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组胺药的发展变化及其作用特点

合集下载

抗组胺药的作用原理

抗组胺药的作用原理

抗组胺药的作用原理
抗组胺药是一类可以抑制组胺受体的药物。

组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存在于人体的许多组织中,包括血管内皮细胞、神经元、免疫细胞等。

当机体受到刺激,如过敏原的进入或组织损伤等,组胺会被释放出来,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如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神经传导增强等。

抗组胺药通过以下方式来发挥作用:
1. 阻断组胺受体:抗组胺药可以与组胺受体结合,防止组胺与受体结合,从而阻断组胺受体的活化。

根据组胺受体的类型和分布,抗组胺药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不同类型的组胺受体,如
H1受体、H2受体等。

2. 减少组胺的释放:一些抗组胺药还可以抑制组胺在体内的合成和储存,从而减少组胺的释放。

这种作用可减轻机体对过敏原的过敏反应。

3. 抗炎作用:一些抗组胺药还具有抗炎作用,能够减轻组织炎症反应,如红肿、痒等。

总的来说,抗组胺药可以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减少组胺的释放和发挥抗炎作用来缓解过敏反应和炎症症状。

它们常被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

儿科与抗组胺药

儿科与抗组胺药

开瑞坦无嗜睡作用
开瑞坦与安慰剂比较
25% 20% 15% 10%
5% 0%
Reference:
6%
安慰剂
6%
开瑞坦
西替利嗪的嗜睡作用与剂量有关
50%
40%
30%
23%
25%
20%
6%
9%
10%
0%
安慰剂
西替利嗪 5mg 西替利嗪 10mg 西替利嗪 20mg
Reference: Falliers C.J. Et al.Ann. Allergy,1991;66:257-262
氯苯那敏 Chlorpheniramine(扑尔敏)
赛庚啶 Cyproheptadin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去氯羟嗪 Decloxizine
羟嗪
Hydroxyzine(Atarax, 安泰乐)
第一代抗组胺药作用特点
在化学结构上有一个乙胺基核和各种取代基, 按取代基不同,构成不同的抗组胺药。 特点
• 疗效确切,口服效快,15-60分钟起效 • 分子量小,脂溶性高,容易透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产
总结
2岁以上可选择第二代抗组胺药 • 避免心脏毒副作用: • 安全无嗜睡,不影响学习: • 联合用药-注意同时服用肝酶抑制剂如
酮糠唑红霉素等 • 剂量与毒性相关,忌超量
• 同类药中选择安全的产品-开瑞坦
谢 谢!
Warren R etal: drugs detected in fatally injured drivers in the province of Ontario. In: Goldberg L, ed. Alcohol, Drug and traffic safety, vol 1. Stockholm; Almquist and wiksell, 1981; 203-217 Jean Barbay et al. Antihistamine uptate. Antihistamine uptate consensus conference, sponsored by the university of Masschusetts Medical School. April. 1996.

抗组胺药物的临床应用

抗组胺药物的临床应用

抗组胺药物的临床应用1933年由法国药物学家Fourneau及 Bovet第一次发明了一种称为F929的抗组胺药。

1945年化学合成了苯海拉明。

60余年来,有关药物不断改进、发展,目前这类药品已达数十种之多,已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1 抗组胺药物的药理作用组胺为1H-咪唑4乙胺化合物,分子式为C5H9N3,分子量为111 000,易溶于水。

组胺在细胞内时受肝素的抑制,处于无活性状态,当释出细胞进入体液或血循环中,即与细胞表面的组胺受体(H1、H2)相结合,产生一系列的组织反应,包括血管通透性的增高、毛细血管的扩张、腺体分泌的增加、平滑肌痉挛、末梢神经的刺激等。

当组胺达到一定浓度时,组织反应加重,可以产生类过敏休克样反应。

组胺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内组胺,主要作用于内脏,使之产生支气管、胃肠、子宫、心血管的平滑肌痉挛,分泌腺增加分泌等作用;另一种为外组胺,主要作用于皮肤、粘膜,使之产生水肿、渗出等反应。

