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特(藏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吐蕃高原的环境保护

合集下载

藏族民俗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藏族民俗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藏族民俗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民族概况藏族是指主要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操藏语的民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

中国境内有人口约541万余人(2000年),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

民居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藏族民居极具特色,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

藏族民居由于是居住在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上,所以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的同时,也采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碉房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城镇和其周围村庄的土、石木结构的民居,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

碉房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内墙仍保持竖直。

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

底层为牲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

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碉房的结构与依山而建的特点避开了青藏高原的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而底层为牲畜圈和贮藏室的特点受藏民们以从事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影响而形成的。

因此,碉房的形成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形成。

帐房那曲、阿里等牧区群众主要居住形式。

帐房的平面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2米左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四周用牛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

帐房正脊留有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供采光和通风。

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或土坯垒成高40~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牛粪。

帐房内陈设简单,中间置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

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民们以从事畜牧业为主,所以帐房的这种制作简单,拆装灵活,运输方便适应了牧区群众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

因此,帐房的形成也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的。

浅谈唐蕃古道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浅谈唐蕃古道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浅谈唐蕃古道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唐蕃古道是唐王朝和吐蕃王朝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对藏族与汉族以及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通过整理唐蕃古道历史文献,调查唐蕃古道文化现状来分析唐蕃古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演变和跨越对当今的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标签:唐蕃古道文化社会影响一、唐蕃古道的由来及其演变历程公元633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青藏高原上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吐蕃王朝。

当时,东方的大唐十分强盛,令人敬仰。

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大相噶尔.东赞前往大唐请婚,得以允准。

公元641以噶尔.东赞为婚迎使,文成公主被迎往吐蕃。

开创了唐蕃友谊的先河。

也揭开了唐蕃古道历史上非常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第一页。

伴随着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的成功,双方使者的往来不断增加,人民之间的接触频繁,唐蕃之间的友好大道--唐蕃古道正是形成。

其实在唐代以前,内地与河湟之间的交通道路就早已存在,只是文成公主的入蕃使得古道名声远扬,也使古道进一步定型。

唐蕃古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

它的形成和畅通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起点是唐王朝的国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终点是吐蕃都城逻些(今西藏拉萨),跨越今陕西、甘肃、青海和西藏4个省区,全长约3000公里,其中一半以上路段在青海境内。

公元13世纪,元朝将青藏高原纳入中国版图,西藏成了中原统一王朝的一个地区,唐蕃古道不在是两国间友好的通道,而成了藏族与其他民族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明清及民国时期,对这条道路的利用较为频繁,藏传佛教文化通过该路在内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青藏公路使古老的唐蕃古道改变了容颜。

不仅道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对西藏的经济文化建设和与内地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青藏铁路在2006年7约1日正式开通,它起自青海西宁,终于西藏拉萨,全场1956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被人们誉为“天路”。

论藏族服饰与地理环境分析

论藏族服饰与地理环境分析

论藏族服饰与藏区地理环境重庆师范大学2011级地理信息系统颜萍20110514795摘要:藏族服饰形成和发展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青藏高原气温低、温差大的独特地理的环境下,藏族人民的服饰主要以保暖、简单、易穿脱为目的进行设计,另外今天的藏族服饰还受藏族古老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的影响。

总之,气候条件、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因素是影响藏族服饰形成和演变的重要原因。

关键字:青藏高原;地理环境;藏族服饰;1.引言青藏高原地域辽阔,是中国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巨大的高度使得本地区空气稀薄,大气洁净,而且比同纬度地带地区的温度低很多,强烈的阳光直接辐射能够使高原上地表和近地面温度在白天受到较多辐射而导致大幅上升,但夜间没有阳光直接辐射,导致昼夜温差较大[1]。

高原上分布着高寒的植被地貌,纤维植物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共有100多种,其中荨麻科、桑科、亚麻科、锦葵科、梧桐科、椴树科等植物的韧皮纤维质量最好,可以纺织布匹、人造丝绸、麻袋、绳缆等[2]。

现今的青藏高原上主要定居着藏族、蒙古族、满族、维吾尔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羌族、土族、撒拉族等四十多个少数民族,其中藏族人数最多[3]。

独特的高原地域环境为藏族服饰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唯一的条件。

服饰是一个民族或族群的历史文化载体。

服饰区域的形成、衍变不仅与人群生存环境、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紧密相关,而且还受民族或族群的历史发展、语言差异、文化观念等因素制约,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

