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鼠之间》中的约翰·斯坦贝克土地情结探析
《人鼠之间》:一部揭示人类生存处境的现代寓言

第2 4卷第 5期 20 06年 9月
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 U N LO UZ O NV R IY( oi c ne) O R A FG IH U U I E ST Sca Si cs l e
V0 _ 4 No 5 I2 .
他在他早期与后期的作品如煎饼坪罐头厂街和美妙的星期四中总是以滑稽幽默的笔调描写流浪汉单纯快乐友爱互助的生活斯坦贝克在这群拒绝正常社会生活的人当中建立了想象的乐园因而这些作品被人认为具有逃离现实的逃逸倾向有美化现实的嫌疑以这样说如果不是他亲历亲见了三十年代美国农民的痛苦他也许一生也不会写出人鼠之间和描写破产农民大迁移的愤怒的葡萄这样优秀的作品
他臂力过人, 但思维言谈如同幼儿, 这是一个“ 白痴巨人” 这与人文主义者心 目中的理想人物截然不 同。 , 人文主义者拉伯雷笔下的巨人卡冈都亚与庞大固埃不仅力大无穷 , 而且 知识渊博, 充满智慧, 是文武双全 的万能学者, 琴棋书画、 体育 、 军事、 武术、 医学、 植物学 、 天文 、 地理 、 历史 、 文学 、 法律 、 语言学、 工业技术, 门 门精通 , 巨人是全面发展的理想人物。莱尼甚至也比不上塞万提斯笔下 的人物形象堂吉诃德 , 堂吉诃德虽
简单的头脑 中就是美好生活的象征。他抚摸它们就如 同那遥远 的梦想有 了现实的可能。另一方 面, 他渴 望柔情 , 从触摸小动物和柔软的东西的那种感觉 中, 得到心理上 的满足 和快乐。但 由于他智力低下 , 他不
能理解和控制 自己的力气 , 总是在不经意间弄死他心爱的小动物。第一次他捏死了一只老 鼠; 第二次他弄 死的是一只小狗; 第三次是拨弄农场主儿媳的头发 , 那柔软的长发 , 使他兴奋不已, 莱尼的反应使农场主的 儿媳害怕了, 莱尼笨拙地想阻止她高声尖叫, 使劲摇晃她 , 结果她的颈骨被摇断了。农场主的儿子柯莱扬
斯坦贝克《人鼠之间》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斯坦贝克《人鼠之间》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斯坦贝克《人鼠之间》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人鼠之间》外国文学作品简析【美国】斯坦贝克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美国作家。
探讨《人鼠之间》的现实与社会

探讨《人鼠之间》的现实与社会作者:刘昌利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9期摘要:《人鼠之间》是斯坦贝克的一篇中篇力作,同时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天生神力但是智商却非常低下的白痴巨人莱尼的孤独一生,有着多重的隐喻意义和形象,人生的挫败,自我的分裂和永恒的孤独等,虽然与现代距离很远的年代,但是依然可以作为现代文化生活的一个典型,被人们不断的重复和演绎下去。
关键词:白痴巨人;人鼠之间;多重的形象;孤独一、《人鼠之间》小说里的社会《人鼠之间》讲述了两个流浪的农业工人乔治和莱尼为了自己的生活,相依为命,共同寻找土地的梦想。
但是他们在现实的农业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之下,漂泊于一个又一个农庄,艰难并且痛苦的活着,跟乞丐一样,但是他们却有着自己小小的梦想,幻想着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一块小小的属于自己的土地,因此过上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然而命运对于他们是不公平的,莱尼虽然天生具有神一样的力气,但是头脑却有问题,智力非常的低下,生活中没有自我照顾的能力,一切都需要乔治的照料和指导,所以他对乔治非常忠诚,但是却由于自己智力的原因,不断的惹来各种不必须要的麻烦,这都需要乔治去处理,而本身这些是不应该发生的,却占用了他们很多的精力。
莱尼对于自己本身的力气大小认识并不够,或者是根本就无法理解,越是自己真爱的东西,越容易在不经意间把它毁坏,这就是所谓的好心办坏事,无心之失却更令人痛心,世界上有的人就是这样,他们总是按照自己的行为准则去面对世界,却在不经意间伤害了别人,造成别人无法挽回的过失,却不知道如何来挽回,莱尼就是这样,比如他不经意间捏死了老鼠,第二次的时候是一只可爱的小狗,虽然他的出发点是想疼爱他们,但是由于他对自己力气的控制力不够,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动物们失去了可爱的生命。
直到第三次,莱尼不是出自自己的本意却伤害到了人类,他扼死了农场主人的儿媳,闯下了一次比一次大的祸端,农场主人的儿子必然要对莱尼的行为进行残酷的处罚,动用私刑报复莱尼,于是莱尼的保护者或者说是照顾者,乔治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杀死了莱尼,这样莱尼在以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欺负他,伤害他,虽然莱尼是那么的善良和纯洁,但是由于他无法控制自己,无法看清自我,他既危险又可怕。
