、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在临床工作中从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过程中收集有关个体的危险因素信息,为下一步对危险因素的个体化干预提供依据11、健康维护计划的内容 根据危险因素的评估及患者的性别、年龄的信息,确定干预措施,包括健康咨询、健康筛检、免疫接种和化学预防。 12、社区概念 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13、社区公共卫生的概念

预防医学知识点考点重点归纳整理总结

预防医学重点 绪论 1.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2.预防医学特点: ①对象包括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 ②研究方法注重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③采取的对策更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预防医学的内容… 3.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4.健康的组成: ①身体 ②心理:智力,情绪,精神 ③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 健康的作用… 5.健康决定因素 ①社会经济环境 ②物质环境 ③个人因素 ④卫生服务 健康生态学模型 疾病自然史 6.三级预防 ①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是通过采取措施消除治病因素对机体的危害的影响或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②第二级预防,三早,临床前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传染病,五早,早报告,早隔离。 ③第三级预防,采取及时有效治疗措施,终止疾病的发展,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 7.高危人群的预防策略:是指对疾病高危险的个体采取预防干预措施来降低其将来发病的风险。优点:重点关注病因链的近端,干预针对性强和效果明显。 全人群的预防策略:是指针对影响整个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尤其是病因链远端的因素进行干预降低整个人群疾病的风险。优点:使整个人群受益。 第二章流行病学概念 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①研究对象是人群,②关注的事件包括疾病与健康状况,③主要研究内容和流行病学研究的三个阶段(怎么分布,什么因素,策略和措施),④研究和实践的目的是防治,促进健康。 2.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3.观察法:就是不对研究对象施加任何干预或实验措施,观察人群在自然状况下疾病,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的分布情况。包括描述法和分析法。 4.实验法:对研究对象有所介入或干预,并前瞻性地观察介入手段或措施效应。 数理法… 5.发病率:指在一定期间内(一年),特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出现的频率。若在观察期内一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总结

