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间至味是清欢 苏轼

人间至味是清欢苏轼
“人间至味是清欢”的原句为“人间有味是清欢”,出自苏轼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全文: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译文
细雨斜风天气微寒。
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使初晴后的沙滩更妩媚。
清澈的洛涧汇入淮河,水势浩大,茫茫一片。
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
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词的上片写的是早春游山时的沿途景观,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以清茶野餐的风味。
全词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在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人间有味是清欢什么意思

人间有味是清欢什么意思“人间有味是清欢”,这句话出自唐代杜甫的《江雪》诗中,“清欢”指的是清新的欢乐和愉悦。
整句话的意思是,在人间的种种滋味中,最让人心旷神怡的是闲遇清新愉悦的欢乐。
在我看来,“人间有味是清欢”并非只是一句简单的诗句,更是一种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它表达了一个人在世间行走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各种各样的情感和境遇,其中有欢乐和痛苦、有成功和失败、有荣誉和耻辱,但在这些丰富的经历中,我们最应该珍视并追求的,是那些“清欢”的瞬间和体验。
那么,什么样的经历才能被称作“清欢”呢?我认为,它们多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自然的美好体验。
人在自然中,可以感受到天地间各种美好的自然景致,这些美好让人心旷神怡,暂时忘却了生活中的叫嚣与纷扰,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美丽,这就是清欢。
比如走在大自然中的银杏林间,感受秋色的绚烂,听那纷扰的乱叶声,感觉到银杏的味道,真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体验。
其次是间接的文化体验。
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欣赏文化艺术作品时,常常也可以体验到清欢,这时候人们可以沉浸在文化艺术的世界当中,感受到作者或者艺术家的心境和情感,领略到不同的思想情感,这种感觉让人心身愉悦,充满兴奋与美好。
最后是人际关系的美好体验。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体验,也是清欢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当人们与他人建立深度的情感联系时,可以感受到人际互动时所蕴含的各种情感,包括爱情,友谊,亲情等等。
这些情感让人感到生命的温暖和意义,让人感觉到自己备受认同,并且充满希望和高兴。
总之,“人间有味是清欢”,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人生的意义在于感受和追求清欢,而不是一味地追逐功利和利益。
尽管人们在追求盈利和成功时,并不排斥策略或者竞争,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要有内心的平衡与调整,让自己始终站在一个纯净、理性的立场上,以“清欢”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磨砺和挑战。
人间有味是清欢古诗赏析

人间有味是清欢古诗赏析
《人间有味是清欢》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绝古诗,表现了诗人对于“清欢”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和翻译,供您参考:
原文:
人间有味是清欢,何必论长短轻重。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翻译:
在人世间能感到滋味才是真正灯火阑珊处。
因此,这首诗不仅是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也是对于追求自由与自我实现的激励。
偷得浮生半日闲,人间至味是清欢全诗

偷得浮生半日闲,人间至味是清欢全诗
《题鹤林寺僧舍》原文: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意思是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出自唐·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人生有味是清欢”的意思是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平平淡淡的快乐,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题鹤林寺僧舍》原文: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是唐代著名诗人李涉的七言绝句,写于镇江鹤林寺的墙壁上。
作者在听了老僧的教训后悟得了对待人生的观念,明白了只有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意思是从烦闷、失意中解脱出来,去到一个幽雅脱俗的地方,让身心得到修养。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原文: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上片写早春游山时的沿途景观,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以清茶野餐的风味。
全词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在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
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人间有味是清欢。”原文、赏析

人间有味是清欢。
出自宋代苏轼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原文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这首纪游词,是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在赴汝州(今河南汝县)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
第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人间有味是清欢下一句对应什么意思

人间有味是清欢下一句对应什么意思
人间有味是清欢”下联是:“奈何软语故梦来”。
意思是:可是温和而委婉的话语不时的会想起
“人间有味是清欢,奈何软语故梦来”。
——苏轼
出处:
《浣溪沙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释义:
人生中有一种味道叫平淡的欢愉,可是温和而委婉的话语不时的会想起。
表达了作者欣赏美景的喜悦,品茶尝鲜的舒畅,远离世俗干扰的闲适。
赏析:
东坡居士信手拈来的一句诗,却点明了一种人生态度。
人生有味,说得多好!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百感交集,可不正是有滋有味吗?
至于清欢嘛,柔和春风拂面扫去心头烦躁,喜则喜矣却绝不狂热,一如明前清茶清冽入口,眼角眉梢跳动地欣然,那绵延的茶香,唯有静坐,独处,心沉下,才能嗅到那缕穿透碧纱的清香。
“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一带有哲理性的诗句,是全诗的“诗眼”,给人无尽的思索玩味。
何谓“清欢”?远离喧嚣的城市,远离官场的争斗,忘却名利欲望,走进山林,感受农家素朴的清茶淡饭生活,这就是“清欢”。
“清欢”者,清淡的欢愉也,不是大欢、狂欢,更不是贪欢。
无可否认,苏轼的“清欢”论有一定的局限性,隐含着他经受险恶仕途官宦之后,产
生的一种隐退的消极思想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诗词赏析:人间有味是清欢什么意思

