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传统文化与青藏高原环境保护

合集下载

浅析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浅析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CAIXUN财讯-131-浅析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四川大学法学院 泽仁措姆 / 文西藏的生态环境一直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

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浪费资源的人为活动的产生,以及一些自然原因致使西藏的生态环境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分析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影响西藏生态环境的因素,为改善和促进西藏的环境状况的治理对策。

西藏作为全国生态环境重点保护的地区之一,分析、研究其生态环境的问题,制定有力的保护和治理措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藏 生态环境 保护措施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级”之称。

总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

大部分地区寒冷、干旱、缺氧、自然灾害频繁,气候好的地区无霜期也在120~14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在50~5000mm ,地区分布极不均匀,有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自然条件恶劣。

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西藏的经济发展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经济发展滞后,因此,西藏全区环境质量迄今为止基本上保持稳定,西藏的水、大气环境污染较轻,工业废水的排水量不大,工业废气的排出标准在国家控制的范围内。

区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截止1999年底,全区现已发现矿产99种,2千余处矿产地,探明储量的矿产有55种,有20种矿产保有储量列全国前十位,在国内占有重要位置的优势矿产有铬、铜以及硼等为主的盐类矿产和地热能。

拉萨在大气环境质量方面仍是中国最洁净的城市之一,西藏自治区至今未发生严重的污染事故,西藏的自然生态环境仍然是目前地球上为数不多的保持最良好的地区之一。

然而由于西藏生态环境自身的脆弱性加之人类活动的影响乃至破坏,已产生了不小的环境隐患,有些问题已在局部地区明显暴露出来。

影响环境的主要原因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由于西藏地处高寒、干旱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干扰能力低,加之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藏地区的开放和资源的开发,人为的破坏,生态环境出现逐年恶化趋势,自我更新能力差,一旦遭到破坏,在很长时间内难以恢复。

中国传统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传统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传统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藏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哲学、宗教、文学等方面的成果。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藏族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藏文化的发展。

历史藏族起源于青藏高原,其文化历史可追溯到数千年前。

早在唐代,藏族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字、语言、宗教和文化。

藏文是一种象形文字,自古以来一直作为藏族人民的书写工具。

藏文的字母形状独特,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藏族宗教方面最为著名的就是藏传佛教,它是藏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佛教的传播使得藏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同时也为藏文化注入了更多的哲学和文学元素。

14世纪后期,藏传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力。

此后,东西方的文化交流逐渐加深,拉萨也成为了新的文化交流中心。

17世纪时,雍正皇帝委任堪布策佐,推进藏文的规范化改革,使其更具有传播和交流的功能。

现状尽管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其现状却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加快,许多传统文化元素正在逐渐消失。

藏文也因受到外来文化冲击,面临着生存危机。

为了让藏文化能够与时俱进地发展,必须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

在当代社会中,藏族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另一种挑战,即与现代化的协调。

现代化进程明显地影响了藏族文化,使得一些传统的习俗和文化元素不再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为了让藏族文化能够持续性地发展,必须寻找现代化进程和藏族传统文化的平衡点。

为了保护藏文化并让其更好地发展,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一、强化教育和传承:加强藏传佛教文化和其他传统文化等的传承,通过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引导藏族青年人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

二、保护藏文:提高人们对藏文的认识和重视,鼓励更多的人使用和开发藏文,保护藏文本身的形态和内容,由此保护和传承藏族文化中的精神财富。

三、加强文化交流和融合:推广藏族文化和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藏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融合,扩大藏族文化的传播范围,使藏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光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特征青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

本文将从地势、气候和生态等多个方面来描述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一、地势特征青藏地区地势高峻,地貌起伏不平。

该地区包括青海、西藏、四川、甘肃等多个省份,以及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等重要山脉。

其中,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之一,横亘在西南部,东部与横断山脉相连。

青藏高原也是该地区的重要地貌特征,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二、气候特征青藏地区气候多样,寒冷干燥是其主要特征。