1.食物链: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作为食物,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锁链关系称为食物链 2.二次污染物:排入环境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理化性质不同于一次污染物的新的污染物 3.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症状岀现这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各种传染病均有相对固定的潜伏期,病原体在此期间增殖至引起宿主产生症状的阈值量。各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各异,其变化范围从几小时到数十年,受到病原体数量、毒力、侵入途径和机体状态的影响。 4.预防接种:利用生物制品将抗原或抗体注入机体,使其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抵抗力,保护易感群体,以预防传染病。它是实施计划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5.突发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6.蛋白质的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 action of protein):两种或两种以上食物蛋白质同时食用,其中所含有的必需氨基酸取长补短,达到较好的比例,从而提高利用率的作用称为蛋白质互补作用。 7.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的病理改变,岀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并影响劳动能力。 8.健康监护:通过各种检查,分析和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及其程度,掌握作业工人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疾患的发生和发展。 9.矽肺: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0.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11.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 人工环境 12.生物的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含量在生物体之间沿着食物链逐级增高是生物体内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 13.第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 病的发展和恶化。 14.均数抽样误差:因各样本包含的个体不同,所得的各个样本均数也不一定都相等,这种由抽样而造成的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之差异或各样本均数之差异称为均数的抽样误差。 15.患病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16.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岀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7.筛检:screening是在大量人群中通过快速的试验和其他方法,去发现那些未被识别的病人、可疑病人或有缺陷的人。 18.总体与样本: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的个体之全部。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 体,作为样本,用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 19.同质与变异:同质是指被研究指标的影响因素相同。同质基础上的各观察单位(亦称为个体)之间的差异为变异。 20.疫源地:传染源及其排岀的病原体向周围传播所能波及的地区。 21.爆发:是指一个局部地区,集体单位中,在短时间内突然有许多同类病人的事件。 22.试验的真实性: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相符合的程度。 23.食物中毒:是指人摄人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后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物摄入后所岀现的而非传染性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属于食源性疾病的范畴。 24.冷链:(cold chain)是指疫苗从生产保存运输直至接种始终处于冷藏条件以保持其效价不受损害的特殊供应链系统 25.计划免疫(planned immunization )是指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 有计划的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传染病的目的26.传染病:epidemic特异病原体或其毒性产物引起 的具有传染性并可能造成流行的一类传染性疾病 27.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为主的疾病 28.听觉适应:听阈提高 10?15dB以上。离开噪声环境,数分钟即可恢复; 29.听觉疲劳:听阈提高超过15dB甚至30dB以上,离开噪声环境需较长时间如数小时甚至二十几小 时以后听力才能恢复; 30.永久性听阈位移:长期接触强噪声,听阈不能恢复到原来正常水平,听力下降呈永久性改变。 31.生产性粉尘: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够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粒径小于 15gm的粉尘颗粒为可吸入性粉尘,粒径小于5^m的粉尘颗粒物为呼吸性粉尘。 32.抽样调查:指在研究人群中随机抽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即只调查某人群众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根据这种调查结果估计该人群某病的患病率或某些特征的情况33.暴露:exposure流行病学常用术语,研究过程中 中所关心的任何因素都可以称为暴露 暴露的特点:1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 2.设立对照3. 研究方向由因及果4.证实暴露与结局的因果关系 34.队列研究:是选定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种因素分为两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两组结局的差异,从而判断暴露因素与结局有无关联与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队列研究用途:检验病因假设、评价自发的预防效 果、描述疾病自然史、新药的上市后监测 35.相对危险度(RR):指暴露组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的比值,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或死亡关联强度指标 36.归因危险度(AR )又叫特异危险度或率差,指 暴露与非暴露组的差值 37.职业接触限值(OEL)是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 限制量值 38.绿色食品:是指经专门机构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 39阈剂量:是指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岀现某种最轻微的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40.半数致死量: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称为半数致死量,它是评价毒物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也是对不同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 41.局部振动病:是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所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 42.呼吸性粉尘: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 5微米的粉尘 颗粒,易于到达肺泡,也能从呼吸道呼岀,这类粉尘粒子称为呼吸性粉尘 43.迟发脑病:急性CO中毒患者在意识恢复后,经 2--60天的"假愈期",又突然出现以精神及意识障碍,锥体外系损害症状为主的脑病表现 44.热适应:是指人体在热环境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

预防医学常见知识点

预防医学常见知识点 1.黄曲霉毒素:目前发现最强致癌物质农药。 2.常见细菌: (1)假单胞菌属:新鲜冷冻蔬菜、肉、海产品 (2)肠杆菌科:肉鱼类食品。 3.有毒金属:铅中毒:消化、神经、造血等多系统毒损伤汞中毒:神经损伤,水俣病。 4.食物中毒特点:潜伏期短,多为集体暴发;临床表现相似,多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发病与某种食物有明显的关系,不食者不发病,停用该食物后,发病即止;一般无传染性的特点。 5.我国以细菌性食物中毒占绝大部分,其中又以沙门菌属引起者为多。 6.细菌性食物中毒诊断原则:有明显的季节性;符合食物中毒的特征;有细菌及毒物检测结果证明;必要时进行动物毒性试验。 7.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 (1)沙门菌属,腹痛和腹泻,黄绿水样便,有时带黏液和脓血,体温高达38~40℃,重者出现寒战。 (2)致病性大肠杆菌,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水样,伴有脓血,体温升高。 (3)副溶血性弧菌,以脐部阵发性绞痛为本病特点,大便多为水样、血水样、黏液或脓血便,里急后重不明显。 (4)肉毒杆菌,头晕、乏力、走路不稳、视力模糊、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逐渐发展为语言不清、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 (5)黄曲霉素,花生、玉米及其制品,引起肝炎。 8.砷化物:最常见的砷化物中毒是As2O3,俗称砒霜(信石)。发生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数周后可发生脱发、指甲变形、手足掌面过度角化、指(趾)甲出现白色横纹(mess 纹)等。 9.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特效治疗采用1%美兰小剂量口服或缓慢静脉注射,维生素C和葡萄糖。 10.运动员储存的脂肪,使血中的脂质增加,当这些游离的脂肪酸不能被肌肉活动所消耗,就可能导致动脉硬化。

