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习(共三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
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
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
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
当我们仅专注于意象的显现和内涵时,往往就会对音韵节奏的表现作用“听而不闻”,甚至把它当作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
尤其面对那些没有什么意象,而主要诉诸音韵节奏的诗时,我们就会显得木然无知,处于一种所谓的“失语”状态。
这种能力的缺乏还容易导致出现另一个毛病。
由于对音韵节奏的感悟本是一种关系性的、整体性的感悟,这种能力的缺乏就会带来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
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诗歌解读现象,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谓象征)大加穿凿,大加发挥。
在诗歌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那种“阐释过度”的毛病,就常常是由这一原因引起的。
与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对,在诗歌理解中出现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
一旦诗有一些稍深厚复杂的意象或象征,就感到不知所措。
尤其是当一些诗主要并不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他们就基本失去了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
这样一种对待诗歌的态度对于理解诗歌,尤其是理解新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障碍。
这样对待诗,对待那些缺乏音韵节奏的诗,实则也是偏颇的。
因为诗,本来就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
它有时这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有时那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对诗而言都属于正常现象。
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
当然,我们也希望,诗能够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但我们也要知道,诗作为一门混合型的艺术,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但有时候的确会有所偏重。
非连续性文本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阅读练习及答案(辽宁凌源2022年高一下3月)

辽宁省凌源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
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
《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
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
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
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
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中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
《春望》中,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
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中华文明史袁行霈读后感1000字

中华文明史袁行霈读后感1000字改革开放后作为最早考上北大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我们这两届老学生是听着袁行霈老师的授课、读着袁老师的著作逐渐成长起来的。
所以他的论著我大部分都拜读过,但最近看到《袁行霈文集》后,还是非常震撼,因为这十个分册全部是他的个人成果,不包含和别人合作的论文、著作,这部分未收的论著数量还是很可观的。
如果再联系他所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华文明史》《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新编新注十三经》等大项目,再加上《中华文明之光》,还有20世纪60年代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等集体项目,就可以看出袁老师的工作量之巨大真是惊人。
我没有能力对袁老师的全部学术贡献做全面的评价,这里只是就他在古代诗歌研究方面的成就和思路方法谈两点感想首先,在古代文学研究界,如何处理文献、文化和文学三者的关系,成为近二十年来的一个重要话题,从理论上来说,大家都知道文学是本位,文献是基础,文化是必须的视野,三者缺一不可,但由于学者才性各异,很少有人能在研究实践中三者兼长,袁老师在这方面为当今学界做出了示范。
他既有《中国古典小说书目》《〈山海经〉初探》这类目录文献的辑集考论,能在大量掌握文献版本资料的基础上展开作家作品的研究;又能结合思想、学术等文化背景深入研究文学史中的重要现象,如对魏晋玄学、魏晋风流、历代书画艺术等问题,他都有广泛的关注和涉及;同时在处理三者关系时,始终以文学研究为根本,20世纪80年代初就以诗歌艺术研究闻名于学界。
他在透彻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将博采、精鉴、深味、妙悟四者相结合,力求每篇作品都有胜解,同时兼顾诗歌艺术论和艺术史两个方面,从文学现象中归纳出问题,提升到理论层面。
最早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意境、意象以及诗歌的音乐美、人格美、自然美等多方面阐发了中国诗歌艺术的内涵。
袁老师的艺术理论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联系诗歌创作实践,讲透中国古代诗论的一些重要的理论概念,例如《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一文纠正了当时很多人以为“意境”一词创自王国维的误解,阐明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意境这个范畴如何形成,并指出了意与境交融的三种方式:从“意境的深化和开拓”“意境的个性化”“意境创新的重要性”等方面分析了“诗人之意境,诗歌之意境,读者之意境”,以及“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问题,论述的视角大都出自袁老师自己的阅读经验,因而不仅全面深刻,而且富有新创。
第五节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四)深层义 深层义隐藏在字句的表面意义之下,有
时可以一层一层地剖析出来。如欧阳修《蝶 恋花》的最后两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 红飞过秋千去。”《古今词论》引毛先舒云: “词家意欲层深,语欲浑成。……‘泪眼问花 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 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 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 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 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 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 浑成耶?”
