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系统解剖
胆道解剖

胆道解剖与生理一、胆道系统的应用解剖胆道系统包括肝内胆道和肝外胆道两部分,起自肝内的毛细胆管,其终末端与胰管汇合后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肝内胆道:包括肝段胆管、肝叶胆管和肝内左、右肝管;肝外胆道:包括肝外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胆囊管和胆总管(图46-1)。
1、肝内胆道解剖肝内胆管起自肝内的毛细胆管,继而汇集成小叶间胆管、肝段胆管、肝叶胆管和肝内左、右肝管。
肝内胆道肝内左、右肝管肝内胆管的行径与肝内门静脉和肝动脉及其各级分支走行大体一致,三者均为一结缔组织鞘(Glisson鞘)所包绕(图)。
肝脏Glisson鞘肝内胆管、肝内门静脉、肝动脉三者结缔组织鞘——Glisson鞘肝内胆管可按肝的分叶、分段来命名,左、右肝管为一级支,左内叶、左外叶、右前叶、右后叶胆管为二级支,各肝段胆管为三级支。
2、肝外胆道解剖肝外胆道系统包括左肝管、右肝管、肝总管、胆囊、胆囊管和胆总管。
(1)左、右肝管和肝总管肝总管由左、右肝胆管在肝门横沟的深处汇合而成。
右肝管位于肝门横沟的右侧,位置较深,深入肝的后上方,较为粗短,长约2~3cm,由右前叶和右后叶胆管汇合而成,并接受来自尾状叶右段及尾叶突的小胆管,其与肝总管之间的夹角约为150o。
左肝管位于肝门横沟左侧,多由左外叶胆管和左内叶胆管汇合而成,还接受来自尾状叶左段小胆管的胆汁,左肝管较为细长,部位较浅,长约2.5~4cm,其与肝总管之间形成约90o的夹角。
肝管的变异较多,有时还可见到副肝管,尤其是右侧副肝管较为多见,由肝门右侧出肝,可汇入肝管、胆囊管或胆总管。
肝外胆道图(总示意图)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胆总管在肝门部,肝管、门静脉和肝动脉三者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一般前方是左、右肝管,中间是肝左、右动脉,后方是门静脉左、右分支;肝固有动脉分为肝左动脉和肝右动脉,其分叉点最低,门静脉分为肝左、右支的分叉点略高,而左、右肝管汇合点的位置最高。
肝总管全长约2~4cm,直径约0.4~0.6cm,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右前方,其下方与胆囊管汇合而成胆总管(上图)。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

检测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肿瘤标志物,有助于肝癌和其他肝脏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胆道疾病的诊断
胆囊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胆囊结石、 胆囊炎等胆道疾病的常用方 法,能够观察胆囊的大小、 形态以及结石的位置和数量
。
胆管造影
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造影剂 ,观察胆管系统的形态和通 畅情况,有助于胆管结石、
胆管炎等疾病的诊断。
ERCP检查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是一种有创检查方法,能够直 接观察胆管内部情况,对胆管 结石和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价 值。
肝脏和胆道手术的解剖基础
肝段划分
肝脏根据其血管和胆管的分布划分为不同的肝段,了解肝段的划 分有助于手术中对肝脏的切除和重建。
胆道系统解剖
熟悉胆道系统的解剖结构,包括肝内胆管、胆囊和胆总管,对于胆 道手术中的分离、结扎等操作具有指导意义。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
目录
CONTENTS
• 肝脏解剖 • 胆道系统解剖 • 肝脏和胆道系统的关系 • 临床应用
01 肝脏解剖
肝脏的位置和形态
位置
肝脏位于右上腹,横膈之下,右肾之 前,胃的上方。
形态
肝脏呈不规则的楔形,分为左右两叶 ,右叶较厚,左叶较薄。
肝脏的分叶和分段
分叶
肝脏分为左叶、右叶、方叶和尾叶。
胆汁中的胆盐和卵磷脂能降低脂 肪表面的张力,使脂肪裂解成更 小的滴状,增加脂肪与消化酶的 接触面积,促进脂肪的消化。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
吸收
胆汁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 素A、D、E、K的吸收。