在机体效应细胞上存在着H1和H2组织受体,H1受体与组胺结合即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渗透压增高、腺体分泌增加和平滑肌收缩等;H2受体与组胺结合后即可引起心率加快、胃酸分泌增加、子宫平滑肌松弛等。

与抗过敏反应有关的传统的抗组胺药物主要作用于H1受体而发挥抗变态反应效果,而对H2受体无明显拮抗作用。

这里所称的抗组胺药实为H1受体拮抗药,其药理作用有以下几种。

1.1抑制血管渗出和减少组织水肿对于一些由组织水肿渗出为特征的变态反应病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急性喉水肿、湿疹、过敏性鼻炎、内耳迷路水肿等效果较好。

1.2抑制平滑肌收缩效果不及β2激动剂及茶碱类药物,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肠痉挛等效果较差,但与肾上腺素有一定协同作用。

1.3止痛镇静作用在化学构造上与奴夫卡因有相似之处,有一定止痛、止痒效果。

还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引起嗜睡等。

1.4抗胆碱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与阿托品作用相似,可扩张气管、弛缓肠胃平滑肌、加速心率、减少腺体分泌、出现口干现象,但不引起瞳孔散大。

组胺及抗组胺药

组胺及抗组胺药

钙剂
作用及临床应用 1.抗过敏作用 抗过敏作用 2.促进骨骼牙齿发育 促进骨骼牙齿发育 3.维持神经肌肉正常兴奋性 维持神经肌肉正常兴奋性 4.拮抗镁离子的作用 拮抗镁离子的作用
【临床作用】 临床作用】 作用
变态反应性疾病: 部分皮肤I 型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性疾病 : 部分皮肤 I 型变态反应 ( 荨麻 过敏性鼻炎,血管神经性水肿) 疹,过敏性鼻炎,血管神经性水肿),昆虫咬伤 ,药疹,接触性皮炎。 药疹,接触性皮炎。 对支气管哮喘基本无效;对过敏性休克无效; 注 : 对支气管哮喘基本无效; 对过敏性休克无效 ; 严重血管神经性水肿应选用肾上腺素。 严重血管神经性水肿应选用肾上腺素。 晕动症及呕吐(苯海拉明,异丙嗪) 晕动症及呕吐(苯海拉明,异丙嗪)。 失眠(苯海拉明,异丙嗪) 失眠(苯海拉明,异丙嗪)。
H1-受体阻断药 受体阻断药 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NSA) 80年代以后 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NSA) 80年代以后 特非那定、阿司咪唑、氯雷他定、 特非那定、阿司咪唑、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特点: 受体选择性高,无镇静作用, 特点:H1受体选择性高,无镇静作用,中枢神经 系统不良反应较少;可导致各种心律失常,致死 系统不良反应较少;可导致各种心律失常, 性心律失常。 性心律失常。 第三代:非索非那定、 第三代:非索非那定、左旋西替利嗪 特点:无镇静、嗜睡等副作用; 特点:无镇静、嗜睡等副作用;心脏毒性小
H1-受体阻断药 受体阻断药
【药理作用】 药理作用】
抗组胺H1效应 抗组胺 组胺
收缩胃肠道、 收缩胃肠道、支气管平滑肌 血管扩张, 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降压, 降压,心脏效应
H1-受体阻断药 受体阻断药
完全对抗 大部分对抗 部分对抗, 部分对抗,需与H2-阻断 剂 合用才能完全对抗

