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戒指

合集下载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艺术研究唐代女性服饰考略杨哲兴(上海大学,上海 200444)摘 要:有唐一代,中国传统文化处在一个繁盛向前的阶段,女性服饰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展现其所属时代的特征。

唐代女性服饰包括服装、佩饰、妆饰几大部分。

各有内容、特点。

女性服饰的形成有各方面的原因,如社会氛围、民族融合等。

关键词:唐代;女性;服饰;形成原因0 前言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疆域广阔,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颇具代表性的开放型社会,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它所创造的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文明、最开放的国度之一。

在这种氛围下,唐代妇女生活呈现 出一种中国传统社会进程中少见的开放形态,她们的审美创造意识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服饰即为表征之一。

服饰“是时代风貌的镜子,服饰的变迁直接反映着流行于那个时代的文艺思潮和当时人们的处世哲学”。

[1]唐代女性服饰以其繁复的构成、多样的组合、精美的的搭配展示着当时女性的美丽,同时也表达出她们对美和时尚的大胆追求,也正是如此才彰显了唐代开放、多元的文化特色,造就了唐代女性服饰在我国服饰史上的地位。

“唐代是我国文化登峰造极的时候,制度具备,文化璨然。

即如服饰一项,周汉时所未能完备者,到唐代都更加完备”。

[2]1 唐代女性服饰的构成唐代女性服饰主要包括服装、佩饰、妆饰三大部分。

1.1 服装唐代女子的主要服装是襦裙、胡服、女着男装。

(1)襦服裙。

襦服裙是唐代女性的主要服式,由短襦(或衫、袄)搭配提至腋下的长裙和披围于肩背之上的帔组成。

孙机教授认为:“唐代女装无论丰俭,这三件都是不可缺少的。

”[3]唐人之“襦”是一种短上衣,领型除圆领外,还有方领、直领、斜领、鸡心领等。

初唐时,唐代女性依隋之旧,襦衫为紧身窄袖;到了盛唐,随着体态日渐丰腴,襦衫也逐渐变得宽大华丽;至中晚唐,唐代女性体态已呈现肥大之势,襦衫也日趋宽大,“袖宽往往四尺以上”。

[4]由此可以看出,唐代衣裙的款式,从初唐到中晚唐经历了一个由紧窄到宽肥的过程。

中国古代贵金属首饰史

中国古代贵金属首饰史

中国古代贵金属首饰史中国古代贵金属首饰史,是一段充满辉煌与沉淀的历史。

贵金属首饰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地位、财富和文化的象征。

从商周时期的原始贵金属块,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首饰雏形,再到唐宋元明清的璀璨辉煌,贵金属首饰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中,展现了独特的审美观念、精湛的工艺技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商周时期:原始贵金属首饰的兴起商周时期,贵金属首饰主要以骨笄、骨梳等发饰为主。

这一时期的贵金属首饰,多采用骨、石、竹等自然材料制作,形式简单,工艺粗糙。

然而,这已经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自然材料的利用和审美追求。

二、春秋战国时期:首饰的雏形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贵金属首饰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

这一时期的贵金属首饰,主要以金银为主,形式多样,有笄、钗、环等。

此时的贵金属首饰,已经开始体现出现代首饰的雏形,工艺技术也相对成熟。

三、秦汉时期:贵金属首饰的普及与发展秦汉时期,贵金属首饰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与发展。

这一时期的贵金属首饰,材质更加丰富,有金、银、铜、玉等。

同时,贵金属首饰的样式也更加多样化,有簪、钗、环、钏等。

秦汉时期贵金属首饰的普及,反映了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手工业的繁荣。

四、唐宋时期:贵金属首饰的繁荣与创新唐宋时期,贵金属首饰进入了繁荣与创新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贵金属首饰,不仅在材质上更加丰富,而且在设计、制作和装饰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代贵金属首饰,以金为主,工艺精湛,装饰华丽,体现了盛唐的繁荣与气象。

宋代贵金属首饰,则以银为主,风格细腻,造型简约,反映了宋代文人雅士的审美趣味。

五、元明清时期:贵金属首饰的传承与创新元明清时期,贵金属首饰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这一时期的贵金属首饰,材质更加多样,有金、银、铜、玉、珍珠等。