由于地势高峻,纬度高,青藏地区的温度差异显著。

冰川、高山草甸、高寒沙漠等多种气候类型并存。

青藏高原上空的“亚洲风口”每年带来丰富的降水,尤其是夏季的季风雨对该地区的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青藏高原隔离了印度洋季风的湿流,导致该地区内陆干燥,呈现出典型的高原季风气候。

三、生态特征青藏地区生态环境独特、多样。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特别是珍稀的野生动物和植物物种。

例如,藏羚羊、雪豹、藏獒等野生动物栖息于此,而青稞、高山杜鹃等独特植物则在此生长。

青藏高原还是亚洲主要河流的发源地之一,包括长江、黄河和雅鲁藏布江等,这些河流形成了独特的河谷地貌和水资源。

四、人文特征青藏地区丰富的人文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百余个民族在青藏地区共同居住,他们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

例如,藏族、羌族、土族等民族都对当地生态保护具有深厚的传统和文化。

此外,青藏地区还是佛教和藏传佛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宗教文化对地区的发展和风貌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多样,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干燥,生态独特丰富,人文特征丰富多元。

这些特征使青藏地区成为探索和研究的热点,也是依然需加强保护的宝贵自然资源。

只有保护好这片土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让后代子孙继续享受这片美丽的大地。

论藏族服饰与地理环境分析

论藏族服饰与地理环境分析

论藏族服饰与藏区地理环境重庆师范大学2011级地理信息系统颜萍20110514795摘要:藏族服饰形成和发展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青藏高原气温低、温差大的独特地理的环境下,藏族人民的服饰主要以保暖、简单、易穿脱为目的进行设计,另外今天的藏族服饰还受藏族古老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的影响。

总之,气候条件、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因素是影响藏族服饰形成和演变的重要原因。

关键字:青藏高原;地理环境;藏族服饰;1.引言青藏高原地域辽阔,是中国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巨大的高度使得本地区空气稀薄,大气洁净,而且比同纬度地带地区的温度低很多,强烈的阳光直接辐射能够使高原上地表和近地面温度在白天受到较多辐射而导致大幅上升,但夜间没有阳光直接辐射,导致昼夜温差较大[1]。

高原上分布着高寒的植被地貌,纤维植物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共有100多种,其中荨麻科、桑科、亚麻科、锦葵科、梧桐科、椴树科等植物的韧皮纤维质量最好,可以纺织布匹、人造丝绸、麻袋、绳缆等[2]。

现今的青藏高原上主要定居着藏族、蒙古族、满族、维吾尔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羌族、土族、撒拉族等四十多个少数民族,其中藏族人数最多[3]。

独特的高原地域环境为藏族服饰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唯一的条件。

服饰是一个民族或族群的历史文化载体。

服饰区域的形成、衍变不仅与人群生存环境、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紧密相关,而且还受民族或族群的历史发展、语言差异、文化观念等因素制约,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

2.结果与分析2.1 藏族服饰特点简述2.1.1 藏袍藏袍是藏族人民的主要服饰之一,藏袍的样式很多,大致可分为男士藏袍和女士藏袍,藏袍的主要特点是袖子大多都很长,腰部很宽松,大襟。

