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最终2
中国传统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传统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藏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哲学、宗教、文学等方面的成果。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藏族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藏文化的发展。
历史藏族起源于青藏高原,其文化历史可追溯到数千年前。
早在唐代,藏族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字、语言、宗教和文化。
藏文是一种象形文字,自古以来一直作为藏族人民的书写工具。
藏文的字母形状独特,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藏族宗教方面最为著名的就是藏传佛教,它是藏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佛教的传播使得藏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同时也为藏文化注入了更多的哲学和文学元素。
14世纪后期,藏传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力。
此后,东西方的文化交流逐渐加深,拉萨也成为了新的文化交流中心。
17世纪时,雍正皇帝委任堪布策佐,推进藏文的规范化改革,使其更具有传播和交流的功能。
现状尽管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其现状却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加快,许多传统文化元素正在逐渐消失。
藏文也因受到外来文化冲击,面临着生存危机。
为了让藏文化能够与时俱进地发展,必须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
在当代社会中,藏族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另一种挑战,即与现代化的协调。
现代化进程明显地影响了藏族文化,使得一些传统的习俗和文化元素不再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为了让藏族文化能够持续性地发展,必须寻找现代化进程和藏族传统文化的平衡点。
为了保护藏文化并让其更好地发展,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一、强化教育和传承:加强藏传佛教文化和其他传统文化等的传承,通过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引导藏族青年人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
二、保护藏文:提高人们对藏文的认识和重视,鼓励更多的人使用和开发藏文,保护藏文本身的形态和内容,由此保护和传承藏族文化中的精神财富。
三、加强文化交流和融合:推广藏族文化和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藏族文化和其他文化的融合,扩大藏族文化的传播范围,使藏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光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2020版政治新导学江苏专用大一轮复习讲义:第十一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26课 Word版含解析

第2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展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016、2018·选择,2015·探究);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013、2015、2017·选择);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2013·简析)。
[试判断]1.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分析:错误。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2.拥有3 000 多年历史的甲骨文正式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分析:错误。
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3.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分析:错误。
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4.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体现。
( )分析:错误。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体现。
5.南方人偏爱咸粽子,北方人青睐甜粽子,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
( ) 分析:错误。
南北方人端午习俗的不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特点,表明了南北地区文化的差异。
6.中华文化是中华各地域民族文化的总和。
( )分析:错误。
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地域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
不能认为是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7.中华文化中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而日趋同一。
( )分析:错误。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汉字和史书典籍。
( )分析:错误。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9.文化的包容性是指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依托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藏族和门巴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几千年来在青藏高原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西藏传统文化。
可以说,西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西藏传统文化的细致分类。
藏民族文化的分类有多种,按照社会发展形态可以分为:原始社会的藏族文化、奴隶制社会的藏族文化、封建农奴制社会的藏族文化、社会主义社会的藏族文化;按照社会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史前时期的藏族文化、象雄时期的藏族文化、吐蕃王朝时期的藏族文化、割据时期的藏族文化;按照地域可以分为:卫藏地区的藏族文化、康区地区的文化、安多地区的藏族文化;按照宗教信仰可以分为:史前信仰文化、苯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西藏文化的分类比较细致,研究较为具体。