预防医学重点知识点复习

1。营养:机体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体内的消化、吸收和/或代谢后,或参与构建组织器官,或满足生理功能和体力活动需要的必要的生物学过程。 2。营养素: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称为营养素,即通过食物获取并能在人体内被利用、具有供给能量、构成组织及调节生理功能的物质。 3。营养素需要量:指能保持人体健康,达到应有的发育水平和能充分发挥效率地完成各项体力和脑力活动的、人体所需要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必需量。 4.营养供给量:在生理需要量的基础上考虑了人群的安全率而制定.安全率包括人群中的个体差异、在应激等状况下需要量的波动、食物的消化率、烹调损失、各种食物因素和营养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并兼顾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等实际问题,而提出的膳食中实际应该含有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量.膳食营养素供给量略高于营养生理需要量。 5.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任务:识别、评价、预测、控制和研究不良劳动条件中的职业性有害因素,防止其对劳动者健康造成损害,创造安全、卫生、满意和高效的作业环境,以保护劳动者健康,提高其作业能力. 6.职业性有害因素:指在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 生产过程(化学因素:毒物、粉尘;物理因素:不良气象条件,噪声、振动,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生物因素:细菌、病毒、霉菌) 劳动过程(劳动组织、劳动强度、工具、体位) 生产环境( 厂房建筑布局,自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7.毒物存在的形式:气体:常温、常压下呈气态存在的物质。蒸气:即固体的升华、液体的蒸发或挥发。雾: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酸雾。烟: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小于0。1μm .粉尘: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大多数为0.1μm-10μm。 8。毒物吸收方式:主要为呼吸道:影响因素:毒物在空气中的浓度或分压、毒物的分子量及其血/气分配系数.其次为皮肤:芳香族氨基和硝基化合物、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氨基甲脂类化合物、四乙基铅。消化道较少:常见于意外事故。 9.职业性损害: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并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通称为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外伤 10.职业病:1.尘肺:13种。2.放射性疾病:11种。3。职业中毒:56种。4。皮肤病:8种.5.物理因素引起的职业病:5种。6.生物因素引起的职业病:3种.7。眼病:3种 8.耳鼻喉口腔:3种。9。肿瘤:8种。10。其他:5种(金属烟热、职业性哮喘、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棉尘病、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 11.职业病特点:病因明确;病因大多数可定量检测;有一定数量的人发病;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预后较好;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办法 12.职业病诊断:职业病的诊断应根据准确可靠的职业接触史、生产环境劳动卫生调查和临床检查三方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依据职业病诊断标准,排除非职业性疾病,由集体作出诊断。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三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进行集体诊断。应综合分析: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情况,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确诊后,出具诊断证明书(一式三份)。 13。职业中毒预防措施:遵循“三级预防”原则,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做好“前期预防”。1.根除毒物2.降低毒物浓度3。工艺建筑布局4。个体防护5.职业卫生服务6.安全卫生管理 14。铅中毒毒理分布:铅大部分与红细胞结合,小部分在血浆;血循环中血浆蛋白结合铅可溶性PbHPO4;初期:肝、肾、脾、肺、皮肤;后期:骨(90—95%铅储存库),毛发,牙齿。难溶磷酸铅 15。铅中毒临床表现:慢性中毒 :早期表现为乏力、关节肌肉酸痛、胃肠道症状等.1)神经系统:类神经症、周围神经病,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脑病.2)消化系统:轻者表现为消化不良,重者出现腹绞痛、消化不良症状。口腔卫生差者可在齿龈边缘见到约1mm蓝灰色线,称为“铅线”(lead line).3)血液系统:多呈低色素正细胞型贫血.外周血可有红细胞增多.4)其他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铅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并可通过乳汁引起婴儿铅中毒. 16.铅中毒预防:1。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铅2.降低铅浓度:1)改革工艺(2)加强通风(3)控制熔铅温度,减少铅蒸气逸出.铅烟0。03mg/m3,铅尘0。05mg/m3。3。加强个人防护4.监测与监护.职业禁忌证:明显贫血、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明显的肝肾疾病、心血管器质性疾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17.个人防护用品:根据所防护人体器官或部位,分为7大类:1.头部防护类;2.防护服类;3.呼吸器官防护类;4.手足防护类;5。听觉器官防护类;6。眼、面防护类;7。防坠落类。