藏袍整体一第1页(共6页)般也都比较长,有时比身长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

藏族妇女一般冬穿长袖长袍,夏穿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这个围裙通常被称是帮典。

藏民族的生态观

藏民族的生态观

藏族人和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呵护每一种动物。藏族牧民认为,各种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的装饰,是人类的朋友,它们会给人类带来吉祥。把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看做是践踏生命的举动、一种罪孽。人类应该以友爱、怜悯之心爱护各类禽兽,给它们以良好的生存环境。神山更是各种生命的安身地,绝对禁止在神山上狩猎野生动物或残害其它生命。当然,对藏传佛教所推崇的狮子、大象和大鹏等动物只有敬畏崇拜,而不能有丝毫侵犯。牧民还要为藏羚羊、野马和野驴等珍稀动物留出一片草场,以保证它们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春季是许多野生动物的产崽季节,此时不仅不允许狩猎,还要尽力照顾迷途的幼兽和病兽。禁止捕捉或惊扰飞禽,并忌食禽肉。在实施天葬的地方,秃鹫是绝对禁止捕杀的。在广大牧区,各类家畜不仅是牧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也是牧民最忠实的伙伴。牧民会善待各类家畜,尤其对马和狗倍加爱护,即使主人挨饿受冻,也要尽力照顾好它们。另外,牧区还有放生自然的古老习俗。通过放畜回归大自然的活动,规劝人们爱护牲畜,保护世间一切生灵。
专家建议在青海三江源建立中国首个生态特区
公元前约5世纪诞生的藏族原始宗教——苯教认为,宇宙是由三界构成的,即“赞”(天神)、“年”(地神)和“鲁”(地下神)。认为这三界是相互联系的,而且不能分离。苯教从一开始就相信“万物有灵”,并崇拜各种自然神。随着“万物有灵”说影响的深入,使人们置身于众“灵”之中。也就是说,“灵”存在于天上、地上、地下和水中,存在于每一个物体中,而且时时处处都存在。由此,人们对自然产生了的一种深深的敬畏感,并把自然物和自然的力量视作某种具有生命意志和巨大能量的对象来加以崇拜。苯教还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是宇宙间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们都应该有生存的地域、生存的权力。显然,藏族先民们对人与自然的这种认识还显得比较稚嫩,但可以看出,他们已在主动思考人与自然环境、与周围存在物的关系,并试图通过保护环境、保护万物来求得自己的安宁。

最新 藏民族传统习俗中的生态智慧——以青海湖环保为例-精品

最新 藏民族传统习俗中的生态智慧——以青海湖环保为例-精品

藏民族传统习俗中的生态智慧——以青海湖环保为例摘要:生态智慧是民族生态学提倡民族习俗中所蕴含生态环保理念和技能,往往与社会组织与资源管理,甚至伦理观念有机结合在一起。

以及在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禁忌习俗、感恩情怀、敬畏自然等自然习惯法中体现,而生态智慧恰恰是生态学挖掘实施环保方法与生态措施的源流宝库。

有助于保护高原湖泊流域以及青海湖生态环境。

关键词:青海湖;环境保护;民族生态智慧作者简介:夏吾东周(1992-),男,藏族,青海省黄南州人,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藏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藏族历史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11.挖掘民族生态智慧的意义与对环保所起的作用1.1挖掘民族生态智慧的意义分析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不断开发,三江源环境问题逐年加剧,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对于青海湖区也不例外,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处于恶化趋势。

而当今社会环保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对环保对策措施方法层出不穷,但具有利用价值高,生态效益高的无非是各民族传统习俗中存在的生态智慧。

第一,生态智慧参与环保人员为各个民众,涉及面广而细。

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观念从远古的苯教教义中流传至今,根深蒂固在藏民众思想道德规范与禁忌文化之中。

第二,生态智慧保护范围广,对于环境,对于生态,对于动植物,土地大气各领域所涉及。

民族佛教观念中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把自然的山水看作是自己的保护神。

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为保护对象,万物有灵,众生平等,和谐相处,从个人做起不杀生,不开挖等破坏行为准则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第三,生态智慧建设经济力度和人力物力投入少,只要能够挖掘倡导民族文化与传统习俗中存在的生态守护与环境保护即可。

在民族心理中存在的环境意识及行为、技术、思想、道德继承并推广,唤醒每个民众的自觉性及其实践性。

2.藏民族传统习俗中的生态智慧以保护青海湖为体现2.1湖泊与水源保护青海湖视为神湖崇拜,禁止在湖水中扔垃圾和动物尸体,洗不洁之物,严禁倾倒血迹的流汁,严禁大小便等触犯神律不敬。