诗词赏析:人间有味是清欢什么意思人间有味是清欢什么意思?这清新欢娱的生活,真是人生的一种快乐啊。
《浣溪沙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苏轼(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赏析这首纪游词,是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在赴汝州(今河南汝县)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时所作。
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
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时写的。
上阕,诗人用素描的手法,给我们描画出一幅淡雅的富于动感的水墨画似的景色:冬尽春萌,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淡烟疏柳雾朦胧,河边突然阳光明媚、豁然开朗;从洛涧流出的清浅河水,进入淮河后逐渐变得混黄迷漫迤俪向前。
下阕,抒发诗人游南山的感受:中午时分,在山庄农家,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心情多舒坦,人间最有味的是这清淡的欢愉啊!“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一带有哲理性的诗句,是全诗的“诗眼”,给人无尽的思索玩味。
何谓“清欢”?远离喧嚣的城市,远离官场的争斗,忘却名利欲望,走进山林,感受农家素朴的清茶淡饭生活,这就是“清欢”。
“清欢”者,清淡的欢愉也,不是大欢、狂欢,更不是贪欢。
无可否认,苏轼的“清欢”论有一定的局限性,隐含着他经受险恶仕途官宦之后,产生的一种隐退的消极思想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然而,苏轼的“清欢”论仍给我们某些有益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中,难得“清欢”。
不要说官场上的送往迎来、生意场上的接洽交易,大都在灯红酒绿的“狂欢”中完成;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婚嫁喜庆、亲友聚会,有哪一个不追逐时髦,讲究热闹排场?连中小学生在节假日都躲进游戏机室去潇洒“狂欢”。
似乎缺少了大欢、狂欢,就淡薄了人情、世情,跟不上潮流!更有甚者,有一些人就在这种追求世俗的“狂欢”中迷失方向:鲸吞的贪官在“狂欢”中倒下,无餍的奸商在“狂欢”中落网,纸醉金迷的暴发户在“狂欢”中破产,贪欢之士在“狂欢”中堕为阶下囚……“清欢”有味。
人间有味是清欢全诗