肝脏和胆道系统的相互影响
肝脏对胆道系统的影响
肝脏产生胆汁,通过胆道系统输送到胆 囊,对胆道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 。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培训课件

G1isson系统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
10
肝脏分叶及分段
右半肝 肝脏(正中裂)
肝叶(五叶)
左叶(左叶间裂)
左内叶S4
左外叶(左段间裂)
尾状叶S1
肝段(六段)
上段S2 下段S3
尾状叶左段 尾状叶右段
左半肝
右叶(右叶间裂)
右前叶 右后叶(右段间裂)
(1983年中国超声诊断会议通过)
肝静脉左支 肝静脉中支 肝静脉右支 门静脉肝门部 肝外胆管 胆囊大小
均值 8.7 9.7 10.67 11.5 4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
95%范围 6.7-10.7mm 8.8-10.6mm 8.7-10.5mm 9.0-14.0mm 3-6mm <4×9cm
42
肝脏
胆囊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
26
胆囊管的变异
• 胆囊管经肝总管前 或后与肝总管呈锐 角汇合(61%),
• 胆囊管与肝总管平 行至十二指肠上部 之后汇合(36%),
• 胆囊管与肝右管汇 合(3%),
• 胆囊管很短或缺如。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
பைடு நூலகம்27
肝内胆管:肝管 肝外胆管:肝总管、胆总管
• 左右肝管汇合成肝总管,肝总管在胆囊管汇入点 下方呈但 胆总管。根据胆总管行程,可将其分为以下4段:
腹腔干celiac trunk是腹主动脉发出的第一个无
对(奇数)支,在膈肌稍下方,约平第十二胸椎处起
于腹主动脉的前壁。长约2-3厘米,发出胃左动脉、肝
总动脉和脾动脉等三支。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
35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
胆囊和胆道系统解剖_图文

( 一 级 分 支 )
左 、 右 肝 管
胆右左 管前内 (叶叶 二、、 级右左 分后外 支叶叶
)、
肝 毛 细 胆 管
肝内胆管
( 三肝 级段 Biblioteka 胆 支管 )小 叶 间 胆 管
肝外胆管
肝总管:左右肝管汇合而成,长3-4cm 胆囊管:长3-4cm,常以接近平行的锐角从右侧汇入胆总管 胆总管:长4-8cm,管壁厚0.2-0.3cm,依行程分四部分
胆囊和胆道系统解剖_图文.pptx
目录
胆囊 肝内胆管 肝外胆管 胆道解剖概要 梗阻部位判断
胆囊
位置:位于胆囊窝内,借结缔组织连于肝脏面. 形态:卵圆形或梨形. 大小:长7-10cm,宽3-5cm. 结构:分为底、体、颈、管
•
四部分.
功能:储存和浓缩胆汁.
体表投影:Myrphy征
(1)十二指肠上段
(2)十二指肠后段
(3)十二指肠下段
(4)十二指肠壁内段
胆道解剖概要
胆囊
胆管
肝内胆管 肝外胆管
左肝管
右肝管 肝总管 胆囊管 胆总管
医学影像技术《胆道解剖和检查》

胆道系统解剖生理肝内胆管、肝外胆管组成胆道系统。
肝外胆管是指左、右肝管及肝总管、胆囊和胆囊管、胆总管。
〔一〕胆道系统的应用解剖1 肝内胆管肝内胆管的行程是:起自毛细胆管→小叶间胆管→肝段、肝叶胆管→肝分的左右肝管。
左、右肝管为一级支,左内叶、左外叶、右前叶、右后叶胆管为二级支,各肝段胆管为三级支。
2 肝外胆管〔图31-1〕图31-1 肝外胆道系统解剖〔1〕左右肝管和肝总管:左、右肝管出肝后,在肝门部集合形成肝总管。
左右肝管位于肝门横沟内,影像如同一棵树。
左肝管细长,长约~4cm;右肝管粗短,长约1~3cm。
肝总管直径为~,长约3cm,最长可达7cm,其下端与胆囊管集合形成胆总管。
〔2〕胆总管:肝总管与胆囊管集合形成胆总管,长约7~9cm,直径~0 8cm。
胆总管分为四段: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胰腺段;十二指肠壁内段。
80%~90%人的胆总管与主胰管在肠壁内集合,膨大形成胆胰壶腹。
壶腹周围有括约肌称 Oddi 括约肌,末端通常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3〕胆囊:呈梨形,位于肝脏脏面的胆囊窝内。
长 5~8cm,宽 3~5cm,容积40~60ml;分为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三局部,但无明显界限。
胆囊底部为盲端,向左上方延伸为体部,体部向前上弯曲变窄形成胆囊颈,三者间无明显界限。