西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概括内容

西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概括内容

西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概括内容西藏是中国境内的一个特殊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景观。

本文将从西藏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和探讨。

一、自然景观1. 高原地貌西藏位于青藏高原,拥有独特的高原地貌。

高原上的湖泊、峡谷和山脉构成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我们可以提到西藏境内最大的湖泊——纳木错。

纳木错蔚蓝的湖水与周围雪山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也是不可不提的自然景观之一。

它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之一,宏伟壮观的峡谷景色令人叹为观止。

西藏还有著名的珠峰和冈仁波齐峰等雪山,给人们带来无尽的震撼和美感。

2. 自然生态西藏的自然生态丰富多样,包括高原草原、森林和湿地等。

西藏的高原草原是著名的草原之一,草地延绵起伏,牛羊遍地,构成了充满原始气息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西藏还拥有广袤的森林资源,森林中有丰富的植被和野生动植物,是珍稀物种的栖息地。

西藏的湿地生态也是独特而美丽的,湿地上生长着各种水生植物,吸引了大量候鸟栖息和迁徙。

二、人文景观1. 佛教文化西藏是佛教的发源地之一,佛教文化深深地渗透在西藏的人文景观中。

拉萨的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的象征,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宫殿建筑之一。

它将宏伟的建筑和佛教文化完美结合,成为西藏不可或缺的人文景观之一。

色拉寺、扎什伦布寺等寺庙也是佛教信仰者朝圣的重要地点,寺庙内壁上的壁画和经文更是蕴含了深厚的佛教艺术和文化。

2. 藏族传统文化西藏的人文景观还包括丰富多样的藏族传统文化。

从藏族的服饰、舞蹈、音乐到藏族传统节日和婚俗等,无不展现了独特的民族风情。

藏族人民向往自由和自然,他们虔诚信仰佛教,传承了深厚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将其融入到生活和艺术中。

个人观点和理解:西藏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每一处景点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自然景观令人震撼,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和思考。

高原地貌、湖泊和雪山等景观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

西藏的人文景观也是其独特魅力的来源,佛教文化和藏族传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和价值观。

自然环境与藏族白色文化的形成

自然环境与藏族白色文化的形成

自然环境与藏族白色文化的形成摘要:藏族的文化中充满着对五彩缤纷颜色的喜爱,其中尤爱白色,藏族把白色视为纯洁、洁净、无暇、光明磊落的象征。

在民间更有许多关于白色的传说,而青藏高原,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藏族与众不同的色彩观。

作为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藏族也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幅员辽阔的青藏高原是其主要的聚居区。

藏族是汉族等其他兄弟民族对古老藏民族的称呼,西方语言中则称藏族和藏区为Tibet。

藏民族喜爱蓝色,蓝色表示蓝天;藏民族喜爱绿色,绿色是江河水;藏民族喜爱红色;红色是空间护法神;藏民族喜爱黄色,黄色象征大地;藏民族尤爱白色,把白色视为纯洁、洁净、无暇、光明磊落的象征。

一、藏民族日常生活中的白色藏族民众日常服装以白色为主,配之以艳丽的腰带或花边。

藏民的衣服离不开白色羊毛,最里层一般都是白色;寺院的外壁皆以白色为主调,辅之以红色;在藏区,白色也成为衡量人们心灵好坏的标准。

当评价某一个人时,总以心白(sems dkar)、心黑(sems nag)来评说心灵好坏。

白色表示心灵纯洁无暇、真诚、友善、温和、吉祥、善良。

藏民族有着非常古老的饮食习俗,藏民族称奶茶、酥油茶为“加噶尔”(ja dkar),酒为“羌噶尔”(chang dkar),在农牧区,一日三餐里均有酥油茶、奶茶、糌粑、酸奶等,白色哺育与维系着生命,喜好白色食物和饮料是藏民族引以为豪的白食习俗。

