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塔式罐的年代及装饰特征考

合集下载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哪些精品藏品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哪些精品藏品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哪些精品藏品陕西历史博物馆,这座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文化殿堂,珍藏着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品藏品。

每一件藏品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仿佛在默默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首先,不能不提的是镶金兽首玛瑙杯。

这件珍品选用极为罕见的缠丝玛瑙制成,杯体模仿兽角的形状,线条流畅优美。

其兽首部分刻画得栩栩如生,兽的双角弯曲,双眼圆睁,炯炯有神。

而镶金的工艺更是锦上添花,展现出高超的技艺和奢华的风格。

镶金兽首玛瑙杯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开放与繁荣。

再者,“皇后之玺”玉印也是馆内的一大亮点。

这枚玉印质地温润,晶莹剔透,螭虎钮,四侧刻有云纹。

印文为阴刻篆书“皇后之玺”四字,其字体规整大气,刀法娴熟。

据考证,这很可能是吕后生前使用过的玺印,它的发现对于研究秦汉时期的帝后玺印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兵马俑也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重要藏品之一。

虽然规模不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中的宏大,但这里的兵马俑同样工艺精湛,神态各异。

有的兵马俑面容严肃,仿佛在沉思作战策略;有的则面带微笑,似乎对胜利充满信心。

它们生动地展现了秦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高度发达的雕塑艺术。

还有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其精妙的设计令人称奇。

香囊外壁用银质打造,通体镂空,呈圆球形。

内部的金香盂无论如何转动,香料都不会洒落。

这种陀螺仪原理的应用,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充分展示了唐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

此外,舞马衔杯纹银壶也颇具特色。

壶的造型采用了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壶的样式,而壶身上的舞马衔杯图案则充满了动感和活力。

据记载,唐代曾训练马匹随着音乐起舞,每逢庆典,舞马便会登场表演。

这一藏品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奢华场景。

多友鼎也是不可错过的精品。

它内壁铸有二百多字的铭文,记载了西周晚期的一场战争,对于研究西周的军事、政治具有极高的价值。

鸳鸯莲瓣纹金碗同样引人注目。

金碗造型华丽,碗壁上的鸳鸯、莲花等纹饰细腻精美,充分体现了唐代金银器制作的高超水平。

唐代的三彩载乐驼俑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隋唐考古与物质文化专题研究之二塔式罐研究

隋唐考古与物质文化专题研究之二塔式罐研究

隋唐考古与物质文化专题研究之二:塔式罐研究目次←一引言←二种类与型式←三分期与演变←四起源与消亡←五称谓与用途←六余论一引言←塔式罐又叫塔形罐,也有的报告称之为带座罐,是唐代新出现的一种明器,一般由盖、罐、座三部分组成,因形似佛教中的窣堵坡而得名1。

1窣堵坡为梵文stupa的音译,《大唐西域记》:“窣←堵坡即旧所谓浮图也。

”它最初为半圆形坟墓,公元前三世纪演变为覆钵式塔,其主体由覆钵式塔身和圆柱形塔刹组成,下有塔基,后来又演变成各种形式的塔,用于安置舍利、经文、法物及掩埋僧人遗体。

←塔式罐多为陶质,有灰陶、红陶,也有白陶的,一般都施有彩绘,作法是先在器表涂一层白衣,再在其上以红、黑、黄赭等色彩绘,图案主要有宝相花、卷云、仰覆莲等,有的还堆塑莲瓣、兽首、铺首衔环等纹饰,还有的直接在器表压印凹弦纹为饰;也有不少塔式罐为瓷质或釉陶,形制与陶质的无异,装饰以堆、贴塑为主。

塔式罐一般都很高大,多五、六十厘米高,有的甚至高达1.69米2。

2见山西省云岗古物保养所清理组:《山西大同西南郊唐←辽金墓清理简报》,《考古》1958年第6期。

从现有资料看,塔式罐主要出于陕西、河南、河北、山西、甘肃五省的唐墓中,内蒙地区虽也有出土(多为晚唐、五代),但造型、装饰风格与中原地区迥异。

塔式罐初唐至晚唐墓中皆有出土,且变化有序,是北方唐墓分期断代的标型器之一,弄清楚它的形制变化规律及文化内涵,对于北方地区唐墓的断代及更深入地了解当时人们的丧葬观念及葬俗都有一定的意义。

二、种类与型式←以往对塔式罐的型式研究,主要是针对某地区的墓葬资料,如《西安郊区隋唐墓》3,西安西郊热电厂4及凤翔5三处唐墓报告中对塔式罐的型式分析。

3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安郊区隋唐墓》,文←物出版社,1966年。

4西安市文物管理处:《西安西郊热电厂基建工地隋←唐墓葬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4期。