2.结果与分析2.1 藏族服饰特点简述2.1.1 藏袍藏袍是藏族人民的主要服饰之一,藏袍的样式很多,大致可分为男士藏袍和女士藏袍,藏袍的主要特点是袖子大多都很长,腰部很宽松,大襟。

藏袍整体一第1页(共6页)般也都比较长,有时比身长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

藏族妇女一般冬穿长袖长袍,夏穿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这个围裙通常被称是帮典。

藏民族的生态观

藏民族的生态观

藏族人和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呵护每一种动物。藏族牧民认为,各种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的装饰,是人类的朋友,它们会给人类带来吉祥。把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看做是践踏生命的举动、一种罪孽。人类应该以友爱、怜悯之心爱护各类禽兽,给它们以良好的生存环境。神山更是各种生命的安身地,绝对禁止在神山上狩猎野生动物或残害其它生命。当然,对藏传佛教所推崇的狮子、大象和大鹏等动物只有敬畏崇拜,而不能有丝毫侵犯。牧民还要为藏羚羊、野马和野驴等珍稀动物留出一片草场,以保证它们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春季是许多野生动物的产崽季节,此时不仅不允许狩猎,还要尽力照顾迷途的幼兽和病兽。禁止捕捉或惊扰飞禽,并忌食禽肉。在实施天葬的地方,秃鹫是绝对禁止捕杀的。在广大牧区,各类家畜不仅是牧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也是牧民最忠实的伙伴。牧民会善待各类家畜,尤其对马和狗倍加爱护,即使主人挨饿受冻,也要尽力照顾好它们。另外,牧区还有放生自然的古老习俗。通过放畜回归大自然的活动,规劝人们爱护牲畜,保护世间一切生灵。
专家建议在青海三江源建立中国首个生态特区
公元前约5世纪诞生的藏族原始宗教——苯教认为,宇宙是由三界构成的,即“赞”(天神)、“年”(地神)和“鲁”(地下神)。认为这三界是相互联系的,而且不能分离。苯教从一开始就相信“万物有灵”,并崇拜各种自然神。随着“万物有灵”说影响的深入,使人们置身于众“灵”之中。也就是说,“灵”存在于天上、地上、地下和水中,存在于每一个物体中,而且时时处处都存在。由此,人们对自然产生了的一种深深的敬畏感,并把自然物和自然的力量视作某种具有生命意志和巨大能量的对象来加以崇拜。苯教还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是宇宙间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们都应该有生存的地域、生存的权力。显然,藏族先民们对人与自然的这种认识还显得比较稚嫩,但可以看出,他们已在主动思考人与自然环境、与周围存在物的关系,并试图通过保护环境、保护万物来求得自己的安宁。

藏族环境保护习惯法探究-环境法论文-法律论文-法学论文

藏族环境保护习惯法探究-环境法论文-法律论文-法学论文

藏族环境保护习惯法探究-环境法论文-法律论文-法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藏族环境保护习惯法是我国环境保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保护地区的生态环境方面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藏族环境保护习惯法不仅为藏族先民的生存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现代藏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

种种迹象表明,人类的活动直接作用并影响着自然环境。

虽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并非我们所期望的发展模式。

因此,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维护好自然环境不受破坏成为现代-后现代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所以对地区藏族环境习惯保护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一些资料进行梳理,意在通过对环境保护背后因素的探析,寻找到一种解决生态破坏问题的可能对策。

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了地区藏族环境保护习惯法的作用机制和原理,以形成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制度结构,为保护好的生态环境,完善地区环境保护相关制度,促进和谐发展做出一些可能的贡献。

本文采用的是文献阅读法、社会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林芝、日喀则等政府机关和寺庙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实际效果调研。