(二)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行政区域规划上,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精神文化领域,西藏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理念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组成部分。
西藏传统文化所体现的宽容精神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基本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藏民族传统文化中慈悲、善良、博爱的人本主义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糅合,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三)西藏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
西藏传统文化受藏传佛教的影响较大,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西藏传统文化一部分内容蕴含于宗教的经依托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杨彦辉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共性,又有其自身独特的地方性,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西藏地区民族化、大众化必须立足于当地的传统优秀文化基因,积极挖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成分,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大众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在西藏各族群众中落地生根。
4041典理论著作当中,例如佛教巨著《甘丹尔》《丹珠尔》等书;另一方面,藏族文学作为记述西藏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受地域的影响也十分深刻。
从传统习俗入手探究藏服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从传统习俗入手探究藏服文化的传承和展示藏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历史悠久,充满诗意和神秘感。
藏族服饰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藏族习俗和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今天,藏族服饰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本文将通过探究传统习俗,来理解藏服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一、藏族传统习俗与服饰藏族传统习俗和服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过去到现在,藏族人民一直将衣着作为身份、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同时,由于藏族居住在高原地区,气候寒冷,为了适应极端的气候条件,藏族人发明了许多特殊的服饰,比如厚重的大衣、布鞋、靴子等等,这些服饰为其保暖、保护身体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藏族的传统服饰主要包括“吉巴”、“巴蔺”和“根布”三种。
其中,“巴蔺”是藏族传统的男性服装,由袍、裤、靴子、腰带等组成。
它特别注重质地和色彩的搭配,同时在设计上还融合了当地的动植物图案和吉祥寓意。
而“吉巴”则是藏族传统的女性服饰,由长袍、上衣、腰带和饰品等组成。
它通常用丝绸、棉花、羊绒等材料制作而成,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并且色彩斑斓,表现出藏族女性的文化内涵。
而“根布”则是藏族人衣食住行中的必需品,由不同的面料和品种组成,用于织布、缝补,是藏族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二、藏服文化的传承和展示作为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之一,藏族服饰的传承和展示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藏族文化、认识藏族服饰,藏族地区中出现了许多展示藏服文化的方式。
比如,在一些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区,可以看到许多藏族服饰的展示。
这些展品既包括历史上的传统服饰,也包括近年来新式服装款式。
在展览中,藏族服饰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将得到展示,吸引了许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同时,一些著名的藏服设计师和手工艺人也将传统的服饰元素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创造出了新的款式和款式变化,为藏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此外,不仅是在博物馆和展览上,藏服文化在当代的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展示和传承。
中华文化一体与各民族文化多元之间的关系

中华文化一体与各民族文化多元之间的关系中华文化一体与各民族文化多元之间的关系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内涵丰富而庞大。
中华文化包括了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思想、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中华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家庭关系、社会秩序等方面的价值观念。
同时,中华文化还涵盖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以及民间信仰、地方习俗等多元元素。
二、中华文化的全民共享中华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形成的,渗透于每一个中华人民的精神世界中。
中华文化不仅仅是专属于中华民族的,而且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具有着强烈的包容性和吸引力,吸纳了多个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以汉族文化为基础,多民族文化共存的独特面貌。
中华文化的全民共享,是中华民族团结进取、共同发展的文化基石。
三、各民族文化的多元特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发展路径。
这些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互相独立而又相互影响。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特有的地域特色、信仰习俗、生产方式等。
例如,藏族文化以宗教信仰为核心,民族舞蹈表达着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蒙古族文化以草原牧民为主要生活方式,形成了他们独特的音乐、舞蹈和服饰。
四、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各民族文化之间发生了广泛的互动和交流。