同时,贵金属首饰的样式也更加丰富,有簪、钗、环、钏、手镯等。

元明清时期贵金属首饰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了我国古代首饰工艺的成熟与繁荣。

总结,中国古代贵金属首饰史,是一部充满辉煌与沉淀的历史。

“戒指”文化内涵浅析

“戒指”文化内涵浅析

摘要:戒指古已有之,有“手记”、“约指”、“指环”等异名。

古时即为“戒止,禁戒”之意,起到“避忌”的作用;南北朝时期,“戒指”已经具有“婚姻的信物”这一文化内涵;元明清时期,不但已有“戒指”一词的确切记载,“戒指”作为“婚姻的信物”这一功用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一直沿用至今。

关键词:戒指文化内涵戒指,作为一种饰物,在现今社会频繁出现在各种场合,主要被赋予了三种文化内涵:爱情信物、财富象征、装饰点缀。

那么,这一饰物出现至今,其文化内涵又是否发生变化呢?一、“戒指”一称及其诸多异名戒指古已有之,据现存文献记载,它有“手记”、“约指”、“驱环”、“代指”、“指环”等诸多异名。

《辞源》第二册“手记”条说:“手记:指环、戒指。

”在这些异名中,“指环”使用的频率最高,历史最长。

在诸多史书上都有记载。

《晋书》卷九十七《大宛国传》云:“其俗娶妇先以金同心指环为娉。

”[1]《南史》卷七十八《阿罗单国传》:“元嘉七年,遣使献金刚指环、赤鹦鹉鸟。

”另《新唐书》、《宋史》也有相关记载。

而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戒指”一词,却出现得较晚。

周汛、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风俗》一书讲到明代服饰时说:“至于称其为‘戒指’,似乎还是明代以后的事情。

明王圻《三才图会》说:‘后汉孙程十九人立顺帝有功,赐金钏指环……即今之戒指也。

’”[2]明代冯梦龙欢部二卷《挂枝儿》也有记载:“这几般表记儿送与哥哥作念,纽扣儿牢紧在你心间,玉簪儿日夜似奴身亲伴。

戒指儿戒游手,荷包儿谨浪言。

着上这双鞋儿也,少要花街转。

”其实,“戒指”一词应在明代之前已有,元代关汉卿的作品《望江亭中秋切浍旦》第三折这样写道:“(正旦云)这个是金牌?衙内见爱我,与我打戒指儿罢。

再有什么?”[3]由此可见,至晚在元代已出现“戒指”一词,至于具体时间,还有待考证。

二、“戒指”一物的文化内涵甲骨文的“戒”字中间是一把长戈,左右两侧是两只手,合起来像两只手紧握长戈,以防来敌。

金文和小篆把两只手移到“戈”下。

唐代金银器的鉴赏

唐代金银器的鉴赏

(四)唐代金银器的鉴赏古代最贵重的金属,无过于金、银。

黄金性能稳定,在自然界以游离状态存在,其特性早就被古人掌握,七千年前的古埃及人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黄金制品。

白银在自然界以化合物的形式出现,需要对硫化银的加工提炼,才能得到,最早的银器出现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出现,在时间上要比地中海沿岸的古埃及、古巴比伦滞后二千年左右,考古发掘资料证实,至迟在商代,中国出现了黄金制品,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有金箔;郑州商代遗址出有夔凤纹残金饰件;北京市平谷商墓出土了金钏和金耳环。

中国古代对银的使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银错铜兵器,而银制品的出现,则要到战国时期,如安徽省寿县出土了有“楚王室客为之”铭文的银匜,河南省洛阳金村也出土有“甘孝子”铭文的银匜。

古代金银器的制造,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三大中心。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的金银器,不但出现时间最早,而且艺术水平也最高。

南美洲印第安人安第斯文化、玛雅文化、印加文化创作的金银艺术品,虽然出现最迟,但其艺术成就堪与地中海地区生产的金银器相媲美。

这两大区域金银器的辉煌,与金银用作宗教祭祀用品的推动有密切关系,纵观两地出土的极富艺术价值的金银器,都是围绕着神来创造的。

中国古代金银器具有自己的发展模式。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中国古代的琢玉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古人的思想意识中,玉器具有绝地通天,沟通神灵的功用。

商周时期,玉器被纳入礼制的规范,或供奉坛庙,成为祭祀天地、祖先的必备之物;或比于品德,佩饰于身,成为身份地位和品行操守的象征物。

商周青铜器更是奴隶社会礼制和神权的典范,其辉煌成就,是世界上其他文明所难以比拟的。

玉器、青铜器由于被赋予原始宗教和礼义规范的内容,受到王室、贵族的尊崇和提倡,从而得到飞速的发展,而金银器虽然在两汉以前已经出现,但由于缺乏人类意识形态中,观念上的推动力,一直处于从属地位。