5雍城考古队尚志儒、赵丛苍:《陕西凤翔县南郊唐←墓群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9年第5期。

陕西历史博物馆简介讲解

陕西历史博物馆简介讲解

陕西历史博物馆简介讲解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省级历史博物馆,也是全国重点博物馆之一。

它位于中国陕西省省会西安市南郊小寨路,是一座集文物保护、展览、科研和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

一、历史沿革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前身是创立于1944年的陕西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收集、保护和研究陕西地区的文物。

1950年,该机构更名为“陕西省文化财产管理所”,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正式设立的文物保护机构。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该机构改制为“陕西历史博物馆”,并迁至现址进行改扩建。

199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博物馆。

二、馆藏特色1. 兵马俑:兵马俑是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的秦代兵马俑坑,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价值。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秦代兵马俑,包括战士、将军、车马等多种形态,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号坑和二号坑。

2. 陶瓷: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唐代三彩、汉代青铜器以及明清时期的各类瓷器。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唐代三彩,它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的珍品之一,以其丰富多彩、造型生动而闻名于世。

3. 历史文化遗产:除了兵马俑和陶瓷外,陕西历史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汉代金银器、唐宋织锦、明清家具等。

这些文物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 藏书楼:陕西历史博物馆还拥有一个庞大的藏书楼,收集了大量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的书籍和资料。

这些书籍不仅可供学者们进行深入研究使用,也为广大观众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历史文化知识。

三、展览特色陕西历史博物馆通过多种形式的展览,向观众们展示了中国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兵马俑和秦始皇陵展”,它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招牌展览,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此外,还有“唐代三彩艺术展”、“汉唐金银器艺术展”、“明清家具艺术展”等特色展览。

四、科研工作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个兼具文物保护和科研工作的机构。

它拥有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并与国内外多所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联系。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塔式罐的年代及装饰特征考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塔式罐的年代及装饰特征考

国化不 应 只看作 中国本 土 儒道 思 想 与 印度 文 化结
[ 1 9 】 袁泉《 舍 利安置制度 的东亚化 》 , 《 敦煌 研究》 2 O 0 7
第5 5 ~ 6 3 页。作者 文中认 为塔式 罐就是一种把 合 的结 果 ,学术 界 流行 的这 一 解 释忽 略 了宗 教本 年第 4期 ,
【 4 ] 【 9 ] 袁胜 文《 塔 式罐研 究》 , 《 中原 文物 ) ) 2 0 0 2年第 2
期, 第5 6 — 6 4页。
【 5 】 I 2 1 】 付 春玲 《 唐代 黑釉 塔 式罐 浅议 》 , 《 文博) ) 1 9 9 9
年第 4期 , 第4 6 — 4 8 、 5 8 页。
西 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 学版 ) ) ) 1 9 8 9 年第 3 期, 第3 3 页。
硕 士 论 文 婷 《 唐 = 专 妻 研 究 》 , 西 北 大 学 文 博 学 院 2 0 0 9 年, 第 l ~ 7 7 页。


( 作 者 工 作 单 位 : 陕 西 历 史 博 物 馆 ) 一 。 。’ 。
【 2 2 ] 郑州 市文物考古研究 院、 郑 州市上街 区文化新 闻
断塔式罐 的最基本的依据。
出版局 《 郑州上街峡窝唐墓发 掘简报》 , 《 文物 ) ) 2 0 0 9 年第 1
期, 第2 2 ~ 2 6页。
3 ] 卓越《 【 1中 1 ] 国科 学 院考古研究 所 《 西 安郊 区 隋唐墓 》 , 科学 出版社 , 1 9 9 6 年, 第5 5 ~ 5 6 页。
[ 1 5 】 陕西省考古研 究院《 唐节憨太子墓发 掘简报 》 , 《 考 如卓越曾在 《 论唐代的佛教管理及对佛教中国化 2 0 0 4 年第 4 期, 第2 2 页。 的影 响——以( 唐会要) 为研究 中心》 中指 出 : “ 唐 古与文物) 代 统 治者 立足 于佛 教 发 展 的实 际情 况 ,从 国家治 [ 1 7 ] 魏丽 《 敦煌唐 代壁 画中 的地毯 图案—— 几何纹》 ,