各民族文化在与中华文化的相互渗透中,融合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传统习俗,同时也保留了自身的特色和传统。
例如,藏族文化不仅保留了其传统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藏汉文化融合。
这种相互渗透的现象不仅仅在文化表演、舞台艺术等方面,更深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五、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多元性中华文化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共同体,有着继承传统的同时也积极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文化面对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西藏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西藏的历史与文化传承西藏,一座神秘的高原,屹立于中国的西南边陲。
西藏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神秘而又美丽的地方,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宏伟的自然风光, 更能够深入体验到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本文将从历史和文化方面探讨西藏的特色和传承。
西藏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西藏曾经是多个政权的统治地区,其中包括达赖喇嘛集团领导的藏南地区,宋元明清统治下的西藏中部和北部,Xi征服的西蔡、阿里地区等。
西藏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便是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进行解放和改革。
这一历史事件改变了西藏的政治和社会面貌,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西藏这样一个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地方, 民族文化得到了特别的保护和传承。
西藏民族具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在这里,游牧民族、农耕民族和商贸民族相互交织。
在不同的民族分享着丰富而又多彩的文化,生生不息地传承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血脉。
传统西藏文化的核心是宗教文化和艺术文化。
佛教文化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融汇了印度、尼泊尔和西藏本地传统,打造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瑰宝。
佛教艺术与唐卡艺术是西藏文化的代表,被誉为佛教文化的杰作。
唐卡是一种传统的宗教画,是西藏佛教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唐卡画分宗教类和世俗类两种,具有深刻的宗教思想和艺术价值。
唐卡画的画种繁多,画风独特,色彩鲜艳,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是西藏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西藏的传统文化也体现在民俗文化方面,如藏式服饰、藏医药、木质建筑和文化节日等。
藏式服饰反映了藏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其特点是山岩、华彩、多层华服和朴素,是一种充满艺术和民族特色的衣着。
藏医药是西藏的传统医学,它以中医药为基础,结合了藏族独特的医疗传统和独特的自然环境。
西藏的建筑文化主要是木质建筑,它们采用木结构和传统工艺,是西藏建筑文化最明显特征的代表之一。
此外,西藏还拥有许多传统文化节日,如阳历和农历新年,藏传佛教的诞辰日、示寂日等。
雪域高原上的民族瑰宝——藏族民俗文物探解

雪域高原上的民族瑰宝——藏族民俗文物探解万 婷摘要:生活在“世界屋脊”以藏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在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博采众长、创新发展,用兼具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
民俗文物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主要有两大类:(一)别具地域特色的宗教器具;(二)独具民族风采的生活器具。
这些民俗文物彰显着特征明显的藏族风貌,集中表现为地域性、民族性、宗教性、互融性、时代性。
藏族民俗文物在中华文化宝库中具有不可动摇、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高原文化;藏族的民族民俗文化;民俗文物中图分类号:K8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4-0012-05一、深蕴民族、地域特色的藏族民俗文化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
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
民俗文化的范围,大体上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2]。
藏族历史悠久,其民俗事象异彩纷呈。
民俗文化在密切联系广大藏族同胞生活的同时,亦在展现藏族区域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随着地域、气候、生活习性与人文环境的变化,藏族人民生活的区域也随之相应调整,这也促使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独特的民俗文化。
藏族民俗文化自成体系,源远流长,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
这些特征集中表现为地域性、民族性、宗教性、互融性、时代性等。
地域性是藏族民俗文化区别于其他民俗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生活于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因此其民俗文化的形成、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藏族民俗文化产生于青藏高原这一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地域,世界屋脊的独特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藏族民俗文化。
青藏高原是群山连绵横亘之地,巍巍高山直入蓝天,绵绵白云环绕雪峰,山系的静谧又给其民俗文化增添了一抹冰雪的高洁之色。
生活在这里的藏族人民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高原游牧文化。
藏文与藏族文化传承-以口头传统文化和节日为例

藏文与藏族文化传承 - 以口头传统文化和节日为例摘要:口头传统文化是藏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间故事、传说、歌谣等;节日是藏族人民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方式,其中融入了丰富的宗教、民俗和文化元素;通过探讨口头传统文化和节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藏族文化,为后代传递文化智慧。