此外,汉代漆器、六朝青瓷的迅猛发展,也对金银器的制造有一定的制约。

唐朝金银器的分期及特征

唐朝金银器的分期及特征

唐朝金银器的分期及特征唐代金银器(主要指容器)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现,出土件数已超过千件。

对于唐代金银器的研究,国内国外都有专家学者从事。

由于出土物数量多,利于分期,且纹饰延变有规律可循,因此,谈起唐代金银器,专家们一般从分期和装饰图案的特点对其作以概括研究。

(1)唐代金银器的分期目前的研究成果,一般将唐代金银器划为四个时期。

第一期:初唐到高宗时期(公元618—683年),共66年。

属于第一期的墓葬、窖藏有1975年春内蒙古李家营子一号墓出土银器5件。

第二期:武则天到玄宗时期(公元684—755年),共71年。

包括甘肃泾川唐大云寺地宫、西安沙坡村窖藏、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西安八府庄、韩森寨等地窖藏。

第三期:肃宗到宪宗时期(公元756—820年),共64年。

包括西北工业大学窖藏、辽宁昭乌达盟喀喇沁旗窖藏、西安坑底寨窖藏。

第四期:穆宗到哀帝时期(公元821年—907年),共86年。

包括江苏镇扛甘露寺铁塔地宫、陕西耀县柳林背阴村窖藏、西安和平门外窖藏、陕西蓝田杨家沟窖藏、扶风法门寺地宫、江苏丹徒丁卯桥窖藏、西安交通大学窖藏、西安南二府窖藏、陕西咸阳西北医疗器械厂窖藏、浙江长兴下莘村窖藏、浙江临安水邱氏墓。

通过以上相对年代的排列,可以看到,第一期的器物较少,第二三期有了显著增加,第四期无论从形制多样化或数量上,都已超过了前三期。

而且,三四期的金银器,以多数有了进奉錾文为其特点。

究其原因,初唐社会的经济尚在恢复之时,同时,唐太宗实施“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的政策,初唐统治阶级的生活还不甚奢侈。

从武则天统治时起,到唐玄宗开元期间,出现了唐代的兴盛时期。

统治阶级沉缅于“宇清物阜、歌舞升平”之中,竟相奢侈,生活极为腐化。

金银器玩,珠玉锦绣,大量生产。

因而,地方官供奉金银器亦逐渐形成风气。

但从出土实物考察,第二期进奉之物主要还是银铤之类。

德宗以后,公开纵容各级官吏横征暴敛,竞相进贡赋税以外的财物。

因之,进奉之风大炽。

出土的李勉、刘赞、裴肃、敬晦、田嗣莒、李杆等进奉的金银器,正是晚唐统治者日益贪婪腐化,骄奢淫逸的历史见证。

戒指

戒指

•实用性不强,市场 需求量不大,工艺 复杂,一般在特殊 场合才会佩戴
•戒指的竞争越来越 激烈,不同材质的 戒指之间的竞争, •造型之间的竞争, 需要更加精致的改 造
戒指与其他首饰的竞争
戒指深受人们的喜爱。尽管如此,市场竞争压力仍然是存在的。项 链的需求与戒指,尤其是婚戒比较,购买动力趋弱。项链的需求与耳环、
简约起源于现代派的极简主义。简约风格
就是简单而有品位·这种品位体现在设计上的
细节的把握, 每一个细小的局部和装饰,都要 深思熟虑·在施工上更要求精工细作·是一种不 容易达到的效果。
奢华风
奢华,表示“奢侈浮华”,现在多形容有钱人的生活,也形容爱慕 虚荣的人所渴望的生活。按目前现在的消费观和社会观来看,它其实是 一个中性词,指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位和格调的象征。
戒指发展
戒指的出现 定情之物 戒指盛行 钻石主流 奢华风
4000年前 东汉 唐代 0405年 0607年
自然风
0809年 10-12年 1314年
铂金黄金 彩色宝石 玉石兴 起 简约风 民族风 自然 持续 简约风 产品研究院成立 材质变广 混搭风 粗犷风
复古风 摩登主义
•选材广泛,无太多 局限性,发展渠道 多
戒指造型分析
嵌宝戒 方戒
线戒 字戒
钻戒
装饰戒
戒指风格分析
民族风 奢华风
古典风 古朴风
自然风 前卫风
简约风 粗犷风
趣味风
浪漫风
混搭风
民族风
每个民族作品都有属于自己的 特色,是一曲与众不同的乐章,节 奏的高低起伏都是人们赋予的。民 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 展、和消亡的过程,其中人们留下
来的民族作品就是那时候的历史见