抗组胺

抗组胺

(八)其他类药物(others): 1.钙剂及硫代硫酸钠 2.反应停(thalidomide): 50mg Bid-Tid 3.氨苯砜 (diamino-diphenyl Sulfone, D.D.S). 50mg Bid-Tid 4. 烟酰胺(nicotinamide,NAA) 0.1~0.2.tid 5.雷公藤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 TWHF ): 免疫调节、抗炎、止痒、抗肿瘤和抗生育1~1.5mg/kg/d 6.抗组织胺球蛋白:2ml, im, qod 7. 硫酸锌, 葡萄糖酸鋅 8. 灭滴灵,0.2 Tid; 噢硝唑,替硝唑0.25~0.5,Tid 10. 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 0.4g/kg/d×3~5d 11. 碘化钾( potassium iodide ):10%kcl solution,3~5ml,qd increased 10ml,tid,PO.
抗病毒药:更昔洛韦 :对病毒DNA多聚酶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干 扰疱疹病毒 DNA的合成。200mg,q4h×5次,7~10d。肾功能不 全者慎用。更昔洛韦 抗巨细胞病毒比阿昔洛韦强。 5mg/kg,BId×2~3 wks. 5. 利巴韦林,又称病毒唑:广谱抗病毒药物。 10~15 mg/kg/d,im或iv gtt 6. 干扰素 :α-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 • 7. 胸腺素 :5mg/50~100mg. 8. 胸腺肽 :1mg~1.6mg。 • 抗真菌药:咪唑类药物: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机制:抑制 CYP450依赖酶,干扰真菌细胞的麦角固醇,导致麦角固醇缺失 ,使真菌细胞生长受到抑制。举例:酮康唑 200-400mg,q.d;氟 康唑 150mg/w x12-16w(甲癣);伊曲康唑 0.2 Bid x7d,每月第一 周服 x3-4月(甲癣)。 • 丙烯胺类药物: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合成中所需的角鲨烯 环氧化酶,达到杀灭和抑制真菌的双重作用。举例: 特比萘芬 甲癣 250mg,q.d x7,q.o.d x7-11周,体股癣250mg,q.d x7

什么是抗组胺药物

什么是抗组胺药物

什么是抗组胺药物抗组胺药物可能在平时听得多了,但是什么是抗组胺药物问起来,很多人都解释不了,那么什么是抗组胺药物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什么是抗组胺药物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抗组胺药物的定义组胺是速发变态反应过程中由肥大细胞释放出的一种介质,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分泌活动增强等;临床上可导致局部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支气管和消化道平滑肌收缩,使呼吸阻力增加、腹绞痛,并可引起子宫收缩,大多数抗组胺药与组胺有共同的乙胺基团:X-CH2-CH2-N。

抗组胺类药物根据其和组胺竞争的靶细胞受体不同而分为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两大类。

抗组胺药物的受体类型目前已知组胺受体有三个亚型:H1、H2和H3受体。

组胺作用于H1受体,引起肠管、支气管等器官的平滑肌收缩,还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局部红肿、痒感;组胺作用于H2受体,引起胃酸增加,而胃酸分泌过多与消化性溃疡的形成有密切关系;H3受体的作用尚在研究中。

抗组胺药物的分类抗组胺药分为两类: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前者主要用于抗过敏,后者主要用于抗溃疡。

H1受体拮抗剂H1受体拮抗剂(H1 receptor antagonists,H1RAS)传统地按其药理作用不同分为:第一代H1RAS,如氯苯那敏、赛庚啶、羟嗪等;第二代H1RAS,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啶、咪唑斯汀、阿司咪唑等;第三代H1RAS,如非索非那丁、去甲基阿司咪唑、脱羧基氯雷他啶等.主要用于抗过敏。