预防医学重点知识点整理复习

预防医学重点知识点整理复习 预防医学是指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科学和实践,它包括公共卫生、临床预防医学、家庭、社区和个人预防医学等。作为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预防医学的理论和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本文将针对预防医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复习,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1. 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已经有许多种疫苗被广泛应用于疾病防治,如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流感疫苗、乙肝疫苗等。接种疫苗可以大大降低患病风险,避免疫苗可预防的疾病的传播,同时还可以保护未接种疫苗的人群。 2.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在生活中促进健康和防止疾病的传播的过程。它的目的是宣传健康信息,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培养健康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尤其是在学校中应该加强对健康知识的教育,同时还要针对不同阶段的人群,分别进行相应的健康宣传和教育。 3. 饮食与营养 饮食与营养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关于饮食与营养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包括:合理膳食,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适

量摄取蛋白质和脂肪,限制糖、盐和酒精的摄入量,多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此外,在不同的人群和情况下,饮食和营养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根据个体情况做出合理的饮食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4. 运动与锻炼 适量的运动和锻炼有助于强身健体,改善身体状态和降低患病风险。例如,每天进行适当的锻炼和运动有助于强化心肺功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此外,还可以帮助减轻心理压力和改善心情。然而,在进行锻炼和运动时,要根据个人身体条件,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和强度,不要过度运动或者运动过程中出现疼痛或其他异常反应。 5. 家庭和环境卫生 生活环境和家庭卫生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家庭和环境卫生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勤洗手、消毒、通风等,适时清洁房间和家具,注意食物的安全与卫生,杜绝害虫和害兽的滋生,减少垃圾的产生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同时还可以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以上就是预防医学相关知识点的一些整理和复习。相信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同时也可以为人们的生命健康做出更有价值的贡献。

预防医学重点总结

预防医学重点总结 第一篇:预防医学重点总结 预防医学:是在基础学科(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医学和环境医学的基础上,应用并发展环境与健康效应结局的基本理论,研究自然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对机体健康作用机理和疾病发生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目标是降低疾病的发病率或者脱离良好健康状态事件的发生率。第二级预防:目标是通过早期发现来减少患病,又称临床前期预防。第三级预防:目标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或残疾又称临床期预防。健康: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6 三级预防: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健康的决定因素的特点将公共卫生预防策略按等级分类实施的过程。人与环境的关系:物质的统一性;人体结构和功能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及人类)与非生物环境(空气水无机盐)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界四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9 食物链: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彼此以食物链连接起来的连锁关系称为,生物放大作用:重金属毒物和某些难降解的毒物,随着食物链的延长,使处于高位级的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处于低位级的生物体内的浓度逐渐增多加大,这种情况叫做,,生物蓄积作用:一种生物对某种物质的摄入量大于其排出量,随着生物生命过程的延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逐渐增加,称为,,生物浓缩作用:某种生物摄取环境中的某些物质或化学元素后,在生物体内的某个部位或器官逐渐浓缩起来,使其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原有的浓度,称为。环境污染:有害物质(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因子)进入环境后,污染物的数量浓度持续时间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恶化,可对人群或生物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或潜在的危害称为,,5根据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其理化性质是否改变可将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亦称原生污染和二次污染亦称次生污染。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由于物理化学生物学的作用。使污染成分不断稀释,扩散分解