藏民族不仅在物质方面有崇尚白色的习俗,在精神文化方面也有众多与白色相关的神话传说。

在珠穆朗玛峰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则神话,即“长寿五姊妹”。

祥寿仙女,藏名为“扎西次仁玛”,位于五位女神之首,掌管人间的福禄寿辰,生得端庄美丽,一脸温和的笑容,以白色雪狮为坐骑。

左手持一支占卜神箭,身穿飘动的白色丝衣,披着孔雀毛制成的披风,戴白丝头巾;四大山神之一的雅拉香波山神,最早的形象是一头白耗牛,后来由于神话的发展,山神的形体发生了变化,由白耗牛转化成白人。

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白色皆融合了人们对神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总第85期)藏族传统文化与青藏高原环境保护王奎正内容提要 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草场的使用与保护、传统文化与物种保护等方面,论述了藏族传统文化对青藏高原地区环境的影响。

文章认为,藏族传统文化中有不少有利环境保护的因素,也存在一些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因素,普及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缓解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是改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

王奎正,男,回族,1965年生,中南民族学院民族学系讲师,邮编430074。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部,包括西藏、青海两省区和四川西部地区。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这是一个独特的环境系统。

藏、门巴、珞巴、土、撒拉、羌等民族就生活在这个环境系统之中。

青、藏两省区共有人口6652981人(1990年)。

其中藏族3008878人,约占45%;其他少数民族984354人,约占15%。

①可见,藏族是青藏高原地区的主体民族。

在这个独特的环境系统中,藏族文化最负盛名,人称“雪域文化”。

因此,本文着重结合藏族传统文化来谈青藏高原的环境保护问题。

一、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以后,便产生了“意识”。

人类自我意识一旦产生,首先感知的便是人类所处的环境。

“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

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

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

”②那么,藏族传统文化是怎样认识世界的起源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呢?1.世界(客观环境)的起源。

不同地区的藏族先民,对世界起源就有不同的认识。

《始祖神话》认为,世界是由混沌演变而来。

混沌变蛋,蛋壳演化成山,蛋白演变成海,蛋黄变化成人和动物③。

《世界形成歌》唱道:最初天地本结合,是大鹏鸟把天地分开的。

这与汉族的天地混沌说十分相似。

《斯巴宰牛歌》中则唱道:斯巴老人宰了牛,把牛皮铺开成了平坦的大地,牛头成了隆起的高山,牛尾变成葱茏的森林等。

这和汉族及西南某些民族的神话也有共同之处。

此外,还有大海变陆地的神话等④。

这些神话中均包含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主要表现在:(1)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其中山、海、人、动物、大鹏鸟、牛皮、牛头和牛尾等均为具体的物质。

(2)古代藏人眼中的世界是发展的、变化的。

(3)环境系统(世界)是由一个整体如牛、蛋演变而来,许多环境要素如山、海、人、动物或牛皮、牛头、牛尾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环境系统,各环境要素均不能脱离环境系统整体而单独存在。

藏族先民的这些思想,基本符合当今人类的科学认识。

虽然他们的环境意识中包含不少唯心的、形而上学的因素。

2.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藏族先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人类起源神话中。

藏族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主要是猕猴变人的神话。

这一神话在吐蕃时期的历史著作中就有较详细的记载:“有一受观音点化的猕猴在山岩上修行,为一罗刹女纠缠,要成为夫妇,猕猴不允,罗刹女苦苦哀求。

猕猴征得观音许可,与之结为夫妇。

生下了六个猴崽,把它们送到水果丰盛的地方。

三年后,父猴前去看视,猴崽已增至五百,树上的果实吃完,群猴饥饿呼号。

父猴再往普陀山向观音请教,观音从须弥山的缝隙中取来青稞、小麦、豆子、荞麦、大麦芽,撒到地上,大地便长出不种自收的五谷。

猴崽们饱食五谷,身毛与尾渐短,会操人语,便成为人,以树叶为衣。

”⑤这一神话掺杂着不少佛教教义。

如果剔除其中的教义,这则神话反映出了藏族先民的这样几点认识:(1)人是客观环境的产物。

(2)人来源于动物界(猕猴)。

(3)人类只有依靠自然界(环境、动物、植物)才能生存、繁衍和发展壮大。

这三个观点实际上都暗含了这样一种思想,即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主人,人类必须与客观环境和谐相处。