关键词:地区;藏族;环境保护习惯法;法律制度目录摘要第一章地区藏族环境保护习惯法概述1.1 地区藏族环境保护习惯法导论1.1.1 选题背景及来源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1.3 国内研究现状1.2 地区藏族环境保护习惯的定义1.2.1 什么是习惯法1.2.2 什么是藏族环境保护习惯法第二章地区藏族环境保护习惯法的来源与发展2.1 地区藏族环境保护习惯法的来源2.1.1 对于自然的禁忌是藏族环境保护习惯法的重要来源2.1.2 宗教文化是藏族环境保护习惯法的另一来源2.2 地区藏族环境保护习惯法的历史发展2.2.1 吐蕃时期2.2.2 割据时期2.2.3 教派时期第三章地区藏族环境保护习惯法的主要内容3.1 地区藏族环境保护习惯法的主要内容3.1.1 与土地相关的环境保护习惯法3.1.2 与水相关的环境保护习惯法3.1.3 与山林相关的环境保护习惯法3.1.4 与动植物相关的环境保护习惯法3.2 地区藏族环境保护习惯法的特点3.2.1 藏族环境保护习惯法具有历史性3.2.2 藏族环境保护习惯法具有民族性3.2.3 藏族环境保护习惯法具有地域性3.2.4 藏族环境保护习惯法具有义务性3.2.5 藏族环境保护习惯法具有宗教性第四章地区藏族环境保护习惯法的表现形式4.1 不同时期地区所颁布的法律4.1.1 法王创制并颁布的法律4.1.2 喇嘛颁布的法律4.1.3 各时期政权颁布的法律4.2 藏族部落习惯法对于藏族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4.2.1 关于草原轮牧制、管理制度4.2.2 关于农田的保护制度4.2.3 关于森林保护制度4.2.4 关于狩猎、采集禁许制度4.2.5 关于对草地的保护4.3 寺庙对所属林地草地的保护性规定第五章地区藏族环境保护习惯法对现代环境保护法的启示5.1 地区藏族环境保护习惯法是国家环境保护立法资源5.2 地区藏族环境习惯法有助于国家环境保护法的实施5.3 地区藏族环境习惯法与国家环境保护制定法应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结语参考文献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记新时代西藏文化文物保护传承工作调研报告

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记新时代西藏文化文物保护传承工作调研报告

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记新时代西藏文化文物保护传承工作调研报告努木【内容摘要】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战略要求和习近平主席致信“2019.中国西藏发展论坛”祝贺中提出的“繁荣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来西藏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文献和乡土文化资源等挖掘、抢救、保护、研究、宣传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地工作,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

【关键词】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保护;调研报告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6860C2020)01-079-008西藏是文化资源大区,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浩瀚的古籍文献资源以及美丽的山水历史文化传说。

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和精神家园,是西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战略要求和习近平主席致信“2019中国西藏发展论坛”祝贺中提出的“繁荣优秀传统文化”要求,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以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为目标,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着力在文物保护、非遗传承、古籍普查、法规建设和加强管理上下功夫,全力推进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本文就从文物保护、非遗传承和古籍普查等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了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得到了自治区文化厅非遗处克珠调研员、区文物局文博处贡布处长和区非遗保护中心平措顿珠副主任提供最新数据资料,一并致谢。

一、文物保护投入巨大,成效显著。

1、基础工作扎实,基本摸清底数。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报告统计,我区各类文物点共4277处。

自然环境与藏族白色文化的形成

自然环境与藏族白色文化的形成

自然环境与藏族白色文化的形成摘要:藏族的文化中充满着对五彩缤纷颜色的喜爱,其中尤爱白色,藏族把白色视为纯洁、洁净、无暇、光明磊落的象征。

在民间更有许多关于白色的传说,而青藏高原,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藏族与众不同的色彩观。

作为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藏族也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幅员辽阔的青藏高原是其主要的聚居区。

藏族是汉族等其他兄弟民族对古老藏民族的称呼,西方语言中则称藏族和藏区为Tibet。

藏民族喜爱蓝色,蓝色表示蓝天;藏民族喜爱绿色,绿色是江河水;藏民族喜爱红色;红色是空间护法神;藏民族喜爱黄色,黄色象征大地;藏民族尤爱白色,把白色视为纯洁、洁净、无暇、光明磊落的象征。

一、藏民族日常生活中的白色藏族民众日常服装以白色为主,配之以艳丽的腰带或花边。

藏民的衣服离不开白色羊毛,最里层一般都是白色;寺院的外壁皆以白色为主调,辅之以红色;在藏区,白色也成为衡量人们心灵好坏的标准。

当评价某一个人时,总以心白(sems dkar)、心黑(sems nag)来评说心灵好坏。

白色表示心灵纯洁无暇、真诚、友善、温和、吉祥、善良。

藏民族有着非常古老的饮食习俗,藏民族称奶茶、酥油茶为“加噶尔”(ja dkar),酒为“羌噶尔”(chang dkar),在农牧区,一日三餐里均有酥油茶、奶茶、糌粑、酸奶等,白色哺育与维系着生命,喜好白色食物和饮料是藏民族引以为豪的白食习俗。