胆囊颈上部呈囊性扩大,称Hartmann 袋,胆囊结石常滞留于此处。
〔4〕胆囊管:由胆囊颈延伸而成,长 2~3cm,直径~。
胆囊起始部内壁黏膜形成螺旋状皱璧,称 Heister 瓣。
胆囊管汇入胆总管有很多变异,手术中需加以注意。
〔5〕胆囊三角Calot 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肝下缘所构成的三角区域。
胆囊动脉、肝右动脉、副右肝管在此区穿过,胆道手术时应特别注意。
胆囊三角可作为手术寻找胆囊动脉和胆管的重要标志。
3 胆道的血管、淋巴和神经胆管有丰富的血液供给,主要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肝总动脉和肝右动脉,这些动脉的分支在胆管壁周围相互吻合成丛状。
胆道解剖

胆道解剖与生理一、胆道系统的应用解剖胆道系统包括肝内胆道和肝外胆道两部分,起自肝内的毛细胆管,其终末端与胰管汇合后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肝内胆道:包括肝段胆管、肝叶胆管和肝内左、右肝管;肝外胆道:包括肝外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胆囊管和胆总管(图46-1)。
1、肝内胆道解剖肝内胆管起自肝内的毛细胆管,继而汇集成小叶间胆管、肝段胆管、肝叶胆管和肝内左、右肝管。
肝内胆道肝内左、右肝管肝内胆管的行径与肝内门静脉和肝动脉及其各级分支走行大体一致,三者均为一结缔组织鞘(Glisson鞘)所包绕(图)。
肝脏Glisson鞘肝内胆管、肝内门静脉、肝动脉三者结缔组织鞘——Glisson鞘肝内胆管可按肝的分叶、分段来命名,左、右肝管为一级支,左内叶、左外叶、右前叶、右后叶胆管为二级支,各肝段胆管为三级支。
2、肝外胆道解剖肝外胆道系统包括左肝管、右肝管、肝总管、胆囊、胆囊管和胆总管。
(1)左、右肝管和肝总管肝总管由左、右肝胆管在肝门横沟的深处汇合而成。
右肝管位于肝门横沟的右侧,位置较深,深入肝的后上方,较为粗短,长约2~3cm,由右前叶和右后叶胆管汇合而成,并接受来自尾状叶右段及尾叶突的小胆管,其与肝总管之间的夹角约为150o。
左肝管位于肝门横沟左侧,多由左外叶胆管和左内叶胆管汇合而成,还接受来自尾状叶左段小胆管的胆汁,左肝管较为细长,部位较浅,长约2.5~4cm,其与肝总管之间形成约90o的夹角。
肝管的变异较多,有时还可见到副肝管,尤其是右侧副肝管较为多见,由肝门右侧出肝,可汇入肝管、胆囊管或胆总管。
肝外胆道图(总示意图)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胆总管在肝门部,肝管、门静脉和肝动脉三者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一般前方是左、右肝管,中间是肝左、右动脉,后方是门静脉左、右分支;肝固有动脉分为肝左动脉和肝右动脉,其分叉点最低,门静脉分为肝左、右支的分叉点略高,而左、右肝管汇合点的位置最高。
肝总管全长约2~4cm,直径约0.4~0.6cm,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右前方,其下方与胆囊管汇合而成胆总管(上图)。
胆道系统的解剖PPT课件

2019/7/30
.
21
病因
(一)代谢改变
1. 胆固醇过饱和: 胆汁内胆盐、卵磷脂、胆固醇浓度
改变、胆固醇过饱和时析出结晶。 2.胆红素增高症: (二)胆囊排空障碍
胃大部切除术后、迷走神经切除术后等。
2019/7/30
.
22
形成结石的因素:
(1)长期高脂肪、高热量膳食使体内胆固醇增加或肝 脏合成胆固醇增多,造成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
(2)某些肠道疾病由于丧失了胆盐,也使胆固醇处于 相对过饱和状态。
(3)胆道感染,胆囊壁发炎,其收缩功能减退。 (4)由于妊娠引起的胆汁淤滞,神经系统平衡失调, 也可引起胆囊结石。
(5)长期禁食、静脉内营养,可导致胆囊内胆汁淤滞, 结石形成。
(6)胃大部分切除或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后,也可使胆 囊排空延迟,利于胆石的形成。
2019/7/30
.
23
胆石分类(按成份):
①胆固醇结石:胆汁中所含的胆固醇过多,溶解 不掉而逐渐沉积。单发者居多,质地坚硬、呈圆形或 椭圆形,结石内约含胆固醇98%,外观呈淡黄色或灰 黄色,表面光滑。X线平片不显影。
• 大约5%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病例因胆囊 解剖不清或出现并发症而转为开放手术.
2019/7/30
.
44
• 拒绝手术或不适于手术的患者
• 胆结石有时可在口服胆酸数月后在体内溶解, 结石应未钙化,口服胆囊造影证实胆囊功能正 常等是溶石的必要条件.