约翰·斯坦贝克动物观的生态意义

约翰·斯坦贝克动物观的生态意义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是一位著名的美国作家,他的作品深刻地描绘了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
在他的作品中,动物往往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也让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生态意义。
斯坦贝克的动物观是一种生态学的思维方式,他深刻地认识到动物和人类的生命是紧密相关的,它们的命运也是相互依存的。
早在20世纪30年代,斯坦贝克就开始写作,他那时已经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
在他的小说中,动物往往是受害者,它们的生命受到了很大的威胁,而人类则是破坏者,他们在破坏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对动物的生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斯坦贝克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动物的形象,这些动物不仅仅是作为小说中的装饰品,更重要的是它们象征着人性的弱点和缺陷。
比如,在《人鼠之间》这一经典作品中,小说中的老鼠就是一个象征人性脆弱的形象,它们在大自然中的生存是非常困难的,而人类对它们的残忍和不理解则让它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斯坦贝克所描绘的动物世界非常真实,他能够透彻地理解动物的行为和生活习性,并将这些特点完美地融入到他的文学作品中。
他的作品中的动物形象往往非常具有感染力,它们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引起读者对环保和生态保护的思考和反思。
斯坦贝克的作品中,动物的生命往往是脆弱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完全没有生存的可能。
相反,斯坦贝克一直强调了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保护好生态系统,才能够保护好动物。
他的作品中的动物形象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们能够在读者的心中种下一颗爱护自然和珍惜生命的种子。
斯坦贝克的动物观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观,更是一种关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认识。
他强调了人类和自然的相互关系,认为只有通过自然与人类的调和与保护,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心灵共鸣。
他的动物观建立在深厚的生态学基础上,它在文学上和社会上都具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
从《人鼠之间》看斯坦贝克的道德悖论

经 济 危 机 的深 入 ,美 国社 会 的 各 种 矛 盾 全 面 爆 发 , 工 人 大 量 失 业 , 质 生 活 贫 困 , 神 极 端 匮 乏 , 之 而 生 物 精 随 的 空 虚 感 和 失 落 感 困 扰 着 几 乎 所 有 的 人 , 时 也 成 为 同
社 , 0 7年 版 。 20
机; 还有一种相互作用的转机 。 转引 自周宁:叙述与对 《
【】 士比亚:莎士比亚文集》朱生豪译 , 华 出 话 : 4莎 《 , 京 中西 戏 剧 话 语模 式 比较 》 。
版 社 ,0 7年 版 。 20 注释 :
⑥ 参见周宁 《 述与对话—— 中西戏剧 话语 模式 叙
比 较 》 《 国社 会科 学》 1 9 ,中 ,9 2年 第 5 。 期
① 高璐 , 惠霞: 爱情 赞歌 , 潘 《 异曲 同工—— <西厢
⑦ 李贽 :杂述・ 《 杂说》 《 , 中国古典编剧理论资料汇
记 >与< 夏 夜 之 梦 >比较 》 仲 ,河 北 大 学 学 报 2 0 0 4年 7 辑 》 中 国戏 剧 出版 社 ,9 4年 版 , 4 , 18 第 9页 。 月 第 4期 ; 唐 英 : 东方 的金 榜 题 名 与 西 方 的 神 灵 帮 《 ( 吕 天 成 : 曲 品 》 《 国 古 典 编 剧 理 论 资 料 汇 《 , 中
③ 何辉斌 :戏剧性戏剧与抒情性戏剧—— 中西戏 社 ,0 6年版 , 6 《 20 第 2页。
剧 比较 研 究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版 社 ,0 4年 版 , 1 , 20 第 7
页
( 苏舒 :重 庆师 范大 学 文 学 与新 闻 学 院 0 8级 论