(二)情韵义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经过无数诗人的
提炼、加工和创造,拥有众多的诗意盎然的 词语。这些词语除了本身原来的意义之外, 还带着使之诗化的各种感情和韵味。这种种 感情和韵味,称之为情韵义。 词语的情韵是由于这些词语在诗中多次 运用而附着上去的。凡是熟悉古典诗歌的读 者,一见到这类词语,就会联想起一连串有 关的诗句。这些诗句连同它们各自的感情和 韵味一起浮现出来,使词语的意义变得丰富 起来。
换言之,元稹的自我惩罚不仅仅是彻夜不眠,
还包括终身不娶。对一首悼亡诗而言,尽管 两种解释都足以表现痛苦的情感,但内在的 意蕴却各有不同,难以取舍之下,陈寅恪先 生建议读者“不妨两存其说”,因为很多时 候,语义的含混倒可以平添一番曲致。
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谓词的多义性 有相通的地方,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以 取得多义的效果,然而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在诗歌里,恰恰要避免词义的单一化, 总是尽可能地使词语带上多种意义,以造成 广泛的联想,取得多义的效果。
元稹的《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
说玄宗。 红色的宫花和白头的宫女,色调形成鲜明的对 比。红的宫花让人联想到宫女们已经逝去的青春, 而宫花的寂寞又象征着宫女们当前的境遇。在这样 一座古行宫里,几个白头宫女闲坐在一起,谈论着 玄宗的往事。诗里用了一个“在”字,说“白头宫 女在”,言外昔日行宫的繁华已不复存在,如今只 有“白头宫女”还在这里,好像是那段繁华历史的 见证人。诗只写到宫女说玄宗就结束了。至于她们 的身世如何,诗里没有交代。反正已经把那种凄凉 寂寞的气氛和抚今追昔的情调表现出来了,其他也 就不言而喻。
论述类文本袁行霈《红楼梦》的人物塑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红楼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塑造出成群的有血有肉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有名姓的人物就多达四百八十多人,其中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几十个人。
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则成为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
作者对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如贾宝玉的“爱博而心劳”的性格特征,是通过他那特别敏锐和细腻的思维和感情,通过他那乖张可笑的言语和行为,反复加以渲染。
这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惟妙惟肖地写出他对黛玉、宝钗、晴雯、袭人、平儿、香菱等各种不同类型女性所持有的不同感情和态度,使其丰富多彩的各个层面立体地不可分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成为独特的人物,极其鲜明又朦胧模糊,让人叹为观止。
曹雪芹善于将不同人物,特别是相近人物进行复杂性格之间的全面对照,使他们个性的独特性在对比中突出出来。
如林黛玉、薛宝钗两个人,都是美丽多才的少女,但一个是“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有时则矫揉造作;一个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有时不免任性尖酸;一个倾向于理智,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冷美人;一个执著于感情,具有诗人的热烈的感情和冲动。
这样两个难以调和的性格在对比中,其独特性就异常鲜明地呈现出来。
作者不仅能够异常分明地写出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而且也能在相似中显出独特性。
同是具有温柔和气这一性格侧面的少女,紫鹃的温柔和气在淡淡中给人以亲切,而袭人的温柔和气则带有一种令人腻烦的驯顺习性。
作者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勾勒,而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地刻画人物。
如通过周瑞家的送宫花、雪雁送手炉等生活细节把林黛玉的敏感、尖酸的“小性儿”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主要人物的性格是反复刻画、渲染、衬托,而对一些次要甚至是无关紧要的人物,能通过几笔的速写,勾勒出人物鲜明的轮廓。
高二(一期)语文升学班期末试卷

高二升学班语文期末测试卷(2022年下学期)一、文化普测知识(1----6题)(12分)1.下列选项中,与加括号字的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A.(鲜)(xiān):鲜红新鲜屡见不鲜鲜为人知B.(强)(qiǎng): 坚强牵强强词夺理博闻强识C.(供)(gōng):供给供应提供供不应求D.(当)(dāng): 当家当代门当户对安步当车2.下列选项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C )A.龙盘虎据从谏如流循环往复陈词烂调B. 一诺千金出奇不意粗犷豪放白壁无暇C.矫揉造作人情世故炙手可热纵横捭阖D.自园其说道貌岸然趋之若骛食不裹腹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画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C)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____了自己的丑恶。
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就把自己____了一次,因为它____了自己的光明。
A.宣扬宣告弘扬B.弘扬宣扬宣告C.宣告弘扬宣扬D.弘扬宣告宣扬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画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①哪怕一件小事,他都___ 。
②他天生____ ,缺乏主见。
③她____ ,不知道买什么才好。
A.瞻前顾后举棋不定优柔寡断B.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举棋不定C.举棋不定瞻前顾后优柔寡断D.优柔寡断举棋不定瞻前顾后5.下列选项中,加粗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D)A.这个火车站管理混乱,乱扔垃圾的现象蔚然成风....。
