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 历史文化名城
昆明

昆明一、概况昆明,云南省省会,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和西部第四大城市,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枢纽;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旅游、商贸城市之一。
昆明是国家一级口岸城市,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圈、亚洲5小时航空圈的中心,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枢纽,中国唯一面向东盟的大都市。
因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是典型的温带气候,城区温度在0~29℃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这样在全球极少有的气候特征使昆明以“春城”而享誉中外。
昆明市虽位于北纬亚热带,但境内大多数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素以"春城"之称而享誉中外。
其特点一是春季温暖,干燥少雨,日温变化大。
月平均气温多在20℃以下。
二是夏无酷暑,雨量集中,降雨量占全年雨量的60%以上,平均气温22℃。
三是秋季温凉,天高气爽,雨水减少,霜期开始。
四是冬无严寒,日照充足,天睛少雨。
每月晴天平均在20天左右,日照230小时左右,雨日4天左右,全季降雨量仅占全年的3--5%。
昆明市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
二、人口、面积全市人口726万3100人;常住人口648.64万,市区常住人口358万3429人,城镇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6%,为428万人,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6岁,男女比例为105.76:100。
昆明市域总面积约1556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98平方公里。
三、交通昆明市是中国西部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是中国面向东南亚的国家一级口岸城市,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门户城市。
昆明的发展首位度、产业支撑度、经济集中度、文化多维度、社会集聚度“五度”加权高,经济发展的市场体系覆盖全省,经济发展触角延伸全省,资源运作半径辐射全省。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年吞吐量计划3800万人次远期达到8000万人次,已于2012年6月28号通航,是全国第四大国际门户枢纽机场。
昆明市内现有沪昆铁路、成昆铁路、南昆铁路、内昆铁路、昆丽铁路、昆玉铁路、昆河铁路等12条铁路干支线。
历史文化名城 文旅融合 昆明 案例

历史文化名城文旅融合昆明案例历史文化名城文旅融合——昆明案例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昆明通过积极推进文旅融合,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深入探讨昆明这一历史文化名城在文旅融合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共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1. 昆明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来了解一下昆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昆明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滇池之滨,是云南省的省会城市。
昆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拥有着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昆明曾是滇池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城。
这些历史文化积淀赋予了昆明独特的魅力和底蕴。
2. 文旅融合的意义和作用文旅融合是指将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通过旅游活动传播文化,同时通过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来丰富旅游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互促共赢。