关键词:藏文;藏语文;文化传承;以口头传统文化和节日为例一、口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一)口头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形式口头传统文化是指以口头传递和传承的传统文化形式。
它包括藏族民间故事、传说、民歌、神话等口头传统的表达方式。
口头传统文化是藏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文化遗产,通过口头的形式传递给后代,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价值观和智慧。
保护口头传统文化对于维护和传承藏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需要通过努力保留和传承相关的口头传统,以确保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和传承[1]。
(二)口头传统文化在藏族社区中的角色口头传统文化在藏族社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口头传统文化是藏族人民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源泉之一。
通过口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达,藏族人民能够感受到自己作为藏族人的独特身份,增强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和自豪感。
其次,口头传统文化在社区中起到了传承和凝聚族群的作用。
在藏族社区中,口头传统文化是代代相传的重要纽带,通过口头传递,一代代的人们能够共同体验和分享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这种传承不仅能够保持社区的凝聚力,还能够加强族群之间的情感联系,形成一个共同体的意识和认同。
此外,口头传统文化在社区中还起到了教育和启迪的作用。
通过口头传统的故事、传说和歌谣,藏族社区能够传达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生活智慧。
这样的教育方式更加贴近生活,能够深入人心,培养起社区成员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
(三)面临的挑战和保护措施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侵蚀,藏文口头传统文化也不例外。
因此,为了保护传统的藏族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5000年多不断的繁荣和发展,正是各民族不断发展,共同促进的。
藏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就正如哲学上所诉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
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可以促进藏族文化的发展,让它们在自身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自身,完善自身文化。
同时藏族文化的发展,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个补充,补充其自身所没有的,促进传统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关键词:藏族文化、佛教文化、宗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国家的角逐竞争日益加剧,彼此之间的文化交往也更加频繁。
在全球文化相互激荡、冲突融合的条件下,各国家无一不深入本民族传统文化呢发展。
而在中国,大多数学者关注的重点更多的是传统儒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于藏族文化涉及相对较少,虽然也有不少领域是在关注藏族文化,也取得了重要成果,例如对西藏文化产业的探讨就有较多涉论的,但对于藏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就较为少涉及。
本文就此浅论藏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和藏族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首先,藏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
对于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国文化,其历史的悠久和历史的厚重感,无疑是深厚且浓郁的。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也是多种多样的,56个民族,56种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藏族这一少数民族的文化无疑也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由佛教文化,以本教为中心的原始宗教文化,世俗文化,外来文化等共同构成的藏族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更富有多样性,丰富性。
同时藏族文化各组成部分又各有特点,使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又更具有独特性,显现性。
藏族文化中的佛教文化,是在与本土文化的斗争和融合中发展起来的,并逐渐成为了西藏统治者的官方意识形态。
在《土观宗派源流》①中说:“仰仗佛、佛菩萨的功德,法王、译师、论师的恩劳,藏地众生的福德等等之力,使雪域藏地的佛教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看出佛教文化在藏族的发展,同时也正由于佛教所宣扬的“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业报解脱”、“因果报应”等基本理论,无疑一方面适应了统治者的发展和加强了对人民思想的控制;同时也可以看成是人们的精神信仰和救赎,让他们觉得现世的苦难是由于上世恶的因果,人离世之后会有灵魂的存在等等。
同时,佛教道德价值观认为,贪欲和无知使人类道德的沦①刘立千译注:《土观宗派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页。
落,所以道德修养的重点就在于反对、克制这种贪欲。
这种摒弃贪欲,重视义礼的价值观,促进了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孝敬父母,努力行善,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良好风气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佛教文化是在吐蕃王朝时代由唐朝传入西藏的,同时西藏首领松赞干布(617-650)与文成公主和泥婆罗(今尼泊尔)赤尊公主通婚,为西藏带来了大量的佛教、佛像、法器和僧人等。
佛教在西汉时期传入中原,在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佛教的社会影响甚至一度超过了儒道两家,魏晋和隋唐时期就曾大量实施过灭佛的行动,最终,佛教文化并没有在儒家文化占主流地位的中央封建王朝中占具主流地位。
但佛教文化却在藏族文化占具主流地位,得到发展。
无疑,佛教文化作为一个文化凝聚力,推动了藏民族内部的团结与统一;同时也是藏、汉、蒙、满等兄弟民族相互联系,西藏和祖国历史紧密的纽带之一。
西藏文化第二种重要的构成部分便是以本教为中心的原始宗教文化。
本教的基本特征便是对自然的崇拜,本来代表的意义便是在自然面前可以战胜自然,能够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本教文化在佛教文化传入时曾与其做过激烈斗争,最终与佛教想融合并被其影响。