一曲友谊与梦想的悲歌 ——试论斯坦贝克的小说《人鼠之间》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一曲友谊与梦想的悲歌——试论斯坦贝克的小说《人鼠之间》杨蕊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摘 要:《人鼠之间》是一部沉重而蕴意深刻的中篇小说,它讲述了乔治等几个流动农场工人追逐土地梦想却最终希望落空的经历。
小说旨在呈现出在阶级性的压迫和残酷的资本剥削下,在贫富极其悬殊的美国社会,普通劳动者之间真挚而单纯的友谊,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劳动者的生活及命运都很悲惨,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能是一枕黄粱美梦,最后以悲剧收尾。
关键词:人鼠之间;友谊;梦想;悲剧[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136-02一、前言《人鼠之间》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一部中篇小说,自1937年出版以来,就被确立为一部小小的经典作品。
这篇小说的题目《人鼠之间》来源于英国诗人罗伯特•彭斯的诗《To a mouse》,一只田鼠一直在苦心经营它过冬的小窝,然而当田野被犁耕的时候,它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小窝被摧毁而束手无策,以至于在冬天时任凭风雪的摧残。
田鼠微不足道的奋斗,说明在不可抗拒与改变的外力面前,一厢情愿的努力只是徒劳的。
罗伯特•彭斯以这只可怜的田鼠来比喻那些下层劳动者,他们没有任何的生产资料,就能像田鼠一样,面对贫富悬殊的社会阶层时无力反抗,要么身躯被摧残,要么精神遭受压抑,在社会这架庞大的铁犁面前显得异常的渺小和脆弱,那么的不堪一击。
我们往往达不到自己设想的最佳结局,而且还有可能面临着更悲惨的境况。
《人鼠之间》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两个一贫如洗,却又相依为命的美国流动工人乔治和莱尼从怀揣梦想到追逐梦想,再到接近梦想,最后梦想破灭的悲惨故事。
斯坦贝克以《人鼠之间》作为题目,因此结局早就被注定了:无论乔治与莱尼多么努力的想要实现梦想,这一切都注定是泡沫--看似美丽光鲜,实则一碰即破,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
二、乔治和莱尼相互扶持的友谊莱尼是个反应迟钝、智力发育不健全的大个子,他力大无穷,但却单纯的如同孩子一般。
斯坦贝克《人鼠之间》人物群像的孤独感

斯坦贝克《人鼠之间》人物群像的孤独感雷佳娣【摘要】斯坦贝克的小说<人鼠之间>主要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季节工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最终梦想的幻灭.通过对小说人物群像的分析,论述作品中反映的当时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孤独感和对爱的渴望这一主题.【期刊名称】《甘肃高师学报》【年(卷),期】2011(016)003【总页数】3页(P40-42)【关键词】《人鼠之间》;孤独感;梦想;幻灭【作者】雷佳娣【作者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甘肃成县,742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被公认为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作为一名多产的作家,斯坦贝克一生创作了近20部小说。
他的作品大多以美国的土地和人民为题材,《人鼠之间》是其中的代表作,凭借这部作品他获得1937年纽约戏剧评论家奖金,并从此在美国家喻户晓。
“尽管简短,但却是一部不可小觑的作品。
1937年这本书一出版,就被确立为一部小小的经典作品,被誉为触及了真正扎根于美国生活的主题”。
[1]小说讲述了大萧条时期,加利福尼亚两个四处流浪打短工的农业季节工人,一直幻想拥有一块自己的土地,结束悲苦流浪的生活,却最终梦想破灭的故事。
它“反映了起始于1920年直至1935年的长期农业萧条给农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2]小说刻画了以主人公乔治、莱尼为代表的美国农场工人的群体形象。
他们常年劳作、内心孤独、渴望他人关爱,却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可以说,人物内心的孤独感是贯穿这部小说始终的主题之一。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由于经济大萧条,贫困成了困扰整个社会的最大问题。
“西部地区土壤空气污染严重,农业发展深受重创”。
[3]身处社会最底层的农业工人的生活雪上加霜。
他们辗转不同的农场,居无定所,食不果腹。
正如乔治所说:“像我们这样在农场干活的雇工,是世界上最孤零的人,没有家,没有归宿。
约翰·斯坦贝克动物观的生态意义

约翰·斯坦贝克动物观的生态意义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描绘了大萧条时期的农村生活和工人阶级的命运。