文旅融合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也可以推动当地旅游业的繁荣发展,为城市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3. 昆明的文旅融合实践在昆明,文旅融合的实践非常成功且具有代表性。
昆明充分挖掘和利用了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了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如大观楼、滇池景区等。
昆明还积极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如昆明春城文化旅游节、玉龙雪山文化旅游节等,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昆明还大力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云南大学等高校开设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旅游专业,培养了大批文旅人才,为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4. 个人观点和理解根据我对昆明文旅融合的了解,我认为文旅融合不仅是一种发展趋势,也是一种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旅融合将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将有助于激发城市的新活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昆明的文旅融合实践也给其他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昆明官渡古镇简介

昆明官渡古镇简介
昆明官渡古镇,位于云南昆明市官渡区,临近昆明滇池,毗邻官渡山,海拔1024米,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的古镇,历史上曾经建邑百余年,是昆明市的重要历史文化名镇。
昆明官渡古镇地处安宁河南岸,毗邻官渡山,西接官渡滩,东连官渡湖,南接滇池,拥有极佳的地理环境。
整个古镇分成三个部分,包括上官渡古镇、中官渡古镇和下官渡古镇。
上官渡古镇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昆明市的重要历史文化名镇,融合了多元文化和历史文化,是昆明市文化旅游的重要节点。
昆明官渡古镇始建于明朝,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镇。
古镇内保存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如官渡古城、官渡古桥、官渡古民居、官渡古墓葬、官渡古院落和官渡古寺庙等,是昆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
昆明官渡古镇的文化活动也很丰富,每年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会有众多的活动举行,如:龙舟赛、灯会、祭祖和歌舞表演等,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另外,昆明官渡古镇也是许多知名文化名人的故乡,如明代文学家苗发,清代名将萧何,清代政治家萧统等,都曾在此地生活,把昆明官渡古镇的文化熠熠生辉。
昆明官渡古镇的美景也是十分秀丽,官渡滩是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宽广的滩涂,清澈的池水,渔翁的抛网,游客的欢笑,景色优美动人,颇有一番江南水乡的风情。
昆明官渡古镇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的古镇,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极具代表性的景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一游官渡,收获秀美的江南水乡,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云南昆明景色介绍

云南昆明景色介绍
昆明,别称春城,位于中国云南省中部偏东,是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昆明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西南地区最大的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已建成国际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立体交通网络。
昆明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昆明市辖4个区(市)县,代管
3个县级市(五华区、盘龙区),总面积15400平方公里。
昆明
四季如春,是中国三大避暑胜地之一。
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为16℃-18℃。
年均日照数为2564小时-2653小时,
年降雨量为800-1200毫米。
昆明的气候属于北亚热带高原山地
