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课本电子版_整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生物必修三课本电子版_整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整理表姓名:职业工种:申请级别:受理机构:填报日期: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第三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材地位及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作为本章开篇节,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生长素的发现史渗透着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良好素材。
让学生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
因此,本节在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既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二、设计思路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受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领会“变化”才是科学本身具有的惟一不变特性。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很好地展现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的素材。
因此,本文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
三、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与处理《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等内容。
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2、学情分析曾学习过“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有一定的思考方法基础,且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都较强,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对实验设计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实验分析、深入思考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整理生物必修三课本电子版_学科

文件编号________ 生物必修三课本电子版20 年月日事业编高中教材语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第4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四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年6月第5版数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3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3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4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2版英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必修3)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必修4)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历史: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2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3版地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册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政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2必修(政治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3月第7版物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2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第3版化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2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3版生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2必修(遗传与进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美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5月第2版日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3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4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初中教材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版数学: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下册青岛出版社2014年7月第2版英语: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美术: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小学教材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2版数学: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下册青岛出版社2015年1月第2版英语: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下册(三年级起点)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音乐:义务教育教科书(简谱)六年级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体育:小学健康教育六年级下册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美术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版美术: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计算机:义务教育山东省小学课本信息技术第三册(下)泰山出版社2013年11月第6版科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青岛出版社2014年1月第3版品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附件4:2018年江阴市公开招聘高中教师笔试大纲(仅供参考)笔试试卷满分100分,其中学科专业知识75分,学科教学设计25分。
分享生物必修三课本电子版高清

生物必修三课本电子版高清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
附件一
附件二
湘潭市2017年春季义务教育学校5-8年级写字教材版本表
附件三
湘潭市2017年春季普通高中学校教科书、教师用书目录
附件四
其他类教师教学参考书目录
附件五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及课程标准解读目录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电子课本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电子课本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电子课本第一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一、细胞的基本结构1. 细胞膜2. 细胞壁3. 质壁共居细胞的构造4.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5. 粘附生物的细胞结构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 摄取和排出2. 能量转换与合成3. 细胞分裂和生殖第二章遗传的基本规律一、遗传学的基本概念二、孟德尔的实验及其规律1. 总结表的阅读2. 基因、等位基因与基因型、表型的关系3. 因式分析4. 复等位基因的遗传三、基因的分离1. 遗传连锁2. 染色体的性别决定四、基因的变异与突变五、人类的遗传病第三章 DNA的结构和复制一、DNA的结构1. DNA的化学组成2. DNA的三维结构二、DNA的复制1. 半保存复制的实验证据2. DNA的复制机制三、RNA的结构与功能1. RNA的基本结构2. mRNA的合成第四章基因的表达和调控一、基因的表达1. 蛋白质的合成2.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二、基因的结构和表现形式1. 基因的多样性2. 同源基因与家族基因的关系3. 基因的结构三、基因表达的调控1. 常见的调控方式2. 染色质的改变和表观遗传第五章克隆与基因工程一、细胞的克隆和基因的克隆1. 细胞克隆2. 基因的克隆二、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概念1. 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基础2.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三、基因工程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1. 生物制药2. 农业转化3. 基因治疗第六章生物进化与系统发生一、生物进化1. 进化的基本概念2. 进化的证据3.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二、物种的形成及其机制1. 物种形成的定义2. 物种形成的机制3. 物种形成的选择因素三、系统发生学1. 系统发生的基本概念2. 生物分类学的历史3. 分子进化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第七章动物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一、动物体的组成和结构1. 组织的种类和形态2. 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二、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1. 呼吸系统2. 循环系统3. 消化系统4. 排泄系统5.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第八章植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一、植物体的结构1. 组织、器官和系统2. 细胞壁与细胞间的联系二、植物体的功能1. 光合作用与光合器官2. 运输系统和植物水分平衡3. 营养和茎叶的适应性第九章受精和胚胎发生一、生殖细胞和受精1. 生殖细胞的发生与特点2. 受精卵的形成和结构二、胚胎的发生1. 胚胎的发生过程2. 胚胎的形态和发生异质性第十章生态系统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一、生态系统的特征1. 生态系统的层次和组成要素2. 生态系统的节律和生态位二、物种的多样性1. 物种的定义和分类2. 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结语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电子课本是一本理解生命的优秀教材,重点介绍了生物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概念,包括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的表达和调控、生物进化与系统发生、动植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受精和胚胎发生、生态系统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电子课本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电子课本篇一: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教材课后习题答案汇总生物必修3 第一、教学内容的结构1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资料图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二、答案和提示(一) 问题探讨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
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右图所示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三)资料分析++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2+2+2+-2-2--Ca、Mg、Fe、Cl、HPO4、SO4、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细胞生活的环境》课件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人教版]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王健(江苏省兴化中学225700)设计思路:《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课整体设计思路是“情景导入→问题探讨→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小结→拓展评价”。
本章的引入是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
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
同时通过图片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渗透。
本节的引入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草履虫的图片,可以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
在组织教学时先从简单的体液的概念入手,再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揭示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逐步深入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的概念。
最后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
这部分教学过程是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
围绕这个资料分析,让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知识要点。
教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学时采取了先复习渗透作用再引入渗透压的概念,并且结合旁栏思考题,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和内环境的温度特点比较好理解,教学时简单提一下即可。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件全套(必修三最新整理)