斯坦贝克的作品以其精湛的叙述技巧和深刻的人性洞察而著称,他的作品中也经常出现动物形象,并对自然和生态环境有着深刻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约翰·斯坦贝克对动物观的生态意义。
斯坦贝克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各种动物形象,这些形象不仅仅是作品中的装饰,更在深层意义上彰显了对自然生态的关注。
在《愤怒的葡萄》中,斯坦贝克描绘了一群小白鼠戴维斯,它们体现了农场中工人们的团结和力量。
在《人鼠之间》中,他更是以一只鼠标和一只老鼠的形象来表达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和对自然界的控制。
这些动物形象并非仅仅是为了丰富故事情节,而是通过这些形象,斯坦贝克传达了对自然生态的深刻思考。
斯坦贝克对动物观的关注不仅仅停留在文学作品中,他本人也对自然和生态环境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在写作之余,经常参与自然保护活动,并对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在《西行漫记》中写到:“当人类破坏了自然的平衡,自然就会报复。
”这句话展现了他对自然界复杂而微妙的生态系统的理解,他深知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之和谐共生。
斯坦贝克对动物观的生态意义在当代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人类对自然的剥削和环境的破坏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流失、土地沙漠化等问题日益凸显,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危机。
斯坦贝克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从斯坦贝克的动物观中汲取真知灼见,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对生态平衡的维护。
在当代社会,动物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但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许多动物种群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斯坦贝克的动物观告诉我们,对待动物应当是尊重和保护,而不是肆意捕杀和野蛮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鼠之间》中的约翰斯坦贝克土地情结探析周蓉【摘要】约翰·斯坦贝克的中篇小说《人鼠之间》不仅着重刻画了主人公乔治和莱尼的“土地梦”,而且饱含了对农业工人悲惨命运的关注和同情,以及对美丽自然风光的朴实描写,这些都是作者的土地情结的具体体现。
同时,土地情结也是斯坦贝克试图通过文学创作为劳动人民乃至美国人民的困境寻求出路。
%John Steinbeck’s novella,OfMice and Men,not only vividly depicts the“land dream”of the two pro-tagonists,George and Lennie,but also shows his great concern and sympathy with the farm workers and plainly portrays the beautiful landscape of nature.All these are the specific reflection of the author’s land complex. Meanwhile,the complex also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his literary creation that trying to find a way for the working people even the whole of American people who are lost in a difficult situation.【期刊名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5页(P79-83)【关键词】斯坦贝克;《人鼠之间》;土地情结【作者】周蓉【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株洲4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约翰·斯坦贝克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小说家。
他凭借描写大萧条时期俄克拉荷马州破产农民的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荣获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