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镇馆之宝

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镇馆之宝

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镇馆之宝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历史和艺术的宝库,位于千年古都——西安.这座极具文化历史价值的博物馆馆藏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其中的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独步全国,唐墓壁画举世无双.可谓是古都明珠,华夏宝库.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精美绝伦的镇馆之宝西周旟鼎西周旟yú鼎,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前10世纪中叶文物,1972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周旟鼎通高77厘米,口径56.5厘米,重78.5公斤.旟鼎铸于西周康王时期,承袭商代圆鼎风格,造型敦厚雄伟,厚重庄严,纹饰庄重神奇,华丽精美,是一件杰出的青铜器.五祀卫鼎,西周中期约公元前10世纪中叶-前9世纪中叶文物,1975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董家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五祀卫鼎通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鼎造型虽纹饰简洁,造型简单,但腹内铭文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被誉为“青铜史书”.多友鼎多友鼎,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中叶-前771年的文物,1980年出土于陕西省长安县斗门镇下泉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多友鼎身高51.5厘米,口径50厘米,体重35千克.虽然长相普通,表面光素无纹,看起来其貌不扬,但是体型健壮,形制俊伟,是西周晚期圆鼎铸造的代表作.对于这件文物详细信息,中国历史密码一书中有详尽的介绍.鎏金银竹节铜熏炉鎏金银竹节铜熏炉,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文物,1981年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市茂陵东侧陪葬墓内,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鎏金银竹节铜熏炉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这件熏炉为青铜质地,由炉体、长柄、底座分铸铆合而成,通体鎏金,局部鎏银,精雕细镂,造型华美,是一件至为罕见的艺术精品.皇后玉玺皇后玉玺,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文物,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狼家沟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玉玺印面为正方形,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玉玺上雕一只匍匐状的螭chī虎做纽.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四个字,书体严谨流畅,笔画粗细均匀,刀法自然娴熟,可见当时的篆刻艺术已达到了高超的水平.皇后之玺仍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两汉时期等级最高且唯一的一枚帝后玉玺,也是中国年代最早的皇后印玺,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弥足珍贵.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壶体为白银质地,壶身为扁圆形,上方一端开有竖简状小口,壶盖帽为捶揲成型的覆式莲瓣,顶中心铆有一个银环,环内套接了一条长14厘米的银链与提粱相连,壶肩部焊接着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弓状提梁.这种形制,既便于外出骑猎携带,又便于日常生活使用,这种巧妙设计独具匠心,唐代工匠的设计艺术让我们现代人敬佩不已.阙楼仪仗图阙楼仪仗图,唐618年—907年文物,1971年出土于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阙楼仪仗图共两幅,内容相同,分别绘于唐懿德太子墓墓道东壁和西壁.均高296—420cm,宽976—928cm,揭取时被对应分为多块.画面壮阔,人物众多,以山为背景,绘城墙、阙楼和即将出城的仪仗队.此图为唐代壁画中罕见的完整、大面幅、高等级的阙楼画面,是唐代建筑绘画之佳品,亦是唐代阙楼实物的形象资料,十分珍贵.宫女图宫女图,1960年在陕西省乾县唐永泰公主李仙蕙墓出土,绘于墓前室东壁南侧,高177厘米,宽198厘米.图中描绘九位风姿绰约的宫女,展露了永泰公主生前宫廷生活的一个剪影.画中宫女风姿绰约,神态被描绘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神.体现了大唐喜好秀丽丰满、华贵艳媚的女子的风尚,把唐代女性高雅、自信、不凡的气度表现的玲离尽致,真实的展示出唐代皇室贵族奢靡生活的一瞬间.充分展现了唐代画师深厚的绘画功底和造诣,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打马球图打马球图,唐618年—907年文物,1971年出土于陕西省乾县唐章怀太子墓,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打马球图绘于唐章怀太子墓墓道西壁,因画面巨大,为方便揭取、运输和保存,揭取时将其分割为五块.整幅画面通过在崇山峻岭之间,一众骑士正在进行一场精彩激烈的马球比赛的瞬间场面,反映了唐代宫廷贵族的日常生活.狩猎出行图狩猎出行图1971年在陕西乾县章怀太子李贤墓出土,绘制于墓道东壁,是一幅气象壮观的巨幅精品.,原图高近2米,长近9米,在揭取时被分成四幅,画面真实地再现了唐代皇亲贵戚的生活场景.构图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是罕见的佳作.礼宾图客使图位于章怀太子墓道中部东壁的,高204厘米,全长275厘米.画面中共有六位人物,前三位是唐朝鸿胪寺是专门负责接待外宾的部门官员,后面有三位使者,使者躬身,毕恭毕敬,谦卑的神情中流露出期盼、等待之意.鸳鸯莲瓣纹金碗鸳鸯莲瓣纹金碗,唐618年—907年文物,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鸳鸯莲瓣纹金碗出土时共两件,两碗造型、纹饰均相同.纯金质,捶揲制作,造型饱满庄重.金碗一件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2克.另一件高5.6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1克.鸳鸯莲瓣纹金碗是目前所知唐代金银器中最富丽堂皇、纹饰最精美的器物之一,是西方金银器工艺与东方审美结合的佳作.也是为数不多的非唯一的、而且两件都是国宝级文物的文物珍宝.镶金兽首玛瑙杯镶金兽首玛瑙杯,唐618年—907年文物,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器物通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选用世间罕见的俏色玉材—酱红地缠橙黄夹乳白色缟带的缠丝玛瑙制成,从选材、设计到工艺,都可称为唐代玉雕艺术的精品,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仿佛是一件天生的艺术品,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镶金兽首玛瑙杯何家村出土的窖藏唐代文物中的最珍贵的一件,海内外孤品,国家首批被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1970年10月西安市何家村唐窖藏出土,罐身皆以纯银制作,通高24.1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14.4厘米,壁厚0.15厘米,重1879克.该银罐为已经发现的唐代银罐中最大气、最精美的一件,是件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稀世珍品,国宝级文物.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唐公元前618年-公元907年文物,1959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三彩骆驼载乐俑表现了一个以驼代步、歌唱而来的巡回乐团的形象.通高58厘米,长41厘米,驼高48.5厘米.骆驼上有8个乐舞俑,7男乐俑和1女舞俑.艺术家大胆运用浪漫夸张的手法,以狭小的驼背作舞台,却承载阵容庞大的乐队来表现当时流行的新舞乐,充满想象,可谓匠心独具.整件作品造型新颖浪漫,制作工艺精湛,釉色鲜明亮丽,协调自然,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形态逼真传神,使人仿佛耳闻悠扬的乐曲,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载乐俑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对我们研究盛唐时期的音乐、歌舞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青釉提梁倒灌壶青釉提梁倒灌壶,五代907年—960年文物,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彬县,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青釉提梁倒灌壶,高18.3厘米, 腹径14.3 厘米,腹深12cm ,足径7.5厘米,由于该壶无口无盖,只在壶底中央有一梅花形注口,使用时须将壶倒置,酒由壶底梅花孔注入壶腹,故名“倒灌壶”,也叫倒流壶、倒装壶.青釉提梁倒灌壶为五代时期耀州窑所产的精品.黑釉油滴碗这件黝黑发亮的瓷器是黑釉油滴碗,是由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关镇征集而来,碗高8.5 厘米,口径30厘米,底径10.6厘米,是北宋时期的国宝级文物.黑釉碗大口小足,胎质灰白,通体施黑釉,釉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呈金属光泽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故称“油滴釉”.这是迄今所见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黑釉碗,保存至今如此完好,实属不易,堪称瓷中珍品.看了这些信息,下次再去博物馆就不用再当历史文盲了.注:文物图片及内容摘自中国历史密码。