B.在那蹉跎..,母亲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吃了多少苦啊!..岁月C.菊花盛开,姹紫嫣红....,煞是好看。
D.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6.依次填入下列句子画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C)①商业广告不同于公益广告,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____。
②学好语文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知识功底,而且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需要认真思考,反复____的良好思维习惯。
A.盈利捉摸B.营利捉摸C.营利琢磨D.盈利球磨二、基础知识及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练习题及答案集锦

先秦文学五、名词解释1四家诗、2诗三百、3赋比兴、4风雅颂、5春秋笔法、6四书、7春秋三传、8楚辞、9风骚、10笙诗、11庄骚、六、简答题(一)中国神话蕴涵着怎样的民族精神?(二)神话具有怎样的思维特征?(三)《魏风伐檀》在复叠章法中所更换的词语,对充实深化诗歌的主题等方面有何作用?(四)《左传》描写人物有何特点?(五)《左传》的语言有何特点?(六)《战国策》的语言有何特点?(七)我国说理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八)《论语》有什么文学特点?(九)《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哪两类意象?在诗中起什么作用?(十)《九歌》在描写人物方面有什么特点?七、论述题(赏析题)1、《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与《庄子》的有何异同?2、赏析《桃夭》3、赏析《氓》4、赏析《静女》5、赏析《秦风蒹葭》6、赏析《君子于役》7《硕鼠》8、赏析《山鬼》9、《国殇》赏析10桔颂》赏析答案:五、名词解释1、四家诗:汉代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
后齐鲁韩三家诗亡,毛诗独存。
2、诗三百:诗经共有三百零五篇,称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其代称。
西汉初年,诗三百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既可以是叙事,也可以是议论抒情。
比就是比方。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4、风雅颂: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是地区方域之意。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雅分为大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5、春秋笔法: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后来,人们把文笔含蓄蕴藉,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为春秋笔法。
6、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的合称。
“四书”被儒家奉为经典,宋以后成为封建统治者科举取士的范本。
7、春秋三传:解释和补注春秋的三部著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阅读理解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
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
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
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
《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
《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
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
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
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
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
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
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
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关于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以复意为工。
”又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
”南朝刘勰所说的“复意”“重旨”,就是我在这里所说的多义性。
在西方,对诗的多义性也有人谈到过。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所讲的“双意复言名词”以及“三义”词、“四义”词,就是一个与多义性有关的问题。
不过,对多义性的深入研究,却是20世纪以后随着语义学的建立而开展起来的。
语义学是符号学的三个分支之一。
符号学认为,许多理论问题都可以通过分析,研究表达这些理论所使用的语言符号,而得到解决或说明。
有人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研究诗歌,把诗歌也看作是一种符号,叫“复符号”。
这种“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
这就涉及诗歌多义性的问题了。
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语言学家理查兹的学生恩普逊,在1930年出版了一部书,书名叫《意义暧昧的七种类型》。
它的主旨是说明,为什么对同一首诗的意义会有不同的理解。
恩普逊找出七条原因,归纳为七种类型。
