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睑下垂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临床路径实施标准流程图

临床途径实行流程图
临床途径实行流程
一、实行流程
1、经治医师完毕患者旳检诊工作,与上级医师对住院患者进行临床途径旳准入评估。
2、符合准入原则旳,按照临床途径拟定旳诊断流程实行诊断,根据医师版临床途径表开具诊断项目,向患者简介住院期间为其提供诊断服务旳筹划,并将评估成果和实行方案告知有关护理组;
3、有关护理组在为患者及家属作入院简介时,向她们具体简介其住院期间旳诊断筹划以及需要予以配合旳内容;
4、经治医师根据当天诊断服务完毕状况及病情旳变化,对当天旳变异状况进行分析、解决,并做好记录;
5、医师版临床途径中旳服务项目完毕后,执行(负责)人应在相应旳签名栏签名。
◆进入临床途径旳患者应满足如下条件:诊断明确、没有严重旳合并症、可以按临床途径设计流程和估计时间完毕诊断项目旳患者。
◆浮现如下状况时,患者应当退出临床途径:
(1)在实行临床途径旳过程中,患者浮现了严重旳并发症,。
眼科5个病种临床路径

眼科5个病种临床路径眼科五种病种临床路径之一: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适用对象:本临床路径适用于首次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 H40.203)并行小梁切除术(ICD-9-CM-3:12.64)的患者。
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___编著,___),《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___编著,___),《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诊断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应具备以下症状和体征: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
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___编著,___),《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___编著,___),《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可选择以下方案:1.小梁切除术:房角关闭超过1/2圆周。
2.激光/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房角关闭小于1/2圆周,无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
标准住院日:标准住院日为5-7天。
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40.203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术前准备(术前评估):在手术前1-2天进行必需的检查项目,包括: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X线胸片。
此外,还需进行眼部常规检查,包括视力、眼压、前房、晶体、视盘情况,前房角镜检查。
根据病情选择AB超、UBM、视野。
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神经内科动眼神经麻痹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神经内科动眼神经麻痹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动眼神经麻痹(AD)(ICD 10:H49)
(二)诊断依据。
根据《神经系统疾病药物治疗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眼外肌麻痹表现上睑下垂、外斜视、眼球向上、向内及向下运动受限;眼内肌麻痹如瞳孔散大。
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
2.病因主要有糖尿病、非特异性炎症、痛性眼肌麻痹,还可因颅内肿瘤、动脉瘤、海绵窦疾病。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神经系统疾病药物治疗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 病因治疗。
2. 营养神经治疗。
3. 加强眼外肌功能锻炼。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 10:H49动眼神经麻痹疾病编码;。
角膜裂伤临床路径

精选文库角膜裂伤临床路径(县级医院2012 年版)一、角膜裂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合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角膜全层裂伤(ICD-10:H05.302 )。
行角膜裂伤缝合术(ICD-9-CM-3 : 11.51 )。
(二)诊断依照。
依据《临床诊断指南- 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 年版)。
1.眼部外伤史。
2.症状:眼部刺激症状。
3.体征:角膜全层裂伤伴前房形成不良。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依据《临床诊断指南 - 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006 年版)。
行角膜裂伤缝合术(ICD-9-CM-3 : 11.51 )。
(四)标准住院日为5– 6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切合 ICD-10:H05.302 角膜全层裂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拥有其余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时期不需要特别办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行时,能够进入路径。
(六)住院时期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惯例、尿惯例。
2.依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眼眶 X 片或 CT;( 2)必需时加查胸片、心电图;( 3)必需时加查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
(七)手术日为住院第 1 天。
1.手术前准备:肌注破伤风抗毒素,洁净结膜囊。
2.行角膜裂伤缝合术。
(八)术后用药。
1.建议浑身使用抗菌药物:依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 2004〕 285 号)履行。
可考虑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明确感染患者,可依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介绍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1)成人: 0.5g-1g/ 次,一日 2-3 次;(2)少儿:一日量为 20-30mg/Kg 体重,分 3-4 次给药;(3)对本药或其余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4)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2.眼部局部使用药物:( 1)抗菌药物眼药水: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眼药水;( 2)必需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药水;(3)非甾体药物滴眼液:双氯芬酸钠眼药水;(4) 1%阿托品眼膏。
眼科诊疗指南

眼科诊疗指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一、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ICD-10: )行小梁切除术(ICD-9-CM-3:(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1.症状: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
2.体征:眼压高,前房浅,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色素KP,青光眼斑,虹膜节段萎缩,前房角狭窄或关闭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华眼科杂志)1.小梁切除术:房角关闭超过1/2圆周。
2.激光/手术周边虹膜切除术:房角关闭小于1/2圆周,无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X线胸片。
2.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视盘情况,前房角镜检查。
3.根据病情选择AB超、UBM、视野。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可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临床路径流程图

临床路径实施流程图
1.入院患者主管医生判断是否符合进入路径条件,根据入院诊断系统来进行提示,如老年
性白内障,系统要根据入院诊断自动弹出提示是否符合进入路径管理,如不符合请填写不进入原因,并记录不进入路径管理的原因。
2.进入路径患者由系统短信通知病人进入路径并告知预期的住院天数和费用及每天的诊
疗计划。
3.病人可以通过自助查询机查询自己的治疗计划及执行情况。
4.进入路径患者严格按照路径执行医嘱,如路径医嘱不能满足其治疗需要,则单独调用his
医嘱进行医嘱开立,并详细记录开立非路径医嘱原因。
5.护士严格按照路径护理计划严格执行。
如发生变异,则告知医生修改医嘱,并由医生记
录变异原因。
6.如当天医生护士未执行路径医嘱及护理项目,短信提示该病人的主治医生及护士长。
7.医生在结束路径时,提示卫生部标准该病种要达到预期治疗结果来判断是否达到预期结
果。
8.如需退出路径,则要要求严格填写退出原因,并详细记录。
9.医务处要实时了解每个病区的路径病人的情况,做出相应的报表,分析变异及退出原因,
调整路径表单。
10.按照卫生厅、卫生部的要求及时计算相应的上报报表。
倒睫手术临床路径(2016年版)