人间有味是清欢全诗范文一:人间有味是清欢,这句话出自于唐代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的一句。
清欢,意味着无拘无束、闲适自在,而在李清照的笔下,这种清欢,是与一些特定的味道相联结的。
在她的诗中,有太多太多的风味,脆甜、香腥、苦涩……当四时轮回之时,或是柔软或是坚硬,李清照总能在其中感受到生活的细节和亲切,以此表达她对于人间的眷恋与热爱。
下面,让我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要点。
写作重点:1. 诗歌风格独特。
在这首《如梦令》中,李清照运用了种种巧妙的铺垫,通过诗歌的形式呈现出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和感悟,这种诗歌手法独特而富有感染力,使得整首诗的意境印象深刻,令人难以忘怀。
2. 通过有味物品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诗中把一系列物品与生活联系起来,如西梅、杨梅、鲍鱼、羊肉,都是具有很大共性但又各有特色的物品。
作品以此表达出对生活的眷恋与热爱,反映了对于人生的感悟。
用词分析:1. 凭店长垂缀万方,春色留人处。
这里“凭店长垂缀万方”这句话是指到一个饰品商店,店里的东西五花八门,非常多,让人不知道选什么好。
而“春色留人处”,则是在描写春天的美好景色,用这句话来表达在那个店里看到那么多美好的东西,不由得多停留一会儿,不忍离开的心情。
2. 海棠依旧笑春风。
这里表达出了一种倚老卖老的情感。
在海棠花还没有盛开的时候,老海棠还拿自己的年龄和经历来炫耀自己,但是海棠花在春天还是一样美丽,就像人生一样,无论如何老去,洗净尘垢后,也还是美好而充满生机。
这首《如梦令》寥寥数语,却蕴含深刻的生命哲学和丰富的情感意境。
它向我们传递出了一种人生的感慨,那就是在我们短暂的人生旅途中,要用心去体验每一种有味道的生活瞬间,品味其中的清欢。
范文二:“人间有味是清欢”,如清风拂面,这句话至今仍能让人感觉到心旷神怡的感觉,像一个治愈的甘草糖,甜丝丝的、苦涩涩的,让人回味无穷。
别看这句话简短,却给人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诗人李清照在这句话中表达的是对于人生的态度:人生苦短,要活得有味道,才算不负自己,以下是我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有味是清欢
之不同社会阅历下的隐士类型范晔对于隐士的分类
大体上还是不错的
但是正如我刚才讲到的
它后面的两类其实很难区分
当然对隐士的分类还可以有其他的标准
我想根据社会阅历的不同
隐士大致可以做如下的分类
比如说如上古时期的许由、巢父
东汉的严光
东晋的戴逵
北宋的林逋
林逋性情孤高自好
喜恬淡勿趋荣利
40岁以后就隐居杭州西湖
结庐孤山以湖山为伴
相传20余年足不及城市
以布衣终身
大中祥符五年
宋真宗闻其名赐粟帛
并诏告府县存恤之
结果林逋虽感激但不以此骄人
人们都劝他出仕出去做官
都被他婉言谢绝
他自己说
所以终生不仕不娶
也没儿子
只喜欢植物梅花、养鹤
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所以人们就称他是“梅妻鹤子”
这是第一类
这一类型的隐士占的比例比较多
比如说姜子牙、诸葛亮
都是先隐居后来出来做官的
唐朝的李泌也是
李泌历仕唐朝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
为四朝元老
到唐德宗时期官至宰相
封为邺县侯
所以后人一般称他叫李邺侯
他是南岳第钦赐的隐士
唐肃宗为他在南岳衡山烟霞峰下兜率寺侧建房
名之为“端居室”
所以后人就称之为“邺侯书院”
这也是中国书院史上最古老的一所书院
李泌在这个地方过了12年修身养性、纵情山水、博览群书的生活而他的端居室也是中国最早的私人藏书馆
李泌自己曾经写诗说
可谓他自己心身的体现
《资治通鉴》有这么一个记载
说李泌早就跟肃宗有约了
“俟平京师,则去还山。
”
收复京师之后
李泌就不顾肃宗的真诚挽留
坚决的到南岳当道士去了
首先做官然后再隐居的这种隐士
比如说隋朝末年的“文中子”王通
就是“初唐四杰”王勃的爷爷
他在隋文帝仁寿三年的时候
西游长安面见天子
并奏太平十二策
但是并没有得到隋文帝的重用
后来在同乡薛道衡的推荐下做了官了
王通本来想施展一番抱负的
却抑郁不得志
所以不久就“弃官归,以著书讲学为业”
其实像王通这一类型的古代隐士非常的多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
西晋的司徒掾张翰
东晋的陶渊明
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等等都属于这种类型一下去做官了一下又隐居了
忽隐忽仕
宋初的种放就是一个典型
种放本无心仕途而意在归隐山林
他的父亲曾让他考取进士
种放以“业未成”而推辞
并且“每往来嵩、华间,慨然有山林意”
种放这个人比较喜欢喝酒
所以外号叫“云溪醉侯”
过着一种“引壶觞以自娱,期隐身于一醉”的生活并且以“退士”自称
种放往华山访陈抟
陈抟对他说
种放怎么回答呢?
种放回答说
我们综观《宋史》里面有关种放的记载
可以发现他是每逢君王下诏
种放多是“辞不至”
由此不难发现
早期的种放主要意在“学古嗜退,本求山水之乐”
种放曾经对自己的好朋友陈尧叟说
种放不仅多次对皇帝的下诏表示推辞
而且对君王的如此器重深表自愧
可是对种放这种“忽隐忽仕”行为
许多人流露出了不满
对他批判最尖锐呢
就是王夫之
王夫之在《宋论》中
明确的表示真正的隐士应当“以隐始,以隐终”
而种放的行为
王夫之对他深加鄙夷
在王夫之看来
种放这种企图通过归隐来博取功名的行为是不可取的甚至是可耻的
但是我说综观种放的一生
事实并非如此
种放曾经写过一首诗
可见种放对其所做的有违本意的事情是感到非常的愧疚的因此王夫之的这种评价对种放来说
其实是不大公平的
也就是说在朝廷做官
但却过着恬淡的隐士生活
比如说西汉的辞赋大家东方朔
东方朔在汉武帝时期担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
东方朔在《据地歌》中留下这样的名言
这就注定了他的城市隐士身份
对此诗人李白对他是啧啧称羡
东方朔也因“大隐”而流芳千古
意思就是说虽然隐居但却追逐名利
与达官贵人都有交往
说白了这种是“假隐士”
这类人物的典型代表是南北朝时期的周颙
唐代因“终南捷径”而闻名的卢藏用
以及明代的陈继儒
由于这些人故作清高
摆着一副超尘脱俗的模样
实际上却摆脱不了尘世间的各种诱惑
因此经常被后人所诟病
南朝的文学家孔稚圭的名作《北山移文》就是一篇揭露周颙趋炎附势的讨檄
卢藏用按照《大唐新语》的记载
考中进士之后
并没有马上做官
于是先去长安南边的终南山隐居
等待朝廷征召
后来果然以高士被聘
授官左拾遗
后来另外一个隐士司马承祯亦也被征召但是司马承祯坚持不出仕
欲归山林
卢藏用送他
指着终南山说:“此中大有嘉处。
”
这就是“终南捷径”的一个来源
事实上也是
因为终南山到长安很近
一有征召就对京城的信息非常的了解
万一需要就马上可以赴京了
终南捷径
至于明代的陈继儒
因为奔走于名公大臣
颇受时人非议
山阴名士张岱就嘲笑他
清代的诗人蒋士铨有这么一首诗
很多人认为这个诗就是来讽刺陈继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