黄金有时,白银有时,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金银器集赏

黄金有时,白银有时,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金银器集赏

黄金有时,白银有时,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金银器集赏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金银器享誉国内外,当中不乏举世无双之物,收藏君从珍品中再次精挑细选,让诸君一饱眼福。

这些金银器多为何家村出土的唐代窖藏。

1.马蹄金,麒趾金汉代黄金货币的形式有马蹄金、麟趾金、饼金和金五铢等,其中马蹄金和麟趾金出土较少。

马蹄金呈椭圆或圆形,底凹、中空,形似马蹄。

麟趾金是仿瑞兽麒麟之足所铸,呈圆形或不规则圆形,背面中空,口小底大,形如圆形兽蹄。

这两种货币于1974年在上林苑遗址内发现,一个重约250克,也就是汉代的一斤,值万钱,一般用作帝王赏赐、馈赠、聘礼以及大额交易和域外交往,并不是流通货币。

2.小簇花纹银盖碗何家村窖藏,银盖碗高11.7厘米,口径21厘米,重1220克。

在装饰上它采用散点式手法,盖顶中心錾刻出一朵六出大团花,周围及腹部散点式地配置了六朵向心式小簇花,纹饰全部鎏金,简洁大方又不失华贵。

3.金臂钏钏戴在臂上称“臂钏”或“跳脱”,戴在腕上称“腕钏”。

唐代的钏有金、银、玉、琉璃等多种质地,制作也非常精致。

何家村出土的这件素面金钏以纯金制成,属于典型的金臂钏。

4.狩猎纹高足银杯银杯通体以鱼子纹为地,上下装饰有缠枝花纹,杯身的主题纹饰刻画出两幅狩猎场景。

在杯子的底座上还装饰了四朵桃花结,底部刻有“马舍”两个字。

5.仕女狩猎纹银杯唐代。

银杯呈八瓣花状,杯腹的八个花瓣是八个纹饰区,每区錾刻着一组人物,分别为仕女戏婴、仕女梳妆、仕女乐舞和仕女游乐,以及四幅狩猎图,其中三幅是策马追鹿,一幅为弯弓射猛兽。