朱自清先生写过一篇题为《诗多义举例》的文章,就是用恩普逊的方法分析了四首中国旧诗。
可惜朱先生对这个问题没有继续深入地研究,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也没有重视,以致今天我们在这方面仍无进展。
②文学既然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又是语言最精粹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研究诗歌特别是研究诗歌艺术,自然离不开诗歌语言的研究,离不开语义的研究。
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艺术,无疑是一条途径。
但是,决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
③诗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多义性不同。
词汇学中,词义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的反映,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群体在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的。
由于语言中词的数量有限,不可能一对一地表示复杂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义词。
然而,不管一个词有多少种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确定的,而且这些意义都是为社会所公认的。
而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
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以及呈现在他们脑海里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人因时而有所差异。
④另外,在词汇学里讲词的多义性,是把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加以总结,指出它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般说来,一次只用其一种意义,歧义是一般情况下使用语言时需要特别避免的毛病。
但是在诗歌里,恰恰要避免词义的单一化,总是尽可能地使词语带上多种意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取得多义的效果。
中国古典诗歌的耐人寻味,就在于这种
复合的作用。
“诗无达诂”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是不能解释的,那么这句话当然是错误的。
如果从诗的多义性上理解,这句话倒也不无道理,由于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这是很自然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的多义性,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早在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他的文学理论专著中就有所提及。
B. 诗歌其实就是一种叫“复符号”的符号。
“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其实就是诗歌所包含的意义。
C. 诗歌是语言最精粹的一种文学体裁,研究诗歌艺术一定离不开对诗歌语言的研究,离不开对语义的研究。
D.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这是很自然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围绕诗歌的多义性问题,论述了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这二者的区别。
B. 本文第①段举例子,做阐释,论述了古今中外对文学作品的多义性问题都有所关注。
C. 本文第②段,简单阐述了研究诗歌艺术离不开语言研究,也离不开语义研究的原因。
D. 第③段在论述词汇学中词的多义性与诗歌多义性的区别时,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朱自清早就用恩普逊的方法分析了中国旧诗,因学术界对此不重视,故到今天我们在诗歌的多义性研究方面仍毫无进展。
B. 与词汇学中用词时通常一次只用其一种意义不同,诗歌中词只要有歧义,就形成广泛的联想,从而使诗歌耐人寻味。
C. 贺知章《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既能让人想象婀娜多姿的柳树,又能让人想到“小家碧玉”,这就体现出诗歌的多义性。
D. “诗无达诂”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歌因其词语的多种意义,而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则是对诗歌的误读。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B项,“其实就是诗歌所包含的意义”以偏概全。
从原文第①段“有人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研究诗歌,把诗歌也看作是一种符号,叫‘复符号’。
这种‘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可见,一些人把诗歌看作是一种符号,且其中折射出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分析错误。
该段开头说“诗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多义性不同”,本段在论述二者的不同,并没有举例,而是对比论证。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A项,以偏概全。
“在诗歌的多义性研究方面仍毫无进展”的原因是“朱先生对这个问题没有继续深入地研究”,“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也没有重视”。
B项,“只要……就”表述绝对化。
原文说“总是尽可能地使词语带上多种意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取得多义的效果”,并非有歧义就一定取得应有的效果。
D项,曲解原文“对诗歌的误读”曲解原文,原文是“这句话倒也不无道理”。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