季风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特点。
由于地势高峻,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春秋两季天气温和宜人。
—— 1 —1 —。
我的家乡历史文化名城昆明

我的家乡历史文化名城昆明昆明,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充满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将为您介绍昆明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亮点。
第一部分:历史渊源昆明这座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昆明地区就有人类居住。
昆明是滇池流域的原始居民文化中心,曾是古滇王国的首府。
随着历史的发展,昆明作为一个交通枢纽,不仅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出口港口,还是东南亚与中国内地的重要商贸城市。
第二部分:古迹名胜昆明以其古老的建筑和独特的风景而闻名。
滇池、西山、世博园等自然景观成为了这座城市的重要标志。
此外,昆明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值得一提。
1. 大观楼:位于滇池北岸,是昆明古城的象征之一。
该楼建于明朝,是古代昆明城墙的一部分,如今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地,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2. 金马碑:位于昆明市中心的金马坊街。
这座古碑建于唐代,刻有唐玄宗年间的文字,是研究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历史资料。
3. 东川红土地:东川区的红土地被誉为中国的“浪漫土地”。
这里的红土地是由地质活动形成的,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色彩,成为了摄影和旅游爱好者的天堂。
第三部分:人文风情昆明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城市,这里有着丰富多样的人文风情。
昆明是滇池流域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这里的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1. 彝族文化:彝族是昆明市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
他们有着独特的服饰、舞蹈和音乐,其中著名的彝族火把节以盛大的烟火表演而闻名。
2. 文学艺术:昆明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也是许多著名作家、诗人和艺术家的故乡。
这里的文化氛围深厚,艺术品和文学作品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
第四部分:当代昆明昆明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在当代仍然绽放光彩,展现出城市的活力与魅力。
1. 经济发展:昆明作为云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直以来都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近年来,昆明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城市的重要支柱。
【生活指南多彩指云南】昆明历史

昆明历史昆明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滇池地区拥有3000年的文明史。
远古数万年前昆明人的祖先就已在这一带过着茹毛饮血、穴居野处的原始生活。
约四千至七千年前,滇池一带已有了定居的农业民族,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和狩猎、饲养畜禽等多种经营活动,并已能纺纱、织布。
滇池地区和稻谷种植至今至少已约有数千年的历史。
青铜器时代青铜器时代滇池地区各氏族部落,以叟族为主,属氐羌族语系。
氐羌,是中国古代分布在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到云南北部一带的古老游牧民族。
其中一部分从越西(今四川越西)渡金沙江而南进入滇池地区,与当地傣僮语系氏族“蒲”、“僚”等部落相融合,共同促进了滇池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楚王入滇公元前三世纪(纪元前298-277年间),楚国大将庄硚率众入滇,抵滇池地区,与当地的叟族部落联盟,建立了以叟族为主的“滇国”,自称“滇王”,其故城在今晋宁县晋城镇。
“庄开滇”带来了楚国和中原内地先进的文化、技术,对促进当时以滇部落为主的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汉代、三国(益州郡)西汉王朝建立后,积极谋求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