在银杯的内底处,以水波纹为底衬,还錾刻出摩羯头和三条鱼,纹饰鎏金。

6.鎏金团花纹六曲银盒唐高4.7厘米,直径11.4厘米。

银盒是唐代金银器中较多见的种类,造型也最为丰富。

初唐,银盒的装饰上还有浓厚的外来影响,如盖面中心带有双翼的神异动物与外圈一周麦穗圆框组成“徽章式纹样”。

这是萨珊、粟特金银器最具特点的装饰风格。

这件银盒盖面上的主题纹饰已由粟特、萨珊的神异动物转变为唐代流行的团花、折枝花,徽章式的圆框也转变为活泼流畅、首尾相接的阔叶折枝。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2人面鱼纹盆(新石器时代)兽面纹细颈壶(新石器时代)小口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鱼纹葫芦瓶(新石器时代)葫芦瓶(新石器时代)陶斝(新石器时代酒器)陶鬶(新石器时代)玉刀(新石器时代)饕餮纹四足鬲(商代中期)凤柱斝(商代晚期)羊首勺(商代晚期)长胡四穿戈(商代晚期)饕餮纹分裆鼎(商代晚期)宗仲盘(西周晚期)柞钟(西周晚期)史迹角(西周早期)梁其壶(西周晚期)祖辛爵(西周早期)日己觥(西周中期)它盘(西周晚期)它盉(西周晚期)西周晚期,传世品。

古代盛酒器。

或说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

器方口,短颈,扁圆腹。

鸟形盖,后端有一兽形活链,与器鋬相连。

腹底两侧各一隶童为足,后有犬首环鋬,前有张口犬形管状流。

腹部饰双风鸟纹,周围绕以斜角凤角纹。

整器造型别致。

梁其壶(西周晚期)鸟盖瓠壶(战国)1967年绥德废品站征集。

通高33.5厘米,口径5.8厘米,圈足径8.8厘米。

盖作立体鹑鸟形,与壶颈相合后,器腹以下部分呈前鼓后曲状。

鸟嘴处有环扣,可以闭启,鸟颈有带纹一周,似鸟之颈环。

鸟盘冠,双翅,尾翎羽毛清晰可见,胸饰鸟、蛇纹。

盖尾部有环,环系蛇形自绕的链条,上连壶。

肩至腹饰五道宽带纹与六道蟠螭纹相间,螭纹皆相纠。

盖、腹纹饰的空隙处填以小圆点珠纹。

腹曲恻施八棱形壶,两端饰螭首。

此壶造型极为逼真,纹饰细密繁缛,生动形象,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

师丞钟(西周中期)金怪兽(战国)陕西神木纳林高兔出土。

战国器物,圆雕、透雕、浮雕兼施。

鹰喙兽身头生双角如鹿,偶蹄,立于四瓣花形托座上。

托座正中凸起呈覆斗形,周边花瓣上各有三个小圆孔。

怪兽眼珠凸出,大耳竖立上双角内弯,作倒八字形向侧后展开。

角分四叉,叉端各有一个怪兽头象,也为立耳环眼鸟喙,脖颈屈曲虬结,前后相连构成兽角的主干。

怪兽前肢挺直前倾,后肢跨前,弯颈低头作角斗状。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哪些亮点展品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哪些亮点展品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哪些亮点展品陕西历史博物馆,这座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文化殿堂,珍藏着无数的历史瑰宝,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当我们踏入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那些璀璨夺目的亮点展品便会一一展现在眼前。

首先,不能不提的便是“镶金兽首玛瑙杯”。

这件精美的文物由整块玛瑙雕琢而成,造型独特。

杯的前端是一个镶金的兽首,兽的双角弯曲,眼睛圆睁,炯炯有神,兽嘴处镶金,呈现出一种华丽而威严的气势。

整个杯子线条流畅,色彩斑斓,玛瑙的温润质地与黄金的璀璨光泽相互映衬,展现出了唐代高超的工艺水平。

它不仅是一件实用的器具,更是一件极具艺术价值的珍品,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舞马衔杯纹银壶”也是令人瞩目的展品之一。

壶身呈扁圆形,壶盖为莲瓣形,提梁是一条弓身的龙。

最引人注目的是壶身上的舞马图案,一匹匹盛装的舞马正屈膝衔杯,姿态优美,生动逼真。

据说,在唐代的宫廷中,每逢重大庆典,都会有训练有素的舞马表演,而这件银壶则生动地记录了当时这一盛景。

其制作工艺精湛,图案精美,是唐代金银器中的杰出代表。

“杜虎符”同样是不可错过的亮点。

虎符分为左右两半,右半存于君王,左半发给统兵将帅。

调兵时,需由使臣持君王的右半虎符与将帅的左半虎符验合,方能发兵。

这件杜虎符上有错金铭文,字体规整,工艺精湛。

它是古代兵权的象征,也是研究古代军事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让我们对古代的军事指挥系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三彩载乐骆驼俑”也是博物馆中的明星展品。