• 熊去氧胆酸每日19mg/kg能减少胆汁内胆固 醇的分泌量,使胆汁中胆固醇饱和度下降,可使 30%~40%的患者的富含胆固醇的结石渐渐溶 解.停药后胆结石复发很常见.
肝脏胆道系统解剖PPT

。
肝内胆管发生阻塞时,可能导致胆汁淤积和结石形成。
03
胆囊
胆囊是一个梨形的囊状器官, 位于肝脏下方的胆囊窝内。
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浓缩 胆汁,并在需要时将其排入肠 道。
胆囊结石是胆囊内形成的结石 ,可能导致胆囊炎和胆绞痛。
肝外胆管
肝外胆管阻塞可能导致黄 疸和消化系统症状。
肝外胆管的主要功能是输 送胆汁至十二指肠。
肝动脉为肝脏提供氧气,门静脉输送营养物质, 肝静脉负责血液回流。
胆管包括肝内胆管和肝外胆管,肝内胆管负责输 送胆汁,肝外胆管则连接胆囊和十二指肠。
02
胆道系统解剖
肝内胆管
01
肝内胆管由左、右肝管和各级分支组成,负责输送胆汁至胆囊 和胆管。
02
肝内胆管具有分泌胆汁的功能,胆汁有助于消化食物中的脂肪
胆囊炎
胆囊炎是胆囊的炎症,可能由胆结石 、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胆囊炎的症 状包括右上腹疼痛、发热、恶心等。
其他肝脏胆道系统疾病
肝囊肿
肝囊肿是肝脏内充满液体的囊状结构,通常为良性。肝囊肿的症状取决于囊肿 的大小和位置,可能无症状或出现右上腹不适。
胆管结石
胆管结石是在胆管内形成的坚硬物质,可能引起胆管炎。胆管结石的症状包括 右上腹疼痛、黄疸、发热等。
分泌功能
肝脏能分泌胆汁,促进脂肪 的消化和吸收,同时也能分 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白 蛋白、凝血因子等。
储藏功能
肝脏具有储存维生素、铁、 铜等物质的功能,以备不时 之需。
免疫功能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能产生免疫细胞和免疫分 子,对抵御感染和疾病具有 重要作用。
胆道的生理功能
储存胆汁
胆道系统负责储存由肝 脏分泌的胆汁,胆汁有 助于消化食物中的脂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道系统解剖
胆道系统包括肝内、外胆管、胆囊和胆总管末端及Oddi括约肌,起始于肝内毛细胆管,终止于十二指肠乳头。
左、右肝管和肝总管左、右肝管为一级分支,左内、外叶,右前、后叶胆管为二级分支,各肝段胆管为三级分支。
左肝管较细长(2~4cm),右肝管略为短粗(1~3cm)。
左、右肝管出肝门后在肝门部会合形成肝总管(长2~4cm,直径0.4~0.6cm),其下端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
胆囊管长约3cm,粗约0.3cm。
胆囊管大多呈锐角开口于胆总管之右侧,但常有变异,可开口于肝总管前方和后方或左侧壁;甚至于与肝总管并行向下开口于十二指肠后段或直接单独开口在十二指肠;胆囊管也可很短或缺如。
胆囊管内的粘膜有5~7个螺旋状的皱襞,称为Heister 瓣,有节制胆汁出入的功能,可使胆汁贮藏在胆囊内被浓缩,胆囊不至于胀满或过于萎缩。
胆总管长7~9cm,直径0.6~0.8cm,当胆总管下端有阻塞现象时,其直径可有明显的扩张,慢性炎症者偶尔也可变得异常狭窄。
胆总管在解剖上可以分为四段:
1.十二指肠上段起自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处,止于十二指肠上缘。
其后方为门静脉,左侧是肝固有动脉。
2.十二指肠后段紧贴十二指肠球部的后面下行。
其后方为腔静脉,左侧为门静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
3.胰腺段起自十二指肠球部下缘,止于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
此段胆总管在2/3的人体中是贯穿在胰腺头部的组织中通过,另1/3则在胰头部后面的沟内下行。
4.十二指肠壁内段–是胆总管在肠壁内斜行向下的部分,长约
2cm,其中部扩大称为乏特(Vater)壶腹,出口处的括约肌称为奥狄(Oddi)括约肌。
Oddi括约肌是调节胆、胰管开放及内压的总括约肌。
出口处直径约0.6cm,周围粘膜隆起呈乳头状,称为乏特(Vater)乳头,距幽门约10cm。
约70%~85%的胆总管壶腹部是与胰管汇合在一起,共同出口入肠管。
但15%~30%主胰管单独注入十二指肠。
控制胆、胰管开放及其内压的括约肌可分三部分:①胆总管括约肌,为胆总管穿过十二肠壁的部分,有时向十二指肠外还延伸2mm。