然而他的初步成功却源于一系列中篇小说的创作,其中1937年出版的《人鼠之间》就是他的代表作。
该小说一经出版,立刻成为畅销书,同名剧本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关注,由此确立了斯坦贝克在美国文坛的地位。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斯坦贝克的小说中到处流露着他对土地的热爱和依恋,对生活在土地上的劳动人民的同情与赞美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与歌颂。
《人鼠之间》把这种情绪发挥极致,这种情绪就是斯坦贝克土地情结的体现。
一情结理论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同时也是饱受争议的心理学家之一。
在研读了弗洛依德的《释梦》一书后,荣格就一直跟弗洛依德保持书信往来。
弗洛依德是荣格心理学思想形成的引路人,虽然荣格最终因为理论上的分歧与弗洛依德分道扬镳,弗洛依德对于他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荣格是第一位提出情结理论的心理学家。
在瑞士的一间实验室,荣格与他的同事们进行了一系列词语联想测试实验。
医生把一张词汇表上的词一个一个地读给病人听,并要求病人对首先触动他心灵的词作出反应。
荣格发现,有时候受试者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作出反应。
当他询问受试者为什么这样迟才做出反应的时候,受试者却说不出原因。
荣格猜想这种延宕可能是由一种制止和妨碍病人做出反应的无意识情绪导致的。
之后他又发现,与产生延迟反应的那个词相关的一些词也会导致类似的延迟反应。
荣格提出“个人无意识有一种重要而有趣的特性,那就是,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可以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簇心理丛”[1] 35只要任何一个单词触及了一个敏感的心理丛,受试者就会出现延迟反应,或者受试者会表现出迷惑、敌意、愤怒或者怀疑等情绪。
荣格的实验发现了许多情结,例如自卑情结、权利情结、性欲情结,而最广为人知的情结无疑是恋母情结。
荣格还发现情结深深地植根于受试者的神经症状中。
“不是人支配着情结,而是情结支配着人。
”[1]37 然而情结,正如荣格之后发现的那样,并不一定会成为人的调节机制中的障碍。
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它们可能而且往往就是灵感和动力的源泉”[1]37,这对于事业上的成就往往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情结的起源,荣格起初倾向于认为情结起源于童年时期的创伤性经历。
例如,孩子小时候被粗暴地与自己的母亲分开,这就可能导致他形成一种持久的恋母情结,以作为童年失去母爱的一种补偿。
后来他意识到“情结必定起源于人性中一种比童年时期的创伤更为深邃的东西”,[1]38荣格把它叫做“集体无意识”。
如同所有情结一样,土地情结也植根于深邃的集体无意识。
当一个人出生并且开始自己的人生旅程以后,跟土地原型相关的各种经历逐渐聚集到一起,例如美丽的自然风景,耕种的成就感,丰收的喜悦等等。
所有这些都帮助他形成了土地情结。
随着相关经历不断地累积,土地情结也将变得越来越明显。
二《人鼠之间》中的土地情结体现斯坦贝克出生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美丽的萨利纳斯大峡谷,这里是美国重要的农业区,他从小就生活在农业工人中间,非常熟悉他们的生活状况和语言习惯。
从斯坦福大学辍学后,为了维持生计,斯坦贝克曾经在家乡做过水果采摘工,农业工人等各种体力活。
在自幼的生活环境的熏陶和日后丰富经历的影响之下,他对土地产生了一种本能的依恋,对普通的劳动人民尤其是农业工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
此外,斯坦贝克还酷爱旅行,他的足迹踏遍美国各地,对祖国的土地,对山川河流和田野山林都怀有浓厚的兴趣和无限的依恋之情。
这些都是形成斯坦贝克土地情结的重要因素。
如荣格所说,情结很多时候都是艺术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他以美国西部乡村为背景,描写农业工人在困境中的挣扎的作品正是这种源自心灵深处的土地情结的萌发。
《人鼠之间》是斯坦贝克的成名之作。
小说以其家乡萨利纳斯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美国农业工人的凄惨命运。
作者对萨利纳斯自然风光的描写,对劳作在土地上的农业工人的生动刻画,以及故事中的主人公们对土地一种近乎病态的渴望,都是斯坦贝克土地情结的具体体现。
小说中的两个主人公乔治和莱尼就是典型的四处漂泊的农业工人。
故事围绕乔治和莱尼的“土地梦”展开,深动地展现了人对土地的渴望和依恋。
乔治和莱尼没有自己的家,和所有的流动工人一样,他们到处流浪,帮农场主卖命工作。
他们苦难生活中的唯一慰藉就是能够存够钱,买一小块土地,有一间自己的屋子,养几只小动物。
莱尼总是要乔治把这个梦想讲给自己听,而他又不厌其烦地与周围的每一个人分享这个美好的愿望。
这样一个梦想其实也是萦绕在每一个农业工人心中的梦想。