骆驼昂首挺立,驮着一个平台,平台上有七位手持各种乐器的乐俑。

他们有的吹笛,有的击鼓,有的弹琵琶,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这件三彩俑不仅展示了唐代高超的陶瓷烧制工艺,还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交流和社会生活,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千年前悠扬的乐声。

“皇后之玺”更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

这枚玉玺由和田玉制成,螭虎钮,四侧刻有云纹。

其质地温润,雕刻精美。

据考证,这很可能是吕后生前所用之玺,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枚汉代皇后玉玺,对于研究秦汉时期的帝后制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塔式罐的年代及装饰特征考作者:岳敏静来源:《文物世界》 2015年第2期岳敏静摘要: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有两件唐代塔式罐,1985年出土于陕西省户县甘亭镇南河头。

本文拟在对塔式罐进行详细介绍的基础上,根据造型和纹饰,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馆藏塔式罐的特殊性,对其在造型和纹饰方面进行考证,一方面认为塔罐1应该相对晚于塔罐2的出现,二者同处于武则天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另一方面指出其独特的装饰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

关键词:塔式罐年代佛教中国化一、塔式罐的收藏及装饰特点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有两件塔式罐。

一件(以下简称塔罐1)(图一、图二)高62厘米,口径9.5厘米。

由盖、罐、座三部分组成,灰陶质地,通体白衣彩绘。

罐盖上部为常见的竹节形多层钮,子母口;罐为重沿,口微侈,直颈,鼓肩腹,下腹斜收,平底。

罐身由凸出的弦纹将其分为六个横向带状区域。

第一区,为黑彩线条彩绘;第二区为覆莲瓣彩绘;第三区,团花;第四区面积最大,为盛开的牡丹造型;第五区为云纹;第六区彩绘脱落殆尽,不可辨识。

底座由凸出的横弦纹将其分为四个稍狭窄的横向带状区域,第一区为黑彩线条,第二区为几何三角纹;第三区域为水波纹;第四区为连续的花骨朵造型。

另一件(以下简称塔罐2)(图三)与塔罐1造型纹饰相似,略有区别。

高63厘米,口径9.5厘米。

通体彩绘。

由两部分组成,其中罐身与底座相连接。

罐盖上部为常见的塔形多层钮,较塔罐1钮较低且粗,子母口;罐为重沿,口微侈,直颈,鼓肩腹,下腹斜收,平底。

罐身由凸出的横弦纹将其分为四个横向带状区域,第一区,为黑彩线条彩绘,呈“W”字连续;第二区为盛开的牡丹;第三区,同第一区;第四区彩绘脱落,纹饰模糊不清。

底座喇叭形,喇叭口较塔罐1大,由凸出的横弦纹将其分为三个稍狭窄的横向带状区域,第一区为黑彩斜形线条,第二区为几何三角纹;第三区域为水波纹。

目前关于这两件塔式罐的信息,仅为1985年出土于陕西省户县甘亭镇南河头,具体年代不详。

作为藏品,要充分发挥其研究价值,就有必要对其进行相关的年代考证。

作为一种普遍出土于唐墓中的随葬明器,塔式罐多见于发掘报告中。

其中包括比较系统对某一地区出土塔式罐进行类型学研究的有:《西安郊区隋唐墓》[1]和《偃师杏园唐墓》[2];除此之外,综合性的研究:最全面的是程婷的《唐代出土塔式罐研究》[3],作者从塔式罐的考古类型学、与宗教关系、各地出土塔式罐的对比以及唐以后塔式罐发展情况等方面全方位地对全国各地的塔式罐进行了立体研究;袁胜文的《塔式罐研究》[4]主要根据塔式罐的形制进行类型学分析研究,并提出塔式罐来源于一种金属佛教器具;付春玲的《唐代黑釉塔式罐浅议》[5]是从黄堡窑出土的黑釉塔式罐出发,对塔式罐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在研究陶瓷器或者综合分析墓葬等方面涉及到塔式罐的有:李知宴的《西安地区隋唐墓葬出土陶瓷的初步研究》[6]和李雨生《山西隋唐五代墓葬析论》[7];赏鉴类有李知宴的《大唐盛世的艺术瑰宝——彩绘荷花塔形罐赏鉴》[8]等。

