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0课《十六字令三首》教案1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0课《十六字令三首》教案1

十六字令三首1教学目标1、了解十六字令词牌的格式特点,在诵读中体会长短句的节奏之美。

2、感受作者笔下群山巍峨的气势和诗人借山抒发的万丈豪情。

2重点难点1. 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把握朗读的节奏。

感受作者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所刻画的巍峨磅礴的高山形象。

2. 难点: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介绍,解读作者赋予山的形象意义和借山抒发的英雄豪情。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3.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简介毛泽东,长征。

二、吟读: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1.散读,找出字词障碍战犹酣hān;拄zhǔ:顶着,支撑2.指导朗读:(1)韵字延长的读法(山,鞍,三;山澜,酣;山,残,间。

)(2)确定重音强调的字词。

有些突出表现内容、强化情感的词语也要用重音。

读好重音。

(如:未下鞍惊回首三尺三等)三、学习第一首小令1.分析意象:“山”与“人”(1)“山”给人怎样的感觉?哪些词语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山的形象?明确:山的特点:高耸入云、巍峨险峻“离天三尺三”直接描写山的“高”,“惊回首”的“惊”间接描写山的“险”(2)“快马加鞭未下鞍”与民谣中的“马过要下鞍”两种不同的境界比较。

凸现了怎样的形象?明确:(将“马过要下鞍”改为“快马加鞭未下鞍”。

•写红军战马奔腾穿山而过的英姿,•而不仅仅是民谣中的屈服于山高,下得马来。

)•凸现了行军战士不畏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气概。

(3)本首小令写山还是写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本首小令“山”“人”合一,由山衬人,由人写山,在山的形象中寄寓着作者满腔的英雄豪情(4)写作特色: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四、学习第二首小令(1)“山”是怎样的形象?明确:连绵起伏,逶迤不绝。

(化静为动)(2)“人”是怎样的形象?明确:展现出战场上万马奔腾的气势,革命战士壮怀激烈、奋勇杀敌的精神风貌,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

(3)哪些关键词句凸现了“山”“人”的形象?明确:“倒”“翻”“卷”“奔腾急”“战犹酣”(4)比较阅读引入毛泽东《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等句子,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舞”、“驰”、“试比”等词语,而使本属静态的客体一下子都成了“活物”。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十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十课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十课是《宇宙生命之谜》。

本课从天体尺度出发,将认识生命存在条件和探测太阳系外星球存在的可能性融入对宇宙的介绍,是一篇有关天文学方面的说明文。

本课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

具体内容有:第一段先从夜空中的群星说起,指出星空的美妙和神秘。

接着话题一转,点明宇宙中除了不发光的天体以外,还有一类生命体,即有生命的星体——地球。

然后作者运用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从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水、空气等条件出发,论证了地球是适合生命生存和繁衍的家园。

第二至八自然段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

文章按照科学发展的时间顺序以及人们对生命存在的条件认识过程逐一叙述。

从古代的天文学家观察天象、研究天体,到20世纪初天文学家猜测有生命的天体存在于宇宙间,再到20世纪60年代对火星的科学观测和研究等,表明人们对生命的认识在不断深入、逐渐清晰。

第九自然段写到科学家对火星的研究发现表明,火星表面温度低、干燥、缺氧等条件不适宜生命体生存。

但是,对于是否存在生命的星球,科学家们仍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第十自然段写到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宇宙中是否存在生命体的各种可能性。

他们使用各种先进的探测仪器和技术手段,对太阳系内的行星和其他天体进行观测和研究。

虽然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太阳系之外存在生命体,但是科学家们仍在继续努力寻找答案。

总的来说,本课是一篇科普说明文,通过介绍科学家们对宇宙中是否存在生命体的研究历程和结果,帮助读者了解生命的起源和宇宙的奥秘。

同时,本课也展示了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语文上学期六年级第十课预习教案

语文上学期六年级第十课预习教案

语文上学期六年级第十课预习教案六年级第十课是怀念母亲,那么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怎样的故事?作者怎样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语文上学期六年级第十课预习教案,同学们做好预习准备咯。