②胰管括约肌,胰管末端部分。
③乳头总括约肌(Oddi括约肌)。
临床上Oddi 括约肌出现瘢痕狭窄或壶腹部结石嵌顿时,单纯切除Oddi括约肌,保留总管括约肌,一般不会出现肠液反流,即使同时切开部分胆总管括约肌(不超过1.1~1.5cm),也仍有部分控制能力。
但胆总管切开长度超过十二指肠壁以外时,胆道会丧失关闭能力,同时也会产生肠内容物的反流和上行感染,甚至因切透肠壁引发胆汁性腹膜炎的危险。
胆囊长8~12cm,宽3~5cm,容积约30~60ml,胆囊可分底、体、颈三部分。
底部通常只向下、前方,贴近十二指肠和横结肠,且有时与前腹壁相接。
体部漏斗状,紧贴胆囊窝内。
颈部在胆囊窝的最深处,常呈S状弯曲,其与胆囊管相接处有一囊状凸出(Hartmann囊),胆囊结石常藏匿此处。
胆囊三角(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缘所构成的三角区,胆囊动脉、肝右动脉或副右肝管在此区内穿过。
胆囊管和肝总管汇合夹角上方有一个淋巴结(V形淋巴结),这是胆道手术寻找胆囊动脉和胆囊管的重要标志。
胆囊动脉通常源自肝右动脉,偶有(15%)来自肝左动脉、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甚或肠系膜上动脉,且有时不止一支。
通常胆囊动脉自肝右动脉分出后,在右肝管之后方(有时在前方)横过到达胆囊颈部,再分成前后二支分布至胆囊壁。
胆总管血供主要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肝总动脉、肝右动脉。
在行肝移植作供肝修剪时应特别注意保护这些血管免受损伤,以降低术后胆道坏死和狭窄等胆道并发症。
肝右动脉本身也可能有很多变异:①自肝固有动脉分出后在总肝管前面横过,然后进入肝门;②可先向前走,到达胆囊颈部上缘以后再突然向后进入肝门;③如胆囊有较长系膜,肝右动脉可先在胆囊系膜中经过,然后再进入肝右叶;④当胆囊因慢性炎症而有粘连时,肝右动脉也可能被牵拉至异常位置。
这些变异时易造成肝右动脉损伤,手术时需注意。
胆囊静脉通常与肝外胆道静脉一并注入门静脉入肝。
胆囊淋巴胆囊的淋巴引流入胆囊颈部和胆总管周围的淋巴结,在胆囊管与胆总管交界处,与肝内和肝十二指肠上、中、下淋巴结群有吻合。
故胆囊一旦发炎或有癌变,常可引起肝脏或胆总管周围的淋巴结肿大和转移。
胆囊和胆道的神经来自腹腔神经丛的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胆囊切除术时若过度牵拉胆囊有因迷走神经兴奋,可诱发胆心反射出现所谓的胆心综合症,严重者可致心跳骤停。
胆心综合征:是胆道系统疾病(胆囊炎、胆结石)等,并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供氧-需氧失衡),从而引起心绞痛、心率不齐,甚至心肌梗塞等症状的临床综合症。
临床症状:
1.先有胆系疾病再继发心脏症状;
2.心前区有程度不同的闷痛或绞痛,每次发作时间较长,有的可持续数小时,常有心悸、心跳不规则及心电图出现心肌缺血改变;
3.心脏症状多由吃油腻食物或情绪激动而诱发,使用硝酸甘油或救心丸不易缓解,而用阿托品、杜冷丁则可缓解.
发生机制:1).心、胆同受植物神经支配,二者在胸4,5脊神经处有交叉。
当胆囊感染,胆道阻力增加时,发射性引起冠状动脉收缩。
2)胆石症与冠心病发生与脂质代谢失衡有关。
临床治疗:
病例选择标准
排除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均有胆石症病史、症状及体征,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慌或心前区不适、胸闷等,经B超检查已确定结石的大小、部位,心电图检查表现:窦性心动过速或T波异常,部分导联心肌缺血等不同程度心肌损害。
治疗方法
感染严重时用氧氟沙星100ml静滴,2次/日,疼痛消失3天后停药。
舒胆通口服40mg/次,日3次,参麦注射液40ml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滴1次/日,15天为1个疗程,结束后做心电图复查。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复查心电图正常。
有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心电图显示:无心肌缺血,仅部分T波异常。
无效:症状体征有缓解,心电图无改变。
以上资料来源于《钱礼腹部外科学》及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