戒指的作用:在古代戒指不止是爱情的信物

戒指的作用:在古代戒指不止是爱情的信物

[键入文字]戒指的作用:在古代戒指不止是爱情的信物在古代,戒指不止是爱情信物戒指在中国传统汉文化中,其最早是宫廷中妃嫔戴在手上用来起区分、辨识作用的一种标记。

同时,由于“环”与“还”谐音,戒指作为馈赠,还有期待“早日还乡”之意,也因其“循环无终极”的属性,寄托了情人之间相思无绝期的情愫。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与对外交流的频繁,佩戴戒指作为一种胡俗,逐渐被汉族人所熟悉,但在魏晋至隋唐期间,戒指往往和鬼魅及灵异事件相关。

同时,由于戒指大多以金银或名贵宝石制成,其也往往被作为礼物或赏赐使用。

至宋代,戒指开始在民间作为婚姻聘礼的三金之一,直到清代,戒指才在宫廷嫁娶聘礼中正式登场,并在清末民初再次西风东渐之时,被汉族人所接受,成为大众订婚之纪念品。

清宫戒指戒指,又名指环、手记、代指、约指、指鋜等,其在中国起源很早,原始社会就有很多出土。

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已有骨戒指出土,有的戒指上还嵌有绿松石。

在当代,戒指除了装饰的用途,还因其被赋予了爱情与婚姻信物的功能,而成为了所有首饰门类里最为普及的一类。

但在中国古代汉文化传统中,戒指却有着很多更为特殊的文化内涵。

1、宫中妃嫔戴在手上用来起区分、辨识作用的标记“戒指”直到元代才有其名称,其原名为“指环”,之所以称为“戒指”,又名“手记”、“代指”,皆是出自其用途本身。

郑玄《诗笺》曰:“古后妃群妾,以礼进御,女史书其月日,授之以环,以进退之。

生子月辰,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着于左手;既御者着于右手,谓之手记,亦曰指环。

”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代帝王后宫妃嫔无数,按规定,妃嫔在接受帝王御幸时,都必须经过女史登记,女史事先向妃嫔们发放两种指环,一为金环,一为银环。

平常妃嫔一般佩戴银环,其具体又分两种戴法:即1。

唐代聘礼清单

唐代聘礼清单

唐代聘礼清单一、前言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风俗盛行的时期之一,聘礼在唐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唐代聘礼清单是指在唐代时期,男方向女方家庭提亲或订婚时所需要准备的礼物清单。

下面将详细介绍唐代聘礼清单的内容。

二、聘礼清单的内容1. 金银首饰:包括金镯、金戒指、金耳环等,用以展示男方家庭的财富和地位。

2. 织锦缎被:精美的织锦缎被是唐代聘礼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代表着男方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关爱。

3. 贵重礼品:如玉器、瓷器、古董等,以显示男方家庭的文化素养和品味。

4. 珍稀药材:唐代人对药材的重视程度很高,男方会准备一些珍稀的药材,以表达对女方家庭健康幸福的祝福。

5. 精美的衣物:男方会准备一套精致的衣物,用以展示他们的品味和风度。

6. 特产美食:男方会准备一些特产美食,如名贵的糕点、酒类等,以表达对女方家庭的关心和喜悦。

7. 家具器皿:男方会准备一些精美的家具器皿,如屏风、花瓶等,以展示他们的家庭生活品质和文化内涵。

8. 乐器:唐代人热爱音乐,男方会准备一些乐器,如琴、瑟等,以展示他们的艺术修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9. 文房四宝:男方会准备一些文房四宝,如毛笔、墨汁等,以表达男方对女方家庭文化素养的认可和尊重。

10. 珍贵动物:男方会准备一些珍贵的动物,如宠物鸟类、珍禽异兽等,以表达对女方家庭生活的丰富和幸福的祝愿。

三、聘礼的意义唐代聘礼在当时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聘礼是男方向女方家庭表达诚意和尊重的一种方式,代表着男方对女方的重视和关爱。