但作为西藏最本土的文化,其基本文化形式内容还是得以保存。
关于本教,《王统世系明鉴》②就记录着:“本教可分为九类,即因本波四类,果本波五类”。
本教文化的特殊性,就体现着西藏文化有些其他地区所没有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也正促进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同时在《西藏的文化与宗教哲学》③也曾说到“正是本教的存在和影响,才导致了西藏佛教密宗的巨大发展,而西藏佛教的密宗又是西藏佛教区别于其他地区佛教最显著的特色”。
当然,不难发现,当代西藏人民心中的本教文化依然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探寻研究西藏文化的重要线索之一。
当然在我们研究西藏文化的时候,应该注意的一点便是,在西藏文化中,起决定性的主导的是宗教文化。
西藏是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文化底蕴是温厚且厚重的,在其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宗教文化,后来逐步演变发展,形成了以本教为中心的原始宗教文化,再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宗教文化开始与佛教相融合,形成了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宗教文化。
它就像是一条主线,它统领着西藏的一切文化现象,在西藏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医疗为和每一件重大的历史时间去的背后,都受着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宗教文化是西藏文化的灵魂,是西藏各种文化因素结构整合的枢纽。
通过宗教整合的文化,以一种合力的方式发挥着巨大作用,这种力量要比每一文化单独发挥的力量大得多。
正就正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说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一
②刘立千译注:《王统世系明鉴》,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③乔根锁著:《西藏的文化与宗教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样。
当部分以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是由于有些各具特点的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和繁荣的结果。
而西藏文化的发展无疑也是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西藏文化的发展。
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关联。
中国传统文化5000年多不断的繁荣和发展,正是各民族不断发展,共同促进的。
藏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就正如哲学上所诉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
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可以促进藏族文化的发展,让它们在自身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自身,完善自身文化。
同时藏族文化的发展,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个补充,补充其自身所没有的,促进传统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两者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面对这种关系,我们应该以一种哲学的观点,客观性的观点来看待。
既看到其中的有利,有看到其中的不足。
当然,我们对于西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应该注意的是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积极发扬西藏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摒弃其不好的存在。
例如藏族佛教是让人们通过一种自我压抑、自我克制、自我欺骗的方法来消除现实肉体的苦难,心中的愤懑。
无疑这是不利的,打击了人民生活的消极性,使人们太过于安于现状和不思进取。
同时也禁锢了人民的思想,这又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就正如列宁曾说道:“对于工作一生而贫困一生的人,宗教教导他们在人间要顺从和忍耐,劝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天国的恩赐上。
对于依靠他人劳动而过活的人,宗教教导他们要在人间行善,廉价地为他们的整个剥削生活辩护,廉价地售给他们享受天国幸福的门票。
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
”④此外佛教中的,那些残害妇女的行为如用处女腿骨做法器,火烧双胞胎孕妇等,是我们应该摒弃的。
以及,藏族文化中对待神明的态度也是值得我们深思和考虑的。
在历史传统的信仰习俗和宗教文化的作用下,藏族人民大多视念经朝佛为第一生活需要,把神明的旨意甚至作为了自身评判是非、处理问题的准则,这不仅仅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起一种局限作用,同时限定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过多的事情依靠在神明上,这无疑是不够明智的选择。
综上所述,本人就此浅论了藏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从佛教文化、以本教为中心的原始宗教文化,宗教文化等论述了藏族文化的相关内容以及其的作用,此处论述藏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即使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
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正是因为有着各具特色各民族文化的发展而得以发展永恒。
再者,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又是促进合民族不断完善自身的一个过程。
中华民族56个民族本就一体,文化本就相融相生的,④《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62页。
无论是藏族文化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皆是如此,皆是在彼此不断的碰撞中衍生发展。
此外,在本文也有论及对待藏族文化我们应该持有的观点和做法便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既认可、学习其中优秀的文化,同时又改进和摒弃其中落后与时代不相符的文化。
唯有如此,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才能得以长存发展,永生不灭。
参考文献:刘立千译注:《土观宗派源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刘立千译注:《王统世系明鉴》,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乔根锁著:《西藏的文化与宗教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