我们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如CO2、尿素
等等,是如何排泄到体外的呢?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与体 内细 胞进 行物 质交 换直 接有 关的 系统:
呼吸、消化、循环、泌尿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
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不是
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属于体液吗?
来自于体液,不属于体液,也就不属于内环境
体腔液、关节液属于体液吗?
在体内,但他们已不在细胞之间,不为组织细胞提供物 质交换,所以不属于内环境
资料分析
问题
假如将你身体的一个细胞拿 到体外,如果不提供特殊的环境 条件,它很快就会死亡。而在内 环境中,体内细胞却能正常地生 活。
课堂练习
2.直接参与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系 统是 A.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 B.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C.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D.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3、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是由循环系统运到( D) A.泌尿系统 B.泌尿、消化系统 C.泌尿、消化、呼吸系统 D.泌尿、呼吸系统和皮肤
4.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B) A. 外界食物→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细胞 B. 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 C. 外界食物→内环境→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细胞 D. 外界食物→循环系统→内环境→消化系统→细胞
酸碱度 正常人的血浆pH值为7.35---7.45 温度
酸碱度
• 血液的酸碱度经常保持相对稳定,只在 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变动。过酸或过碱都 会引起机体的中毒。
血浆和红细胞中存在由几对具有缓冲作用的物质(缓 冲对)形成的缓冲系统。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0002页 0042页 0071页 0073页 0075页 0115页 0127页 0129页 0207页 0285页 0321页 0323页 0363页 0365页 0385页 0404页
科学家访谈 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科学史话 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第4节 免疫调节 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科学家的故事 从治蝗专家到生态学巨匠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植保员 科学·技术·社会 立体农业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 林业工程师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科学·技术·社会 生态农业
科学家访谈 生物与环境是统 一的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第三章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一、教材地位及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作为本章开篇节,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生长素的发现史渗透着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良好素材。
让学生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
因此,本节在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既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二、设计思路
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受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领会“变化”才是科学本身具有的惟一不变特性。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很好地展现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的素材。
因此,本文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
三、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与处理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等内容。
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
探
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2、学情分析
曾学习过“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有一定的思考方法基础,且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都较强,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对实验设计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实验分析、深入思考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生长素发现的过程,更要掌握对简单实验的设计、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感悟科学发现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辨证过程,需要实事求是和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目标
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三维目标
五、教学方法
六、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中各环节相关要求和时间分配表
七、教学过程
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过程设计
八、课堂练习
九、板书设计及课堂总结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达尔文实验
詹森的实验
1.四个经典实验
拜耳的实验
温特的实验
2.生长素的提取
二、植物激素的概念
十、布置作业
本节课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多媒体为辅助,逐步推进教学内容,还算满意;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是满意的地方;课堂上没有发生出乎意料的事件;如果再重新上这节课,我会认真分析每一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的难度设置的更合理一些,准备的再充分一些;从学生的作业、课后谈话等途径得知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挺好的,主要是学生接触过相关的知识,有了些基础,再一个就是这部分内容不是太难;
人教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三章第一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积石中学司马曙霄
设计理念: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本节课通过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科学素养。
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环境与稳态》第3章第1节。
本节知识是植物激素调节的主要内容,其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以及在实验设计中所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在整个必修课中处于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对本考点的考查,更多的是将试题置于实验探究的背景条件下,运用读图分析等形式,考查学生实验分析和设计能力。
三维教学目标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知道植物生长素的产生和分布的部位和运输的方式。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1、体验感知科学探究的曲折,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的素养。
教学重难点设计:
重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难点:初步学会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培养的植物胚芽鞘(课前6-7天准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教方法
自主探究、讨论问题引导
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培养的胚芽鞘,在授课过程中,对于胚芽鞘学生有了表观的认知,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通过图片和动画的展示,让同学们自己当回科学家,追随着前人的脚步,探究生长素的发现的历程,在实验的讲授过程中,有教师展示实验,在有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并有教师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学生进行小组的讨论,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让同学们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及实验设计的原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如何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
力、动手能力及在课堂外对相关知识的进一步探求等一直是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努力的方面。
本节课通过构建模型努力尝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图示、视频等手段努力化抽象为直观,特别是与传统的讲授方式相比较学生更加主动,兴趣也更高。
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求欲望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