上述研究认为:唐代塔式罐按地区分,有陕西和河南以及河北、山西、甘肃、宁夏和内蒙等地;按照质地分,以灰陶彩绘塔式罐最多,其次为三彩塔式罐,还有白瓷、黑釉瓷、青花瓷塔式罐等;按照器物组合成分,可以分为两件一组:罐盖和罐身座连在一起组成。

三件一组最为常见,即罐盖、罐身、罐座三部分组成。

还有四件一组的,一般情况为罐身和底座之间有一莲瓣装饰,此外,四件组的还有个别底座由两部分组成,底座非常高。

塔式罐的纹饰,一般而言有素面、素面有贴塑的、彩绘、彩绘加贴塑的等几种。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的这两件塔式罐,器物组合为一件由三部分组成,一件由两部分组成,灰陶彩绘。

值得注意的是,罐身以及底座装饰数道凸弦纹,这在唐代出土的塔式罐中是极其少见的。

本文拟在以上及其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这两件塔式罐的特殊性,对其在造型和纹饰方面进行考证,一方面推断其相对年代;另一方面探索其特殊装饰的意义。

不足之处,还请专家指正。

二、根据以往研究成果推断塔式罐的年代在上述研究论著中,尤其是袁胜文和程婷的著作,都相对全面地对塔式罐的资料进行综合,并运用了考古类型学的理论将塔式罐的发展演变进行考证。

接下来我们以此为基础来对塔罐1和塔罐2进行年代判断。

袁胜文的《塔式罐研究》认为,塔式罐的发展演变为:在产生之初,唐初至高宗,造型简朴粗矮;二期武则天至玄宗开元年间以后,造型较长、匀称,种类多样,装饰华丽。

三期玄宗天宝年间至代宗以后,开始出现衰势,造型罐长座矮,装饰趋于简朴。

四期德宗至文宗时期,中原地区塔式罐量少且劣质,罐座与罐比例不协调,盖钮简化。

五期武宗至唐末,塔式罐多仅出土于河北、内蒙等地,造型有浓厚的地方色彩[9]。

程婷的《唐代出土塔式罐研究》认为:塔式罐的发展演变可以分为四期。

第一期,唐初至唐高宗时期,处于塔式罐萌芽时期。

特征为:盖顶多为宝塔形,钮较高,造型逼真,盖底部较平或略鼓起,腹部较为圆鼓,下腹部略斜收,底座上部较直,下部为喇叭状。

材质主要为泥质灰陶,罐体装饰俭朴,饰以简单的彩绘花纹。

第二期,武则天至玄宗开元年间,属于塔式罐的发展与繁盛时期,仍以塔形钮为主,还出现了葫芦形钮。

罐矮颈,肩部圆润,深腹,下腹部斜收较第一期明显,底座还出现了覆盆状造型,喇叭形底座腰部与前期相比出现了内收的迹象。

纹饰主要有花草纹、几何纹、莲瓣纹、回纹、附加堆纹等。

第三期,玄宗天宝至德宗时期,延续上期。

新出现竹节状钮和桃形钮,罐身肩腹较为圆鼓,下腹部内收,最大径在腹中部。

喇叭形底座束腰较前期更为明显,器表装饰较多,多施白衣彩绘,纹饰主要有莲瓣纹、卷云纹、宝相花、牡丹花、四瓣花、团花、弦纹、曲折纹、水波纹、兽面纹、附加堆纹等。

第四期为顺宗时期至唐末。

造型各异,盖钮部分整体简化,罐身变得瘦长,底座喇叭形为主,整体比例失调。

器表纹饰有附加堆纹、牡丹纹、童子、兽面、力士、莲瓣、璎珞、联珠纹等[10]。

塔罐1和塔罐2,整体造型除了组合成分有区别外,即除罐盖分别为竹节形和多层塔形钮,其余基本相同。

钮较高,造型逼真,子口,盖底部较平或略鼓起,腹部较为圆鼓,最大腹径在罐身中部,下腹部略收。

喇叭形底座上部较直,下部为喇叭形。

整体造型浑圆,比例匀称。

罐体装饰较华丽,多重弦纹,彩绘主要有花草纹、几何纹、莲瓣纹等。

很明显,将塔罐1和塔罐2的相关因素与之相比较,并没有完全契合的哪一个分期与之相适应。

以程婷的《唐代出土塔式罐研究》[11]为例,喇叭形底座上部较直,下部为喇叭状,符合第一期的发展特点;竹节形钮符合第三期的发展特点;而纹饰牡丹纹和弦纹符合第三期,而几何纹则符合第二期的特点。

从而出现了混乱而难以考证其相对年代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考古类型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出土某一类器物的排列方面,往往由于资料的不全面,而得出模糊的概念。