(完整版)预防医学知识点

是指促进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的全过程,是一种协调人类环境的战略。他规 定了个体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应担负的责任。 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过程,促使人们自觉的采用有益于 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和减少危(wei)险因素的影响。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又称化学元素性地方病。是由于地球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 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者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者过少,而引起的某些特异性疾病 由于人为原因造成广泛的环境污染,而引起对居民健康的严重危害和生态破坏称为公 害。 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成为公害病。 :是指机体通过饮用或者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者食用 被该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也称水性传染病 是生活在高弗区的居民通过食物,饮水及空气等介质,它是长期摄 入过量氟而发生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 :是指机体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因碘长期摄入不足而导致的一系列病症,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 方性克汀病 人体不能合成或者合成速度较慢,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半胱氨酸和酪氨酸这种可减少人体对某些必需氨基酸需要量的氨基酸 :其余九种氨基酸,人体自身可以合成并满足机体需要的 :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用被机体利用的蛋白质量与消化吸 收的食物蛋白质量的比值的 100 倍表示。生物价越高,表明蛋白质被机体利润长度越高。 :两种或者两种以上食物蛋白质混合食用,其中所含有的必需氨基 酸取长补短,相互补充,达到较好的比例,从而提高蛋白质利用率的作用,称为蛋白质互补作用. 是指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目前认为n-6 系列的亚 油酸和 n-3 系列的α亚麻酸是人体必须的两种脂肪酸,前者可在体内转变为花生四烯酸,后者可在体内转变为20 碳五稀酸 EPA 和 22 碳六烯酸DHA。 是食物中不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和木质素的总称,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 海藻胶,木质素等。 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日膳食中应包括人体所必需的足够的热量及各种 营养素,并保持各种营养素间的平衡,避免缺乏或者过多,以满足机体代谢和维持健康的需要。 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者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是指食用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物 使用后浮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在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中产生和存在的,对劳动者的健康安全和作 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者条件,统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飘荡在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统称为气溶胶。 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造成的伤害超出 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病理改变,浮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劳动能力,这种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又称职业性多发病,指职业性有害因素并非是所患疾病唯向来接的原 因,而只是降低了机体的反抗力,表现为特定职业人群中该病的患病率升高,潜在的疾病显露和以患疾病的病情加重等,这些疾病统称为工作有关疾病。 :指对眼,呼吸道粘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多具有腐蚀性。 :是指妨碍机体氧的供给,吸入,运输和利用,从而导致机体处于缺氧状态的一 类有害气体。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和化学窒息性气体。 :是由于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是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预防医学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预防医学知识点整理 ★一、绪论 ★1、预防医学的定义: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三大模块之一,是研究外界各种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合理利用有利因素,消除不良因素,以提高人群健康为目的一门学科。 预防医学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关系:相互渗透、相互利用,联系紧密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比较:前者针对群体,后者针对个体。 ★2、健康的定义:WHO提出的定义: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5条标准:①健康必须具有完整的体魄②用现代仪器检测无病③有良好的心态④有较高的工作效率⑤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急能力 ★3、健康的资源:①和平②适当的经济资源③食物和住所④稳定的生态系统⑤可持续性资源的应用。 ★4、健康决定因素:①社会经济因素②个体因素③环境因素④卫生服务 ★5、医学模式的定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科技水平条件下,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看法。核心是医学观。 发展阶段:①神灵主义医学模式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③机械论医学模式④生物医学模式⑤社会生态学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对临床的影响:①医学研究②临床治疗③临床康复④疾病预防 ★6、健康问题的群体现象:临床工作者遇到的是一个个病人,但一个病人是个体,个体多了达到一定数量就是群体,多个病人或一类疾病,所有病人(或某些健康问题的健康人)构成的群体具有一些共同的或相似的特征,称为健康问题的群体现象,或称为健康问题的分布。 7、健康问题:是指个体所表现出的非健康状态,具体的说就是疾病、伤害、亚健康状态或健康缺陷等。 ★8、疾病:是指个体表现出能够被患者个人感知或他人观察、测量到的异常状态,简单的说,就是身体功能不正常状态。 ★9、疾病的特点:①临床性②个体性 ★10、健康疾病连续带:①对个体:就是一个人从健康——疾病——健康的过程。②对群体:就是发病的低水平——发病的高水平——发病的低水平的过程。 WHO:从健康—疾病可以认为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称其为健康疾病连续带(HDC)。 ★11、冰山现象:①对个体:在正常情况下,机体的异常部分仅呈少部分,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就会出现疾病。 ②对群体,在正常情况下,人群患病仅呈少部分,当人群的抵抗力低下时,就会表 现出大部分人患病。 这就和冰山一样,在水温低时,冰山少部分在水面上暴露,大部分隐藏在水下,在水温高时冰山大部分就会暴露在水面上,这种现象称为“冰山现象” ★12、疾病谱:疾病从亚临床表现或先兆表现到临床表现和结局所呈现的所有表现形式,称为疾病谱。每一个病人在不同疾病阶段表现为疾病谱中的一种形式。 ★13、疾病的三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针对病因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如个体措施和环境措施 第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三早”预防工作,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第三级预防:对已换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防止伤残,提高生活质量 临床医生在三级预防中的作用:宣传者、执行者 临床医生在保护人群健康的作用:作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第一报告人,疾病监测的前哨,以及日常各种个体化预防服务和疾病管理服务的提供者在保障公众健康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4、健康与疾病测量指标的主要特点:①区间性②重叠性③可变性 ★15、衡量疾病发生强度的指标: ①散发:某病发生率呈历年一般水平,各病例间无明显传播关系,表现为散在发生,这样的流行强度称散发。 ②流行:指某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预防医学学习总结范文