常用的H1受体拮抗剂扑尔敏(chlortrimeton,chlorpheniramine)口服:成人 4mg tid。

小儿 0.35mg/kg/天,分3~4次。

肌注:5~20mg/次。

安太乐(atarax,hydroxizine)口服: 25mg,qd~qid。

脑益嗪 (cinnarizine,mitronal,stutgeron)口服: 25mg,qd~qid。

抗组胺药的机制与应用

抗组胺药的机制与应用
要用于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的皮疹、过敏性鼻 炎的流清鼻涕和打喷嚏等, 具有良好的止痒、 抗过敏效果, 改善症状明显, 疗效确切;但由于其 代谢与清除较快, 必须多次给药, 用药剂量较大, 且与组胺H1受体的结合缺乏选择性, 对中枢神 经的组胺H1 受体同样产生抑制作用, 致使其产 生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此外, 它
施对组胺受体活性的抑制
18
组胺受体激动剂
• 组胺受体激动药 是一类通过激动组胺受体 而产生生物活性的药物
19
倍他司汀
• 主要激动H1受体,引起血管扩张,对毛细血管的扩张作用 比组胺持久,但不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 扩张心脑血管,尤其对椎动脉系统有明显的扩张作用,能 显著增加心脑及周围循环流血量,改善血液循环
们还能与其他受体如胆碱能受体等结合产生口 干、心动过速、胃肠道障碍等不良反应。
11
Ⅰ、抗组胺药概念
• 指能通过与组胺之间竞争性结合组胺受体, 从而在组织内拮抗组胺作用的一类药物。 根据结合受体不同分为H1R拮抗剂、H2R拮 抗剂和H3R拮抗剂。临床上常用H1R拮抗剂 治疗过敏性疾病,被广泛用于治疗过敏性 鼻炎、荨麻疹等过敏反应性疾病。
12
抗组胺药的研发历程
1910-1911: 组胺的发现
组胺受体 在中枢神 经系统的 作用
睡眠觉醒周期、饮食摄入、 体温调节、情绪和攻击性行 为、定位、记忆、学习功能

神经内分泌
突触前异受体;减 少组胺、多巴胺、 5-羟色胺、去甲肾 上腺素、乙酰胆碱 分泌
尚未确定
10
N Engl J Med 2004;351:2203-17.
抗组胺药
Ⅰ、概念与发展史 Ⅱ、抗组胺药作用机制 Ⅲ、理想的抗组胺药物标准 Ⅳ、抗组胺药分类

抗组胺药物临床应用

抗组胺药物临床应用

第三代抗组胺药物
第3代抗组胺药已经问世,是第2代抗组胺药的 代谢物,临床疗效与母剂相当或更好,但不良反应较小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代表药物:左旋西替利嗪 (levocetirizine、非索那定 (fexofenadine、地洛他定《desloratadine)、去甲阿斯 咪唑 (norastendzole)
≥2岁 ≥2岁 ≥2岁 ≥12岁 ≥2岁 ≥12岁 ≥12岁 ≥6岁 ≥3岁
√ √ × √ × × √ × √
√ √ × √ √ × √ √ √
富马司他斯汀
>2岁


(五)抗组胺药的心脏不良反应
1、A组:药物在其抗组胺浓度时即有心脏作 用。如特非那定、阿司咪唑、苯海拉明、羟嗪 2、B组:药物在高于其抗组胺浓度时才有 心脏作用。如氯苯那敏、赛庚啶、依巴斯汀、 异丙嗪、美吡拉敏 3、C组:药物没有心脏作用。如阿伐斯汀 、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酮替芬、美喹他嗪( 波丽玛朗)、氯马斯汀
抗组胺药应用的注意事项
(一)用药物化学的知识指导用药
不宜合并使用的几种情况: 1、一种药和它的衍生物(或光学异构体) ——氯雷他定+氯他定 ——阿伐斯汀(欣民立)+曲普立定(克敏) 氯苯那敏(扑尔敏)——右旋氯苯那敏 2、基本化学结构相似的抗组胺药 ——氯雷他定+赛庚啶 ——氯雷他定+特非那定(或息斯敏) ——西替利嗪+羟嗪(或去氯羟嗪) ——波丽玛朗+非那根
抗组胺药物的合理应用
目 录
抗组胺药物简介
抗组胺药物的分类
抗组胺类药物的适应症 抗组胺药物的相互作用
抗组胺药物简介
第一代抗组胺药物
从1937年第1个抗组胺药开发至今,已有50余种H,受 体拮抗剂供临床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为第1代:(苯海拉明、扑尔敏、非那 根、玻丽玛朗)。 缺点: (1)中枢抑制作用:大部分第1代抗组胺药具有脂溶性,能穿 透血脑屏障,故均有不同程度的中枢抑制作用,包括困倦 、嗜睡、注意力下降等。(2) H1受体选择性差:药物有部分 抗胆碱能作用,因此易产生视力模糊、口干、心动过速及 胃肠道等的不良反应。(3)还可产生a受体阻断作用、局 麻作用及5一羚色胺抑制作用等,这些都会使第1代抗组胺 药物的安全性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组胺药的发展变化及其作用特点
第一代抗组胺药以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异丙嗪三者为代表,它们都是H1受体拮抗剂,曾经为临床防治变态反应疾病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今天它们渐渐淡出临床,被第二代第三代抗组胺药所替代。