藏民族不仅在物质方面有崇尚白色的习俗,在精神文化方面也有众多与白色相关的神话传说。

在珠穆朗玛峰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则神话,即“长寿五姊妹”。

祥寿仙女,藏名为“扎西次仁玛”,位于五位女神之首,掌管人间的福禄寿辰,生得端庄美丽,一脸温和的笑容,以白色雪狮为坐骑。

左手持一支占卜神箭,身穿飘动的白色丝衣,披着孔雀毛制成的披风,戴白丝头巾;四大山神之一的雅拉香波山神,最早的形象是一头白耗牛,后来由于神话的发展,山神的形体发生了变化,由白耗牛转化成白人。

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白色皆融合了人们对神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保护思想与西藏生态文明建设

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保护思想与西藏生态文明建设

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保护思想与西藏生态文明建设藏族传统文化中贯穿着大量环境保护思想,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并内化和形塑着藏民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对于保护青藏高原的脆弱生态,维持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随着西藏社会变迁,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充分发挥和利用藏族传统文化环境保护思想,对于加快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藏族传统文化环境保护生态文明随着西藏社会的快速变迁,社会转型加快,经济飞速发展,资源开发力度加大,社会流动速度加快,加之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西藏地区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威胁和挑战。

如何加强西藏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文明,是西藏政府和当地人民面临的重要议题。

在藏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充分认识和发挥其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于构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保护思想环境对于民族风俗习惯和心理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藏民族是生活在西藏的主体民族,独特的高原地理环境和生态特征,塑造了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藏族传统文化。

在对西藏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的适应与利用过程中,藏民族调整着自身的生存观念和生存方式,追求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形成了独特的藏族传统环境保护思想,在藏民族繁衍生息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保护了脆弱的高原环境,维持了高原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塑造了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1.原始苯教中的环境保护思想苯教是西藏地区的原始宗教,也构成了藏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苯教与西藏的地理环境密切相连,带有浓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它以自然崇拜为基础,尊崇“万物有灵”,从最初的天、地、日、月、星辰、雷电、山川、草木等自然现象的崇拜中,塑造了大量的神灵精怪等,并逐渐发展成有一套较成熟的经文及系统化的教规仪礼的宗教体系。

苯教崇尚“万物有灵”,自然现象被赋予生命和超人的魔力,以鬼神崇拜为主要特色,用物质性的贡品的献祭换取神灵的保佑和恩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吐蕃特(藏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吐蕃高原的环境保护
Yongdrol K. Tsongkha (宗喀. ·漾正冈布)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一)亚洲的水塔
为世界屋脊的吐蕃(青康藏地区)高原,她在地理和文化上包括了现在的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西南部、四川西部、云南北部和不丹、锡金及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的部分地区,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2%。

吐蕃高原是东亚、东南亚、南亚各大江河如黄河(藏语称rMa Chu,即玛曲)、长江(藏语称vBri Chu,即支曲)、澜沧江(藏语称rDza Chu ,即杂曲;入东南亚称Mekong,即湄公河)、怒江(藏语称rGya Mo rNgul Chu,j即嘉姆恩曲;下游称Salween,即萨尔温江)、雅鲁藏布江(Yor klungs gTsang Po,入南亚称Brahmaputra)、印度河(藏语称Seng Ge gTsang Po,即辛格藏布,意译狮子河)等的发源地,也是上述河流的一些重要支流,还有恒河等的主要支流的源头地。

是名副其实的亚洲的水塔。

显然,如果吐蕃高原的生态与环境遭到破坏,尤其是河流被污染,也将直接殃及上述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上述江河流域生活着亚洲的约80%近20亿的人口。

强调维护吐蕃高原的生态环境,不仅对高原本身,而且对上述各大江河流域、整个亚洲乃至全球的生态和环境保护也有着重大意义。

(二)现实世界中的香格里拉
吐蕃高原在藏文中有个通用而极富诗情画意的美称,叫“喀瓦坚”(KhaBaCan)、“岗坚”Gangs Can)或“岗迥”(GangJong),意译“雪域”、“雪乡”或“雪国”。

高峻的雪山,壮丽的冰川,碧绿的湖泊,辽阔而充满生机的草原,点缀山麓河谷间的农田,清澈纯净的河水。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英勇智慧、淳朴善良,以慈悲为怀。

敦煌出土的古藏文写卷(编号P.T1286)"赞普世系谱"中称颂吐蕃高原曰:
在天之中央
在地之中心
世界之心脏
雪山围绕
一切河流之源头
山势高耸
土地纯净
地域美好
人知为善
心生英勇
风俗纯良
快马可以奔驰在辽阔大地上……。