其次,聘礼也是男方家庭展示财富和地位的一种方式,通过送出贵重礼品和金银首饰等物品,展示家庭的富裕和社会地位。

此外,聘礼还可以增进男女双方家庭之间的友好关系,为日后婚姻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唐代聘礼清单是唐代社会中男方向女方家庭提亲或订婚时所需要准备的礼物清单。

聘礼的内容丰富多样,既包括金银首饰、织锦缎被等贵重物品,也包括特产美食、家具器皿等日常生活用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的戒指中国古代戒指的起源和发展变化,是一个很有趣味的问题,理应由精通历史、考古、民俗的学者来作一番专门的扒梳、整理和研究。

笔者才疏学浅,对此问题的研究,在学识和资料的准备上都很不充分,因而只能就唐代的戒指[1] 发表一些极粗浅的看法。

一先简略谈一下唐代以前戒指的情况。

中国古代在原始社会就有戒指了。

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已有骨戒指出土,有的戒指上还嵌有绿松石。

甘肃的齐家文化类型遗址中也已发现了铜戒指[2]。

此后在考古发掘中续有戒指出土,值得注意的是新疆自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纪年开始,沿丝绸之路,多有铜戒指出土[3]。

公元1世纪,在新疆昭苏县夏台乌孙墓曾出土过一枚嵌宝石金戒指[4]。

此后似乎在西北和东北地区出土的戒指要多于其他地区。

比如著名的宁夏固原地区,北周李贤墓曾出土过一枚金戒指[5],隋史射勿墓也出土了一枚金戒指[6]。

在东北,辽宁朝阳市田草沟晋墓(鲜卑墓)一个墓就出土了金戒指19件[7]。

这些墓的墓主人大多是少数族,出土的金戒指中有一些已经专家鉴定为西方传入的手工业制品。

那么,戒指的使用在唐代以前具有何种意义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这里只想指出以下几点。

一、《太平御览》卷718《服用部.指环》引《五经要义》说:“古者后妃群妾礼御于君所。

女史书曰授其环以进退之。

有娠则以金环退之,当御著以银环进之”。

许多学者都以此作为中国古代戒指出现的最初的含义。

但这是十分可疑的。

首先,如上所述,戒指早在有君主出现之前就已经出现了,而且男女都戴[8]。

其次,我们从文献记载上还找不到第二条证明,不知《五经要义》的根据何在,并且考古发现也不能支持这一说法。

最后,《五经要义》此段文字只说是“环”也并没有明确说是“指环”。

因此我以为,关于戒指用途的这一说法也许是不能成立的。

二、戒指在汉代可能使用的不多,或许仍被视为宝物并用于奖赏。

前述《太平御览》又引《后汉书》云:“孙程等十九人立顺帝有功,各赐金钏指环[9]”。

查范晔《后汉书》卷78《孙程传》,没有上段引文,只说给孙程他们“加赐车马金银钱帛各有差”。

但是我们知道,当时以《后汉书》名书者,除范晔《后汉书》外尚有四家,即华峤《后汉书》、谢承《后汉书》、袁山松《后汉书》、薛莹《后汉书》。

这五家《后汉书》,《太平御览》都引用过。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现存范晔《后汉书》中没有这一记载就轻易地否定这条史料。

特别是将戒指用作赏物,符合戒指出现后所具有的一种文化意义。

据布兰奇.佩尼的《世界服装史》,在罗马帝国时期,金戒指“一变而为国家荣誉的象征,作为献给作战有功的官员的一种奖赏”[10]。

因此《太平御览》所引《后汉书》的那段话还是有可能成立的。

戒指作为赏物的用法可能为南北朝时的北方朝廷所沿袭。

前述北周李贤墓中的金戒指,有学者就认为“可能是北周皇室对李贤的赏物”[11]。

因此有一种推测:在汉代,除北方少数族外,戒指还不是一般人日常使用的装饰品。

孙机作《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12]没有将戒指归入“服饰”类,而是归入了“金银器”类,恐怕也是出于这种考虑吧。

三、戒指在唐代以前似乎还具有一种神秘意义[13]。

这在汉代已经是这样了。

《西京杂记》卷1记“戚姬以百炼金为■环,照见指骨,上恶之”。

这种能照见指骨的戒指不知是用什么材料什么工艺制作的(也可能是国外传入的),仅其“照见指骨”一点,就已经透出了十分的神秘。

或者正是由于戒指所具有的这种神秘意义,因而我们看到关于戒指的记载,大都与神鬼有关。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民族大移动大融合的时代。