在此情况下,应该以主体造型和纹饰为主,排除相对次要因素进行比对,尽可能得出相对接近于事实的结论。

对于塔罐1来说,塔形钮,纹饰有牡丹花、宝相花、莲瓣纹、团花三角几何纹,且整体造型比例匀称,装饰华丽,故可将其归入袁胜文的第二期即武则天至玄宗开元年间,同时也符合程婷的塔式罐的发展与繁盛期的特点;对于塔罐2来说,宝塔形钮较矮,底座的粗矮喇叭形已经接近于覆盆状;纹饰除了罐身中间饰牡丹纹外,其余各区域均为几何纹,所以塔罐2应该同样归于上述程婷所论述的塔式罐的发展与繁盛期即袁胜文所论述的第二期——武则天至玄宗开元年间。

与此同时,我们不难看到,塔罐1和塔罐2最大的区别在于二者组合方式不同。

究竟塔罐1的三件组合是在塔罐2两件组合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还是恰恰相反呢?无论如何,二者终究是有相对年代关系的。

所以完全有必要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继续探讨其具体的相对年代关系。

实际上,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目前而言仅见于李知宴的《大唐盛世的艺术瑰宝——彩绘荷花塔形罐赏鉴》[12]一文中,作者认为塔式罐最早在唐高祖时代就是一个普通的陶罐,有的有盖,盖面下凹;到武则天时有的罐就出现一个平面盖,盖中央就出现了多级尖锥体;到唐中宗时,罐的底部变成一个喇叭形足,罐座没有分开,从唐睿宗到唐玄宗之间的景云、开元、天宝时期又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即底座与罐体分开,成为盖、罐、座三者一组的塔式罐。

同时,程婷对塔式罐分期的研究表明,一方面塔式罐的盖钮从一开始的宝塔形,逐渐到了第三期出现了竹节状钮;另一方面,在纹饰的归类上,在第二期出现了几何纹为主的纹饰,第三期才出现了牡丹花、团花等为主的纹饰。

所以根据上述两种观点,结合塔罐1和塔罐2的具体特点,可以推断塔罐1的出现应该略晚于塔罐2。

综上,塔罐1应该相对晚于塔罐2的出现,二者同处于武则天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属于塔式罐的发展与繁盛期。

三、塔式罐装饰特点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在上文的讨论中,我们知道,塔罐1和塔罐2出现于武则天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其造型在目前出土的同期塔式罐中,是非常普遍的;但是二者的独特装饰纹样,在目前所见的各地出土的塔式罐中却极其罕见,尤其突出的是罐身和底座的横向分区以及几何纹饰的充分运用。

实际上,塔式罐的分区装饰是比较常见的,但几乎全都是垂直分区。

如西安东郊金乡县主墓出土的塔式罐,利用泥条将罐身分为四区[13];唐薛莫夫妇墓出土的塔式罐[14],罐身利用凸起的泥条将其分为六区,分别贴塑象首和兽首(图四);还有节愍太子墓出土的塔式罐[15],罐身被分为八区;除此之外,一般常见的彩绘塔式罐身也通过几组相同的彩绘花纹默认分区。

据资料表明,与塔罐1和塔罐2分区较接近的有乾封二年(667年)段伯阳墓[16]中出土的白釉贴花高足钵,口沿是一组阴弦纹,腹部是三组凸弦纹隔出的四个装饰区间。

第一层是方形的宝相花装饰,中心是模印的八瓣莲花,外围是突出的联珠纹镶边,与之相同的是突出的椭圆形宝石,也用联珠纹镶边。

第二层是拍印的团形菊花排列一周。

第三层与第一层相同。

第四层即腹壁的下部,用拍印的莲瓣仰贴一周,每个莲瓣之间的空隙处堆贴团形菊花,喇叭形高足是塑出的覆莲。

这一装饰尽管每个区域细微处与这两件塔式罐所用的装饰手法不同,但是同样的横向区分,说明在唐高宗时期已经在瓷器上使用了诸如此类的装饰手法。

由此可见,唐代塔式罐在装饰过程中运用了瓷器装饰华贵的特点。

与此同时,这两件塔式罐身彩绘的几何纹装饰,也比较独特。

在唐代的纺织品中,经常会出现以同类的几何纹样装饰花边的例子。

如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所描绘的地毯上,就出现了很多类似的纹样。

有人曾对敦煌壁画地毯上的几何纹样进行整理,将地毯纹样分为毯心和边饰两种纹样,其中“边饰纹样的构图形式为几何形二方连续,……采用一或两个带有连续性的单位纹样向左右做有条理的反复排列,没有方向性。

”[17]根据以上的总结,塔式罐身所装饰的几何纹样,应该是地毯边饰纹样的简化。

这表明塔式罐在装饰过程中也运用了唐代纺织品的装饰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