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征发巴蜀地区士卒,滇王被迫归降。
汉王朝以滇池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郡,郡治与滇王驻地同在今晋城附近。
郡下设县:昆明为谷昌县,昆阳为建伶县,晋宁为滇池县,安宁为连然县,富民为秦臧县,宜良为昆泽县,把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推行到了西南边疆,标志着古代云南接受中央王朝直接统治的开始。
郡县制度的施行,有力地促进了滇池地区奴隶制社会的解体。
汉族移民和中原内地先进技术、文化的传播,使滇池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蜀汉诸葛亮平定南中后,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仍益州郡之旧”,任用“大姓”为地方官吏,实行促进民族团结的政策。
晋朝、南北朝、隋朝(宁州)公元271年(晋武帝泰始七年),晋王朝把南中四郡(建宁、云南、永昌、兴古)从益州(治成都)分划出来,设立宁州,与益州同列,为全国十九州之一。
历史文化名城——昆明

【火把节】彝、白、纳西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来源于古时 祈年活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会期3天。昆明地区最 具代表性的为“路南火把节”。是时,彝族群众齐集石林,举 行摔跤、斗牛比赛,晚间举行篝火晚会,唱歌跳舞,欢歌达旦。 近年,火把节已发展成由政府组织的、有传统娱乐节目又有经 济交流内容的大型文化商贸活动。
金殿位于昆明城东8公里鸣凤山密林中,因用黄铜铸成,在阳光照 耀下,光芒四射,映金殿照得翠谷幽林金光灿烂,故名金殿。这座 名声显赫的金殿属于太和宫的一部分,总重量达250吨,为重檐飞 阁仿木结构方形建筑,殿高6.7米,宽、深各6.2米。金殿初建于明 万历三十年(1602年),由云南巡抚陈用宾仿照湖北武当山天柱峰的 太和宫及金殿样式建造,供奉北极真武大帝,周围建砖墙保护,有 城楼、宫门等建筑,称太和宫。现存金殿为清康熙十年(1671年)平 西王吴三桂重建。金殿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已存斑驳古朴之 态,但比北京颐和园万寿山的金殿保存完整,也比武当山金殿规模 大,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纯铜铸殿。
饮食文化
【云南白药】著名中成药。由云南江川县民间医生曲焕章于 1914年研制成功,1916年正式挂牌开业,已有80多年历史。 1956年由国家正式安排昆明市联合制药厂投入生产,定名为" 云南白药"。云南白药含有多种中草药成分,而云南特产的"参 三七"又是当中的主要成分。其成药为白色粉末,故名"白药"。 它除有止血愈伤、活血散瘀、排脓解毒等特殊的功效外,对胃 癌、乳癌、子宫癌等恶症也有较好疗效。
昆明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以其悠丽癿历史光荣癿革命传统和丰富癿文物古迹赢得这一殊荣癿同时由亍昆明是我国古代西南边陲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现代多民族边疆省份癿省会城市因此昆明癿历史文化特征具有中原文化不边疆区域文化汉文化不少数民族文化中西文化交融发展癿个性
云南昆明简介

昆明西山,古称碧鸡山.为碧蛲山,华亭山,太华山,罗汉山的总称. 西山位于昆明西郊,滇池西岸,距市区15公里,隔滇池与金马山遥遥 相对。北起碧鸡关,南至海口,绵延35公里.最高峰罗汉峰,海拔 2 511米。山峦起伏,彤似卧佛,故也称卧佛山。隔水相望宛如—丰盈 的女子躺卧滇池岸边,有“睡美人”山之美称.三清阁上凿有龙门石 窟.为昆明地区第一胜景.西山之名最早见与明天顺六年(1462年), 敕赐华庭山,大园觉禅寺圣旨碑“云南府昆明县海西山”.嘻嘻*-*, 我虽然是重庆人,但曾经在五华区呆了5年,所以有幸去过西山哦。。。
大观楼,位于云南昆明市近华浦南面,三重檐琉璃戗角木结构建 筑。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始建二层楼宇。乾隆年间,孙髯翁 为其撰写长联,由名士陆树堂书写刊刻,大观楼因长联而成中国 名楼。道光八年(1828)修葺大观楼,增建为三层。咸丰三年(1853) 咸丰帝题“拔浪千层”匾,咸丰七年(1857)长联与楼毁于兵燹。 同治五年(1866)重建,复遭大水,光绪九年(1883)再修。光绪十 四年(1888)赵藩重以楷书刊刻长联。一九八三年大观楼公布为云 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滇池亦称昆明湖、昆明池(K'unMing Ch'ih, 亦作Kunming Chi)。 中国云南省大湖,在昆明市西南。 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 1886米,面积330平方公里,平 均水深5米,最深8米。湖水在西 南海口洩出,称螳螂川,为金沙 江支流普渡河上源。
So beautiful!
在昆明动物园 可以看到很多 可爱、漂亮、 珍贵的野生动 物哦。。。