现将抗组胺药的发展变化及其作用特点一一做以综述。

1933年发现第一代抗组胺药吡并生.1937年发展出乙二胺以来,先后不断发展出的氨基醚类.呱嗪类.吩噻嗪类.丙胺类.呱啶类都成为这个大家族中的成员,形成了一个较为庞大的抗组胺系统。

这些H1受体拮抗剂通常被称为传统的经典抗组胺药。

传统的抗组胺药在发生抗组胺作用的同时,亦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因此用药后困倦的不良反应特别明显,它们中的大多数还有抗乙酰胆碱作用,能抑制腺体分泌,故有口干.咽干等不良反应。

为了克服传统抗组胺药的缺点,这些年来通过化学结构修饰合成了一些新型抗组胺药。

有的是从传统抗组胺药衍生而来,有的则是完全崭新的药物结构。

它们的共同药理,都是通过拮抗H1受体而产生药效。

但第二代抗组胺药作用时间更长.不良反应更小。

最早面向临床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特非那丁是新型非镇静性抗组胺药。

它是呱啶类化合物,所以仍保留呱啶的基本化学结构。

它对H2受体无活性,所以对胃液分泌.心功能等都无影响,也未发现它有抗胆碱能和抗5-羟色胺作用。

动物试验表明,它的不良反应很小,因此被认为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新型抗组胺药,但它的抗组胺效用可能稍逊。

其后发现的阿司咪唑也是一种全新的非镇静性抗组胺药。

它的结构与传统抗组胺药完全不同,从而使它不具有传统抗组胺药的嗜睡等不良反应,它对H1受体的拮抗有很强的特异性,并且药效维持时间长。

但由于有时会引起心律失常,现使用频率正在逐年递减。

1998年在欧洲率先上市的咪唑斯汀,是一种具有抗组胺和抗过敏炎症介质双重作用的第二代新型抗组胺药。

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咪唑斯汀与组织胺H1受体的亲和力极强,并且可以抑制肥大细胞组织胺的释放,是一个强效的.高选择性的组织胺H1受体拮抗剂。

它可以抑制五脂氧合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炎症介质白三烯的产生以及抑制炎性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

咪唑斯汀很难通过血脑屏障,几乎没有嗜睡不良反应,没有抗胆碱能作用,也未发现对心脏的不良反应。

除咪唑斯汀外,还有盐酸氮卓斯汀和依巴斯汀,它们同属第二代抗组胺药。

盐酸氮卓斯汀片首先由德国公司开发,1986年首次在日本上市,随后相继在德国.英国等许多国家上市,并应用于临床。

它是一种长效抗变态反应药,不仅能拮抗组胺H1受体,还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而依巴斯汀则属甲氨基呱啶类衍生物,对组胺H1受体的选择性比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更强更高。

由于该药及其代谢产物均不通过血脑屏障,所以也没有嗜睡作用和抗胆碱能作用。

第三代抗组胺药氯雷他定是一种高效.作用持久的三环类抗组胺药,它起效快.作用强。

不仅具有选择性的抗外周H1受体作用,还具有稳定肥大细胞膜.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抑制嗜酸性粒细胞趋化.降低白介素的产生和抑制黏附分子表面的作用。

因此,氯雷他定能够有效地治疗各种急慢性变态反应疾病,可缓解过
敏反应引起的各种症状。

在推荐的治疗剂量下,也未见明显的镇静作用。

综观抗组胺药的发展变化,是一个由低级的初始阶段向较高级的现阶段迈进的过程。

在第一代抗组胺药的基础上,第二代.第三代抗组胺药突破传统,大大消除或减少了原有的中枢抑制.抗胆碱能等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和预防变态反应疾病开启了新的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