这时文献中有关戒指的记载激增,并且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与神鬼与死人有关,有些则与少数族有关。

由此或可推知,戒指所具有的神秘意义和胡族[14]色彩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我们举文献上的一例。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8“鲜卑女”条记:“晋有士人买得鲜卑女,名怀顺。

自说其姑女为赤苋所魅。

始见一丈夫,容质妍净,著赤衣,自云家在厕北。

女于是恒歌谣自得,每至将夕,辄结束去屋后。

其家伺候,唯见有一株赤苋,女手指环挂其苋上。

芟之而女号泣,经宿遂死”。

鲜卑人戴戒指,前述辽宁朝阳晋墓出土的戒指可与文献互证。

此段史料及其他记载告诉我们,在当时人的观念中,戒指隐含有一种胡族色彩和神秘的意义。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外来文化影响,戒指与婚姻发生了某种关系。

前述《太平御览》又引《外国杂俗》云:“诸问妇许婚,下全[15]同心指环,保同志不改”;引《胡俗传》云:“始结婚姻,相然许,便下金同心指环”。

此二条史料当为同源,所述应是中亚习俗,《晋书》卷97《大宛国传》云:“其俗娶妇先以金同心指环为聘”即可为证[16]。

我们知道,西方至迟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戒指已经和婚姻有了固定的关系。

前述《世界服装史》就指出,当时金戒指已代替了铁戒指,成为婚礼上新婚夫妇佩戴的装饰[17]。

这一习俗经中亚作为“外国习俗”传到了我国(此外可能还有其他途径,详下文),所以在汉魏以后,戒指与婚姻有了某种联系。

但是这种联系是不确定的(即不一定用于定婚,详后),而且仍然只是一种“胡俗”。

以上所述唐代以前戒指所具有的非装饰品性质、神秘性质、胡族性质,以及与婚姻之间产生的不确定关系,到唐代变得如何了呢?二我们先看一下唐代史籍中的记载以及考古资料情况。

唐代史籍中有关戒指的记载极少,且有数的几条也只出现在笔记小说中。

例如有:A、晚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中“玉箫化”条记韦皋与玉箫相约,约定五至七年后来娶玉箫,“因留玉指环一枚,并诗一首”。

后来韦皋违约不至,玉箫绝食而死。

再后来韦皋成为西川节度使,知此事后“广修佛像”。

最后玉箫托生为歌姬,又回到了韦皋的身旁。

B、《太平广记》卷340“李章武”条记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李章武与华州王氏子妇相爱,临别时“子妇答白玉指环一,又赠诗”云云。

后来李章武再去华州,王氏子妇已死,二人遂神会于王氏宅中。

C、晚唐谷神子[18]《博异志》“杨知春”条记杨知春与群贼盗墓,为取得墓主人指上玉环,“竞以刀断其指”,结果群贼突然“皆不相识,九人自相斫俱死”。

D、《太平广记》卷339“崔书生”条[19]记唐德宗贞元年间崔书生误入北周赵王女玉姨之墓,与玉姨的外甥女欢爱。

又与玉姨赌博,“嬴玉指环二枚”云云。

文献资料之外,考古文物资料中有关戒指者亦少。

首先,在唐墓壁画和传世绘画中似乎没有见到戒指的图像。

其次,出土文物中,戒指也较其他钗、簪等为少[20]。

笔者限于条件,没能详尽搜罗,仅对《文物》《考古》杂志1990-1997共八年间公布的唐墓随葬品做了个简单统计。

结果是,在公布的127座唐代墓葬中,出土有钗者共11座墓、有簪者5座墓,而出土有戒指者只有3座墓。

下面是这3座墓的情况:甲、河南偃师市杏园村YD1902号唐墓出土有金戒指一件,“环体厚重,上嵌椭圆形紫色水晶。

水晶上浅刻两字,文字为中古时期的巴列维语”。

墓的年代推测为盛唐墓[21]。

乙、辽宁朝阳市双塔区一号唐墓出土铜戒指5件;三号墓出土金戒指一枚,同墓还出土有东罗马帝国金币一枚。

墓的年代推测在唐中期以前[22]。

丙、江苏徐州市花马庄唐墓出土金戒指一件。

墓的年代推测为唐前期[23]。

上述三墓均无墓志出土,因此墓主人的情况不甚明了。

根据以上有限的资料,我们来看看唐代戒指使用上的几个问题。

一、从文献中有关戒指的记载奇少,以及考古出土实物也不多的情况看,戒指在唐代大部分地区、对大部分人来说,还不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装饰品。