预防医学学习总结范文 一、高血压临床预防 1)、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成年人高血压,收缩压≥___mmhg,舒张压≥___mmhg)。③临界高血压,指血压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2)发病原因:高血压病因不明,与发病有关的因素有(1)年龄:发病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2)食盐:摄入食盐多者,(3)体重:肥胖者发病率高。 (4)遗传:大约半数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 (5)环境与职业:有噪音的工作环境,过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均易发生高血压,城市中的高压发病率高于农村。 3)主要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心脏血管的损害。高血压主要损害心脏的冠状动脉,逐渐使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而发生冠心病。二是对心脏本身的损害。由于血压长期升高,增加了左心室的负担,左心逐渐肥厚、扩张而形成高血压性心脏病。4)主要表现:早期表现早期多无症状,或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劳累后感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随病程进展血压持续升高出现剧烈头痛、视力模糊,心悸气促,面色苍白,耳鸣,眩晕,多汗应迅速降压治疗。这时若血压突然升高引起急性脑循环功能障碍,致使脑血管痉挛,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导致剧烈头痛、视力障碍、恶心、呕吐、抽搐、昏迷、一过性偏瘫、失语等。眼底可见小动脉痉挛、视神经乳头水肿、出血及渗出物等。心肌肥厚,形成高血压性心脏病。5)易发人群: (1)父母患有高血压者。 (2)摄入食盐较多者。 (3)摄入动物脂肪较多(4)长期饮酒者。 (5)精神紧张者。 (6)吸烟、肥胖者。 (7)胆固醇高,有心脏或者肾脏疾病、糖尿病患者。6)主要预防措施:

(1)控制饮食:平时饮食应该做到少盐,少吃富含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平时以植物油为主,少吃动物油,多吃蔬菜。 (2)应该控制体重:平时一日三餐要规律,不能暴饮暴食,也不能大鱼大肉吃得过多。 (3)平时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要避免久坐,避免情绪太过于大起大落以及精神紧张等。 (4)建议患者戒烟戒酒,休息从分,避免过度劳累。 (5)若是已经被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要坚持长期服用降压药,在此期间要联合用药,避免长期单一用药。 (6)并且告诉他要定期检测血压,向患者询问有无家族史,若有建议他的家属也要进行血压测量。 (7)平时应加强高血压的宣传,引起人们对此的___。我们也可以在社区接到或是上门免费开展测血压。 二、高血脂的临床预防: 1)诊断标准:高血脂的诊断标准是按照人体内部胆固醇的高低来判断的。一般成年人空腹血清中总胆固醇超过___mmol/l,甘油三酯超过___mmol/l,可诊断为高脂血症,而总胆固醇在5.2--___mmol/l者称为边缘性升高。2)发病原因: 1.遗传因素:高血脂症存在一定的遗传性,这是由于控制血脂合成及代谢的基因发生了问题 2.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卧床、过量饮酒、吸烟、精神紧张、焦虑等,都可造成血脂的增高。 3.从饮食热量的摄入过多,容易造成是身体肥胖,或是体重超标,这是导致高血脂、糖尿病和心脏病等疾病多发的危险因素。 4.胆固醇及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过大。3)主要危害:导致冠心病、心脏病、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的罪魁祸首,而且也和癌症的发生有关。4)表现:一,轻度高血脂通常无感觉;一般头晕、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肢体麻木、胸闷、心悸等;较重时会出现头晕目眩、头痛、胸闷、气短、心慌、胸痛、乏力、口角歪斜、不能说话、肢体麻木等症状5)预防措施:

预防医学的重点

预防医学的重点 一\概念 1\预防医学从人群健康出发,研究外界因素与人群健康相互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生物机体影响的作用规律,提出消除不利环境因素,改善环境质量,优化卫生保健服务的策略与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等目标的一门医学科学 2\三级预防是针对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提出的有关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相应措施和策略。三级预防包括,第一级预防为病因预防,第二级预防为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三级预防为临床预防,其目的是防止并发症。 3\合理膳食 4\率与构成比 5\发病率与患病率 6\总体与样本 7\均数与标准差 8\调查问卷与问卷调查 9\营养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素,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生物学过程 10\计量资料用定量的方法测定观察单位某项指标数值的大小,所得的资料称计量资料。 11\\食物中毒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12\统计图用点、线、面等表达统计资料中的数量及其变化趋势,使统计资料更形象、易懂,以直观反映出事物间的数量关系 13\营养素是指食物中含有的能维持生命,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化学物质,称为营养素。

是指食物中可为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 14、计数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清点各组的观察单位数,所得的资料 15、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入含有致病因子(包括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致病物)的食物或摄入的食物营养不平衡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16、统计表是用表格的形式来表达统计资料和指标的表格 二\问答题 1\请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方法对病区出院患者进行住院满意度调查/ 2\请你用流流行病学队列研究的方法对医院输血病人进行输血后感染的调查. 3\请设计一个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三\. 简答题 1.简述糖尿病三级预防保健策略。 (一)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1)控制体重 (2)’参加体育锻炼与劳动 (3)报酬提倡合理膳食 (4)避免服用有损糖耐量的药物 (5) 预防病毒感染 (二) 第二级预防 筛选高危人群. (三) 第三级预防 预防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学习预防医学心得体会[最新版]

学习预防医学心得体会 学习预防医学心得体会 篇一:预防医学学习总结 预防医学:是综合性应用医学学科,它以人群为重点研究对象,侧重宏 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乃 至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的规律,探讨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改变不 良行为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策略与措施以 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听觉疲劳:听觉适应有一定的限度,如噪声刺激超出听觉适应的限度, 听阈位移可增至30dB,听觉敏感性的恢复也需较长时间, 听觉适应:长时间在噪声作用下,听觉敏感性下降,进行听力测试时, 听阈增高可达10-14dB,但离开噪声环境后一定时间内可恢复 营养:是指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 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营养素:是指人体为维持生存和健康,保证生长发育和体力劳动所需 的来自外界,以食物形式摄入的物质. 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指蛋白质经消化吸收后,进入机体可储留和利用 的程度,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由于各种食物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比值 不同,故可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与缺乏该种必需氨基酸的 食物互相搭配食用,可使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成分更接近合适比值, 从而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 必需脂肪酸:是指在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多不饱合脂肪酸. 钙:是人体内含量较多的元素之一. 铁: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中含量最多的一种, 1预防医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规律,2分析人群疾病分布与健康 水平动态变化趋势.3制订预防疾病与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4探讨