小说中另外一个人物甘德,在农场辛苦大半辈子,还成了残疾,如今面临着被赶出农场的惨境。
他愿意拿出自己的毕生积蓄与乔治和莱尼共同实现他们的土地梦。
虽然他只能干点零碎的小事,但是“我到底是蹲在自己的土地上,到底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干活了。
”[2]66 2正如黑人克鲁克斯所说,“我见过成百上千人流浪在路上……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每个人脑子里都有一块土地”。
[2]81一小块土地,对于无家可归的农业工人来说是那么地诱人,就连看破世事,心灰意冷的克鲁克斯也为之心动。
但是在乔治和莱尼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处在社会底层的农业工人根本不可能实现这个“土地梦”。
故事最后,莱尼无意中杀死了农场主的妻子,他从农场逃走,按照之前乔治的吩咐藏身在萨利纳斯河畔。
乔治找到莱尼以后,再一次跟他描绘起他们共同的那个“土地梦”, “ 我们会有一个地方……我们会有一头牛,我们或许还会养头猪和一些鸡……我们会有那么一小块地……”[2]116这是他们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提及这个梦。
莱尼完全忘记了自己所犯的错误,陶醉在乔治讲述的他们的共同的梦想之中。
最后,乔治拿出手枪,杀死了莱尼。
这也是莱尼最好的结局。
莱尼的死也标志着乔治命运的改变。
没有了莱尼,他不仅失去了拥有土地的梦想,也让自己成为了成千上万的到处流浪的农业工人,没有生活目标,今朝有酒今朝醉,度过余生。
正如克鲁克斯预言的那样,每个人都有那么一个梦想,可是没有人能够实现它。
乔治编织这个土地梦原本是用来抚慰孩子气的莱尼,却因此成了他们毕生的追求,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动力。
斯坦贝克巧妙地将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表达了人们对于土地的向往和依赖,也体现了他本身对于土地的关注。
《人鼠之间》中的人物形象均是以斯坦贝克早年从斯坦福大学辍学后,在农场工作时所遇到的农业工人为原型的。
有些评论家曾经批评斯坦贝克对《人鼠之间》的人物刻画处理地过于单调。
“他们认为,故事中的这些角色都太过简单而缺乏个性和变化”,[3]46但是正是对这些普通,平凡的男人女人的简单刻画才使得这个小故事如此的贴切和动人。
小说中的人物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一群平凡普通的农业工人,诸如乔治、莱尼、甘德。
他们来自乡村,他们与土地息息相关,深知土地的珍贵所在;他们在别人的土地上为别人干活,却怀有一个美好的“土地梦”,即渴望有朝一日,能够拥有一小块真正属于的自己的土地。
另一类是凶恶的农场主,包括农场主和他的儿子,克里。
他们是斯坦贝克笔端下最典型的“中产阶级”。
他们的财富和地位远远高于为自己干活的农业工人,但就情感和理解力而言,他们却远不如这群贫穷的工人。
斯坦贝克对他们的描写体现了他对这些自私、粗俗的农场主的厌恶,也从侧面反映了他那发自内心深处对于劳动人民的同情,这同时也是斯坦贝克作品中所为人熟知的特点之一。
通过对这两种不同身份的人物的描写与刻画,斯坦贝克向读者展示了劳动人民和农场主的区别,以及他对于被压迫和剥削的农业工人的同情和支持。
在这部中篇小说中,斯坦贝克对于自然风光的描写并不多,但是寥寥数笔却透露出他对家乡的一草一木的热爱和对大地的无限依恋之情。
“渐近黄昏,萨利纳斯河深绿的水面平静安详。
太阳已离开山谷,爬上了加比兰山坡,阳光下的山顶呈现出动人的玫瑰色,一片快乐的光影落在池塘边斑驳的梧桐树丛中。
”[2]1 再如作者对丰收景象的朴实描绘,“麦场的一边高高地堆着刚刚收割的麦子,麦堆像一个山坡一直延伸到麦场的另一边……闲下来的马驹在细细地咀嚼着地上剩下的麦穗……苍蝇在空中嗡嗡地飞着……外面传来男人们欢快的、嬉闹的叫嚷声。
人们闹着,笑着。
但在麦场里面,静悄悄的,懒洋洋的,暖烘烘。
”[2]301这些朴实无华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丰收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通过土地梦为中心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刻画,以及自然风光的描绘,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人鼠之间》中斯坦贝克土地情结的影响。
他所描写的人都是一些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普通劳动者;他所描绘的地方就他的故乡,加利福利亚;他给读者展现的是生活在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对于土地的强烈渴望。
正是因为他热爱土地,理解生活在土地上的人民,他才能够如此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劳动人民的美德和缺点以及大自然秀美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