语文上学期六年级第十课预习教案第一课时谈话导入1.了解作者。

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

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初读课文1.自学课文。

(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语文上学期六年级第十课预习教案第二课时品读课文(一)抓课文主线。

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

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2.朗读句子。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精品教案(表格设计)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精品教案(表格设计)

10 《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

课文从古代神话讲起,引出了“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接着概括地说明,从理论上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是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有生命的星球;然后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先研究了生命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再根据这些条件对太阳系除地球之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然后利用宇宙飞船对火星作近距离的观测,又让宇宙飞船在火星登陆,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测试);最后说明,人们至今尚未在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科学家仍然相信那里存在着生命,因此,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谜。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阅读理解,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臭氧层: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高的层次。

浓度最大的部分位于20—25公里的高度处。

若把臭氧层的臭氧校订到标准情况,则其厚度平均仅为3毫米左右。

臭氧含量随纬度、季节和天气等变化而不同。

紫外辐射在高空被臭氧吸收,对大气有增温作用,同时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远紫外辐射的伤害,透过的少量紫外辐射,有杀菌作用,对生物大有益处。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按要求写句子。

1.火星上是不会有生命存在的。

(改为反问句)2.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十课《竹节人》教案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十课《竹节人》教案

第十课竹节人【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文本的学习过程中,领悟作者介绍游戏的方法。

3.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

【教学重点】从作者的描述中,增加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语言的夸张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学生:自主预习教师:准备PPT等相关课件第一课时导入(问题导入):文章标题是“竹节人”,你们见过竹节人吗?竹节人是什么?竹节人是用竹制的毛笔杆做成的小人,是作者童年时风靡一时的玩具,因为时代不同,物质条件不同,因此流行的东西也不一样,但从中得到的乐趣却是相似的。

让我们通过课文,回到那个物质并不发达的时代,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乐趣。

预习与交流1.积累字词(1)注音风靡(mǐ) 豁(huō) 开叉(chǎ) 开窦(dòu )尔敦俨(yǎn)然咚锵(qiāng) 颓(tuí) 然悻(xìng)悻然(2)解释词语①俨然:形容很像。

②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③弄巧成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

④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⑤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⑥鏖战:激烈地战斗。

⑦悻悻然:怨恨失落的样子。

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进行第一次感知,为此后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交流点拨】1.《竹节人》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迷上了斗竹节人的游戏,在文中,作者既写了做竹节人的方法,又介绍了斗竹节人的玩法,尤其回忆了上课时偷玩竹节人,被老师发现后没收了竹节人,“我”和同桌想从老师那里拿回竹节人,结果却看到老师也在玩竹节人。

2.第一部分(1-2):概述“我们”当时迷上了斗竹节人。

第二部分(3—17):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以及玩法,突出了斗竹节人给“我”的童年带来的快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 教案

10宇宙生命之谜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通过朗读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抓住重点句段,领悟作者采用分析、比较、排除的方法说明问题的表达方法。

4.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读懂课文,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火星的情况及其成果。

2.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3.理解文中有关生命科学的理论、术语。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揭题1、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

可你想过这样的问题吗?在地球之外的茫茫宇宙中,还有没有生命存在呢?这一直是一个谜。

《宇宙生命之谜》要回答的也是这样一个问题。

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一同去解开这个谜团吧。

2、师板书课题:宇宙生命之谜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2、默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作者围绕着“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 课文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结论是什么?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的段首语句,对全段内容具有提示、概括作用。

默读时画出这些句子,快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汇报交流。

(1)师:想想课文从哪到哪开始具体讨论“宇宙有没有生命”这个问题的? (第2——8自然段。

)(2)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3)根据学生的汇报,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写的是从古至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第二部分(2-8):先概括地说明,从理论上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然后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

第三部分(9-10):人们至今没有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但是仍然相信有生命存在,一直在探索宇宙生命之谜。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课《别饿坏了那匹马》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课《别饿坏了那匹马》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课《别饿坏了那匹马》10*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教材阅读1.课文简说。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