卫生保健与疾病防治的缓缓和管理方法, 2预防医学的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2实验研究 1全球环境问题? 1气候变暖2臭氧层破坏,3酸雨,4生物多样性锐减 1\什么是环境污染的来源 1生产性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可向环境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2生活 性污染:垃圾,粪便,污水等生活废弃物.3交通性污染:汽车,火车,飞 机等,4,其它污染 2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1:生活炉灶2人体排放3烟草烟雾4建筑材料及家具5其他:化学物, 等 3室内空气污染的预防措施, 1贯彻执行寅空气污染的法规,2合理的住宅平面配置,3改善炉灶和 采暖设备,4通风换气,5控制吸烟,6选择合格产品,7合理规划, 4劳动过程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2工作中精神过度紧张3工作强度过大或工 作安排不当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5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 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设备等 5什么是职业病及其特点 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 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 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称为职业病 其特点:1病因明确,2所接触的病因多是可以检测的,3在接触同一因 素的人群中有一定的发病率,4大多数职业病好能早期诊断,处理,预 后良好. 6 10大类115种新职业病名单 尘肺13种,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职业中毒56种,物理因素所致职 业病5种,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职业性皮肤病8种,职业性眼病 3种,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病3种,职业性肿瘤8种,及其他职业病5种 7职业病的诊断,

预防医学总结

绪论 二.预防医学特点:1.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2研究方法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但更侧重于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群的关系;3.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应。 三.健康决定因素:指决定个体和人群健康状态的因素。包括:1、社会经济环境。2、物质环境3.个人因素。4卫生服务。 四.三级预防策略:1.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即防止疾病的发生。2.第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3.第三级预防:对已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延长生命。 第一章流行病学概论 流行病学定义内涵:1.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群。2.流行病学关注的事件包括疾病与健康状况。3.流行病学主要研究内容是:(1)揭示现象(2)找出原因(3)评价效果。4.流行病学研究和实践的目的是防治疾病、促进健康。 二.流行病学基本原理:1.分布论。2.病因论。3.健康-疾病连续带。4预防控制理论(三级预防理论)5.数理模型。6.流行病学的几个基本原则:(1)群体原则(2)现场原则(3)对比原则(核心)(4)代表性原则 三.流行病学的用途:1.描述疾病及健康状况的分布。2.探讨疾病的病因。3.研究疾病自然史,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和预后评估。4.疾病的预防控制及其效果评价。5.流行病学分支。 第二章疾病分布 二.疾病分布的测量指标:1.发病率:指在一定期间内(一般为1年)特定群中某病新病例 疾病频率的测量(日、周、旬、月),常用于疾病暴发或流行时的调查。 3:也称现患率,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现患某病者(包括新、旧病例)所占的=发病率*病程。 4 5.死亡率:指在一定时间期间(通常为1年)内,某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死亡率是测量入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6.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 三.疾病的分布形式(“三间分布”) 1.地区分布:疾病的地方性: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使一些疾病无需从外地输入,只存在于某一地区,或在某一地区的发病率水平总是较高,这种现象称为疾病的地方性。 2.时间分布 3.人群分布:出生队列分析:将同一时期出生的人划归为一组称为一个出生队列,对其随访观察若干年,观察死亡等情况。 4.判断疾病地方性的依据:(1)该病在当地居住的各群组中发病率均高,并随年龄增长而上升。(2)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组中,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3)外来的健康人,到达当地一定时间后发病,其发病率逐渐与当地具名接近(4)迁出该地区的居民,该病的发病率下降,患者症状减轻,或者呈自愈趋向。(5)当地对该病易感的动物也可能发生类似的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