倒睫手术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倒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倒睫(ICD-10: H02.002)。
行眼睑倒睫矫正术(无编码)。
(二)诊断依据根据《实用眼科学》(刘家琦,李凤鸣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
2.体征。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实用眼科学》(刘家琦,李凤鸣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符合手术适应症。
2.能够耐受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倒睫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入院前)术前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凝血功能;3.可以行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X线胸片,心电图。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建议使用抗菌素眼药水。
(八)手术日为入院当天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2.手术方式:眼睑倒睫矫正术。
3.术中用药:麻醉用药,抗菌药物等。
4.输血:必要时。
(九)术后住院恢复≤1天1.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可选择相应的检查项目。
2.术后根据情况用药:(1)术后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建议使用抗菌素眼药水。
(2)止痛药物。
(十)出院标准1.一般情况良好。
2.伤口无异常。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需导致退出日间手术路径1.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术后原伴随疾病控制不佳,需请相关科室会诊,进一步诊治。
3.住院后出现其他内、外科疾病需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倒睫矫正术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倒睫行眼睑倒睫矫正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天。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住院流程是在临床诊疗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该医院服务质量的窗口。
一般来说,住院流程是指每个患者从诊断及入院检查开始,到住院诊断治疗、结算出院的一整套规章制度的总称。
只有每一个流程都顺利,住院才会顺利进行。
住院病人标准流程:
1、患者入院
患者应遵循医院住院相关规定,应准备相关检查资料,按照要求向入院科室报到,做好入院登记、住院登记。
2、入馆检查及签署协议
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后,要登记入住,进行入住检查,提供及注册资料,与护士商议病情及治疗内容,并签署病情诊断及治疗协议。
3、治疗过程
患者在住院期间,应及时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接受医院安排的诊治,应配合诊治。
4、出院
在经过病情合理控制后,如患者情况好转,可当病情稳定后,由护士根据规定填写通知出院表格,并交予护士站,实行出院手续。
5、结算
完成出院手续后,费用科应与患者沟通,了解费用明细及支付方式,确定费用明细后,结算费用,完成结算程序,出院病人应领取结算单据并离开。
综上所述,住院标准流程包括入院、入馆检查及签署协议、治疗过程、出院、结算等内容,是一整套相互衔接、一定程序一定步骤的工作程序,必须统一标准,严格执行和管理,保证病人治疗质量及安全,以便确保病人在正常住院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睑下垂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上睑下垂(ICD-10: H02.4,Q10.10)
行上睑下垂矫正术(ICD-9-CM-3:08.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眼科临床指南(PPP)》(美国眼科学会编)
1.出生后数月、数年双眼上睑下垂遮盖瞳孔2mm以上,上睑部分或全部不能提起,伴有耸眉、下颌上抬、仰头视物等特殊面容;单眼上睑下垂遮盖瞳孔,存在弱视的可能性。
2.提上睑肌肌力试验小于或等于4mm、额肌功能良好、Bell征阳性、眼位及眼球运动无异常。
3.鉴别诊断:
(1)因神经系统疾病、其他眼部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获得性上睑下垂;
(2)Marcus-Gunn综合症。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和《眼科手术学—理论与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
1.先天性上睑下垂以手术治疗为主。
如果遮盖瞳孔,为避免弱视应尽早手术,特别是单眼患儿。
2.因神经系统疾病、其他眼部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获得性上睑下垂应先进行病因治疗或药物治疗,如无效时再考虑手术治疗。
3.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应先施行斜视矫正术,术后眼位正位、Bell 征阳性者再行上睑下垂手术。
4.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手术方式:包括提上睑肌缩短术、额肌瓣悬吊术、阔筋膜或硅胶悬吊术、Müller肌缩短术和提上睑肌腱膜修补术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H0
2.4,Q10.10上睑下垂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X线胸片(全麻患儿)。
2.眼部专科检查:
(1)检查视力和矫正视力;
(2)检查提上睑肌肌力和上睑下垂量;
(3)检查上直肌和下斜肌等眼外肌功能;
(4)检查有无Bell’s现象和上睑迟滞现象;
(5)检查有无Macus Gunn现象,必要时进行新斯的明试验。
3.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选用喹诺酮类或妥布霉素(儿童)类眼液,预防性用药时间为1-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局麻或全麻(儿童)。
2.手术内固定物:无。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九)术后住院恢复3-4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1)角膜上皮、上睑、结膜情况;
(2)缝线位置、切口对合情况;
(3)眼球运动情况和Bell’s现象。
2.术后用药:一般不需用药,抵抗力较差患者可酌情使用头孢或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用药时间为1-2天。
(十)出院标准。
1.伤口愈合好,无活动性出血及感染征象。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前化验检查异常,需要复查相关检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如矫正不足、矫正过度、上睑内翻倒睫、暴露性角膜炎、结膜脱垂和眉额区血肿等,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