这种思想具有明显的东方特色。

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中也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思想,正是今日的环保科学所大力提倡的一种思想。

二、草场的使用与保护青藏高原地区的传统经济生活是畜牧业和种植农业。

在这两种经济生活中,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就是草场和土地。

到目前为止,青、藏两省区牧区面积,分别占本省区土地面积的96%和81%。

⑥因此,保护草场对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平衡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草场使用权与草原保护。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地方政府对西藏地区所有的土地、牧场、山川、河流拥有所有权。

这种所有权可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类是西藏政府直接占有的牧场,但一般交给部落集体使用。

第二类是封地,即西藏政府封给贵族、寺院、世袭头人和地方官员的草场。

只要贵族每年按摊派的数量督促所属牧民支差纳税,即可世代承袭受封的牧场。

第三类是受西藏政府控制并按时支差纳税的部落草场。

不论哪一类,所有权和使用权一般都是分离的。

所有权都握在西藏地方政府手中,而使用权一般都归各部落。

历史上,藏北牧区的每个部落都有一定范围的草场。

部落与部落之间一般都有历史上自然形成的草场界限,在这个特定的草场范围内,本部落成员有自由放牧的权利。

不同部落牧民不能随意逾越各自的草场界限,否则有可能引起部落之间的纠纷,轻则割掉牛尾马尾以示警告,重则盗牛盗马,甚至发动武装袭击以示报复。

如果一个部落草场不够,则须以部落名义,向另一个部落借用或租赁草场。

例如,黑河宗的库尔茫部落规定:外部落牧民如果到库尔茫部落放牧,必须:(1)事先征得库尔茫部落头人的许可;(2)来者须向库尔茫部落头人送一定的酥油、肉等礼品,礼品的多少视来者贫富程度而定;(3)来者若与部落头人有交情,则优先安排牧场;(4)外来牧户只能在指定的有限的草场范围内放牧。

⑦一般来说,草场产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不利于草场的保护。

但是,每一部落都有相对稳定的牧地,这种使用权的相对稳定,却有助于使用者对草场的投入和保护,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不足。

同时草场使用权的有偿转让,相当于草场使用权的租借者向草场使用权的所有者支付了一笔环保基金,有助于双方更加爱护草原。

2.轮牧制与草场保护。

青藏高原的牧民,一般都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但这种游牧并不是完全凭牧民的兴趣想到哪里就到哪里,而是有一定限制的。

这种限制,主要体现在“轮牧制”中。

所谓轮牧制,是指牧民们在自然形成的一定的草场范围内,按季节不同和牧场好坏,有组织、有规律地在不同的放牧点之间进行循环式的来回移动。

根据格勒等学者的调查,藏北牧民的游牧方式可分为三种最基本的模式,我们也可把它称为轮牧制的三种形式。

(1)“逐水草而居”的大范围游牧。

牧民没有永久性的定居点,一年四季都在较广阔的草场内不断流动。

安多县多玛部落的游牧就属这种类型,他们在唐古拉山南北不停地迁移,一个放牧点居住时间,长则不超过两个月,短则几天移动一次。

有的牧户一年搬迁达三四十次,流动性较大。

(2)半定居的小范围游牧。

有的部落因牧场有限,只能以一个常年固定的草场为中心,向四周有限度地移动。

这种有限的移动,距居住地不会太远,一般只有三、五公里左右。

(3)季节性游牧。

这种游牧方式是严格按照季节的变化,从一个牧点迁到另一个牧点。

一年内少则搬迁两次,多则四次。

但不管一年内迁徙几次,冬季总是回到原来的住所。

⑧我们知道,藏北草原属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类型,牧草低矮,产量较低,载畜量也较低。