这么美的地方当然要有非同寻常的荣誉,才 配得上她咯,下面,就介绍一下,昆明市 成立以来所获得的一些殊荣吧。
中国省会(含直辖市)十大活力城市
中国最具软实力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历史文化名城?
专家观点
在建筑层面昆明的文化渐被边缘化
谈及昆明的发展,原省规划院院长顾奇伟认为,城市建设应规划先行,一个城市的发展要有产业,也要有文化,而昆明的发展,从建筑层面来看,文化已渐渐被边缘化,关于文化产业的设施不宜往城外迁。
城变节点
上世纪50年代起,明代古砖城墙遭到毁灭性拆除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昆明逐步进行城市改造
1994年起,昆明逐渐进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
1999年,世博会召开,昆明从此迎来大发展
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现代新昆明”建设战略构想
2006年,昆明的房价开始上涨,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北市区、南市区发展迅速
金马碧鸡坊旧貌。
重建后的金马碧鸡坊色彩鲜艳,是钢筋水泥之躯。
文庙里的很多古建筑都已无存。
城市有五脉,即商脉、文脉、武脉、政脉、农脉,其中的文脉是经多年酝酿传承形成的。
文脉是一座城市的根,亦是一座城市的魂,如今又被解读为城市软实力和潜在竞争力的核心。
而昆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文脉内伤已很严重。
>文脉的表现有很多形式,建筑风格、城市布局是承载文脉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
昆明的文脉在近现代弱化消退,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建国后的约20年间和改革开放后。
50年代
明代古城墙被大规模拆除
建国后最初的20年是昆明文脉被严重破坏的阶段,首当其冲的就是制约城市扩张的城墙。
上世纪50年代后,昆明的明代古砖城墙遭到毁灭性拆除,原有的城市格局因此破碎。
拆除的原因是为了扩建城市,以及响应“消除封建残存”的号召。
如今,往日城池的荣耀已灰飞烟灭,变成了一条条拥堵的大路抑或是一个个高档小区的地基,4650米的明代城墙仅余象征性的50米。
80年代
古城格局不再城市改造起步
一晃到80年代,昆明进入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之列。
在经过数十年改造后,原来的古城格局还依稀存在,整个城市版图仍是以近日公园为圆心、五华山向正义路以下延伸的一根中轴线平分的形状基本对称的两城区,周边大都为农田。
当时,面临激增的人口,城市与人口的不协调发展引发了严重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昆明逐步进行城市改造,改造始自大观片区,之后是长春路片区,再到金碧路片区。
昆明城市改造的步伐从那时起就停不下来了。
90年代
“万国建筑博物馆”渐行渐远
1994年起,昆明逐渐进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阶段,随着武成路、金碧路、长春路、同仁街、金牛街等大批老街的改造,许多凝聚着昆明历史文化精髓的老宅消失。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三四十年,昆明还是在各种建筑风格的老房子掩映下的一座古城,既有明清时期的“一颗印”、“走马转角楼”,北方的四合院、粤式的滴水檐楼,也有苏式的红砖或青砖群楼和欧美风格的精美别墅。
这些老宅都典雅、简约、实用,用“万国建筑博物馆”来形容昆明一点都不为过。
随着城市改造步伐的加速,“万国建筑博物馆”的辉煌渐行渐远,昆明市区有些街区整个地消失了,比如大德寺附近的小绿水河,原本是建筑颇有特色的小街巷,现已彻底消失,变成新建的楼房。
有些老宅和老街虽然得以留存,但由于城市规划缺乏整体性,导致部分老街区和富丽堂皇的现代化街区建筑风格迥异、格格不入,对于文化的继承发展也是非常大的破坏。
对于拆除这些老街,市民反应不一。
对于一些代表性街区的消逝,不少市民有着很矛盾的看法。
比如武成路,一方面这条街在城市改造中被拉通后成了城市中心部位的一条大街,为市民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另一方面它的消逝也连带改变了不少老昆明的生活方式,甚至邻里间的相处方式都改变了。
新世纪
城市扩张迅猛文脉日渐迷失
1999年世博会后,昆明迎来了大发展。
虽然有总体规划的引导,但由于城市规模空前发展,城市边缘区发展失控,城市中心区与各片区由此前放射组团的田园形式逐渐转为“中心摊大饼”形态。
为解决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无数古老的特色建筑被形式单一的火柴盒式现代建筑取代。
昆明一批人文特色景观在发展中消失,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被忽略。
随着旧城区开始成片大规模改造,传统商业文化街道迅速消失。
如今的昆明,老城区的传统风貌区已不完整,只余下若干零星地段。
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现代新昆明建设战略构想,但在后来的具体操作中,城市独有的历史文脉却渐渐迷失。