公元八、九世纪间曾游历吐蕃的阿拉伯学者赞叹:“当一外国人进入吐蕃,他就会有一种愉快而幸福的感觉,直到其离开为止”。

以后,尤其是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拓展,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空前的不同程度的破坏。

而吐蕃高原则还保持着它“佛天净土”的一些原色,被誉为是“野生动物的天堂”、现实世界中的理想王国——“香格里拉”(Shangrila)。

堪称人类与其他有情众生和平相处、协调发展的典范。

尽管近几十年来由于化学农药的普遍使用,人为的植被的破坏(主要是在不宜耕种的草原上“开荒”等所致)、对原始森林掠夺式的砍伐,对野生动物的毁灭性捕杀等对高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破坏。

多少个世纪以来,吐蕃高原的生态环境之所以维护得比较好,固然有多种因素(如人口比较少),但其中藏族传统文化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最为明显的。

(三)可持续发展的农牧业文化
吐蕃的传统农牧业是与高原生态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牧业文化。

吐蕃的农牧业已有持续数千年的发展。

以牧业为例,藏区各主要牧区已有持续四、五千年游牧的记录。

牧民逐水草而居、住牦牛毛帐篷、以牛粪为主要燃料、用畜产品从农民、商人那里交换一些面粉等生活必需品。

传统的吐蕃牧民对他们居住的环境和资源的消耗是很有限的。

尽管高原上野生动物很多,但传统的农牧民很少将它们猎取作为补充食物(遑论狩猎取乐了)。

农牧民的传统肉食只限于他们饲养的牛羊猪。

猎人、屠宰手、乃至制作刀具利刃的工匠,因为他们的营生直接或间接与“杀生”有关,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受到歧视,传统社会中他们的地位远在乞丐之下。

这也是为什么包括大名鼎鼎的大熊猫在内的野生动物,在他们的其他原栖息地不能立足而灭迹,却唯独能在藏区生存下来的一重要原因罢。

现在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在阿坝藏羌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区东部。

(四)有情生灵的庇护神
佛教于公元四世纪初中叶,吐蕃王朝第28代赞普拉妥托日年赞
(Lha Tho Tho RisNyanbTsan )时自印度传入吐蕃,公元七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第33代赞普松赞干布在位时它已成为吐蕃一种很重要的信仰了。

以后依教授、传承乃至见地的不同出现了宁玛(rNying Ma Pa )、噶当(bKavgDamsPa)、噶举(bKavbGyudPa)、希解(Zhi Byed Pa)、萨迦(SasKyaPa)、格鲁(dGeLugsPa)、觉囊(Jo NangPa )等藏传佛教诸流派(吐蕃传统的本波教在与佛教的竞争中吸收佛教的内容,佛教也吸呐本波教的某些成分,本波教渐与佛教靠近)。

还形成了延续近前年、到20世纪才渐次解体的政教合一体制。

藏传佛教作为吐蕃各地人民的基本信仰,佛教的一些崇高理想和伟大目标成为高原人民追求的终极目标。

佛教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使人们趋向爱惜万物生灵、敬畏和保护大自然。

藏传佛教尊崇万物的众生平等观、对生灵普遍的爱惜和慈悲观,因果报应与转世思想,缘起论,戒杀(戒杀为诸戒之首,对一佛教徒最起码的要求)等戒律、求生美好世界的理想等对高原生态的维护和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与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五)神山圣水保护区
公元前五、六世纪以前,吐蕃本波教(Bon Po)和基于其他原始信仰的神山圣湖圣水系统已形成。

公元七世纪以后的藏传佛教将之纳入自己的系统。

从上部的岗底斯山(GangsTiSi)、玛旁雍措湖(MaPham gYumTsho)、中部的亚拉香波山(gNyan Chen Thang Ha)、羊卓雍措(Yar vBrog gYu mTsho)、到下部的赤雪嘉姆措(KhriShod rGyal Movi mTsho,即青海湖)、阿尼玛卿雪山(Gangs Ri Ma Chen)、陇山(Klungs)、以及其他那些分布其间的大大小小、数以千计的神山(几乎每个部落、村寨都有自己的“拉则”Laytsi即神山)、神泉、圣河、圣湖,它们成为由特定的“神灵们护卫着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事实上的自然保护区”。

神山神水是人们重要的朝拜礼敬对象。

在这些地方不能兴砍伐、猎杀、开采、捕捞之事。

否则以亵渎、冒犯神灵、批坏传统,遭人责“神”遣。

本文摘自《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一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