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全文主线清楚,脉络分明。

围绕“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的谎言被揭穿的过程,展现了普通百姓的美好心灵。

如,残疾青年的善良、宽厚、善解人意。

他明知“我”在偷看书,却一直没有阻拦;当“我背着马草四处寻找买主”时,他谎称“咱家的那匹马正缺马草”,买下“我”的马草,还叮嘱“以后,马草就卖给我”。

又如,父亲也很善良。

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

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

碧云同样善解人意。

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而“我”喜爱看书,能听从父亲的教导去扯马草挣钱。

对于青年的帮助,“我”心中感激不尽,因此一心不让青年家的马饿坏了。

朗读本文,不能不为这些人美好的心灵而感动。

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品德。

如,残疾青年关心“我”的读书:“我”读《红岩》时,他让“我”“‘坐下慢慢看吧’”;为了阻止真相暴露,“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还不惜用“那马会踢伤你的”威胁“我”。

课文还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攥着马草换来的毛票,我立即奔向书摊,泰然地坐下来,从容地读着一本又一本的书”。

写出了“我”重新获得读书机会后的兴奋。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通过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普通百姓美好的心灵,体会“我”对青年的感激之情。

二是进一步领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词句理解。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上小学五年级那年,学校不远处的书摊是我放学后流连忘返的地方。

10《竹节人》第一课时(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10《竹节人》第一课时(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10《竹节人》第一课时(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竹节人》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竹节人的神奇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充满想象,也富有哲理,通过竹节人的形象,展现了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同时,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可以进一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及通过阅读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能力。

1.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能够理解《竹节人》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欣赏传统民间故事的艺术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和讨论,能够理解故事的深层含义,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通过阅读《竹节人》,能够欣赏故事中的形象和情节,发展审美能力,同时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 重点难点:(1) 理解《竹节人》的故事情节和深层含义;(2) 欣赏故事中的形象和艺术手法,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3) 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 解决办法:(1) 通过阅读、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深层含义;(2) 引导学生欣赏故事中的形象和艺术手法,通过对比、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3) 设计相关活动,如小组讨论、创意写作等,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突破策略:(1) 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培养问题意识;(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动画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故事情节和艺术手法;(3) 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如改编故事、创作续集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

提前检查教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顺利使用教材进行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10* 别饿坏了那匹马
设计者:普兰店市实验小学王君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

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全文主线清楚,脉络分明。

围绕“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的谎言被揭穿的过程,展现了普通百姓的美好心灵。

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品德。

二、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能理解深透,必须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反复阅读讨论等活动才能充分理解课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2、能力目标
⑴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
感受普通百姓的美好心灵,体会“我”对青年的感激之情,学习文中人物的美好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2、难点:体会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六、学习策略教师:讲授法。

学生: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3分钟)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

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1)谁欺骗谁?
(2)为什么欺骗?
(3)怎么骗?
【设计意图】通过欺骗导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带着疑问去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欺骗故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生活中为什么有这样的欺骗?它是善意的吗?
(二)回顾预习,交流收获(10分钟)
1、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进行再学习,思考: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2、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

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

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

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3)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

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设计意图】根据课文前导语的提示,学会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以及从根据第一印象而产生的一点点体会和感受。

(三)学法指导,自主探索(20分钟)
1、出示自学提示: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画出具体语句体会,做批注。

(2)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3)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4)自学后小组交流
2、学生围绕自学提示进行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提示指导学法,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四)全班交流,顺学而导
1、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

”(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4)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

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2、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

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

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3、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4、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父亲也很善良。

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

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

碧云同样善解人意。

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设计意图】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美好心灵,因此,抓住重点词句朗读、体会、感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练学跟进,拓展应用(5分钟)
1、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

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2、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

(六)当堂检测,总结评价。

(1)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

(2)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进行总结,强化点拨。

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重在表扬激励;检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八、板书设计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我:扯马草换书看
青年:买马草(无马)--------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
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
九、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