作为珍宝作为信物使用而并不戴在手指上的可能性很大。

例如D条史料中即以玉戒指为赌资,赢了戒指从墓中出来后,“其赢玉指环犹在衣带”,并没有戴在手指上。

同样的例子我们在南北朝时也能看到。

前举《异苑》卷6有一条记载说沛郡人秦树在冢墓中与一女子婚合,临别时,“女泣曰:与君一睹,后面无期,以指环一双赠之,结置衣带,相送出门”。

请注意,女子没有将戒指戴在男子的手指上,而是结置于衣带上。

说明自南北朝到隋唐,虽也使用戒指,但大部分人并不把它戴在手指上,换句话说,就是当时还没有戴戒指的习惯。

前述甲墓出土的金戒指,据发掘报告称,墓主人就是“右手握一金戒指”云云,可见也并没有戴在手指上。

当然,不能否认当时也有将戒指戴在手指上的。

估计这主要是北边少数族的习俗。

前述乙墓出土的铜戒指,发掘报告说就是戴在墓主人手指上的。

二、于是又可指出,戒指在唐代似乎仍是带有浓郁少数族或外来文化色彩的装饰品。

前引乙墓除出土了金戒指外还出土有东罗马帝国的金币,可知墓主人或是少数族或受外来文化影响甚大。

汉代以来,从西北到东北,某些少数族的成员有戴戒指的习俗已为考古发现证明。

乙墓所处的辽宁省朝阳市在唐属营州,是与契丹、奚族活动区域相交叉的地区,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还曾“为契丹所陷”[24],开元以后又是“商胡”云集处[25]。

我们知道,契丹族可能是戴戒指的。

1992年发掘的辽耶律羽之墓,墓主人死于离唐代不远的会同四年(941年,亦即五代后晋的天福六年),墓中就出土有金戒指5枚[26]。

而1986年发掘的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中的墓主人陈国公主“十指戴戒指十一枚(有一指上两枚套叠在一起),驸马戴戒指六枚,均为金质”[27]。

这些资料或者可以作为契丹族戴戒指的旁证吧。

因此,乙墓的墓主人很有可能属于契丹族当然也有可能属于“商胡”[28]。

此外,甲墓出土的金戒指上刻有中古波斯语,无疑也是西方传入的外域工艺品。

文献中也能看出些许痕迹。

比如《新唐书》卷83《定安公主传》记定安公主回到太原,“诏使劳问系涂,以黠戛斯所献白貂皮、玉指环往赐”。

我们知道,黠戛斯“赤发、皙面、绿瞳”(《新唐书》卷217《黠戛斯传》),是唐代西北的少数族。

又,前述C条史料说墓中戴戒指的女子是“绿发稠直,皓齿编贝”,显然也是一位少数族或外国的女子。

总之无论考古资料还是文献资料都说明,唐代的戒指仍主要为胡族或受胡族文化较深的人所佩戴。

而在其他人的眼中,将其视为一种外域文化色彩浓郁的珍宝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三、戒指在唐代,似乎还是具有某种神秘色彩。

前述汉高祖恶戚姬“■环照见指骨”的说法在唐代仍然流行。

假托牛僧孺撰写的《周秦行纪》,说牛在洛阳附近碰见了戚夫人,“夫人约指玉环,光照于座”。

刘禹锡更说杨贵妃“指环照骨明,首饰敌连城。

将入咸阳市,犹得贾胡惊”[29]。

其实史籍中只有杨贵妃戴臂钏而没有戴戒指的记载[30],刘禹锡这里说“指环照骨明”,不过是借用戚夫人的故事说杨贵妃的首饰珍奇而已。

与前代一样,戒指具有的这种神秘性反映在文献中,就是涉及戒指的记载绝大多数都与神鬼与死人有关。

前引A、B、C、D四条史料无一例外。

这或者也可以间接证明唐代戒指所具有的某种神秘性质。

四、唐代有关戒指的记载又仍然多与婚姻相关。

这除了前面所云胡俗的影响外,或者还有佛教的影响在内。

现存敦煌文书中有一种被称为《太子成道经》的变文,内容叙净饭王太子的成佛经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