由于气候严寒多变,牧草再生时间较长。

周期性地轮牧,较好地解决了草场使用与牧草再生的问题,使一些牧场在轮休期内得以恢复,较好地保护了高寒草原的生态。

三、藏族传统文化与物种保护从现代环境科学的角度看,动物(飞禽、走兽、水生动物)和植物均是环境的一个因素。

每种生物都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保护一种生物,就是保护一种遗传基因,它可以使人类面对自然时多一份选择、多一份主动。

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自身的利益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藏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种人与生物特别是与动物之间的特殊关系模式。

这种模式,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1.与畜群的关系。

藏族绝大部分人口从事畜牧业生产。

对畜牧业民族来说,畜群既是生活资料,同时也是生产资料。

从生活资料来说,牧畜处于“植物(牧草)——动物(牧畜)——人”这个食物链的中间环节,是牧民的衣食之源,不可或缺。

从生产资料来说,畜牧业的扩大再生产主要表现为畜群的繁殖壮大。

因此,仅从牧民利益的角度来说,畜群规模越大越好。

正由于畜群对牧民的生产、生活有极端重要性,故藏族牧民对畜群关怀倍至。

比如,在“天老虎”即大雪、大风、降温天气来临时,牧民们宁愿自己受饿、受冻,也要把帐房让出来安置瘦弱的牲畜,把有限的粮食和茶叶拿出来喂牲畜,有的甚至把幼畜揣在自己温暖的怀里,或放在睡床上保暖。

他们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畜群管理办法,如在牧场与牧草的选择、防灾等方面,均有一些卓有成效的经验。

这些经验,无疑有利于畜群规模的稳定与扩大。

但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我们认为不能无限制地扩大畜群规模。

畜群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草场的数量和质量。

据一些学者估算,我国1.33公顷的草场才能养1只羊,6.6公顷的草场才养1头牛。

⑨又据格勒等学者在藏北的调查,一个牧民“平均每人有牛5头(其中奶牛3头)和羊20只(母羊占三分之一),便可维持基本生活”。

βκ以此计算,一个牧民若维持温饱生活水平,就必须占有约60公顷(合900亩)的草场。

1990年,西藏可利用草场面积70502万亩,而牧区、半牧区人口85.4万人,人均草场面积只有825亩,达不到维持温饱的人均900亩标准。

若按实际利用草场面积计算,则形势更为严峻。

同年,西藏实际利用草场面积58459万亩,仍以85.4万人计,人均仅684亩,超载率达24%。

βλ可见,草原已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

如果考虑到西藏地区气候条件恶劣,牧草产量较低,质量较差等原因,则超载情况恐怕更为严重。

草原超量载畜,畜群难以有足够的食物,致使畜群长期处于“夏肥、秋壮、冬瘦、春死”的境地,对畜群的保护不利,也威胁到牧民的生存。

人们迫于生存压力,极易落入“越牧越穷、越穷越牧”的怪圈之中,给草原生态带来沉重的压力。

2.与野生动物的关系。

青藏高原是我国的野生动物王国之一,主要有雪豹、白唇鹿、羚羊、野牦牛、猞猁、野驴、熊、狼、香獐等物种。

藏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主要通过狩猎业表现出来。

由于农牧业生产的不稳定,狩猎业便成了农牧业经济的重要补充。

打猎可以使牧民少杀自养的牲畜,这是牧民增加牲畜存栏头数的有效手段。

一位老牧民向调查者介绍说,从藏历九月至次年五月,牧民所需的肉食主要来自猎物。

βµ由此可知,大量猎杀野生动物,是因正常的食物生产难以满足人们的饮食需要引起的,或者说,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分不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