2006年,昆明的房价开始上涨,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北市区、南市区发展迅速,城市扩张之迅速超乎大多数昆明人的想象,现代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游客进入昆明,一片千城一面的风景,一股浓重的商业气息,很难感受到古滇文化的气息。
有观点认为,云南被称为旅游大省,但是来云南的游客只把省会昆明视为落脚点,而不是主要旅游目的地,也与这里的文化特色薄弱有关。
早在1982年,昆明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但回望新中国成立后这数十年间,昆明很多具有人文气息与文化传承的古老建筑被陆续拆除。
拆毁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的扩张,一方面是因为主导者对文化传承认识的缺乏与不屑。
金马碧鸡坊、近日楼等很多具有地标价值抑或具有文明象征的建筑在被拆毁之后又被重建,但新建的建筑虽有鲜艳的色彩,却是水泥钢筋之躯,原有的风格与质感已然难以复现。
焦点
古城墙厄运:从4650米到50米
明、清两代,昆明城内的建设有一定规划,城市功能区分较为明显。
清朝,昆明城墙先后修葺过23次,城内外街道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扩建。
城中多官府衙门,人少地阔,青山绿水,南城门外则商贾云集,商铺与民房鳞次栉比,十分热闹。
上世纪初,昆明城整体还保留着明、清两朝留下来的面貌。
据记载,昆明城城墙被拆除前为九里三分长,换算出来约为4650米。
城墙共开六道城门,各门均有楼,分别为殷春、壁光、拓边、康阜、眺京、向明(清初改为近日)。
民国时期,政府开始局部拆除昆明的明城墙。
1922年,因市政建设需要,开始拆除城墙,先拆除南面一段,开辟一门,纪念护国起义成功,命名为“护国门”(在今南屏街下穿道口东北侧),俗称小南门。
继之又拆除丽正门,保留“近日楼”。
1930年拆除正义路以东、护国路以西城墙,填河建路,取名南屏街,今改为南屏步行街。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1年开始,昆明的明城墙遭到毁灭性拆除。
拆除护国门至圆通公园的
城墙,修建青年路,随后又拆除近日公园至小西门、大西门至圆通公园、小西门至大西门的城墙修建道路。
4650米的明代城墙如今只剩下50米,残存于圆通公园东北角。
对于昆明城墙的拆除,当时并非没有人提出异议。
但正如北京古建筑拆除时梁思成上书反对未被采纳一样,昆明城墙也未能因为极少数人的反对而避免毁灭的厄运。
备忘录
那些古老地标的改头换面
金马碧鸡坊:拆后重建
金马、碧鸡两个牌坊始建于明代,最初位于老昆明城中轴线的南端,两坊相隔数十米,均为门楼式木构牌坊,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与忠爱坊鼎足而立呈“品”字形。
历史上,牌坊屡在战火中焚毁,又多次重建。
金马碧鸡坊是昆明城区重要的人文景观和地标,在上个世纪60年代“文革”初期被拆。
1998年,在金碧路改扩建过程中,市政府再次重建金马碧鸡二坊,目前位于金碧路和正义路交叉口附近。
近日楼:迁址重建
近日楼建于元代,最初名为丽正门,位于老昆明城南北中轴线上,为昆明的南大门。
清朝改名为近日楼,被老昆明人誉为“接近太阳的高楼”,同金马碧鸡坊一样是老昆明城的象征和骄傲,这一片区曾是昆明的商业中心和大批货物的集散地。
1955年3月,因拓建横贯市中心东西的东风路,近日楼被拆。
到了2002年,昆明市政府决定在东、西寺塔之间重建近日楼,建成恢复“老昆明”风貌的步行街。
重建的近日楼离原址南移了近900米。
状元楼:仅余拱形桥孔
据记载,昆明老城东南郊(今为拓东路)早前有一座桂林桥,横跨金汁河。
康熙年间,为祝愿地方多出人才,在此建造了一座“魁星阁”,后因岁月沧桑和战火,魁星阁存在100多年后消失。
光绪年间,重建此处,改阁为楼。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科考,石屏人袁嘉谷殿试得魁,时任盐道的钱登熙亲题“大魁天下”悬于聚奎楼头,自此,人们称此楼为“状元楼”。
1953年,为拓宽拓东路,状元楼被拆除,但地名沿用下来。
桂林桥虽留存至今,但由于多次改造路面,桥身已完全掩入路面之下,仅可认出一拱形桥孔了。
文庙:或拆或改建古味大减
文庙坐落于五华山右,始建于元代,是云南第一座孔庙,文化气息浓重。
康熙年间重建,具有典型的园林式建筑风格。
20世纪50年代,文庙先后成为市群众艺术馆、市大众游艺园馆址,现为市群众艺术馆所在地。
由于历史原因,文庙中的其他建筑或拆除或改建,已无早年模样,除棂星门、泮池上的壁水桥和1978年左右重建的桂香楼外,其他建筑包括碑刻、楹联、匾额均已无存。
昆明老街:商楼挤走原汁原味
“昆明老街”是昆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唯一保留下来的一片原汁原味的老街区。
百年前,这里是昆明面积最大、保存清代和民国时期特色民居建筑、商铺建筑最多的片区,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作为昆明古城千年文明的象征,“昆明老街”成为最具有代表性的昆明城市名片之一,但现在走在昆明老街上,能看到民国时期的建筑已渐渐消失,除了具有中式建筑符号的商业建筑,就是残破的楼层,原汁原味的昆明味已气息奄奄。